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十二、岑楼凝霞精彩绝艳——古戏台

  戏曲是中国的四大国宝之一,1976年在安徽涡阳县大王店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绿釉陶戏楼,高一米多,分四层:上层为鼓楼,三层为一镜框式舞台,舞台有前台、后台和上、下场门。舞台上有伎乐佣五具,做各样表演状。这旁证了《东汉春》中“皇帝于平乐观……设秘戏以示远人”所反映的中国最早在距今近2000多年的东汉就有了戏曲的萌芽和舞台。

  自隋唐始,中国戏曲已经拥有十分广泛的民众基础。唐诗云:“马围行处匝,人簇看场圆,歌要齐声和。”观众是那样多,不仅人围成圈,连骑来的马匹也在场外围成了圈。台上演员歌吟,台下观众大声应和,呈现出一派热烈景象。宋金元三代中国戏曲日臻完善,各种戏台也就伴随着发展,并逐渐遍及全国城乡。“岁时社祭报赛,春秋两举率多演剧为乐。”既娱神,又娱人,逐渐成为民间习俗,各种戏台也就自然成为群众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也可以说,成了古代广场文艺的一种雏形。于是祠堂神庙中数以万计富有特色的戏台争相斗艳。而后,以众多晋商会馆为代表的各种会馆内的戏台,更加精致,独具风采;加上士绅望族和王公大夫府邸内各具情趣的住宅戏台,直至皇宫帝苑中富丽堂皇、穷奢极欲的大戏楼,所有这些古戏台在中华人文景观中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戏曲摇篮乐楼多——古晋戏台

  山西素有“戏剧之乡”的美誉,古代戏台之多(近万座)令人叹为观止。“文化大革命”后据文物部门普查,尚有两千余座,尤其是留存至今的元代古戏台,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更是绝无仅有。

  元代戏台在碑刻、志书中有“舞亭、乐亭、舞楼、乐楼、舞厅、乐厅”等不同称谓,目前山西共存11座元代古戏台。其中保存完好的8座,另有遗址2处和过厅戏台一座。

  现存元代戏台主要集中在晋南临汾(即古平阳)和所属洪洞及毗邻的翼城,临汾魏村戏台、东洋戏台、王曲戏台和洪洞景村戏台,均在临汾市西北部,相距在10公里以内,特别是魏村戏台和景村戏台,相距不足1公里。这些现存戏台大多建于元代中后期,使我们从中尚能看出元杂剧在平阳地区农村演出的繁盛。

  这11座元代戏台中,演出面积最大的是翼城武池乔泽庙戏台,台宽8.5米,进深8.9米,约80平方米;最小的是石楼张家河殿山寺圣母庙戏台,台宽、深各为4.5米和4.2米,不足30平方米,若除去后台部分,前台表演区仅为18平方米;最典型的是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牛王庙戏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戏台,位于山西临汾县城西北25公里处魏村,也称魏村戏台。牛王庙是一座风俗神庙,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后,至治元年(1321)重修。戏台为木构亭式舞台,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式屋顶,前面及两侧前部敞朗,作为台口,背面及两侧后部筑以墙壁。柱距7.55米,台角各立一柱,前台为石柱,后台为木柱。石柱上镂刻牡丹花纹及化生童子图案以及创建与重修年代。四柱上各置一大斗,台上梁架迭构,额枋、兰普、斗拱上下三层,形如庞大疏朗的藻井,结构简练而别致。戏台三面砌墙,前面敞口,无前后场之分,这是继承了金代乐楼的固有格局。

  牛王庙戏台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元代舞台建筑,它与山西洪洞广胜寺元代戏剧壁画、山西侯马董氏墓中金代戏佣等同是研究我国戏剧史、元杂剧在山西一带的发展概况和金元时期戏台建造规制,以及美术史、建筑史的重要例证。

  后土庙戏台在山西临汾城西20公里土门乡东洋村,它也是我国元代乐楼中的代表作,创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乐楼木柱上也雕牡丹及化生童子,梁架手法古朴,结构同样简练,角梁、斗拱相构,结成八角藻井,犹如一座富丽精巧的花盖宝顶,瑰丽壮观,为我国古代舞台中构造巧妙之冠。

  山西明清时期的戏台,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宋金元时期,据估计总数近万座,可说是村村建庙,庙庙有台。且在形制、质量上,明清戏台远远超过宋金元时期,一改往昔的雄壮风格而变得精巧华丽,形式多种多样,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各种表演形式。

