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章 义无反顾,不做后悔的决定

  大学新生勇退学,只为尊重心底的声音

  说到退学,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叛逆、不务正业,但事实上,很多富豪在年轻时都曾选择了这条路。国外有比尔·盖茨、迈克尔·戴尔,还有史蒂夫·乔布斯,国内有李想和茅侃侃。我们总是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而他们无疑就是最好的代表。对梦想的坚持和努力,对未来的执著和勇气,他们为年轻人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尊重自己心底的声音!

  乔布斯17岁进入了波特兰市的里德学院,但是不到半年,他就果断地选择了退学。他认为上大学不仅让他花光了养父母的积蓄,重要的是他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他不知道自己这一生想干什么,也不清楚大学是否能帮助他弄明白自己到底要干什么,想干什么。离开大学的乔布斯并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正如他所说的:“当时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其实是非常害怕的,现在回头去看,这是我一生所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从我退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不用去上那些我毫无兴趣的必修课了,而是开始旁听那些看来比较有意思的科目。”

  崇尚自由的乔布斯就是这样,喜欢跟着自己的直觉,在退学后他遇到了很多东西,而日后都会被证明是无价之宝。例如他通过自学书法掌握了不同的字体,在设计第一款Mac(麦金托什)计算机的时候全派上了用场,这也成了Mac计算机最大的优势之一。就像乔布斯所说的那样,从大学退学是他一生中做出的最正确决定之一。如果没有退学,他可能不会碰巧选了那门书法课;如果没有退学,他也许就不会创办苹果公司。而他最终选择离开大学,是因为他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寻找自己的价值,尽管当时的这个决定让他的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

  在乔布斯退学两年后,比尔·盖茨也放弃了哈佛大学的学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其实早在盖茨念八年级的时候,他就和保罗·艾伦创办了第一家公司,从那以后他就没有停止过对梦想的追逐。

  1975年,大学二年级的比尔·盖茨在《大众电子》杂志上看到第一台上市的微电脑——“牛郎星8800”,这台计算机由新墨西哥州的MITS公司研制成功,并且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微型计算机,堪与商用型号相匹敌”。但事实上,这台所谓的计算机没有显示器和键盘,只有开关控制板和明灭灯号。但是在看到“牛郎星8800”的时候,盖茨马上就意识到,个人计算机革命发生了,它将改变整个世界。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发现这台微电脑没有电脑语言,而市场上所有的电脑语言都是为大电脑写的,于是两个人立即决定编写可以在这种新机器上运行的计算机语言。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台机器,于是盖茨和艾伦就想办法从英特尔弄到了8080微处理器的详细说明书。两个年轻人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工作了八个星期,通过使用哈佛计算中心的设备,盖茨把一种简单的编程语言——BASIC的最初版本拼凑到了一起。比尔·盖茨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那时候,保罗常常把我从垃圾桶上拉回来,而我却继续趴在那里不肯起来,因为在那里我找到了一些上面还沾着咖啡的程序设计师的笔记与字条,然后我们一起对着这些宝贵的资料来研究操作系统。”最终他们设计的BASIC程序成功在“牛郎星8800”上运行,盖茨和艾伦也完成了第一笔生意,他们从MITS拿到了18万美元的版权费。

  1975年,比尔·盖茨决定从哈佛退学,他希望能和好友艾伦一起创办一个软件公司。但这个决定遭到了盖茨父母的强烈反对,他的母亲甚至还专门安排当地一位白手起家的千万富翁斯托姆与盖茨交谈,劝说盖茨打消开公司的念头,继续他在哈佛的学业。但斯托姆与比尔·盖茨谈了没多久,就全力支持他退学,因为他深深地为比尔·盖茨的全盘筹划而打动,并坚信他会取得成功。

  有了斯托姆的鼓励和指点,盖茨退学的念头更坚定了,他不顾父母的反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退学。两个月后,盖茨和艾伦合作创建了他们的第三家公司,并取名为“微软公司”。为了这个公司,艾伦也提前六个月从华盛顿大学“毕业”。“我们现在不行动的话,就太晚了。”艾伦说他们希望在计算机语言行业里一试身手,因为这一直是他们心中的梦想。

  凭着努力和坚持,盖茨和艾伦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并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而当时比尔·盖茨只有20岁!关于从哈佛退学一事,盖茨认为这是实现梦想应付的代价。在他看来,计算机的发展太快了,如果等大学毕业之后,他可能就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热爱的只有他的电脑,只有在电脑前,他才觉得自己是伟大的,只有在电脑前,他才感觉得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在那个变化莫测的时代,他毫不犹豫地抓住了机遇,因为在他心里电脑就意味着他全部的事业。

