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得之于简,失之于单

  ◎ 邵燕君

  首先,我想说的是,曹乃谦确实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在那么漫长的寂寞岁月里,他固守着自己的园地和耕种的方式,对文学如此纯正的热爱和虔诚的护守之心,如今恐怕只能在老作家之中找到了——或许还得是一直未成名的老作家。所以,曹乃谦的被“发现”不仅对文学史有补遗之功,对当下创作也是一个有益的警示,他对叙述的讲究,对“留白”的嗜好,对语言近乎吝啬的精简,都如一条无形的鞭子,抽打着日益松弛芜杂的当下创作。

  不过,如果说到文学的评价和定位,尤其是提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就必须把曹乃谦置于几类相关作家——比如与其题材、体裁、风格相近的当代作家、文学史前辈作家、世界级的优秀作家——的比较中来考察。在如此苛刻的品评中,我们看到,曹乃谦的创作虽然极具特色并在多方面有探索成果,但比起在该方面最有突破的作家而言,还是略逊一筹。

  这样的评价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中做出的:

  首先,逼近“原生态”,但角度嫌单一,手法嫌单调——相对于李锐《厚土》。

  曹乃谦的创作,尤其是最代表其风格和成就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其核心主题就是一句话:“食色,性也。”这种直逼、并且固守“原生态”的写作,在当代创作中特色鲜明但并非独一无二。李锐在一九八九年发表的《厚土》系列也是要“拨开这些外在于人而又高于人的看似神圣的遮蔽,而还给人们一个真实的人的处境。”(见《后记》)《厚土》触及的东西也很“硬”,如也写到了熬光棍、乱伦、换妻、偷情,等等,但同时也写出了生长出这“根性”的社会环境:乡村政治、习俗、伦理和时代氛围,人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更复杂微妙。在写法上,《厚土》也是由极短的短篇系列构成,叙述高度精简内敛,但手法上并不止专营对话,而是动作、心理、风景描写等全方位调度,手法随故事不同而变化。《黑夜》创作时间与《厚土》相近,所写的地域也相近,但相对于《厚土》,《黑夜》在篇幅上厚了,在意蕴上却薄了,主要原因是将人物从其所属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孤立了出来,单纯受困于本能欲望。专注于经营对话,特色突出,但也嫌单调。在当时充满了文人想象的“寻根热”的创作中,《厚土》、《黑夜》这样的“原生态”写作在很长时间内不被理解(李锐曾多次表示对有关《厚土》的评论不甚满意,因为大多数的文学批评都是从“文化”、“国民性”的角度来解释这部作品),但《厚土》仍被高评,《黑夜》则被埋没,其相对的单薄、缺乏多种角度的阐释性,或许也是一个原因。

  第二,直写“生存本能”,但经验细节欠突破——相对于杨显惠《定西孤儿院纪事》。

  单调和重复是曹乃谦创作的一个比较显见的问题,“一两篇惊艳,一两部沉闷”是较为普遍的阅读感受。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感受,除了创作主题的单一和叙述方式的固定化外,还有更内在的原因,就是小说固执地写人的食色本能,但在本能的经验开掘上,缺乏真正有突进性、撕裂性的细节描写——这一点在与另一位也是一直被埋没的老作家杨显惠的近作《定西孤儿院纪事》的对比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定西孤儿院纪事》由二十二个短篇故事构成,写的也是同一个地方的同一群人,主题更单一到只有一个——饿,二十二篇故事写的就是一件事:人是怎么被饿死的;所有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情节模式:从忍饥挨饿到家破人亡;读者反复体验的也是同一种阅读感受:从震惊刺痛到痛定思痛。然而,读完整个系列,你会发现,这些作品的震撼力居然具有惊人的可重复性和可持续性,其原因是由于构成这些故事的“核儿”的生命体验都是具有突破性的——它们是作家从大量的考察访谈中深挖细掘出来的,带着沉入地狱者最后的挣扎和哀号——因而,对我们所有生者的经验和想象都具有突破性。曹乃谦的创作基本上是把读者带到“底线”处就止步了,在他“留白”的地方,是杨显惠真正的起点。除了艺术追求不同外,这里恐怕还是显示了曹乃谦“下生活”的深度还不够。即使写“在人间”的生活,也缺乏足够扎实鲜活的细节支撑,在一些地方,看得出文人想象的疆囿。写本能又缺乏新经验突破,“惊艳”之后就会让人感到单调。

