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是谁创造了玛雅文化

  美洲文明的摇篮

  古代玛雅人居住在中美洲地区,即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和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境内。在诸多的印第安部落中,尤以玛雅人的社会发展水平最高,堪称世界古老文明部落之一,它是美洲文明的摇篮。

  据地下资料表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尤卡坦半岛已经有了人类居住的遗迹。他们以渔猎和采集作为谋生手段,来创造和发展自己的历史。公元前1000年左右,他们开始定居,这时,以种植玉蜀黍为主要作物品种的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了。然而这种文化是否为玛雅人所创造,至今仍无定论。公元初,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南部建立了城市,此后的七八百年间,总共建立了100多个城市。在城市的广场上他们进行日用品和食品的交换。这时,玛雅人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

  公元10世纪以后,一支托尔提克人从墨西哥入侵玛雅地区,在尤卡坦半岛上建立起一些新的城邦。自此,玛雅文化便出现了第2次繁荣兴盛。

  玛雅人在美洲创造了高度的文化,其全盛时期当在4~10世纪。此后玛雅文化遭到了明显的践踏和摧残,只有尤卡坦半岛北部还得以保存和持续发展,直到15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这一地区,玛雅文化的独立发展才被打断。

  神奇的玛雅文化遗址

  玛雅文化的重要遗址有位于墨西哥中部高原的特奥提华城、尤卡坦半岛南端乌苏乌辛塔河流域的科班城和尤卡坦半岛北部的乌斯马尔城。它们分别属于古典时期、早期和晚期的奴隶制城邦遗址。

  通过考古探测,我们知道这些城市的规模宏大,有的城市长宽均达数公里。城内耸立着许多金碧辉煌的神庙和宫殿。在建筑物的墙壁、柱子、梯阶和石碑上有精美的雕刻,有的地方还发现了栩栩动人的壁画,描绘了庆祝游行、呈献贡赋、押送战俘、争夺格斗等场面,表现了玛雅人高度的艺术成就。

  除此以外,多层次的金字塔台庙建筑,光怪神奇,令人赞叹。如乌斯马尔城的几座多层次金字塔,反映了玛雅人对地球的原始观念。他们将地球上部分成若干层,每层有13个世界;地球下部也是如此,每层有9个世界。各层分别由“界神”掌管。

  玛雅人信仰太阳神、月神、蛇神、风神、雨神、地神和农神,尤以崇拜玉米神为最。他们用占卜沟通人与神的联系。玛雅人祭神的规模很大,祭品除牲畜、飞禽、瓜果外还一度盛行人祭。

  公元前后,玛雅人便有了象形文字,包括许多象形符号和音标、音节符号,它们一般用小毛笔书写在无花果树皮上。科班城建筑群中著名的“象形文字梯道”,是玛雅人特有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然而,遗留到今天的玛雅文字,多是镌刻在石碑、陶器、骨器上的铭文,而且迄今无法辨认。

  是谁创造了玛雅文化

  玛雅人创造的太阳历法,规定每年为365.2420天,而现在天文学家的准确计算是365.2422天,一年的误差不过是0.0002天,这种精确度恐怕很难用巧合来解释。

  此外,令人更加迷惑不解的是,在洪都拉斯一座神庙的壁画中,人们发现画面中有玛雅人乘坐一种类似今天火箭的飞行工具邀游太空的形象。人们相信,艺术的夸张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据此断定,玛雅人已早于我们几千年提前进入了太空时代呢?如前所述,玛雅人具有超时代的天文科学知识,他们创造的太阳历比格列高利历更准确,更贴近回归年长度。从现有的文字手稿中,人们还知道有玛雅人预测数十万年间日食、月食的表格和标明流星陨石坠落的时间表。这些事实表明,玛雅人的智慧,已超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特定历史时代。

  据此,有的学者提出,是外星人创造了玛雅文化,玛雅人的祖先原本就是进入地球的外星人。另一些学者则从玛雅文化与亚洲古代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人类学家发现,印第安人的肤色和体形与亚洲蒙古利亚人种相似,因而一般认为他们属蒙古人种。

  有人考证,古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曾有过“地球另一隅的人”的记载,这些人可能就是进入美洲的亚洲人。这些人进入美洲后,在墨西哥、危地马拉、秘鲁、洪都拉斯经过长期的发展,虽然逐渐形成了与印度各自不同的文化体系,但是,他们却有着大致相同的神祇和信仰,如对日神、月神、蛇神、风神、雨神、海神、地神的信仰等即是有力的佐证。印度古代的大佛塔“窣睹坡”与墨西哥等地的大型金字塔台庙形象十分相似,这也是很难用巧合来加以解释的。

  基于上述理由,有人便提出亚洲人是玛雅文化的创造者之一。

  由于美洲没有发现远古人类生活的遗迹,美洲人种究竟来自何方的问题,多少年来,学者们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一般认为,印第安人是从亚洲东北部移居美洲的,属于蒙古人种的一支。也有人认为,有一部分印第安人属澳大利亚——美拉尼亚人种,是与蒙古人种的一支同时或更早移入美洲的澳洲人。

  据测定,他们移居美洲的时间约在四五万年以前。其迁移动机或者由于追踪野兽、或者因为气候突变。为了生存,他们从亚洲出发。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进,越过白令地峡(最近一次冰河时期,当时的白令海峡比今天约低100米)抵达美洲大陆。后来海面升高,地峡变成海峡,迁移的人便踏着海峡的坚冰,或是沿海边航行进入美洲。不过,这种移民,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渐进过程,决不是一次两次的挺进行动所能完成的。

  上述种种观点,孰是孰非,还有待于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轻率的结论只能是科学探索领域的最大误区。

  玛雅金字塔

  提起金字塔,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埃及法老的坟墓。实际上,擅长建筑艺术的玛雅人也建造了数量惊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不仅如此,玛雅人的金字塔有着比埃及金字塔更多的意义。

  梯形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几乎全是方基尖顶的方锥形,而玛雅金字塔的每个侧面不是三角形,而是梯形。它的下部为阶梯,上部是平台,平台上通常还建有庙宇。埃及金字塔形状几乎完全一样,玛雅人却把他们的金字塔建成各种风格的变体。有的甚至有60°左右的陡斜的坡度,从塔脚下向上望去,塔身高耸入云,十分威严神圣。玛雅祭司和献祭者就沿着几百级、甚至上千级的台阶,一步一步登上金字塔顶,这给金字塔下的观众造成了通天的感觉。两者的体积不同,美洲金字塔的大小不一,悬殊很大,大的高几十米,方圆数百米,但小的只有一二层楼那么高;而埃及金字塔都是很高很大的庞然大物(最矮的也高达几十米)。

