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二、湖南人民竭尽全力,箪食壶浆,支援红军

  工农红军的革命宣传和秋毫无犯、打富济贫、救民于水火的实际行动,深深感动了人民群众,教育了人民群众,使他们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认识到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好军队,因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工农红军3支部队长征转战湖南期间,得到了湖南地方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很多善良的人们冒着极大的风险,主动为红军带路挑担,烧茶送饭,参军参战,救护红军伤员,协助筹款筹物,为支援红军长征过湖南承担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热情周到,迎送红军过境

  湘南是富有革命传统的老区。大革命时期,这里有过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1928年初,朱德、陈毅等在这里领导的湘南起义,更是产生过深远影响。当红六军团西征和中央红军长征转战湘南时,湘南人民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箪食壶浆,竭力支援红军过境。

  在红军到来之前,湘南特委就在资兴召开了各县党组织和游击队员负责人会议,部署迎送红军的工作。汝城、资兴、郴县、宜章等地的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积极配合红军作战,焚毁碉堡,破路拆桥,割断电线,打击敌人。各县游击队共摧毁碉堡炮楼上百座,仅郴县县委就派游击队在桥口、良田、城前岭等地摧毁碉堡炮楼10 多处,为红军顺利进军扫除了许多障碍。宜章人民在中共宜乐工委领导下,开展了摧毁敌人交通和粉碎国民党“乌龟壳”(指碉堡)运动,使大多数炮楼空空如也,敌人的交通也部分中断。红军迫近宜章城下时,300多名筑路工人自动组织起来,帮助红军挖坑道、扎梯子,准备第二天攻城。地方党组织还发动群众帮助红军侦察敌情、探路导向、抬担架、救护伤病员、运送物资、安排住宿、挑水做饭等。湘南特委委员谷子元在桂阳县开展民运工作,组织群众迎送红军。他在该县麻布桥凉亭和仁义“和平客栈”设立了两个接待站,备好粮草、茶水,迎接红军。红军所到之处,群众夹道欢迎,在沿村沿路的墙上树上贴满了“欢迎红军”,“打倒土豪劣绅”等标语。汝城文明司的群众,自动捕获敌区长,并带领红军搜缴团防长短枪20余支。红三军团到达赤石、平和一带,临近粤汉路时,地方党组织及时提供了敌人兵力尚未完全集结,嘉禾、临武等尚无大敌的重要情报,红军总部据此作出了南北两翼佯攻、钳制,主力中路突破,向嘉禾、临武进军的决定,为突破第三道封锁线争取了主动和时间。

  在汝城县黄沙岭一带,流传着贫农老大娘何凤莲一家热情帮助红军的故事,大家都尊敬地称何凤莲家是“拥军户”。1934年11月初,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后向汝城方向进军,消息很快传到了黄沙岭下的一个小屋场。这个小屋场只有几栋四面通风的小屋子,老百姓都很穷,许多人夜里连一盏半明不灭的桐油灯也点不起。何凤莲也是靠摆个茶水摊,给过往的旅客供点茶水,赚几个铜板补贴家用。听说红军要来的消息,何凤莲兴奋极了,这位大革命时期就参加过革命活动并当上了妇女代表的老大娘,一面要丈夫清早就去挑水,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一面叫刚满8岁的儿子到附近山上去捡柴,自己则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好让红军有个休息的地方。当红军部队来到小屋场后,何凤莲和丈夫带着孩子热情地迎了上去,斟满一杯杯清茶,请他们休息。一位红军干部走上前来,和蔼地问她能否在她们家里借住一宿,何凤莲连忙应承,并把门板卸了下来,把晒得干干的稻草背来给战士们垫铺。30几名战士就在何凤莲家里住下来了。何凤莲见队伍里有一位刚生过小孩的红军女干部,赶忙腾出一间房子让她们母子单独住,并煮了一大碗甜酒鸡蛋送给红军女干部吃。为了使战士们吃好吃饱,何凤莲特地带着红军炊事员到屋后的菜园里,要他随便摘蔬菜。红军战士很受感动,但严格遵守红军纪律,摘菜之后,坚持照价算钱,何凤莲高低不收。战士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把钱捆在摘过菜的藤杆上。何凤莲发现后,又将钱取下来送还给红军。

  为了阻止红军西进,国民党当局沿途设置路障,搜集船只,破坏桥梁,坚壁清野。沿途群众主动为红军提供情况,当向导,帮助架浮桥,使红军得以顺利前进。1934年8月底,红六军团抵达道县茶园渡口。这里是潇水中段的交通要道,河面虽然只有30 多米宽,但河床很深,水流甚急,无法涉渡,敌人早把船只赶走或沉入水中。湘敌王东原部尾追红军不放,形势十分紧迫。当地一位老人冒着严寒跳入河中,将船只打捞起来,还到别处找来几只船和木板,帮助红军迅速架起了一座浮桥,顺利渡过潇水,摆脱了敌军。