  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著和追求,比尔·盖茨拉开了软件王国的序幕,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与乔布斯和盖茨有着相同经历的还有迈克尔·戴尔,他19岁时从得克萨斯大学退学,建立了自己的电脑公司,也就是现在著名的“戴尔公司”。

  迈克尔·戴尔曾是得克萨斯大学生物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但是他对电脑却格外喜爱,他经常会在宿舍里摆弄一堆堆电脑零部件。在大学期间,他没有像其他的学生泡在图书馆学习,而是通过在当地报纸上做广告来销售新型电脑。

  迈克尔·戴尔意识到电脑将成为人类未来最重要的工具,而自己正在面临一个很大的机会。当时电脑界包括苹果电脑和IBM等所有的大厂家都选择通过经销商来销售电脑,但戴尔认为直接销售这种更有效率的方式可以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价值及服务。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戴尔在16岁卖报纸的经历。那年夏天,他负责为《休斯顿邮报》争取订户。报社交给他一个厚厚的电话号码本,让他打电话去向顾客推销。在推销的过程中,细心的迈克尔·戴尔发现有两种人非常愿意订阅报纸,一种是刚结婚的,另一种则是刚搬进新房子的。于是戴尔去法院和一些房贷公司找到那些人的地址,并直接给他们寄信,提供订阅报纸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迈克尔·戴尔当年就挣了1.8万美元,这不但使他有能力购买更多的计算机,也为他后来成功的营销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种营销方式,戴尔在大学一年级时,每个月的电脑销售额达到了8万美元。1984年,迈克尔·戴尔决定从学校退学,开办自己的公司。在随后的几年中,戴尔公司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年销售额很快就突破了1亿美元。在迈克尔·戴尔28岁的时候,他成为了《财富》500强企业中最年轻的CEO,他创办的公司的销售额也突破了20亿美元。

  对于未完成大学学业的这一事实,迈克尔·戴尔很坦然地说:“我相信,机会既来自直觉,也要靠着对某个产业、事物或专业的狂热投入。”而他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想要做到以非传统的方式思考,不必是天才,也不必是先知,甚至不用有大学文凭,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架构和一个梦想。

  我们中国可能没有比尔·盖茨,可能没有史蒂夫·乔布斯,但我们有李想,有茅侃侃,他们的创业历程同样非常精彩!

  李想出生于1981年,是个名副其实的“80后”。1999年,他毅然放弃了高考,选择创业。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高中生,在19岁的时候,注册泡泡网开始运营,并创建了北京泡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为一个年轻的创业者。2001年,李想从石家庄来到北京,开始了“正式的商业运作”。2005年,李想将业务从IT产品向汽车业扩张,并成立汽车类专业门户网站——汽车之家。2006年,泡泡网的收入突破6 000万元,李想的身价更是超过了3亿元。2006年5月,李想被评为“中国十大创业新锐”,他是“80后”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如今泡泡网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中文IT专业网站,而李想也成为了年轻人的创业代表。

  在创业的过程中,为了做到同类网站的第一,李想每天五点钟起床更新,而且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就像李想所说的那样:“独立,其实就是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并为自己的价值而奋斗的启动键。”正是他的努力和坚持,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中途退学创业,李想不是第一个。对此,李想还是坚持最初的看法:“我离开学校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这十年过得非常充实,因为我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每天为之而努力,顶住各种压力,继续坚持。当初选择不上学,是因为觉得学校就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实际上老师只是在教授并不具有操作性的知识。我觉得做企业应该将复杂简单化,才能做到位。”

  李想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他曾经说过:“没上过大学缺失的是对大学生活的体验,很多来自于大学的经验和知识,都是在我创业的过程中学到的。如果我上大学是混了四年时光,我宁愿不上这个大学,而用这四年的时间来提高自己。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上大学可能是独立的标志,人际关系、价值观的形成期。而对于一个从上初中就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孩子来说,没有大学生活,天也不会塌下来。”此外,他认为自己是因为喜欢才去钻研,因为钻研才会了解更多人的需求,因为看到了商机才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认定了就去做,其实这是一个自然而然创业的过程。在他看来,既然找到了理想的路,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无论是乔布斯、比尔·盖茨还是李想,他们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靠点子起家,凭着自己的奇思妙想,敢想敢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并且执著于自己的信念,当然最终他们也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百万、亿万的财富。而这些杰出的人物的创业经历,无疑会带给我们人生的启发——放弃该放弃的,坚持该坚持的。我们的人生要有所获得,就不能让诱惑自己的东西太繁多,心灵里累积的烦恼太杂乱,努力的方向过于分散。只有简化自己的人生,经常有所放弃,我们才有机会同真正有益于自己的人和事亲近,才会获得适合自己的东西。放弃那些不适合我们的工作,放弃没有意义的交际应酬和忙碌压力,放弃不是退让,而是一种进步。我们总是抱怨生活太过繁重,其实只要我们学会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学会坚持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人生的旅程就会变得更加愉快,更加轻松,我们也可以看到更美更多的人生风景。

