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47章 出嫁女子喜歌(2)

  清明节亦有送单衣之俗,与十月初一送寒衣相呼应。亦有于六月六送单衣者。

  灵、陵、林、墓、坟

  灵是灵魂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人死以后他的灵魂依然存在,夜晚在阳世游荡,白天又回到地府栖居。灵魂只有在供起灵牌以后才有了依附。牌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木主”,陕北民间则称为牌位或灵牌。灵牌或牌位既可以是木牌的,也可用黄表折叠成类似“牌”的形状后插在一根秸秆上竖起。上写亡者姓名字讳。牌位是灵魂依附的地方,起一个“家”的作用。用表折叠牌位是因民间俗信认为人死以后就成为“神”,陕北民间又有“先死的为大”的说法。既然有人死成神的说法,供神又要用表来供,所以灵牌就要用“表”。“表”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表章”,因为封建时期凡上奏皇帝的表章均用黄绢书写,民俗将黄绢借鉴过来,衍化成黄纸称为“表”,是对“表章”的简称。民间用表的目的,一则是供神,另则以“表章”的形式向神灵作以祈祷,希望神灵予以保佑。最初的“表”上是书有祈祷祭文的,后因祈祷文大都千篇一律,又因个人的文化所限,加盖道教符箓印记的“表”出现了,代替了祈祷祭文。人们无须言明所求之事,只要将“表”焚烧,神灵就会知道人的意愿给予帮助。

  陕北民间有将上坟称做“上灵”或“上陵”的,这是不对的。灵在民俗中的运用只能在人死以后,未出殡之前,为死者举办丧事时所搭建的灵棚内停放灵柩,竖灵牌供祭亡灵和出殡以后,在家竖灵作各项祭祀时称“灵”。陵是对古代埋葬帝王宫寝的称谓。是所有埋人坟茔中最高规格的坟墓。除帝王之冢外,其他坟墓都不能称陵。如黄陵县的“黄帝陵”、咸阳的“周陵”、临潼的“秦始皇陵”、北京的“十三陵”等。陵用于对墓地的称谓只能是这些帝王。它之所以被用来称帝王之坟,是从别的用意而来的。陵有登升之意。《左传·成公二年》中云:“齐侯亲鼓,士陵城。”陵城即登城。陵有超越、超过之意。《礼记·檀弓上》中云:“故丧事虽遽,不陵节。”不陵节就是没有超越规定的礼数。陵有暴烈之义。《法言·吾子》云:“震风陵雨”,陵有严密之义。《荀子·致士》云:“节奏陵而文,生民安而宽。”陵有磨砺之义。《荀子·君道》云:“兵刃不待陵而劲。”所有这些陵的意义决定了帝王用陵的礼制。

  林是指安葬先贤圣哲的坟墓。如山东曲阜安葬孔子的坟墓被称做“孔林”、河南洛阳埋葬关羽的坟被称做“关林”。这是仅次于帝王的坟墓。林原本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如士林、艺林、碑林。也指众多,如《诗·小雅·宾之初筵》中云:“百礼既至,有壬有林”。用于先贤圣哲的坟茔,就是说他们生前有着许多值得后人敬仰的东西。如孔子,他不仅修订了经史,成为思想家,而且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传承了文化。关羽不仅是忠良之士,而且熟读兵书,更为后人树立了“义”的旗帜。

  墓是指放置棺木的地方,是指地下部分,所以也称做“墓坑”。

  坟是指地上部分,也就是于墓上所堆的土堆,是墓的标志。所谓“上坟”指的是就是上这个土堆。没有坟,墓是找不到的。后人常将墓与坟合称为“坟墓”,就是先找到坟,掩埋先人的墓地就找到了,上坟实际就是对墓中先人的祭祀。

  另外,民间还有“茔”的说法。茔所指的是坟墓、坟地,如坟茔、坟域。茔在《礼记·月令》中所表示的是量度,“茔丘垄之大小,高卑厚薄之度”,说明茔是堆砌坟堆的标准,应依其地位来决定大小厚薄。后人很少有人提及“茔”这一称谓,就是为了摆脱茔这一礼制的束缚,自由堆坟。