  1934年9月17日,红六军团从菁芜州向通道县城的县溪进军。县政府的官员们惊恐万状,在逃跑之前,把进城必经的渠水河上的浮桥拆掉了,妄图以河作天然屏障,阻止红军进城。正当军团首长为过河的问题焦急万分时,播阳的薛昌纪、潘定坤、刘贵成等人放木排从城门外渠水河上放流下来了。这一情况的出现,对红军来说真是雪里送炭。军团首长站在河岸上,笑容可掬地呼喊:“老乡,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的,现在我们过不了河,想借用你们的木排架桥渡河,不知道可不可以?”薛昌纪等排工看到这位当官的挺和气,认定不像国民党的军队,二话没说就撑排靠岸,把木排借给了红军。并且还和红军一道将这12 块木排用绳子连结起来,横架在河上,一条连接两岸的水上浮桥很快架成了,红军通过浮桥占领了县城。

  1934年11月,红一军团一师四团抢占道州途中,两个挑担的农民得知是攻打道州的红军,主动拉着团长耿飚的手说:“长官,道州有一座浮桥,从这里去县城非得从桥上过不可,那桥是用船拼起来后用铁链子串起来的,你们要先抢到桥,才能够过去。他们(指敌人)要是知道你们去,会把桥拉过去,那时,你们可以在晚上派人游水过去,把桥放过来。”红军得到这个重要情报后,继续急行军,到达水南渡口,组织火力掩护,夺取了船只,在当地船工和群众的帮助下,架起了浮桥,顺利占领了道州城。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在他的回忆录中称赞道:“若不是两个挑担的老乡告诉我们关于浮桥的情况,假如没有群众的奋勇支援,为我们搭浮桥,我们就是三头六臂也不能这样快地占领咽喉要地道州城啊!在老苏区,群众放哨、报信、抬担架、救护伤员已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事了,如今在新区道州,又出现了同样的情景,使人民子弟兵所向无敌。可见井冈山留下来的传统,是多么珍贵!”

  红九军团占领江华县城时,也得到了江华人民的大力支持,他们纷纷扛木板、竹子,有的甚至拆下门板、床板,帮助红军铺架浮桥。

  1935年11月25日,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率领红军从马辔市出发去平口、新化,路过渠江。天下着毛毛细雨,从上游汹涌而下的洪水陡然把渠江口加宽加深了。红军大队来到渠江河边,靠一只小船摆渡过河,每次只能渡20来人,严重地影响了行军速度。眼见红军渡河困难,当地几个穷苦百姓决定为红军搭座浮桥。他们披蓑戴笠手拿簰篙,冒雨下河搭桥。消息传开后,又有20多个人赶来参加战斗。他们横穿江面牵了一条粗大的竹缆,把靠在河边的杉木簰一块一块地撑到河中间,联结起来。细雨浪花把大伙一身浇得透湿,深秋的江风吹得大家直打哆嗦。但是大家仍然坚持战斗,很快就把浮桥搭好了。红军战士十分感激,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临走时还给他们一些银洋和衣物。红军队伍顺利地从浮桥上通过了。人民群众目送着逐渐远去的红军队伍,心中依依不舍。

  红军远离苏区行军作战,人生地疏,沿途群众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红军过湘南时,江华三里桥村农民蒋世豪昼夜为红军碾谷筛米;道县兴桥村30人帮红军挑运物资。尤其是道县上关村妇女彭素贞给红军带路挑担子到贵州遵义。她使用过的扁担现仍在遵义博物馆展出。红军到达蓝山县火市时,群众帮助红军碾谷筛米,烧水做饭。1934年9月中旬,红六军团西征到达绥宁县黄桑坪时,当地村民杨昌发看到红军战士饥疲交加,便煮了一斗米饭,放到古杉林路边,红军经过此地时,每人装了一小碗饭,并留下一吊钱,共留下32 吊钱。

  红军长征途中,既有敌军前堵后追,又有飞机空中轰炸,行走路线多为山间小道,坡陡路窄,加上时近严冬,路上冰雪覆盖,一步三滑。沿途群众便主动为红军破冰开路。1935年11月14日,红二军团大部队翻越隆回境内白雪皑皑的老鹰坡,摔跤者十之八九,一匹驮着辎重的战马稳不住滑下悬崖,附近山下兰草田的李恒回、贺元才、刘华本等10来个穷苦青年闻讯奔上山来,帮助红军抢救落崖战马,破冰开路迎接亲人。肖家垅老农邹昆清,见对门山路边的楠竹被厚雪和坚冰驮倒在路上,影响行人通过,而这条小道又是红军行进中的必经之道,便挥着柴刀,一顿猛砍,帮助红军排除了征战途中的障碍。为了帮助红军克服冰天雪地行军的困难,有些地方的农民还在红军经过的坡路上撒下煤渣或谷壳。丁山农妇廖喜明屋前有个大窟窿,红军经过雪地时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娘儿俩生怕红军失足掉下去,就在窟窿旁边烧了一堆柴火,照映着红军行进,大火一直烧到队伍过完。

