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章 平凡的家庭,也能让孩子成功

  每一位父母都有让孩子成功的梦想,然而,却有很多父母认为自己学历低、素质差,这样的自己会影响孩子的成功。所以,家长就不惜代价,给孩子请家教、报辅导班……家长累,孩子也累。其实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在教育的问题上,毕竟内涵比包装更重要,品质比财富更关键。成功的教育不是只从口袋里掏钱就可以办到的,而需要倾注爱心和努力;对孩子来说,拥有“独立之精神”以及开放多元的品质显然比“贵族腔”和“精英状”重要得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起点,所以,家长应该学会在家庭教育中培养杰出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成功的机会

  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可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一本书可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位教育家则可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在漫长的人生中,教育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的教育能使人增长智慧,提高修养,使孩子从小具有强健体魄和优良品德。良好的教育能保证孩子将来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因此,只要从小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朋友虽然也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但他们对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却束手无策,有些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笨,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放纵娇惯,使不少孩子有的性情孤僻,有的蛮横无理,有的胆小娇弱,有的任性胡闹……这些现象,折射出我们在教育上的失误。

  难道这些都是孩子的错吗?不!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他们美好单纯的童年,像清晨的朝阳,放射出绚丽的光彩,关键是我们怎样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托起明天的太阳。

  有一句话这么说:人类起于蝴蝶却终于蚕茧。孩子原本就具有发展的驱动力,大人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这股内在生命力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比如品格形成、人际关系的能力、表达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等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及老师并未尊重孩子内在的生命力,把自己的喜恶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也有些父母过于娇惯孩子,而未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导致孩子一生过于自我而无法幸福。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人类起于蝴蝶却终于蚕茧的原因。只要你不要吐丝将自己的孩子作茧自缚,而是协助他们展开美丽的双翅,飞向希望的未来,他们也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有过这样一个女孩。她从小就被老师当做“傻孩子”、疯孩子,是不可救药的学生,被误送过精神病院,钢琴老师无情地将她淘汰,学校老师把她看做傻子不让她参加集体游戏,因为怕她给班级丢分,老师不允许她参加全班大合唱。她的身后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边常响起老师同学讽刺的话语,几乎所有的人都抛弃了她,她的心灵陷入了无边的黑暗。她多次割腕自杀,两只手上布满了自己用刀片划的伤疤。

  就是这样一个在老师、家长眼里注定要失败的孩子,在教育专家的关怀教育下考上了重点大学,还在著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作品。

  这个女孩是不幸的,小小年便纪遭遇无情的打击,但她又是幸运的,凶为她遇到了一位懂她的教育专家。可是,还有多少所渭的“差生”正存对自己失去信心,走向真正的失败呢?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大脑结构、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天分和才能、不同的成长方式。孩子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他的指纹一般独一无二,反映了他的特点、资质、能力和性格。

  但由于老师和父母对成功的错误定义,造成了许多学生失去了成功的机会。他们由于没考上大学或考试成绩不好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瞧不起自己,有些学生干脆放弃学习,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成为了不可救药的学生。因此我们说,成功的教育会引领孩子走向成功,而失败的教育也会导致孩子的失败。

  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进行了15年的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即使是那些有阅读困难症、好动症、功能紊乱性读书困难症、数学滞塞症等学习有障碍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被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托马斯先生认为,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压根儿跟你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种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在很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数以百万计的孩子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到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打压了,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忽视和泯灭了。

  作为父母,你一定要相信:每个孩子都蕴藏着无法估量的潜能,都可以走进天才的殿堂。大多数孩子之所以未能成为天才,关键是最爱他们的家长与老师无意中将孩子的潜能扼杀在摇篮之中而已。我们知道孩子聪明,事实上孩子比我们想象得还要聪明。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塑造孩子精彩的人生,应当是父母最伟大的使命。

  孩子的生命是爸爸的一个精子细胞和妈妈的一个卵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但是也应该知道几十亿的精子中只有一个成功的冲破卵细胞的外壳然后跟卵细胞结合诞生了孩子的生命,所以孩子天生就是冠军,天生就是第一名,没有哪一个孩子不是以天生就是冠军、天生就是第一名的身份来到人世间的。

  作为家长,要坚信我们的孩子天生就是以冠军、以第一名的身份来到人世的。所以家长一定要有这样的信念,我们抽到的是一张好牌。

  比如,很多孩子可能在学习上不开窍,但是他可能在经商方面,在其他领域是一把好手,因此我们要了解每一个生命都是带着独特的潜能、独特的天赋来到人世间的。

  但即便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他们还需要有效的正确的引导才能获得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孩子就像是车子,如果我们不帮车子加油,就算是性能绝佳的好车,任凭我们如何用力推车,也只能前进一点点。

  但是如果我们帮车子加油,就算是普普通通的平价车款,还是可以飞奔向前。与其帮孩子推车,不如帮他加油,让他可以自动自发地前进。那什么是汽油呢?当然是全新的理念。当父母能把全新的成功理念放进孩子成功的“方程式”,就如同把汽油加入油箱,你绝对可以看到孩子成功的未来。

  就算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可以成为不平凡的人。所以与其强迫孩子念书,要他上才艺班,不如专心培养他的成功特质,让他成为不平凡的人。

  教育孩子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阳光炙热的八月,是一个游泳的好季节。每天中午,门前的小河里就有许多小朋友在游泳。

