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章 民间对联(二)

  客厅联

  友天下士 读古人书

  礼贤悌友 品茗观书

  笃礼崇义 抱淑守真

  结友唯心 立信以诚

  朋聚路广 诚笃德高

  勤勉修身 书礼传家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心悬万里外 兴在一杯中

  古树当庭直 天花满座香

  天长落日远 意重泰山轻

  无忧当无虚 有信方有情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佳书读胜看花

  明月清风开朗韵 高山流水有知音

  人间岁月闲难得 天下知交老更深

  一庭花发来知己 半卷书开见古人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躁气无

  爱客常开新酿酒 呼友时展旧藏书

  认天地为家休嫌室小 与圣贤共语便见朋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无虑从心头生顺其情焉

  文房书斋联

  金石乐 书画缘

  诗书画 松竹梅

  诗情画意 琴韵书声

  守身如玉 惜墨如金

  笔酣墨畅 心旷神怡

  胸中波涛 笔底风雷

  椽笔卷画 翰墨锦章

  书山觅宝 学海泛舟

  博通上下 雅集古今

  广撷众采 博览群书

  书画益寿 金石延年

  书林漫步 学海遨游

  书存金石气 室有蕙兰香

  书画怡且乐 金石寿而康

  逢人觅新句 留客听清泉

  吟哦出新意 坦率见真情

  著书惊日短 舞墨伴星稀

  笔酣诗意厚 墨舞友情深

  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书中乾坤大 笔下天地宽

  闻鸡晨练笔 挑灯夜读书

  若知天下事 须读古今书

  千古文章书卷里 百花消息雨声中

  读书身健即为福 种树花开亦是缘

  书味本长宜细索 砚田可种勿抛荒

  长留天地无穷趣 最爱书田不老春

  闲搜妙句书红叶 忽得新诗寄白云

  花香独爱蜜蜂采 书经还留勤者行

  驰笔常苦夏日短 展卷不厌冬夜长

  午枕听儿吟好句 晚窗留客弄残棋

  对韵求工藏国粹 联诗述志显民风

  学海无边勤是岸 云程有路志为梯

  住宅后门联

  前程远大 后步宽宏

  有备无患 虽设常安

  积德前程大 存仁后步宽

  太平居有后 安乐福无涯

  光前振起家声远 裕后留贻世泽长

  书卷莫教春色老 柴门不为闲人开

  门前苍松迎贵宾 屋后繁花蕴馨香

  重门联

  重门凝瑞 深宅含辉

  进阶纳陛 入室升堂

  春风和一室 淑气拥重门

  三阳临吉地 五福萃重地

  旭日重门照 春风甲第新

  门前福星照 院里紫气浓

  重门柳色连金谷 深院花香绕玉堂

  鸟过重门传喜讯 花飞满庭送清香

  民间故事

  第一节 书牍故事辑录

  中部民中部民:出自唐李亢著《独异志》,该传奇故事另以《幻术之三》为题,收入北宋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八十六。

  唐元和初,有天水赵云,客游□畤,过中部县中部县:即今黄陵县,自东晋设中部郡,后有内部坊州,复设中部县,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呈请行政院更名为黄陵县。县僚有燕燕:宴饮。吏擒一人至,其罪不甚重,官僚欲纵之。云醉,固劝加刑,于是杖之。累月,云出塞,行及芦子,道逢一人,要之言款。日暮,延云下道讨其居。去路数里,于是命酒偶酌。既而问曰:“君省相识耶?”云曰:“未尝此行,实昧平生。”复曰:“前某月日,于中部值君,某遭罹横罪,与君素无仇隙,奈何为君所劝,因被重刑?”云遽起谢之。其人曰:“吾望子久矣,岂虞于此获雪小耻!”乃令左右,拽入一室。室中有大坑,深三丈余,坑中唯贮酒糟十斛斛(hú):量器名。古代一斛约十斗,后改为五斗。剥去其衣,推云于中。饥食其糟,渴饮其汁,于是昏昏几一月,乃缚出之。使人蹙□蹙□(cù yàn):蹙:缩小。□:□雀。古书上说的一种小鸟。鼻额,援捩捩(liè):扭转。支体,其手指肩髀髀(bì):大腿。皆改旧形。提出风中,倏然凝定。至于声韵亦改。遂以贱隶蓄之,为乌延驿中杂役。累岁,会其弟为御史,出按灵州狱。云以前事密疏示之。其弟言于观察使李铭,由是发卒讨寻,尽得奸宄,乃复灭其党。临刑亦无隐匿,云:“前后如此变改人者,数世矣!”

  译文:

  唐朝元和初年(唐宪宗纪元,约公元806年),有天水人赵云,到□州地面游历,过中部县时,得到县上官员的宴请。席间,捕快捉住一个人,这个人的罪过不是很重。县上的官员准备不予追究而释放。赵云因为有些醉意,坚持劝说该官员要加重对这个人的惩罚。于是便用棒重重地打了这个人。过了几个月,赵云到塞外去,行到芦子关,在路上碰到一个人,两人简单地互致问候,相随说话。快要天黑的时候,这个人邀请赵云到他的住处。又走了几里路,到家后叫家人打酒菜偶尔小酌。接着又问:“你知道我们认识吗?”赵云说:“我从来没有到过这里,实在是素昧平生。”这个人说:“前些时候某月某日,在中部县和你相会过,我遭逢横罪,我和你向来没有仇怨,你为什么劝说官吏,而使我蒙受重罚。”赵云听后,起坐谢罪。这个人说:“我盼望遇见你很久了。岂料在这里能够洗雪那次的耻辱。”随后命令左右的人将赵云拽入一个室里。那个室里有一个大坑:深有三丈多,坑里只贮藏有酒糟十斛。剥掉他的衣服,把他推到坑中。他饿了就吃酒糟。渴了就喝糟汁,于是昏昏沉沉一个月,才把他绑出来。让人给他缩小鼻额面部像□雀,改变肢体。使他的手指、肩膀、大腿都改变了原来的样子。把他暴露在风中,骤然使其身形固定,以至于连声音也有了改变。随后把他当作践等奴隶藏养起来,作为乌延驿中的杂役。又过了几年,赵云的弟弟作为御史,出使巡察灵州的监狱。赵云就将前边的这些事写成密状给他。赵云的弟弟就将这件事告诉给观察使李铭。于是动用军队追讨寻索,尽快将坏人捉拿归案,随后就将余党剿灭。这个人在临刑时也没有什么隐匿,说:“我这个改变人的形骇前后已经数世了!”

  宋参军宋参军:出自唐戴孚著志怪类传奇故事集《广异记》。

  唐坊州唐坊州:即今黄陵县。宋参军少持金刚经,及之官,权于司土宅住。旧知宅凶,每夕恒诵经。忽见妇人立于户,良久,宋问:“汝非鬼耶?”曰:“然。”又问:“幽明理殊,当不宜见,得非有枉屈之事乎?”妇人便悲泣曰:“然。”言身是前司士之妇,司士奉使,其弟见逼,拒而不从,因此被杀,以毡裹尸,投于堂西北角溷溷(hùn):肮脏。厕中,不胜秽积。人来多欲陈诉,俗人怯懦,见形必惧,所以幽愤不达。凶恶骤闻,执事以持念为功,当亦大庇庇(bì):遮蔽、掩护。含识,眷言枉秽,岂不悯之。宋云:“已初官位卑,不能独救,翌日,必为上白府君。”其鬼乃去。及时具白,掘地及溷,不获其尸。宋诵经,妇人又至,问何以为获,答云:“西北只校一尺,明当求之,以终惠也。”依言及获之,毡内但余骨在,再为洗濯,移于别所。其夕又来拜谢,欢喜诣曰:“垂庇过深,难以上答,虽在冥昧,亦有所通。君有二子,大者难养,小者必能有后,且有荣位。”兼言宋后数改(明抄本改作“政”。)官禄,又云:“大愧使君,不知何以报答。”宋见府君,具叙所记。府君令问,已更何官。至夕,妇人又至,因传使君意,云:“一月改官,然不称意,当迁桂州别驾。”宋具白,其事皆有验。初,宋问身既为人所杀,何以不报。云:“前人今尚为官,命未合死,所以未复云也。”

