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2、底蕴丰厚的历史遗存

  丰都历史悠久,据已发掘出土的文物考证,丰都1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活繁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春秋战国,各个时期的遗址遗物遍及丰都南北两岸。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国家对三峡文物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丰都烟墩堡旧石器遗址成为中国“1996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并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高家镇桂花村旧石器遗址被发现,并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之前,丰都汇南古墓葬群遗址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各个时期的遗址和大量文物。这些遗址和文物,成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理论”的重要论据,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和研究价值。现择其简介如下。

  一、古遗址与古墓葬

  (一)烟墩堡旧石器遗址位于丰都新县城内,原是长江右岸三级台地的一个叫烟墩堡的小山梁,海拔214米,遗址分布面积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1994—1998年,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三峡工程文物考察队在此考古发掘近千平方米,土砍砸器、尖状器、凹缺器、刮削器等各类石器1300余件。根据地质、地层结构及出土石器研究,烟墩堡旧石器遗址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它代表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的更新世晚期的一种文化,对我国石器时代的研究具有很高价值,填补了我国石器时代研究的一个空白。烟墩堡旧石器遗址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被排在首位。2000年,烟墩堡旧石器遗址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高家镇桂花村旧石器遗址

  位于丰都县高家镇桂花村长江南岸二级台地,海拔173~175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属旧石器时代早期露天遗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峡工程文物考察队从1995—1998年两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共出土砍砸器、尖状器、石核、刮削器等石制品2500多件。这些石器具有华南旧石器特色,是三峡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的早期代表,对探讨华南乃至东南亚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科研价值。该遗址于2000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汇南古墓葬群遗址

  位于丰都新县城内,长江南岸原汇南乡龙河口至峡南溪23个小山梁上,海拔150~195米,分布面积达330万平方米,有西汉至六朝的古墓葬上千座。1993—1998年,四川省考古研究所、丰都县文物管理所先后发掘150余座,出土西汉至六朝的陶器、铜器、瓷器、鎏金铜器、钱币等珍贵文物数万件。现保留有墓葬20余座。该墓群出土的文物,全面反映了汉至六朝时期丰都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状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该遗址于199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玉溪遗址

  位于丰都县高家镇金钢背村长江南岸一级台地,海拔155米,分布面积8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1994年开始对该遗址试掘,出土大量兽骨、碳屑、石器、夹砂泥质陶片,文化遗物与同时期涪陵等地出土的巴文物遗物一致,对研究巴文化的起源、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五)井水湾遗址

  位于丰都县三合镇新湾村,遗址分布于长江南岸的三级阶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文化层厚20米。199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峡工程文物考察队开始试掘,出土标本102件。其中,石制品16件,动物化石1件。1998年对该遗址正式发掘,发掘面积510平方米,出土标本3162件。其中,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器403件,獏、象、牛等动物化石13件,并发现烧石等人类活动遗址。该遗址的发掘,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丰都地区人类生产、狩猎已具有相当水平,能捕猎獏、象等大型动物,使用火并吃熟食。同时,在旧石器时代,獏、大象等动物曾生活于西南河谷地区。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华南及东南亚人类发展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

  (六)冉家路口遗址

  位于丰都县镇江镇建设村,分布于长江北岸三级阶地,面积1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199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在此采集石制品10余件,2000年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出土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石制品820件,象牙等动物化石12件。该遗址与井水湾遗址一样,为研究华南乃至东南亚古人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七)老鹰嘴旧石器遗址

  位于丰都县兴义镇,分布于长江南岸二级阶地,面积2500多平方1.8~3米,文化层厚1.8~3米。199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峡工程文物考察队在此试掘,出土石制品42件,动物骨化石一件。其中一件石斧刃部局部磨光。该遗址为旧石器晚期的露天遗址,遗迹丰富,石制品带有接近新石器的显著特色。该遗址对研究长江流域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代的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八)和平村旧石器遗址

  位于丰都县镇江镇观石滩村,分布于长江北岸二级阶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文化层厚10~15米。199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峡工程文物考察队发现,采集石制品3件,其中砍砸器一件具有清晰的使用痕迹,两件刮削器制作精细。该遗址为旧石器晚期向新石器过渡时代的遗址,对研究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九)丰稳坝旧石器遗址