  毅然创办公司,畅想用“苹果”撬动地球

  苹果公司的横空出世,开启了乔布斯传奇的一生。

  1976年,史蒂夫·乔布斯、史蒂夫·沃兹涅克以及他们的另外一位朋友韦恩,三个人在乔布斯养父的车库中成立了一家公司,也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苹果电脑公司”。

  在创办公司的时候,乔布斯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他从未想过放弃。他迫切希望获得成功,而这种心情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是为了证明他所想的是正确的。

  乔布斯极富商业远见,他相信个人计算机时代很快就会来临,而巨大的商机正摆在自己面前。他向沃兹涅克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他的情绪非常激动,甚至有些慷慨激昂。这个全新的领域对沃兹涅克这个电脑天才来说同样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二人一拍即合,决定组建自己的计算机。这两个拥有伟大梦想的年轻人,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着他们的梦醒。终于在1976年,他们制造出了一台完整的计算机,乔布斯将其命名为AppleⅠ。AppleⅠ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乔布斯相信沃兹涅克设计的计算机一定会有发展的潜力,于是,他极力说服沃兹涅克生产印刷电路板并将电路板作为产品销售。在乔布斯的创业蓝图里,他希望AppleⅠ能够一鸣惊人,为自己带来进一步发展的足够资金。

  但事实上,这个让乔布斯和沃兹涅克无比自豪的AppleⅠ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惠普公司对他们这台外表丑陋的机器丝毫不感兴趣。阿塔里公司虽然认为AppleⅠ是好东西,但当时他们刚刚推出了首款Home Pong游戏,大量的工作让他们没有精力放在个人计算机上。

  遭到挫折后,无奈和已经走投无路的乔布斯与沃兹涅克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卖掉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创办公司。乔布斯以1 500美元的价格卖掉了他的大众汽车,而沃兹涅克则以250美元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惠普65可编程计算器。之所以要创办自己的公司,是因为他们相信Apple计算机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有了启动资金后,苹果公司于1976年4月1日正式成立。为了节省资金,他们就把乔布斯养父母的车库作为公司的办公室。虽然公司已经成型,可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个最为严峻的问题:一是没有资金;二是没有客户。

  一个月后,苹果公司生产出了第一批印刷电路板,乔布斯带着电路板向当地的电脑商店推销,计算机零售连锁点Byte Shop的店主保罗·特雷尔表示愿意订购50台AppleⅠ,唯一的条件就是他要完全装配好的计算机,而不是零碎的电路板。拿到特雷尔25 000美元的订单后,乔布斯几乎跑遍了整个硅谷,找到了大型电子零件分销商Cramer Electronics,并最终得到了5 000美元的贷款。但对方要求乔布斯在30天内必须偿还贷款,这就意味着,苹果电脑公司必须在30天之内,装配好所有为特雷尔提供的50台计算机,然后利用特雷尔支付的现金付清贷款。

  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他们终于按时完成了特雷尔的订单,50台电脑如期送货。这样一来,苹果公司除了付清所有贷款外,还在这笔交易中大概赚了8 000美元,这让乔布斯兴奋不已,也让他更加肯定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同时也增强了沃兹涅克的信心。从这次交易中尝到甜头后,苹果公司又生产了大约150台AppleⅠ。随着个人计算机在生活中普及,乔布斯越来越相信苹果公司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了。事实也正如他所预料,这个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很快得到了上帝的垂青。1978年苹果公司的赢利就达到了1 500万美元,而这种让人难以想象的发展速度一直在持续着。

  可以说正是因为乔布斯当初的坚忍和果断,才有了苹果公司的今天。从那时他就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改变世界,正是因为这种自信,苹果电脑才能在十年内从一家车库里的小工厂,迅速扩展为一家员工超过4 000人、市价20亿美元的公司。正是这种自信,不断给予了乔布斯勇气,当机遇来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我能做到”,然后牢牢把握住机会。正是这份自信,乔布斯的一生成了一个奇迹,因为他总是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

  当年的马云也是如此,凭着勇敢果断的性格和令人难以企及的创业精神,最终成为世界级网络公司的掌门人,更化身为中国拥有最多粉丝的创业偶像。

  1995年,马云是人人羡慕的大学老师,有着稳定的工作和美好的前途。但是在他看到互联网时,他忽然意识到这才是他想干的事情,直觉告诉他这将会是他一辈子从事的事业。不顾所有人的反对,马云很快就做出了辞职创业的决定,并且说干就干,成为实现梦想的勇敢创业者。