  译文:

  唐代坊州宋参军少年读金刚经,等到做了官,暂且住在司士的房子里。先前就知道房子出凶事,每天晚上总是诵读金刚经。忽然看见一个妇人站在门外,很久,宋问她:“你不是鬼吗?”回答说:“是鬼。”又问:“阴间阳间的理是不同的,你不应当来看我,难道你有冤枉的事吗?”妇人便悲痛地泣哭着说:“是的。”说她的前身是司士的妻子,司士奉命出差,他的弟弟想奸污她,她拒绝而不从,所以才被杀死,用毡子裹着尸体,投到堂西北角的厕所里,说不尽的肮脏。我想对世人诉说,大家都胆小软弱,看见我的样子一定害怕,这就是我幽怨愤懑不能上达的原因。你现在突然知道了这凶恶的事,希望为我念经立功,应当保护弱小。眷属都说冤枉了,难道我不可怜吗?宋说:“我初当官宦位低不能独自救你,明天我一定为你上奏府君。”那个鬼才走了。等到第二天,宋把事情上奏于府君后,就到厕所挖地,不见那里有尸体。宋又诵经,妇人又到了,宋就问她为什么找不到尸体。妇人答道:“往西北方向只调整一尺,就应当找到了,这是你对我的大恩惠。”宋按她的话做,便找到了她的尸体。毡内只有余骨,又为她清洗,移葬别的地方。那天晚上妇人又来拜谢,高兴地对他说:“你的护爱太深,难以报答,即使是在冥昧处,也有所相通。你有两个儿子,大的难以养活,小的一定能有后代,并且有地位。”还说到宋以后几年的执政官禄。又说:“实在对不起使君,不知道用什么来报答。”宋见府君,把她所说的都告诉了府君,府君让问,自己能换什么官职。到了晚上,妇人又到了。宋又传达使君的意思。妇人说:“一月改官,然而不如意,应当迁做桂州别驾。”宋都告诉了府君,好些事果然也都有验证。当初,宋问她既被人所杀,为什么不报仇,她说:“他现在还在做官,命还不当死,所以没有去报复他。”

  尹 君《尹君》出自北宋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四十九。

  唐杨纂。华阴人也,累迁雍州长史、吏部尚书。纂之在雍州,司法参军尹君尝任坊州司户。省符科杜若,尹君判申曰:“坊州本无杜若,天下共知。省符忽有此科,应由读谢朓诗误。华省曹郎如此判事,不畏二十八宿向下笑人。”由是知名。及雍州司法时,有胡盗金城坊者。纂判:“京城诸胡尽禁问。”尹君不同之曰:“贼出万端,诈伪非一。亦有胡着汉帽,汉着胡靴。亦须汉里兼求,不可胡中直觅。请西市胡禁,余请不问。”纂怒不同判。遽命笔,复沉吟少选,乃判曰:“纂输一筹,余依。”太宗闻而笑曰:“朕用杨纂,闻义伏输一筹,朕伏得几筹。”

  译文:

  唐时有个叫杨纂的华阴县人,历任雍州长史,吏部尚书等职。杨纂在雍州任职时,司法参军尹君曾任坊州司户。省上有符节来要给杜若定罪,尹君经判别申告说:“坊州本来就没有杜若,这事天下人都知道。省上符节忽然有这种判处,应该是由读谢朓的诗而产生的误会。省上分管司法的人这样判处事体,不怕上天诸神笑话人间的不稽吗?”尹君由于这件事而闻名。到尹君任雍州司法参军时,有胡人在城坊盗人钱财。杨纂判令:“京城的所有胡人尽行监禁讯问。”尹君不同意,说:“盗贼出没的情况很多,奸诈伪装的现象不止一种。也有胡人戴着汉人的帽子,汉人穿着胡人的靴子。所以,应该在汉人中一并求索,不能光在胡人中直接寻找。我请求解除关于禁胡的命令。”杨纂对尹君的辩解很有些恼怒。及至提笔判决的时候,才沉吟了一段时间,改变了判词,说:“是我考虑不周,我就按你说的办。”唐太宗听到这件事后笑着说到:“我用杨纂,听说他从善伏输有谋略,我又应该得到多少谋略呢。”

  第二节 民间传说

  蚰蜒川蚰蜒川:地名。故事会拾遗

  故事会在蚰蜒川称作“谝闲话”“说古经”。故事员在蚰蜒川称作“谝子客”“漂儿嘴”。这些称谓确实含有贬义。但正像蚰蜒川女人把丈夫称做“猴”“老猴”“碎猴”一样,它在贬斥中暗含的亲昵,只有谙熟乡情的人才能品味得出来!听众是自然聚集的,故事员不需要预约、招聘。会场上也没有卖票收票的繁琐手续。夏天在树阴下,冬天的墙角下,风雪天在火炉旁;也有在工地上的,禾场上的,不拘一格。大都是以互相戏骂开场的。依到会成员自然形成营垒。男的对女的,老的对少的,姓张的对姓李的,南庄的对北庄的。我骂你一通,你骂我一阵。故事会进入高潮,大家启动灵感,展开想像力,发挥创作才能,我为你编个故事,你为我讲个段子。这儿记录的有即景生情的小品,也有传统的保留节目。据实记录,无意损伤当事人感情。笔者暂借“上川人”和“下川人”以代之。

  那是狗屎,你已经吃了!

  上川人说下川人不孝顺父母。

  一家人给老父亲过生日。吃的长寿面。媳妇给儿子满满地捞了一碗干的,又给自己捞了一碗;女儿给女婿满满捞了一碗干的,又给自己捞了一碗。在给老父亲盛饭时,没面了,只舀了一碗稀汤汤。老父亲看在眼里,气在心上,暗暗流泪。儿媳妇偏爱逞能,问:“大呀(爸爸的意思),你哭啥哩!”老父亲揩着眼泪说:“假如你那个老婆婆还在人世的话,我碗里咋会这么稀呢!”

  下川人也不示弱。说上川里有个老头爱吸洋烟(鸦片),把银元交给儿子去买,儿子舍不得花钱,就挖了些河泥、草灰,和了些假膏子,捏做一团,去骗父亲。

  父亲吸过洋烟,发现受骗了,揭了老底,向儿子要钱。父子俩便吵起来了。

  父亲说:“你给我的不是洋烟,全是假膏子。”

  儿子说:“实话实说吧,那全是些狗屎,可你已经吃了呀!”

  乡风不正

  下川人说,上川人爱洋气,一朝变洋气了,就六亲不认。正像俗话说的,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上川有个知识青年,考上了大学,进了西安城。一年初秋回来了,在村边上碰见爸爸正锄荞麦哩。这个洋学生装着不认识爸爸,也不认识荞麦,就洋腔洋调地问:“老头子,老头子,这红花绿叶是什么东西呀!”他爸一听就上火,调转锄把就打。洋学生疼得撑不住了,又急忙哀求说:“大呀,你把儿打死在荞麦地里呀?”

  上川人也不示弱。说下川里有个老农民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当上机关干部。老农民很得意,逢人便说他教子有方,他的儿子很孝顺,并约了他的朋友一同到机关摆架子(抖威风的意思)。谁知到了机关,他的儿子并不孝敬他。开言动语就是“老头子,打水!”“老头子,扫地!”呼来唤去,像呵斥小狗似的。这个老农民的心里就像吃了苍蝇喝了醋,真不是个味儿。偏偏他的朋友又不会体谅老农民的苦衷,跟在P股上一个劲地问:“□,你儿咋把你不叫‘大’叫老头子哩?”老农民无言回答,就撇了一句洋腔:“如今□乡风不正了嘛,谁还把谁叫大哩!”