  丰稳坝是丰都旧县城斜下方长江中的一个小岛。三峡工程建成后,丰稳坝将被淹没。丰稳坝旧石器遗址位于该岛之上,属一级阶地,分布面积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5米。199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峡工程文物考察队在此试掘4平方米,出土石制品46件,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是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交替时期的石器。

  (十)猿家洞动物化石点

  猿家洞位于丰都县包鸾镇文家坝村,是该村铜矿山上的一个山洞,此洞宽大深隧,20世纪80年代发现洞内动物化石。1994年、199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两次进入洞内考察,在距洞口500米深处发现动物化石,出土老、少两巨獏上颌齿化石各一件及锁骨化石一件。时代为更新世晚期,距今100万年左右。

  (十一)石地坝遗址

  位于丰都县高家镇关田沟村,属于长江南岸一级台地,分布面积4200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1994年四川省考古研究所试掘,1998年重庆市博物馆考古队正式发掘,出土文物有灰砂褐色、黑色陶片、小平底罐、环底罐、双唇高领壶、尖底盏、尖底杯、石箭镞、石镞范等文物。

  时代为商周时期。

  (十二)黄柳嘴遗址

  位于丰都县三合镇丁庄村,分布于长江南岸一级台地,面积

  12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2~0.8米。1992年三峡工程文物普查时发现,采集打制、磨制石斧、刮削器、石网坠,各色夹砂、泥质、绳纹、戳印纹、方格纹陶片。时代为商周时期。

  (十三)金钢背遗址

  位于丰都高家镇金钢村,属于长江南岸一级台地,分布面积3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1987年文物普查发现宋代硬陶碗、碟等。

  1992—1998年两次普查钻探,发现绳纹、夹砂陶片等商周遗物,并发现磨制石斧、石凿等。时代为商周至宋代。

  (十四)农花庙遗址

  位于丰都县镇江镇清泉村,属长江北岸一级台地,分布面积1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1992年三峡库区文物调查时发现,1993—G1994年复查,发现宋代窑炉一座。采集石斧、石锛、石铲、各色灰砂陶片、方格纹、堆纹、戳印纹等陶片,采集石器14件,铜币一枚,陶片71件。时代为商周至宋代。

  (十五)古家田坝遗址

  位于丰都县名山镇九龙村,属长江北岸一级台地,分布面积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1.2米。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2年三峡28库区文物调查时核实。采集文物标本28件,有汉代灰陶片、绳纹筒瓦,宋代硬陶碗,唐代青瓷残片、桥形系罐等。该遗址为聚落遗址,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

  (十六)唐房遗址

  位于丰都县十直镇汀溪村,属长江北岸一级台地,分布面积4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8~2.8米,性质为聚落、冶炼遗址。1992—1994年三峡库区文物调查时发现该遗址,采集文物标本有石器、陶片、铜片等。陶片为汉代夹砂、泥质绳纹方格纹陶,并发现有冶炼遗迹。

  (十七)汀溪遗址

  位于丰都县十直镇沿江村,属于长江北岸一级台地,分布面积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1992—1994年三峡库区文物调查时发现该遗址,采集文物标本石斧6件,汉代灰、褐色夹砂绳纹陶片79件,并发现宋代冶炼堆积炉渣、冶炼罐等。属于汉代聚居遗址和宋代冶炼遗址。

  (十八)凤凰嘴遗址

  位于丰都县龙孔乡凤凰村,属长江南岸一级台地,分布面积9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1992年三峡库区文物调查时发现该遗址,采集文物标本有石器16件、陶片198件。陶片器型有尖底杯、环底罐,质地为灰、红、褐夹砂陶,纹饰为戳印纹、绳纹、划纹等。1993—1994年时复查又发现宋代冶炼堆积一处。

  (十九)铺子河遗址

  位于丰都县兴义镇张家坪村,属于长江南岸一级台地,分布面积37500平方米,文化层厚2.8米。1987年文物普查、1992年三峡库区文物调查,发现该遗址冶炼堆、窑炉多处。堆积中含炉渣,冶炼罐,垫钉,硬陶罐,陶碗、盘、碟、影青瓷片等。为宋代冶炼遗址。

