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章 良好沟通力,从小打下表达基础

  所谓沟通力,是指孩子可以通过别人的表情、手势、动作、语言来理解别人的感受和愿望,以及通过自己的表情、手势、动作、语言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愿望,使别人理解自己的感受,从而能够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沟通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两点是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左膀右臂”。语言能力强的人,往往能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他们更善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具备了“外交”本领的孩子,更喜欢参与那些具有团体性质的活动,如小组聚会、故事会、找朋友等;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更会去找人咨询,寻求帮助,而不会跟自己较劲。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语言发展水平如何是鉴别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也是最迅速的时期。孩子获得知识技能要通过语言,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要通过语言,与人交流更少不了语言。所以,发展孩子语言是孩子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

  语言表达能力指的是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而沟通能力,则是指在各种层次上影响他人的能力。如果孩子表达能力不足,心里有话却倒不出来,一般情况下还好,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对孩子是非常不利的。生活在社会中,首先需要展示的才能就是“说话”,因为与人相处本身就是一个沟通和表达内心世界的过程。当孩子有某种心情、想法或建议,不能通过文字和语言表达出来时,那么任何人都不可能确切清楚地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沟通就处于无效状态。

  语言能力还是各种能力的基础。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语言。”

  由此可见,语言表达不但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沟通工具,它同时会对阅读、思考带来重大影响。而对新生的宝宝来说,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是个学习能力极佳的个体,即便对外界无明显的行为反应,宝宝们也会不断将外界的刺激与信息,接收后储存脑中,伴随着生长持续演进,逐步赋予意义;而后历经逐步理解、修正、应用的过程,语言能力就此生成。

  婴幼儿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尽早使孩子学会语言、学好语言,是发展智力,发展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理解知识能力的前提。语言能力的培养要从“呀呀”学语阶段开始,贯串整个孩童期。

  100多年前出了一位震惊世界的神童,他就是卡尔·威特。

  威特8岁时,已先后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5国语言。9岁上了大学,14岁成了博士。威特语言的高度智能是与他父亲良好而严格的早期教育分不开的。

  威特的父亲曾说过:“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多么早,都不会过头。”他在威特刚刚能够辨别事物时,就开始教他学说话:“比方说,我们在儿子的眼前伸出手指头,儿子看到后就要捉它。刚开始由于看不准,所以总是捉不到。最后终于捉到了,儿子非常高兴,把手指放到嘴里吃起来。这时我就用缓和而又清晰的语调反复发出‘手指’、‘手指’的声音给他听。”

  这样威特就很自然地把“手指”这个词跟父亲在自己眼前伸出的手指联系起来,从而明白了世界上的每一件东西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当孩子开始领悟这一点时,他对周围环境就会发生极大的兴趣,好奇心、新鲜感促使他如饥似渴地了解周围环境,这也就是孩子特别好问“为什么”的原因之一。

  威特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被许多人所接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雪语言学教师斯特娜夫人坚信:婴儿期的言语教育将决定他一生的语言发展。她是威特教育方法的崇拜者,按照威特父亲的方法她亲自教授自己的女儿。在孩子出生不久,她就抱着孩子在屋里走动,让她看屋里的东西,同时缓慢而清晰地说出这些物品的名称,这是桌子,那是电灯等等。通过坚持不懈的耐心教育,斯特娜夫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女儿满周岁时,已学会了所有的话,令周围的人感到十分惊奇。

  相信威特父亲的教育方法会让为人父母者受益匪浅。说到孩子的语言进展,家长们一定会有如下经验:隔壁的女孩才一岁已经会说很多的词句了,我们家宝贝一岁零两个月却连爸爸、妈妈都还叫不清楚。每一个孩子的语言发展速度不一定是相同的,有的快有的慢,不过要想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必须提供足够的语言互动机会及学习环境。