  天文观测的场所

  最重要的不同在于,埃及金字塔全部是法老的坟墓,而玛雅的金字塔主要是举行祭祀和天文观测的场所。在玛雅图谱中经常发现这样的图画:阶梯顶部的房子,祭司用交叉的十字棍观天象,祭司有时仅用眼睛表示,十字棍是用来定点的。玛雅人观星的精确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也表现于这些高耸入云的金字塔。在没有望远镜等现代设备辅助的情况下,要达到准确的观察就必须能站在一个极高的位置,从而越过广茂的丛林,将视线投射到遥远的地平线上。玛雅祭司们对天气、农时的准确预报,依靠的就是他们长年累月不间断地观察和记录。

  金字塔的类型

  玛雅金字塔的数量惊人,有人说仅在墨西哥境内就有10万座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就目前已知的遗址分析研究,大致分为几种类型:平顶金字塔,上建庙宇,这种类型最为常见,可称玛雅金字塔的基本形态;尖顶金字塔,仅见于蒂卡尔城,其顶上的美洲豹庙很小,只能看成塔尖;壁龛式金字塔,发现于墨西哥的维拉克鲁斯,塔基呈方形,边长35米,高24米,共分7层,塔身雕凿了365个方形壁龛,恰好每个代表一天。

  印度泰姬陵

  屹立在印度亚格拉近郊亚穆纳河畔的泰姬陵,华丽壮观,气势磅薄。美丽的泰姬陵闻名于世,不仅是因其建筑成就,更是因为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它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皇帝沙·贾汉为他美丽的皇后泰姬所建造的。泰姬陵的构思和布局是一个完美无瑕的整体,它充分地向人们展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庄严肃穆、气势宏伟和富于哲理。那么,谁是这一宏伟壮观杰作的设计和建造者呢?目前,对于这座建筑物的设计者和艺术风格流派问题,大致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伊斯兰波斯说”。近百年以来,《大英百科全书》的作者一直认为,泰姬陵的建造者是沙·贾汉国王。主要设计者是波斯人乌斯泰德·伊萨,由他总揽其事,其中却没有一个印度人参与构思。

  第二种是“欧亚文化结合说”,这一说法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牛津学派的印度史学家史密斯。他坚持认为,泰姬陵是“欧洲和亚洲天才结合的产物”——因为当时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些建筑大师,如意大利人吉埃洛米莫·维洛内奥、法国建筑师奥斯订·德·博尔均参加了设计,因而在艺术风格上具有西方的影响。但此说一提出立即遭到印度穆斯林史学家莫因·艾哈迈德的驳斥。后者在1904年写的名为《泰姬的历史》一书中,完全否认这座具有典型的伊斯兰艺术的建筑物出自西欧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构思这一“奇谈怪论”。

  第三种是“主体艺术印度说”。坚持这一看法的学者中,最有名望的是印度著名史学家马宗达。他说,在探讨这一设计功劳归于谁时,不应忘却印度自身的因素。即:首先,泰姬陵的平面图和主要特点不完全是新的,它与古印度苏尔王朝舍尔沙的陵墓以及莫卧儿胡马雍的陵墓,在建筑风格上有前后继承的关系;其次,就是建筑材料(纯白大理石及其上面的宝石镶嵌工艺水平)而言,这一材料及方法早在西印度的拉杰普特艺术中便已存在,因此不能把此陵的设计和建筑完全归功于波斯的影响和支配作用;最后,考虑到莫卧儿时代对西方的开放,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扩大,西方艺术的某些因素的确对印度建筑风格带来影响。

  这几派学者真可谓各抒己见,各不相让。至今,泰姬陵神秘面纱还未揭开。

  美索不达米亚

  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希腊人把两河流域叫做“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欧洲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文化。然而,当古希腊人还没有迈进文明时代的时候,两河流域的文明就已经延续了约两千年。希腊人后来的许多成就,就是在两河流域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让无数后人为之倾倒?

  世界上最早的文学成就

  两河流域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谚语、神话和史诗。两河流域的神话传说特别引起后人的兴趣。人们发现,基督教《圣经·旧约》中的一些故事的渊源在古代两河流域。如有一首叙述神创造世界的诗歌与《圣经》的创世故事十分相像,都说神在第六天创造了人,第七天休息。《圣经》中讲蛇引诱亚当、夏娃偷食禁果,两河流域的神话也讲人的祖先因受到引诱而犯罪。《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古代两河流域最有名的英雄史诗,诗中塑造了一个蔑视神意、为民造福的英雄形象,并表达了人们希望获知生死秘密的愿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最初的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又分两个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北边叫亚述。就今天来说,两河流域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两河流域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他们在公元前5000~前4000年期间就来到了这里。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们建立的。

  木乃伊

  一提到埃及,人们肯定会想到木乃伊——古代法老们试图让灵魂复活的一种墓葬方式。古埃及人非常看重身体,这从他们的墓葬习俗特别是制作木乃伊的习俗中能清楚地看到。制作木乃伊的灵感,来源于远古时期盛行的图腾崇拜,以及死后化神的想法。那么穿越时空保存完整的木乃伊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一直是现代人想要揭开的一个谜。

  尸体的防腐

  清空了内脏器官后,他们开始用棕榈油涂遍尸体的全身。有时在缝合好尸体之前还要再添进去一些松香等防腐物。然后把这具已经处理得很干净的尸体放在铺了一层泡碱、脱水盐等防腐剂的床上,再在尸体上放上更多的泡碱。用泡碱浸泡了40天,等尸体的水分被完全排出后,再用尼罗河水冲洗掉尸体表面的原料,最后用亚麻布包起来,等待下葬。木乃伊就制作完毕了。

  内脏器官的处理

  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的方法有许多种,但在新王国时期所使用的方法最为复杂,效果也最好。要防止人体的内脏器官不腐烂很不容易,所以他们就干脆把这些器官从体内取出来,进行防腐处理,然后用一种名叫卡诺皮克的罐子一样的容器保存起来,随木乃伊一起葬入陵墓(到了后来,这些器官是用亚麻布包好之后又放进体内一起埋葬的)。他们还经常用一根长管子穿过鼻孔,把脑袋里的液体抽干。古埃及人认为这些东西没有多少价值,因为心脏才是人类智慧和感情的源泉,才是时间的无限性的衡量尺度,所以他们把心脏留在了体内而把其他的器官用刀子挖出来。

