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节 中国历史名词

  伏羲

  相传在太古时代,雷泽生雷神,雷泽就是古代的太湖。雷神是人头龙身,只要他一鼓动腹部,就会产生天雷,他的家住在太古时代的吴西地方,而吴西就是现在的江苏淮水、泗水以南地区到浙江省湖州、嘉兴一带。后来雷神在太湖的旁边留下了巨大的足迹,华胥到太湖游玩时踩到了雷神的巨型足迹,从而感应受孕,不久华胥便生下了伏羲,伏羲落地时便显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样子。他长了一个人面蛇身。于是在伏羲长大后,他因为超人的能力和智慧,而具备圣德成为一代明君。

  凤

  凤是四大吉祥神物的第二位。我国的学者认为凤凰起源于风神,因为“凤”字起源于“风”字。有的则认为凤代表男性,凰代表女性。有的学者将凤凰看做是“阳鸟”,与南方有着联系。同时它的身体据说象征着人的五种美德:头代表德,翅代表义,脊为礼,胸为仁,肚象征信。在中国神话中,凤凰总是生活在天上,与神仙住在一起共歌共舞的神鸟。由于其状如地上的孔雀,孔雀为地上百鸟之王,所以凤凰就是天上以及一切鸟类之王。一般龙是作为皇家最有权威天子的象征,凤凰就与龙相配而处于女性的角色,故而皇帝穿龙袍,皇后戴凤冠。但同时凤凰还代表一个国家是否得到了正义之君的统治,所以《春秋》一书中常用凤凰、白虎、麒麟来象征一个国家的繁荣。

  龙

  龙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最为神奇的生物。它在中国的四大吉祥神物中占首位,这与它总是显得复杂而多样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龙是性情温和、仁慈吉祥的神物。它具有极为多样的象征意义。首先,它代表了自然界男性活力和生殖力——阳的象征。从汉代开始,龙就成为了皇帝的象征。并且龙是所有鳞虫之长,并在十二生肖中位于第五位。龙还象征着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也表示丰产春雨和一般的雨水,所以,它有时也被叫做青龙,与象征西方的白虎相对应。在人们的想象中,龙在地下过冬,农历二月初二从地底飞升,这时会引起第一阵春雷和春雨,在北方表示农事的开始。同时龙作为一种有魔力的生物,它能大能小,能到天边也能到人的身旁,总是非常神秘,所以用神龙见首不见尾之说来形容高深莫测的人。并且,由于龙在中国神话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所以大致可将龙的概念分成四种:一是神龙,能兴风布雨;二是天龙,表示天的更生力量;三是地龙,它管辖地上山川水泽;最后一种是护藏龙,看守财宝。

  麒麟

  麒麟,也是中国四大神兽之一。它有牛尾,鱼鳞,足为偶蹄或五趾,角上覆盖着软毛,一般麒麟为白色,是毛类动物之长。麒麟一般为家庭的象征。在民间艺术中,常常有一个小孩骑在麒麟上,站在云彩中,并且小孩手中会拿着一朵莲花,表示连生贵子。另外麒麟不踏任何活物,甚至连小草也在内,所以它与头顶上的角一起被视为美德的象征,当有好的政府或圣人出现时,就会伴有麒麟出现,孔子曾说:“麟之至为明王也。”最后麒麟在人们的画中表示一种良好的祝愿。

  龙袍

  龙袍是一种绣有龙纹的袍服,是古代帝王和后妃专用的服装,在我国古代服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帝王服装上面绣织龙纹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周朝就已经有这种风习。但是,从秦汉到隋唐,帝王礼服一般都是“上衣下裳”,而平时的袍服并不饰以龙纹,所以还没有“龙袍”出现。一直到清代,龙袍才作为专用的服装名称正式确定下来,列入了冠服制度。按《清史稿·舆服志》载,皇帝的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棉,袷,纱,裘各惟其时。”皇后的龙袍:“之制三,皆明黄色,领、袖皆石青:一,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福寿文采惟宜。下幅八宝立水,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如朝袍,裾左右开。一,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一,下幅不施章采。”