  宝宝语言的发展,从最初的哭声、笑声夹杂着呀呀的学语声,一直到渐渐可以发出“baba、mama”阶段,这样的小小一步,往往就要花费孩子大约6至8个月的时间,而且宝宝学习语言的方式,是累积法,也就是从听开始,慢慢进展到模仿阶段,逐步到单字,最后一直要到三四岁甚至五六岁,才能说出流畅的句子,完整表达意思。

  等孩子大一些之后,父母应多为他们提供语言交往的机会。比如鼓励孩子与邻里的孩子自由交往,孩子可以在交往中自然进行听说练习,并向同伴学习一些词语,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对孩子来说,学习语言能让他与外界建立更多的关系,通过语言表达,让别人了解他的需求,也让父母在孩子成长当中得到许多欣喜与感动。

  总之,培养语言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父母要善于针对自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抓住他的兴趣,选择适当时机,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语言训练。家长们必须遵循一项原则:寓教于乐,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倾听,鼓励孩子开口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在许多国家都非常流行的读物。小豆豆的淘气带给我们快乐,而巴学园独特的教育故事,则带给我们回味和沉思:

  当小豆豆被退学后,妈妈领她到一所新学校——巴学园。

  到巴学园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被妈妈当着校长的面“揭疮疤”,也不是校长、老师的思想教育,更不是“要是再那样的话,你就没学上了”之类的恐吓、耸听之危言,而是校长把妈妈打发走之后,把椅子拉到小豆豆面前,面对小豆豆坐下来,说:“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行,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然后小豆豆就把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都搬了出来,甚至把“擤鼻涕、钻篱笆”的事都说了出来,当小豆豆因绞尽脑汁仍找不到有什么可说的而伤心时,校长摸着她的头说:“好了,从现在起,你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

  校长的一上午4个小时的时间就这样“浪费”了,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不但“一次呵欠没打,也没有露出一次不耐烦的样子,而且像小豆豆那样,把身子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小豆豆的话”。

  虽然小豆豆非常开朗,不把什么事情放在心上,但她还是感觉到了“只有校长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说话”、“和这所学校的校长在一起的时候,她感觉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

  现在,又有哪个老师、家长能够如此认真、专注地听一个小孩子说上10分钟的话呢?老师、家长都在说“现在的孩子很难教育”、“现在的孩子不和家长交流”等,其实,不是孩子不想和长辈交流、沟通,而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去听他们内心的话,是因为他们和长辈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所以,孩子向家长关起了自己的房门,向家长锁起了自己的日记,向老师和家长关起了自己的心扉。

  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善于倾听,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认真、专注地倾听孩子呢?

  只有敢于开口说话,才能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所以父母应该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敢于开口,让孩子有说话的愿望和勇气;帮助孩子积累知识,让孩子有话可说;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表达技巧,让孩子善于说话。不能只是父母说,孩子听,不管孩子对父母讲什么,父母都应该让他把话说完,给他说话的机会,一定不要在孩子没有说完话时,就阻止孩子。在讨论一般的家事时,不妨也让孩子参与,让他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这对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孩子只有感觉到父母愿意倾听,他才会敢于、也乐于开口说话,因此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并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个忙碌的妈妈为了全身心地工作,就把5岁的孩子送进幼儿园全托,每周只接一次。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总是说:“妈妈,咱们谈谈话。”有一次,竟然哭着向妈妈请求:“妈妈,我知道你很忙,没时间陪我,可你能不能把我转到每天都能回家的幼儿园?”

  妈妈没能满足他的请求,因为这对父母都常常出差,没有时间照顾他。

  每次孩子回家,总是兴致勃勃地给父母讲幼儿园里的事,不管父母爱听不爱听。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忠实的听众,而父母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两位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需求,总觉得听孩子说话,浪费他们的时间。

  这是非常错误的!以后,每次孩子和他们讲话,父母总是做出很忙的样子,眼睛左顾右盼,手里还不停地翻动着书报。

  没想到,父母的“忙碌”给孩子的语言表达带来了障碍。由于这个孩子是个思维能力很强的孩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话说完,他就讲得很快,慢慢地变得讲起话来结结巴巴的。

