个人资料
正文

2017 西班牙之旅(八):安特克拉与科尔多瓦----安达卢西亚的最后一瞥

(2018-02-24 12:35:10) 下一个

依依不舍地告别格拉纳达,继续一路向北,来到了依山而建的小城安特克拉。

用两根线把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马拉加串起来,会得到一个“十字架”,安特克拉(Antequera)就在这个四城对角线的交汇之处。所以这个四万多人的城市也被称为安达卢西亚的心脏(el corazón de Andalucía)。

在西班牙的黄金时期,这里是西班牙9大城市之一,她是南部贸易的枢纽和中转站。南来北往东西交错,南部大山中的一片广阔平原之地成为和平时期最好的转换之地。

Antequera,这个名称是由罗马人命名的,从词根上看,本身就有古老的意思。

在这之前,我们在安达卢西亚度过的八天,全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老天爷已经是很厚待我们。到了安特克拉,面对着阴霾的天空,我们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

Virgen del Socorro 教堂。建于1715年。这个教堂位于安特克拉的镇中心,它对面的一家小酒馆的Tapas非常好。

Royal Collegiate Church of Santa María la Mayor,建于1514年到1550年,是西班牙第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教堂。

在格拉纳达和安特克拉,我们都遇到Collegiate 。 它和Cathedral的区别是Cathedral隶属于主教(Bishop), 而Collegiate则直属于教皇(Pope) ,其作用主要是充当教会的研究和学习中心。在中世纪的社会受教育的人数是非常有限的,所以Collegiate的存在对于任何一个城镇来说都意义重大。

本来这个文艺复兴风格的教堂的结构是非常对称的,但是17世纪当地人又在它的右侧建起了一座高塔,让这座教堂的格调有些混搭的感觉了。

这个教堂内部和我们在西班牙看到的其它教堂相比,可称简陋。主殿空空荡荡。我想大概是因为这儿主要充当神学院的原因。

教堂大殿门口放着的这个雕塑叫Tarasca,当地人宗教游行的时候会抬着它出行。但是一般的教堂在举行这类活动的时候,多半是抬着圣母玛丽亚,而这儿抬出去的却是一个站在七头蛇上的美女。它的寓意是美女代表的忠诚一定能战胜七头蛇代表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愤怒、怠惰、贪婪、暴食及色欲。

教堂前面矗立着西班牙诗人Pedro Espinosa(1578-1650)的雕像。

安特克拉城堡(Alcazaba of Antequera),是14世纪的阿拉伯人为了抵御天主教王国的进攻,在原有的罗马城堡遗址上建立起来的。这个城堡是整个安达卢西亚地区最大的摩尔人城堡,仅次于直布罗陀的Calhaorra 城堡。

小城非常安静。我们吃完午饭,已经是下午2点。去城堡门口购票的时候,管理员告诉我们,本城下午2点以后,所有景点免票入场。

居高临下,安特克拉尽收眼底。虽然天气阴沉,但乌云,白墙,红瓦却构成了一幅别样的风景。

安特克拉是我们此行在安达卢西亚,甚至西班牙经过的最后一座白色小城了。从卡塞雷斯,卡莫纳到奥苏纳,龙达。从米哈斯,内尔哈,一路来到了安特克拉。再美好的旅程总有终点。此时此地,有些不舍,有些感伤。

从城堡看过去,远处的这座山峰叫做埃纳莫拉多斯山。那儿藏着一段爱情故事

埃纳莫拉多斯山(Peña de los Enamorados),是一座由石灰岩组成的山体。

据说在中世纪时期,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间战争不断。一个年轻的基督徒在格拉纳达被逮捕了,然后被送往一个富有的穆斯林家庭做苦工。在那里,他与这个有钱人家的女儿双双坠入爱河。

他们不敢公开他们的爱情,每天偷偷约会,直到有一天,他们不想再对外界隐瞒他们的感情,决定一起私奔。但是,女儿的父亲不允许这种有损家门荣誉的事情发生,带着家里的仆人一路追捕这对情侣,一直追到这座山下。这对爱人,在山顶走投无路,最后相拥着跳下了山崖,以求能够永远厮守在一起。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但是这座奇异的山峰,确实给安特克拉的这片天空,增添了一缕浪漫的色彩。

