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4章 “借”资本也可以打天下

  有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巧妇说“借米也可以下炊”,可惜很多人没有听到巧妇的话。有的人想办一件大事,经常会为自己“实力不足”怨天尤人,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借鸡生蛋”的诀窍。

(1)巧“借”打出一片天。

有很多人想创办实业,眼看着一个好项目,只要投资上马,就可大赚一笔。只是苦于没有资金,只好让项目胎死腹中,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人家赚钱。

没有创业资本,确实让人惋惜。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借资本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孙策就是这样开始创业的。

孙策在父亲死后,见弟弟孙权还小,只好带着父亲的故旧大臣投奔袁术,并为袁术打败了庐江太守陆康、泾县大帅祖郎,让袁术发自肺腑地感叹:“如果有一个像孙策这样的儿子,死都可以闭眼了。”

孙策太不甘心了。父亲是名震天下的英雄,自己怀抱冲天之志,现在却苦居人下,受人驱策,还算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吗?

孙策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向袁术“借”资本。战胜祖郎回来以后,看到袁术的傲慢态度,想到自己象鹰犬一样被人呼来唤去,孙策回到营寨就放声大哭。看到孙策悲痛伤心,朱治、吕范作为老将心里同样难受,他们给了孙策一个重要的开导:“向袁术借兵打回江东去。”孙策觉得这个主意甚好,但自己投奔来后,袁术一直存有戒惧之心,他会同意吗?孙策对朱、吕说:“只怕袁术不肯借兵。”

借资本其实也需要智慧。如果策略得当,问谁都可以借来。孙策借兵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

孙策经与朱治、吕范密商,制订了向袁术借兵的最佳方案:

一是要有一个很充分的理由。

孙策对袁术说:“我父亲被刘表杀了以后,此仇一直未报。现在我的舅舅吴景又遭到扬州剌史刘繇的迫害,我的母亲及家人都住在曲阿,命悬一线,所以我想借兵去救他们。”救命,不能不说是正当而让人无法拒绝的理由,袁术没有办法回绝。

二是让对方放心地借出。

孙策的话就说得十分得体,孙策说:“你要是把兵借给我了,我就去救难省亲。”救难,就是去把他们解救出来;省亲,就是借此机会看望他们。意思很明确,我把他们安顿好了就会立即回来。

三是给对方一个回报的期望。

孙策知道袁术一向有称帝的野心,最希望得到的就是传国玉玺,尽管这是父亲用生命换来的,孙策也不得不忍痛割爱了。他对袁术说:“你要是不相信的话,我可以把父亲留下的传国玉玺押在你这里。”孙策说了这句话后,相信袁术的眼睛都会直了。

四是态度要诚恳。

孙策向袁术借兵的时候,罗贯中用的是“哭拜”两个字。见孙策这个响当当的硬汉子,哭得这样伤心,袁术就是铁石心肠,也应该给哭软了。

听了孙策的哭诉,一直蒙在鼓里的袁术,回答的话也让人感动:“我并不是想要你的玉玺,你先放在这儿。我借三千兵和五百匹马给你,你把事情办完后早些回来。现在你的官职太小,不适合执掌大权,我保奏你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这几天你就可以动身走。”

袁术不仅同意借兵,还说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孙策此时一定想的是,别的什么都不重要,只要你同意借给我兵就成。

孙策终于带着兵,冲出了袁术的樊篱,回江东开创了吴国的基业。

(2)没下蛋别急着还鸡。

赤壁之战之后,曹操于败回许都之前,把荆州交给曹仁管理。荆州被孙权视为自己的战利品,可他还没有来得及“接管”,就被刘备用计从曹仁手里“借”了过来。如果说孙策借兵是软借的话,刘备借荆州则是硬借。更何况是从第三人手里借的,少了很多口舌。

现在有句话,叫“借钱的是爷爷,要钱的是孙子”,其实早在1800年前,可能孙权就曾经这样讲过。为了讨回荆州,孙权真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最后,甚至还把自己的亲妹妹也搭进去了。个中滋味,孙权的体会最深。

刘备把借资本的一整套故事演绎成千古绝唱,的确做得精妙。

借的钱,不需要付利息,当然能用的时间越长久越好。

刘备漂泊半生,好不容易“借”了点资本,是指望这只“金鸡”为自己生蛋的,他当然不会轻易地还给孙权。孙权觉得赤壁之战是自己的功劳,费了那么多兵马,费了那么多钱粮,战利品却让别人捡走了,自己当然得要回来。面对孙权不断地催要,刘备就只抱定一个主意:不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孙权每一次来讨账,刘备都有一套自己的说法,让孙权每次都空手而归。

第一次,孙权派大将鲁肃来讨要。刘备说,荆州原本就是我们刘家的,是我哥哥刘表的。刘表虽然死了,可他的儿子刘琦还在,我们住在刘家有何不可?如果刘琦死了,那时再还荆州倒是可以商量。鲁肃见刘琦已病入膏肓,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死掉,觉得迟一点再还也没关系,就只好同意了。

第二次,孙权听说刘琦死了,又派鲁肃来讨要。刘备说,我暂时先借住一段时间,等我找到新的住所,再把荆州还给你。我已经想好了,西川刘璋不会当家,我打算住到他那儿去,那时一定还你。你要不相信的话,我可以先打一个借条。

更绝的是,刘备还让鲁肃在这个借条上签字担保。

甲方向乙方借东西,还由乙方自家的人来担保,除了刘备,谁还能想出这么好的主意?