  父母与孩子间平等的交谈,父母得到的是孩子成长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这种平等,是心理上的平等,它让一个孩子从小体味到人的尊严。

  孩子向父母诉说高兴的事,父母应该表示共鸣,如他在幼儿园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父母可以称赞说:“噢,真棒,妈妈也替你感到很开心!”当孩子诉说父母不感兴趣的话题,父母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关注他的谈话内容,可以使用“嗯”、“是吗”、“后来呢”等词,表示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孩子会感受到你在倾听,这样他就会更乐意向父母倾诉。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每天儿子从学校回家,妈妈都要问问他有什么高兴的或不高兴的事,让他谈谈在学校的见闻,而无论孩子讲什么,妈妈都表现出认真聆听的样子,让他感觉到妈妈很喜欢听他说话,以此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不爱说话,或说话紧张,甚至听你讲话时漫不经心,你就应该意识到,你是否犯了“不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毛病?你必须马上改变自己,不然,你会后悔终身。

  多数人都习惯说话,不习惯听话,尤其是父母面对孩子,更是滔滔不绝,要他做个“听话”的孩子。不听孩子说,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不听孩子说,又怎么能了解他、管教他?所以,爸爸、妈妈想要有个听话的孩子,必须先要“听”孩子说“话”。要养成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并不困难,只要告诉自己“少开尊口”,耐心倾听,就可以了。

  长期责骂孩子,孩子就会把“懒得理你”挂在嘴上,当孩子以这种对抗的态度对待父母时,其实他对爸妈的失望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因为,长久以来,他和父母沟通不畅,干脆“免谈”。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只有放低姿态,才能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只有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找到孩子不听话的症结所在。

  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最想说话的人便是父母。每天不论是2小时、1小时,甚至是30分钟,父母都应该学习当孩子的听众,倾听孩子心中的想法,如此一来,便能真正看到孩子的优缺点,然后再针对其缺点加以教育,而对其优点则予以鼓励,以求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

  男孩子需要父母倾听,女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倾听。父母的倾听,会使孩子成为有素养、自信的孩子。父母的倾听,会使未成年的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和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有利于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当你成为一位非常好的听众时,便是你成为高明的家长之时,你也就具备了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好朋友的条件。

  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

  我们的身边总不乏这样的父母,平日里特别喜欢教训孩子,其实说出的话很多自己都不知道对不对,但却命令式地告诉孩子必须这样、必须那样,弄得孩子看了家长就烦躁,有的甚至专门跟家长作对,这样长此以往,不仅会破坏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更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其实,父母如果能换个思维方法,采用“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原则,结果往往比命令式的语气要好,同时能极大地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例如父母可以多向孩子提一些问题,由孩子自己来表述;当孩子的表述出现困难时,换个角度进行提问,或是给出一些提示,绝不要粗暴打断,或是一切由父母“代劳”。

  举个例子,晚上吃饭时,父母可以让孩子讲讲最近读来的故事,许多时候,孩子讲了一句“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说不下去了,这时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提示:“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什么人呢?”“哪吒!”“哪吒都做什么了?”

  “哪吒闹海!”“是吗?那你给我们讲讲哪吒闹海的故事好不好?”……站在孩子的角度,循循善诱,他们的精细加工和语言组织的能力就会得到逐步改善。相反,家长若是面露失望,催促孩子“说啊!”“很久很久以前怎么了?”甚至于责备孩子“每回都这样,故事讲半截就没了”,长此以往,肯定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并很大程度地扼杀了孩子自我表达的欲望。

  还有一些时候,父母会对孩子产生“爱之深、责之切”的想法,希望孩子用功读书,希望孩子遵守纪律,希望孩子品德优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点不顺眼的地方不是用“你就是没毅力”、“你永远没出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下岗”、“学习不好将来只能扫大街”这样的话语训斥孩子,就是用“你为什么不……”、“你赶快给我……”这样的话语对孩子发号施令。