  考妣

  考是对死去的父亲的称呼,妣是对死去的母亲的称呼。《礼记·曲礼下》云:“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公羊·隐公元年》云:“惠公者何?隐之考也”,是说惠公不知因何将母亲去世的事隐了下来。何休注释为:“生称父,死称考。”但是,古人也有将父亲在世时称做考的。孔颖达注疏云:“对文,父没称考,若散而言之,生亦称考。”也就是说父亲在世的时候称考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是分开来说。对父生时称考出自《尔雅·释亲》,其中云:“父为考,母为妣。”妣有两种释义。其一,称祖母和祖母辈分以上的女性祖先。如《易·小过》,其中云:“过其祖,遇其妣。”又如《诗·周颂·丰年》中云:“为酒为醴,烝畀其妣。”都是以“祖”、“妣”并称的。另一种释义是专指母亲。《书·尧典》中云:“百姓如丧考妣”。这里指的就是父母。《仓颉篇》云“考妣延年”,也是指父母。另外《书·舜典》中亦云:“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这里的考妣与《尧典》属同一意义。

  妣祖指的是祖母和祖母以上辈分的女性,即先妣和先祖的意思,是一种没有确定的所指对象。妣考指的就是亡母与亡父,也就是说将考妣放在一起时,指的就是亡父与亡母,不能另作解释,这是《礼记》所规范的用语。明方孝孺的《题桐庐二孙先生墓文后》云:“或恸哭荒江断垄间,如丧考妣”,指的就是父母已丧。

  灯楼

  灯楼是陕北民间对“灯笼”的称谓。所谓灯笼是用木条或竹条扎起的一个“笼”,里面有灯,故名“灯笼”。陕北传统灯楼不是这样,其状如同城楼一样,四四方方。有的灯楼,在四根立柱上雕刻着立体造型,有的在灯楼的木体部分上以油漆绘出吉祥图案,再将剪纸贴在灯楼的白纸上,就像一座夜色的城池。陕北灯楼因其用途不同,在结构上也有所变化。在家院中所悬灯楼是方形的,在秧歌队中所用灯楼是长方形的,而且下小上大,下面有一根木棍镶在灯楼底部,供人举擎。

  灯笼是从外地引进的词汇。尽管灯楼在形式上已完全演化成了灯笼,但陕北民间仍然将其称做“灯楼”。因为笼有禁锢之意,如鸟笼、鸡笼、兽笼等。而楼则是供人们居住的,城楼是人们保护家园的防御工事。灯是人工光明的源头,光明是不需被禁锢的,所以,陕北民间仍称灯楼而不改其名。

  抗胛子

  “连胛子也没抗就打了?”这是榆林人旧时打架的必经程序,如果不抗胛子就打人,会被人认做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今天听起来似乎有些可笑,但这却是陕北民间确实存在过的事情。

  抗胛子以后是否打架,是陕北民间“文明”的一种表现。人们往往会因一些口舌事非引发吵闹,在吵闹中难免有些“激情”发生,便以抗胛子的方式来形成对抗。在对抗的过程往往因实力差别或思前想后的原因,一场不必要的打架会在抗胛子过程中消失了。这是陕北民众老实憨厚,和睦为上的民情所在。也有些在抗胛子过程中就被人拉开,化解了恩怨。

  解手与背手

  陕北人有背抄手的习惯。这一习惯据说有一定的来历,并且与解手有一定的联系。

  相传在明朝时期,陕北及其周边地区因连年战乱和灾荒等原因,人口稀少,土地荒芜。明朝政府便决定从山西人口稠密的地区向陕北移民。因山西在当时很是富庶的,人们都不愿意离开故土外移。明朝政府便想了一个主意,发出告示,晓谕民众,凡不愿到外地的人等,都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集合。人们信以为真,纷纷来到大槐树下。不料,被明朝军队一个个反绑起来,押解着往外地迁送。被送来陕北的这股先民,因路途遥远,押解者又恐有人逃跑,便日夜将这些人反绑着手,就连吃饭也不松绑,唯有在大小便的时候才被松绑。因此,人们每逢大小便时,就向押解的军队喊道:“解手。”军人们一听到有人喊“解手”就知道是要大小便了。解手就是将被捆绑的手松开,本与大小便不牵连,但因捆着手不能大小便,所以要解手。这股先民到了陕北以后,仍然没有忘记路途上的艰辛,解手大小便的方式也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为大小便的代名词了。与解手一样,背抄手也永远留在陕北先民们的生活习惯中。