  第三,讲求简笔、留白,但人物嫌简平、内涵欠深厚——相对于赵树理作品。

  简笔、留白,是曹乃谦重要的艺术追求和成就,从中可以看到与林斤澜、汪曾祺一脉相承的艺术风格。但有的时候简笔也真成了简略,使人物简平,缺乏厚度。比如那篇让马悦然先生特别赞赏的《女人》(见马悦然为《黑夜》写的序《一个真正的乡巴佬》),写温孩女人新婚之夜不愿意“脱裤子”,结果温孩按照他妈说的“树得刮打刮打才直溜,女人都是个这”而把女人毒打了一顿,这下“顶事”了,女人也“脱裤子”了,也做饭了,也下地了,有人说:“温孩爹那年就是这么整治温孩妈的。”小说写得极简,温孩媳妇为什么不愿意“脱裤子”?挨打时是什么感受?以后的婚姻生活怎么过?这些全部被“留白”处理了。对此,马悦然的称道是曹乃谦的小说能“让读者读出言外之意”。从这样的“简笔”中,读者到底能读出多深的“言外之意”?恐怕也正如马悦然所读出的“在中国大男人主义的农村里,妇女的地位很低,比毛驴稍微高一点点”。而同样的题材其实是赵树理在一九五○年发表的《登记》中就处理过的,曹乃谦用简笔略过的问题,正是赵树理细腻书写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女人”不是那像影子一样的“毛驴”,而是渴望“翻身得解放”的“受苦人”。马悦然称道曹乃谦:“冷静状态之下藏着对山村居民的真正的爱,对他们的艰苦命运的猛烈的憎恨。”但对比一下赵树理在笔下人物上投注的爱与憎,曹乃谦的“不动声色”里多少还是有一种“写风景”式的超然物外,而这样展示出的“风景”是固态的,也是平面的。

  第四,内敛、克制,但深层少冲突,整体欠张力——相对于巴别尔《骑兵军》。

  如果说经验细节上的少突破使曹乃谦作品在微观上比较平淡的话,结构上的缺乏张力和价值上的缺乏对立是使其作品整体较为沉闷的主要原因——这也是《黑夜》不及《厚土》之处,而在与苏联作家巴别尔的《骑兵军》对照中就更明显。《骑兵军》也如《黑夜》一样由精短的短篇构成,但阅读体验大不一样,前者如登峻岩,后者如履平地。读《骑兵军》的紧张感来自作品内部蕴含的巨大冲突——作家作为一个犹太人与他的天敌哥萨克人并肩作战,一面是文明,一面是野蛮;一方是诗人,一方是屠夫。作家为他族人的命运感到悲伤,内心却向往成为他们的“天敌”哥萨克。而在曹乃谦这里,在将所有的问题都指向“本能”的同时,也将所有的价值都压向了平面。其实在这里仍然是包含冲突的,比如“本能”和“贫穷”,“原始”和“文明”,但凡是涉及冲突的时候,作家都用“简笔”滑过去了,背后是一种认命式的“没办法”。全书中冲突最激烈的一个故事是最后一篇《玉茭》,性欲过度的玉茭不但强奸了母亲,还四处“丢人败兴”地“劈爹咬妈”,这就超出了“温家窑祖祖辈辈规矩”的“底线”。于是在代表“礼法”的那个“脸上的皱纹像耕过没耙过的山坡地、下巴的胡子像羊啃过没啃净的坟头草的老汉”的指令下,玉茭被亲生父兄和舅舅捆绑监禁,十天后活活饿死。这故事真是触目惊心,曹乃谦也破例采取了“正面强攻”的方式,只在最后一幕才用了“简笔”。但遗憾的是,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不太成功,前面的松懈拖沓使最后的“简笔”未达到应有的力度。这显示了曹乃谦并不特别擅长驾驭冲突尖锐的故事,或许更为遗憾的是,也让人看到,曹乃谦“正笔”的功夫不如“简笔”。

