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个人资料
stonebench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996,人性与制度

(2019-04-24 08:52:44) 下一个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大意就是工人劳动以时间分为两部分,解决自己生活所需的劳动叫必要劳动时间;生活所需之外的劳动时间,是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榨取的就是剩余价值。

这个说法优点是简单,缺点也是简单。因为它听起来好像人的劳动可以以时间来分一样。比如工作八小时,四个小时创造出来的价值,够员工自己幸福生活也够工厂有足够的收益交税投资扩大再生产等等。如果另外再工作四个小时,创造出来的价值如果不给员工,就是被无尝占有了。
因为它的前提是理想化的环境,简单的产销系统。比如造一种人人都需要,但是只有这一家工厂能造的东西。这样,价值创造与分配就可以以时间长度来衡量。
然而,实际上,劳动时间是不能这样机械划分的。因为劳动是个体的行为,而价值创造却是社会化的行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必要条件之一,却不是充分条件。换言之,个体的劳动本身价值的实现,与其他必要因素互相依赖,比如技术,资金,组织,需求等等。无论从哪方面看,劳动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化的东西。这个体系要正常 运转,就有一个基本的协同需求。比如,一个人一天的有效劳动可能是4个小时,但这4个小时并不固定在某个时段,说实现就实现,它可能自然分布在8个小时中,每个小时中只有半个小时是有效的,甚至一分钟中有半分钟是有效的。因此不能把一天压缩为半天。个体有效的劳动时间要依整体的有效劳动时间而定,而整体的有效劳动时间要依系统效率、竞争环境,市场  需求,商机价值而定。个体劳动的价值一定要在这个体系中实现。而体系本身好坏,对劳动者来说,就是它的效率、回报能力和回报意愿。
从这个角度来看,996其实有一定的合理性。更多的劳动时间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高的生存与回报可能。
但可能只是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就是合理的。马老师12X12得到的是什么?普通人996得到的又是什么?
问题的根本,不是劳动时间长短与剩余价值的多少-----依科技、生产与市场的规律,整体有效劳动必然有最低的时间要求,比如8小时。整体有效劳动与个体有效劳动的差异决定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是一定存在的。真正的问题是,剩余价值的归向-----是转化为资本家的私产还是转化为集体利益。
转化为私产,就是资本主义。转化为集体利益,就是社会主义。
哪种方式更好?就看人的价值取向。如果以私利为目标,以个人能力为分配标准,那么资本主义是好的。如果以私利为目标,但以整体持续发展为准,那么社会主义是好的。这也是为什么一种状态将崩溃发生革命时都会会集体主义占上风,私利成为革命对象。
如果只看资本的效率,其实资本主义本身是对资本最大的浪费-----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之下,资本效率最高;而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效率奇低。原理很简单,资本绝对短视,绝对自私,如果跟个体主义结合,就是短视再短视,自私再自私。另一篇博客说过的健身卡原理,就是资本障碍效率的一个例子。比如公有制下,20块钱可能做八件事,私有制下,20块钱只能做两件事。那么公有制的效益就是私有制的四倍。20块钱本来是一样的,为什么效益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因为价值不是钱本身,而是钱与钱的协同,具体开销与社会财富的协同。比如全社区有2000万。公有制下如此, 私有制下也如此。公有制下,20块钱与2000万协同 。私有制下,花20块,只有10块与800万协同。另外10块被资本拿走了。而另外的1200万,在资本家手里,按资本家意愿注入社会,产生公益价值 极低(比如搞金融而不搞实业)。
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效率高于社会主义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以私欲满足程度为标准。人极度自私,对自己没好处,或者自己眼睛能看到的给自己的好处不比给别人的多就不乐意。在这个标准之下,私有制好于公有制。二是公有制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与资本主义相差太远。公有制虽然有效益优势,但如果资金与技术跟不上,优势也无法显现。中国的改开取得成效,一部分是基础设施与人才积累到位,一部分是制度优势,第三才是引入资金与技术。在与资本主义制度处处相同或者相似条件下,社会主义制度要比资本主义制度效率高。这也是为什么苏联与中国都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崛起的原因。人口红利私有红利之类的,不过是公转私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利益,是把骨髓转为赘肉。以此为得意的,多是极度短视自私之徒。不过也没有办法,人类本能如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