  (二十)盐井沟盐井遗址

  位于丰都县树人镇新明村,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分布在一个名盐井沟的山沟里。盐井有井口,有人工挖掘的岩洞,双层石围墙,残存的制盐工具如木桶、木盆等,井口至今冒出乳白色盐浆。该遗址年代不详。

  (二十一)镇江古墓葬群

  位于丰都县镇江镇和平、建设、工农等三个村,属长江北岸二级台地,分布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历代农民在耕地、建房、烧砖瓦中发现大量墓葬及陶器。1993—1998年,在三峡工程库区文物抢救发掘中,共发掘汉至六朝古墓葬50余座,墓葬型制有长方形、“中”字形、“凸”字形、刀把形及土坑墓等。出土大量陶器、陶制品、瓷器、铜器、铁器、玉器及古钱币。该遗址为研究汉代至六朝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证据。

  (二十二)空脑山岩墓群

  位于丰都县保合乡龙门村,属于汉代墓群。该墓群分布于龙门村空脑山及其周围11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共有墓163座。岩墓均为长方形单室墓,长2.4~4.3米,宽2.4~3.2米,高1.3~1.8米,门楣分单层、双层、三层,墓顶有弧形和穹窿形两种,部分墓室侧壁和后壁有棺150台。丰都县文物管理所在该墓群采集有罐、碗、俑、五铢钱等汉代文物。

  (二十三)赤溪墓群

  位于丰都县镇江镇赤溪村,地形为长江北岸一级台地,分布面积82500平方米,墓葬密集,历代农民在耕种、建房、烧砖瓦时均有发现。1993年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在此试掘墓葬三座,并对该地进行了考察。该墓群分布广、暴露多,延续时间为汉代至六朝,出土文物100余件,有釉陶、铜器、陶缸、陶钵、陶盆、陶盘、陶钟、陶瓶、陶房、陶瓶、陶狗、陶猪、陶马、五铢钱等。

  (二十四)天平丘古墓群

  位于丰都县湛普镇石燕村,地形为长江南岸一级台地,墓群分布面积70000平方米。1992年三峡库区文物调查时发现暴露汉代砖室墓9座。1994年复查时,发现墓群分布面积大,墓葬密集,保存较好。该墓群年代为汉代至六朝。

  (二十五)大湾墓群

  位于丰都县高家镇大湾村,属长江南岸一级台地,分布面积37500平方米,墓葬埋于耕土下0.6~2米。1992年,长江三峡库区文物调查时发现该墓群。1994年复查时发掘墓葬3座,出土文物多件。该墓群年代为汉代至六朝。

  (二十六)秦家院子墓群

  位于丰都县高家镇关田沟村,属长江南岸一级台地,分布面积45000平方米。“1992年三峡库区文物调查时发掘三座墓,出土陶俑、陶罐等文物。发掘的墓葬以汉代几何形花边砖、富贵”铭文砖砌成。该墓群年代为汉代至六朝时期。

  (二十七)兴义墓群

  位于丰都县兴义镇,为长江南岸一级台地,分布面积24000平方米,墓群大部分被房屋和耕地覆盖。20世纪90年代在此修建学校,破坏了部分墓葬。出土有灰陶罐、红陶俑等文物。该墓群年代为汉代至六朝时期。

  (二十八)张家坪墓群

  位于丰都县兴义镇张家坪村,属长江南岸一级台地。1992年三峡库区文物调查时发现该墓群,1993年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在此发掘2座墓葬,墓葬形制为刀把形,以几何纹花边砖砌成。出土文物有各类陶器、五铢钱等。该墓群年代为汉代至六朝时期。

  (二十九)窑址塝墓群

  位于丰都县湛普镇长征村,属长江南岸一级台地,分布面积8000平方米。该墓群部分墓葬因改土改田烧制砖瓦被破坏,但大部分保存完好,出土文物有陶器、钱币等。该墓群年代为汉代至六朝时期。