  明代戏台在中国戏台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部分戏台的外形虽然仍保持元代戏台建筑风貌,但戏台平面却有所加宽,由元代的约呈正方形改为长方形。

  现知明代最大的戏台是在山西新绛县阳王镇稷益庙,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宽达18米,进深6.5米,宽与深之比接近3比1.有舞台五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檐下有大额枋,台口宽近10米。

  樊村戏台在河津市区北10公里樊村镇,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戏台平面方形,面宽,进深3间,台身平面及梁架结构,上承元代乐楼古制,下启明代戏台格局,结构严谨,古朴典雅,是我国古代戏台之典范。

  法王庙戏台在山西稷山县,明代重建,在正殿前面,为当年酬神演戏之所,三间见方,三面围廊,屋顶琉璃脊兽齐备,形象秀美,色彩鲜丽。晋南明代舞台已有内柱分开前后场地,此庭方形无内柱,仍然沿袭元代乐楼古制。庙内明成化七年(1471)《创建舞庭记》碑上,刻有庙址全图,保存完好,也有一定特色。而榆次城隍庙乐楼音响效果甚佳,据说其回音原理比北京天坛回音壁还早五六十年。此外,绛州乐楼为绛州三楼之一,前为钟楼,后为鼓楼,乐楼居中,形制独特。数十米外有城隍庙,既为酬神戏台,又是城内戏剧活动的主要场所。山西清代戏台形制更加多样化,且注重雕饰,富有装饰美,大体可分为庙台、堂会台、会馆戏台以及营业性戏园等类。

  庙台因形制、方位、观演关系的不同,又可分为过路台、过厅台、过道台、三连台、三面开戏台、对台、品字台、鸳鸯台、十字台、秧歌台、皮影木偶台、草台等十多种。如建于明清的晋祠水镜台就归入庙台中的过路台,不过水镜台规模和形式仿元代乐楼旧制,又临水而筑,更为别致。乾隆年间(1736—1795),台前又增修了单檐卷棚式台面,周檐加花罩、垂柱、雀替等木雕装饰,造型组合独特有趣,细部装饰秀丽精巧。台上“水镜台”横匾,是清代书法家杨二酉所书,字体秀美,颇负盛名。

  堂会台建于私人宅院内,规模较小,专演堂会,于婚丧喜寿之日供主人及其亲朋好友观戏时使用。如太谷县孔家大院戏台和襄汾县丁村民宅戏台(丁村该民宅现已辟为丁村民俗博物馆)。

  营业性戏园主要在太原市,出现于清末,如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剪子巷“茶园”、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柳巷“洪清戏园”等。营业性戏园出现后,市内庙台仍是地方戏的主要演出场所。

  在一些清代戏台墙壁上还保留着大量戏曲班社、演员、剧目等题记和戏曲壁画,亦为研究清代戏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精美绝伦会馆台——会馆戏台

  明清之际,山西商人(祁县、太谷、平遥居多)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们所到之处,多修会馆、建戏台。山西会馆也称全晋会馆,许多戏台至今犹存,如张掖山西会馆、苏州全晋会馆、北京平阳会馆戏楼。后来与陕西等地商人合聚,多有山陕及山陕甘会馆,诸如河南就有洛阳郏县、社旗县山陕会馆和开封山陕甘会馆等多处戏台;山西商人还往往供养戏班并带到外地,一则以家乡戏自娱,一则招待客商以利交易,此举既聊寄乡情,也颇具现代文化经济的味道。于是,在各种会馆中出现了不少精致的戏台,特色纷呈,令人叹为观止。

  甘肃张掖山西会馆据碑记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后屡有修葺。山门5间,两边砌八字墙;山门后为舞台,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栋,装饰精美。舞台南北两侧各有看楼7间,东西长21米,架天桥与舞台相通;看楼之间为花圃,其后钟鼓楼如双峰对峙;钟鼓楼之间竖有3间牌坊,宽8.3米,高约10米;最后居中的是大殿,殿上建后楼3间。整个建筑气势雄伟,结构严谨,风格独特,建造奇巧,素有“三不见”之说,即站在山门上看不见牌坊、大殿和后楼。

  明清时代聊城地处南北要冲,商贾云集。清乾隆八年(1743),山陕商人集资兴建聊城山陕会馆,总建筑面积3311平方米,以戏台为中心,殿阁堂楼160余间,气势不凡,系神庙、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山门3间,东向,牌坊式门楼,绿琉璃瓦覆顶,砖砌垂花门罩,两边八字影壁,玲珑美观。门内前部为戏楼,两层飞檐,前后左右各出歇山,上层飞檐共10个翼角,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正面石刻匾额题“岑楼凝霞”四字。两旁有钟鼓楼,重檐十字脊,展翅高耸。后部三殿并列供神。殿后建春秋阁和左右两配房,阁旁夹筑望楼。戏台内壁还留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至1919年在此演出的戏班艺人题壁及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120多个传统剧目。