  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可以任意训斥和打骂。总的来说,强迫的方法无法让孩子做到与父母真正“合作”,相反会损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情感上的对立就此产生。

  《荀子》曰:“口可劫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可以把人的嘴巴封上,不让说话;可以把人的身体捆起来,不让他动弹,然而对于心,却无法这样做,心是不能使用强力改变的,合它的意了就接受,不合它的意了就拒绝,这由不得人不信。

  在我们身边的父母中,更有甚者,以孩子害怕自己为荣,以为孩子就应该彻底在自己的掌控中。这种被强力压制而屈服的孩子,要么形成自卑、怯弱的性格,对一生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要么忍耐到一定限度,会奋力反击,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家长朋友不可不慎。常言道:“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事实上,要做到真正让孩子心服口服,父母绝不能依靠强势的态度,而是必须依靠耐心去感化孩子。

  父母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提高沟通能力呢?很简单,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就要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地沟通,让孩子明白沟通的意义与好处。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13岁的璐璐是个有点懒散习惯的孩子,小房间里总是弄得乱七八糟。

  周六,妈妈推开璐璐的房门,进去帮她打扫卫生。

  “妈妈你进来干吗!出去出去!”璐璐很不高兴地朝妈妈挥着手。

  “没看看你的房间脏成什么样了?”妈妈不顾她的抗议,拿起扫帚扫起来。

  “你看见我房门上的‘请勿打扰’的告示了吗?不要随便进我的屋子好不好?要进来也应该敲门呀!”

  “那以后自己把房间弄整洁啊!”

  “那是我的事,不要你管!”璐璐仍是不耐烦的口气。

  “你这孩子,这是怎么说话呢?”

  “妈妈,你应该尊重我啊。我也是大人了呀!”

  妈妈生气地从璐璐房间里退出来。一看女儿门上,真的挂着一个漂亮的挂饰,可以用手拨动,每拨一格就有相应的话出现。比如“我正在看书,请勿打扰”或“进门之前先敲门”等等。

  璐璐之所以产生厌烦的情绪,是因为她觉得妈妈并没有尊重她。所以,要想得到孩子的尊重,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这是沟通的第一步。试想一下,如果妈妈在进门前先敲门得到同意,那之后和璐璐再沟通起来,将会容易得多,孩子也愿意和妈妈说话了。

  亲子沟通中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建立平等的关系,而不是居高临下做孩子的审判官。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就像管道中的水,若是一头高、一头低,水只能流向低的一头,只有两头差不多高,水才能两头互流。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和孩子平等对话,父母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从而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了。

  在茶余饭后,父母不妨请孩子讲讲在学校一天的所见所闻,让他们说说一天中最得意或最开心的事情,也谈谈今天有什么不开心的地方。这样做,父母就会分享着孩子的快乐,分担着孩子的烦忧。孩子也会愿意敞开心扉,和父母进行倾心交谈,并把这当做自己人生的一种乐趣。

  总之,建立在平等和理解基础上的亲子沟通才是最有效的。只有父母和孩子相互尊重,父母与孩子之间才能平等交流,才能很好地沟通,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沟通的益处,享受沟通的快乐,慢慢的,孩子的沟通能力才会提高。

  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和谐的气氛永远是沟通的最好添加剂。父母要专心听孩子的意见和看法,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一起去吃饭,一起去听音乐会、参观绘画艺术展、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车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都是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最佳时机。

  一般来说,在民主自由气氛浓厚的家庭,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可以随时发表对事情的各种看法。在这样良好气氛的家庭里,孩子很容易养成自由发表意见的习惯,也会变得自信。

  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报纸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位做公司职员的父亲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有一天,上小学的女儿看到一则关于汽车的电视广告,广告词是:“爸爸开车好得意。”女儿觉得如果自己的爸爸也开上这种车,肯定非常得意。于是,固执的女儿要求自己的爸爸也去买一辆这样的汽车来开。