  (三十)棺山坡墓群

  位于丰都县湛普镇普子村,属长江南岸一级台地,分布面积30000平方米。1992年三峡库区文物调查时发现。该墓群年代为汉代至六朝时期。

  此外,还有枣子坪、范家河、池坝岭、黄金坡、麻柳嘴、丁庄、曾家坝、黄燕嘴、袁家岩、木屑溪、大沙坝、赤溪、观音滩、长沙坝、庙背后等10余处遗址,树人、暨龙两处动物化石点,石板溪、老院子两处古窑址,以及文溪古墓葬群等,都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二、古民居与古建筑

  (一)王家大院

  原位于丰都旧县城中山路,建于清代,为一进三重院落,有前厅、中厅、后厅,正门为青石浮雕门框,四周以封火墙合围。占地面积1328平方米,建筑面积1149平方米。各单体建筑均为木结构,屋面为小青瓦。前厅面阔7间,通面阔31.66米,进深8.7米,高7.1米,前椽用硬挑枋、单挑出檐,后檐用软挑枋、双挑出檐,明间用抬梁结构。中厅面宽五间,通面宽2506米,进深10.94米,高7.8米,各间全为穿斗结构。后厅面宽23米,进深2.5米,高5.1米。

  王家大院布局别致,是颇具地方传统特色的三香堂院落。撑拱,前后檐,门窗,或雕鸟兽花纹,或雕花草图案,十分精致漂亮。王家大院对于研究我国清代民居建筑艺术有很高价值。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将丰都旧县城全淹,王家大院已整体搬迁至名山镇彭家桠口。

  (二)卢聚合大院

  原位于丰都旧县城中华路220号,该民居建于清代,是清代官吏卢氏府第。其大门悬挂“大夫第”“匾额,卢聚合”是其商业字号。大院153为东西并排三组院落,称为上卢聚合、中卢聚合、下卢聚合,共占地5804.5平方米,建筑面积4027平方米,围以高大的封火山墙,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重庆地区极具特色的民居。

  上卢聚合一进三重院落,分为前厅、中厅、后厅,俗名三重堂,皆配有厢房。前厅面宽五间14.45米,进深9.2米,高7.05米。前后檐皆用硬挑坊,下设拱撑,雕刻颇为精致。中厅面宽三间12.75米,进深13.85米,高7.32米,十二架椽,用穿斗式结构,前檐柱、后檐撑拱雕夔龙图案。后厅宽三间15.68米,进深10.56米,高7.65米,十架椽。前檐明间檐柱上安有立栏雀替和挑坊,下设撑拱,皆雕刻有图案,玲珑精致,主要以孔雀、牡丹、劲松、仙鹤、人物等为题材。

  中卢聚合位于上院东侧,为三重庭院,临街有大门,上挂“大夫第”匾额。前厅宽五间25.9米,进深8.77米,高7.2米。中厅面宽五间25.26米,进深9.39米。后厅是后花园,院内三间西庑。

  下卢聚合是祠堂和花园,园中有亭子,亭后有花台。祠堂面宽五间23.15米,进深12.85米。桃枋下皆用雕花撑拱。

  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将丰都旧县城全淹,卢聚合大院现已整体搬迁至名山镇彭家桠口。

  (三)李家大院

  位于丰都旧县城东门路105号,建于清代,为坐东朝西三重庭院,占地面积1125.33平方米,建筑面积294.6平方米。正厅面宽四间15.81米,进深13.12米,高8.5米,十二架椽,穿斗式木结构。明间大额下安雀替,廊内装饰极为华丽,雕夔龙回纹。李家大院遗存建筑虽不完整,但单体的后厅基本完好,其雕刻和装饰工艺上乘。

  (四)吴家大院

  位于原丰都旧县城西门路120号,建于清代。吴家大院为前后三重庭院,四周以高大围墙和封火山墙合围,占地1493平方米,建筑面积931.43平方米。由门厅、前厅、后厅及两侧厢房组成。

  门厅大门为石造,两侧建八字墙。门厅面宽三间9.7米,进深2.7米,高6米。前厅面宽五间20.84米,进深10.7米,高8.6米。

  后厅面宽三间15.8米,进深14.67米,高9.2米。后厅西端延长三间。吴家大院在布局上采用毗式,将中轴线上各厅与两侧厢房从横枋和槛木连为一个整体。天井四角以四根檐柱将后厅左右厢房的前廊围成回形走廊,厅房过道上槛雕刻十分华丽。