  按照清朝的礼仪,皇帝龙袍属于一种“吉服”,一般庆典中穿着,在最隆重的祭祀典礼上不穿龙袍,而穿比龙袍更为贵重的朝服。

  又按清朝规定,只有皇帝和后妃可以穿龙袍,皇帝若赏赐有功之臣龙袍,必须将上面的龙的五爪改为四爪。

  凤冠霞帔

  以凤形饰冠的风习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凤冠的名称则最早出现在晋人王嘉的《拾遗记》中;把凤冠确定为礼服,并列入冠服制度则是宋代以后的事情。

  不同的时期凤冠有不同的制作标准,如北宋凤冠,冠上饰有九翚四凤,另有首饰花九株,小花若干株,冠下附两博鬓。而按《明史·舆服志》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定皇后冠服,“圆匡冒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树如之。两博鬓,十二钿”。而永乐三年(1405年)定制为:“其冠饰翠龙九,金凤四,中一龙衔大珠一,上有翠盖,下垂珠结,余皆口衔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小珠花数如旧。三博鬓,饰以金龙,翠云,皆垂珠滴。翠口圈一副,上饰珠宝钿花十二,翠钿如其数。托里金口圈一副。”

  霞帔,又叫做霞褙,形状似彩练,以狭长的布帛做成。上面绣有花卉,云,凤。穿霞帔的时候把它从领子后面绕披到胸前,下面垂一颗金玉珠子,其穿法类似于今天的披肩的穿法。按东汉刘熙的《释名·释衣服》:“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秦代以前妇女只用一块帛搭披在肩,到晋代和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晕染的帔帛,其后制作装饰日益精良。隋唐时期人们赋予了它“霞帔”的美名,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有“虹裳霞帔步摇冠”的诗句,但霞帔一直到宋代才正式列为礼服。

  中国古代,“凤冠霞帔”一直被妇女视为最大的荣耀。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卷有:“花烛之下,乌纱绛袍,凤冠霞帔,好不气象。”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状》第五十八回有:“择了吉日迎娶,一般的鼓乐彩舆,凤冠霞帔,花烛拜堂,成了好事。”

  月亮上的神话

  传说中,在后羿为人们立了大功后,他便得到西王母的两颗不死神药。可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却一时贪心,将两颗神药偷来服下。本来一个不死药服下就可长生不老,然而两颗却能够成仙,这样嫦娥便成了仙人。但因她是偷药而成的仙人,所以嫦娥不知要往何方飞升,于是在她离开世间时,就去了一个名叫有黄的占卜士那里问问吉凶祸福。有黄告诉嫦娥,她将在月光尽收的时候飞向月亮,这样便可逃过上天的责罚,而得到吉祥。可是这件事还是让管天上刑法的西王母知道了。西王母是这样的一位神仙:她面状如人,豹尾虎齿,头上戴着华丽的饰带,常常呼啸,以显示她的权威。于是西王母便惩罚嫦娥,让她住在孤零零的月宫中,并将她变成一只蟾蜍,成为月精,并罚她在月桂树下捣不死灵药。唯一一位在月宫中与之做伴的神仙是因为犯了天条而受罚的吴刚,上天让他砍月中的月桂树,直到砍倒为止,但是,月桂树每被砍一斧,就会愈合。后来到了南北朝时,人们觉得嫦娥实在太可怜,于是将神话一改,把嫦娥描绘成一个孤寂无助的思妇,而其中的蟾蜍也被改成了玉兔。到了元朝时,伊士珍撰《琅环记》中,更描写到:嫦娥奔月后,后羿十分思念,以至于身体非常虚弱,这让深居月宫的嫦娥极为伤感,于是她便派了一个仙童到后羿那里,让后羿在中秋月明之时用准备好了的面粉,做团如明月的饼子,放在房子的北方,然后向着月亮暗暗地祷告,嫦娥就会下凡与之相会。到了那天,后羿如法而做,终于夫妻得以相会重逢。这便是后来的嫦娥,以及月亮寄相思故事的来源。

  有巢氏的传说

  有巢氏又称“大巢氏”,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种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

  相传,远古时代,人类居住在野外。这种生存环境中,不能抵抗猛兽的袭击,非常危险。是有巢氏发明了巢居,教民构木为巢,以防野兽侵袭。《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说:“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庄子·盗跖》也有:“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晋代张华《博物志·杂说上》中也有此说。