  其实在当时的中国接触互联网的大有人在,但是却很少有人可以看到网络改变世界的巨大潜力和背后掩藏的巨大商机。幸运的是马云不仅看到了商机,而且立即付诸行动。在辞职一个星期后,马云自己拿出了6 000元,又四处借钱,一共凑出了10万元。他和张英、何一冰一起创办了浙江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

  在创业初期,马云的公司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虽然一些企业把公司的资料放到了网上,但因为当时企业根本就看不到网页,所以没有一家公司愿意付钱。而那段时间,马云一直过着一种被人视为骗子的生活。

  直到1995年7月,上海开通了互联网专线,马云的公司才开始有了收入。他们在全国27个城市一个一个地开拓业务。尽管经常被人视为骗子,但马云仍不屈不挠地坚持着,他几乎每天都这样激励自己:“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 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就这样,马云的公司艰难地运转着,但是他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由于资金缺乏,公司举步维艰。屋漏偏逢连夜雨,马云又遇到了麻烦。1995年下半年,五个深圳老板主动找到马云,提议出资20万元做黄页的代理。马云一听,激动得将公司模式、技术支持和盘托出,并专门派技术人员到深圳,昼夜不停地为其建立系统。几位老板终于满意了,通知马云三天后到杭州签订合同。但是马云苦等了三天,却音信全无。后来马云才得知,这些老板拿着他公司的黄页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直到此时马云才知道自己受骗了。

  这样令人沮丧的局面并没有很快结束,1995年12月,马云只身来到北京,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业务。马云信心满满,然而现实的情况很不乐观。当时,马云在北京四处碰壁,到处吃闭门羹。他在北京的上门推销以失败告终,不仅没有签下一个合同,搞到一条信息,甚至没有拿到一份订单。

  尽管如此,马云仍不轻言放弃,继续着自己的梦想之路。我们总是说,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其实,机会还属于那些有智慧、有勇气、有梦想、有决断的人,属于那些敢于孤注一掷、敢于破釜沉舟、敢于拼搏的人。而马云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而不懈努力。

  如今的马云回忆起当初的情形,仍感慨万分。“外人看到的都是企业家光辉灿烂的一面,其实他们付出的代价,谁知道?我们所经历的,大家看到辉煌的一面只占20%,艰难的一面达80%。创立阿里巴巴七八年以来我们都是一路挫折走过来,没有辉煌的过去可谈,每一天,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决定都是很艰难的。其实磨难真正来的时候是很难受的。1996年,我们曾被三个公司骗得差点死过去。艰难会迫使你一直走下去,顺利会使人忘乎所以。最重要、最珍贵的是,犯了很多错误,走了很多弯路,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面对明天的挑战。只要面对现实,敢于承认错误,总会有办法解决,有什么困难渡不过?一路走下来,我的梦越做越大。这么多年的创业经验告诉我,任何困难都必须你自己去面对。创业者就是面对困难,千万不要放弃,任何时候都要勇往直前,而且要不断创新和突破,直到找到一个方向为止。跌倒了爬起来,又跌倒再爬起来。如果说有成功的希望,就是我们始终没有放弃。”正是马云这份坚持,这份勇气,才有了今天的成功,才有了我们眼中的英雄。

  在中国企业的创业史上,还有一位与乔布斯、马云十分相像的企业家,那就是王传福。2009年,王传福成为胡润榜中国内地首富,创造了一个财富传奇。

  在进入商海之前,王传福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研究生,在研究院的时候他不但勤奋,而且善于思考,深受导师的器重。毕业后王传福留在了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主持碱性镍镉镍氢二次充电电池的课题研究。经过刻苦研究和不断探索,王传福突破了电池电极的利用效率和电池容量的技术瓶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后来由于研究成果卓著,王传福被研究院公派到深圳比格电池公司担任总经理,而王传福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当王传福第一次来到深圳时,怀揣着梦想的他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憧憬和激动。一个年轻的新兴城市,点燃了王传福那颗年轻澎湃的心,他希望可以在这里建功立业,闯出一片天地。

  但是让王传福始料不及的是,他虽然担任比格电池公司的总经理,但由于国有企业某些客观存在的问题,王传福始终在比格公司的发展策略上难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当时王传福想要抢占日本人放弃的镍镉电池市场,但是他的想法得不到贯彻。这让王传福感到非常失望和苦闷,他迫切需要一个可以放飞自己梦想的舞台。