  女儿的要求,做父亲的非常愿意满足。于是,爸爸答应女儿去买这样的车。从此,爸爸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干活。终于有一天,爸爸开上了这辆“爸爸开车好得意”的汽车,他兴奋地问女儿:“爸爸得不得意?”女儿却懂事地对爸爸说:“爸爸,你工作好辛苦。”就是这句理解的话,让爸爸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换位思考从心理角度看,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其心理活动有三步:

  理解。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这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以理性思考的形式完成。理解他人不容易,它需要生活的磨炼和摔打。历经了角色的转变,甚至亲自体验了你要换的那个位置的滋味后对他人的理解才会更准确。

  体谅。体谅是理解的延伸,是“由人及己”式的内心体验。它要求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实现与对方在情感上的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宽容。在交往中,不必太计较,要宽容。即使别人错了,也要多原谅,不必非与他人争个高下输赢不可。有时即使争赢了,也不一定给自己带来快乐、幸福;自己认了错,不会带来耻辱,反而会丢掉包袱,化解隔阂,增进人际间的和谐氛围。

  换位思考是消除隔阂、转化矛盾的融解剂,换位思考是达成共识、增进团结的阶梯,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形成和谐的氛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良师、顾问,但不是指挥者、操纵者。对于孩子的行为,父母应该以建议的方式引导,而不能经常性地命令、控制。多让孩子进行自由的活动,是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的好方法。比如,当孩子有同学、朋友来家里玩时,父母一般不要偷听孩子们的谈话,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也可主动让孩子邀请同学到家玩,父母可以外出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但是,要让孩子在活动结束后,和父母谈谈活动的内容,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这样也能促进与孩子间的沟通。

  平时,孩子若想和同学、朋友搞什么活动,只要不是太出格的,父母最好都支持孩子,可以适当有所限制,但不能拒绝孩子参加。比如,当孩子说想在周末和同学出去野营时,父母应该说:“爸爸妈妈支持你的活动,但是你要告诉爸爸妈妈到哪里,有多少人,什么时候回来。”孩子多半是会和父母讲具体情况的。因为,父母放手让孩子进行自由的活动,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孩子自然也会尊重父母,愿意和父母交流。

  另外,父母还应该支持孩子做班干部的工作。一个人总是要走上社会的,总是要参加工作的。多做一些班级的工作,尤其是班干部的工作,对于孩子的能力培养是非常有作用的。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错误地认为,有没有出息,只要看学习好不好就行,做不做班干部没关系。于是,许多孩子明明被老师、同学推选为班干部了,父母却替孩子打退堂鼓,要求孩子放弃班干部工作,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内向的孩子可能默默地接受父母的要求,但是,当他成年后,往往会深深地体会到,如果自己在年幼的时候多参加班级实践活动,对于自己的成长、成才是非常有帮助的,有些孩子甚至在不断地碰壁后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这就给亲子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使孩子的能力和成长受到了限制。

  有些外向的孩子,他们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在为班级做事中获得乐趣,实际上,这种孩子多属于领导型人才。长大以后,他可能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却善于管理他人。但是,家长们却不知道这一点,强迫孩子放弃班干部工作,往往导致孩子激烈的反抗,从而出现冲突。

  实际上,不管孩子自己愿不愿意做班干部,父母都不要替孩子作决定。

  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很愿意做,你就应该大力支持他,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更好地做好工作。孩子只有在班级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他才会愿意与父母轻松地沟通,与父母分享他的快乐。

  如果孩子不是太愿意替班级做事,父母也不用责备他。只要向孩子说明,做班干部对他的个人成长是有好处的,如果可以做,不妨试试;如果实在不愿意做,也可以暂时不做。

  父母的支持不仅能够让孩子获得尊重,而且能够让孩子在处理各项事情的时候游刃有余,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当孩子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时,沟通就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有一个小学生在自己的作文《我的爸爸》中写道: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我的爸爸,也很爱和他说话。那时候爸爸说到做到,他要求我做完功课再看电视,他也不看,辅导我做完作业,大家一起看。

  他爱看书,还把书上的故事讲给我听,爸爸棒极了!