  死后复生的愿望

  有一本古书记载了一段对木乃伊死后复生的描述:“你的肉体将会活过来,你的骨头会把你的身体支撑起来,你身体的各部分器官都将重新为你组织在一起!”挖掘出的一些墓室墙上的壁画就很形象地显示出了古埃及人死后复活的美好想象。尸体的双腿开始慢慢地变得弯曲,躯干也开始膨胀隆起,灵魂与肉体又重新交融在一起。于是,这个曾经活着的国王开始朝拜太阳之神,以表达对它又给了自己一次生命的感激之情。灵魂真的可以不死吗?木乃伊可以让法老们获得永生吗?这也许只有法老们自己知道。

  拿破仑一世之死

  拿破仑是近代法国资产阶级卓越的军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曾经率一支强大的军队,横扫欧洲大陆,一直打到埃及,兵锋所及,使各国封建势力闻风丧胆。他以后又登上了法国皇帝的宝座。他的卓著战功,他的动人故事,至今仍神话般地在法国人民中间广泛地传颂着。当然他的一生功过是非,也逃不过历史这位法官的公正裁判。

  卓越的军事统帅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年),出生在地中海科西嘉岛上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青年时期曾在布里埃纳和巴黎军事学校学习,深受卢梭、孟德斯鸠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返回家乡参加革命活动。雅各宾派当政时期,他被提升为炮兵上尉。1793年参加驱逐英军的土伦战役,他立下战功,被破格晋升为将军,从而在兵营中崭露头角。督政府时期,他曾两次率军成功地镇压了妄图复辟的巴黎保工党人发动的武装暴乱。1796年,督政府又命令他统率法军,翻越阿尔卑斯山,突入意大利,从那里打败了“反法同盟”的重要国家奥地利。从此,他誉满全国。在法国众多的军事将领中,他占有突出的地位,得到了同事们的夸赞,说他“富有才能、勇气和不倦的精力”。在欢迎他凯旋回国的仪式上,巴拉斯把他当做英雄,敦促他“举行一次出征,为伟大民族雪洗耻辱,恢复尊严”。1798年5月,拿破仑为了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打击了英国在地中海以东的利益,又侵入埃及等地。在远征埃及、叙利亚的战争中,他为法国资产阶级掠夺了大量财富。他的卓越军事才能和令人炫目的显赫战功,为他把握历史的机遇,实现更大的政治野心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雾月的剑影刀光

  夜幕像一张巨大的灰色帷帐,笼罩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汹涌的波涛拍打着海岸,击起银色的水花。四艘战舰从亚历山大港悄悄起航了,正乘风破浪向西北方向急驶。一位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将军,正伫立船头,注视着大海的远方。这时,他脑海里正孕育着一个翻天覆地的计划,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回巴黎去,夺取政权,挽救法兰西”。他就是法国远征军统帅、威震四方的拿破仑将军。历史记载的这一时刻是1799年8月22日深夜。历史赐予英雄以成功立业的机遇,而真正的英雄却是那些充满自信和勇毅、善于捕捉机遇的人。

  这时,法国政局动荡不安。在国内,西部和南部发生了封建复辟势力的叛乱,人民的反抗运动日益高涨,督政府内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在国外,俄、奥、英等六国又组成了“反法同盟”,从三面向法国发动进攻。在这种形势下,督政府的统治显得苍白无力,大资产阶级渴望着“铁腕人物和利剑”,来保障其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上的利益。于是,他们把视线集中在远在埃及作战的法军统帅拿破仑身上。

  拿破仑是一个善于捕捉机遇的政治野心家。为此,他毅然丢下了在埃及的2万法军,只率领了500名亲信随从,巧妙地绕过了英国海军的严密封锁,经历了40个昼夜的艰苦航行,突然出现在巴黎的街头。

  大资产阶级把他看成救星,给予了他超常规的热烈欢迎。他们希望的“一把利剑”,终于展示在自己面前。凭着拿破仑在军队中的巨大魅力,他身边很快便聚集了一批高级将领和资产阶级政客,而喜不自禁的大财阀们很快便抛出了一笔巨款,以支持拿破仑的行动。这时,拿破仑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国家元首,剩下的事情只是完备一下法律程序而已。

  1799年11月9日(法国共历雾月18日),一场经过周密策划的惊心动魄的政变发动了。

  首先,在元老院会议上,拿破仑亲信制造雅各宾分子云集巴黎、即将举行暴乱的恐怖言论,迫使议会通过了立法两院迁到圣克卢宫和任命拿破仑为首都及近郊武装卫队总司令的提案,这样,拿破仑便成了合法的军事领袖。为了夺取政府权力,他安排西哀耶斯和罗歇宣布辞职,另外3名督政官也只得被迫放弃自己的权力,从而搞垮了督政府。

  10日,在全副武装卫队的簇拥下,拿破仑走进了圣克卢宫五百人院。在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拿破仑尽管一度惊惧失色,但当他恢复镇定后,立即调动军队,冲进了五百人院,用寒气逼人的刺刀赶走了惊恐而又愤怒的议员。

  当晚,部分议员在刀光剑影中通过了解散议会和成立执政府的决议。“合法”的法国政府诞生了。拿破仑政治上平步青云,登上了第一执政的宝座,从此他独揽大权。自始至终,他的统治都充满着血腥的镇压。

  从皇帝变成囚徒

  拿破仑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又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靠刺刀起家,又靠刺刀来巩固他的统治。1804年,当了5年第一执政的拿破仑,通过各种手段,被参议院加冕为法兰西皇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他对内强化国家机器,制订法律,实行法治;采取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教皇签订旨在和解的教务专约,并鼓励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对外,他则发动战争。从1799年执政到1815年止,他经历了6次针对反法联盟的战争,从整体上讲,都取得了胜利。其中有许多战役足以显示拿破仑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他军事上的杰作。如奥斯特里茨战役就是突出的一例。1807年,由于军事上的胜利,法国与俄国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法国成了欧洲的霸主,并允约帮助俄国实现其对东欧和土耳其的政治领土要求。依法携手,瓜分世界。“西方归拿破仑,东方归亚历山大”。这时法国实际上已统治了西欧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这是第一帝国的全盛时期。