  老虎吃羊

  老虎吃羊是陕北民间的一种游艺活动。在地上画一座类似城郭的图形,城中以横直线和斜线划分出一方方的区域,似古代城市里的“坊”。所以,民间又将老虎吃羊称做“下坊”或“下方”,有的地方也叫“跳老虎”或“跳方”。游艺技法是一个大城子,城的正中顶端有一小城,有的有两个相对的小城,城中点上布“小子”称做“羊”,老虎从小城的咽喉部位出发,遇有羊的地方,可以顺吃一个或三个小子,以将小子吃完为胜局,小子以将老虎围困后无路可走为胜局。

  这一游艺活动从叫法上来看,它的出现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从军事中衍化出来的。旧时陕北民众的人口成分大都是屯军将士及其家属,他们将军事中的城池保卫战或疆土保卫战衍化为一种游艺活动,在军事休闲期间游戏,以打发那些清苦荒凉的战争岁月。其二,反映了陕北的社会状况。陕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牧区,在榆林地区,则是以牧为主,老虎吃羊是经常发生的,人们将这一现象衍化为游戏的初衷无非是想将老虎消灭,保护自己的羊群。还有一种游戏叫“蹦羊蹄蹄”,游戏技法较简单。从这些民间游戏中可以看出陕北在历史上的社会状态,即军事与农牧的社会区域。

  毛猴与赶山鞭

  毛猴也叫“风牛”或“漫牛”,是用木块修制成上大而圆,下尖的倒圆锥体儿童玩具。在游戏时,先用双手将其合围后猛力转动,并迅速放置于地上,然后用一条布条制成的鞭进行抽打,使其不停地在地上旋转。这一民间游戏是根据陕北流传的一则故事演化来的。相传,秦始皇当年打马筑边墙时,有许多大山挡住了边墙的修筑路线,秦始皇就从女娲那里求得一条赶山鞭,用此神鞭将一座座大山赶走了,边墙的修筑速度也加快了。就此,秦始皇还不满意,命人骑马奔跑,下令修边墙的速度要与马的奔跑速度一样,于是就有了秦始皇打马筑边墙的故事。在一年的冬春相交之际,边墙终于修完了,秦始皇从女娲那里借来的神鞭也没用了,就把它撂在陕北,回咸阳去了。这条神鞭是女娲用给人裁剪衣裳时所剩的布条做成的,五色六颜,十分好看,被一个小孩看见了,拾起来挥舞着玩耍。这一挥把边墙周围的大山都给赶跑了,成了一望无际的开阔地,把陕北这个地方完全暴露在胡人眼前,女娲知道后,来到陕北,收走了赶山鞭。但又不忍心夺走小孩的玩具,就对那个孩子说:“你回去后让你妈用布绺给你做一条鞭,让你爸爸给你做一座山,你赶着玩吧。”小孩回到家后,让父母给自己做了鞭和“山”玩耍起来,毛猴的游戏就流传下来了。在这一传说下,人们又将许多事情附会在里面。如榆林地区的长城段原本就是修筑在草原丘陵上的,没有大山,人们将这一地理环境说成是那个挥舞赶山鞭的小孩把山赶走了。又将女娲让小孩向母亲讨要鞭来驱赶父亲这个“山”说成是陕北男人虽有山的气势,但要听女人的驱使。传说与现实相融,形成了陕北民情。

  关于赶山鞭的传说,还有另外说法。《古小说钩沉》中辑《三齐要略》中说:“始皇做石桥,欲过海观日出。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至今悉赤。阳城山上石,皆起立东倾,如相随状,至今犹尔。”《太平御览》卷七十三引《齐地记》云:“旧说始皇以术召石,石自行,至今皆东首,隐轸以鞭挞痕。”《民间文学》1979年第四期中有《姜女庙纪行》一文云:“除孟姜女故事外,拾粪老人还讲了关于赶山鞭的传说。传说修长城的砖每块重四五十斤,大石头每块好几百斤,要运上山修长城十分困难。山沟里有个老婆婆纺了线给人绁石头……只要用这线拴着,一拉就很轻松地上去了。秦始皇知道后,把线收集起来,搓成赶山鞭,赶起石头像牲口一样,把没用的石头就赶到海里去。”从这些传说来看,关于赶山鞭的传说流传很广,而且内容不一,陕北民间将赶山鞭与毛猴联系在一起,衍化成一种儿童游戏,很有特色。