  吴家大院具有晚清川东民居特点,风格上独具一格。

  (五)秦家大院

  位于丰都县高家镇关田沟村,因房主姓秦,故称秦家大院。秦家大院坐东朝西,背靠群山,面对长江,建于清末。该民居为两进院落,左右各置一偏院,共占地1572.58平方米,建筑面积1031.14平方米。

  前厅面宽四间26.9米,进深6.85米,高7.1米,五架椽。前后檐均用软挑枋,置撑拱,撑拱上雕刻仙鹿,非常精致,额枋下两端镶雕刻华丽的湾门。

  正厅面宽七间29.18米,进深12.12米,高7.65米,八架椽,前檐用硬挑枋,下施雕花撑拱,雕刻细腻精巧。

  秦家大院四周建有高大围墙,至前后厅两山设封火山墙。建筑具有浓厚川东清末民居特点,雕刻非常精致,是研究中国民居建筑艺术的有价值的实物资料。现已搬迁至名山镇彭家桠口。

  (六)天佛寺

  原位于丰都县名山镇西门路,为明代建筑。据黄洵《改建天佛寺》记载,该寺原名“天福寺”,在县城西郊,后毁于战火。明嘉靖庚子(1540年)重建于此。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再度重修。该寺分为前殿、后殿。前殿面阔五间宽17.08米,进深6.24米,通高5.9米。后殿面阔五间通宽17.24米,进深13.32米,通高8.4米。皆为穿斗木结构贯彻。殿入置3尊佛像,为释迦牟尼三身佛。

  (七)悟惑寺

  位于丰都县兴义镇繁荣村,为清代建筑。该寺始建于明代,因位于古官山顶,名“古官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移建山腰龙洞处,更名为“永兴寺”。清乾隆戊申年(1788年)迁建于现址,更名为“悟惑寺”,于道光二年(1822年)、同治九年(1870年)两次大修。该寺坐南朝北,由山门、前殿、中殿、后殿、禅房、左右厢房、厨房等组成。占地面积2653平方米,建筑面积1290平方米。寺内有“灯田缘叙”“游悟惑寺即景”碑及从缅甸引奉的释迦牟尼大理石像。

  (八)文昌宫

  位于丰都县许明寺镇,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占地面积1402平方米,建筑面积724平方米。由正殿、报厅、戏楼、山门及左右厢房组成三重堂四合院,四周以青砖硬山墙将寺院围成一个整体。正殿面阔五间22米,进深14米,通高10.6米。报厅面阔五间23米,进深6.55米,通高10.7米。戏楼面阔6米,进深4.4米,高12.3米。山门面阔23米,高12.3米。

  文昌宫正门及门坊两侧均有砖石浮雕,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等图案,雕刻精致,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九)培元塔

  位于丰都县兴义镇长沙坝村,

  1845年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年),由丰都知县朱有章主建。培元塔为六边形砖塔,底边边长2.92米,塔高29.5米,建筑面积62.9平方米。塔基刻有“培元塔”“道光乙巳年”,门楣上刻有“培元塔”三字,门坊书对联,上联是“万丈文光腾上国”,下联是“两间秀气率平都”。塔身内空,用圆木抬楼,设楼梯可通塔顶。培元塔建于长江南岸山顶,远远望去很是雄伟,建置该塔可能是为了镇水。

  (十)培文塔

  位于丰都县镇江镇黄家坪村,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知县何诒荪主建。塔座为四层,第一层为圆形,周长38米,高0.37米;第二层至第四层为八边形,边长分别为4米、3.8米、3.6米。培文塔为七层八边形砖塔,高30.8米,塔内铺楼板,用木楼梯旋登可上塔顶,各层塔楼施翘角,开窗。培文塔建于长江北岸山顶,与培元塔隔江相望,自成丰都一景。建置该塔亦可能是为了镇水。