  这天,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到河边去观看,想让女儿学习学习。可能是怕生的关系,刚到的时候,女儿话都没几句,基本只是静心地看。她就不停地和孩子说话,让她放松警惕。慢慢地,看着哥哥姐姐玩得这么开心,孩子也有点兴趣了。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她马上就问孩子:“哥哥姐姐游得好不好啊?”“囡囡要不要下去试试?”稍稍有点犹豫,但女儿还是答应了。

  于是妈妈抱着孩子来到岸边,试了下水温,然后让孩子坐在高出水面一点的台阶上,只让两只脚浸在水里感受河水的感觉,这毕竟是她头一次,慢点来吧。看她适应得还可以,妈妈就想更进一步,让孩子的身体也泡到水里去。于是,帮她脱掉了衣服,抱着她,把她的身体慢慢地放进了水里。

  水已经到孩子胸口了,妈妈以为自己已经成功了,但是她错了,也就三两分钟的时间,孩子大声地哭了出来……

  为什么呢?是妈妈考虑得不够全面,也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对于一个两岁都不到的孩子来说,要适应那种被水包围全身的感觉不是一会儿功夫就能完成的。加之那个水域比较深,脚没有立足点,是悬在那里的,如果有一阶一阶的台阶让她走下去也许就是另一种结果了。

  教育孩子就是这样,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他(她)设立一些台阶,一步一步地让他们走稳,不管是什么人,接受一种新事物都是需要时间的,游泳是如此,思想是如此,学习更是如此。

  如今的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但是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误区。所有父母都必须明确,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实际发展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并以此决定教什么,怎么教。

  正在成长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发展非常迅速,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所以在进行早期教育时,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过难或过易都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无论是让孩子做家务,还是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都要从孩子实际的身心发展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所谓“跳一跳够得着”就是这个道理。

  要激励孩子学习某种知识,当这种知识与孩子已有的知识水平相差不大时,他不仅愿意学,有能力学,而且也容易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如果相差很大,甚至超过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他就不愿学,也学不懂,当然就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每一门科学文化知识都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而且有一定的连贯性。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既要注意巩固孩子已学过的知识,又要启发孩子学习新的知识,并要启发、诱导孩子进行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孩子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观察,了解孩子掌握知识的情况,当孩子对所学知识尚未理解时,不要急于教新的内容,要按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向孩子传授知识。

  有的家长不善于循序渐进地向孩子传授知识或不了解知识的逻辑规律,只从主观愿望出发,急于求成,让孩子长时间学习、识字、看书。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孩子放学回家后要学习两个小时,家长通常会要求孩子写字、算算术,非常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倦情绪。

  可是,对于孩子的反感情绪,家长却只会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家长苦心,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就像拔苗助长一样,不仅不奏效,而且往往事与愿违。只有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启发教育孩子,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即使是已经上中学的孩子,心智思想都比较成熟了,但他们仍然是没有完全长大的孩子,在生理与心理上都与成人有很大差别,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法和标准对待和要求他们。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生来各异。有些孩子可能对音乐敏感,而有些孩子对语言敏感:有些孩子的记忆能力比较好,而有些孩子的观察能力比较强。每个孩子在不同领域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文豪钱钟书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如果我们试图把钱钟书培养成一个物理学家,或者把爱因斯坦培养成文学家,我们会发现这些努力最终是要失败的。因此,所谓的因材施教,也就是顺应个体的优势领域进行发展,同时尽可能提升孩子的劣势区域。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有效的。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只要针对他的特点进行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材施教”虽然是古老的教育原则,但却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父母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存在个体性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等等。有的家长不观察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自己孩子的弱点比其他孩子的优点,甚至用贬低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盲目比较造成父母对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的还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

  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孩子,天生的条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每一个孩子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须在了解与掌握孩子这些特点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计划。虽然家庭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是相同的,但由于教育的对象不同,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有人会说,“知女莫如母,知子莫如父”,家长难道还不了解自己的亲骨肉?其实不然。有的孩子在家里是一种表现,在外面又是另一种表现,在父母面前是一个模样,而在外人面前又是另一副模样。小学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够撒谎、假装和表里不一了。做父母的如果不细心观察,不听取多方意见,往往会蒙在鼓里。

  如有的孩子把在外偷的东西谎称是同学给的;打架了,就说是别人挑起的;逃学了,就说学校今天放假了;有的在外鬼混,到放学时也背着书包佯装放学回来;有的假借同学之间讨论作业,而实则抄袭;假装闭门学习,而实则看黄色书刊、玩游戏,或干脆睡大觉……凡此种种,父母不留心是很难识破真相的。俗话说,“孩子都是自己的好”、“谁家的孩子谁家爱”。因此,知子最怕的是一“爱”遮百丑,或者是爱一点而不及其余,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而对孩子的缺点,则“大化小,小化了”。

  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特征是孩子品德之外最重要的特点。同一个孩子,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有不同的敏感性;反过来,不同的孩子,对同一种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因此,家长要依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了解了这些特征,才能准确给孩子定位。知子是教子的前提,家长只有准确把握孩子的道德品质,才能教育好孩子。

  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之后,下一步才是因材施教制定培养计划。所有优秀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有计划、按步骤实施,只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杰出的孩子。