  1994年,尽管当时面临着资金、设备等方面的严峻考验,王传福还是断然放弃了安逸的“铁饭碗”和优越的福利待遇,走上了创业之路。让王传福决定下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新兴的移动通信工具“大哥大”的大规模运用,那时候买一部“大哥大”需要两三万元,而一块“大哥大”电池也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王传福意识到手提电话的发展对充电电池的需求会与日俱增,而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创业机遇。

  就这样,王传福带着20多个同样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依靠并不充足的原始资本,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创业之中。1995年2月,比亚迪在深圳市布吉镇租用的一幢厂房里成立了,这些人开始了一段艰苦的创业历程。当时20多个人吃、住、研发都挤在一间七层楼的顶层上,晚上只能一字排开地在大通铺睡觉。初期因为人手非常缺乏,在岗员工的工作都非常忙碌。王传福也经常一连好几天待在公司里办公,晚上工作累了,他也只是趴在办公桌上休息一会,然后立即投入到工作当中,而且每天他都要工作到深夜一点以后。

  在王传福的带领下,比亚迪公司得到了快速发展,电池产销量连年翻番,并最终成就了电池大王的霸业。

  做出创业的决断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是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因为创业的过程同样艰辛。但是只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梦想,总有一天会获得成功,乔布斯是这样,马云是这样,王传福是这样,你我也可以是这样!

  另辟蹊径,潇洒离去从头来

  就像《从头再来》那首歌中所唱的——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在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是只要“不抛弃,不放弃”,就一定可以东山再起,重现辉煌!

  史蒂夫·乔布斯无疑是最好的证明!

  1985年9月17日,乔布斯向苹果公司递交辞呈,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公司。经过短暂的茫然,乔布斯决定创办一家完全属于自己的公司,他要让向所有人证明:我乔布斯是不会轻易认输的!

  在欧洲旅行数月后,乔布斯另辟蹊径,很快就成立了NeXT公司,试图东山再起。

  NeXT公司在发展初期和苹果公司一样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电脑技术和硬件上,并且很快就研发出一款NeXT计算机。由于乔布斯犯了和研发麦金托什时类似的错误,NeXT计算机虽然外形精致,但依旧结构封闭,价格昂贵,所以同样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在硬件市场经历了长达四年的失败后,乔布斯终于意识到,他绝对不可能再创造出另外一个苹果公司,于是决定将NeXT公司的硬件业务卖给佳能公司。

  尽管乔布斯的NeXT计算机在硬件市场上被打得落花流水,但NeXT研发的软件产品NEXTSTEP却在市场上受到了热烈的欢迎。NEXTSTEP操作系统一经上市,就受到人们的广泛注意,除了蓝色巨人IBM看好其前景,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加入研发行列之外,康柏公司和戴尔公司等许多其他高级Wintel仿制产品供应商也都对NEXTSTEP产生了浓厚兴趣。

  被苹果扫地出门的乔布斯经不起失败,因此他才决定放弃钟爱的硬件部门,转而开始集中精力销售和升级软件系统。凭借着对技术的把握,NeXT公司顺利完成转型,在软件系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间,乔布斯又将目光放在了电脑动画上面。1986年,乔布斯以1 000万美元从卢卡斯手中买下了一间电脑动画制作工作室,成立了Pixar公司。几经困难后,Pixar公司在1995年推出了《玩具总动员》,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电影。这部《玩具总动员》的横空出世不仅在市场上大获成功,而且直接促使Pixar公司在纽约华尔街成功上市,同时也揭开了动画电影革命的序幕,给传统动画影片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接下来,Pixar公司制作的《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等一系列动画电影都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和喜爱。Pixar无疑成了3D电脑动画的先锋和霸主,它不仅开创了一个新的动画电影纪元,也直接威胁到了迪斯尼在动画电影界的霸主地位。

  这时候被成功的鲜花和掌声包围着的乔布斯由衷地感到了骄傲,他有充足的理由为自己的重新崛起感到自豪。乔布斯在离开苹果后,并没有萎靡不振,自甘堕落,而是另辟蹊径,从头再来,这一点值得任何人学习。

  经过了十年的磨炼,凭借着NeXT公司的技术和成功,乔布斯重新回到了苹果公司,带领苹果踏上了复兴之路。从头再来的乔布斯如今已是全球最伟大的商业领袖之一,他的传奇经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仔细品味。

  马云说过这样一句话:“全世界商界只有两个人跌倒了能重新爬起来,一个是美国的史蒂夫·乔布斯,一个是中国的史玉柱。”的确,这两个人的人生经历惊人相似,就像是同一个剧本大纲拍出的两部电影,只不过更换了导演和时空场景。

  史玉柱,曾经是欠债两亿多的“中国首负”、“中国最著名的失败者”,今天却是有数百亿资产的商业“巨人”。从“中国首负”到“中国首富”,从“脑黄金”到“脑白金”,史玉柱无疑是中国具有传奇色彩的创业者之一。