  第五,语言“原汁原味”,但嫌简化做作——相对于赵树理、韩少功、李锐的方言实践。

  “原汁原味”的方言构成了曹乃谦创作的另一重要特色,由此马悦然也称之为“一个真正的乡巴佬”。注重对方言资源的运用一向是山西作家的传统,也是当代一些作家的语言自觉。目前运用方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化方言”,一种是“方言化”,前者以赵树理为代表,后者以韩少功、李锐为代表。曹乃谦的探索应该是在赵树理“方向”上的。有趣的是,赵树理使用方言的特点是生怕读者看不懂,所以他很少直接用方言,即使用了也要加注,他真正使用的是化入方言味的普通话。而曹乃谦使用方言是不怕读者看不读,不但直接搬用,还明确拒绝加注。然而,赵树理使用的虽是普通话但满纸“土味儿”;曹乃谦“彻底、直接、全套”地运用方言,背后却隐约可见文人气的“诗味儿”,甚至“洋味儿”。究其原因是,在赵树理这里,方言只是手段,目的是文艺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而在曹乃谦这里,方言本身已经有了意义,渗透了作家的语言意识,乃至“最中国的才是最世界的”的文化意识。对于方言如何能被“原汁原味”地运用进书面写作,一直是一个难题。李锐认为“不可能”,因为有很多字词《新华字典》上根本没有,因而他的《无风之树》、《万里无云》这样通篇“口语倾诉”的作品,使用的其实是作家“创作的口语”,并非当地农民使用的方言。而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则干脆用为一处方言编“词典”的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述秩序和白话文的话语秩序。曹乃谦的实践在“化方言”的路径上突破了赵树理等前辈作家使用方言的限度,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如苛刻论之,在与方言的内在亲和性上,还是与赵树理有距离,稍嫌做作;相对于李锐的创造才华和韩少功的学者思维,在现代语言意识的维度上,又稍嫌拘谨简单。

  以上从几个方面讨论了曹乃谦作品的不足,需要再次申明的是,这样的品评是苛刻的,是在将其分别与该方面表现最突出的中国作家、乃至世界级作家的比较中做出的。由于在各方面都略逊一筹,曹乃谦恐难称中国最一流的作家之一——这也当然不能掩饰,曹乃谦在二十年如一日的创作中,特色突出、风格稳定、成就斐然,在当代众多随风而动、面相模糊的作家中,他风光独具,堪称优秀。当代文学批评不该忽略这样一位作家,将来的文学史也应给予其恰当定位。 ■

  曹乃谦其人

  曹乃谦,一九四九年农历正月十五生于山西省应县下马峪村。一九六八年参加工作,当过煤矿井下装煤工、文工团器乐演奏员,一九七二年调入公安系统,现供职于大同市公安局,三级警督。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曹乃谦刚刚写出了《我与善缘和尚》,第一次参加大同文联和《云冈》杂志举办的笔会。曹乃谦在会上说:“我想请教请教诸位老师,我三十七岁了,想学习写小说,不知道从现在开始学,迟不迟?”室内静了那么一小会儿,他的后面不知是谁悄声说:“球也不懂一条,还想到窑子里爬擦。”大家哄的一声全笑了。在那次笔会结束时的酒会上,他向《山西文学》编辑说:“请记住,两年后我会让你大吃一惊。”并拍着手让其他作家静下来后大声宣布:“我有力量!我要将你们一个个都打倒!”数年之后,曹乃谦笔下的雁北让世界大吃一惊。

  “曹乃谦是山西一名普通警察,但在我看来他也是中国一流作家之一,他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十五年来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东西,因为他没名气。”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的这番话,使曹乃谦开始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

  一九八六年,就是曹乃谦在那次笔会上发出狂言的同一年,他开始写小说。前两篇发表在大同的《云冈》,第三篇《温家窑风景五题》被汪曾祺看中,建议题名改作《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并亲自写了三千多字的评论,同期发表在《北京文学》第六期。