  少年大学生冯珑珑的父母,从孩子喜欢画画中,制定了培养孩子的计划:少年大学生田晓菲的父母,从孩子喜欢诗歌人手进行培养;少年大学生曹宇的父母,从孩子喜欢下棋开始培养超常智力;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父母,从小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成功学专家罗宾曾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家长,要认清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挖掘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要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刚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道路。一个学期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奥托·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于是,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兴趣,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感觉也不敏锐,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得到的评语是:“非常遗憾:你在绘画艺术方面所表现的素质令人失望,将来恐怕难有造诣。”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家都认为他成才无望时,化学老师却发现他做事一丝不苟、耐心专一,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应有素质,因此建议他改学化学。瓦拉赫改学化学后,潜能被激活了,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家长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时,最重要的是应该让孩子自由地成长,自主地发展。对孩子一定要启发和引导,千万不要强制,不要抑制孩子的天性。

  要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

  我们必须要再次强调:父母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培养孩子成才的计划。特别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做父母的需要吸取别人家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别人家的孩子学弹琴,我的孩子也弹琴;别人家的孩子学画画,我的孩子也画画;别人家的孩子上学跳级,我的孩子也非要跳级。依着葫芦画瓢,这种教育方法是绝对不行的,也绝对不可能成功。

  总之,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的教育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别人的“尚方宝剑”、“教子秘诀”对自己的孩子或许并不适用,家长要注意活学活用。

  科学地规划孩子的人生

  孩子长大了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许多家长和孩子并没有认真思考。

  没有理想,人生迷茫,使许多孩子从小没有奋斗的目标,长大成人后,才开始考虑人生,仓促培养就业技能,为时已晚。

  事实上,孩子的人生规划贯穿孩子的一生。在信息冲撞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家长应多了解一些信息,多看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在孩子幼年、少年这些成长的关键时期,帮助孩子对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进行分析,给出有力、有效的指导,避免浪费孩子宝贵的年华。

  事实上,多数人获得事业成功都有其规律性,那种不规划、不设计、不训练而成才成功的人是不存在的,而所谓“天才”或幸运者,并不能形成定理,更不能拿来麻痹自己的孩子,以致影响孩子的前途,更不能作为学习、模仿和参考的依据,只能作为故事和传奇来消遣。在当今日益规范化的社会里,孩子们需要走的是科学的、有规律可循的人生道路。

  杨鹏是我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科幻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代表作有《校园三剑客》、《蝙蝠少年系列》、《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等。

  他的父亲是一位建筑设计师,不是什么名人,但是,在杨鹏眼里,他是一位天才的教育家,他在为别人设计房子的时候,也为他的儿子设计了一条以书为径的人生路。

  在他上小学之前,父亲已经为他准备了整整一书橱的图书。父亲做过木匠,心灵手巧,他做的书橱很有创意——按一个开关,用薄竹片做的门就会“哗哗啦啦”自动往上爬,很科幻。每个孩子都喜欢新奇的玩艺儿,所以,玩耍父亲的书橱成了他童年时代的一个乐趣。如果说童年时代的他是一条对世界充满未知的鱼,那父亲的书橱,就是引他上钩的一个用心良苦的诱饵——每次打开书橱后,翻看那些他尚看不懂的图书的插图,也是莫大的欢乐。

  有一次,他拿着一本封面画的是工农兵的书问爸爸书里写了什么,父亲说那本书叫《十万个为什么》,如果能把十万个“为什么”都弄清楚了,那他就会成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可是《十万个为什么》对小小的他来说太深奥了,父亲就从书店里为他买了一套文图并茂、还是彩插的科普图书——《动脑筋爷爷》。这些充满亲和力的科普图书,为他打开了解开大千世界奥秘的大门,也使他从小就对自然科学充满了向往和莫名的崇敬感。

  小学一年级,父亲就为他订报刊杂志(上世纪80年代初,除了个别的“万元户”,老百姓的收入仅够温饱,但杨鹏的父亲却用他一半以上的工资拿来购买书籍)。其中对杨鹏影响最大的报纸是《中国少年报》,杂志是《儿童文学》,这些,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父亲经常出差,每次回家,给他带回的礼物,除了动手动脑的益智玩具,就是在他们的县城里买不到的连环画。其中,《铁臂阿童木》和《星球大战》,是让他着迷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科幻作品。这两部连环画,像彗星撞地球一般,撞出了他脑海里最初的想象力火花,一直到成名之后,他还经常在梦里梦见这两部作品中的科幻场景。

  如果小时候没有和那些能够上天人地的虚幻勇土们邂逅,日后的他是否还会成为一名少年科幻小说作家,是否会对动画和制作动画充满如此浓厚的兴趣,谁都不会知道。阅读改变人生,那些充满想象力的书不仅给他的童年描上了缤纷的色彩,也引他走上了一条令许多人心驰神往的写作路,杨鹏的父亲成功地帮孩子设计了人生道路。

  杨鹏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共同规划孩子的未来,“设计”孩子的人生;更应该用科学、理性的思想方法引导他们,并且和他们一起,把基础与明确的人生理想、职业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资源有限、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上保有立足之地,拥有美好的人生。

  然而,在中国,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和家长一起跟着高考指挥棒转,家家户户只求拼过高考,届时凭着分数在几天时间内临时选择专业,把孩子送进大学,糊里糊涂地塞进一个专业,糊里糊涂地锁定他们的人生,哪里谈得上什么人生设计?