  安徽亳州歌台又名花戏楼,在山、陕两省药商集资兴建的“山陕会馆”中。大关帝庙也是集祭奉、观赏、演戏于一身的古代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乾隆年间(1736—1795)施以雕刻、彩绘。大门为三层牌坊架式,仿木结构,水磨砖墙上镶满雕有人物、车马、城池、山林、花卉、禽兽的砖雕,琳琅满目。左右钟鼓楼,门前列石狮,铁旗杆高16米,上有蟠龙、飞凤悬幢。戏楼内装大木透雕和彩绘,内容为三国戏文十八出,配饰垂莲、悬狮、鳌鱼、藻井图案;雕刻玲珑剔透,彩绘堂皇绚丽。台前明柱上有对联:“一曲阳春唤醒千古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有上下场门四,屏风透雕二龙戏珠。花戏楼是清盛世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凝聚了南北方建筑艺术的精华,对研究清代早期、中期的建筑艺术和雕塑、绘画、戏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苏州原有明、清时期创建的会馆和公所100余处,全晋会馆为清末山西旅苏商人集资建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及保存完好的一座,也是苏州现存古典戏台中最精巧的一座。其布局严整,临街有东西鼓吹亭,凌空耸峙于正门两侧,犹如双阙;第二进为戏楼,由戏台和东西看楼组成,平面呈马蹄形。戏台坐南朝北,三面临空,绕以雕栏,上覆歇山顶,双戗飞翘,檐枋雕饰贴金,华丽夺目;顶部正中为木构盘旋波纹穹隆藻井,俗称鸡罩顶,巧妙精致。现为戏曲博物馆,作复原式陈列兼演出场所。

  不过最具特色的还是天津广东会馆的戏台,坐落于天津南门外大街,是天津市现存二十余处会馆中保存最好、装饰最精、规模最大的一家会馆。它是旅津广东人唐少川等人发起,由秦常发、盛祥发等商号捐款,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成的,是广东人在天津聚会、联络的地方。会馆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2000平方米,采用砖木结构,图案木雕装饰精美,既吸收了北方的磨砖对缝工艺,又具有广东潮州地区的建筑风格。前有照壁,对立门厅,正厅之后即是戏楼所在。戏楼是广东会馆的神韵之笔,独具特色,舞台建筑之雕饰玲珑剔透,令人赞叹不已。伸出式舞台,不设天幕和地幕,观众从三面均可观看。剧场顶采用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用两根平行的跨空枋和一根额枋构成一组大木架,净跨度达20米,中间不设立柱,便于传声导乐。设计科学,工艺精美,既拢音,又传音,不用扩音观众也能听到清晰的演唱。广东会馆现为天津市戏剧博物馆。

  或许有点效法晋商,全国各地商人在外地开设会馆的为数也不少,如安徽亳州的江宁会馆、四川自贡的西秦会馆、山东烟台的福建会馆、云南会泽的江西会馆又称万寿宫等,都设有戏台或戏楼,其中万寿宫戏台台檐三重建筑,工艺精湛,造型独特,也是研究清初建筑的重要实物。

  €€行帮凝聚在戏台——帮会戏台

  会馆中除了以籍为类,也有以业为帮的,现存的船帮会馆和骡帮会馆戏楼都位于陕西省。

  船帮会馆又称明王宫、平郎宫,现陕西省丹凤县西街、丹江北岸船帮会馆,是船工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修造的。会馆坐北朝南,面临丹江。北面建有戏楼,其上雕刻山川河流、楼台庭院、车马船泊、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工农学商;人物雕刻更为突出,有樵夫负薪、耕者驱牛、划船夜游、河边垂钓、映雪读书、酒旗飘舞,很有特色。戏台正面檐下斗拱中央,挂有“秦镜楼”斗匾一块,匾下有“和声鸣盛”楷书题额。整个建筑的每块木头上,均雕刻图案花纹,极尽巧思,是民间艺术的杰作。加之屋顶琉璃瓦闪闪发光,更显得富丽堂皇。因建筑工艺和木雕艺术十分精湛,故人们美其名曰“花庙”、“花戏楼”。