  他们就这样轮番作战。骂人的十分开心,挨骂的也非常高兴。比城里人听了一台相声,参加了一场舞会还要快乐地多哩,有时厌战了,双方言和,免战牌高挂。但偶尔一句话点火了,又战起来,愈战愈热,直要斗得孩子们叫吃饭了,双方才哈哈一笑收场。

  (裴积荣整理)

  史阙疑和王二小

  在桥山人的口头文学中,史阙疑和王二小是两个经常出现的人物。史阙疑是聪明智慧、机敏调皮的形象化身,招人喜爱。很像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而王二小却每每受嘲弄,处处遭奚落,惹人发呕。这两个人物交替出现,一褒一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其故事、趣事,在黄陵境域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

  再配一根两相合

  史阙疑是个穷人家的孩子。他家的门对着刘庄主的竹园。过节时,史阙疑在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门对千枝竹;家藏万卷书。刘庄主一见生了气,命长工将竹园里竹子全部砍光。史阙疑见状,知刘庄主有意和他作对,便将对联的上下联各加了一个字:门对千枝竹无;家藏万卷书长。刘庄主又命长工将园里竹子全部挖掉。史阙疑也将他的对联上下再各加了一个字:门对千枝竹无有;家藏万卷书长存。刘庄主心里暗暗佩服,又主动与史阙疑结为朋友。

  刘庄主瞅下在□州的一个穷秀才的女儿,想与他儿子成亲。穷秀才发穷酸,必须得女婿亲自上门面试才行。刘庄主怕自己的儿子才貌不佳,央告史阙疑冒名顶替,代他儿子前往。史阙疑慨然应允。

  到了□州地面。穷秀才将假女婿迎到家里,进了门,脚地摆着一台织布机,女儿正在织布。穷秀才要史阙疑以他女儿和织布机为题写一首诗,但诗中不能出现“织布”二字。史阙疑说——

  七尺长,八尺宽,

  里边坐个女儿官。

  脚一踏,手一扳,

  嘀哩嘎啦都动弹。

  穷秀才心里暗喜。饭前先摆酒宴。宴席摆好了,又提上一瓶酒来。穷秀才要史阙疑以酒瓶为题写一首诗,但诗中不能出现“酒瓶”二字。史阙疑说——

  一个媳妇皙,

  爱在人前立。

  腰间捏一把,

  P股倒撅起。

  穷秀才心里暗暗佩服。吃饭时,只拿来一根筷子。穷秀才要史阙疑以筷子为题,写一副对子,暗喻他和刘庄主的姻亲,但不能写出筷子、婚姻字样。史阙疑说——

  桐木单桥真难过,

  再配一根两相合。

  穷秀才抚掌大笑。史阙疑成全了他人一桩婚姻。

  妈呀,我在这儿哩!

  流浪汉王二小终于找下事干了。在街镇剧社里烧大茶壶。但他觉得这个职业太下贱,回家后常向妈吹嘘说,他是剧社里的名演员,并装模作样地表演一番,炫耀他扮演某个角色,如何受观众欢迎。妈妈听了自然高兴,就混进剧场偷看。连看三晚,从未见王二小出场。吃饭时,妈妈问他:“二小呀,我看了几次戏了,咋没见你出台哩!”王二小见包子烂了底,忙说:“是你老人家眼花了,没看见。我今天晚上还要出台哩,你再来看吧,到时候,我在台上给你亮个相。”

  晚上演出前,王二小死活要社长给他安排个角色,让他出场表现一下。社长没法,就在大本戏之前加了个小折子戏——《杀狗劝妻》。让王二小扮演那条开始抢馍吃,后来做了替身的狗。

  现在社会进步了,这条狗在舞台上是着了狗装单独出现的。过去,只要一个演员弯下腰去,头上披个黑袍子作代替就行了。为了避免演出失场,演曹庄的须生给王二小说,你要紧紧跟在我后边,死死盯住我的靴子底儿。并在后场里引王二小学着跑了几圈。这叫过场子。

  演出开始后,锣鼓越敲越紧。曹庄追焦氏,狗追曹庄。王二小心想,我藏在这黑袍子里我妈咋能看得见呢?心里暗暗焦急。一次跑到台口了,王二小猛地站起身来,掀掉黑袍子说:“妈呀,我在这儿呢!”

  这叫母猪漩河

  王二小终于和史阙疑交上了朋友。史阙疑请王二小到他家里去吃饭。史妻向王二小表演刀削面。突然一叶面片儿掉在史妻的脚尖儿上了。史妻抬脚一甩,将面片儿丢在锅里。为了遮丑,史妻向王二小解释说,这一手叫做“金钩钓鱼”。

  王二小心想,那还不容易!第二天又回请史阙疑,并再三再四告诉妻子,一定要表演“金钩钓鱼”。

  削面开始了。王妻有意将一叶面片儿放在脚尖儿上。她抬脚一甩,一只烂臭鞋丢在锅里了。王二小急忙捞起那只开了一身窟窿的烂鞋,灵机一动,向老朋友史阙疑解释说:“这一手叫做‘老母猪漩河’!”

  (裴积荣搜集整理)

  笑话三则

  圣贤愁

  传说古时候坊州一带有个小气得出了名的人,人们送他个绰号叫“圣贤愁”。这样一来连神仙都惊动了,“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和张果老不相信,就亲自找到这个人的家里试一试真假。吕洞宾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幸会,能否在一块吟诗喝酒?”那个人说:“喝酒能行,但我没有下酒菜,再说又以什么为题做诗呢?”吕洞宾说:“没有下酒菜咱们想办法,就以圣贤愁三个字为题做诗。我先说。”说着摇头晃脑地开始吟诗了:“耳口王、耳口王繁体字中的圣字为”聖。壶里有酒我先尝,盘中无有下酒菜,割下鼻子尝一尝。”说着就一刀割下自己的鼻子放在盘中。张果老接着说:“臣又贝、臣又贝繁体字中的贤字为”賢。壶中有酒我先醉,盘中无有下酒菜,割下耳朵尝一尝。”说着也割下了自己一只耳朵放在盘中。二人相视而笑,意思是说看你圣贤愁如何收场?岂料圣贤愁一点也不着急,也摇头晃脑地作起诗来:“禾火心,禾火心,壶中有酒我先斟,盘中无有下酒菜,拔根汗毛尝一尝。”这一下二位神仙不愿意了,质问圣贤愁说:“请问你汗毛怎么能做下酒菜呢?”圣贤愁笑了笑说:“今天二位神仙能为我割鼻舍耳,我才以礼相待,平时我是一毛不拔的!”二位神仙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懒学生

  从前有个财主供孩子念书好几年了,老是没有一点长进,眼看一年又快结束了,问老师,老师摇摇头说没办法,财主想了想给儿子下了死命令:“你非得找出原因不可?不然的话就不让你吃饭!而且找出的原因还要用诗句吟出来才行。”儿子见父亲来硬的了,情知抗不过去,思谋了几天终于写出一首在他来说还算不错的诗: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天蚊蝇冬天雪,收拾书包过新年。

  马虎道士

  古时有一个道士啥事都马虎得要命,认字更是马马虎虎的弄不清楚,常常把文庙认成又庙,连他给人家做的斋(齋)事的斋字也认为齐(齊)字,还经常把“孔夫子”认成“孔天子”,把大文学家苏东坡认成苏东皮了。笑话层出不穷。于是有人就给他写了首打油诗:

  文庙又庙两相宜,道士忙着去做齐(斋)。

  我又不是孔天子(夫子),请你去问苏东皮(坡)。

  (任宗耀搜集整理)