  我们的孩子无疑是勤劳的,然而,新世纪的全球化竞争并不仅仅是体力、智力的竞争,更是观念的竞争。为什么有的孩子并不比别的孩子笨,可怎样刻苦学习,都没有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优秀的孩子,相反的,甚至成为令人担忧的孩子呢?问题是严重的,但责任不能归咎于孩子。实际原因,主要是由于父母们,正在用陈旧的观念和思维,把孩子束缚在教科书里,让孩子十年如一日地为考试而学习,使他们视野局限,思维拘束,能力低下。这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把可能影响一生的人生规划和自我塑造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是否科学合理地规划,决定了孩子们的人生道路是平平坦坦,顺利地实现理想,还是曲曲折折,甚至永远无法达到目标。有了科学的人生设计,依靠从小就开始的长期努力,就能达到“最好”,就能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成功,在这个基础上,机遇的眷顾将会使人生更加辉煌。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约束,也要有宽容,使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然后看着孩子步人您设计的人生殿堂。

  可是,当被问到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时,大多数家长基本都会用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健康、快乐、乐观、坚强、有用等等,这些寄托了家长们对孩子的爱和期望的词汇因为难以衡量并不能做为家长对孩子的人生规划:有的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也在不断盘算孩子的人生,如出国、学音乐等等,但这些也不是家长对孩子的人生规划,只不过是孩子将来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归纳起来,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人生期望要么太不现实,要么太不科学,要么太一厢情愿。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实现家长自己的理想,不懂得把孩子的学习和他们未来的人生好好结合起来,把孩子逼上了某项学习的死胡同,忽视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让孩子的身心受到精神上的巨大创伤。

  还有的孩子家长,把对孩子的期望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对孩子的成长、学习、兴趣、发展一无所知,不负责地只要求结果。

  因此我们给孩子设计人生要做到三结合,即:长远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理想与个性相结合。制定规划的前提条件是,了解孩子的优势和缺陷,把他们的优势和潜力发挥到极致,然后弥补他们的不足。

  平凡的家庭,非凡的教育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各国、各个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越来越密切,世界市场正在加速形成,因此,人才的争夺也趋于全球化,全球都需要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我们的孩子,早晚有一天要走向社会。他们走向社会之时,首先要通过“人才市场”的挑选,所以,每位父母都不得不关注这个市场的“行情”。

  人生的答卷不是背出来的,而是靠实力做出来的。在“人才市场”上,你的孩子面对的已经不再是纸质的试卷,而是一道道生活的实践题,他答得怎么样,要看他的综合素质和实力如何,是不是一个杰出的人才。

  张强是家里的独生子,他的家庭条件很好,但是他父母对张强很“苛刻”,从来不给张强搞特殊待遇,家里条件那么好,却不见张强穿名牌、大手大脚花钱,张强跟同学结伴骑自行车去上学,放学后还要“顺便”买菜回家,平时还要帮妈妈做家务。

  不过张强的成长也的确有一些跟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地方。例如,张强的父母不管多忙,每年都要在张强假期的时候带他自助旅游。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强还要接替父母承担规划旅游路线甚至管理旅游经费的工作。父母对张强的爱好也很尊重。张强喜欢音乐,父母就在张强生日时送了他一把吉他;张强喜欢足球,世界杯期间父母就允许张强在不影响休息的情况下收看比赛。不过张强最喜欢的还是英语,这得益于张强跟父亲的外国朋友打交道的经历。在这样宽松自由的家庭中长大,张强说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张强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居中等水平,虽然他还有进步的空间,但是他的父母对此并不十分在意,他们更在意的是孩子是不是成长得快乐健康,是不是学到了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于是高中毕业的时候,张强考上了一所省里的二流大学,专业也是他自己选择的。

  大学里的空闲时间比较多了,张强参加的课外活动就多了起来。这时候张强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他是校足球队的右后卫、校乐队的贝司手兼主唱、校园广播电台的英语主播,还在一家英语培训学校当口语老师。毕业以后,张强没有像同学们料想的那样回家帮父亲办公司,而是一个人去了北京。他带着简历直接登门拜访一些外企,正好有一家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经理在场,交谈中,张强流利的口语、独到的见地和丰富的经验彻底打动了那位外籍经理,于是,张强成为那家公司有史以来招聘的第一个外地大学生。

  大家都称张强为“幸运儿”,因为他家庭背景好,成长顺利,拥有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和大好的前途。然而实际上,张强的父母从来没有在儿子身上投入比一般家庭更多的金钱,严格比较的话,张强还从来没有享受过现在独生子女的那些小皇帝般的待遇呢。见过张强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绅士,彬彬有礼,风度翩翩,更关键的是他的性格,自信、开朗、达观、积极,跟他相处的人,无一不被他身上的阳光气息所感染。在公司里,具备优秀业务能力的不只张强一个人,可张强却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同事们都愿意跟他合作,因为他真诚、坦率,总能给同事们带来好心情;老板也喜欢把工作交给他,因为他热情、稳健,总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张强的收入很高,但他的生活很简单,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年纪轻轻的他,已经贷款买了自己的房子,而且,他还保持着每年跟父母旅游一次的习惯,不过费用已经完全由他负责了。

  张强认为自己是非常幸运的,幸运之处不是自己拥有有钱的父母,而是拥有有智慧的父母。他说父母从来不会要求他取得学习成绩的第一名,但是却很注重培养他如何做人。这个“做人”既包括道德品质,也包括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但却弥足珍贵的素质,比如责任感。张强的父母总是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多事情父母都放手让他尝试。例如一年一度的家庭旅行,很多路线都是张强自己策划的,父母也都认为是最适合他们的。

  在事业上成绩斐然的张强,在学校并不是老师眼中标准的好学生。老师们都很喜欢张强,但也为他惋惜,这么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为什么总是成绩平平呢?再多努力一些该多好!可是对张强来说,他正是把一些其他孩子“再多努力”的时间用来“玩耍”了。张强的“玩耍”包括做家务、发展业余爱好、跟外国朋友侃大山、帮邻居照顾小宝宝,甚至清早起来送报纸……这个好奇心“泛滥”的小伙子就这样在实践中观察自然和社会,也反思自己。

  张强的父亲认为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没什么不一样。所有的孩子在面对新鲜世界时都跃跃欲试,只是别的孩子没有机会像张强一样得到真正实践的机会罢了。

  张强的父母不认为衡量成功只有一把尺子。这个社会需要什么人才?

