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就好

真实的故事,希望您喜欢。
个人资料
小百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古战场游记之六十八:北伐第一硬仗---汀泗桥战役

(2018-12-05 19:10:24) 下一个
古战场游记之六十八:北伐第一硬仗---汀泗桥战役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誓师北伐,当时国民革命军的军事力量与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三大军阀相比,显然兵力较弱。据此,蒋介石采取了对江西取守势,先攻吴佩孚;得手后再打孙传芳的战略部署。于是,国民革命军入湘作战援助反水加入革命军的唐生智;比较顺利地攻克湖南以后,8月22日便挺进湖北、造成直逼武汉的态势。
 
汀泗桥战役遗址纪念园门楼,  叶剑英题字:“北伐先锋”
 
            为了打开通往武汉的道路,国民革命军分几路军向武汉进逼。中路前锋为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实际前线总指挥是代军长陈可钰。进入湖北后,从蒲圻中伙铺、官塘驿一带追敌至咸宁汀泗桥。 吴佩孚急了,命令自岳阳、通城败退的湖北暂编第1师和卫兵旅等部固守汀泗桥,并派中央第25师第13混成旅另1个团增援,在汀泗桥一带集中了近两万兵力,吴佩孚本人8月25日到武汉坐镇,并未到达汀泗桥前线,但其后续增援部队不日可到。
 
汀泗桥战役纪念馆:
 
纪念馆内陈列的战役示意图:
 
       汀泗桥是当时粤汉铁路线上的一个小镇,背倚汀泗河。镇四周环河,河上有多条石桥,有的还是廊桥,都冠名汀泗桥,刻有石碑,但与此战没一毛关系。南北走向的粤汉铁路在这一带由于山岭阻隔,转为西南-东北走向,在镇东北500米处横跨汀泗河。铁路桥西南端属蒲圻县(今赤壁县),铁路桥东北端属咸宁县。(解放后为了便于市政建设和管理全镇统一划归咸宁县管理。)铁路桥东北端才是战斗的真正地点。汀泗桥镇是咸宁的南大门,也是通往武汉的必经要隘,镇东有一片比较陡峭和起伏连绵的山岗,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叫塔脑山,敌军的阵地就设在这片山岗之上。汀泗河蜿转曲折自西南向北斜穿汀泗桥镇,沿山岗西脚流过,战斗时恰逢大雨过后,汀泗河暴涨,全镇三面均被洪水包围,水深港阔,甚至镇上街道部分路面亦被洪水淹没,人要通过尚需涉水而行,这样就为敌军阵地西面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从镇北可以通向吴军阵地的仅有粤汉铁路的这座铁桥(今天粤汉铁路已改道,不经此桥了),但又被北军的火力严密封锁,难以逾越。但在守方阵地之东南两面,地势较高,并未淹水。尽管敌军有居高临下之便,北伐军需要冒仰攻之险,但毕竟无隔水之难,北伐军还是可以在此布阵向敌人发起进攻。所以说就敌军的阵地而言并非三面环水。不过,其阵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这是不容置疑的。北伐军最大的问题正在于地形不利进攻。
 
塔脑山:
 
塔脑山下的战斗简介:
 
       陈可钰决定乘吴佩孚军主力未到达之机,于8月26日凌晨向汀泗桥发起进攻。以第10师(师长陈铭枢)为右翼,自古塘角至张兴国(镇名)一线向敌人进攻;以第12师(师长张发奎)为左翼自张兴国至铁路一线向敌人攻击。叶挺独立团为总预备队。但一开始第12师第35团在高猪山击退吴军一部的阻击,进至铁路桥头,即遭对方火力封锁,无法过桥;第36团进至汀泗桥东南高地前方,遭敌俯射,过不了河。第10师第29、第30团分别在第36团两侧展开,激战入夜,仍无进展。
 
当年的粤汉铁路汀泗铁路桥:

今天的这座汀泗铁路桥(时过境迁,河水既不寬也不很深):
 
 
 
        此时如敌人援军一到,北伐军势必陷入被动,战斗只能速战速决。26日黄昏,陈可钰和各师、团长亲临前线侦察地形。大家见汀泗桥敌防守兵力雄厚,地形险要,工事坚固,尤其是河水急而深,易守难攻,在讨论打法时,意见不一,这时35团团长黄琪翔建议愿率所部为前锋,于当晚开赴桥之上游,偷渡北岸,迂回桥北,夺取敌最高峰阵地,次晨桥南部队发起正面攻击,桥北部队配合作战,当可一举成功。黄陈述意见后,大家都表示赞成,苏联顾问尼基金称此为奇谋胜算。当夜,黄琪翔令侦探队长梁秉枢率六十余人首先渡河,第三营和第一营跟进。黄并命令遇少数敌人时只用刺刀,未到达最高峰敌阵地之前,不许放枪。时敌军在最高峰阵地上设防,山腹地区兵力较少,黄部乘夜摸索前进,秘密接近敌人,未经过激烈战斗就夺取了四个山峰。迨接近敌最高峰阵地时,黄琪翔下令发起突然冲击,一时间枪声大作,杀声四起,敌乱成一团,纷纷溃退。在拂晓前,35团即攻占了最高峰敌阵。北伐军乘势全线发起进攻,10师30团及独立一营亦加入战斗。这时敌军数次组织反攻,妄图夺回失地,终因北伐军奋勇还击,未能得逞。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塔脑山、石鼓岭相继被北伐军占领,敌军阵线破裂,开始向咸宁城关方向撤退,其中一部分敌军被28团截击缴械。
 
 汀泗桥战役烈士纪念亭:

           陈可钰见敌军撤退,立即命令作为总预备队的叶挺独立团和炮兵营向汀泗桥东北的古塘角迂回,从右侧后包围歼敌。独立团从小路隐蔽接近古塘角,配合正面部队的全线攻击。吴军遭前后夹击,全线溃败,被俘2400余人,残部向北逃遁。第4军占领汀泗桥后乘胜追击,于中午攻占咸宁城。
 汀泗桥战役烈士纪念碑:
 
      此战役中北伐军共毙、伤数上千,俘虏敌军官佐157人,士兵2296人,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北伐军共有将士134人牺牲,1929年10月国民政府当局在汀泗桥西山为牺牲的革命烈士修建了烈士墓、烈士纪念碑、纪念亭。纪念碑碑文由当时国民政府官员胡汉民题写。碑文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改革开放后又为园区建了门楼,叶剑英题字:“北伐先锋”
 
      汀泗桥战役系国民革命军北伐三大硬仗(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城)中的第一个。军队初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加上苏俄的军事物资支援,一路势如破竹。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打垮了吴佩孚,歼灭了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从广东迅速扩展到长江流域,占领了半个中国。

        在此战役中表现最突出的35团团长黄琪翔战役后被升少将,次年4月荣升第四军军长。1930年参加邓演达创办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3年11月,参加“福建事变”,失败后由香港移居德国,后回国任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总书记。抗战时先后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中国远征军副总司令,获授青天白日勋章。战后第三党改成为“中国农工民主党”,曾担任秘书长、副主席。1948年赴香港脱离国民党,1949年回北京参加政协 ,任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57年鸣放时公开批评苏联,反右开始即被划为右派。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1970年12月10日凌晨因心肌梗塞病逝。
         百度将汀泗桥战役总结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同吴佩孚的北洋军在此展开一场空前激战,大败北洋军,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不知道有何根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