  大力士——贺将军

  在距黄陵县四十余里的北塬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那里树木遮天,祥云缭绕。窑洞、房舍掩映在绿色屏障中,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莫村。村子四周土地平坦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和其他五谷杂粮,村内大部分居民姓贺,属一个族系,少许姓田。在莫村周围几十里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大力士的故事。

  相传在明朝中叶,村里有一贺姓人家,只有母子二人。儿子长到十几岁,身材比同龄人足足高过一头,且身强体壮,饭量很大,力气过人,人们见他像一头不知劳累的牛犊,就叫他牛娃。

  贺牛娃长到十七八岁,除耕种祖辈留下的四五亩地,还包揽了给村里十几户人家放牛的营生。因他饭量大,一年地里所打的粮和放牛所得的粮,几乎还不够他母子二人吃,日子过得总是恓惶。

  一个炎热的夏天,贺牛娃吃过午饭,看到烈日当空,万里无云,地晒得像烤焦一般。贺牛娃想到村边庙里很凉快,于是走出家门到那里歇息。来到庙里他把布衫脱下,铺在檐下大红柱后的方砖地上,头枕在柱子下的青石礅上,迷迷糊糊刚要入睡,忽听神像上空鸟雀吱吱喳喳叫个不停。他坐了起来,睁眼一看,唉哟一声,原来有一条蛇,约锄把粗,青绿色状,口吐芯子,从神像身上一直爬到肩膀上,原来神像的耳朵有一窝麻雀,孵有几只小雀。蛇大概想进一顿午餐,不断地蠕动着身子向前爬。贺牛娃一下跳了起来,走到佛像前,一把抓住蛇的尾巴,在空中抡了几圈,就狠狠地摔在砖地上,不一会儿那蛇就僵死了。贺牛娃将死蛇从庙院的墙头甩了出去,返回又将佛像耳朵里的一窝小麻雀连窝一起端了下来,也从墙头甩了出去。然后再躺下休息。模糊中听见有人对他说话:“小伙子,你今天办了件好事,把鸟窝搬走。这些日子吵得我昼夜无法安息。我应报答你的好处,你是要钱还是要力,我都能办到。”牛娃喃喃地说:“钱再多也有花完的时候,咱庄稼人凭的是靠力气养家糊口,有力气比啥都强。”一声牛叫把牛娃惊醒,他准备起来放牛,一拉衣服,怎么搞的,衣服一角压在大青石礅下,硬拉必扯烂衣衫,他就一只手把石礅向起抬,一只手把衣服轻松地拉了出来。心想,我真的有了力气。

  这年的腊月,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年。推磨碾米忙个不停。村里碾子少,碾米的人家多,每天天不亮人们先提前起来占碾子,按来得迟早排队,依次使用。一天晚上牛娃的母亲说:“明天咱要碾米,你起早点,先把碾子占下。”牛娃说:“这我知道。”第二天天还未亮,妈妈就催牛娃快起。牛娃说:“早着哩,再睡一会。”母亲到门外碾道一看,见围着好多人,原来轳辘架在一棵槐树杈上。大家干急没办法。最后牛娃慢慢腾腾走来伸了伸腰,双手把碾轳辘向上一举,抱着放在碾盘上,开始第一家碾米,其他人看得目瞪口呆,赞叹不已。

  第二年春,牛娃再没有给人放牛,还把自己仅有的一头牛卖掉,在牲畜市上买回一头毛驴。利用农闲到店头驮炭到县城去卖。一天一趟,很少间断。毛驴一次只能驮七八十斤,而他每次总要拣一大块炭背在肩上,少说也不下三百斤。一次驮炭刚到王村胡同的沟畔,县老爷坐着四人抬的轿子,从对面而来,差役前呼后拥,高喊道:“还不赶快退回去,这窄的路怎么能过去。”牛娃说:“不用退,能过去。”说着把自己背的炭块放到路边的地楞上,然后把驴连同炭驮子拎起来,站在靠沟的楞边让抬轿子的过去。县老爷打起帘子一看,即命衙役叫他过来,问:“你家住哪里,你的力气真大,三两日内到县衙来,有事要同你商量。”说罢扬长而去。晚上牛娃把见到县老爷的事告诉母亲。母亲听说县老爷要叫儿子到县衙去一趟,十分惊慌,说:“我看你闯下祸了,去了一定凶多吉少,最好出去躲上几天。”牛娃说:“我一不欠粮,二不欠款,三又没偷没抢,怕啥?”第二天一早启程,到了县衙,老爷问过他的家庭情况,最后说:“我看你为人老实,身强体壮,力气过人,如果愿意就到我这里做事,绝对不会亏待你。”牛娃点头同意。县老爷给了他三十两银子,让他回去安排好家务,三天后来衙门报到。牛娃回到家里,说明原委,母亲自然也很高兴,于是卖掉毛驴,安顿好妈妈,第三天就进城当差。

  牛娃进了县衙,习文练武,长进很快。加上他又是个闲不住的人,见活就做,从不偷懒,很受大伙欢迎。有时老爷出差,轿夫有身体不适者,他就主动抬轿,他一人抬一头,让其他两人抬一头,从不叫苦叫累。

  一年天遇大旱,夏粮几乎没有收成。饥民成群结队到处借粮、抢粮。县上摊派的粮款自然无法完成。巡抚来县查看实情,督促粮款。群众闻讯,不约而同,一齐拥向县衙,要和两位老爷说理。他们两人在后堂商量对策,拒不接见饥民,并让门卫看守住大门,不许任何人进来,这时愤怒的饥民撞倒阻拦的四个门卫,眼看就到二门。县老爷得知忙叫贺牛娃守住二门。牛娃接令,三步并作两步跑到二门口,两腿叉开,两手紧紧抓住两边的门框。任凭人群前挤后拥,他却像一尊大山挡住了汹涌澎湃的人流。两位老爷看到众怒难违,急忙从后堂出来,让大家息怒,并答应免掉当年夏粮,还要开仓济贫。一场即将暴发的风潮总算平息了,巡抚返回时提出要带贺牛娃到他府当差,县老爷为了讨好上司,只好忍痛割爱。

  牛娃到了巡抚衙后,负责操练新兵,保卫城防安全。这一时期陕西连年灾荒,饥民成千上万,结伙成群,打家劫舍。一些人组织民团,购制枪炮,霸据一方,有枪就有粮,有粮镇一方。这时地方势力,各派之间,你争我夺,战火连年不息。巡抚死死守在城内,不敢出城。向朝廷求援的信送出去杳无音讯。一天夜里,一帮盗贼将州城团团围住,他们集中兵力,抬上云梯主攻南门。当众多的盗贼蜂拥般从云梯上爬上来,眼看上了城墙,贺牛娃闻讯立即率众扑了上去,他用特制的长矛,站在城头,像挑布娃娃一样一枪一个挑了下去,最后弯腰,两手抓住云梯,连人带梯一起抛到护城河里。接着他又把搭到城墙的其他云梯掀翻。战斗结束后,巡抚嘉奖了这次守城有功人员,给功勋卓著的贺牛娃记大功,还上报朝廷。皇上见奏知贺牛娃武艺超群,力大无比,特召进宫封为镇殿将军,保卫皇宫和皇上。

  贺牛娃接旨进宫,正遇上圣上修复“太和殿”,即将结工,最后再剩下给殿前栽两根大理石旗杆,约三丈长,上面雕有二龙戏珠,做工精巧,龙飞凤舞,栩栩如生。一大堆人围着束手无策。人多了容纳不下,少了扶不起来,又怕这一贵重物受损,负责施工的大臣正在为难之际,贺牛娃从旁边经过,便说:“这好办,让我一个人扶。”放下包袱,脱掉上衣,从容不迫地将旗杆一个个扶了起来,其他人赶忙填石固定,这一壮举,迎得了众人阵阵掌声。大殿工程全部完工后,皇上携诸大臣,在这里进行了隆重的竣工仪式。金鼓齐鸣,乐声阵阵,宫女起舞,烟云在殿堂上空弥漫。一大臣宣读圣谕:“愿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永享安乐。”并对修殿有功人员进行奖励,最后一名得奖者,是新到任的护殿将军贺牛娃。