  红军过城步时,有110多人为红军提供过情报,90多人给红军带过路当向导,8 0多人给红军挑过担,1 3 0余人给红军烧过茶煮过饭或送粮送物。有的青年自动组织起来,成立梭镖队为红军站岗放哨,或为红军带路、送信。当时,因为给红军带路做事被牵连的苗瑶同胞达400多人。有的被敌人抓进监牢,有100多群众被敌人杀害。岩寨乡贫苦农民杨昌和,多次给红军送信反映情况,主动给红军带路,送红军至通道临口,在返回的路上,遇上国民党部队,由于他不肯说出红军的去向,被敌人杀害。国民党反动派还宣称:“谁收藏红军的物件,格杀勿论!”强迫群众交出或烧毁红军留下的物件,但城步各族同胞不畏生死,将红军所送的任何一件物品当珍宝收藏起来。现在全县保存的革命文物80多件,如北京民族文化宫曾展出的城步苗瑶同胞保存的红军水壶、军毯、子弹盒、手雷等20 件文物。

  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冷水江后,当地群众纷纷将衣着单薄、被雨淋湿的红军请到家中,生火给他们取暖,烧热水让他们洗澡,担稻草为他们垫铺,安排得妥妥当当。工人陈炳南见家里住的红军衣被单薄,就和师傅同睡一床,腾出一床被子给红军盖上。一个深夜,住在室内的红军发生煤气中毒,二三十人昏迷不醒,住在隔壁屋里的工人易正生发觉后,连忙喊来母亲及周围群众,立即把门窗打开,弄来新鲜萝卜和淘米水,一齐动手将萝卜捣碎,与淘米水一起烧热,然后一口一口喂给中毒的红军吃,当红军全部苏醒过来时,天已亮了,大家虽然通宵未眠,但看到得救的红军,心里特别高兴。

  红军过隆回时,当地群众有的为红军带路,挑运东西,有的烧水做饭,有的护送伤病员。花园街上卢焕华,红军在他家住了两晚,队伍开走时,他主动为红军带路送担,直送到绥宁黄土塘还不愿返回,并要求参加红军,由于他结了婚,部队不同意,就给了9 块光洋要他回家了。石背的谭又华,为红军送伤病员,挑药箱,一直送到会同县的江西界才返回。

  红军过会同时,会同人民积极为红军带路当向导,支持红军过境。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王家坪、团河、向阳、圣储、洒溪、堡子、报木等乡村计有12 人为红军带路、当向导。有的带路送红军,一送送过两三个乡,1 0余个村的路程;有的从会同境内带路,一直把红军送到黔阳托口等地。团河乡的马贞蓬、马贞瑞积极为红军带路,从团河过洒溪到堡子,在堡子脚告别红军回家时,红军送了他们几百铜钱作路费,还送了一件夹长袍。堡子乡石章受为红军带路送到托口。马鞍乡梁绍成从报木带路送红军到托口,回家时,红军看到他衣着破烂,将打土豪得的两匹布送给他,梁深受感动。

  红军过芷江时,洞下场村农民陈松林主动为红军带路,红军战士见他没有穿鞋,便送了一双胶鞋给他,他穿了10 多年后改为凉鞋继续穿,一直不舍得丢掉。

  红军进入通道境内后,严格执行不打少数民族土豪、不杀少数民族保长、不惊动少数民族人士,并积极做好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政策,使少数民族中的上层人士对红军产生了好感,并为红军长征作了许多有益的事情。横领乡侗族乡长石万真,在红军到来时,县政府命令他组织乡自卫队,在横领一带设防拦截红军。由于红军认真执行民族政策,他在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深明大义,决心不与红军为敌,不伤害红军,并以朋友相待,冒着极大危险,背着县政府竟然解散了准备拦截红军的自卫队。不仅如此,他还借口叔父过世而请假回到黄土店老家,和群众一起放炮迎接红军进村。据统计,红军过通道时,有50多人为红军带过路、挑过担,有1000多人迎接红军,或给红军烧过水、送过茶。双江乡中团村粟叶坤、粟团和、杨廷全3 人在红军进村时燃放鞭炮迎红军。黄土店群众在进步青年李仲真的组织下,把一桶桶凉茶、一盆盆热水摆在路旁和桥边,当红军队伍到达时,李仲真和乡亲们放炮鼓掌,递茶送水,气氛非常友好热烈。红军见此情景,非常感动,一名红军宣传员在花桥上即兴写下了一首诗:“夕阳鞭炮响,战士跨拱桥,乡亲迎接我,后会期不遥。”抒发了红军对侗族人民的感激之情。双江乡芋头村侗族老人杨再能两次给红军带路。红军不仅给了他优厚的报酬,还给他讲了许多新鲜的革命道理,使他深深认识到: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是穷人的恩人。红军走后,他将红军遗留下来的马灯、粉盘、蒸笼盖等文物,一直妥善地珍藏到解放后,并全部献给了国家。

  (二)舍生忘死,精心救护红军伤病员

  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红军伤病员的安置护理十分困难。红军途经湖南各地,沿途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主动掩护和护理红军伤病员,留下了许多革命群众悉心照顾、精心治疗以及掩护安置红军伤病员的感人事迹。

