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0章 有钱能使鬼推磨(3)

  比试的那天,双方各自摆好了火盆,佛家将他们的《金刚经》投入了火盆,道家将他们的《道德经》也投入了火盆。烧了一会,两家的经书都被烧成了灰烬。就在此时,《金刚经》突然变成了一座青底金字的碑,上面刻着金光闪闪的经文。大家正在惊奇之际,只见《道德经》变成了两丈多长的织锦长幅,白底黑字,十分耀眼夺目。双方也因此分不出高下来,只好请魏宣武帝作裁决。魏宣武帝听了这件事后说:“真经不怕火炼,两家各传自己的教去吧。”“真经不怕火炼”这句话从此一直流传下来。传来传去,竟将原来的“经”传成了“金”,即现在所说的“真金不怕火炼”。

  也有人说“真金不怕火炼”另有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两个书生,同乡、同学,一起读书,一起到京城求取功名。结果,一个考取了进士,做了知县,一个却名落孙山,皇榜未登。这位没有考中的书生心里很是不平,便做了一颗蜡制的“黄金”假印,赶在真知县的前头上任去了。等到真知县到任时,县衙已有知县了,衙役们无法辨认真假,二人各取出金印,展示给衙役们,以示自己是真的。当两颗金印摆出后,众人见金印的大小尺寸、颜色以及印上之文字都一模一样,很难判出哪颗是真,哪颗是假。真知县心想,明明自己的金印是吏部所颁,不会有假,对方是从哪里得到“金印”的?顺手将假知县的金印掂了掂,觉得金印很轻,心里便有了主意,命衙役们端火盆上来,以验真假。火盆摆好后,真知县命假知县将金印放入火中炼印,假知县明知自己的印是蜡制的,不肯投放火中,言说印乃朝廷所颁,岂能随便熏烤。真知县说,朝廷命官只有一员,炼印乃是炼出真的朝廷命官的办法,有何不可?说着,将自己的金印投于火盆之中,炼了一会,毫无动静后将印取出,命假知县投印。假知县无奈之下,将印投入火中,蜡一见火,便燃起熊熊大火,只一会儿工夫,不见了“金印”。

  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就是根据这一传说来的。其实并不是金子不怕火炼,是相对蜡而言的。金子在一千摄氏度左右才能熔化为水,蜡则是易燃品,不仅承受不了炼,反而助燃。现在人们用这句话来形容货真价实的东西是能经得起任何考验的。

  陕北的驴过河要撒尿

  不知什么原因,陕北的毛驴过河时总要撒尿。人们根据这一现象编出了一个驴的传说。

  陕北民间有谚云:“天上的龙肉,地下的驴肉。”说明驴和龙属于同种,只不过是驴在凡间,龙在天上。

  驴是怎么来到凡间的?相传,驴原本是玉皇大帝的坐骑,与天马同属龙驹,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有一次,玉皇大帝骑着驴去瑶池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到了那里,将驴拴在拴龙桩上,便入席开宴了。谁知这驴经不起珍馐与蟠桃的诱惑,挣脱龙索,闯入御膳房内偷吃起来,把一个好端端的御膳房搞得乱七八糟,食物撒得满地都是。御厨发现后告到王母那里,王母向玉帝奏明。玉帝一听,龙颜大怒,命天将把驴赶出南天门,打下凡界。正在此时,大禹已将陕北水患治好,奏请天庭派一位神灵管理陕北河流。太白金星便上前奏说,将驴遣使下凡做个河神,也不失它以往的身份。玉皇大帝准奏,驴就来到了陕北。

  驴来到凡间后,自以为从前是玉皇大帝的坐骑,曾经有过显贵的经历,把地祇们全不放在眼里。它没有马上去上任,整天到处乱窜,游山玩水,搅得山神、土地不安,水族生灵不宁,地方神灵长官城隍也拿它没有办法。最可气的是,那时候人们还没有井,吃水全在河里担,驴不仅在河中戏水,将水搅浑,还向河中尿尿,使人无法饮用,人们便向太上老君告了驴的状。人们不知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怪物,只得向太上老君述说:有一怪物整天嚎叫奔跑,搅得人不能安睡。它的长相与马相同,两片耳朵却比马耳大,向上躜着。太上老君也搞不清它究竟是什么怪物,来到黄河岸边一看,原来是驴。便对人们说:“那是玉皇大帝的坐骑,我也管不了它。我给你们留一口水吃就是了。”说着,念起咒语来。咒毕,对人们说:“水流三尺自清,人畜可以共饮。”自那以后,水流三尺自然清洁,所以,黄河沿岸的人们常常上河里洗涮,下河里担水做饭,也不会有什么传染疾病,因为这是老君爷留给人们的神水。