  1989年1月,史玉柱从深圳大学研究生学院毕业,随即下海创业。起初,他靠着自己开发的M-6401桌面中文电脑软件系统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1991年,史玉柱成立了巨人公司,并频频受到中央领导的造访。1993年,巨人公司推出了M-6405、中文笔记本电脑、中文手写电脑等产品,巨人一跃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随着巨人公司的发展,史玉柱的野心也越来越大,这时他做出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建造一座70层的巨人大厦。靠着集资和卖楼花(预售商品房)的方式,史玉柱很快就筹集了10亿元的建设资金。巨人大厦于1994年正式在珠海动工,该年史玉柱当选为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

  然而1994年8月,在国外软件大举进军中国,抢走了巨人汉卡的市场份额后,急于从IT困境中突围的史玉柱把目光转向了保健品。史玉柱斥资1.2亿元开发了全新的保健品——脑黄金,通过声势浩大的广告战和各类促销活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脑黄金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8亿元。当年,史玉柱被《福布斯》列为内地富豪第八位,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1996年春风得意并因推出脑黄金而名噪一时的史玉柱,因为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决定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往巨人大厦。很快,脑黄金保健品因资金“抽血”过量,再加上管理不善、盲目扩张,迅速盛极而衰。

  1997年初,因为种种原因,巨人大厦未按期完工,国内购楼花者天天上门要求退款。兵败如山倒,媒体的狂轰滥炸、一系列负面报道使得“巨人”和史玉柱深陷重围。巨人大厦停工,总部办公楼被拍卖抵债,银行账户被法院冻结。史玉柱负债2亿元,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首负”。

  但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史玉柱的核心管理层竟然没有一个人因此离开!史玉柱在忠诚团队的支持下,决心东山再起,从头再来。

  当时,巨人集团的主营业务有三大块:电脑、房产、保健品。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史玉柱竟然选择了“栽跟头”的保健品作为业务上的突破口。在他看来,当年进入保健品行业是弃主业而入新行,因为犯了经营战略错误才导致失败。如今他已经在这个行业付出了上亿元的学费,成了这个行业的行家,所以现在做保健品会更有经验。更重要的是,当时巨人脑黄金的市场销售在鼎盛时期每月回款额高达几千万元,也就是说如果可以再创昔日辉煌,只需几个月,便可还清所有债务。于是,史玉柱决定向保健品行业发出倾力一击,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此为突破口,东山再起。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史玉柱切断了与巨人集团的一切联系,并从珠江三角洲转战长江三角洲。1998年,他隐姓埋名在上海注册了健特公司,将“脑黄金”的名字改成了“脑白金”,以借来的50万元做资本,重新开始了新的“长征”。这一次史玉柱有针对性地将目光瞄准了江苏省江阴市,他经常在江阴走村串镇,挨家挨户寻访。在和老人的聊天中,史玉柱不但了解到什么功效、什么价位的保健品最适合老人,而且知道了老人们吃保健品一般舍不得自己买,也不会张口向子女要。这些极其鲜活的第一手素材为史玉柱带来了很多营销灵感,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那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词了!

  之后,史玉柱就开辟新的“根据地”。1998年,史玉柱开始策划脑白金的市场推广。脑白金运用脑黄金的营销策略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占领全国市场,稳居保健品市场榜首。脑白金面市以来,它基本上保持了销售上升的势头,即使在销售额突破10亿元大关之后,其销售额还在缓缓上升。史玉柱不仅已经创造了脑白金销售的市场神话,而且他对这个神话的延续还充满了信心。

  2001年1月,史玉柱以1亿元收购巨人大厦的楼花,开始了自己的还债之路。通过还债,史玉柱终于正大光明地重新走上前台;通过还债,史玉柱不仅修复了自己的人格形象,也挽救了自己的企业和事业。如今史玉柱重新站了起来,他在上海注册了新巨人公司,并名正言顺地担任上海新巨人的法人代表。2007年,史玉柱当选为“2007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身价突破500亿元。2009年,史玉柱以15亿美元入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位居大陆富豪第14位!