  红军长征转战湘南期间,成百上千的红军伤病员在这里得到安置和掩护,大大减轻了红军进军的后顾之忧。仅郴县游击队和宜乐工委就安置红军伤病员700多人。其中郴县县委将中央红军留下的400多名伤病员,分别转移到双元冲、桃花垅、后塘、前塘等较安全地带治疗。宜(章)乐(昌)工委在平和、燕窝、茶园等地共安置了300多名红军伤病员。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同国民党地方团防武装作斗争,精心医治和护理着留下的这数百名红军伤病员。

  在红军严明纪律、良好作风的感动下,湘南各地许多人民群众冒着被抄家杀头的危险,自觉地收养、安置和掩护红军伤病员。

  红军在汝城县岭秀乡东山高文山与敌作战时,一位战士腿部负伤,躺在风树坳下茅棚里。青年农民罗秀林发现后,冒着国民党军胡风璋部清乡搜查的危险,坚持每天送饭送药。伤员的伤好转后,他又护送这位红军战士赶了一天一夜的路,在宜章赶上了部队。这位战士十分感动,将一只随身带的织得很精巧的藤筐送给他作纪念。

  红军过汝城盈洞时,有15个伤员不能跟着部队走,就隐蔽在农民邹思武家里休养,邹思武把自家仅有4天的大米搭配杂粮、蔬菜招待伤员,伤员的伤稍好后,又护送他们到宜章赶上队伍。

  红军过桂阳县大塘乡时,有10多个伤员需留下治疗,大冲的贫农李兴富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为防敌人搜查,深夜又把伤病员转移到山中。他日夜为伤病员找药、熬药,把家中仅有的一只母鸡也杀给伤病员吃了。

  红军经过临武、嘉禾等县时,留下的伤病员,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保护,有的被认作儿子,有的被当作女婿,躲过了敌人疯狂的搜捕。红军从嘉禾县袁家乡张家村出发时,住在张日长家的通讯班战士文永生,因腿负伤不能行走,张日长主动请求将小文留在家里养伤。红军刚走,敌人就进村搜查,并叫嚣“哪家藏有红军,马上交出来,否则,全家枪毙”。张日长冒着生命危险,机智地将文永生藏在牛栏里的牛粪堆里,躲过了敌人搜捕。随后,张日长又请来医生治好了小文的伤。小文临行前,将一颗五角星送给了张日长。张日长一直珍藏着这颗五角星。

  红军经过永州地区时,新田、宁远、道县、蓝山、江华等地群众积极救护红军伤病员。据调查统计,在永州境内被救护的红军伤病员有100多人,其中有20人还定居下来。蓝山县八甲村熊玉才、邓继红、余新强等6 人自发组织起来,在红军经过的道路上巡逻,保护红军行军的路标,使掉队的伤病员不致迷路。为了把身负重伤的红军连长邓家祁隐蔽好,牛形村裁缝师周愿林在同村人的支持下,在附近山上搭起一个茅棚,每天两次送药送饭。经过8个月的精心护理,刘连长伤好归队。

  道县杨柳塘村的杨容秀老人,收养了一名红军伤员,当到镇上给红军买药时,有人问她给谁买药,她回答是给弟弟买药,机智地躲过敌人的搜查,并精心照料负理,使伤员很快伤愈归队。江华县桥头铺赫洞村农民游用材不顾全家安危,将4名受伤红军从村后的禁山背回家里,立即熬姜茶、喂米汤水,有几天村保长每天来他家里查探几次,4个红军担心游家的安危,准备离开游家。游用材坚定地说:“有我在,就有你们在,不要怕,我一定想办法对付他们。”后来,他将这4 个红军背到村后的岩洞里,他家5 口人轮流给这4 位红军送饭、送药、送茶水。半年后,其中3 位红军恢复了健康,决定寻找部队。临别时,3 个红军分别送给游用材一个挎包、一枚手雷和一张中华苏维埃纸币作纪念。游用材也准备了一些红薯和几块银元送给这3位红军上路,剩下一位年龄最小的红军也在8个月后恢复了健康,在游用材的帮助下,这位红军在江华沱江镇安了家。

  1934年12月,红五军团三十四师4名战士在湘江战役后被敌人冲散受伤,得到了江永县(原江华县)桥头铺乡亲们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为了感谢乡亲们,红军战士临走时送了一张伍角纸币给乡亲。

