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神州万里行(2)--------徽州古镇

(2017-12-04 18:55:10) 下一个

在美丽的黄山脚下,坐落着许多如诗如画的古镇,仿佛世外桃源,宁静优美,其中以宏村,西递最为著名。

宏村,位于黄山余脉雷岗山下,依山徬水,为徽州第一大姓汪氏家族的聚居地,面积约28 万平方米。原名“弘村”,取思弘祖业的意思。后为了避免乾隆皇帝“弘历”的名讳,而改名“宏村”。据考证,它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

相传立村之初,宏村并不是现在的格局。其西边的两条溪流并不汇聚于西,而是绕南而过,带走了财运,以致于汪氏子孙数百年来也没能大发。明永乐年,宏村76世祖汪辛夫妇,聘请拥有 “国师”称号的风水大师何可达为宏村察形望势,改善风水。于是才有了今天这座“山为牛头,树为牛角,屋为牛身,桥为牛脚”的“牛型村落”。据说牛是反刍动物,需要两个胃,于是宏村人特意挖掘扩大了村中的泉眼,并将村南的数百亩良田开凿成湖,因而便有了今天最为著名的月塘和南湖。当然,自此以后,宏村人便走上了兴旺发达的道路。

西递,位于宏村南面18公里,又名西溪,取溪水西流之意。后因古代在此设有传邮的驿站,故改名西递,是胡氏家族聚居之地,清代鼎盛时曾有宅院六百座,近万人口,被誉为“三千烟灶九千丁”。

相传北宋年间,胡氏祖先途经此地,见其山形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而且两条溪流穿行而过,于是根据风水学的理论得出了“船行西递,大吉大利”,“东水西流,吃穿不愁”的结论,因而将西递定为胡氏安居乐业之地。

2000 年, 宏村,西递这两座中国皖南的古村落,被同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徽州古镇之美, 美在依山傍水。小桥流水,波光潋滟;绿柳垂杨,风送荷香。难怪名闻四海,游人如织。

这是宏村的南湖,拱桥长堤,如诗如画,素有“徽州小西湖”的美誉。

游人便顺着这长堤,漫步走入图画中。

 

这是宏村的月塘,半月形,犹如明镜,倒影着古朴的民宅,荡漾出无限的诗意。

徽州古镇之美, 美在粉墙青瓦。这简单朴素的色调,勾勒出黑白分明的线条,渲染出错落有致的层次。在青山绿水的衬托下,如同一幅典雅的水墨丹青。

徽州古镇之美, 美在深巷。青石板铺就的巷道,在斑驳的马头墙之间延伸,如同一条穿越时光的隧道,带领我们走进历史,重温往日的繁华。

踏入深巷,有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有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没有人带路,估计我们会在这迷魂阵里走上一天了。

徽州古镇之美, 美在宅院。高大的门罩,雕饰精美,气派非凡,颇有深宅大院的气势。也难怪,这些民居大多是成功的徽商们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得意之作。

徽州古宅的内部,采用对称的布局,而且大多建有天井,前厅堂和后厅堂。前厅堂是男人们接待客人和日常活动的场所;而后厅堂则是长辈和女眷们活动的场所,属于相对私密的空间。

徽州古宅的天井,别具特色。它犹如天窗,不过没有玻璃,使得高墙深宅内的人们可以朝看白云,夜观星辰,并且提高了厅堂的采光和通风效果。当然,深谙风水理论的徽州人还有更深的理论 ---- 四水归堂:天降的雨露汇聚于天井,然后流入屋内的下水道,从而满足了人们“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私心。

徽州古宅中前厅堂的陈设,自成一体。正中的照壁上悬挂的是画轴(或称中堂),一般是山水花鸟画。画轴的两旁是木质漆联,往往出自名家之手,而内容无不折射出居室主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后人的劝勉。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些楹联都是极佳的醒世名言,令人百读不厌。 

厅堂画轴的下方是条案,条案前是八仙桌和八仙椅。条案上,讲究东瓶西镜,中间是自鸣钟,寓意“终身平静”。树人堂是清代奉政大臣汪星聚于1862年所建的私塾,其堂中的楹联体现出徽州人“诗书传家”的民风。

这是清代徽州大盐商汪定贵的豪宅-----承志堂,修建于咸丰五年(1855年), 是宏村现存最精美的老宅之一。别看它现在油漆斑驳,风光不再,犹如一位老人,满脸沧桑。想当年,它曾经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光是用于描绘梁栋的黄金就有百两之多,被誉为“民间故宫”。然而外表的光鲜亮丽终抵不过岁月的磨砺,不论是物还是人。真正能长留于世,令人景仰的还是堂上这些充满智慧的楹联。虽然物换星移,改朝换代,这些文字依然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如果说楹联是用文字记录的家训,那雕刻精美的窗饰,门饰,则是用图画讲述的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有的是历史典故,还有的是渔樵耕读,抚琴吹箫等平凡而富有诗意的田园生活,无不活灵活现,生气盎然。

徽宅内部的精致细腻与其简约朴素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有深藏不露的隐士之风。

徽州古镇之美, 美在与时俱进。

繁华的商业街,车水马龙,仿佛重现当年徽商鼎盛时期的盛况。

现代的装饰,为古老的小镇带来青春的活力。

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欲罢不能,而且越购越勇。

这是徽州特产毛豆腐!久闻其名,也曾心生向往,但是当实物摆在面前,还是颇为震撼。看了半天,始终没法壮起胆子试一试。

在徽州,最引人注目的特产是文房四宝,其中以歙(she)砚尤为著名,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tao)砚,广东端砚,以及山西澄泥砚并驾齐名。千百年过去了,至今仍是抢手的热门货,而且大有身价看涨的趋势。

当代作家陶方宣先生曾在其书中有过这样一段优美的描述:“清水注入一方歙砚,水涨起来,怎么看都像是一方花掩柳绕的青草池塘,桑葚滴落蛙声如雨,火红的塘鲤鱼追逐桃花流水,一如穿肚兜的村童。往大里说,那就是一片湖泊,一片烟波浩渺鸥鹭蹁跹的湖泊,苇岸一抹山色云影,端砚在手或供砚于案,恨不能荡一叶扁舟在此归隐。”

歙砚,原是徽州的大青石,虽得上天的恩赐,集得亿万年大自然的精华,但是外表普通,淹没于深山密林。幸得有识之士,慧眼识珠,发掘开采并加以精雕细琢,才使得一方顽石显露出灵性,衍生出功用,进而身价倍增,名闻天下。由此,令人不由得想到一句老话:“玉不琢,不成器”。玉石如此,更何况人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