  贺牛娃当了护殿将军后,知道自己责任重大,更加尽职尽责,忠于职守,日日夜夜巡回检查,从不懈怠,多少年来从未出过任何差错。皇上念及其忠君保国,赐给一宫女让其成婚。

  晚年,贺牛娃带妻室儿女回到故乡,从事农耕生活,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使不完的力气,翻修了房舍,添置了农具,同所有农民一样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去世后,墓前曾立一石碑,介绍了他的生平,赞颂了他的功德,可惜“文化大革命”时被砸碎,人们把他的墓习惯称为“将军墓”。

  (贺宏俊搜集整理)

  “孟圣人”其人

  “孟圣人”何其人也!店头地区中老年人无所不知,在他的一生中既没在疆场上鞍马征战,也没有仕途上威赫显耀,而是勤劳一生,以种田维持生计,在丰收中寻找乐趣。他刻苦好学,知书达理,对农业、气象、药理有一定研究,熟练掌握各种农活,达到炉火纯青境地。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同情和支持革命,至今被人民传颂。

  “圣人”幼年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对《史记》《资治通鉴》很感兴趣,还喜欢阅读气象、农业、医学方面的书籍。按他的天资和真才实学,在当时完全可以跻身于官场,求得一官半职。但他看不惯官场那种逢场作戏,溜须拍马,迎上压下的作风,宁愿过清贫的田园生活。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粗茶淡饭,布衣裹身足矣!

  店头镇土地平坦肥沃。沮水沿川流过,适宜玉米、线麻等农作物的生长。“圣人”在种田上高人一筹。他种线麻时光从整地入手,耕耘过的地又平又虚,没有一块小土疙瘩。籽种经过多次精选,下种时亲自摇耧。播种每亩地用的种子比别人几乎少一半,但从不缺苗,也不要间苗。收线麻时将麻捆成小把,要作“上腰”,经他手捆的线麻,每捆根数不差上下,剥麻时正好一捆一斤。收割的线麻要放在用石头箍的麻池里沤,每池需水约三百多担。别人往往提满一池水,累得腰酸腿疼,像落汤鸡一样。而“圣人”提满一池水,身上没有一滴水点。一池麻一般要沤上数天,沤好后才能捞出,然后在地里晾晒。沤到什么时候为准,要请“圣人”裁决,不得有半点马虎。他会根据水色变化,告诉你捞麻的准确时间。早一顿饭时间捞出的麻就有些生硬,不容易剥;推迟一个时辰,麻就会沤过时,剥的麻会减少分量。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一个概念,他的话就如“圣旨”,一般不可违背。“圣人”剥麻很有功底,从根到梢,很少中断。剥后的麻秆上没有一丝麻,每把正好是一斤,卖麻时一把一斤不要用秤称。

  “圣人”种玉米也不同别人。种子经过挑选后,亲手从棒子上剥下来,除去两头,只要中间的,种前作发芽试验,确保种子百分之百的出芽。下种时他亲自点种,一步一窝,叫作一点二踏三上粪,每窝只点两粒玉米籽,出来后一苗不缺,不需间苗。有一年刚种上玉米,天下了一场大雨,土地板结,大部分人种的玉米缺苗,必须补种。有人说“我们一窝点四五粒玉米都缺苗,‘圣人’的玉米只点两粒,肯定缺的更多。”谁知到地里一看,仍同往年一样,一苗不缺。原来大雨过后,他砍了些树梢,用木棍夹成耱形,上面压了一块石头,人拉着在玉米地轻轻耱了一遍,划破板结的地皮,保障了全苗。

  “圣人”对气候变化,风、雨、阴、晴有一定研究。他善于把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同生活实践相结合。他早看东南,晚观西北;早看云雾,晚观夕阳;夜视星辰。收集总结了很多关于气象方面的民间谚语。诸如:“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有雨天顶亮,无雨四边光;久雨显星光,明朝雨更狂;烟筒不出烟,一定是阴天;天热人又闷,有雨不用问;久雨傍晚晴,一定转天晴”“蛇出洞,蚁摆道,燕子低空叫,雨天即来到。”

  由于他基本上能预测出近三两日天气变化的情况,周围一些群众碾晒粮食,红白喜事,寻人帮忙,事前都要来问一问“圣人”天气好坏。他能给你说个八九不离十。这样他就自然地成为别人办事的好参谋,成为人们敬慕的人。

  有一年夏天,他寻了几个人锄地,一连锄了几天,再有一天就可将地全部锄完。第二天早晨,帮忙的人来了,他说:“今天下午有大雨,不锄了,不然锄下的草,一见雨又活来了。”来人说:“天上一丝云彩都没有,哪来的雨?”果然这天下午,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雨。

  一个夏天的下午,“圣人”从地里干活回来,路过沮河,顺便脱了鞋到河边洗脚。这时河下边一些妇女正洗衣服,叽叽呱呱笑语连天,好不热闹。河上游一群十多岁的孩子,光着P股,正在凫水。他们有的打水仗,有的扎猛子……沉浸在欢乐的气氛当中。“圣人”脚刚伸到水里,感到水比平时凉,流量好像也有点大,再看水面有不易觉察的白沫、河草。他一下意识到河要涨水,就立刻穿上鞋,到桥头大喊,叫妇女们不要再洗衣服。一个年轻的媳妇说:“孟爷爷说梦话,大晴的天,一点云也没有,怎么能涨水。”“圣人”又跑到河上游,把凫水的孩子全赶出来,并叫到河边桥头高处。这时人们才听到远处有轰隆轰隆的像是打闷雷的声音。一阵凉风吹过,大家感到身上好冷,紧接着河水像一群脱缰的野马,奔腾着,咆哮着。前面河面上是一层枯枝败叶,后面四五尺高的水头一涌而下。大浪卷着树枝在桥下打了一个漩涡,哗啦一声,连桥一起冲走。那个年轻的妇女上岸最迟,一双新绣花鞋被水冲走,孟老开玩笑地说:“多亏你跑得快,要不然就给龙王爷做媳妇了。”惹得大家一阵欢笑。

  人们议论“圣人”有卜算之术。街坊邻里丢失了东西或牲畜,都要请他卜算,看丢失何方,能否找见。他却往往能算得准确,这并不是他懂得什么神术,而是他善于思索,善于分析判断,然后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效应了几件,就被人传得神乎其神。无意中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

  一年收麦时,一家人刚碾完场,把牛赶到高皇庙边山坡上放牧。下午说什么也找不见牛,着急中找“圣人”卜算。他掐了掐手指,思索了一会说“牛入密梢林,今日找无门,明日拂晓时,登高可找寻。”第二天早晨,牛主早早起来,站在高皇庙的山顶上,发现牛在不远的坡上吃草。过后有人问“圣人”为何找得准,他捋着白须笑着说:“你想牛刚碾完场又热、又饥、又乏,想吃些青草,牛虻又多,咬得牛无处躲藏,只得向梢林深处钻,这时林草正旺,你到哪里去寻?等牛歇息一晚,消除了疲劳,这时肚饥,早晨没有牛虻,赶快钻出来吃草,一找不是找见了吗?”在座的人,无不打心底里敬服。