  关于有巢氏神话的诠释,尚秉和在其《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认为,架木巢居,可以免于穴居之苦。有巢氏之巢,不必在树上;垒土石,上架以木,简陋有类于巢,实近似于房屋。西安半坡遗址中显示的正是这种形制的“有巢”遗迹。

  传说毕竟是传说,并不能确定有巢氏确有其人,更可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炎黄子孙的由来

  5000多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民族部落,他们为争夺有限的资源经常发生战争。

  东部部落首领蚩尤与原来居住在黄河中游的共工部落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共工打不过蚩尤,一怒之下,他撞倒支撑天体的不周山,使得天体崩坍,土地陷落,洪水泛滥,导致生灵涂炭。蚩尤率领部落民众躲开了大洪水,占领了共工的地盘,接着又去抢夺炎帝的领地。炎帝也敌不过蚩尤,就去西北请来了与自己同族的黄帝部落进入中原与蚩尤大战。结果,黄帝打败了蚩尤。

  黄帝想借着士气正旺,趁机统一中原地区。但是,炎帝是不肯放弃中原这块宝地的。为了争当中原的主人,炎帝和黄帝兵戈相向,接连打了81仗,最后黄帝终于战胜了炎帝。接着,黄帝又征服了许多小部落,统一了中原。

  炎帝和黄帝是中国有史以来两个最大部落的首领,所以,后人就将炎帝和黄帝看做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民族也就被统称为炎黄子孙。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在封建社会,对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进行严格约束,遂产生了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三纲五常维持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定格了社会的规范。

  春秋五霸

  随着周天子的权力日渐衰落,诸侯国为争夺实际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较量。胜者为王败者寇,先后有五个诸侯王取得霸主地位,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哪几个呢?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郑国在春秋初期是实力比较强大的一个国家,郑庄公也有兴霸业之心,无奈郑国始终是个小国,国土不大,国力有限,不能够真正地成为霸主。在当过一段时间的“小霸”之后,齐、楚、晋、秦等大国逐步强盛起来,郑国就很快地衰落了。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领导下的齐国东征西讨,消灭和降服了中原地区的一些弱小国家,国力强盛,确立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因此齐桓公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

  “九州”名字的由来

  禹治水成功,解除了百姓的灾难,还开垦出良田沃土,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威望与日俱增。年事已高的舜决定让禹继承王位,于是,约公元前2070年,禹在阳城即位,做了部落联盟首领。

  为了使各部落进一步融合,禹又去今安徽怀远境内的涂山巡视,召集天下诸侯拜会,场面宏大。各路诸侯大多数服从禹,都献上玉和帛,向禹表示臣服。那些没有臣服的诸侯就被禹下令杀掉了。经过两次大会首领,禹的权威就遍及四海了。

  在治水期间,禹考察了全国的地形和水势,他把当时所能掌握的土地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域,就是九州,分别叫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中国分为九州,是中国领土初具规模的一个象征,氏族部落这种社会形态已经逐渐消失,多部落融合的华夏民族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前身。

  “万园之园”圆明园

  圆明园是位于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最初兴建的部分叫圆明园,后于雍正、乾隆、道光三朝陆续扩建的部分,分别称长春园和绮春园,三个花园合称“圆明三园”,但现在习惯上都叫圆明园。

  圆明园占地5200余亩,外围总长约10公里,它融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与西洋的石建筑、中国北方园林的富丽堂皇与南方园林纤巧灵秀为一体,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精华。在150多年的建筑过程中,全国无数的能工巧匠,以巧夺天工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的景色同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先后共构筑各类木石桥梁100多座,园林景区140万多平方米,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园中还汇集了江南无数名胜景致,苏州的“狮子林”、南京的“瞻园”、无锡的“秦园”、杭州的西湖十景,在园中都得到再现。一园之中,湖光山色,红墙黄瓦,花红柳绿,美不胜收。

  除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宫殿庭园建筑外,长春园内还建有一组仿法国、意大利等宫殿园林建筑的欧洲式宫苑,俗称“西洋楼”。它既具有西洋特色,又体现了我国砖雕、琉璃饰件和叠石的高超技术。从雄伟的大理石廊柱、模拟几何图形修剪而成的庭院松柏,到西洋楼前大水法的喷泉设计,无不散发着新奇的异国情调。