  骡帮会馆在陕西省山阳县城东南90公里陕鄂交界处的漫州镇街中心的十字路口,创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由马王庙、关帝庙和两座戏楼共三部分组成。两座戏楼均为十字歇山顶,楼额、枋、梁上均有镂空透雕的人物、花草、瑞兽等图案装饰,戏楼内为八角藻井。会馆的建筑雄壮而不失秀丽,雕刻工艺巧夺天工,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至于盐帮会馆是其他会馆不可同日而语的。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又称西秦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历时16年才建成,是陕西盐商集资兴建的“同乡会馆”,俗称陕西庙,亦名关帝庙。该会馆坐落于自贡市中区的龙峰山下,设计精巧,融明清两代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风格于一炉,殿阁巍峨,金碧辉煌。道光七年(1827),本地著名建筑师杨学三主持大规模培修扩建。会馆亭角檐牙,交相穿凿,殿宇轩廨,摩肩接踵。布局上因地制宜,密中见疏,错落有致。整个建筑群由前至后,层层加高,并匠心独运地将不同形制的屋顶巧妙组合为雄伟的复合大屋顶。精妙绝伦的木雕、石刻、彩绘、泥塑更令人眼花缭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叙永城中心盐帮会馆中的精美戏台,是在山西、陕西盐帮专供的春秋祠内。叙永自古为川盐运销云、贵的重要门户。盐帮向以关羽为财神,而山西盐帮又与关羽同乡,故山西、陕西的盐帮合议,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春秋祠,旧为关帝庙,也为陕西馆,多称山西盐帮关帝祠。春秋祠占地4000平方米,耗银数万两,建有戏楼、大厅、三官殿等。正殿梁柱雕龙画凤,刻工精美,五层藻井,彩绘“百鸟朝凤”金彩珠光。因关羽素有“丹凤”眼之称,故仅雕九十九只,合为一百整数。游人至此,皆赞叹当年绘工的匠心独具。

  近代都市会馆戏台又有新变化,如上海的百鸟朝凤台,原是闸北区塘沽路沪北钱业会馆的旧物,为同业人员聚会时联欢娱乐之用。该会馆约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是演戏的戏台,因此又名打唱台,又因圆形藻井外面的四角雕刻着凤凰,故又有“百鸟朝凤”之称,现移于上海汇龙潭园内草坪上。此台平地拔起,气势轩昂,再加上装饰得金碧辉煌,愈加显得瑰丽夺目。台之最精彩处是藻井,圆穹用小斗小拱镶成螺旋状,每个拱头都雕成鸟雀形状,朱漆飞金绚烂如霞,整个结构既错综复杂又有条不紊。抬头仰视,460只“展翅飞翔的鸟雀”围着拱顶中央的“太阳”,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戏台的屏门装饰以三国戏文浮雕,车马旌旗,战将兵卒,无不栩栩如生。打唱台旁遍植苍松翠柏、樟树杉树,映绿掩翠,芳草萋萋。加上移来的石亭、石桥、缀华堂等古典建筑,各得其所,相映成趣。

  €€报赛神台也娱人——神庙戏台

  在全国众多的庙、寺、观、祠中散布着各式各样的戏台,它们既是报赛酬神的舞台,更是百姓大众的娱乐场所。

  四川资中盐神庙门楼上有一个30多平方米的大戏楼,正面是300多平方米的一大露天院坝,是观戏和集会的地方,可想昔日商贾和人们观戏聚会的盛况。重庆江津市西石蟆镇的清源宫,是祭祀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家李冰的神庙。进清源宫门便是戏楼,那“本是戏场,若演盗奸邪淫,各宜自反”,“岂尽假事,试看忠孝节义,孰非人为”的对联,令人回味。戏楼为石木结构,抬梁式梁架,九背歇山顶,由12根圆形大石柱支撑。戏台面宽9.35米,进深9.8米,通高10.05米,两厢男女宾楼保存完好,以前是专供有身份的绅士及家眷看戏的地方。宫内设一露天大坝场,由365块青石砌成,寓意一年四季,天天受到李冰的恩泽。坝长15米,宽14米,是乡民赶庙会、闹社火、演大戏的地方。大坝场中央竖立着一根高18米的灯竿,竿顶装有玉王灯,上下16层,共装64盏油灯,据说这是表示七层地狱九重天的意思。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为清源宫灯竿会,四方游人汇集于此,热闹非凡。