  自然是智慧型、创新型、创造型与和谐型的人才。可是这样的人才,果真是数、理、化、史、地、生等九大学科培养出来的吗?事实上,人生的智慧有很多,而这九大学科,仅仅代表其中的两种智慧——语言逻辑智慧和数理逻辑智慧而已。其他的智慧,例如人际交往智慧、心理调控智慧,这些往往是走向成功的基础,并不是学习成绩可以衡量的。

  你的家庭可以平凡,孩子可以看起来平凡,但未来他同样可以非凡。

  爱因斯坦的童年其实相当平凡,甚至有一点适应不良;他的适应不良其实是一个自由思考者面对强烈束缚的环境时常有的现象。他的少年与青年时代,从外在成就看起来,也相当平凡,因为,他第一次报考理工学院未被录取,进入大学后也没有遇到显赫的名师,大学毕业后想谋求一个教职也被拒绝,没有人能看出这个青年的非凡潜能。

  不平凡的伟人,不一定有不平凡的童年,但有许多“事后诸葛”会为他们创造不平凡的童年故事;反过来说,平凡的童年,可能孕育不平凡的杰出人物,这种长期、非线性的心理发展,即使智慧深厚的人也不一定能观察或预测得出来,但接纳孩子的平凡,给孩子多一点发展的空间或多一点尝试潜能的机会,总是不会错的。

  理念决定行动,行动造就未来。老子有言:低估孩子的天才因子,是对生命的戕害;不去挖掘孩子天才的矿藏,就等于将孩子最美丽的未来埋葬。要把孩子当成天才培养,且让孩子感到自己就是天才。作为家长,拥有这样的理念,并一如既往地行走下去,成功的孩子就会在你的家庭中横空出世。

  为了孩子,改变教育观念

  不要以为只有中国的父母爱孩子,那些看似苛刻的美国父母同样深爱他们的子女。

  一位美国爸爸如是说:

  我会常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着女儿,带她到庭园里,让她坐在我的大腿上,我们一起观赏月亮和星星,这对我们俩来说是最美好的时候。

  “我给我的每一个孩子都保存了一本他们4到9岁的日记。我让他们知道,我是多么地爱他们。没有这些记录,他们的一些重要瞬间、美妙时刻将很容易遗忘,也靠着这日记,他们成长中的趣事、思想、乃至”恶作剧都能如实地记录下来。

  “记得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的父亲常双手握住我的手,目光凝视着我,然后握我的手三次,好像对我说:‘我爱你。’现在我也用同样的方式,试着握住我女儿的手,女儿会用双手回握我,我非常激动。”

  一位美国妈妈这样说:“我是一个职业女性,每天不得不很早地离开家,我的小宝贝们很少能对我说‘再见’。为了能让他们知道我有多么地爱他们,每天早上离家前,我悄悄地进入他们的房间,给他们每人脸上一个深深的吻,到孩子们起床时,会从镜子里看见妈妈留下的鲜红的唇印,让他们知道妈妈是爱他们的,并向他们说‘再见’”。

  “每逢周末,我会把准备好的午餐放在一个野餐篮里,带着我的四个孩子举行一次美妙的活动。那一整天,就我和孩子们一起散步、放风筝、玩球。我的小宝贝们知道,这是一周中最特殊的时间。”

  但是,爱孩子不是溺爱孩子。他们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父母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有益的部分。

  四年级的小莉莎很爱面子。有一次去学校上课时忘了带作业。她发觉后立刻给妈妈打电话,请妈妈把作业送到学校。妈妈却说让莉莎自己回家拿。莉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感到很窘,但拗不过妈妈,只好自己回家拿了作业。她希望妈妈能开车送她回学校,妈妈又是不肯,于是她又自己返回学校。放学后,她向妈妈表示了气恼的心情。妈妈则说:“我很爱你,这一点你知道。你为什么忘带作业呢?”“我赶校车忘了。”“这种感觉的确不好,以后你会怎么样?”“我想下次我会把作业事先放到书包里,我还可以在闹钟一响时就起床,不至于那么紧张。”

  小莉莎妈妈的做法较典型地代表了美国人“责任”型双亲的教育原则:教给孩子建筑的本领,而不是给他们一座完好的大厦。这种原则听起来很有道理,也很简单,但如果中国的父母尝试着做一下,恐怕就不太容易了。

  请看下面一个故事:

  杰米的妈妈每天陪他睡觉,直到杰米4岁。妈妈渐渐意识到杰米胆小、依赖性强,于是决定结束这种状况。开始,杰米说害怕,妈妈好言安慰。

  接着,杰米又哭又闹,妈妈看了看他,不再说话,自己看书了。过了一会,杰米见无人理睬,只好自己去睡觉了。

  对于小孩子,父母总是放心不下,感到自己应责无旁贷地“帮助”他们,但有时适得其反,这种孩子往往自立很晚,经不起风雨,做事不爱动脑筋,不会做计划,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样的父母在美国被称为“尿布”型双亲。与之相比,“暴君”型的父母相信小孩子就是要打骂才能成材,同样使孩子养成不必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这种类型的父母养育的孩子或感自卑、退缩,或有反抗心理,容易无理攻击同伴。

  很遗憾的是,这两种类型的组合也是一种类型,成为许多家庭的教子风格。真的难以想象,这种在“尿布”加“暴君”型的组合下培育出的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子?