  圆明园内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陈列了全国罕见的珍宝、文物字画、书稿典籍,实际上是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

  难怪圆明园被世人誉为“人间奇迹”、“万园之园”。

  令人痛心的是,这座中外罕见的园林艺术珍品,在公元1860年,被入侵我国的英法联军纵火焚毁,如今仅存长春园西洋楼的部分大理石雕刻建筑残迹,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中国”名称的由来

  据《辞源》:“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我国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成为我国的专称。”华夏族人居于黄河流域,称其四境各民族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黄河流域居中,故自称“中国”,此名所指的是地域。

  但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分别有宋、辽、金、元、明等等。清朝的正式国名为“大清国”。不过清初时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已开始称我国为“中国”或“中华帝国”,而我国的一些与之交往的士大夫也以“中国”来自称。“中国”之名最先出现在外交文献上,是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当时我国以战败国的身份签约,怀着一种传统心态,以“中央,中心,天下之中的国家”的字面含义着眼。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中国”,英文为“China”。从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八旗子弟

  八旗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基础上建立。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初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满语为“固山”)。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作为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八旗在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对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营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

  清朝入关“定鼎中原”后,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并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驻防是指驻防全国各要地的八旗。后来人们所统称的八旗子弟,多是指满族八旗的后人。清末,许多八旗子弟由于有优裕的生活条件,养尊处优,整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故“八旗子弟”一词有了贬义。

  垂帘听政

  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多次垂帘听政,具体如下:

  一、战国时期的赵太后

  二、唐朝的武则天

  三、北宋的高太后、辽国的萧太后

  四、南宋的谢太后

  五、清朝的慈禧太后

  其中,以清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时间最长,其间两次引退,三次垂帘,前后达47年之久。

  私设公堂

  公堂,是指古代审理案件的场所以及审理过程,只能由专职官吏参与审理活动,并代表统治阶级进行裁断。私设公堂,是指非专职官吏私下以强行手段非法对百姓拘禁并进行所谓的治罪。属于违法的一种活动。

  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进秦都咸阳后,为了争取民心,建立政权,巩固统治,命萧何接管秦代的律令文书档案,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祖本记》),并废除其余秦法。这是西汉政权立法的开端,在天下百姓苦于秦朝暴政的时候,这是笼络人心的计策。在刘邦称帝后,“约法三章”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于是,萧何等人在刘邦的指派下,制定了在《法经》基础上的《九章律》,从而成为汉律最核心的部分。

  中华第一鼎

  “中华第一鼎”是因中国目前最高、最重的鼎而得名。鼎高9.9米,直径4.6米,重100吨,由汉白玉雕刻而成,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鼎。该鼎由民营企业家梁晓华出资建造,又称云鼎,于2002年11月7日在北京密云县建成揭幕。云鼎的建成表达了密云人民和全国人民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心愿。

  株连九族

  指封建时代一个人犯罪,罪及亲属族人的残酷刑罚。古籍中对九族的解释不尽相同。如王应麟在《小学绀珠》的说法是:“九族者,外祖父,外祖母,从母子,妻父,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己之同族也。”郑玄注《尚书·尧典》说:“九族,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清初学者刘继应在《广阳杂记》卷一认为:“(诛)九族始于隋炀帝。”在封建社会,株连九族是非常严厉和残酷的刑罚。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的前列。5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欧洲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

  直到十五、六世纪,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形成,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才得以诞生。

  我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总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这些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具体来说,首先是请书法很好的人把要雕刻的文字、图像写在纸上,再把该纸反贴于木板上,轻轻平按,使纸上内容移到木板上,接着在板上依字样或图样进行雕刻;其次,印刷时在版面上刷上油墨,然后在版面上覆盖纸张,用干净的刷子均匀地刷过,使印版上的图文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雕版印刷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