  老君爷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了驴的情况。玉皇大帝闻奏后很生气,命太白金星下界宣旨,将驴逐出龙种,削去河神之位,另遣神灵下界为河神。太白金星来到黄河岸边驴梁山上,宣读玉帝圣旨,驴听旨后,吓得缩作一团,成了一个小毛驴,没有了龙马的形体。驴哀苦地向太白金星求告,失去了神位,无处安身,以后将如何是好。太白金星念其曾是玉皇大帝的坐骑,便对驴说,你以后在山中结庐为舍,既已脱离龙马之群,就称你为“驴”,既留你天马之根本,也有庐舍可居,可算得有一结果。驴就这样留在世上了。

  驴被削去神位后,仍不思过,恶习不改,还在山中乱蹦乱跳,水中戏闹。众神有苦难言,也不敢告它。河神实在受不了了。有一天,河神见人们挑着担子往山上送粪,问人们为什么不用牲口驮着送。人们说,家里没有牲口,牛是用来耕地的,马是拉磨的,送粪的事只能由我们干。河神说,满山遍野乱窜、沙窝子里躺滚的那就是牲口,你们为什么不把它捉回家中使唤。人们说,那是玉皇大帝的坐骑,我们不敢用。河神说,它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贬下凡间,现在无用了。人们说,恐怕捉不住,不听使唤。河神说,你们上山把它赶到河里来,我把它绊倒,你们就可以捉住了。人们听了河神的话,一齐上山赶驴,把驴赶到河里,河神暗中使了一个绊子将驴绊倒,让人们把驴捉住了,用绳子拴了拉回家。临行时,河神一再向人们说,你们回去以后要给它戴上笼头,不要让它偷吃,它就是因为偷吃才被贬下凡间来的,它偷吃起来是不论主家别家的。人们将驴拉回家后,让它拉碾拉磨,上山送粪,什么活都干。

  驴被人们捉回家后,失去了以往的自由,便将河神给人出主意、帮人捉它的仇恨记在心头。因此,每当驴过河的时候,都要给河神头上浇上一泡尿,以泄心中之愤恨。说来也怪,若有一群驴过河,有一头驴在河中尿尿,其他的驴也跟着尿。所以,陕北民间有谚云:“一驴尿尿百驴尿,百驴尿尿惹得人也尿。”

  陕北民间对驴的说法很多,都是一些贬损之辞,大概与这一传说有一定的联系。民间一般将牛、马、鸡、狗、鸭等称为“家畜”、“家禽”,而将驴称为“牲口”。有的更称为“鬼驴”、“鬼毛驴”。称其为“鬼驴”则另有说法。人们若在夜晚牵驴行走时会招来“鬼”,所以人们将鬼与驴联系起来称为“鬼驴”。大概是根据这一传说,驴到了凡间后的一段时间像鬼一样没有定所,在山野里与鬼相伴,虽然以后被人家养,但它与鬼的情感还没有割断,仍有交往,以致到了夜晚,鬼会找它会友的。在此传说中,“牲口”是河神命名的。但人们大都是将其用在乱伦上,牛、马等家畜,母子不配,驴却无此顾忌。所以,陕北民间将那些道德败坏、有乱伦行为的人亦称做“牲口”。人们将驴的特性延伸到社会中,用来形容某些事物。比如,毛驴在做碾磨以后很是乏困,为了减轻疲劳,驴会仰头大叫,人们便将这一现象与传说故事相联系,说驴感到很委屈,它来人间后什么活都让它干,驴的大叫是在“告天”。驴是被天地最大的神玉皇大帝发配下来的,它能告倒天吗?人们又将这一思维方式用在某些无权无势的人告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的身上,说:“你是毛驴告天了,告不倒!”也有将此话用在那些做了坏事反而到处告状的人身上说,你到哪里去告都是没有用的。又有说法,“贼汉赌咒驴放屁”,其意是说,贼所赌之咒如同驴放屁一样,没有用。因为赌咒在民间是很少用的,一旦赌了,就会有神灵明鉴,驴放屁则是常见的事,二者不能同日而语。另有将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称做“嘴上绷了个驴轴棍”。驴P股后面绷一根轴棍,在上坡时,由于轴棍紧绷的作用,驴在不停地放屁,所以人们用此来形容说话不算数的人。