  而在陕西澄城县西街,原城隍庙的戏台,又叫城隍庙神楼,也称澄城乐楼。主楼为重檐三滴水歇山顶,面宽五间,两侧各有十字歇山顶重檐方形楼一座。三层楼顶均施碧琉璃,异常壮观。根据梁枋斗拱及细部构件看,应为明代建筑。楼南有清碧水池一个,每当夕阳西下,楼影倒映池中,更觉明丽可爱。楼侧有金明昌三年(1192)铸造的铁钟一口,高2.25米,径1.2米,壁厚0.12米,重约3吨。钟身铸有梵汉合体“智炬如来心地狱真言”及梵书“准提神咒”。其中还使用了80多个简化汉字,为研究梵书文字和我国简化汉字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城隍庙,庙前、庙内少不了戏台。如上海城隍庙是歌舞台,兰州城隍庙则为歇山顶式环廊戏楼,嵊州城隍庙戏台内有一藻井,以层层斗拱及倒挂卧龙构成,甚为奇丽。各类神庙戏台中,河北丰宁凤山关帝庙戏楼和湖北钟祥石牌关帝庙戏楼虽远隔千里,但同奉一帝,同建于清代,又同样以当年戏班壁题留字众多为特异。衡山的南岳大庙古戏台与江西上饶东岳庙戏台虽共尊山岳,但形制有别。南岳大庙古戏台为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古戏台,一条巨龙盘旋在音斗之中,为江南最大的木雕盘龙,玲珑精致。

  浙江德清城外蠡山之巅有范蠡祠,山、祠皆纪念范蠡。为使祠的造型象征范蠡泛舟五湖,祠门建楼似画舫,四角起翘,雕饰精细,用作戏台。戏台面宽三间,建筑设计别具匠心,里外两向都能演戏,人称两面台。外向台,面对祠前容千人的空地;里向台,面对祠内容数百人的天井。演戏者可按当地风俗和群众要求,选用不同方位演出。戏台东西两侧建有化装、道具室,使戏台布局合理,使用灵活,确有独到之处。

  广西柳州柳子庙是为纪念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而建。柳子庙的布局别出新意,它结合纪念性祠庙园林的公共功能,将既可看戏又可集会的大戏台直接置于庙门内,打破了一般园林置戏台于后花园的做法。戏台为重檐歇山顶,为了使屋顶有更多的变化,在底檐之下,又在四角单独地向外伸出起翘很大的角檐,形成极为美观的飞翼翘角的组合,使戏台建筑在造型上更为秀丽,别具一格。戏台正中悬有一横匾,上书“山水绿”三字,出自柳宗元著名的《渔翁》诗,字则由晚清大书法家何绍基亲笔题写。戏台四周花木丛丛,其后是一片较空旷的场地,作为里中百姓的观戏场所,而乡绅文士等则多数在中殿前的游廊上观看,中殿高出看坪十数级台阶,犹如今日戏院之楼座,可见当时设计时的周详考虑。

  佛山万福台在广东佛山祖庙灵应牌坊南面,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是祖庙内的戏台,初名华丰台,因光绪年间(1875—1908)那拉氏寿辰,改名万福台。台面宽12.73米,三开间,进深11.78米,高20.7米,用贴金木雕饰板分隔前台和后台,两侧开出相、入将两门供演员出入。前后三间开敞,明间演戏,次间为乐池,台前广场以青石铺地,东西两侧设廊,为二层建筑,形似包厢,供地方绅士及眷属观戏用。佛山为粤剧之乡,当时戏班有新戏上演,首演必选万福台。庙会之时,此地鼓乐喧天,弦歌绕梁,台前人头攒拥,顿成闹市。旧时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真武生日,鞭炮齐鸣,唢呐喧天,热闹非凡,人们不仅抬真武铜像出游,还抬它到这里来看戏。

  绍兴社戏曾出现于鲁迅笔下,并一再称赞为“很好的戏”。社戏,在浙江一带几乎尽人皆知,是浙江绍兴农村祭祀社神(土地神)和举行庙会时演出地方戏的总称。社戏一般在庙台或农村临时搭的草台上演出。庙台有两种,建筑在大殿正面天井里的叫旱台;四面环河的村庄里,戏台大多建造在土地庙前的小河里,一半搭在岸上,另一半搭在水面上,宛如水上戏台,俗称水台。观众可以站在岸上看,也可以坐在船上看。

  至今,虽然乡村生活已发生很大变化,娱乐已进入了多元化时代,然而社戏这一古老的文艺形式,仍活跃在绍兴一带。逢年过节,或举办什么大型活动,人们还会邀请剧团进村演出,用演戏来祝贺。演戏场地则从过去的庙台,扩展到露天场上临时搭建的戏台,或进入到简陋的乡村剧院。如今,看社戏还是绍兴人的美好向往,千年习俗依然风行。