  长城修起来了,秦始皇回长安去了,陕北民众担负起保卫家园的责任,并时常向女娲娘娘祈求保佑。女娲有感于人们的心愿,便为这块土地留下了许多永保安宁的名字,如安边、定边、靖边、安塞、安定、延安、延长、保安等,以确保陕北疆域的长治久安。因此,陕北民间也将女娲视做保护神,到处建有她的庙宇,对她进行祭祀和祈祷。

  因秦始皇是在冬春之际将赶山鞭遗弃在陕北的,所以,小孩玩毛猴一般也在冬春两季。赶山鞭有了许多传说,就为它增添了不少灵气,民间和民俗视其为神物,所以,陕北的巫神和法师也用鞭来驱赶恶鬼,尤其是法师在上山收法时,如果遇到恶鬼缠身,最后一招就是用鞭来驱打恶魔,巫神在趺坛以后若有凶神临坛乱法,也用鞭驱打。巫神和法师以鞭驱魔,被民间借用过来。民间认为,冬天是阴气太重的季节,经常有鬼邪伤人,人们就在外出时带上一把鞭,走一阵就用鞭抽上几下,便可将跟随来的邪魔赶走。不过,这种鞭已不是小孩所用的布绺鞭,而是用麻搓成的麻鞭,它的驱邪作用更大,为巫师、法师和大人所用。

  打望

  打望俗称为“打碗”。望在游戏中指怨恨、责怪的意思。《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云:“不意君之望臣深也。”这里所言之“望”就是怨恨、责怪。

  陕北民间为什么有“打望”游戏?是与三国故事有关的。三国时期,司徒王允为了除去朝中专权的奸臣董卓,使用美人计将其义女貂蝉许配给董卓与吕布二人,意在使其父子产生争斗,最终依靠吕布将董卓杀死。后来,曹操在白门楼上活捉了吕布,吕布向曹操求饶,曹操征求刘备意见时,刘备言说,君不记董卓事乎,三姓儿之言岂能信哉?吕布听后大骂刘备曰:“大耳贼不记辕门射戟之事?”曹操斟酌后还是杀了吕布。根据这一历史故事,遂之形成了“打望”游戏。游戏方法是:在地上栽一大石片或砖块,名曰“老爷”,也就是董卓。它的前面又栽一小石片或砖块,名曰“曹操”。曹操的左右又各栽一小石片,称为衙役,即陈宫与刘备。然后在一定距离处画出一条线,游戏者依次用石块向望打去。将望这个老爷打倒后,这位胜利者就站在老爷的位置上,发号施令,其余三人则要赶快抢上前去,占据衙役的位置,慢者便是曹操了。此时,老爷发出命令,衙役们一齐动手将曹操的耳朵揪住,在游艺场中转三圈后,又开一局。在打望时,有人技艺不高,先打倒了曹操,就要自认倒霉地充当曹操,其余三人则要争老爷的位置,方法仍是看谁能将老爷打倒,谁就当老爷。即便当不了老爷,当衙役也不是吃亏的事情。

  这一游戏由四人完成,四人都是其中的角色。但在打望的时候他们既可以被认做是吕布,也可以被认做是刘、关、张。吕布与董卓这个望有夺妻的怨恨,刘、关、张与曹操、董卓也有怨恨。无论将打望人认做什么人都是可以的。

  这一游戏产生的另一原因,是因陕北民间一直将吕布视做英雄,又是美男子,将貂蝉视做美女,又是义女,他们二人都是陕北民间崇拜的人物,因此有了“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说法。人们便借这一游戏替吕布抱打不平,以此来传承二人的美名,永世不衰。