  然而,拿破仑帝国的强盛是虚假的。即使在他横行欧洲不可一世的时期,国内外各种潜在的矛盾就在不断发展,而且愈演愈烈。

  1812年,拿破仑发动了对俄国的远征。他率领50万大军,军中包括说12种语言的士兵,一举占领了莫斯科。这时,俄国人民纷纷武装起来,开展游击战争,给予法军以沉重的打击,拿破仑只得下令撤退。这次远征,法军得以生还的仅有3万人。侵俄战争的惨败,敲响了第一帝国的丧钟。

  1813年,英俄等一些国家,利用各国人民反法解放斗争蓬勃发展的良好时机,组成了第6次反法联军,与法国的50万大军决战于莱比锡,结果法军大败,巴黎失守。在内外交困、军事失败的情况下,拿破仑被迫退位,被囚于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了。

  厄尔巴岛是个土地贫瘠,总面积仅有200平方公里的小岛,与拿破仑的故乡——科西嘉岛遥遥相望。然而地中海的涛声抚慰不了他受伤的心灵,年仅45岁的他并不甘心给自己的英雄史诗画上句号。在命运和机遇的又一次召唤下,他逃离了这荒僻的孤岛,终于在儒昂港安全登陆。他很快凭着巨大的勇气和人们对他的偶像崇拜,汇集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在人们的欢呼声中,他不费一枪一弹,像凯旋的英雄一样,走进了杜伊勒皇宫,重新当上了法国皇帝。

  然而,他的东山再起,只是昙花一现的历史插曲,做了近百天皇帝的拿破仑在第7次反法联盟的百万大军的猛扑下,由于滑铁卢战役的惨败,他第2次被迫退位,被放逐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上,直至他的生命结束。

  拿破仑死因之谜

  在圣赫勒拿岛上,拿破仑度过了6年严加看管的囚徒生活后,终于在1821年5月去世。

  尽管按照死者的遗言解剖了他的尸体,然而为了避免难以预料的政治风波,解剖的过程和病情结论,始终对外界未作任何披露。因而对于他的死因,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猜测、探讨和研究,但至今未能得出令人绝对信服的结论。

  死于胃癌,是一种最早最为普遍的说法。理由有三:其一,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癌症是他家族的遗传病。其二,拿破仑本人也一直认为自己得的是癌症。其三,据传在尸体解剖时,发现其胃已溃烂,肝部微肿,其他内脏完好,身体肥胖。这一结论性的病情报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史学界享有绝对的权威。

  然而,50年代初,有人绝然否认拿破仑死于胃癌的结论。他们在德国和法国几家医学杂志上发表见解,认为拿破仑曾经在远征埃及和利比亚时便染上了一种热带病,虽然后来已经治愈,然而在流放期间,导致旧病复发,从而夺走了他的生命。还有人以十分肯定的口吻认为拿破仑死于圣赫勒拿岛上猖獗流行的肝病。

  关于拿破仑死于毒害的看法,最早流行于法国人中间。因为英国人视拿破仑为“刽子手”和最可怕的危险人物,对自己控制下的囚徒,他们绝不会放过置之于死地的机会。法国人出于对本民族杰出英雄的爱戴,产生这样的怀疑,从感情上讲是情有可原的。然而,这决不是证据确凿的科学论断。至于不久前美国医生提出的拿破仑是因为男性激素严重障碍而死的新见解,也只能是一个看法而已。

  1982年初,一个震动法国,在西方史学界引起轰动效应的结论诞生了。瑞典医生、毒物学家斯坦·福舒夫伍福,在他撰写的《谁是杀害拿破仑的凶手》一书中声称自己曾翻阅了全部有关拿破仑的回忆录,认真研究了拿破仑的病历档案,以大量的“史料”、“科学的凭证”,并从弄到的拿破仑的几绺头发的化学分析中,测定出受害人体内砷的含量是正常人的13倍。由此,他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拿破仑是被凶手用小剂量的砒霜使之慢性中毒而死亡的。

  为了证实这一结论的可靠性,这位瑞典医生还对曾经生活在拿破仑身边的人进行了逐一分析,找到了实施这一计划的重大嫌疑人犯,那就是他过去的部下,一位在战场上毫无建树,从不被他重视的蒙托隆将军。蒙托隆利用负责拿破仑生活日用品供应的便利条件,在他专用的淡葡萄酒中施放砒霜,使之日积月累,逐渐中毒死亡。

  福舒夫伍德从大量的历史事件中证明蒙托隆完全有作案动机,一方面是他与拿破仑的私怨,另一方面则是他受阿图瓦伯爵之命,充当拿破仑身边的一名奸细,伺机进行谋杀,以消除波旁王朝因拿破仑的存在而导致的心理上的恐怖与不安。

  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看法的可信性,1994年6月20日法国收藏家费舒在“美国拿破仑研究会”10名历史学家的协助下,将一个红皮饰盒,交给了联邦调查局总部的情报官员。盒内是分成8绺的220根拿破仑的头发。随后,加拿大医生威达尔也提供了第9绺头发。他们希望联邦调查局能辨别真伪,并运用高科技手段对这些头发进行脱氧核糖酸分析及“原子吸收”化验,以解开一度称雄欧洲的拿破仑是否惨遭谋害之谜。人们正拭目以待这一研究成果的问世。

  庞贝古城

  在意大利半岛西南角坎佩尼地区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名城——庞贝城。它曾经是罗马富人寻欢作乐的胜地;它曾经是一座人口超过2.5万人的酒色之都;它也曾经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小城。然而在一夜之间,这一切都灰飞烟灭了。在公元79年8月24日这一天,维苏威火山爆发。突然之间,火山喷出的灼热岩浆遮天蔽日,四处飞溅;浓浓的黑烟裹挟着滚烫的火山灰,铺天盖地降落到庞贝城;令人窒息的硫磺味弥漫在空气中,弄得人头昏脑胀。很快,厚约5.6米的熔岩浆和火山灰毫不犹豫地将庞贝城从地球上抹掉了。