临离开安特克拉的时候,我们带着儿子去了这个位于近郊的博物馆(Dolmen de Menga).。

博物馆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它却有着欧洲最大的古石墓。

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当地人从附近的山上搬运了几十块巨大的石块来为他们的酋长建造石墓。石墓长25米,高4米,由32快石板组成。其中最重的石板重达180吨。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仅仅依靠滚石和圆木就能完成这个巨大的运输过程,让人叹为观止。

汽车驶过埃纳莫拉多斯山下。如果不是为了赶路,我们会停下车来,领着儿子沿着崎岖的小路,一路爬上去。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科尔多瓦。

科尔多瓦(Córdoba)城市不大,但早已是千年古城。在古罗马时代,她是西班牙行省的首府;公元711年北非阿拉伯人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以后就占领了这儿,756年阿卜杜勒·拉赫曼王子在此定都。

从古罗马时代到伊斯兰教时代,再到基督教时代,科尔多瓦在历史上经历数度变迁,多种文化的交融,让这座城市的格调与众不同。

我们在科尔多瓦订的酒店,在此次西班牙之行所住的十个酒店里面肯定不是最豪华的,但却非常精致。两层的小小酒店,庭院深深,绿意葱葱。

科尔多瓦人的庭院中,除了花通常必不可少的,还有各种彩色的瓷盘

酒店离开科尔多瓦的罗马桥只有200来米。

罗马桥(Puente Romano de Córdoba)最初建于1世纪,在13世纪到19世纪又有不同程度的修建,大桥以巨石建筑,有16个桥孔。据说夕阳下的罗马桥是科尔多瓦最美丽的景致之一,可惜我们在的那两天都是阴天。

纵观科尔多瓦的历史,最辉煌的时期是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占领科尔多瓦至1236年被基督教王国收复的500多年间,尤其是公元10世纪,作为统治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时哈里发王国的首都,科尔多瓦达到鼎盛时期,拥有五十万居民,曾是西欧最大的城市,并成为当时伊斯兰世界中著名的大都市,与巴格达、君土坦丁堡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中心。

阿尔莫多瓦门(Puerta de Almodóvar),号称科尔多瓦的小凯旋门。最初由阿拉伯人兴建,称为Bab al-Chawz (Puerta del Nogal)或巴达霍斯门(Puerta de Badajoz),现在是科尔多瓦仅存的三个城门之一。

圣拉斐尔凯旋柱(Triunfo de San Rafael ),顶部是科尔多瓦的保护神圣拉斐尔。

第二天我们早早起来,享用了西班牙油条加巧克力。

我们来到科尔多瓦大清真寺。清真寺在早上10点做礼拜之前,是免费开放的,早起的鸟儿毕竟少。我们这个时候进去,可以安静地好好看看这个伟大的建筑。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Mezquita de Córdoba),是摩尔人建筑中完成度最高、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今天它是科尔多瓦最重要的地标,与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同为安达卢西亚建筑的代表。

LG为了在昏暗的灯光下拍好清真寺,特意带了一支单脚架,因为一半教堂都不允许携带三脚架。但没有想到,进大门前就被告知,拍照可以,但是单脚架和三脚架都不允许用。

公元5世纪前,西班牙这片土地属于罗马帝国的行省,科尔多瓦也不例外。后来這座城市被西哥特人 占领,当地居民渐渐改信天主教,而且建立起一座天主教堂。公元 711 年,这个城市被穆斯林军队入侵,被吞并為倭马亚王朝 (Umayyad Caliphate)的一部分。于是,原本的教堂被分为两部分,分別供天主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使用。

公元 750 年,倭马亚王朝被巴格达的阿巴斯王朝推翻推翻,但阿卜杜拉赫曼王子(Abd al-Rahman I)逃了出来,到了科尔多瓦,自立為王,把安达卢西亚变成了一个独立的酋长国,自称埃米尔,但依然承认巴格达阿巴斯哈里法的宗教权威。他以科尔多瓦為首都。但這位穆斯林君主並沒有將天主教排挤,他反而协助了天主教徒重建他們的教堂。在教堂的比邻,他新建了一個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柱式大厅,重重的包围着教堂,使两座不同宗教的建筑合二为一.。当时穆斯林建筑师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建筑师。他們在這座柱式大厅里使用了一种「双拱」(double arch) 的系统,增加了柱子的高度,令室內的空间更加开阔。就在这样的一個独特建筑里,两种不同的宗教和平共处,各自在自己的空间中活动,共存共生,互不打扰。

