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章 波波玩偶实验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发现,儿童总是有选择地模仿某些行为,而且他们有时会做出让大人们出乎意料的行为,即使这种行为没有受到强化,他们也会创造性地模仿出新行为。其实面对这些问题,早在1963年班杜拉就做了两个有趣的实验来说明这种现象,并且说明了榜样的作用。

  在第一个实验中,班杜拉在两间屋子里各放有一个一人高的充气娃娃(名叫波波玩偶),然后他找来一些儿童,把他们分为A、B两组(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每一组儿童都与一位成人(榜样)呆在一起。A组的儿童看到的情境是,成人对波波玩偶进行持续9分钟的暴力行为,拳打脚踢,并用木棍用力抽打,还生气地大声叫喊:“我揍你!我打你!”。B组的儿童则与成人一起留在房间里玩耍20分钟,成人对波波玩偶置之不理。然后让儿童自己呆在房间里,结果发现,A组儿童模仿了成人的侵犯行为,对波波玩偶实施暴力,而B组儿童极少对波波玩偶做出侵犯行为。可见,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来学习侵犯行为。

  在另一个实验中,班杜拉对第一个实验进行了延伸。他把4~6岁的儿童分成两组(A、B),A组儿童看到的是一个成人因为对波波玩偶实施了暴力行为得到奖励(口头表扬);B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实施暴力的行为受到了严重的处罚(口头警告)。接下来,让儿童进入一个放有波波玩偶和影片中成人用过的工具的房间。班杜拉和许多其他研究人员发现A组88%的儿童模仿攻击行为。八个月后,40%的儿童重演波波玩偶实验中观察到的暴力行为。

  那么,儿童看到榜样受到奖励是否比看到榜样受到惩罚会更多地自发模仿所看到的攻击性行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班杜拉在这两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时,以提供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地回想起榜样的行为,并付诸行动。结果表明,两组儿童都学会了同样的攻击性行为,只不过没有同样地表现出来罢了。也就是说,即使奖励和惩罚虽然没有直接加在被试儿童身上,但仍起到了与把奖励加在他们自己身上时一样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替代强化”。

  班杜拉从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认为家庭成员强化的攻击行为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最主要来源。比如,反复目睹父亲殴打母亲的男孩极有可能成为恣意妄为的父亲和丈夫。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要处处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看图炒股
4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5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6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7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8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9少年不知愁
10少年不知苦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