  庞贝城的城市建设

  庞贝城占地面积1.8平方千米,用石头砌建的城墙周长4.8千米,有塔楼14座,城门7个,蔚为壮观。纵横的4条石铺大街组成一个“井”字形,全城被分割成9区,每城区又有很多大街小巷相通,金属车轮在大街上辗出了深深的车辙,历历在目,仿佛马车刚刚驶过一般。在大街的十字路口都设有高近1米,长约2米的石头水槽,用来向市民供水。那么水槽里的水又是从哪里引来的呢?原来水槽与城里的水塔相通。水塔的水则是通过砖石砌成的渡漕从城外高山上引进来的,然后分流到各个十字路口的公共水槽中,这个系统也为贵族富商庭院的喷泉和鱼池供水。城西南有一个长方形广场,是全城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四周建有官署、法庭、神庙和市场。

  发掘古城

  1000多年过去了,庞贝城于1748年偶然间被当地的农民发现了,一座死城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重见天日。即使到今天,庞贝城也只有3/5被考古学家们发掘出来。尽管仍有许多死难者、器具和建筑物被深深地掩埋在地下,但世人已经看见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庞贝了。

  纸醉金迷的生活

  庞贝城里还有3座大型剧场,其中最大的一座剧场位于城东南,建于公元前70年,可容纳观众2万人。城市至少建有一座公共浴室,不但冷热浴、蒸气浴样样俱备,还附有化妆室、按摩室,装修也十分到位,墙上用石雕和壁画装饰着。庞贝城遗址充分反映了古罗马社会的道德沦丧,一部分人沉溺于酒色,纸醉金迷,生活糜烂。酒鬼们在一些酒店的墙壁上留下了信手涂鸦的歪诗邪文,至今依稀能够辨识出来。目前,整个庞贝遗址就是一座博物馆,用外墙围成,而在遗址外围,逐渐形成了一座几万人的游览城市。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生死之谜

  1864年1月20日,一位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叫费道尔·库兹米奇的87岁老人与世长辞了。商人克罗莫夫出资安葬他后,在他的墓前竖起了一座十字架形的墓碑,上刻“这里安葬着伟大的长老,上帝的选候费道尔·库兹米奇”。而“上帝的选候”,正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战胜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后正式接受的称号。这位神秘的老人是谁呢?难道他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吗?至今还没有一位史学家能以确凿的证据,做出肯定的回答,只能从一些疑点中做出自己的推测。

  弑父自立的俄国沙皇

  1801年,著名女沙皇叶卡特林娜二世的孙子亚历山大,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他父亲保罗一世的统治,并杀害了他,从而取得了皇位,开始了自己的执政生涯。他登上皇位后,对内,重用奸臣阿拉克切也夫,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对外,穷兵黩武,恣意征战,在“神圣同盟”的旗帜下,干涉欧洲各国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扮演了“欧洲宪兵”的角色。他一生唯一的功绩,就是击败了拿破仑50万大军的入侵。他的声名因此也远播欧洲大陆,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俄国沙皇。

  然而,他的暴政,他的倒行逆施,却激化了国内的各种矛盾,导致朝政腐败,民怨沸腾。他的统治,正处于穷途末路。在一道“圣谕”中他写道:“根据传闻,自由思想或自由主义的可怕精神已经至少在军队中传播。”这时,恰逢莫斯科洪水泛滥,房倒屋塌500多人因此毙命。与此相似的洪灾,在亚历山大出生的那年也曾发生过。这种巧合,使他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视之为“上帝对自己的惩罚”。因为杀死父亲的罪行,多少年来,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精神濒临崩溃的亚历山大,为了摆脱内心的忧惧,决定偕同皇后伊丽莎白去亚速海岸一个叫塔冈罗格的小镇去休养。不久,俄国皇室发出讣告:沙皇陛下在休养地因病驾崩,终年47岁。

  对于亚历山大的突然去世,人们不得不联想到他在卫国战争胜利以后的一些反常的心理状态和表现。这以后,他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自信和骄傲,变得逃避现实,笃信宗教。沉郁的心绪总是像魔鬼一样缠绕着他。有人把他的这种突变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杀死自己的父亲后,造成长期以来的内心愧疚,使他终日惶恐不安;国家的内忧外困,穷途末路的政治形势,使他心力交瘁,而又无力回天。不管怎么说,种种迹象表明,这时他的精神已经濒临崩溃,也许这是他到塔冈罗格镇去休养的真正原因。他似乎看破了红尘,厌倦了政务,向往着无忧无虑的山林隐逸生活。

  是驾崩还是驾返山林

  亚历山大一世驾崩后,给当时的人们就留下了许多疑谜。

  首先,人们不解的是既然要去“休养”,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僻远的小镇?那里濒临亚速海滨,水质浑浊,腐臭逼人,背后又是无边无际的草原,风沙蔽日,萧瑟凄凉,实际上是囚犯们的流放之地。在皇后还未到达这里之前,亚历山大亲自参加体力劳动,他对侍从们说“要习惯过另外一种生活”。这句话的弦外之音,难道不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吗?

  其次是沙皇的病情报告。据说他是10月末来到乌龙佐夫伯爵邑地的。路上喝了一杯伏牛花果子露以后,他便患病了。11月初回到塔镇,经医生全力诊治,他的病情有了好转。但有的记载又说他病情日趋恶化。然而,10天后,人们却突然听到了沙皇驾崩的噩耗。如果沙皇是因病医治无效死亡,那么怎样解释下面的现象?他19日病逝,然而死亡证书却发布于32小时以后,而且被召的10名医生中只有2名在证书上签了字。病情报告中所述亚历山大病况,又多处与实际情况相悖。证明书中说他患的是间歇热,因而肝脾肿大,但沙皇实无此病。

  其三,是沙皇尸体的奥秘。两天后,即21日,人们参加了他的尸体防腐典礼,然而,死者的面目已经完全腐烂。人们已无法辨认出这位昔日沙皇的仪容了。次日,棺木便被禁止打开,而且灵柩迟迟不能运回首都。种种迹象都显得不合常情,令人疑窦丛生,百思不得其解。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沙皇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

  从乌拉尔到西伯利亚

  就在亚历山大去世不久,有关他驾崩的街谈巷议便沸腾起来,人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种种传奇故事,情节离奇,形象逼真。

  有人说沙皇并没有驾崩,而是搭乘一艘英国游艇,到耶路撒冷朝圣去了;有人说沙皇已秘密前往美洲隐居。千奇百怪的传闻与猜测,本来不足引起人们的深信,然而一件证据确凿的事实,则为这些故事的可信性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1921年,苏联发掘亚历山大的墓葬时,发现里面的尸骨不翼而飞。据此,历史学家设想,这位驾崩沙皇的“替身”尸体已被悄悄运走了。