  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史玉柱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迅速把财富聚集到数百亿。从一个被引以为戒的失败典型,到今天成为一个保健巨鳄、网游新锐,东山再起的史玉柱,用执著和毅力书写了一个再次崛起的故事。对于这样一段经历,史玉柱曾感慨万千地说道:“人只有在低谷才能学到东西,所以那段低谷的东西才能作为衡量后事的一个尺子。”经历了人生最低谷的史玉柱开始变得保守而谨慎,他甚至为自己制定了三项“铁律”:第一,必须时时刻刻保持危机意识,每时每刻提防公司明天会突然垮掉,随时防备最坏的结果;第二,不得盲目冒进,草率进行多元化经营;第三,让企业永远保持充沛的现金流。

  相比那些一帆风顺的企业家,此刻,曾经坍塌的巨人大厦成了史玉柱的又一笔财富。一次,史玉柱在和老朋友段永基聊天时曾戏谑道:“成功经验的总结多数是扭曲的,失败教训的总结才是正确的。”尤其在2001年高调还款之后,曾经的失败反倒更像是史玉柱另一种与众不同且引以为傲的经历。“自从‘三大战役’失败后,我就养成一个习惯,谁消费我的产品,我就要把他研究透。一天不研究透,我就痛苦一天。”

  史玉柱就像当初戏剧般倒掉一样,凭借着脑白金,他又戏剧般地东山再起,再一次走上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物。

  只有像乔布斯和史玉柱这样敢于同苦难做伴的人,才能从跌倒的阴影中爬起来,迈向成功。而他们的人生并没有因为曾经的失败而暗淡无光,相反却更加熠熠生辉。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坚持到底,我们同样可以再次创造奇迹。

  跟随直觉,贪婪又怎样

  伊索寓言有这样一则故事。父子二人赶驴到市集去,途中听人说:“看看那两个傻瓜——他们本可以舒舒服服地骑驴,却自己走路。”老头子觉得这主意不错,便和儿子骑驴而行。不久,又遇到一些人,其中一个人说:“看看那两个懒骨头,把可怜的驴背都快压坏了,没有人会买它。”老头子和儿子商量了一下,便决定用另一种方式前进。他们绑着驴的四足倒挂在扁担上抬着走!两个人累得大汗淋漓,临近黄昏时,他们终于走到集市附近的一座桥边。然而过桥时,愤怒的驴子试图挣脱束缚,摇摇晃晃中父子二人不幸双双坠落河中。

  这则已流传2 500多年的寓言,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真理——学会掌握自己的生命,跟随自己的直觉,掌握自己人生的舵。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短暂,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阴影里;不要被教条所惑,盲从教条等于活在别人的思考中;不要让他人的噪声压过自己的心声。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追随自己的内心和直觉,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7岁那年,刚刚上了半年大学的乔布斯选择了退学,只是因为他看不到其中的价值所在。退学后,乔布斯过着贫困的生活,每天他只能在朋友房间的地板上睡觉,靠着捡5美分一个的可乐瓶子维持生活。他甚至要走7英里的路程到寺庙中,目的只是为了吃上一顿好一点的饭。尽管如此,乔布斯仍然坚持着,因为在他看来,他所做的只是跟着自己的直觉而已。

  乔布斯就是这样,从不会按逻辑行事,喜欢我行我素。不知为什么,他迷恋上了宗教课程。退学后,他在里德学院的图书馆里,读了很多关于宗教和哲学的书籍。只要有时间,他甚至会到当地一个印度寺庙打坐、参禅。他常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沉默不语,似乎总在思考些什么。此时的乔布斯让身边的人更搞不明白了,没有人知道他在思考些什么。

  虽然乔布斯后来在阿塔里公司得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他依然疯狂地迷恋着佛教!正如沃兹涅克所说的“你永远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一样,乔布斯在攒够去印度的路费后,竟然向自己的上司请假去印度朝圣!他的行为就是这样让人难以理解,但乔布斯不以为然,他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罢了。

  就像他后来又选择计算机作为自己的事业,他也只是在跟随自己的直觉,尽管当时他一无所有。面对乔布斯这样一个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奇才,一个被光环笼罩着的成功者,我们只能说“跟随直觉,贪婪又怎样”!

  跟随直觉,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感觉,从心选择。其实说白了,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多年轻人之所以选择创业,也正是因为创业最能发挥个人价值,而这恰恰是人们所追求的。但是很多时候,面对抉择时,我们经常会犹犹豫豫,思前顾后,即使想清楚了下一步该怎么走,却很难将之付诸实践,从而错失了很多宝贵的机遇。乔布斯说得很对,做人就要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只有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想做什么,我们才能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李开复也曾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为了成为最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展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资源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他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的确,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们才能做到全力以赴,才能开启自己梦想的发动机。

  李想的创业历程正是如此,他自己也说:“我可能只是比我的同龄人更早地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全力以赴的目标,一个真正自己想做的事情。”

