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西方小品文艺术和中国小品文传统

  对于写作小品文,林语堂主张必须借鉴西方小品文艺术和继承我国古代小品文的传统。在他看来,只有做到“融会古今,贯通中西”,才能写好小品文。

  林语堂认为,当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有益无味,可读性差;二是有味无益,读后毫无所得。而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非走西洋的杂志之路不可”,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小品文艺术。因为西洋杂志发表的小品文,“是反映社会,批评社会,推进人生,改良人生的,读了必然增加知识,增加生趣”,“叫人开卷有益,掩卷有味”。

  为了便于人们接触西方的小品文,《人间世》从第15期起辟《西洋杂志文》栏目,陆续登载了好些西方的小品文。这些作品,确实“因用了个人笔调,篇篇是有独见、得自经验、出自胸襟的话”。

  同时,林语堂更是认为必须努力继承我国古代小品文的优良传统。他表示:“但吾不大与时人同意,唯有西洋祖宗才算祖宗……在提倡小品文笔调时,不应专谈西洋散文,也须寻出中国祖宗来,此文体才会生根,虽然挨骂亦不足戒意。”这表明林语堂当时已自觉认识到,固然要向西方小品文学习,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扎“根”于我国古代小品文的优良传统基础上。他指出,虽然由于文言不便闲谈,和受到“堆砌辞藻”和“章法格套”的束缚,造成我国古代闲谈文体不很发达,但毕竟也有不少堪称为具有个人笔调的小品文。它们“如在风雨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很值得学习。

  为了寻找我国古代小品文的“个人笔调”,林语堂审视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历史。他认为:“晋人清谈,宋人语录,常在此番光景,启人智慧,发人深思,一句道破,登时妙悟,以此行文,何文不妙,以此攻道,何道不通?且其来得轻松,发自天籁,宛如天地间本有此一句话,只是被你说出而已。此法行文,较之濡墨擒翰,苦索枯肠,刻意求工,翻佩文韵府作赋者,其相去何只千里?”而且,他更是赞赏苏东坡、袁中郎、金圣叹、李笠翁等人的小品文。他说:

  苏东坡文从胸间流露出来,固不待言,若其《陶然亭》、《赤壁赋》、《喜雨亭》诸篇,亦皆妙在画出胸中一点心境,文主心境,正是小品文之本来面目。袁中郎之旷达自喜,萧散自在,也正是小品文之本色。在公安派举出“信口信腕,皆成法度”八字,及主“文贵见真”,“文贵己出”,“反对模仿”诸说,已在文学理论上建起现代散文之基础。此派散文,全如黄庭坚所谓“如虫蛀木,偶尔成文”。

  自此以后,李笠翁有“文贵机趣”之说,袁子才有“文章无法”之论。金圣叹在讲笔法上似迂腐,而其文学眼光,又能打破一般俗儒鄙视稗官小说理论,远继中郎重视民歌、文长批评《西厢》之遗绪。这些各种倾向,对于古文迂腐见解,都含有解放的作用,打破桎梏,排斥格套,善出机杼,不守成法,虽然被“以时文论古文”之辈所深恶痛绝,也是极自然之事。然而自我们现代眼光看来。无论作品,或是文学见解,都还是这几位可以说有点价值,与现代人性灵有点接触。

  除子才时亦好弄玄虚排比古典外,诸位之文都近于平易浅淡,笠翁文体甚得语言自然之势,前已说到,若金圣叹那种行文,更是与说话一般无二。笠翁善用个人笔调,叙述日常琐碎,寄发感慨,尤长于体会人情,观察毫细,正是现代散文之特征。如果文言散文有所谓现代的,笠翁可当之无愧了。

  在这些论述中,林语堂不仅肯定了苏东坡、袁中郎、李笠翁等人的文学见解和小品文曾经起到过进步的历史作用,而且认为它们是接近现代散文的。显然,他是希望人们将它们继承下来,以便有益于现代小品文的发展。

  还须说说的是,应怎样看待林语堂1934年创议重刊《袁中郎全集》(共四册)。该书由刘大杰编订,林语堂校阅。胡适、郁达夫、阿英和刘大杰等人分别作序。此书出版后,颇受社会文化界人士欢迎。仅在一年多时间内,便有了五种翻印版本,出版数量达五万部以上。可是,林语堂却招惹了非议。其实,这是林语堂为整理中国古代文学遗产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袁中郎作为明末公安派的领袖人物,他的文学理论和作品,曾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而且在他影响下,形成了“反抗当时复古赝古的文学潮流”。然而,他的著作却被清朝统治者列为禁书,有关文学史著作也一直未能给予他应有的评价。因而,林语堂重新收集并出版他的著作,是完全有必要的。正如刘大杰指出的:

  不用说,把中郎的作品与文学理论,搬到现在的中国来,自然是旧货了。货色虽然旧,但是他那种文学革命的精神,还是新的。他这种精神,埋没了两百多年,多多少少作中国文学史的人,都忽略了这个运动。我们觉得在这个把中国古代文学重新估价的今日,应该使他的精神复活,应该使他在文学史上,得一个他应得的地位。因此我们决然地重印这部袁中郎的全集了。

  又如郁达夫指出的:

  由来诗文到了末路,每次革命的人,总以抒发性灵,归返自然为标语;唐之李杜元白,宋之欧苏黄陆,明之公安竟陵两派,清之袁蒋赵龚各人,都系沿这一派下来的。世风尽可以改易,好尚也可以移变,然而人的性灵,却始终是不能泯灭的;袁中郎的诗文,虽在现代,还有翻印的价值者,理由就在这里。

  从刘大杰和郁达夫对袁中郎所作的评价来看,对于林语堂想方设法重印《袁中郎全集》就不仅不应指责,而且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