  当年,美国7岁的女孩洁西卡驾机身亡的悲惨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争议。但洁西卡的母亲在无比的悲伤之余仍然说:“孩子想飞就让她飞吧!我对洁西卡的要求从不轻易说‘不’。”

  这是对自己教育理念的坚持,这是一种需要多大勇气的坚持啊!从这句话来看,我们的这位伤心的母亲尽管对女儿的死很难过,但她仍然对女儿的这种独立行为很赞赏。

  事实上,西方的教育精神就是这样。他们注重鼓励、支持,陪伴孩子度过漫长的学习、训练过程,而不太看重最终的结果。西方人一般不会在孩子想干什么时说“不”。比如孩子想拆一件玩具甚至于电视机,父母也不会发怒。因为这完全可以买一些旧货来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当孩子看见人家开汽车,自己也想试试时,父母明明不赞成,也会请专业的赛车手来教。他们为的是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懂得开车不仅是开得快,而且还要有体能、耐力的艰苦训练。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又让孩子在实践当中明白了哪些该做、可做或相反。他们知道,简单地说“不”,只能破坏亲情关系,压抑孩子的能动性,迫使他们转入“地下活动”——到那时就悔之已晚。

  我们说这些,并不是让你纵容孩子,满足他的一切要求,而是为了强调家长一定要尊重和支持孩子的愿望,然后再考虑怎样去尊重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最应该注意的是了解孩子的真正能力。因为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程度不同,有时孩子只是一种兴趣,其实就其能力来讲还达不到,这时为人父母者就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帮助行为,保持他们的兴趣,允许他们去尝试和犯错误。

  对中国父母来说,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这固然有其积极一面,但消极因素绝对不可小视。时代在发展,传统教育理念未必适合,因此家长要想把成功传给下一代,首先需要改变自己的观念,然后改变教育方法首先要改变把孩子作为父母私有财产的观念,其次要改变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的观念,还要改变“只有高分数才是好孩子,要成才就必须苦读”的观念,最后要改变只有通过上好大学才能成功的观念。

  父母要相信,“天才是培养出来的”,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对孩子的关爱、呵护和耐心培养;“家长是需要学习的”,过去的方法已使我们苦不堪言,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就必须改变过去错误的教育方法,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学习在新环境下优秀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孩子的“成长比成绩重要”,成绩好不代表成功,无论孩子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不要放弃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只要孩子心理健康,在精心培养下,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父母要学会家庭教育的艺术

  苏联教育家A·马尔库沙说得好:“教育只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门科学,而在更大的程度上讲是一门艺术。”什么是家庭教育艺术?在家庭教育实践中,那些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把握教育情境,富有创造性的、有效的教育活动,被誉为家庭教育的艺术。

  虽然,每一位父母都在按照自己的意图教育子女,但是,绝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掌握家庭教育的艺术。掌握家庭教育的艺术,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只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注意学习、体察、总结、积累,有选择地读一些有权威性的家教读物,用自己和别人的经验不断补充、丰富、提炼,才能做到熟练掌握,运用自如。教育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只有教育者具备了一定的素养,才能掌握这门艺术。

  家庭教育艺术的真谛在于:在科学的教育原则指导下,家长善于根据子女的个性特点和特定的环境条件,机智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子女实施有效教育。

  居里夫人是谁我们不需要介绍了,但你一定不清楚她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因为她成功地发掘了两个女儿的天赋领域:大女儿伊雷娜·居里的天赋是自然科学,后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于193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小女儿艾芙·居里的天赋是文学艺术,日后成了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作家,写出了《居里夫人传》等传世之作。

  居里夫人很善于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善于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足1岁时,就让她们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们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们与猫玩;让她们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们到水中拍水游泳,使她们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话。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识别,弹琴、作画、泥塑,让她们自己在庭园种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们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

  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兴趣。她还教孩子骑车、烹调等。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使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锤炼了她们的性格。

  为了发掘女儿的天赋领域,居里夫人早在伊雷娜、艾芙哑哑学语时,就开始细心地尝试、观察、比较。她在笔记本上写道:“伊雷娜在科学上聪颖,艾芙在音乐上早熟。”女儿们刚上学,居里夫人就让她们每天进行1小时的智力工作;当姐妹俩入了中学,在女儿每天放学后她又再上一节特殊教育课——在实验室里,聘请名家讲授各门基础课,居里夫人亲自为女儿们教物理。

  经过两年特殊教育课的尝试、观察和比较后,居里夫人发现:大女儿伊雷娜具备科学家的素质,小女儿艾芙的天赋领域是文艺。正是这种发掘女儿天赋领域的特殊教育,终使伊雷娜·居里和艾芙·居里双双成凤。