现在重读这段历史,对照当今世界,感觉那段历史美好的好像神话一样。

对于西班牙的穆斯林来说,科尔多瓦是仅次于麦加和耶路撒冷的朝圣之地。她和塞维利亚大教堂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是穆斯林占领了以后,改建了当时西哥特人天主教会的一半,而后基督徒收复失地,又把清真寺的一半改建成教堂。而后者则是天主教徒在原来清真寺的基础上建造了大教堂。只是虽然都是混搭风,塞维利亚大教堂以天主教风格为主,而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则是浓浓的伊斯兰风情。

大清真寺能保留到今天,还要感谢昔日的查理五世。

基督教光复运动中,西班牙人重新夺回了科尔多瓦,清真寺建筑依旧,功能却变成了天主教堂。16世纪初,曼里克主教从清真寺中部开始,拆毁原有建筑,开始修建教堂。但大清真寺的建筑实在太美了,美到连信奉天主教的国王都不忍见到它的毁灭。他对改建者们惊呼道:“你们为建起一些在我国到处都能见到的东西而破坏了再也无法找回的东西”。于是在他的直接干预下,终于保住了残留的大清真寺,为世界留下了这座东西方文化并存的伟大建筑。

礼拜正殿建筑宏伟, 装饰极为豪华,由斑岩、碧玉和各种颜色的大理石石柱构筑而成。这些石柱或掠夺自法国的尼姆和西班牙的塞维利亚等欧洲城市;或从迦太基的古建废墟上精选而得,作为拜占廷皇帝利奥四世献给拉赫曼一世的礼物。初建时, 利奥还曾从君士坦丁堡派遣熟练工匠参加, 并运来16吨各种玉石和象牙镶嵌图案 。经加工, 石柱统一成科林思建筑的柱头和4 米的标准高度。

这多达850座马蹄形拱门层层叠叠在眼前展开,营造出空旷深邃的空间感。拱顶鲜艳的红白二色线条, 充满阿拉伯风情,营造出梦幻般的气氛。石柱林将正殿分成南北十九行,每行各有二十九个拱门的翼廊,整座正殿玉柱林立、拱廊纵横,构造出一种空旷而深邃的意境。

这是9世纪增建的祈祷室,位于清真寺最深处,朝向麦加方向,雕饰着花草与阿拉伯文字,装饰尤为华丽。

大清真寺附设一个小博物馆,这是其中展出的古老可兰经。

里面是清真寺,外面却是天主教神殿。

清真寺内的天主教堂部分。

同一盏灯,照亮了清真寺,也照亮了天主教圣殿。地球上人种,民族虽然众多,不都是相伴相生吗?

清真寺旁的宣礼塔,穆斯林用它来呼唤信徒做礼拜。

从大清真寺出来右手边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就是百花巷(Calleja de las Flores)。狭窄的小巷两侧,墙壁上挂满天竺葵。

科尔多瓦王宫(Alcazar of Cordoba):和西班牙很多地方一样,科尔多瓦王宫也是一座城堡。

在中世纪早期,这儿是一座西哥特堡垒。建都大马士革的倭马亚王朝征服西班牙后,重建了此建筑。公元8世纪,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马亚王朝,倭马亚王朝的幸存成员阿卜杜-拉赫曼一世逃亡到科尔多瓦,建立科尔多瓦哈里发,以该城堡为王宫。

天主教击败穆斯林,占领科尔多瓦后,这个城堡也成为西班牙双王在此的主要住所之一。

建筑的正殿,建于十八世纪,被称为“马赛克厅(Salón de Mosaicos)。其中的家具摆设重现了15世纪科尔多瓦的城市议会厅,而马赛克厅则以厅内墙壁上的2-3世纪古罗马马赛克壁画得名。