  (十一)杜宜清庄园

  位于丰都县董家镇彭家坝村,为大地主杜宜清1946年所建。庄园坐南朝北,由两进四合院和两座碉楼构成。共占地3160平方米,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四合院分为前、中、后堂和左右厢房,均为悬山式穿斗木结构。两座碉楼为石结构,碉楼墙体用条石砌成,内铺木楼,各层楼均有射击孔,整个碉楼高15米,雄伟而坚固。

  (十二)太平坝苏维埃政府暨四川二路红军指挥部旧址

  位于丰都县太平坝乡后坝村。该旧址坐东南向西北,由正厅、左右厢房、山门组成四合院。正厅面阔三间14.22米,进深5.8米,左右厢房面阔各5间23.5米,进深5.2米,通高6.4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建筑面积387平方米。

  1930年6月,四川二路红军在此设立了红军政治部和太平坝苏维埃政府,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改革,进行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太平坝苏维埃政府吊牌和红军标语等文物现存于四川省博物馆。

  三、古石刻和题刻

  (一)大佛面造像

  位于丰都县名山镇仁艾村,大佛为佛的面部造像,浮雕,高3米,宽2米,雕刻于长江北岸江边石壁上。佛面左侧刻楷书“大佛面”三个大字,右侧有明代题刻,由于风化严重,字迹模糊,尚存“二月二……柴广……张子铭谨记”等数字可辨。右下角刻有“西历一千九百一十一年七月十八日,蜀通轮船遇险处,买辨蕴伯腾辉志。”

  大佛面刻于长江边石壁上,此处江面水流湍急,常有船只于此遇险。佛面刻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既是长江航行危险标识,又含希望佛能保佑船只平安通过险滩的意思,也是一处历史水文标志。以摩崖造像为水文标志在长江航道尚属少见。故民谣云:“水淹大佛首,神仙也难走。”该造像有较高的石刻艺术价值和水文价值。

  (二)观音滩石刻位于丰都县虎威镇白岩村长江边,刻于长江南岸的石壁上。石刻面对江面险滩,此滩名观音滩,滩险浪激。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轮船通过此滩需用绞滩船绞拉方能逆水上行。后经炸滩整治,水流趋158缓,三峡工程建成后,此滩不复存在。丰都县志称观音滩“险冠全蜀”。明朝万历甲辰年(1604年),巡按御史李时华凿滩开漕,以利行舟,在石壁上刻“澄清佛缋”四个大字。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知县李磐于崖上建观音堂,在观音堂旁石壁上题刻“慈怀普济”四个大字。光绪辛卯年(1891年),知县何冶荪题刻“洞天福地”四个大字,并附跋文。

  观音滩题刻为镇滩而题,其书法行笔浑厚雄健、框正有力,是长江航道上罕见的文化遗存。

  (三)渌水池题刻

  位于原丰都旧县城西长江边一个石梁之上,此石梁名船背梁,长江枯水季节,此石梁露出,人可由江边步行至石梁之上,长江涨水季节,此石梁即被淹没,成为江中暗礁。枯水季节,长江水位下降,船背梁露出,在其北侧现出一池清水,此池原名“鹿水池”,后改名“渌水池”。渌水池旧为丰都名胜之一,池水清澈见底,石梁似木船之背卧于江边,江水流经此处江面骤然变窄,水拍石梁,轰然有声。渌水池风光优美,古时多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赋诗。由于江水冲刷,渌水池题刻大多模糊难辨,唯有两首较为清晰。

  一首为一个名叫王邦的所题,诗云:“莺花二月天,箫鼓木兰船,鸿迹依云石,龙光映碧川。墓游乾道记,故事永和年。觞咏临流水,高风愧前贤。”前四句写了二月游渌水池看到的风景,后四句写诗人游渌水池的心情,既有对景色的赞美,亦有触景生情的感怀。另一首为无名氏所作,诗云:“为寻名胜迹,信步到江滨。此地何多石,题诗早有人。鸭头凭涨涸,鸿爪易沉沦。莫忘桃花水,当前正暮春。”诗人记录了自己来渌水池赏景时的所见,信步石梁,读石梁题诗,看野鸭戏水,一片好心情。