  居里夫人并不仅仅满足于智力教育,尽管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地沉浸在繁忙的科学研究中,但她还是会抽空带女儿锻炼身体。每天功课做完,两个孩子就被她带到户外去,不论天气如何,伊雷娜和艾芙总要步行很远的路程。居里夫人还在梭镇家里的花园中设了一个横架,上面挂了一个吊杆、一副吊环、一条滑绳,让两个女儿在家里进行体育锻炼。此外,还让她俩去体操学校接受训练,女儿因成绩出色,常常获得一等奖。无论怎样疲劳忙碌,她总要抽空陪女儿们骑车出游。一到夏天,居里夫人就带两个女儿下水,指导她们学游泳。1911年暑假,居里夫人带着女儿旅行到波兰,两个女儿学着骑马,她则身背行李在前面行路。居里夫人之所以如此强化女儿的体魄训练,是因为她意识到:体魄是人的意志、坚韧及力量的体现: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就无法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另一位伟人马克思则非常重视通过游戏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他认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条件。

  尽管马克思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他总是挤出间隙时间花在孩子身上。

  每当晚餐后,马克思就给孩子们讲故事,做纸剪的轮船,还和孩子们一起把“轮船”放在一个大盆里航行。有一次,小女儿爱琳娜正起劲地玩“航海游戏”。父亲用手轻轻搅动盆水,水面顿时“波浪滚滚”,小爱琳娜立即惊慌起来,担心翻船。“别慌,用力吃气,让小船顶着风浪,努力向前!”

  女儿在父亲的热情鼓励下,鼓起小嘴,奋力吹气,小船果真顶着“逆浪”。

  摇摇晃晃地继续向前航行。10岁的爱琳娜在家庭游戏的表格中填写道,她最喜欢的座右铭是:“努力向前!”

  马克思夫妇十分注意在幼年时发展儿童的智力。他们不等孩子们学会阅读就亲自把自己喜爱的《唐·吉诃德》、《一千零一夜》、《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剧本等古典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断,富有表情地朗读给孩子们听。这么做,不仅丰富了家庭生活,也培养了孩子从小对文学的强烈兴趣,还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不知道这些伟人们的教子方法是否对你有所启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规律可以遵循的:比如,对孩子说话,要理智思考,不要责怪埋怨;叮嘱虽重要,但要讲到点子上;要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做,做错了,吸取教训,无非花点“学费”;该管的要提出具体思路和要求,做后检查,肯定成缋,纠正不足等等。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许多家长的心是好的,转化为语言和行动的时候,就变得“面目可憎”了,好心办了坏事不说,累了自己又累了孩子,却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也是目前让许多家长困惑不解的地方。事实上,孩子在幼儿园或是小学的时候,要求家长的只是学识和耐心,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求家长的则是教育的艺术和人格的尊重。学识、耐心和人格的尊重,也许都还好办,对孩子教育的艺术,却实在让家长感到头痛。

  家长要了解孩子,指导帮助孩子,首先必须要认真学习家教知识,提高家教艺术。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家长也要不断学习并改进自己的教育艺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给孩子以及时而又有效的指导。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作为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聪明健康、活泼可爱,作为父母也一直以“一切为了孩子好”而呕心沥血地教育和培养,然而要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小孩只提供给他必要的物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父母的我们还必须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每一个人最初受教育的地方,也是最长久受教育的地方。家庭对个人最大的影响,往往不是父母呕心沥血的管教策略,而是挥之不去、处之不觉的家庭气氛。

  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摇篮,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孩子们如果处于良好的环境之中,就会成长为善良的、有爱心的人;在恶劣的环境里长大,孩子则会变成不负责任、一无是处的人。社会上很多堕落为害群之马、沦为罪犯的人小时候的成长环境都极其恶劣,就是这个原因。

  古代的孟母之所以三迁其居,现代的父母之所以为子女选择学校不遗余力;尽管两者角度不同,但都在用行为诠释一个道理,即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道: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学会打架,在充满讽刺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学会指责,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学会自信。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指学校和社会环境,也包括家庭环境。

  200年前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一位集神学家、哲学家和道德学家于一身的学者,他的名字叫嘉纳塞·爱德华。目前,他的子孙已传了8代。其中,有13人当了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授,14人创建了大学或专科学校,80多人成了文学家,一人就任副总统,一人做了大使,20多人任参众两院的议员,18人成了报社、杂志社的负责人或者主编。

  但是,同是200年前,美国纽约有一个叫做马克斯·朱克的酒鬼、赌徒,他的子孙也有8代,其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7人因杀人被判处死刑。63人因偷盗、诈骗等被判刑,因喝酒夭亡或成为残废者也甚多。

  这两个例子发人深省,它说明家庭环境对子女人生的影响有多么重大。

  坏环境毁掉人,好环境成就人。

  文人学者的后代多数成才,酒鬼赌徒的后代大多被毁,智商的遗传基因可能会占一部分,但绝不是重要的因素,重要的是两者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天壤之别。书香世家父母的生活态度,乃至思维方式和习惯,会酝酿出一种学习气氛浓厚的家庭环境,子女耳濡目染,会有很大程度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酒鬼赌徒心思花在了自己的嗜好上面,样样都会恶性循环,生活散漫,作风不正,又穷又懒,家里可想而知会弥漫着吵嚷、暴力或者冷漠、绝望的气息,有的甚至家破人亡也不足为怪。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弥漫着思想毒素的空气里,怎么能够上进!