  中央红军翻过越城岭从湘桂边境进入通道县内后,这一带山高谷深,道路崎岖,加上气候寒冷,物资缺乏,在敌人的前堵后追下,沿途不少红军受伤、患病,有的因掉队流落下来,有的还落入了敌人的虎口。通道各族人民怀着对红军的无限深情,冒着极大风险,机智勇敢地救护红军伤病员。深山瑶寨古孟村年轻妇女黄月英,当她下楼喂牛时,发现牛栏边躺着一个受了伤的大个子红军伤员。此时,前来搜查红军的桂敌已进了村子,那伤员向她投来求救的目光。在万分危急之时,黄月英急中生智,把红军拖进牛栏里藏在黄牛身边的草堆底下,躲过了敌人的搜查,保住了这位红军伤员的生命。敌人走后,她又和丈夫把红军伤员抬到屋里。经过她用草药精心治疗,这位红军伤员很快得到了康复,继续追赶队伍。中央红军一军团某部战士吴光明,在广西境内的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靠战友们时抬时扶来到通道,在翻越高山芋头界的行军途中又摔断了腿。牙屯堡乡龙寨村的侗族老人吴昌朋从这里路过,发现了气息奄奄的红军伤员,好心的吴昌朋老人不顾杀身之祸,把他背到龙寨一间堆满稻草的牛栏上面,还为他及时找药治伤,天天送茶送饭。经过3 个月的治疗,吴光明的腿稍好了一些,但仍不能下地走路。吴昌朋和寨子里的乡亲们又凑了钱,请来一位接骨草医,经1 个多月的治疗,吴光明终于治好了双腿,踏上了新的征途。他逢人就说:“是侗族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红军过城步时,有120多人替红军伤病员采药治伤治病,特别是涌现了许多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智救红军的故事。平林边溪贫农杨乙秀,见红军大部队过后有一个伤病员在路旁走不动了,她就将他背回家中精心护理。有一天,她刚安排伤病员吃过饭,国民党反动民团突然赶来搜索。她急中生智,把红军藏在柴草屋里。敌人进屋后,她沉着镇定,对答如流,当敌人往柴草屋里搜索时,她机智地将家中鸡笼打开,赶得鸡儿乱飞乱叫,敌人赶忙去捉鸡拿蛋,然后扬长而去。虽然丢了母鸡和蛋,却保护了伤病员。横岭乡岩寨村农民汪家洪,为红军带路往通道县返回时,在离家不远的观音堂发现躺着一位红军伤病员,便将他背回家中,其妻陈秀英忙把这位红军伤病员打扮成本地人模样,每天热情煮粥熬药,悉心护理。一天晚上,国民党清乡队几个匪徒闯进汪家,陈秀英对红军以兄弟相称,骗过敌人盘问,巧妙地保护了红军伤病员。五团乡平山村马桂莲老大娘,先后收留红军伤病员60多人,一连20多天,每天寻找草药治病,直到把红军伤病员治愈,才让他们离开。红军临走时,十分感激地送给她一床棉被。杨梅坳乡大坪水贫农李益香,有一天在大湾河边割草,发现沙滩上躺着一位红军伤员,便把他背回家,藏在地窖里,每天为他寻药治伤,多次应付保长乡丁的查问,直到这个红军的伤好了,才打发他走。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城步之前,先后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红军损失过半,在黄沙河一战,桂系军阀在地面上埋有无数剧毒竹签,红军经过时,众多的指战员脚掌被毒竹签刺破而发肿溃烂,但当时医药条件差,得不到及时医治,因而使得伤病员的伤越来越严重,许多伤病员实在走不动就掉队了。红军大部队过后,国民党反动民团、土豪地痞组成“清乡队”,大肆搜捕红军掉队伤病员和掩护过红军伤病员的老百姓。红军在城步境内被敌人围捕共500余人,其中有100余人被敌人杀害和在战斗中牺牲。但城步各族同胞千方百计地将红军保护起来。掉队的红五军团伤员何兴年在长安天王庙被住在庙中的孤寡老人龙大娘救起,藏于庙中,龙大娘为他熬药治伤,并瞒过国民党反动民团的清查。何兴年为感激龙大娘的救命之恩,改为龙姓,相依为命过了几年。后来与岩寨新乐村一位苗族姑娘结婚定居。解放后,他才恢复了何兴年的本名。红一军团某师掉队伤病员钟仁瑞,原籍江西临都人,在黄沙河被敌人的毒竹片刺伤脚,走到五团乡巡头村时实在走不动了,被当地老百姓收留养伤,后与当地苗族姑娘结婚,建国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当上了乡干部。咸宜乡白水头掉队红军李风生解放后当上区干部。像这样被老百姓掩护收留在城步落户的红军伤病员就有30多人。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颂歌。

  1935年1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转战湘中、湘西南地区时,沿途群众积极收养和救护伤病员。红军路过隆回县肖家垅响龙村时,将3个伤病员交当地老农吴华为护理。为了伤病员的安全,吴华为和大儿子吴开学在屋后深山里搭了一个窝棚,把红军伤病员背到那里疗养。父子两人每天冒着危险,去山里给他们送饭菜、茶水,还烧木炭火让他们暖身子。通过精心护理,伤病员很快恢复了健康,第8天清早,吴家父子把他们接回家里,让他们饱饱地吃了一顿好的,洗了个热水澡,然后依依不舍地送他们追赶部队去了。横板桥小茶园萧华金家收养了一位红军伤员,时间达半个月之久,临别时,萧家送给这位红军1 件长袍、1个袋子和3升大米,并将他送出10多里远的地方。而对于那些不幸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红军烈士,人民群众总是想方设法进行安葬,使之安息于九泉之下。1934年11月,隆回县鸭田村村民陈世怡将长征途中牺牲的红军战士埋葬在五罗村四组阳艳山的陈会元屋左边山脚下。1969年黄金井中学重修了这座红军坟,并立红军烈士碑,每年组织学生扫墓。