  船背梁上有题刻“渌水池”三个大字,为清代所书。

  渌水池为丰都名胜,集文字、书法、水文为一体,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和水文价值。三峡工程建成后,船背梁沉于江底,渌水池已不复存在。

  (四)龙床石题刻

  位于原丰都旧县城南边长江中心的龙床石上。龙床石兀立长江江心,是块大礁石,顶部平坦,形状似床,故名龙床石。龙床石每年水涨时被淹没,枯水季节方露出水面,此时,常有人从岸边驾小舟上龙床石游玩。

  “龙床夜雨”旧为丰都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常在龙床石上题诗留墨,现有宋、元、明、清、民国历代题刻“龙床堆”“龙床春玩”“石槎”“天下文章莫大于是”等72幅,分布面积360平方米,有较高的书法艺术和水文价值。三峡工程建成后,龙床石已被淹没。

  四、出土文物

  (一)石器时代文物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主要出土于烟墩堡旧石器遗址、高家镇桂花村旧石器遗址、水井湾旧石器遗址等地。石器有大、中、小各型。制作特点分为锤击法、锐棱砸击法等。石器有石核、刮削器、凹缺器、石锥、钝背刀、端刮器、大小尖状器、砍砸器、似盘状器、复合工具等。这些石器的时代距今约5万—10万年。这些石器证明,在10万年以前甚或更早,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生活繁衍,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主要出土于玉溪遗址和石地坝遗址。出土的石器主要有石斧、双肩石斧、兽骨饰物、陶片、敞口罐、尖底杯、尖底罐、纹轮、网坠、石锄等。这些石器的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石器大多为磨制。这些文物说明,在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先民与黄河流域的先民一样,已学会制作精致石器并能制陶。

  (二)春秋至秦的文物

  春秋时期,丰都属巴国,并一度为巴国别都。现出土的此一时期的文物主要是青铜器,有铜钲、编钟、虎纹巴式剑、柳叶剑等。

  (三)汉至六朝时期的文物

  丰都汉至六朝保存下来的墓葬为最多,墓葬多为汉砖砌成,不易毁坏,此故,在三峡工程文物抢救中出土了大量汉至六朝的文物。最多的为陶器,并有部分瓷器、铜器、铁器、银器等。

  陶器分为俑、生活用具、模型三类。陶质分红陶和灰陶两类,以红陶为主。陶器的制法,以模制为主,轮制和捏制次之,有的还用刀具再度进行加工。

  陶俑中又分人物俑和动物俑两类。人物俑中,有各式舞俑、乐俑、听琴俑、侍从俑和武士俑等。最令人惊奇的是乐俑,有抚琴的、吹箫的、吹埙的、击鼓的、舞蹈的、抚耳歌唱的、骑马抱琴的。将这些乐俑集中一块,就像一个庞大的乐队和艺术团。乐俑中还有胡人形象,说明汉代匈奴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已经很广泛。这些说明,在汉代,长江流域文化非常发达,生活安宁,歌舞升平既是生活中的写照,也是对死后的向往。在人物俑中,哺乳俑是令人稀奇的,哺乳者高髻裹巾,席地而坐,面带微笑,敞露胸怀,左手抱婴儿,右手握着乳房给孩子喂奶,孩子正在安详地吃奶,母子情深,非常生动。武士俑中的骑马佩剑俑、持剑俑、持盾佩剑俑,个个威武。动物俑中有马、牛、羊、猪、鸡、鸭、狗和镇墓兽等。这些动物俑,证明汉代饲养家禽家畜已经非常普遍。其中有一匹汉代带鞍陶马非常奇特,该陶马高52.5公分,质地约为红陶,陶马四肢站立,束尾,鬃毛修剪整齐,低头张嘴,似在嘶鸣,其背上配有鞍。这匹陶马为过去专家们“汉马有鞍还是无鞍”的学术争论画上了句号。

  陶模型中主要有房屋、猪圈、井、塘等。各种模型制作精致,陶房有大门、楼、窗,塘里有鱼、龟。这些模型与各种动物俑一道,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汉代田庄经济原貌。