  €€宗法有赖戏台传——宗祠戏台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宗族祠堂是绵延姓族、维系宗法的主要场所,此中也有许多戏台,用以祭奉纪念先祖,如陕西韩城明清古村党家村现存14座祠庙中就有2座戏楼。云南保山金鸡古镇,相传为秦相吕不韦后裔永昌郡守吕凯的故里,存吕公祠,内有古戏台等胜迹。这些戏台寓教于乐,起到了增进族内感情的作用,也可说是封建氏族千年延续的一条纽带。

  浙江边氏祠堂戏台和江西胡氏祠堂戏台可称宗祠戏台中的佼佼者。

  边氏祠堂戏台在浙江诸暨市边村乡边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历时10年,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由门厅、戏台、厢楼、正厅以及两侧附属建筑等构成,是一处完整的晚清宗祠建筑。门厅五开间带前廊,其后紧邻戏台,两侧是看楼。整座祠堂以建筑结构精巧、雕刻精美著称,最令人叫绝的当属戏台。戏台为歇山顶,正脊短小,两端鸱吻双龙,龙尾弯曲向上翘,直插云霄,其造型与传统不同,很有地方特色。尾角戗脊长而高翘,舒展自如。更令人叹服的是戏台的构造,初看与普通的戏台没多大区别,但细细考察可以发现,它的下部结构分为左右两部分,中间是分开的,上面盖着台板。每逢重大祭祀活动时,中间的台板便被去掉,露出的是一条通道,祭祀者可从正中穿过戏台进入大厅,平时出入则走戏台两侧的旁门。如此处理可谓匠心独运,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同时,又体现了居中为尊的思想,烘托出庄严而隆重的气氛。

  胡氏宗祠戏台在江西玉山县官溪乡内村,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清光绪十年(1884)扩建。宗祠面积2394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封闭式院落,三进两庑,砖木结构。入大门为门楼,继而是戏台、正厅、寝宫、亭厅。其中戏台高8.24米,宽10米,深7米,歇山顶,二重飞檐;木柱,八棱鼓石础。台顶天棚中间是八角藻井,两侧各一六角藻井。前梁彩绘云龙,撑腿刻以人物、麒麟、仙鹿等,比之边氏祠堂戏台之灵巧显得更加高大气派。正厅抬梁穿斗式结构,高8.6米,檐下有四根方石柱。正厅与戏台两侧有走马楼连接,中间又置崇德、报功二楼。

  还有一座古戏台不可不提,它就是廖河古戏台,在安徽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下街。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是江淮地区最古老的戏台之一。整座戏台由4根边长为40厘米的木方柱支撑,于方柱上端3.5米处穿梁铺板成台面。戏台面积32平方米,正面横梁上悬有“大雅元音”金字匾额。戏台初称报赛神台,主要供廖氏族内子弟演唱目莲戏,以酬神祭祖。后因湖口(江西境)的高腔、汉调及花鼓戏不断传入,从而促使黄梅(湖北境)采茶戏在黄梅、宿松边境一带的发展。至清代中期,此处便成为三省(江西、安徽、湖北)五县(湖口、黄梅、蕲春、太湖、宿松)艺人荟萃献艺之地。所演之戏,主要是黄梅采茶戏。黄梅戏《打猪草》、《边界岭》、《送香茶》等重要剧目,首场均在此戏台演出,剧情原始故事也发生在附近村落。此戏台为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院中戏台最有韵——私宅戏台

  这是一类别有韵味的戏台,大多在士绅望族之大宅院内,也有在官家府邸花苑之中。私宅戏台比之神庙台的草台班子、下里巴人,就多为阳春白雪了。

  恭王府在北京什刹海西前海西街,是北京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为清道光帝第六子恭亲王奕忻的府园。恭王府分府邸和花园两部分,院宇宏大,气派非凡。在三座院落之后,环抱着东西长160米40余间的两层后楼。楼内雕饰精美,楼后即花园,名萃锦园,俗称恭王府花园,占地约38亩。园内建筑有序,散置假山叠石,曲廊亭树,水池花木。花园秀丽幽深,加以碧水环绕,曾被誉为《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和大观园。

  恭王府花园中的戏楼就是一处主要建筑,采用全封闭建筑结构,朱漆雕花隔扇门,厅内装饰不仅雕梁画栋,而且制作精美,大小彩画清新华丽,一派富丽堂皇的皇家气势。更应其藏而不露,掩映于乔木亭榭之间,戏楼缠枝藤蔓与盛开的紫花连成一片,在周围典雅优美的庭院环境中,愈现雅致华贵。现北京恭王府戏楼每天仍有精彩的中国传统戏曲表演,是北京几家王府私宅戏楼公开演出场所中的佼佼者。