  洞口县西中、花园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抢救红军伤员。李家渡球山院子的周莲菊,收养了3个重伤员,敌军来搜查时,他请人把伤员抬到自己的地窖里藏起来,但是有两个伤员因伤势过重,加之天寒地冻,缺少必要的医疗条件,相继死亡。剩下的一个经过精心疗养,恢复健康,重返了部队。相邻的花园金桥院子刘桂林和双丰院子卢光明,都分别收养了3个伤员,为这些伤员的康复献出了最大的爱心。马家上游院子的曾冬娥、石桥沈家院子李卫姣和红星院子袁莲姣等,都各收养了一个重伤员,分别经过四五个月甚至半年的精心调理养护,才伤势痊愈。最后还分别送给他们钱粮衣物,写好路条,使他们重返了杀敌前线。

  红军过会同时,群众对途中的伤病员设法进行救护、治疗。一位姓杨的红军战士掉了队,到坪见村时,双脚红肿,脚趾也烂了,走路一拐一拐。该村梁庄炳的妻子心痛地扶起小杨进屋,细心地用土方子给小杨治疗脚上的伤痛。经过几天疗养,伤好了。小杨急着要去找部队,梁大娘为他筹备盘费和糍粑(干粮),还千叮万嘱路上要多加小心。小杨万分感激,再三向大娘道谢后,踏上了征途。还有一位掉队的战士在马鞍乡阳隆村发重病,老人粟登甲立即上山寻找草药,亲自熬了6 罐药汤给这位战士吃,帮助治疗疾病。

  (三)踊跃参军,扩大红军队伍

  扩大红军是红军队伍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红军每到一处,都把“扩红”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广大穷苦百姓从自己目睹的事实中,明白了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能翻身得解放的道理。在红军“工农武装上前线”的号召下,红军长征途中,沿途的许多青年积极报名加入红军,拿起枪杆子替穷人打天下。

  红军经过郴州时,许多贫苦青壮年农民报名入伍。汝城延寿乡和文明乡有上百名青年农民参加红军。红军在宜章白石渡做民运工作,有160多名铁路工人和120多名农民参军。当时宜章县纱厂只有几十名工人,就有10多人入伍。红军所经其他县都有数目不等的农民、手工业者参军。中共湘南特委书记王涛,经组织批准,也加入了红军长征的行列。

  红军过永州时,参加红军的有170多人。其中新田3人,蓝山17人,祁阳1人,宁远6人,道县50人,江华100多人。宁远苗族青年田华堂刚结婚不久就要求参加红军,他表示坚决跟着共产党,抗日反蒋,为父报仇。道县白芒铺裁缝学徒蒯秋棠,丢下剪刀,拿起钢枪,加入红军行列。江华沱江镇许多青年走上火神庙戏台报名参加红军。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在进军湘西北、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和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一大批土家、苗、侗、汉各族青年踊参加红军。在扩红高潮中,涌现了许多动人景象。永绥县苗族农民石邦智等人,步行百余里,穿越敌人封锁线,前来加入红军。据不完全统计,1935 年6 月下旬,在桑植洪家关一带就有土家、侗、汉族农民1000余人参军,先成立独立团,后来编入红六军团十八师。桑植县有一支以土家族为主、30余名妇女组成的红军女儿队,直接配合红军参战,名震湘西。大庸县先后有2100余人参加红军,其中土家族170余人。“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就要当红军”成了当时流行的佳话。

  红二、六军团撤离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突围长征前,共扩红12000人。人民群众纷纷申请随红军长征。大庸县永定镇侯清芝一家八口包括父亲侯昌千、母亲殷成福、叔父侯成福、爱人刘大妹、大弟侯清平、二弟侯宗久、妹妹侯幺妹都一起参加了长征,年龄最大的是他年近50的父母亲,最小的是只5岁的二弟。除母亲、大弟和侯清芝本人胜利到达陕北外,其余5 位亲人都牺牲或病亡在长征路上。