公元三世纪的大理石石棺。

这个阴森的城堡也曾经被双王用作宗教审判所。

走出城堡,登上平台,眼前豁然开朗。

王宫整体为一座四方形的院落。城堡建筑分为三层,上层是王宫,中间是附属建筑和小清真寺,下层是花园。

我们在安达卢西亚一路行来,看过太多的城堡,名字都是阿尔卡萨。但是科尔多瓦的这个阿尔卡萨最漂亮,因为她带有一个非常精致美丽的花园。

花园的喷水池呈八角形布局,两侧种满了橘树和古柏。

犹太人区(La Juderia)。

当今世界上犹太人分两大系: Ashkenazi和Sephardi。前者涵盖来自中欧,东欧的犹太人。而后者则包括中东穆斯林世界以及西班牙的犹太人。

早在公元70年左右,就有犹太人定居在伊比利亚半岛。尽管那时候的西班牙还被古罗马统治,但总体说来,古罗马皇帝对犹太人还比较宽松,犹太人的日子还比较自在。但随着基督教成为了古罗马的国教以后,犹太人的生活开始悲催起来。后来的西哥特人后来赶跑了罗马人,但是他们对于犹太人也是百般刁难。。。

终于到了公元711年,阿拉伯人来了。相比之下,穆斯林对待犹太人倒是非常友好。这段时间的西班牙,甚至一度成为新的犹太教活动中心。犹太人掌握了阿拉伯语,通过这种语言,他们学习到古希腊的很多哲学思想。从而发展出犹太教的教义神学。

到了11世纪,穆斯林和天主教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大概毕竟是同宗同族,这个时候犹太人又成了天主教的盟友。但不晓得是什么原因,天主教似乎从内心就讨厌犹太人(有趣的是,天主教的三位一体(Trinitas),圣父,圣子,圣灵的圣子--耶稣基督本身就是犹太人)。1492年4月,西班牙国王双王下令西班牙全面驱逐犹太人。根据旨令,西班牙境内的犹太人必须在当年的犹太历艾午月9日离开西班牙。犹太历艾午月相当于公立的7-8月。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劫难,西班牙犹太人只能面对一个及其困难的选择,一部分人选择了改教,另一部分人选择了流亡。改教者中有一部分后来又改悔,成为西班牙成立宗教裁判所的原因之一。流亡者们选择了一条及其艰险的道路。他们变卖全部家产,各寻出路,有的流亡到葡萄牙,但是不久又被驱逐。有的来到东欧,有的去了北非。当时,只有奥特曼帝国接受流亡的西班牙犹太人,因此不少人流亡到了巴勒斯坦地区。

虽然全世界Sephardi犹太人70万,但大多数已经安居在以色列。根据统计,目前在西班牙的犹太人只剩下不到2万了,可能这也是为什么那天我们在科尔多瓦的犹太区闲逛,既没有看到头戴黑色大礼帽的犹太正统派,也没有看到头顶白色小圆帽的普通派的原因。

立在犹太区的Ben Maimonides雕像。

Ben Maimonides是犹太哲学家,1135年3月30日生于西班牙科尔多瓦;1204年12月13卒于埃及开罗。他年青时离开了西班牙,那时科尔多瓦已被北非来的一群野蛮的新统治者占领,Maimonides一家在那里不再感到舒服了。于是他向东旅行,最后于1165年定居埃及。在那里他曾任撒拉丁(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反对过“狮心王”理查德的著名统治者)的私人医生。

犹太人区的Casa Marzal,号称是科尔多瓦最好的Safardi餐馆。

第一次进犹太餐馆,只能点我们认识的菜品。这道是煎鸭腿。

这道菜其实我们在格拉纳达的那家北非小酒馆吃过。名字很奇怪,叫Couscous.维基上把它翻译成北非米。

虽然叫北非米,但它其实是一种粗麦制品,是由杜兰小麦(Durum wheat)制成的米粒。杜兰小麦为一种硬质的小麦品种,其高密度、高蛋白质及高筋度,是制作很多种面食产品的最佳材料。杜兰小麦比一般小麦略大,由于本身质地很硬,所以必需用石臼研磨成一粒一粒的,因此有人称couscous为北非粗麦粉,也有人称为北非细面团或北非小丸子,它是摩洛哥、突尼西亚、阿尔及利亚等北非地区的传统面食。