  看来,沙皇也许未死,然而,他又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10年后的一天,在乌拉尔山区的一个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位雍容高雅、仪表超俗、自称费道尔·库兹米奇的老人。经警察盘问,他声称对自己的一切毫无所知。于是,他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在这里,他居无定所,含辛茹苦,生活十分艰难,后由一位富商克罗莫夫的资助才有了自己的小屋。他学识渊博,待人宽厚,深得当地群众爱戴。这期间,他潜心研读圣经,领悟透彻。与朋友交谈间,人们发现他对当代的政治事件了如指掌,对一些名人的事迹如数家珍。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俄军开进巴黎时的盛况,甚至能一个一个地说出当时沙皇身边的随员。人们相信,这位名叫费道尔·库兹米奇的老人一定曾与政界要人有过密切的交往。一次,一位退役的老兵看见他后,竟失声高叫:“这是我们的皇上,我们的父亲亚历山大·巴甫诺维奇!”然而,对这位老兵的失态行为,费道尔·库兹米奇立即给予了制止。有人说他在某段时间内常收到一个名叫玛丽·菲欧多果夫娜(这是亚历山大一世母亲的名字)的女人寄来的钱和衣物。还有一位农民说伊尔库茨克的主教曾亲自来看望过他,并和他作了长时间的交谈。

  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人们深思。据说他收养了一个孤女,很像亚历山大与其情妇的孩子。当村民们为她说媒时,总遭到养父的阻拦。他说:“你比农民的身份高,将来可以嫁一个军官。”他介绍养女走访了名门望族和沙皇尼古拉一世。沙皇接见了她,并询问了其养父的情况。后来,这位养女果然嫁给了一位军官。

  上述种种迹象表明,费道尔·库兹米奇,决非像他自称的那样,是一位普通的流浪汉,恰恰相反,他是一位出身显赫、大有来历的人物。

  两件发人深思的后事

  1864年1月20日,费道尔·库兹米奇,以87岁的高龄寿终正寝。这位神秘老人的故事至此本应划上句号了,然而他仍给后人甩下了两个发人深思的“问号”。其一,一位曾参与医治亚历山大疾病的医生,从不参加11月19日纪念亚历山大之死的祷告仪式,而1864年1月的一天,他却亲自领着大家为亚历山大的亡灵祈祷。他流着泪说:“沙皇这下真是死了。”其二,在亚历山大二世办公室的墙壁上,有人看见不知何故,却挂上了费道尔·库兹米奇的画像。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会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对地中海东岸地区发动的侵略性远征。因东侵军队的衣服上均有红十字的标记,故称为十字军。东侵活动从1096年起,到1291年止,历时近200年,大规模的侵略共8次。

  1095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召开宗教大会,宣布组成十字军远征,从异教徒(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城耶路撒冷。但实际上,天主教会、封建主和大商人都企图扩大势力、掠夺财富,并借以缓和西欧的社会矛盾。教会更想以武力在东方传播天主教,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则期望领先西欧封建主的势力,抵御突厥人。参加东征的国家有法、意、德、英等国,大批没有领地的骑士成为主力军。

  第一次东征(1096年-1099年)分四路进军,攻占耶路撒冷。十字军大肆劫掠,杀戮7万人,并建立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第二次东征(1147年-1149年)为响应耶路撒冷国王求援,企图夺回被土耳其军队收复的埃德萨,遭失败。第三次东征(1189年-1192年)企图夺回被埃及苏丹萨拉丁攻克的耶路撒冷,遭到顽强抵抗未能如愿。第四次东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诺林三世发动,攻陷拜占庭帝国,在巴尔干建立拉丁帝国。第五次(1217年-1221年)、第六次(1228年-1229年)、第七次(1248年-1254年)东征都把进攻矛头指向埃及,均告失败。第八次(1270年)进军突尼斯,也以悲剧告终。历次东侵所占据点后来不断丧失,1291年最后据点阿克城失守,标志着十字军东征彻底失败。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圆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崇曾在热那亚坐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伦布是个意大利人,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过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

  后来,对于谁最早发现美洲不断出现各种微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论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因为当时,欧洲乃至亚洲、非洲整个旧大陆的人们确实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陆。至于谁最先到达美洲,则是另外的问题,因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远古时期从亚洲迁徙过去的。中国、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达美洲也是极为可能的,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世界第一枚邮票

  传说在1840年,英国绅士罗兰·希尔在伦敦街上散步,看到一个送信的人,把信交给一个少女看,然后向她要邮费。这个姑娘看了一下说:“我没有钱,把信退回去吧。”送信人便和姑娘吵了起来。罗兰·希尔看到这种情况,代她付了钱。姑娘解释说:“我家很穷,没钱付邮费收信。我和哥哥事先约定,假如他身体平安的话,就在寄给我的信封上画个圈圈,我看到这个标记就不取信了。”罗兰·希尔便向政府建议,发行一种邮票,寄信由发信人出钱买邮票,并将邮票贴在信封上,作为邮资已付的凭证。英国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于1840年5月首次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后来罗兰·希尔被选为皇家邮政大臣。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在意大利城市兴起,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简介

  普遍认为文艺复兴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一词就源于意大利语Rinascimento,意为再生或复兴),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鼎盛。1550年,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正式使用它作为新文化的名称。此词经法语转写为Renaissance,17世纪后为欧洲各国通用。19世纪,西方史学界进一步把它作为14至16世纪西欧文化的总称。西方史学界曾认为它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文化艺术的复兴。

  发展

  14世纪时,随着工场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

  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城市林立的状态,各城市都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国家,14世纪后各城市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独裁者耽于享乐,信奉新柏拉图主义,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大力保护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与此同时圣方济各会的宗教激进主义力图摒弃正统宗教的经院哲学,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罗马教廷也在走向腐败,历届教皇的享乐规模比世俗独裁者还要厉害,他们也在保护艺术家,允许艺术偏离正统的宗教教条。哲学、科学都在逐渐地在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发展,也酝酿着宗教改革的前奏。

  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北部,一般认为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为中世纪欧洲正式文学语言的拉丁文进行创作。

  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他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时代,中世纪将人性压制是违背自然的。他虽然对拉丁文学有深入广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写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诗为形式的抒情诗歌,受到各城市国家统治者的热烈欢迎。