  红二、六军团长征进入湘中地区后,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扩红运动。在安化县东坪的镇东桥,在红军打土豪分财产的活动感召下,1 0多个要饭的叫花子也报名参加了红军。在锡矿山,红军从师和各团机关到各营、连,都成立了扩红队,制订了扩红计划。扩红队深入到群众中,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在红军帮助下建立起来的“抗日游击队”、“抗日大同盟”、“抗日义勇军”、“职工联合会”、“工人纠察队”、“工人团”等组织,也积极协助部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其中以工人杨笃和、郭桂生、谢植吾等为首组织的有上千人参加的“工人团”,与红军密切配合,积极协助红军搞好扩红和筹粮筹款工作,并团结工农群众打土豪、斗矿霸,开展“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度”和“反口子”的斗争。广大穷苦工人农民从红军身上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认识到只有跟着红军扛枪打天下,才能打倒地主、矿霸和豪绅,穷人才能翻身得解放。整个锡矿山出现了一个拥护红军,积极报名参加红军的热潮。几天时间,从矿山到农村,到处可以看到挥舞红旗、敲锣打鼓的送兵场面,到处可以见到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先入伍的动人情景,到处可以听到“当兵就要当红军”、“不打胜仗不回乡”的嘹亮歌声。飞水岩有个100人的小瓦厂,参军的就有20多人。北矿宝大兴所属的6个公司和炼厂,每个单位都有好几十人参加红军。有个在矿山做零工的小青年,当时只有14岁,找到负责扩红工作的营长要报名参军,营长见他年纪小个子矮,劝他过几年再当兵。可是,他人小决心大,红军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营长见他要求坚决,便同意收留了他。有的工人在矿井劳动,为了不错过当兵机会,顾不上跟家里的亲人告别一声,就投奔红军去了。渣渡青年农民朱江,从新化的晏家担煤到矿山,在路上看到了红军,把扁担箢箕一甩跟着红军走了;原新化安集乡余元村(今冷水江市中连乡余元村)青年姜荣清,当时在北矿一家炼厂当采风工,红军一到矿山,就积极给红军带路和运送物资,暗暗下定参加红军的决心。当红军离开矿山时,他从风车上下来就跟着红军队伍上了路,走了10 多天后,家里人还以为他在矿山做工。红军在锡矿山只停留短短4天时间,就扩大红军8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青年工人。

  在辰溪,贺龙亲自登门走访老部下、北伐军团长陈策,晓以北上抗日的革命道理,使陈策父子参加红军,带动300 多名辰溪青年参军。

  在溆浦,红军在驻地县城、桥江、花桥、龙潭等地分别召开了30多次规模较大的扩红群众大会。会后,全县自愿报名参加红军的达2000 余人。1935年12月7日,红二军团在溆浦县城寺坪召开万人扩红群众大会,会上,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作了《关于目前形势和红军任务》的报告,另一位领导人作了《参加红军的重要意义》的讲话。红军干部荆吉生系溆浦县人,原在国民党三十四师当兵,后在龙山带领一班人参加红军。他在大会上发言,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红军与白军的区别及体会。散会后,即有近千名青壮年报名参加红军。通过扩红活动,红二军团在溆浦新建了一个团,另合编了一个独立团。当时溆浦流传的民歌唱道:当兵就要当红军,红军一来就扫平。会做工的有工做,会种田的有田耕!据统计,红二、六军团在湘中地区共扩军5400 多人,大大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

  红军转战隆回县境内时,共有92人参加了红军,后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军走后,孙家垅的孙琪金、李云福等12人还组织起游击队,拿起红军留下的枪支,开展打土豪、分财物的活动。

  红军在洞口虽然没有正式开展过扩军活动,但由于人民群众认识和了解了红军,因而有许多穷苦农民自发要求参加红军,或积极动员自己的子弟参加红军。特别是在李家渡一带尤为突出,如西中村的邓星怡、邓正仁、吴老晒,富田村的邓星开,新兴村的刘老细,木井村的陈松青,圳上罗家的罗玉等,都踊跃参加了红军。洞口街上的邹玉和、王顺朱两位缝纫师傅,被请到花园帮红军制做完军衣后,部队付给他们工钱不要,毅然跟着红军上了路。岩山的杨滋荣也参加了红军。这些人除邓正仁因病中途返乡外,其余都为人民的革命事业流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

  (四)倾尽全力,协助红军筹款筹物

  红军离开根据地进行远征,处于无后方作战状态,给养补充都很困难,必须沿途设法自筹。红军转战湖南各地期间,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协助红军做好筹款筹物工作,解决好红军征战途中的给养问题。红军途经新田县时,东门桥村裁缝师傅谢见祥夜以继日为红军做干粮袋。红军过江华县时,桥头铺农民蒋荣辉的母亲赶做布鞋送给红军。郴县地下党组织在红军到来之前,就发动群众筹集粮食12万多斤,光洋4000元,编织麻布草鞋28000双,搭起安置伤病员的草棚11 个,有力支援了红军过境。

  红二、六军团进入湘中地区后,除了打土豪矿霸,开仓放粮外,还积极开展筹款工作。红二军团缴获2万多匹布和大量物资,以补充军需。锡矿山工人家家门上插起小红旗,并推选代表迎候红军。新化、涟源人民各筹集了上万块银元,几百担大米,数百套军用衣物,支援红军。新化地下党员首先恢复党组织,建立三溪桥支部和大同镇贫农团,带领数百名农民配合红军行动,协助筹粮、扩红、宣传,共为红军赶制军鞋上千双、军服数百件。