  而那些没有良好家庭教育条件的孩子,如果能在另外的环境中成长,情形就会大不一样,包括同样是酒鬼赌徒的后代,他们也可能成才。

  50年前,美国纽约成立了一个儿童救护会。该救护会专门收容和抚养弃儿、孤儿和贫儿。它的做法同普通的孤儿院不同,其方针是必须让这些孩子到可靠的家庭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们把这三类儿童送到可靠的农家寄养。在该救护会50多年的历史中,共收容、照顾了28000名这种孩子。最近的报告指出,有87%的孩子成了出色人物。其中,有的当了州长、高级审判官、市长及州会计检察官,还有24人被选为美国议会议员,有9人被选为州议会议员。此外,在教育、农业、商业等方面卓有成就者也不胜枚举。更为有趣的是该救护会曾把前面提到的马克斯·朱克的第九代子孙收容到儿童救护会,照例把他送到良好的家庭寄养,而他成了地方上的模范青年,前途大有希望。

  可见,好环境造就好孩子,并成就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不要怕自己家庭条件不够好,不能完全满足孩子的消费需求,钱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教育资源,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高素质的父母营造出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高素质的父母也不是说要有多高的文化程度,尽管文化程度会是一个影响因素。你看很多优秀人才都是出自乡村的,他们的父母有的甚至目不识丁,但有一点很肯定,这些成功人士的农村父母一定是重视子女教育的,除了节衣缩食供孩子读书,他们善良坚韧的品性一定深深影响过自己的子女。这样的家庭尽管清贫,地处僻远,但和睦的气氛、纯朴的家庭成员,反而使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伦理观念。只要你有心培养,山窝里也会飞出金凤凰!当然像嘉纳塞·爱德华那样的书香世家,一代代人的教育奠基和知识接力,对孩子的正面影响就更不用说了。

  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以身示范,无时无刻不在悄悄地对孩子施加影响。对于0-3岁的婴幼儿而言,这种影响尤为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和主要优缺点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的。这一时期的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孩子在家庭中所学到的一切,包括说话的语调、动作、走路姿态、性格和品德等都会打上父母的烙印。所以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下班回家后只顾吃喝玩乐,生活自由散漫,甚至行为不轨,无疑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你的家庭如果充满各种自私、虚伪、狡诈;各种矛盾、冲突、斗争;各种指责、嘲讽、打骂: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成长的毒素。有一位心理学家精辟地概括了孩子与环境的14种关系,其中有7种不良环境,有7种健康环境,显示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影响到家庭气氛,进而影响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环境是成长的土壤,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土壤。你施肥、松土、浇水,孩子就会开得花儿灿烂;你弃置不管,土质低劣,孩子就会病病歪歪,发育不良。

  蒙台梭利说:“环境就像人类的头部,影响着孩子的整体发展。”人所处的环境决定着人的身心发展。

  对孩子来说,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说,家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环境,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极为重要,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孩子。

  良好的环境要从三个方面来判断,即:物质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心理环境。

  物质环境是最好让孩子有一个个人的空间,另外房间的布置尽量地配合孩子的性格,比如孩子性格内向,房间尽量选择暖色调,孩子的性格热情奔放,则尽量采用冷色调。

  人文环境则需要每个社会人的共同努力,给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

  最后一个心理环境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所谓的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指要给孩子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一种安全感。有的家庭父母双方因为对于教育子女的观点和方法不一致,于是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并且还一定要吵个胜负来,其实吵架本身容易让孩子心浮气躁,夫妻双方谁吵赢了,都会影响到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当家长意见不和时,应当私下协商,达成共识。

  父母还必须互相尊重。父母尽力维护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在孩子面前尽量少用“我”,而时刻想着对方,处处以双方的身份出现。让孩子知道父母都很喜欢他,在孩子面前夸奖一番对方:“今天爸爸(妈妈)烧的菜真好吃,你可要多吃一点。”诸如此类,看似小事,却可以让孩子知道了如何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劳动。

  另外由于家长们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工作辛苦繁忙,往往忽视了与孩子交流。经常有家长抱怨说孩子的性格内向,可是问一下自己:你通常多长时间和孩子谈一次心,通常交流谈心的内容除了学习还有什么?相信很多人的回答常会是太忙了。试想作为最亲最近的父母,你们都没有跟他们交流沟通,孩子还没有体会到沟通的益处,他又如何学会与别人沟通呢?

  最后一定要记得,父母要花时间跟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和培养父母与孩子共同的兴趣,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相互沟通理解。

  同时尊重孩子的爱好和个人选择,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自由,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关爱。

  
更多

编辑推荐

1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2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
3影响孩子一生的44个...
4影响孩子一生的58个...
5影响孩子一生的56个...
6影响孩子一生的42个...
7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儿子
9学前儿童游戏
10教子从此不累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不要让孩子输在心态上

    作者:龙柒编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本书为家庭教育类读物。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别从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独立自主、宽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态,详细、全面讲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态是如何被培养起来的。第九章“帮助...

  • 教子圣经

    作者:西西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从生活习惯、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乐天性,父母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本书分为“宝贝的生活习惯”、“宝贝的沟通能力”、“宝贝的学习能力”、“宝贝的协调能...

  • 原谅这世上没童话

    作者:安小漠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女孩在艰辛的家庭中独立自强的青春伤感小说。无法忍受赌徒父亲的欺侮,林向南逃离南方小镇,投靠多年前离家的母亲,并多了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景昔。因为景昔对林向南的关心和照顾引起了他的...

  • 家教:与孩子同行

    作者:章创生主编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本书向家长和我们的孩子讲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错误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给我们小孩以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