  陶制生活用具主要有罐、壶、钵、碗、盘、盆、釜、钟、灯、甑、耳杯、熏炉等实物,其中有部分釉陶。这些陶器都是汉代人生活中的实物。其中的陶釜即陶质的锅,形状如现代的鼎罐,是用来烹煮食物的;陶钟是一种盛酒的陶器,圆形,下大上小,有盖;陶甑就是蒸饭用的甑子;熏炉是用来焚香驱蚊的,状如动画片《宝莲灯》中的宝莲灯,其上有盖,盖上有诸多孔。瓷器大多为生活用具,有碗、盘、碟、杯、盘口壶、唾壶、四耳罐、鸡首壶、细长颈瓶等。可分为青瓷、白瓷、黑瓷三类,其中绝大部分为青瓷。青瓷釉色可分为青黄、豆青、青灰、酱青四种,其中的六系盘口壶、鸡首壶、细长颈瓶非常完好,色泽纹饰异常漂亮。在东汉墓中,出土了白釉瓷碗一件,这在重庆市还是首次发现,它为研究中国白瓷生产起源于何时提供了新的线索。汉代瓷器制作精细,工艺达到了很高水平,器物质量上乘。

  铜器主要有釜、洗、壶、焦斗、甑、钵、盘、耳杯、当炉、矛、带钩、摇钱树等,少量为鎏金铜器。铜器上的纹饰有饰于釜、洗、焦斗上的凸弦纹;饰于盘和耳杯上的斜方格纹;饰于釜耳部的辫索纹;饰于盘、耳杯、洗内部的双鱼夹钱纹、花瓣纹、蝉纹、网络纹等。

  钱币均为铜钱,有“半两”“货泉”“大泉五十”“五铢”“埏环”等五类。其中汉“五铢”钱最多,蜀汉“五铢”钱次之。

  铁器有环首刀、剑、剪刀、钩、釜、权等。银器有发钗、手镯、指环、顶针等。此外,随葬品中还发现了玉耳坠、玉串珠、烧料串珠、玛瑙、琥珀耳当及炭精狮子等。

  尤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家镇秦家院子汉墓中出土了一只陶制神鸟。这只神鸟头上羽翎呈扇形,双翅展开,雄健有力,有翱翔九天之姿。这只神鸟被重庆三峡博物馆收藏,取名为“巴渝神鸟”,并作为重庆市的一种吉祥物,制作成金箔,印制于瓷器之上,是赠送贵宾的贵重礼品。

  另外,在丰都县镇江镇槽房沟出土的摇钱树和铜佛像也特别珍贵。摇钱树底座为断层线崖质灰陶,呈覆斗形,下大上小,顶部有孔,一侧面刻有“延光四年五月十日作”字样。铜佛像为摇钱树之一部分,背有火焰状的佛光,身着袈裟,右手施无畏印,残高5厘米。东汉安帝延光四年即公元125年,因为在此之前长江流域发现的最早有确切年162代的早期佛像,是出自武汉的东吴永安五年(262年)的鎏金铜片镂刻佛像,槽房沟出土的佛像比该佛像早137年。学者认为,槽房沟铜佛像早于文献记载的佛像铸造年代,其重要意义可能把印度佛像的起源上推至公元1世纪。

  (四)隋唐至明清的文物

  现存隋唐时期的文物主要是釉陶,有罐、钵、碗、盘、杯等;现存的宋至清代文物主要是瓷器,有瓶、碗、盘等,宋代的尖底罐,明代的执瓶,清代的青花瓷香炉,清代的彩瓷福禄寿星像,保存完好,非常精致。原悬挂于名山耀灵殿大门上方有一面铜镜,直径71厘米,厚1.5厘米,为明代所制,名“孽镜”,俗称“照妖镜”。“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县志载,孽镜围丈逾,日欠蒙昧而奸邪过此犹凛凛不敢正视。”此镜乃鬼城用于惩恶扬善之物。名山全景木雕是雕刻艺术中的精品,该木雕作于清代,为黄杨木圆雕,由座、足、身三部分构成,通高75厘米。上为名山全景,下为长江、庙宇、牌楼、曲径、江涛、木舟、轮船、鱼及人物,雕刻精致,形象生动。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