  又一年秋天,一家人将几头牛赶到葫芦沟台上放牧。下午偏偏一头大犍牛找不见了,着急中找“圣人”卜算。他问清当时的情况,想了想说:“牛丢在北方,寻见有指望,须得犯口舌,赔情又赔粮”。三天后在店头北边的鲁寺村找见,原来牛吃了人家的玉米、豆子,被拉回拴在窑里,牛主给人家赔情道歉,赔了二斗粮的损失,然后才将牛拉回。“圣人”何以算得准,细想起来道理很简单,放牛的这片山坡,下面紧靠都是鲁寺村种的地,秋季正是玉米、豆子成熟季节,贪吃的牛一跑到地里,就被看秋的人牵去,牛主不赔偿损失怎能把牛拉回。

  “圣人”爱好广泛,平时他喜欢读各种医学书籍。上山采集各种中草药,随时加以炮制,邻里有人头疼、感冒、咳嗽、吐泻等病症,他给你配上几种药,服后即可见效。有的人起了疥疮、红斑,他也能给你配方或洗或敷,效应极佳,从不收费。邻家的猪羊牲畜有疾也能及时治疗,乡民们感激不尽。

  “圣人”一生经历三个朝代,目睹清室后期腐败无能,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烟狼四起,蒋介石夺取大权后,不断发动内战,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对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穷人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十分赞同。他每天起得很早,利用拾粪的机会,摸清店头国民党军队岗哨分布及城上碉堡驻军情况,随时报告给地下党。有时还利用放牛、上山砍柴之便,给双龙游击队传送情报。他的家晚上常常成为游击队聚集的场所。1947年正月,游击队攻打店头镇公所,中敌埋伏,有两名游击队员牺牲在店头街的十字口。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店头,敌伪人员气焰嚣张,“圣人”冒着“共嫌”杀头的危险挺身而出,以八十岁高龄而不顾,组织村民将烈士遗体装殓好送上山冈。他昂首阔步,白须在寒风中抖动,表现了对敌人暴行的无比愤怒,对革命战士壮烈牺牲的深切同情。

  (贺宏俊搜集整理)

  麒麟的传说

  (一)

  黄陵桥山下的沮河上游有条长三十多里的山沟,沟的正中有个村庄叫百子桥。放眼望去只见四周是山,山不高而秀丽;环村有水,水不深而清澈。村子虽小却流传着麒麟的动人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百子桥住着一对年轻夫妻,据说他们是江南遭了水灾,逃难到北山的。因盘缠用尽,食宿没有着落便逃荒要饭路过这里,只见这儿花草丛生,蝴蝶飞舞,小两口就在这里搭了庵子,开荒种地。一年后,荒地变良田,夫妻俩过上自食其力的美满生活。男的姓朱,排行为三,所以叫朱三;女的姓李名春。小两口男耕女织,和和气气,勤勤恳恳,日子虽穷,却也平安无事。

  不久,妻子怀了孕,第二年生下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夫妻俩高兴极了,丈夫更加勤苦,他每日起早贪黑下田干活,瞅空还上山挖药材,搬木耳,采猴头,为的多换点收入,让妻子保养好身体。谁知当年妻子又怀了孕,来年又生下个男孩,就这样三年生两个,一连生下十个男孩。孩子们一个比一个高一头,十分惹人喜爱。

  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朱三夫妇给孩子们成了家。不知不觉又过了十多年,十个儿媳每人就又生了十个儿子。这一年,正遇上几十天的连阴雨,门前的小溪涨了洪水,简直成了一条大河,整个山沟成了水的世界。村对面山台地的庄稼田眼看着被荒芜,人们不能过河去耕耘。全家人焦急得不得了。年迈体弱的朱三也被熬煎得积劳成疾,卧床不起。这时十个儿子便在一起商议,决心修一座桥,一来便于过河耕作庄田;二来解除老父心中的愁苦。主意已定,他们带领自己的一百个儿子,凿石运土,经过一个月的奋战,终于在村子中间箍起一座石桥。竣工那天,朱三当即从炕上爬起,拄着拐杖,被一群小孙孙搀扶着前去现场观看,果真一座石桥修起畅通无阻。他高高兴兴地看看十个儿子,又转过身看看十个儿子的一百个儿子,捋捋胡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不由自主地高喊:“百子桥,百子桥……”从此,这里就得名叫百子桥。

  (二)

  再说自那以后,朱三不但没病了,反而成了一个精神矍铄、鹤发童颜的老人。他每天还能和小孙孙上山牧牛,牛儿头头长得膘肥体壮。然而不幸的是一头老黄母牛日渐乏瘦,变得瘦骨嶙峋,它的腹部深深陷去,全副骨骼都显露出来,极像连绵起伏的山峰。他使尽了土方验方,请遍了方圆的名兽医,都医治无效。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他的老黄母牛吃了灵芝草,下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牛犊。突然小牛犊死了,他放声痛哭,抱着死去的小牛犊紧紧不放。他的哭声把熟睡的老伴惊醒,老伴赶忙点亮灯,一看他抱着个枕头,两眼哭得像两个红桃,泪水打湿了被褥。老伴把他推醒,原来是一场噩梦。他急忙起身穿上衣服,老伴问他去干啥?他说:“我到牛窑看看老黄牛还在不在。”老伴说:“你疯啦,刚才那是梦,不是真事,人常说梦从心中起,你何必大惊小怪。”边说边拉着他的一只胳膊,劝他睡觉。而他用力甩脱,挣扎着开了屋门就走。老伴看他颠颠跛跛的样子很不放心,就随他一起来到牛窑。开门一看,果真老黄母牛下犊了。老两口喜得合不拢嘴,但仔细一看,眼前并不是头牛犊,而是个身形象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有尾巴的小麒麟。朱三想,麒麟乃是祥瑞之兆,觉得十分惊喜,便对老伴说:“快,咱回屋里盛些好吃食让它吃个饱。”老伴掌着油灯,他用瓦盆端来稀粥,放在麒麟前面,麒麟不吃也不闻,而挨在母体身边取暖。老黄母牛却如饥似渴地大口大口把盆里的稀粥吃得一干二净。老两口赶紧把槽行里的青草倾倒在长槽里,麒麟还是挨着老黄母牛不吃也不动。那老黄母牛现时也不吃一口草,只是一个劲地舔着麒麟的全身。

  (三)

  第二天清晨,老两口把老黄母牛下麒麟的事告诉了子子孙孙们,大伙十分高兴。争先恐后地跑向牛窑去看,一开窑门,窑里并无什么麒麟,而只是那头老黄母牛眯着眼睛在吃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埋怨爷爷和婆婆不该骗人。老两口也觉得十分奇怪,好像这确确实实是一场奇妙的梦幻。老两口整天都处在迷惘里,家中其他人也不明白为什么平白无故俩老人哄起人来了?直到日落西方,天将黑的时候,老两口发现院里有一头麒麟,不是昨晚那头小麒麟,而是一头高大而又美丽的麒麟。朱三急匆匆地一边叫老伴寻找绳索把它先拴住,一边呼唤儿孙们快来看麒麟,证实到底是不是他骗他们。这时,倏地冒了一股白气(就是一股青烟),谁也没有辨析清楚,麒麟不见了。儿孙们一个个高兴而来扫兴而归。

  三天后,朱三和一个小孙孙把牛群赶到村东对面的寨子城梁顶去放牧,发现麒麟卧在寨子城里,等他们跑到跟前时,麒麟又不见了。黄昏牧牛回来,听老伴说那头麒麟天黑时回来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又不见了,晚上大伙都团聚在院子里聊天,又有个小孙儿说今天晌午他在村后的沟里割草,远远看见那儿有头似鹿非鹿、似牛非牛的野物在吃草,时隐时现。大伙听后都锁在迷雾里,弄不清到底是咋回事。直到七天后才摸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麒麟每天太阳冒红就从寨子城到后沟吃草,太阳压山回来,到院子里转悠一圈又回寨子城栖息,天天如此。

  (四)

