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3

  初识西方世界

  会议结束后,卢作孚并没有立即启程回国,而是在美国完成了一次穿越之旅。他从美国东海岸出发,横穿北美大陆,到达西海岸。对于这次穿越之旅,卢作孚的目的依旧是考察。他横穿美国,重点考察了美国的造船厂、钢铁厂和机器厂,并研究为战后的民生公司在美国造船的可行性。

  早在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美国集天时地利人和,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卢作孚最为关心的造船业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的造船业发展较早,早在美国独立以前,北美殖民地的造船业就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18世纪50年代,已有船厂100多家,主要是建造小型木帆船,每年可造船300多艘。美国独立以后,造船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建造一些较大型的军舰,如当时著名的战舰“宪法号”,排水量达到1500多吨。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经美国国会批准,一批海军造船厂得以建立,这些海军造船厂不但建造了许多海军舰只,而且推动了造船技术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美国造船工业的重要发展时期。当时,美国又兴建了一批舰船建造厂。1915—1919年,美国钢船建造厂从42家增加到72家。有名的托德船公司于1916年建成,诺福克造船和干船坞公司也在1915年成立。

  从1914年至1918年的5年中,美国舰艇产量由65万吨发展到137万吨,已能建造万吨级战列舰等各种舰船,商船年产量也由13万总吨发展到167万总吨。

  第一次大战期间,德国潜艇的威胁一度使美国及其协约国的船舶损失惨重。仅在1917年,德国潜艇就击毁协约国共计650多万吨的船舶。为了补充海上船只的损失和对付德国潜艇,1917年5月,美国国会批准建造250艘驱逐舰和400艘猎潜艇的计划。同年8月,美国航运局又从私营船厂紧急征集正在建造的431艘、计300万吨船舶。同时,又很快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不少新的船厂,先后建成造船台94座,生产能力达150万吨。

  至1918年11月,美国舰队已是一支由143艘、325万吨舰船组成的海上力量。在美国建造的驱逐舰的增援下,美国和协约国的船舶损失大为减少,从而扭转了第一次大西洋之战的反潜作战形势。战争结束时,美国已有2000余艘舰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量的军事订货和大规模的战时动员,使美国舰船工业出现新的发展机会。仅在1941—1943年,美国船厂建造的战斗舰艇共333艘、112万吨;各种快艇和潜艇1274艘、近20万吨;其他军辅船161艘、61万吨。

  至1943年末,舰船工业的从业人数达到165万人,比1939年增加了16倍。拥有长100米以上船台的船厂,从1939年的38家增加到1944年的84家。1943年建成各类舰船2449艘、250万吨。尽管由于战争的损失和对同盟国的支援,至1943年中,美国海军仍拥有各类舰船13000艘、45万吨,其中大型战斗舰艇有600多艘,总排水量超过200万吨。

  为解决战时的物资供应,美国商船生产也加快步伐,1943年的商船产量达到了1661艘、12485万吨,比1939年增长50多倍。1944年是美国舰艇产量最高的一年,达到286万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造船工业第一次广泛采用部件预制法建造标准化的商船,因而使船厂本身大多成为总装厂。当卢作孚到美国造船厂参观时,他对美国人的这种做法深有感触。这次考察,使卢作孚对美国的工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他感觉到,美国工业的最大“特质”,就是专业化,也就是分工细化。

  他发现,美国的造船厂并不像中国造船厂那样什么都是自己造,美国的造船厂实际上只是一个组装工厂,所有的零部件都是由其他工厂供应的,供应厂商多达数百家,甚至上千家。

  这些专业的零部件厂,与许多造船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都有紧密的合作关系。美国各种工业已经结成了一种彼此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谁也离不了谁的紧密关系。

  卢作孚还看到,美国的企业之所以能达到这样和谐的合作局面,是在于它们有确切的工业标准,各家都按同样的标准生产产品,同类配件可以互换,一丝不差。美国是一个极端讲究经济自由的国家,这种标准化并不借助于政府法令,而纯粹是由市场规则在起作用,既利人又利己,这就不能不令人叹服了。

  卢作孚认为,这样默契的合作之所以能形成,是缘于美国人显然有一种公共承认之共同做事的原则办法,大家都自觉遵守。不像我们中国,每个当权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特别办法,当权者一换,所有的办法也要随之改变。

  归根到底这显示出了人治国家和法治国家的差距。在美国这种法治国家,行事标准是成文的法令。一项法令一经签发,往往会几十年不做大的改动,只会对不足进行修补。如此一来就有了形成共同准则的基础。

  而在中国这样的人治国家,行事标准不是法律条文,而是执政者的个人意志。执政者根据个人的判断发布命令,而一旦执政者结束执政,那么他在位时所发布的命令往往也会失效。而下一个接任者则依旧会按照个人的意志发布命令,用一套与之前不同的标准行事。如此一来,自然会发生朝令夕改的现象。由于行事的标准不断改变,所以执行命令的部门也必须不断改变执行的方法。这样的环境也就不可能建立统一的标准了。

  相比之下,他痛感中国还根本没有建立起现代的管理制度,缺乏专业化的分工。他认为,在一个现代社会里,与现代工业体系相配套的业界规范和商业伦理不可或缺。

  卢作孚这次出国,对他个人的生活习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出国前,卢作孚向来生活简朴,在着装方面,他一直都是穿民生公司的工作制服,即使身兼政府高官时也是如此,从来不穿讲究的服装。这次到美国开会他依旧保持之前在国内的风格。

  对于他这一身装扮,有人给他提了个醒。当时他的一个好友也在美国出差,看到卢作孚的这身装扮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他好意提醒卢作孚,美国人在公共场合都很注意着装,像他这样的穿着在美国人看来是不礼貌的,很有可能会吃亏。

  听到这个建议,卢作孚也意识到了着装的重要性,而且,他还要和美国的造船厂谈造船的事,更是不能马虎,当即就找到了当地的裁缝店,定制了一套西服。为了节省开支,在选择西服面料时,他选择了最普通的材料,以便能省下经费在美国考察更多的企业。

  除了服装的建议之外,卢作孚的这位好友还对卢作孚的“发型”给出了建议。在此次卢作孚出访之前,他一贯是极短的头发,接近光头。这样的发型节省了不少打理头发的时间,对他来说这些时间累积起来就能做不少的工作。这次在美国,卢作孚的好友告诉他,这样短的头发可能会被外国人认为他是和尚呢!

  听了朋友的这两次建议,卢作孚随后对自己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进行了“改革”,此后,他开始学习穿西服打领带,并且把头发留了起来。他这样的改变并非为了讨好洋人,而是因为他要开始学习走向国际社会,他需要在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更好地融入这个全新的环境。

  当时,在卢作孚看来,战后的民生公司走向世界是必然的选择,不仅民生公司,整个中国的工商业都要走向世界。卢作孚有这样的自信,一来是因为中国即将成为战胜国,二来是中美在战时缔结的盟友关系。美国对中国的援助,会使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很大的提升。

  借款造船

  在美国期间,卢作孚一边考察,一边为民生公司在战后的新船做打算。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