第三次,设计讨荆州陷得更深。周瑜经与孙权商量,决定以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做诱饵,施“美人计”把刘备骗到吴国来,用刘备换回荆州。没想到刘备这个大骗子,竟然带着孙尚香“私奔”,偷偷又溜回了荆州。债没有讨成,反让刘备成了自己的妹夫,孙权落下了千古笑柄。

第四次,来硬的也不成。周瑜见刘备迟迟不动身去西川,就埋怨鲁肃。鲁肃说:“借条上写的很明白,他得到了西川就还荆州;现在刘备没有得到西川,我们就去讨要,恐怕不合适吧。”周瑜见鲁肃还没有开窍,就对他说:“你真是太老实了。他如果一辈子不去西川,难道就一辈子不还?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奸诈之徒,他们分明是在赖账,是不想归还荆州。”鲁肃听了周瑜的话当时就傻眼了,他这才知道自己上了刘备的当。见鲁肃象一只打蔫的茄子,周瑜决定出兵去把荆州夺回来,一来给孙权一个交待,二来为自己的好朋友鲁肃解围。刘备见周瑜要来硬的,就调遣所有的部队,把周瑜包围起来,让周瑜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周瑜只好把部队撤回来,气得口吐鲜血,说了声“既生瑜,何生亮”,就带着没有讨回荆州的遗憾闭上了永不甘心的双眼。

第五次,顾雍向孙权献计,乘刘备去西川之际,派兵夺回荆州。孙权的母亲知道了,想到自己的女儿还在荆州,将来玉石俱焚,女儿有生命的危险,就坚决出面阻止。此计又胎死腹中。

第六次,利用关系也难摆平。刘备得了西川后,让关羽在荆州赖着不走。见多次讨要未果,号称东吴第一谋士的张昭向孙权献计:刘备依靠的是诸葛亮,而诸葛亮的弟弟诸葛瑾现在在我们这儿当官,我们假装把诸葛瑾的家属抓起来,让诸葛瑾去讨荆州,刘备不看僧面看佛面,总该还了吧。诸葛瑾在东吴当官,每每看到别人斩将立功,自己默默无闻,心里也过意不去。听了孙权的话后,诸葛瑾决定这次一定要出把力,就跑到西川去找诸葛亮和刘备。孙权的这一招骗得了谁呀,诸葛亮和刘备心里明镜似的。诸葛瑾来到西川就向诸葛亮哭诉讨要荆州一事,刘备按事前商量好的对策说:“既然你这么远跑来,看在军师的份上,怎么好让你空手回去呢。这样吧,你到荆州去找关羽,让他先还一半,另一半等关羽来西川后再还。”刘备开了一张空头支票,让诸葛瑾从西川到荆州,又从荆州到西川,来回折腾,还是一分钱也没有拿到。

借钱的目的是为了创业,刚起步,别人就来催要,还了吧,事业就会泡汤;不还吧,不仅情理上说不过去,而且会导致官司缠身。先缓缓地拖着不失为第三条路,这里面大有学问。刘备已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值得玩味。

(3)借账何时还。

人人都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其实刘备也还过,在关键时候,为了处理好与孙权的关系,求得共同对付曹操,刘备还了其中的一部分。

孙策借的兵始终未还,但他质押在袁术那里的传国玉玺也没有要回来,袁术心理上,也多少会得到一些安慰。

刘备采取“整借零还”的方式,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主动地还了一部分账。

曹操领兵攻破张鲁,离西川只有咫尺之遥。刘备知道自己在西川立足未稳,如果曹操乘势来攻,将会有灭顶之灾。经与诸葛亮商量,决定先把荆州地区所辖六个县市中间的三个还给孙权,让孙权出兵从东面进攻曹操,迫使曹操退兵。刘备让使者伊籍见孙权后说明,因目前没有空缺的地方安排关羽,荆州及另外的三个县市就让关羽先住着——又给孙权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自己已经靠借账发了大财,借的那点“碎银子”仍账赖着不还,终归是说不过去的。但何时还,是一次性偿还,还是分期偿还,是不是也可以视情况而定呢!

需要指出的是,商场中自有一套“游戏规则”。“借鸡生蛋”,是创业初期的一种经营策略选择。如果真像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则诚信尽失,其结果将适得其反。慎之!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