  一九九一年,身在瑞典的马悦然看到《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系列小说中的篇章,一见钟情,立即翻译成英文、瑞典文。二○○五年,台湾版和瑞典文版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先后出版发行。马悦然在一封信中告诉曹乃谦:“瑞典日报有评论说,这本书太辉煌了。”

  “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这句曾经刻在曹雪芹故居门前的诗,被大同警察曹乃谦挂在了自家客厅迎门的墙上。“我没有做曹雪芹的那么大的想法,挂在这里就是提醒自己,好好写吧。”

  头上一顶赵本山式的帽子,身上穿一件毫不起眼的蓝色外套,走在街上,谁也看不出这个“乡巴佬”还会吹箫、拉二胡,书法也不错,围棋的级别是业余三段。曹乃谦说自己就喜欢这样,随随便便。

  他当了三十六年警察。得过金盾文学奖,当过山西省劳动模范。因为破案还立了三等功,拿了勋章。他说:“政府把钱都给我发工资了,我应该对得起人家。”他现在的工作是在大同市公安局编一本四十页的内部读物。

  每天凌晨三点一刻,曹乃谦准时醒来,打开电脑写作,直到五点半妻子起床为止。这是他一天中唯一的写作时间。他说自己只能在特别安静的环境中写作,从“286时代”他就开始用电脑,现在一分钟能打六十个字。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先后有三十多篇小说被翻译、介绍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典等国及我国的港台地区。

  “我写的都是记忆深刻的真实的事,我喜欢农民、农村。”曹乃谦说,“我在街上看到农民,就觉得很亲切,我一看他们受城里人欺负我就要帮忙。我心里就向着他们。只要你欺负农民,我就觉得你在欺负我的姐妹、父母。”曹乃谦把自己小时候在农村度过的八年称为“金色的童年”。在应县下马峪村的大庙书房没怎么正经念过书的他,八岁时被父亲接进大同市读书,但老师、同学似乎都讨厌这个有着县里口音、不懂交通规则、不知道迟到喊“报告”的“村香瓜”,嘲笑他的“揭盖头”。九岁,曹乃谦一家搬进一座庙院里住。有位老和尚总跟他玩,教他下围棋,给他讲佛经故事,教他打坐。“我对城市整个没有好印象。我不喜欢城市,从心里不喜欢。总是盼着赶快放假,回村里。”曹乃谦说。

  男 人

  老柱柱盘腿坐在煤油灯前,眼睛倒来倒去的紧跟着那两个蛾儿。那两个蛾儿忽扇着笨翅膀,硬扑那煤油灯。灯苗儿让它们扑得一下一下的闪。窑里也跟着一闪一闪的黑。

  老柱柱不忍心看着它们给活活烧死,就把那两个蛾儿轰走了。

  他支楞起耳朵听听西房,他女人跟他弟弟二柱还在嘁嘁嚓嚓地说话。

  说了半夜了,还说。是圆是方早该定了,还说。二柱最想跟嫂嫂说话了。这个,老柱柱早就看出来了。

  “嫂嫂嫂嫂,我记得你生大侄子的那年是十四岁。你说你十四岁就能生娃娃?”

  “嫂嫂嫂嫂,好几个下乡的都以为是我和你。以为我哥是你公公。你说失笑不失笑。”

  “嫂嫂嫂嫂,人们都说二侄子像了。还说我是给哥哥拉边套,你听听这像啥话。”

  这样的话,二柱当着老柱柱的面也敢说。

  背后狗日的说不定说得更灰。老柱柱常这么想。狗日的对他嫂嫂有心意了。老柱常这么想。起初,老柱柱一这么想,心里就发紧就发急。后来,也就不觉得有啥了。起初,他盼着二柱能快快成个家,好另外过开。后来,就不这么想了也不这么盼了。

  成不成,就在今儿这一黑夜,老柱柱想。

  老柱柱瞭瞭炕头,炕头睡着俩光头后生。平素他们是跟着叔叔在西房睡。今儿他们的妈跟他们叔叔有事要定规。吃完夜饭,老柱柱就把俩小子留在这厢。

  唉——二十四五的二十四五二十八九的二十八九。唉——为啥没养下个女娃。要有个女娃就好了,要有个女娃少说能换回一个。换回一个就不愁了。老柱柱想。

  二柱快四十了,还是个光棍儿。虽说这些年手头里也攒下个女人钱,可不是这不对就是那不对的,没人跟。前些日有人给说了个内蒙的寡妇,可一拉溜还带着三个男娃。二柱说,该咋,再不要恐怕连个这也摸捞不住。