  雕版印刷的“雕版”,有时叫做“镂版”、“刻版”、“刊版”、“墨版”、“椠版”、“梓版”等,有时也称为“付椠”、“付梓”或“梓行”、“刊行”等。雕版印刷所用的雕版材料主要是选用纹理较细的木材,如枣木、梨木、梓木、黄杨木等。至于选用哪一种木材做雕版,一般是要根据印刷品的精细程度,再选用硬度不同的木材。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尚未确知,学术界一般将其开始定于7世纪间。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1966年在韩国发现雕版《大陀罗尼经》,刻印于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的最早的雕版刻本。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7张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阔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经文。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雕版印刷的使用到了9世纪时已相当普遍。唐五代是我国雕版印刷的兴起时期,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起,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前后32年刻印了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130册。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臻于完善,尤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成都刻印质量为高。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时22年,计1076部,5048卷,雕版达13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元、明、清三代从事刻书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私人。所刻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部。

  民生主义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内容之一。民生主义是其中“社会革命”的纲领,一般包含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旧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土地国有,用平均地权的办法防止少数富人专利垄断造成贫富不均,以达到社会平等;在资本问题上,则确认“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须”,发展社会经济的途径为“节制资本”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1924年的“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中心为实行“种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

  三教九流

  在中国古代,“三教九流”原指三种宗教和九个流派。三种宗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九个流派按《汉书·艺文志》的划分,分别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后来“三教九流”这一概念有所泛化,是对各种宗教类别、学术流派的一种俗称。例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中也有:“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另外,“三教九流”旧时也泛指社会上各色人物或各种行业,但含有贬义。如《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有:“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人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

  三堂会审

  也叫做“三司会审”,是明朝的一种审理制度。明朝中央司法机关有“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和督察院。刑部负责审判工作,大理寺负责复核和驳正,他们都要受督察院监督,然后奏报皇帝。督察院不仅监督法律执行,还可以参加审判。凡是遇见重大的或疑难的案件,三法司都会联合审理案件,因此叫做“三堂会审”。“三堂会审”最初的模型是唐朝的“三司推事”。尽管三法司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会审的最后裁决权和批准权还是属于皇帝。

  十恶不赦

  出自《唐律疏议》,源于《北齐律》的“重罪十条”,在隋朝定型,并为后世的唐、宋、明、清各代所沿袭。唐律规定“十恶”是“常赦所不原”的重罪,即犯“十恶”者,不仅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还不得享有法律规定的赦免、议、请、减、赎等优遇。《北齐律》确立了封建统治者认为的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十种罪,称“重罪十条”。隋朝的《开皇律》吸收了北齐的“重罪十条”,经过修改,正式定为“十恶”罪,以便更好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十恶”是:“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隋书·刑法志》)唐律沿袭了此规定。谋反指的是预谋推翻现存王朝;谋大逆指的是毁坏宗庙、山陵、宫阙的行为;谋叛是指预谋背叛国家而投敌的行为;恶逆是说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姐、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的行为;不道是指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并肢解尸体,或者养毒虫,使用邪术害人的行为;大不敬指的是盗窃祭祀神御物品、御用器物,盗窃或伪造御宝,未按规定配御食,指斥皇帝等行为;不孝指不恭敬赡养尊亲属或不依礼服丧的行为;不睦指谋杀和卖缌麻(丧服名之一,代指一定范围的亲属)以上的亲属,殴打、告发丈夫和大功(丧服名之一,代指一定范围的亲属)以上的尊长、小功(也是一种丧服名,代指一定范围的亲属)尊亲属的行为;不义指的是谋杀本属官长的行为,妻子得知丈夫死亡而隐匿丧事,独自寻欢作乐,改嫁他人的行为;内乱指的是亲属之间犯奸乱伦的行为。

  士农工商

  东周列国时期,管仲相齐之时,提出“四民分业”理论。主张将社会成员按照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划分为四大社会集团,即士、农、工、商。士农工商的并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人们按职业进行划分。自此之后,中国历代王朝都基本接受了这种典型的职业划分。《管子·小匡》明确指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且“工之子恒为工”、“农之子恒为农”,不得相互逾越。后来人们据此又划分出等级:“凡民有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论民之行,以士为尊,农工商为卑。论民之业,以农为本,工商为末。”这些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重教化、以农为本的社会现实。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章泽
4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5从日记到作文
6西安古镇
7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8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