  文艺复兴另一个重要原因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大批受到东方文化影响,还保留古罗马帝国精神的人才逃往意大利,带回许多新鲜思想和艺术,在罗马开办教授希腊语的学校,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形成。

  法国大革命

  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

  三个等级的矛盾

  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金融资本雄厚。资产阶级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但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保留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组成的第一等级和贵族组成的第二等级,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特权阶级。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第三等级,处于被统治地位。特权阶级的最高代表是国王路易十六。特权阶级顽固维护其特权地位。18世纪末第三等级同特权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在第三等级中,农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众,是后来革命中的主力。资产阶级则凭借其经济实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识处于领导地位。

  革命的爆发和君主立宪派的统治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救政府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则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7月9日改称制宪议会。路易十六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7月14日群众攻克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资产阶级代表在起义中夺取巴黎市府政权,建立了国民自卫军。巴伊当选市长,拉法耶特任国民自卫军司令。制宪议会此时实际上成为革命领导机关和国家立法机关。在议会中君主立宪派起主要作用。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制宪议会于8月4日~11日通过法令,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规定以赎买方式废除封建贡赋。8月26日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议会还颁布法令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制度,没收并拍卖教会财产。10月5日~6日巴黎人民进军凡尔赛,迫使王室迁到巴黎,制宪议会也随之迁来。巴黎出现一批革命团体,其中雅各宾俱乐部、科德利埃俱乐部在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是法国无产阶级1871年建立的工人革命政府,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1870年,法国为争夺欧洲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结果法军惨败。9月,巴黎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建立了资产阶级国防政府。当时普军侵占了法国1/3以上的领土,10万普军直逼巴黎。巴黎工人奋起抗战。以工人为主体的国民自卫军在三个星期里就发展壮大到约30万人,还购置了数百门大炮。但国防政府害怕工人武装甚于害怕普鲁士军队。它在镇压了巴黎人民的两次武装起义后,同普鲁士签订了停战协定。1871年2月,卖国贼梯也尔组织了新政府,继续执行出卖民族利益和反对无产阶级的政策。

  3月18日凌晨,梯也尔政府派兵偷袭蒙马特尔高地的停炮场,企图解除工人武装。巴黎工人在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领导下击溃了政府军,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巴黎市政府。梯也尔政府逃往凡尔赛。巴黎公社革命取得了胜利,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成为实际上的临时革命政府。但中央委员会没有乘胜向凡尔赛进军,却忙于公社的选举,给反动派以喘息之机,犯下致命的错误。3月28日,新当选的公社委员朗维埃庄严宣布:“我以人民的名义,宣告公社成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了。

  巴黎公社成立后的两个月里施行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措施:宣布公社委员会是取代旧政府的唯一政权,新建10个委员会以取代过去政府的各部;取消征兵制和常备军,宣布以工人为主体的国民自卫军是唯一的武装力量;实行民主选举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民主制度;废除高薪,实行兼职不兼薪的制度。公社还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劳工的法令。这些措施为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正当巴黎沉浸在起义胜利的欢乐中时,梯也尔政府重新纠集武装力量,并勾结普鲁士军队于5月21日攻入巴黎市区。经过一周激烈的巷战,5月28日凌晨,巴黎公社战士弹尽粮绝,最后的147名社员在拉雪兹神甫公墓东北角的墙下全部被反动军队屠杀。拉雪兹神甫公墓的这段墙被后人称为“巴黎公社战士墙”,它是巴黎公社精神的永恒历史见证。

  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公社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马克思曾说:“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的各项政策和专横行为不断进行指责,开始在议会形成反对派。反对派特别利用议会有权通过征税法案的权力,同国王作斗争。

  英国议会出现于13世纪中期,在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分成两院:上议院和下议院。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下议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议会早就有赞成或拒绝征收新税和特别税的权力,因此政府征税须经议会授权成为传统。

  1637年,查理一世对苏格兰人实行宗教压迫,引起苏格兰人特别是清教徒的愤慨,由此导致苏格兰人后来的起义,并且攻入英国境内。查理一世被迫在1640年冬召开议会,企图使议会通过议案,征收新税,以讨伐苏格兰人。那时许多清教徒和反对国王专制的代表人物当选为议员。这些议员不但拒绝通过征税方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权。他们的斗争得到了城乡广大群众的支持,因此,这次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查理一世不甘心丧失他的权力,于1642年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

  在内战中,英国分为两大敌对阵营。王党盘踞的是北部和西部地区,它的社会支持是旧的封建贵族,那些人被称为王党或骑士党。议会控制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的东南部地区,依靠的是资产阶级、新贵族、自耕农和城市平民,他们被称为圆颅党。

  内战开始,各地的民兵集合在议会的旗帜下,组成议会军。清教徒的著名代表人物克伦威尔在内战中日益取得重要的地位。他指挥下的议会军在纳西比诸战中打败王党军队,结束了内战。查理一世成为议会的阶下囚,经议会审判,以叛国罪于1649年初在伦敦被处死。内战结束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等人掌握了大权,他对内以武力维护统治,发展工商业;在宗教上厉行清教法规。对外,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推行航海条例,进行第一次“英荷战争”,尽力维护英国海外贸易的利益。1653年底,克伦威尔被宣布为“护国公”,先后多次解散议会,成为军事独裁者。克伦威尔死后,政权逐渐落到一群高级军官手里。这些军官争权夺利,造成政局混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倾向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在这种形势下,1660年,查理一世的儿子带领一群亡命海外的保王党人,返回伦敦,登上王位,称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曲折。查理二世复辟不久就实行反攻倒算的政策,日益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不满。

  17世纪70年代末,在政治斗争尖锐化的条件下,英国形成了两个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

  英王查理二世无子,他的弟弟詹姆士成了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但是詹姆士信奉天主教,他的继位意味着天主教复辟的可能性。因此,资产阶级新贵族在国会的代表要求将詹姆士排斥在王位继承权之外。国会内拥护这一主张的称为辉格党,而反对者称为托利党。国会内产生的两党分歧,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不同的阶级利益和政治观点。辉格党代表金融资本家、大商人、新贵族等的利益,托利党代表贵族地主和英国国教上层教徒的利益。这就是英国近代政党的起源。19世纪中期,托利党发展成为保守党,辉格党发展成为自由党。查理二世的继任者詹姆士二世不仅大力压制反对派,而且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如果他的企图得逞,英国宗教改革以来被没收的天主教会的土地,就有被夺回的危险;廉价购得和被赠予土地的新贵族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英国国教也会丧失统治地位。这样,詹姆士二世在议会中不仅引起了辉格党人的反对,也遭到一部分托利党人反对。1688年6月,辉格党人联合一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共同入主英国。当年初冬,威廉率军在英国登陆。詹姆士二世众叛亲离,逃往法国。威廉进入伦敦。第二年初,威廉和玛丽根据英国议会的决定,共同即位。威廉称威廉三世(1689——1702年在位)。