  在这一游戏的影响下,又派生出了“砍棒”和“砍铜圆”的游戏方法。棒就是高粱的秸秆。游戏方法是在地上画出一个方形图,参加者向其中放一定数量的棒,然后在一定距离处画出一条线,依次将棒砍出圈外,砍出之棒归己有。第一人砍不尽时,第二人接着砍,依次砍过一轮后仍未砍尽,可再砍第二轮,直至砍尽为止,再起第二局。在这一游戏中,将棒视做“箭”,方的图形被视做“城”。将箭从城中砍出,说明用以防守城的箭没有了,城也就破了。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游戏也是从戍边这种军事意义上转化来的。与此相同的是“砍铜圆”,铜圆是钱币,是国家的象征,城中没有钱,国也就破了。其游戏规则与砍棒相同。

  偷瓜送子

  旧时,湖南、贵州的部分汉族地区流行着一种求子习俗。据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卷六《衡州风俗志》中所载:“中秋晚,衡(阳)城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厚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爆,送至其家。年长者致冬瓜于床,以被覆之,口中念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之,若喜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又下编卷八《贵州中秋节》载:“贵州中秋节有一种特别之风俗……即偷瓜送子是也。偷瓜于晚上行之。偷之时,故意使被偷之人知道,以讨其怒骂,而且骂之愈厉害愈妙。将瓜偷来之后,穿之以衣服,绘以眉目,装成小儿之状,乘以竹舆,敲锣鼓送至无子妇人家。受瓜之人,须请送瓜之人食一顿月饼,然后将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清晨,将瓜煮而食之,以为自此可以怀孕也。”

  陕北吴堡一带流行的偷瓜求子之俗与此略同。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家家都要摆出瓜果赏月,那些无儿无女者,可以“偷”拿别人家的瓜果、红枣。主人即便发现了,也只是付之一笑而不恼。这一习俗认为,这样就可以生儿育女了。

  打平伙

  打平伙亦称做“打平火”,是汉族及某些少数民族的民间交际习俗。大家在一起聚餐时,由众人平均分摊费用或各自出酒食蔬菜。此俗在明代已经出现,如明代凌蒙初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云:“众人又说,‘不好独难为他一个,我们大家凑些,打个平伙。’”又卷五云:“而今丧得无事,弟兄们且打个平伙,吃酒压惊。”打平伙习俗现今在农村中仍可见到,每到冬季,或阴雨天气时,人们闲着无事,共同出资购一些酒食聚餐,说说心里话确是一件快事,既交流了感情,又享受了美味。上世纪五十年代,陕北此风还很盛行,到了六十年代以后逐渐减弱。现在则是一人出钱,邀人聚餐。

  猫鬼神

  关于猫鬼神的来历流行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把猫宰杀以后将头供起来,然后开始念经,一百天后,猫的灵魂就会聚集成形成为猫鬼神。这种说法主要流行于青海省的果洛地区。另一种说法是,猫在老死以后,将其尸体供奉起来,经过一段时间即可成为猫鬼神。等猫的尸体成为猫鬼神之后,主人就会感觉得到它的神灵存在。

  无论以哪种方式供养猫鬼神,都必须有一间专门用来供奉它的屋子,这间屋子除了男主人外,别人是不能进去的,尤其忌讳女人进去,否则,猫鬼神就会给这个人带来灾难。在这间房子里,一般是放一个象征性的东西,或者是一尊塑像。供养猫鬼神的人家在开始吃饭前,必须把先从锅里盛出的第一碗供在猫鬼神前,家里吃什么就给它供什么,决不能背着它吃东西。如果因为疏忽而忘了给它上供或是将第二碗饭供给它,它就会害得家人们吃不成饭,它就会从顶棚上撒下尿来,掉在饭碗里或饭盆里,使饭菜变得奇臭无比,连猪狗都不吃。供猫鬼神一定要心诚,不能笑骂于它,即便是在人心里也不能对它产生不满。有些地方还有猫鬼神回娘家的说法,并说它想走就走,想回就回,非常自由。猫鬼神从娘家回来时,主人必须做好迎接的准备,否则,它就会怪罪于人。

