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二)

  按照通常的说法,世界上有五大文明发祥地,即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东亚的黄河流域和爱琴海的克里特岛。不过,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惟有黄河文明即古中华文明不曾中断,不曾被外来文化所征服,而一直保持其连续性的独立品格。这就决定了中国古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特殊地位。

  具体而言,中国古文明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中国古文明有着持续不断的堪称完整的文字记录中国文明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学术界的看法不一。不过,大体上讲,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还是为多数人所信从的。对于这漫漫五千年的文明,我国一直有明确的、正式的、连续不断的文字记载:

  ——记录自黄帝至汉武帝约三千年文明的典籍名《史记》;

  ——记录西汉、东汉四百余年文明的典籍为《汉书》与《后汉书》;

  ——记录三国、两晋、南北朝三百六十余年的典籍有《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

  ——记录隋、唐、五代近四百年文明的典籍有《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记录两宋、辽、金三百多年文明的典籍有《宋史》、《辽史》、《金史》;

  ——记录元、明、清六百多年文明的典籍有《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

  从上述可知,中国古文化,自人文始祖黄帝直到清王朝的约五千年间,连续不断地保持着系统化的完整的文字记录,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实际上,以上所述仅限于所谓“正史”范围,如果再加上如《通典》《文献通考》《通志》一类的“政书”,以及各种野史、笔记等,那末,记录古文明的典籍自然就更可观了。应该说,这种现象的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它有力地表明了中国古文明的连续性特点。

  二、中国古文明的创造是在统一与分裂的交替演进但却以统一为主的环境下完成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中这句曾被批判为唯心主义历史循环论的话,实际上倒确是反映了中国古史演进的真实情况的。中国夏商周三代,虽不是有如秦汉以后那样的大一统国家,但却是一种松散式的邦国统一体。春秋战国,出现了分裂局面;至秦汉,实现了更高级的统一。三国时期又是分裂。西晋统一,时间极短,接着便是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更大分裂。其后隋唐大一统,复又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北宋重新统一,但与之并存的还有辽、夏等政权,所以严格讲不算完全统一。南宋与金对峙,又是分裂。元、明、清三代,复又大一统。中国的古文明,就是在这样一种“合”与“分”或曰统一与分裂的交替演进中被创造出来。

  然而,中国历史上的“合”与“分”虽交替进行,但“合”却是主流,而“分”仅是末流。统计表明,自夏而后的约四千年间,分裂时代总计为1200余年(含北宋),而统一时间则长达2700多年。这就是说,中国古史发展过程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处在统一状态下,而分裂的时间仅占三分之一还弱一点。所以确切地讲,中国的古文明,是在以统一为主的环境下被创造出来的。而这,也就铸成了中国文明的大一统特色。

  今天,把握和认识这一点很重要。要看到,这种以大一统为特色的中国文明所具有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中华民族久立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中国古文明是在不断的民族大融合与不断的对外来文化吸收兼容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中国历史上,自先秦到清代,可以说一直处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其规模较大者,如春秋战国时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族与华夏族的融合;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主的诸多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宋辽金元时期,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族与汉族的融合;清代满族与汉族的融合,等等。从某种角度来看,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不断的民族融合历史。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创造出了中国的古文明。惟此,中国古文明也就不能不被深深地打上民族融合的烙印,从而具有多元复合的特质。

  同时亦应该看到,中国文明又是在不断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兼容中被创造出来的。实际上,民族融合的过程,就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确切讲应是周边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吸收。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汉唐人对胡乐、胡舞、胡妆、胡风的喜好追求,再到国人将满族旗袍奉为女同胞的标准民族服,似都可看到这种融合与吸收的巨大印迹。对国外文化的吸收,佛教自然是最突出的例子。佛教自从传入中国后,即被加以中国式的改造,成为中国式的宗教,以致形成天台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及三阶教等中国佛教宗派。如此一来,中国文化的内容就更加丰富多彩了,从而创造出诸如龙门、云冈石窟造像艺术以及敦煌壁画之类震惊世界的文明成就。应该说,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吸纳外来文化结出的文明硕果。

  四、中国古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特别多影响特别大不管从什么角度去考察,中国在宋元以前,居于世界文明的前列,都是毫无疑义的。一位专门研究科技史的外国权威学者指出,在13世纪时,“东方研究(实即中国研究——引者)是探索当时最先进科学的唯一途径”,并认为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另一位外国著名学者贝尔纳则讲,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应该说,这些外国学者的见解是符合实际的。

  事实表明,中国古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不仅贡献特别多,而且影响也特别大。这里,只需举出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也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还是那位贝尔纳,他讲道: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明代初期——从希腊的抽象数理科学转变为近代的机械、物理的科学过程中,中国在技术上的贡献——指南针、火药、纸和印刷术——曾经起了作用,而且也许是有决定意义的作用。

  如果再看看美国历史学家拉铁摩尔的一段话,那末,我们对中国古文明的世界意义,将会有更全面的理解。他说:

  如果用另一种方法来研究历史,那中国历史便可以对整个人类的历史投射出鲜明的光亮和揭示出它的许多隐秘——从人类最原始的活动(其中有些活动就发生在亚洲),一直到人类的哲学、宗教、文化和艺术方面发展的顶峰。就思想和哲学而言,还未曾有过别的文化能超过中国在各个伟大创造时期的文化。就物质文化而言,虽然我们把我们自己的文明的根源看成全部来自欧洲,但是我们也曾从亚洲学到许多东西,如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生丝、茶和瓷器。

  通过以上外国学者之口,关于中国古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和影响已经表述得相当清楚了。这自然也构成中国古文明的重要特点之一。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从日记到作文
6西安古镇
7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8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