  这次政变在英国历史上称作“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1688年政变是辉格党和托利党的联合行动,是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之间的一场妥协。由于没有经过大的流血冲突取得了成功,这场政变为英国人所津津乐道,被称为“光荣革命”。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因此它又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攻占巴士底狱

  1789年7月14日清晨,成群结队的巴黎民众涌向巴士底狱。他们要攻占这座象征法国专制王朝的魔窟。

  巴黎人民对路易十六的昏庸统治早就强烈不满了。市民们纷纷涌上街头,与军队发生冲突。7月13日,巴黎上空响起了警钟,手工业者、小商人、职员和大学生们手持斧头、短刀,冲进军火库,夺取了几万支枪。武装的民众几乎控制了巴黎所有的街区。到了第二天清晨,只剩下巴士底狱还在国王军队手中。

  革命烽火相继在法国全国燃起。各地城市民众涌上街头,占领市政府。农民们也拿起农具造反,烧毁地主庄园。

  路易十六和封建贵族在强大的民众面前只得让步,承认了国民议会。后来国民议会又改称制宪会议,专门讨论制定宪法,限制封建国王的权力。巴黎成立了由资产阶级代表组成的市政厅,管理巴黎市,还组织了国民自卫军。曾经参加美国独立战争、担任过华盛顿副官的拉法耶特出任国民自卫军司令。

  拉法耶特原先是法国三级会议中第一等级贵族的代表。他赞成第三等级,原因之一是参加北美独立战争的经历,使他拥护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口号。就在民众攻打巴士底狱的前几天,国民议会开会时,拉法耶特掏出一份纸质泛黄的文件,这是他从美国费城带回,珍藏十年的材料。然后,他一字一句地朗读起来。他朗读的这份《欧洲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日后成为《人权宣言》的草稿。《人权宣言》的第一句就是:“人生来是自由的,权利上是平等的。”

  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倡导自由、平等、博爱,推翻了千年来的封建特权和贵族等级制度。它不但动摇了法国封建王朝,也使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王室感到震惊。尽管拉法耶特是《人权宣言》的起草者之一,但他本质上是主张君主立宪的贵族。攻下巴士底狱后,法国的政权落到拉法耶特等君主立宪派人士的手中。路易十六表面顺从,暗中却筹划着向革命民众反扑的阴谋。

  19世纪的浪漫主义历史家把巴士底狱当作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并把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狱的攻占描写成伟大的功绩,代表英勇巴黎人民解放被压迫的农民的一个事件。

  现代的法国历史家对于巴士底狱给予一些比较中肯的评价:当时的巴士底狱实际上是全法国生活条件最好的一个监狱,并且不是巴黎人民所畏惧的皇朝的象征。巴士底狱被攻占那一天,巴士底狱里发现只有7个囚犯,大部分是被自己人关押的贵族家庭的精神病患者。

  自从1879年,为了纪念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法国政府宣布把7月14日作为国庆节。

  北美独立战争

  1775~1783年,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谋求解放的革命战争。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即在这次战争中诞生。

  这次战争是由于英国及其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社会经济矛盾急速加剧而爆发的。殖民地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把殖民地视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宗主国的政策发生了矛盾。战争的直接起因是,英国政府采取了进一步限制殖民地经济发展的措施,诸如:禁止垦殖阿勒格尼山脉以西的土地(1763年),规定新的税收和关税。这就损害了殖民地居民的利益。各殖民地解放运动的力量不断壮大,革命形势逐步形成。解放斗争最初采取的形式主要是抵制英货,拒绝执行英国国会的要求以及举行群众性的反殖民主义示威游行。从1767年开始出现了公开的骚动和零星的起义。各种各样的反英俱乐部和团体都积极展开活动。其中最普遍的一个组织是激进民主主义的“自由之子”协会。这个组织的主要成员是工人、手工业者和城市小资产阶级。1772年,殖民地资产阶级最早的一批反对英国统治的机构(称为“通讯委员会”)成立,这些机构是殖民地新政权的雏形,对组织革命力量发挥了重大作用。参加解放运动的人在思想上并不一致。农民、手工业者、工人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解放运动中主张民主的一翼(民主派),希望通过反对殖民压迫的斗争获得垦殖土地的自由及政治民主。但是,在独立斗争营垒(辉格党人)中占据领导地位的却是那些代表资产阶级和种植场主上层的利益,谋求与宗主国妥协的右翼代表人物。托利党人,又称效忠派(大土地所有者属此类人物)及那些同英国资本和行政当局有联系的人则反对殖民地的解放运动。1774年9月5日,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会上,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代表在亨利和阿丹姆斯为首的激进派的影响下通过《人权宣言》,并呼吁抵制英货,但同时又企图与宗主国达成妥协。1774至1775年冬,殖民地居民开始建立志愿武装队伍以保卫居民免遭英国当局和英军的蹂躏。1775年4月19日,殖民地居民的队伍与奉命前来解除其武装和逮捕其领导人的英国正规军在科康德和列克星敦(马萨诸塞)附近首次发生武装冲突。得到居民支持的志愿军打败了英军。这事件是全民武装起义的信号。它揭开了殖民地独立战争的序幕。至4月底,2万起义军在波士顿附近建立了一个营地,称为“自由营”。在革命处于高潮的形势下,1775年5月10日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会上,资产阶级激进派占了压倒优势。会议的代表中,有富兰克林和杰斐逊,他们在后来都成了美国革命的杰出活动家。会议建议各殖民地建立新的政府以取代殖民当局。1775年6月15日,大会通过了极其重要的军事决议案,即组建正规军队(大陆军)的决议。根据此项决议,军队按志愿入伍的原则补充兵员,建成了一支由师、旅、团、营、炮兵和骑兵分队组成的正规军。军队的总数定为88个步兵营(约6万人),但在战争进程中并未超过1.9万人。弗吉尼亚的种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章泽
4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5从日记到作文
6西安古镇
7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8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