  常言说:“牲畜通人性”。人们在寨子城的半崖上挖了两孔土窑洞,晴天麒麟吃草回来就卧在寨子城里,雨天就到寨子城边半崖的大窑洞栖息。麒麟虽然不会说话,但是能懂人的语言,遇事能按人的意思办,从不拖空。这地方土质肥沃,森林茂密,气候寒冷,生长季节较短,不宜种植蔬菜。而朱家已发展到百人以上的大家庭,每人每天吃一斤菜,一天就得一百多斤,一月就得三千多斤,一年就得三万多斤以上,吃菜成了大问题。朱三打问到当时的都城长安蔬菜品种多,价钱也低。加之麒麟“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为此,他每天太阳冒红就背上褡裢来到寨子城,骑上麒麟到长安去买菜,赶早饭时回来还能赶上家里人吃饭用。就这样朱三便无冬无夏,风雨无阻,天天骑上麒麟到长安去买菜,成了这座古城的常客。一次他买好青菜路过一家饭店,只听店主高喊:“小笼包子,小笼包子!”朱三正好腹内发饥,上前便问:“什么小笼包子?”店家道:“喷香味点,可口中吃的热包子。”朱三说:“给我买几个尝尝。”店家一笼端出六个,朱三一吃果真名不虚传,还想再吃几个,便又说:“掌柜的,给我再来几个。”店家只端上一笼,朱三又一口气吃光,走时又买了十多个。赶早饭时带回给老伴,老伴吃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问明价钱,觉得既可口又合算。于是把剩余的分给孙孙们尝新鲜,孙孙们一吃都说好吃,便闹腾着要跟爷爷到城里吃热包子。朱三无奈便答应每天除了买菜,还要给他们买热包子带回。此后朱三就天天到这家饭店买热包子给家里人带回。这就引起了店家的注意。一天,店主热情地问朱三:“你老家住哪里?什么时候来城里?”老实巴交的朱三无意答道:“我老家住北山,今早天亮时来的。”店主又问:“你家有多少人口?”朱三又回答:“我有十子百孙。”店主听后连声称赞:“十子百孙,好命,好命!”说完朱三道谢了店主,带着东西出了北门外,骑上麒麟腾空而去。他在前边走,店主暗暗地跟在后边看得一清二楚。回去后把他的所见所闻报告朝廷。皇帝派了一名大臣,装扮成庶民模样,第二天一早就来到饭店假装等候用膳。不一会,果真来了一个老头买小笼包子,这位大臣暗中监视,发现情况果然和店主报告的一模一样。他回禀皇帝,皇帝心想:这十子百孙,为孙岂不又是千子?这样子子孙孙发展下去,对皇权威胁极大。家中又出了珍稀的麒麟,将来一旦得势,岂不是要夺寡人的江山?倒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下了一道圣旨,派三千兵马前往北山围剿。将朱姓人家满门抄斩。

  当然,百子桥这山沟虽小,但出了麒麟的名气却众所周知。三千兵马明察暗访昼夜兼程,不到两天时间,就来到北方,把百子桥围了个水泄不通,逢人便杀,见苗就斩,直杀得人头滚滚,血肉横飞,朱家满门被剿(jiaǒ)。麒麟也被抢走。

  (五)

  被抢走的麒麟关在皇家花园东北角的一座精致典雅的漂亮房间里,每天仅供皇帝和妃子观赏。但只关了三天三夜,麒麟便逃到哭泉梁的一个名叫段树村的小村庄。而朱家有一个怀孕的孙媳是段树村段姓的女儿,名叫段梅,正逢回娘家,闻得家人惨遭朝廷杀害,哭得死去活来。当时这一带有条乡规:嫁出去的女儿既不能回娘家过活,又不能再改嫁,必须寡守男家。正当她处在上天无路,下地无门的困境时,麒麟来到段家门前惨叫三声,这段梅明知麒麟是叫她返回家园,但她哪敢回去。父母疼女心切,于是陪同女儿,三人骑上麒麟回到百子桥。在父母的帮助下,她掩埋了亲人的尸体,重新整理家园,开始孤独的生活。

  皇帝发现麒麟不见了,哪肯放过,就派刽子手又到百子桥把它捕捉回长安,严加看守。不料过了三天,麒麟行空又逃回百子桥,这回刽子手们随后紧紧追赶,不让它有喘息的机会,直追到百子桥的后园,麒麟摔死在这里。刽子手们这才勒马回禀朝廷,才算了事。这位孤独的妇人,为了纪念这个朱家的麒麟,把百子桥村的后沟改名叫回麟沟。

  到了第二年,她生下个男孩,怕朝廷问罪,所以再也不敢姓朱,就跟她姓段,她给婴儿取名叫段续。常言有苗不愁长,眼看着段续长成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子,她给儿子娶了个聪明伶俐的媳妇。十年后,儿媳又生下四个男孩。百子桥山沟的炊烟袅袅上升,又有了姓段的一大户人家。这年大年初一供祖像,段梅有意把供品献得很多,祭品也很讲究。全家人拜罢祖先,她给儿孙们讲起了家史,全家人听着听着都失声痛哭起来。唯有段续之妻没有多哭,她决心报仇雪恨。背着母亲和丈夫翻山来到常川寺院向老道请教。老道对她说:“报仇不难,只是要有恒心。你回去买足纸张,得空就剪纸人、纸马和纸兵器,天天坚持不断,直剪够一箱子,再把箱子盖严锁好,不能让任何人去动。锁够一百天,正当午时开锁揭箱,纸人、纸马和纸兵器就会变成真人、真马和真兵器,这样你就可以带领兵马报仇雪恨了。”

  (六)

  段续之妻回家后按老道的叮嘱,闭门遮窗,背着家人剪呀、剪呀,直剪得头昏脑涨,腰疼腿酸,终于剪了满满一箱子纸人、纸马和纸兵器。锁好,把钥匙时时刻刻带在身上。不料到了第九十九天,娘家来人说她母亲病故,接她回娘家安葬。她走时向婆婆请了假,按乡俗也不得不把钥匙交给了婆婆,千叮咛万嘱咐央求婆婆不可让人开她的箱子。当她走后的第二天,早饭后,家里人都上地干活。婆婆心想看看这箱子到底装些什么东西?当她刚把锁子一开,揭开箱盖。呼啦啦一队纸人骑着纸马扛着纸兵器排队飞出箱子,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把天空都罩得严严实实的。这时,突然一声巨雷,倾盆大雨整整下了一个时辰。段续之妻埋葬了母亲,就急急忙忙赶正午回到百子桥。她定睛一看,哎呀不好!婆婆没到时辰提前开了箱,纸人纸马和纸兵器变成了纸浆,漂流满地,她当场被气死。婆婆一看孝顺的媳妇已故,往后的日子再也没指望了,也随即命丧黄泉。段续见妈妈和妻子都不在人世了,整天痛哭流涕,好容易把四个儿子抚养大,把家产分成四份,让他们一人占一份,各奔前程。这时,老二打问到他的祖家是江南人,就回到了江南。老三搬迁到沮河川的河腰村居住。只剩下老大和老四,他俩把百子桥的村庄从中间划分为前村和后村,老大住前村,老四住后村,土地一人一半。直至现在百子桥人都是老大和老四的后裔。前村的人,人们称为大份;后村的人,人们称为四份。迁到江南的老二和河腰村老三的后代每年过春节还回来祭祖。

  (段富荣搜集整理)

  烟草的来历

  从前在一个村子里,有一户财东和一家穷汉。财东生有一女,穷汉生有一子,两个孩子年龄相仿,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就产生了爱慕之情。

  二人到了婚嫁年龄,私订终身并山盟海誓:一个非他不嫁,一个非她不娶。

  一天那穷人家小子托人到财东家去提亲,财东一听火冒三丈,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将提亲人拒之门外,又把女儿锁在深闺。从此以后那女孩再也见不上那男孩,犹如隔了一道人间天河,那女孩积忧成疾,汤药难医没几日便去世了。