  辰溪工商业者在贺龙发出的不得滋扰工商户住宅、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手令感召下,自动筹集了3800块银元交给红军。锡矿山的矿霸豪绅得知红军要来,早就将财物进行了疏散转移,有的把金银宝器和银元用煤油桶装上后埋在地下或沉入水塘,甚至丢进粪池,有的把精锑藏在煤堆下。为了给红军筹款,许多工人积极分子冒着日后被杀头报复的危险,不辞劳苦,给红军带路,探听和传递消息。一些知情的工人主动帮助红军挖寻银元珠宝。由于群众的协助,那些埋在地下、沉入水塘、丢进粪池的银元珠宝,有很多被找出来了。群众还发明了泼水找宝的方法,担水泼在地上,那里渗水快就在哪里挖。用这个方法,仅在矿霸杨笞吾家里,就挖出了几煤油桶银元。红六军团撤离新化县城时,城关镇群众做了100 个背袋送给红军。有一个红军战士将自己的这个旧背袋留给群众作纪念。红二、六军团在湘中休整了十几天,筹款数万元,获得大量物资补充,为继续长途征战打下了基础。

  许多民族资本家和工商业者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爱国政策和红军正义行动的感召下,积极献粮、捐款、赠物。锡矿山几十家公司和炼局都捐了款。仅永福公司一家就捐献银元1000块,一些商家、店铺,也主动捐款和赠送雨伞、套鞋、布匹、衣服等物。接待站代表、商业资本家唐玉章,带头捐献银元300块,赠送布匹、衣服一大批、套鞋4大担。红军在冷水江期间,筹集银元几万块。据当地群众和老红军回忆证实,红军撤回新化时,装木箱请群众挑运的银元就有16担,还有骡马驮运的和每个红军战士干部分别携带的(每人携带20 -30 元)。红军还在宝大兴、连溪桥等地组织缝纫工人赶制了一大批军服,使大部分红军换上了新装。

  隆回县岩山街上的罗玉元,看到住在自己家里的红军战士都是赤脚草鞋,于是和母亲连夜赶做了10双白布鞋,送给红军战士,穿上这种鞋再套上草鞋,就可以御寒护脚。石江街上的裁缝邱国财、王轩安等11 人,见天寒地冻,红军战士中还有些人没有戴军帽,便聚一起,通宵达旦地为红军赶制了120多顶军帽。

  黔阳农民把自己家中珍藏的食物、果品送给红军,帮助红军战士理发、缝制军服,铁匠为红军的战马赶制了上百副马蹄铁。工农群众献出门板、木材、渡船,帮助红军搭浮桥、摆渡船,抢渡沅水。当地民族歌手还编唱民歌、歌谣,表达对红军的赞美和思念。黔阳民众编唱的歌谣唱道:一杯酒满满筛,红军会回来;地主吓破胆,穷人笑满腮;盼红军,早回来!

  1934年冬,红军长征路过通道播阳所时,侗族吴元秀五姑嫂义务给红军舂米5个昼夜。红军要给她们报酬,她们总是不要。有一次红军非要给钱不可,吴元秀五姑嫂只好接受,但她们背着红军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把红军给的钱放在舂好的米里,来拿米的红军丝毫没有觉察,她们把红军给的钱又退给红军去了。

  在溆浦流传着一筐豆芽菜的故事。1935年11月,红军进驻溆浦县城后,住西湖塘的贫苦农民夏洪才听说红军来了,想到红军人生地不熟,可能没菜吃,连忙把家里发好的豆芽菜装了一大筐,送到红军伙房。年轻的炊事员小刘连忙问这筐豆芽菜有多少斤,会编快板的夏洪才说了几句顺口溜:“要问多少斤,不用拿秤称,一筐豆芽菜,穷人一片心。”小刘坚持要过秤付款。夏洪才却乘着小刘外出借秤之机,把豆芽菜倒在一只水桶里,提起空筐急急忙忙走了。当小刘借秤回来时,已不见了人影。

  §§第五章 长征英雄谱——红军长征在湖南重要人物介绍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长征所表现出的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乐观主义,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而正是长征将士们的艰苦奋斗、积极乐观、英勇顽强、不怕牺牲,铸就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70年前,在湖南这片热土上奉献了自己的光和热的所有长征将士们,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业绩,为长征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中央红军经过湖南的险恶环境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坚持与“左”倾错误指挥作斗争,最终促成在湖南境内通道转兵,使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实际上踏上了通向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的正确道路。在中央红军连过二三道封锁线、进行湘江血战,红二、六军团先后执行长征先遣和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艰巨任务的过程中,彭德怀等红军将领的英名同一系列著名战例紧密相连,他们率部踏平了无数艰险,打出了红军军威。湘籍将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无数像陈树湘一样牺牲在湖南境内的将士们,他们为革命洒尽了最后一滴血。我们也没有忘记以徐特立、蔡畅为代表的长征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要克服年龄及身体上的更大困难,同一个普通战士一样负荷长征。

  这里,我们只能部分撷取长征在湖南的领袖、将帅和英烈们的事迹,以纪念、缅怀和学习他们的丰功伟绩,让他们创造的长征精神世代相传。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卷(二)

    作者:关汉卿等  

    经典名著 【已完结】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1.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聚焦 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2.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

  •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卷(五)

    作者:关汉卿等  

    经典名著 【已完结】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1.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聚焦 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2.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

  •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卷(四)

    作者:关汉卿等  

    经典名著 【已完结】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1.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聚焦 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2.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

  • 贞观政要

    作者:(唐)吴兢撰  

    经典名著 【已完结】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