  可是自从他当上老板以后,就慢慢变了,我越来越不喜欢他了,原因是他只知道严格要求我,却不严格要求自己。他教我不要说脏话,可我却经常听到他用脏话骂妈妈,他要我认真学习好好读书,可他自己却只知道喝酒、打麻将。我再没见过他看书,有时我不懂的问题问他,他总是一问三不知。

  有一次我对他说:“爸爸,为什么你要我做的,你自己却做不好啊?”

  他一听火了,上来狠狠地揪住我的耳朵:“真是反了,倒教训起老子来了,看我不揍扁你!”

  我为有这样的爸爸而感到苦恼,我真的不想理他了。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你只知道要求孩子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而自己却不拘小节,我行我素,久而久之,你的威信、你说话的分量,就会在孩子的心目中大打折扣,以至于孩子会不屑于与你进行沟通。

  沟通往往是在生活中练就的,许多时候,孩子不善于与人沟通,是受家长情绪的影响,当父母每天没有笑脸时,孩子的情绪也势必受到影响,情绪低落就很自然地表现出来了。

  一位妈妈发现孩子的作业写得特别潦草时,非常生气,一气之下,把孩子的作业本撕掉,说道:“说了你几次了,你怎么就不长个记性,作业还写这么乱,你给我重写!”孩子拿着撕碎的作业本,望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被妈妈这样蛮横地撕掉,很是生气,嘀咕道:“我就不给你好好写,爱撕你就撕。看你能撕多少。”生气归生气,但明天的作业还得交啊,无奈只得重新写。孩子心里憋了一口气,写得还不如上次呢。妈妈见了大怒:“我的话你怎么就是不听。”妈妈刚想给撕掉,可一看表已经10点多了,重写已经是不可能了,只好就这样了事。

  而另一位妈妈发现孩子作业写得很糟糕时,虽然也很生气,但她却克制住了自己不满的激动情绪。她知道,孩子不是不能写好,而是态度不认真。于是,她就对孩子说:“孩子,你今天的作业怎么写得这样潦草,这样写老师会认不出来的,你最好重写。我知道,让你写,你是不大情愿的。可为什么我还要坚持让你重写呢?因为妈妈相信你能写好,写第二遍肯定会比第一遍写得快,而且会好得多。妈妈绝对相信你!”孩子一听妈妈的话,再看看自己写的字,就对妈妈说:“妈妈,我再重写一遍。这次我一定认真写。”写完后,他让妈妈看自己写的作业,妈妈认真看过后,高兴地说:“我儿子的作业写得真工整,一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后来,这个孩子的作业一直写得很好,每天妈妈都会表扬他,他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同样是要求孩子重新写作业,前一位妈妈采用了训斥、强制的办法,给孩子的是压力,跟孩子无法好好沟通;而后一位妈妈给孩子的是信任、鼓励,给孩子的是动力,让孩子欣然接受,其结果是不同的。

  在很多家庭中,我们都能听到这样刺耳的打骂声:“你的手势还不改正,玩具赶紧去放回原处,别把看过的书东放放、西放放,你看,房间被你搞得一踢糊涂,你再不收拾好,我打断你的手,把你扔到外面去……”

  接着就是啪啪几声巴掌声,再接下来就是孩子开始在那儿哭。

  有些家长喜欢大声训斥孩子,以为大声训斥声势大、效果佳。其实,这种做法往往是教育者无能的表现,不仅收效甚微,甚至会适得其反。如果出现问题时,父母不能做到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又怎能要求孩子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父母在外工作压力大,下班回家还要应付孩子的琐事,有时情绪控制不好,一时失去耐性,就会发脾气。请留意孩子的行为,往往由模仿成年人而来。如果你真的想发脾气,尽量在孩子看不见的地方“发泄”。在家庭中,亲子关系既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血缘关系,又是一种靠情感维系的亲情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有话好好说”,善于沟通,是一种善意的对话和商量,是化解各种人际矛盾的唯一途径。