  死后的第一天晚上她的鬼魂便托梦于那男孩说:“我如今已不在人世间了,你若想我时,明天一早来我灵前,吊我吧。我想我大和我妈也不会拒绝,因为我如今已经是另一个世的人。生不能见死后总可以让你哭一场的。你在哭我的时候,顺手在供桌底烧化的纸灰里摸,便可以得到一颗珠子,当你想见我的时候,在没有人的情况下,只要拿出珠子来,我就会出现的,记住别让第三个人见到我,否则你就永远见不到我了。”

  第二天一早那男孩便去了那女孩家里,果然那女孩的父母没有拒绝。那男孩大哭一场之后按着那女孩所托之梦做了,果然得到了一颗晶亮的珠子,乘人不注意袖手拿回家了。

  从此,那男孩将自己关在别院小房,拿出珠子时那女孩果然出现了。他们一如既往地谈情说爱,仿佛没有阴阳之别,那男孩也不出门,也不干活。开始,他的家人知道他们有情,生离死别是人之至痛,心想过些日子也许会好的,谁知三五个月之后那男孩还是如此,他的家人着慌了,害怕闷出病来。

  一天,他的嫂子路过小房见门关着,听见里面一男一女嬉笑说话,觉得事有蹊跷,就蹑手蹑脚走近窗前用唾沫舔湿手指,捅破窗纸往里一瞅,见小叔正和同村死去的女孩坐在炕头拉话哩。不好了,原来这几个月来,小叔和鬼在一起,这还了得,她一脚蹬开门,“啪”得一声珠子掉到地上不见了,女孩儿也不见了……

  当天晚上那女的又来托梦:“我给你说不要让第三个人看见,你不听还天天约我见面,如今让你嫂子发现,你也别想再见到我了。不过我也觉得你见不到我的时候会十分想念,实在□惶,来年我的坟头上会长出一株草来,大绿叶开红花,当你想我的时候便摘上一片叶叶晒干,研成末,用火点着,去吸冒出的烟来,你就不想我了。”

  果然,来年姑娘的坟头上长出一株草(即现在的烟草)来。小伙照着梦中所托做了,没几个月便开出美丽红花,结一包一包小籽,小伙害怕吸完没有了,便把一包一包小籽采回家,到来年再多种一些。

  一直到现在大凡男人都吸烟,原来香烟是一位忠诚的姑娘变的。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种麻籽

  从前有一个孩子,母亲过早离开人世,和父亲相依为命地生活着,没几年,父亲难耐寂寞,又给他娶了一个后娘,这后娘来时还带着一个儿子。

  两个孩子年龄相仿,生活在一起倒也合得来,眼看着两个孩子渐渐长大成人,后娘想着前妻之子又要娶妻又要分家产,心里盘算着怎样能除掉这个“害货”。

  一天,后娘终于想出了一个毒计,她预先找到一块离人家既远又有豺狼虎豹出没的荒地。

  她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你们已经长大了,要学会种地,将来好继承父业,会种庄稼。我给你们每人一包麻籽,你们到后山一块空地去把它种上,以后每天就去看种下的麻籽,看谁的麻籽长出来,谁就回家,谁的麻籽没长出来,谁就是个没用的人,也就不要回家了!

  她事先把其中的一袋麻籽放在铁锅里炒了,把没炒的麻籽给了自己亲生儿,把炒了的一袋交给前妻之子,她自己坐在家里等候“好消息”。

  两个年幼的孩子扛上镢头带上麻籽出发了,他们在路上吃起麻籽来。哥哥的麻籽(因为炒过的)好吃,而弟弟的麻籽不好吃,他们就换着吃,弟弟非要拿自己的一袋麻籽去换哥哥的那一袋,善良的哥哥就给换了。

  他们来到空地上,挖好了地,撒上了各自的种子以后,每天都去看自己种的麻籽。哥哥的地里麻籽都钻出了泥土,而弟弟种的麻籽一苗也没有出来,还是一片空地。

  善良的哥儿俩相互抱住痛哭一场,哥哥一步一回头地离开弟弟,当晚,野兽就把后娘的儿子吃掉了。

  狠心的后娘第二天到地里一看,自己的儿子只剩一堆撕破的衣裳和零散的骨头,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边哭边诉说着自己:铁勺勺搅,铜勺勺搅,娘炒麻籽谁知道,悔、悔、悔,悔断肠子流苦水。

  这就是以害人而开始,以害己而告终的故事。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咕咕鸟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小姑娘,大和妈死得早,留下她一个女孩,没法生活,只好寄养在姑姑家里。

  她像寄居在主人屋檐下的燕子一样很勤快,每天早起、迟睡,当小鸟第一声鸣啼时,她已来到树林里拾柴火,当小鱼吐出第一个泡泡的时候她已来到了河边,为姑姑洗衣、淘米、洗菜。当萤火虫点亮灯盏,飞来飞去的时候,她还在为姑姑纺线。

  狠心的姑姑为了让小女孩给她多干活,许诺说:你好好干活吧,到秋后,我织新布为你做条新裤子。小姑娘为了得到新裤子,从此更加勤快了。狠心的姑姑为了赖小姑娘的一条裤子,一天在小姑娘到河边洗衣服的时候,终于下了毒手,把小女孩推到河里淹死了。小姑娘死后为了向世人诉说自己的冤屈,就变成了咕咕鸟,每天叫着:“姑姑,裤!”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横财不发命穷人

  (一)

  从前在一个村子里有弟兄二人,父母死得早,兄弟俩很勤劳,每天早出晚归,可就是过不上好日子。哥哥都三十出头了,弟弟也二十大几了,还是娶不上媳妇。

  一日,天上的财神路过此地,当地的土地爷介绍了兄弟二人的情况,要财神帮他们一下,赐银子给他们。财神说:万万不可以,给了银子连命都没啦!土地爷不信,一定要财神赐银子给他们,财神无奈只得将一锭五十两重的大元宝,丢在他们所挖的地里。兄弟俩挖出后,高兴地不得了,他们商量着运宝之事。哥哥告诉弟弟现在正是午后路上人多,拿回家不安全。让弟弟回家做饭,再把饭拿到地里,等到晚上咱们再拿回家。

  弟弟走后,哥哥想要独得这份财宝,就想出一条毒计:“不如他来时,我乘他不注意一镢头下去把他砸死,财宝岂不成了我的。”哥哥一盘算好了就准备着,坐在地头单等弟弟的到来。

  弟弟回家后,也想独得这份财宝,便也想出了一条毒计:“我把毒药下到饭罐里,把哥哥毒死银子不就是我的了。”弟弟把饭做熟自己先吃饱,然后把毒药放在饭罐里,提着饭罐哼着小曲上山来啦,做着他独吞银子的黄粱美梦!

  弟弟走近了,哥哥也准备好了,他趁弟弟弯腰放饭罐之际,照头一镢头,结果了弟弟的生命。然后狼吞虎咽地吃起饭来,吃着吃着肚子痛了起来,随后满地打滚,口吐白沫,也一命呜呼了。兄弟俩死在了一起,可元宝还在地里放着哩。

  事后,财神埋怨土地爷,说:“看看,我说横财不发命穷人。”

  (二)

  从前,有兄弟俩靠给人赶脚为生,他们每天推着独轮小车把笨重的货物从一个驿站搬运到另一个驿站,风餐露宿,夜宿晓行。几年下来也没赚到多少钱,日子过的甚为清贫。

  一天财神巡查到此地,土地爷就把他们的情况给财神作了介绍,要财神赐银子给他们,财神说他们命里没有财,给他们他们也得不到。土地爷说我就不信,他们一会儿要路过一座小桥,你就把银子放在桥中间,看他们得到得不到。财神说:“那就等着瞧吧!”说着照着土地爷说的把一个金元宝放在大桥中间。

  二神前脚做完,后脚这兄弟俩就推着小车吱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