我们在天主教的国家,走进犹太教的餐馆,点的却是穆斯林菜品,这种奇异的经历,大概也只有在西班牙这个神奇的国度里才有吧。Rick Steve曾经在一部安达卢西亚的旅行视频里面采访一个穆斯林阿訇,他问对方,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让穆斯林,犹太人和天主教徒这些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却能在这么一块地方和平共处这么多年?我至今还记得那个阿訇的回答:我们虽然各自有各自的信仰,但我们却拥有共同的文化。。。

迷宫一般错中复杂的小巷,白色的墙壁,安达卢西亚特色的住宅,让犹太人区显得格外迷人。虽然身临其境的游客可能会迷失方向,而不断地探索总会出现不同的惊喜。每当经过一个个装扮各有特色的庭院或是房屋,好似原先的犹太人生活的场景出现在眼前。

犹太人区东侧的小马广场(La plazade Potro),因曾经大文豪塞万提斯在此居住过而闻名,并且在小说《堂吉诃德》中也曾提到过这里。

San Bartolomé,科尔多瓦市中心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小教堂,但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390年到1410年之间。它是这座城市最好的穆德哈尔艺术典范之一。

安达卢斯之家(Casa Andalusi)位于犹太人区内.这是一个建于12世纪的建筑,地方不大,但保留了科尔多瓦中世纪时期伊斯兰风格的庭院设计和生活用品。

伊斯兰文化(Islamic culture),产生于公元7世纪至公元10世纪的西亚、中东和北非,是在先知穆罕默德传播的伊斯兰信仰基础上,由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突厥文化融合发展而成。

伊斯兰教的核心则是真主唯一,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形无相,无始无终的特性,使得在伊斯兰教中最不可饶恕的罪恶就是偶像崇拜。圣训中有明确指示:表现人类和动物是真主独享之特权,而侵犯特权的造型者(包括雕塑家和画家)则会在审判日接受最严厉的处罚。这种严格的信条导致了伊斯兰艺术走上了象征与装饰化的发展道路。

儿子对LG说,Daddy,你背那么重的相机包太辛苦了,我来帮你背一会儿吧。。

科雷德拉广场(Plaza de la Corredera),是安达卢西亚最大的广场,也是科尔多瓦的心脏。这个建于17世纪的广场有很复杂的历史,曾经是充满血腥的古竞技场,也是科尔多瓦当地用来赛马、斗牛、审讯犯人和焚烧的场所。

广场上,一大锅西班牙海鲜饭就要出炉了。

维亚纳宫(Palacio de Viana),拥有12个美丽庭院的维亚纳宫曾经在科尔多瓦庭院节的比赛中多次获奖,被称为庭院博物馆。经过5个世纪的建造,维亚纳宫继承了古罗马和阿拉伯的传统,这也使维亚纳宫成为科尔多瓦极具代表性庭院之一。

12个庭院各有特色,橘树、柏树和花卉搭配出四季芬芳的园林小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个地方让我想起了遥远的我的那个江南水乡的园林。。。

罗马神庙(Roman Temple),该庙修建于第1世纪下半叶。开始于皇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间(41-54年),四十年后结束

神庙从柱子、墙壁到屋顶,所使用的材料几乎完全是大理石,目前,该建筑只剩下基础,楼梯,祭坛和一些柱子。

告别了,古意浓浓,庭院深深的科尔多瓦;告别了,我的安达卢西亚。离归期越来越近,儿子说,他想到要离开了,就特别伤心。。。

旅行就是这样,当我们期望着下一个目的地的时候,我们也在逐一地和我们曾经的过往告别。。。旅途如此,人生同样如此。但我们不是凭空地走过,一挥而就。我们离开了,但是记忆却跟随着我们,如影随形。我们咀嚼着,我们酝酿着,直到下一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神仙驾到 回复 悄悄话 被这种美给感动了。。。
Timshel 回复 悄悄话 全部看完了,非常的好。

真切,感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