  12岁的时候,刚刚上初中的李想第一次接触到了电脑,他深深地被那台神奇的机器所吸引,对电脑的喜爱之情一发不可收拾。但是直到高中的时候,李想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李想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沉迷于电脑游戏之中,他对电脑组装非常感兴趣,几乎每天都要拆装电脑。很快李想就成了一名装配电脑的高手,他开始给别人组装电脑,并从中收取一两百元的提成。在此期间,李想还迷上了个人网站,除了上学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计算机上,并建立了一个个人网站。后来对电脑越来越熟悉,李想开始给一些IT类的杂志投稿,并把文章放在自己的网站上。此外,他还把自己喜欢的电脑硬件产品都放在网上,与其他的网友一起交流,很快他的网站每天的访问量就达到1万人次。随着李想的个人网站影响力的增大,逐渐有一些广告商找到他,高三的时候,李想就挣了十几万元的广告费。

  高三结束,李想本来应该参加高考,但是他认为自己想做的是网络,而不是进入大学接受教育。于是,他毅然放弃高考,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电脑事业。李想虽然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但他的成长背景和对电脑的执著造就了他独一无二的能力和素质,他能看到别的网站看不到的商机。2000年,李想所注册的泡泡网开始运营,不到六年的时间,李想就从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变成了一个身家过亿的成功企业家。对于当年选择创业,李想只是说一句“我喜欢而已”!

  对于现在很多年轻的创业者,李想曾这样告诫道:第一,做的都是自己最爱的事情,这也是他早出晚归,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甚至超过15个小时也不觉得乏味,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的原因;第二,应该是内心充满激情但又非常理性,追求结果的同时享受过程,而不是单纯地享受过程;第三,要始终关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做产品和服务最好的质检员和改进者;第四,做到是什么行业,就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业,更要关注的是自己的客户和产品;第五,要敢于冲破传统,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

  又是一个跟随直觉的人,和史蒂夫·乔布斯一样,李想也是一个为自己而活,为梦想而活的人。

  其实人生就是一道选择题,我们每一天都在做着自己的选择。小到上班穿什么衣服,大到对事业的抉择。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选择也越来越程序化,越来越少倾听自己的心了。不过仍然会有很多人喜欢跟随直觉做出选择,而丁磊就是其中一个。

  丁磊的父亲是宁波一个科研机构的工程师,受父亲的影响,丁磊很小就迷上了无线电,四五岁的时候他就喜欢在家里摆弄一些电子管件、半导体之类的东西。12岁的时候,丁磊组装了自己的第一台六管收音机,在当时那是一种最复杂的收音机,能接收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这件事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都说丁家出了个“神童”。

  1989年,丁磊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他学习的是微波通信,但是他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他经常到图书馆翻阅有关计算机的书籍,并从中了解到很多最新的国际互联网动态。在大学期间,他曾主动帮助老师做了一些计算机编程和界面设计,并因此对计算机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最后一学期,丁磊开始在计算机公司兼职任工程师,虽然是兼职,却是那家公司最主要的工程师。

  1993年,大学毕业的丁磊带着对计算机编程的特殊爱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宁波,进入令人艳羡的宁波市电信局工作。当时和丁磊同年分配进电信局的有16个人,基本上都来自名牌高校,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电信局的工作很满意。但丁磊却不这么想,内心对计算机编程的喜爱让丁磊决定从电信局辞职。对此,丁磊说道:“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但有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将是人生成败的一个分水岭。”

  辞职后的丁磊,只身来到了广州。举目无亲的丁磊进入一家软件外企,但是每天重复的工作严重压制了丁磊的创造性,于是丁磊再一次选择了辞职。对他而言,即使连吃饭都是问题,他也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最终在1997年5月,丁磊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网易公司。回顾创业初期,丁磊淡然地说:“其实当时并没有老板的概念,只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图做事。”

  成功后的丁磊,身价随着网易股价一路飙升,他的创富速度在中国也是史无前例。在中国IT业,丁磊成了足以浓墨重彩的一个传奇。尽管在创业的过程中,丁磊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他始终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些成功的创业者都有一个共同点——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们会给自己树立目标,并一直朝着目标前进。而很多人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能力低,而是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奋斗方向,总是在很多选择中徘徊犹豫。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像射箭一样,不知道箭靶的位置,所以他就永远无法射中它。而乔布斯、李想和丁磊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目标明确,时时盯着自己箭靶的位置。

  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要经过以下五个阶段:认识自我、寻找直觉、实践的勇气、解决困难、不断努力。其中前两个阶段,就是跟随直觉、确定目标的时期,当然这也是成功的前提。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司机。要记住,千万不要让别人驾驶自己的生命之车。我们一定要稳稳地坐在司机的位置上,决定自己何时要停、要倒车、要转弯、要加速、要刹车等等。人生的旅途十分短暂,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选择和决策的权利,虽然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千万不要随波逐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驾驶着自己的生命之车到达成功的顶峰!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