  做不得做不得。这不是明明往火坑坑跳?做不得做不得,要知道,这跳进去可就再也跳不出来了。老柱柱说。

  那两个蛾儿又相跟着飞回来了。又是你一下我一下要不一齐上的硬要扑那灯。灯苗儿给它们扑得一闪一闪的黑。窑里跟着暗一下暗一下的忽闪。

  “嗞!”有个蛾儿的一扇翅膀给燎下半个。它带着一股烟逃向黑处,留下的那另一个,还在来来回回的扑灯苗儿。

  “看看。这就好了,这就不扑了。”老柱柱瞭着那只烧了翅膀的蛾儿说。

  那只蛾儿飞进黑处看不见了。老柱柱又调转头看这另一只。这只蛾还在扑灯。越扑越起劲,就像是要跟灯拼命呀。

  有啥瘾,非要不顾死活的扑。老柱柱想。

  有啥瘾,非扑,非扑。老柱柱想。

  唉——我看出了。这人活一世,男人就是那没出息的蛾儿,女人就是这要命的灯。男人扑来扑去扑女人,可临完还不是个往火坑坑跳?老柱柱想。

  那还不是个这?就是个这。老柱柱想。

  老柱柱就想这支楞起耳朵听。西房好像是没了嘁嘁嚓嚓的声音。

  成了?老柱柱的心一惊一喜。哧溜哧溜从当炕滑擦向门,又欠起P股探起头听。刚才的那种嘁嘁嚓嚓的声音是没有了,可又有了种别的响动。不知道老柱柱是真的听见了还是心里犯疑忌。

  成了。老柱柱的心一抖一颤。他赶快瞭瞭炕头睡着的那俩光头后生。

  该咋?二十四五的二十四五二十八九的二十八九。老柱柱想。

  想着想着,那种不知是真的还是犯疑忌想出的声音,又从西房传到老柱柱的耳朵里,越来越响越来越亮,震得老柱柱头晕。他赶快看看炕头那俩光头后生,那种声音才慢慢慢慢的小了,慢慢慢慢地静下来。

  刚才烧了翅膀的那个蛾儿又一晃一晃的飞回来了。飞也飞不稳,可它还要一晃一晃的向灯苗儿扑。

  这回老柱柱不管它了。眼看着它就要叫烧死,可他不管它了。他知道管不住。管了这阵儿管不了那阵儿,管了今儿管不了明儿。他知道它就是个扑灯的东西。它活着就是为了扑灯,没别的做项。

  “嗞!”那只蛾儿的又一扇翅膀给冒了烟。它扑腾了几下秃膀子,就“吧哒”一下跌在灯台上。肚皮迎天死命地乱蹬脚,想往过翻身,可就是翻不过来。越想翻,越是翻不过来。

  “吧哒!”另一只蛾儿也给跌在了灯台上,连脚也没蹬一下就不动了。它是给活活儿烧死了。

  看看,就图了个这。老柱柱想。

  唉——娶下是娶下的愁,娶不下是娶不下的愁。反正是个愁。唉——男人,男人,我看是难人,老柱柱想。

  西房传过开门声。老柱柱赶紧又滑擦到灯跟前。

  是二柱进来了,脸上没恼也没笑,给老柱柱扔过个红布包儿。

  “哥。就依你们的。”

  “先拿这钱给孩子们捏上三间窑。”

  老柱柱捧住包包儿没做声。

  “咱俩隔半个月这厢,隔半个月那厢。”

  老柱柱盯住包包儿没做声。

  二柱说完就又过了西房。

  老柱柱看看红布包儿,看看那俩光头后生,又看看眼跟前的灯。早又有两个新的蛾儿飞来了,很有力量地忽扇着翅膀扑向那灯。 ■

  海 外 书 情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