  吴宅戏院俗称凹凸山房,在安徽歙县郑村乡堨田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主体由观戏楼和戏台两部分组成。观戏楼建在正屋后墙背面,平面呈凹字形。楼宽9.9米,进深4.2米,两层。楼上为雅座,临院通间装方格窗扉,楼前空场长8.6米。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宽11米,进深4.5米,脊高9.6米,台高2米,三开间。台前壁为砖砌白粉墙,墙上饰以平安吉庆图案。戏楼还有化装室,建于空场右侧,为一长廊,便于演职员上下台,布局十分合理。旧时,每逢节日及家中喜庆事,多邀戏班来此唱戏。

  云南建水县城的建新街有一朱家花园,它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原为朱家宗祠,后又进行大规模扩建。扩建后的朱家花园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现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现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

  这规模宏大的深宅大院拥有厅堂房舍260多间,其间散布着大小42个天井,还建有花园、水池、假山、戏台、房舍等。

  苏州拙政园古戏台,旧属拙政园,今在苏州市博物馆内。它建于晚清同治年间(1862—1874),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环境幽静,高敞典雅,为当年达官显宦私家宴会观戏之所。古戏台分前门、正门和尾门三个部分,戏台在正门后方,与供化妆用的尾门相连。台高1米多,面积20多平方米,有明柱两根,周围则是朱漆低栏,这样的戏台,很适合演唱场面不大、演员不多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等等。墙上设有一个环形月洞门,一左一右通有两个门,俗称上、下场,遮以彩绣假帘,门上大书出将、入相字样。边上是文场,即乐师座位。

  苏州古宅古戏台,与现代戏台比,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既无大幕,也无侧幕,三面凸入观众席间,座位仅200多;观众按照传统方式,端坐藤椅,口品香茗,眼观精彩表演,耳听笙歌绕梁。这环境,这气氛,这情韵,怎不叫人作天堂之遐想!苏州昆山的古戏台,也值得观赏,位于昆山别具特色的昆曲博物馆内。古戏台和观演楼是其主体建筑,雕梁画栋,飞檐高翘。观演楼回廊既是通道,也是看戏的包厢。戏台的前檐有双龙戏珠图案,顶部的藻井用420只木刻凤凰镶嵌而成,重重叠叠,盘旋而上,形成圆穹,取百凤朝阳之意。戏台周围的花板镌刻着昆剧传统折子戏,人物花鸟线条流畅,细腻生动。台前有一副抱柱对,笔意雄健姿纵:“风流顾曲情如绪,寥廓横空鉴若华”。这是明末才子冒襄(字辟疆)在92岁时所书的拓印手笔,写尽了昆剧的格韵。

  €€帝苑留得大戏台——清苑戏台

  清代帝苑有三大戏楼,这是又一种类的文化遗产。它们是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故宫的畅音阁大戏楼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

  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之前,颐和园内原有一座两层戏楼,名为听鹂馆,因古代文人多喜用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悦耳迷人,故而得名。它位于颐和园长廊最西端的清遥亭北面,是当年慈禧和宠臣们欣赏戏曲和音乐的场所。

  清光绪十七年(1891),又专门为慈禧太后修建了德和园大戏楼,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戏楼。戏楼翘角重檐三层,分别称之为福台、禄台、寿台,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三层舞台之间均有天地井相通,可表现升仙、下凡、入地等情节。底层舞台地下室有一口水井和五个水池,可设置水法布景。在演出《水漫金山》之类的戏时,舞台上能出现滔滔白浪,且水池还能大大增进舞台的音响效果。南部毗连的两层扮戏楼是规模巨大的后台。清末京剧艺术处在极盛时期,著名的如谭鑫培、杨小楼等都曾在此为慈禧太后演出过。德和园大戏楼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宜芸馆东边,戏台对面的颐乐殿是慈禧看戏的地方,其他被赏看戏的王公大臣,只能坐在戏台东西两侧的廊子里。