  因此掌握着孩子心情的父母,必须给孩子以很好的榜样,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你的孩子会在你的影响下积极起来、乐观起来。

  想改善孩子与人的沟通能力,Anthony R·Dickinson教授建议家长以下7种行为能免则免:在孩子面前发脾气;对孩子期望过高;把子女与他人比较;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待人处世能力的培养;认定孩子才能有限;只知事急求援,不会早作安排;惩罚孩子。

  有一位爸爸,在孩子咿哑学语的关键时期,就让孩子树立文明礼貌的习惯,既教会了孩子尊重人,还教会孩子与人沟通,使孩子成为会说话、懂倾听、善沟通的好孩子。

  这位爸爸让孩子学会在与家人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时,能够具有真诚谦逊的品德,不垄断谈话。真诚应该是潜藏在内心的兴奋与快乐,具有炽热的精神气质。他觉得,一个真诚的孩子,配以天真活泼的天性,就会架起与人交往的牢固桥梁,为沟通扫清一系列障碍。而谦逊则是一种含蓄内在、彬彬有礼的精神特质。谦逊的人懂得换位思考,能够更充分地理解别人,说话也会更加得体,而不是一味以我为中心,目空一切,自吹自擂,让人厌恶。因此,他认为,会说话的标志之一就是会贴切地运用赞美。如何做到这一点?

  这就要求孩子的父母要从自己做起,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优点,适时适度表现出真心欣赏的态度,辅之以一些赞美式和感谢式的语言,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知道,对别人给予的关心和帮助,要及时表示谢意;对别人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表示赞美和祝贺。一句话,让孩子在父母身上找到感激的元素。

  能倾听,是尊重别人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门交往的艺术。这位爸爸还能够专注地倾听孩子说什么,使得孩子也懂得了倾听。会倾听的孩子也一定善解人意、平等待人。要知道,日常生活中送给孩子最好的赞美,其实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她(他)所说的每一句话,爸爸妈妈都在认真倾听,都在积极互动。要让孩子能倾听,爸爸妈妈首先就得能倾听,也就是在孩子说话时,要做出认真倾听的“动作语言”——身体微微前倾,靠近和平视孩子,切忌居高临下,同时,要会放下手中的其他事情,集中精力面对孩子,打开眼睛这道“心灵的窗户”,专注地看着孩子,真诚自然地用眼睛表示对孩子话语的浓厚兴趣。要让孩子感受到,对别人话题的兴趣,其实就是理解他人、尊重对话者的直观表现。

  让孩子做到会说话、懂倾听,让孩子成为善于沟通的好孩子也就水到渠成了。不过,千万不要忘记告诉孩子要学会微笑。微笑其实就是生活中灿烂的阳光,发自内心的微笑,最能打动别人,最能让人感受到热情,也能让看似没有阳光的事情变得阳光四溢,让孩子的沟通锦上添花。引导和教育得当,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讨人喜欢、成长健康的好孩子呢!

  
更多

编辑推荐

1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2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
3影响孩子一生的44个...
4影响孩子一生的58个...
5影响孩子一生的56个...
6影响孩子一生的42个...
7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儿子
9学前儿童游戏
10教子从此不累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不要让孩子输在心态上

    作者:龙柒编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本书为家庭教育类读物。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别从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独立自主、宽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态,详细、全面讲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态是如何被培养起来的。第九章“帮助...

  • 教子圣经

    作者:西西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从生活习惯、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乐天性,父母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本书分为“宝贝的生活习惯”、“宝贝的沟通能力”、“宝贝的学习能力”、“宝贝的协调能...

  • 原谅这世上没童话

    作者:安小漠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女孩在艰辛的家庭中独立自强的青春伤感小说。无法忍受赌徒父亲的欺侮,林向南逃离南方小镇,投靠多年前离家的母亲,并多了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景昔。因为景昔对林向南的关心和照顾引起了他的...

  • 家教:与孩子同行

    作者:章创生主编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本书向家长和我们的孩子讲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错误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给我们小孩以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