  人们为什么要供奉猫鬼神?它可以给人带来好处。首先,它会给主人守财,其次,它还可以帮助主人揽财,另外,猫鬼神还可以帮助主人复仇。

  猫鬼神在醉酒的情况下可以现出原形,它是一只特别大的猫。

  驱赶猫鬼神的方法有很多种,较为简便的是等猫鬼神在家里时,把象征性的东西放进锅里,然后压上一些东西煮,等这些东西化成水以后,把水泼出去,就可以把猫鬼神赶出去了。另一种办法是给它供上很多酒,使它喝醉后现出原形,然后把它放在锅里,再在身上压一枚铜钱,把它煮一会,就可将其制死。

  民间关于猫鬼神的说法很多,有说是姜子牙封完众神以后给自己的妻子也要封一个神位,可他的妻子躲躲藏藏总是不肯走近封神台来,姜子牙看见她那副样子后随口说了一句:“看你那个样,活像个猫鬼神。”妻子听后,误以为丈夫给她封了猫鬼神的神位,便言称“受封”,就上任去了。姜子牙在封神台上所封鬼魂尽都是神,妻子猫鬼神虽是顺口所封,也算是神,可她却尽干着鬼才做的事情,神事一概不管,所以将其称为猫鬼神,即受封于神,当差于鬼。

  陕北民间说猫鬼神是姜子牙的小舅子。小舅子闻听姐夫在封神台上拘鬼魂封神位后,也想讨个神位坐坐,便摇头晃脑地来到封神台前。姜子牙看见后觉得有些好笑,顺便说了一句“看你那猫天鬼地的样,像个猫鬼神”,也算作是对小舅子打的招呼。小舅子听后误以为就是姐夫给他的封号,便谢恩转身离去。姜子牙一看不好,这样走了他哪有庙堂可坐,便大声喊道:“你红门进。”此话的意思是,红门都是庙堂,只要进了庙堂就是没有神台可坐,当个站庙的庙童也算是个神。可小舅子却将姐夫的话误听作“逢门进”。离了封神台后没有一会工夫,就见前面有一人家,顺便从门上进去,满世界找神台,就是找不到,只得出来,又到另一家人家进去找神台。这样找来找去,错过了神灵上任的时间,他来到一座天师庙前,一看如此一座大庙,心想,这大概就是自己的庙堂。刚想抬脚进去,被天师的神差一顿鞭打,滚落在地,叫苦不迭。张天师是执法神,他不收留还有谁肯收留他,猫鬼神便成了一个没有神台,经常寄居在人家的一个家庭供养之神,陕北民间将其又称做“家神”,因为猫鬼神挨了张天师的一顿毒打,他很害怕张天师,所以,后世巫神捉猫鬼神时总要在神坛上供天师像。也因张天师碍于姜子牙的面子放了猫鬼神,没有将其置于死地,所以,巫神也只是将猫鬼神捉住教训一顿后放走,不将其制死。

  陕北民间一般不供养猫鬼神,而是猫鬼神找上门来逼迫主家供养时,人们才另辟一小的居室供奉。供奉猫鬼神的地方一般人是不允许人们进去的。因猫鬼神有替主家揽财的功能,所以人们都不与供养猫鬼神的人家在同一天打场,以防猫鬼神将粮食倒包去。猫鬼神有两个小红布袋,别看它小,每个袋子可装下几石粮食。传说有一猫鬼神从空中路过,不巧被正在耕地的人一甩鞭子将一个袋子打了下来,从中滑出两颗黑豆。耕地人觉得丢了有些可惜,便给牛喂了,刚一会工夫,只听“呯”的一声响,牛肚子被撑爆裂开来,从中撒出许多黑豆,用斗量后足有两石。所以陕北民间常将能装的袋子或器皿称做“猫鬼神”的布袋。

  猫鬼神现形后就是一只猫。陕北传说有一家人是蒸酒的,他们供奉着猫鬼神。有一次猫鬼神喝醉酒现了原形,一个蒸酒师傅便将猫的两个睾丸割出后又塞进去两个洋芋蛋缝好,后来,猫鬼神一旦将人罚倒就说它什么也不怕,就怕那个蒸酒的。

  陕北民间又有“天猫鬼神”和“地猫鬼神”之说,尤以天猫鬼神最为厉害,一旦有人被天猫鬼神缠身是很难送走的,这时,便要请来道行较深的巫师,设坛祭神,遣神役鬼共同协助才能完成驱鬼任务。

  捉猫鬼神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