  故宫畅音阁在故宫外东路宁寿宫内,是规模宏大的大戏台。每逢朝廷大典就在这里演戏庆祝。畅音阁戏楼与颐和园大戏楼结构基本相同,也是分三层,最下面一层的台面四边共12柱,大小相当于九个普通的台面,第二层略小,第三层更小。每层各有本层的上下场门。第二层的表演部位只占戏台的前半部分,第三层的表演部位则只能在前檐下,原因是视线只能所及前面一小部分,还因为要留出天井的部位,所以二三层的上下场门就尽可能往前安置了。其天花板及台板都有部分随时可拆可装的木板,演出时,神佛仙家就自天空而下,妖魔鬼怪就自地下钻出。这种大戏台专为演出承应大戏,所谓清宫雅奏、九九大庆、万寿令前后演奏的神佛颂祝等。清末著名的京剧演员杨小楼、王瑶卿等都在畅音阁大戏楼演过戏。

  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坐南朝北,上下三层,面宽底深,气势恢宏。畅音阁戏台面积很大,台基高1.65米,宽约17米,进深14米多。中层与下层相同,上层略小,乾隆皇帝亲题匾额“清音阁”高悬上层檐下。这座大戏楼的设计也有天井、地井的设施。当戏中有上天入地一类特技时,天井、地井可派上用场。观众则坐在清音阁北一组凹字形名曰福寿园的双层楼群里,可环着北、东、西三面看戏楼上演出。皇帝及后妃居中,大臣、各少数民族领袖和外国使节则散坐东、西两厢观赏。每遇重大庆典,往往设戏开宴同时举行,而且常常一演就是几天。如乾隆83岁生日时即在清音阁演戏欢庆,从农历七月二十四日一直演到八月十五日。三层戏台一起使用,神仙鬼怪,粉墨登场,有自天上来,有自地下出,热闹非凡。据记载,各种动物也都出场为乾隆拜寿。更奇妙的是扮鲸鱼的演员不知使用何法,竟能从嘴中喷出许多水来,观者无不叫绝。可惜这一规模宏大的清音阁大戏楼已于1945年被大火烧毁。

  三大戏台,其建筑之宏伟、结构之复杂,代表着中国建筑工艺已达到相当高度,也集中反映了封建帝王的穷奢极欲。尤其是晚清的慈禧,仅一座德和园就费时4年,耗去白银达71万两,连同祝寿花费了当时全国一年开支的八分之一。

  €€鬼斧神工布戏台——彩布拧台

  彩布拧台是仿制古代建筑的造型,以木杆作骨架,用花布拧扎成装饰华丽的戏台和钟鼓楼。从台脊、瓦楞、飞檐、走兽到圆柱、方梁、斗拱、匾额、浮雕图案等,均采用不同色彩的花布拧扎而成。从远处望去,楼檐飞翘,巍峨高耸,几可乱真,是我国戏台中的一朵奇葩。

  近年来,山西、河北的农民拧台规模日上,从局部图案到整体结构,都呈现出一种神奇超拔的气势;它与戏台上古装戏曲的服饰和高亢的唱腔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座五彩缤纷的艺术宫殿,创造出了独特的彩布拧台工艺。该工艺起源于明朝,与我国的戏曲发展,尤其是地方戏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的兴盛使过去那种草台或瓦市勾栏的演出场所已不能适应,于是大建戏台遂成风气。戏曲的兴盛对戏台的装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演化为一种专门的艺术,一般都采用大幅的平面布悬挂而成。河北山西农村的艺人最早从搭灵棚中受到启发,标新立异,巧夺天工,他们将大幅的布料叠成二三寸宽的条状,再以此为背景,拧扎成各种动物造型和字体,呈现出建筑物所具有的雕塑效果。拧扎一座戏台需要布匹两千余丈。由于费工费料,只有逢丰年时才集中财力拧扎一回。

  1996年,是河北邯郸大隐豹村拧台规模最大的一次,他们拧扎的大型戏台搭建在一个宽阔的广场上,台高10米,宽13米,进深10米。台顶为卷棚歇山式,高翘的飞檐用龙头造型。龙头昂首天外,仿佛腾空欲飞。台脊正中是麒麟送子的造型。两条长龙左右对称,伏脊而卧。戏台的三个檐面,都是百姓所喜爱的传统吉祥图案,正檐是龙凤呈祥,西檐是狮子滚绣球,东面是丹凤朝阳。

  农历二月初八是大隐豹村办庙会的日子,家家迎亲户户纳客,从初六到十二连演七天大戏。拧扎好的戏台和钟鼓楼,交相辉映,戏台前,人山人海,观众如潮;锣鼓声、唱腔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在这里既可领略古老的戏剧艺术,又可欣赏到别具一格的拧台工艺。这恐怕是中华民族群众文艺自娱自乐的独特方式,也是中华能工巧匠聪明才智的又一体现。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