  总之,陕北民间对驴的说法很多,都是用在不合规矩上,如:一些练功的人练得不好,就会被人说成是“驴撒欢”;把放高利贷说成是“驴打滚”;形容人做事没准,就说“瞎驴碰草垛”等等。

  二百五

  “二百五”一词被民间广泛使用,主要用来形容那些做事愣头愣脑,没有规矩的人。这一词汇的出现与我国历史上一位名人有关。

  相传,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名叫苏秦,他生性聪明,才华出众,能言善辩,胸怀文韬武略,因而深得齐王的厚爱,被封为齐国的宰相。在当时的诸侯国中,齐、秦两国的实力最强。秦国为了吞并周边小国,采取了交好齐国的战略方针,主动呈书于齐王,以说服齐王与之并称东、西二帝。不料,秦王的这一阴谋被苏秦看穿了,他极力劝谏齐王不要称帝,以免引火烧身,成为众矢之的。齐王采纳了苏秦的主张,没有称帝。接着,苏秦以秦王称帝、企图吞并六国为由,游说六国国君,以实现他所主张的合纵抗秦的战略目标。苏秦的游说成功了,他身佩六国帅印,举兵伐秦,迫使秦王放弃了称帝思想,还退出了韩、魏两国被秦国已经占领的部分土地,由此而名震天下,成为六国联盟的宰相,更加受到齐王的信任。也正因为此,秦王对苏秦恨之入骨,想尽千方百计,收买刺客,要置苏秦于死地,以扫清霸业路上的障碍。

  在合纵抗秦取得胜利后不久,苏秦在齐国境内的一次出巡中突然被刺客暗杀。消息传到齐国国都后,齐王悲痛万分,发誓一定要为苏秦报此仇恨。可是,连连派出的侦探们都没有查出刺客的下落,齐王感到有些茫然。此时,有位大臣向齐王献了一计,齐王听后,当下便采纳了。

  第二天,齐国都城的城门上高悬着苏秦的人头,人头旁边还贴着一张榜文,榜文曰:“查苏秦之来历,乃燕王之内奸,佩六国之帅印,图谋而反。今有勇士弑之,实乃为国立功,持功来报者,将赏黄金千两。”人们看了榜文,望着人头,议论纷纷,一时间,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齐国上下。

  榜文贴出后的三四月内,便有四条壮汉先后来到皇宫门前报功。一位是农夫,一个是石匠,一个是屠夫,还有一位是破落商人。他们四人都自称苏秦是由自己亲手所杀,要领取千两黄金。齐王闻报后,命皇差将四人一齐带上金殿,对他们逐个询问情由。四人回答如出一辙,都说自己是真正的刺客。齐王听罢,大为不悦,当殿斥之曰:“你们四人并不相识,也就不可能合伙同谋,你们当中必然有诈者。我奉劝诸位,还是实事求是地说了,不要冒充。苏秦究竟是你们其中哪个杀的,如实告诉本王。”齐王话音刚落,只见四位壮汉同时跪倒在地,面对齐王慷慨起誓,都说自己是刺杀苏秦的英雄。齐王见状,扭转话题说:“好了,既然你们四人都是刺客,千两黄金也只好由你们四人平分了。我且问你们,你们每人该得多少?”四人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二百五!”齐王听到这里,顿时大怒,拍案吼道:“来人,快将这四个‘二百五’给我推出斩首示众!”刀斧手们得令行刑,四个“二百五”很快人头落地了。

  自那以后,“二百五”便成了一个代名词,人们用以嘲讽那些在生活中缺心眼、少斤两的傻瓜蛋。一直沿用至今,其文其义始终没有变异。

  这一故事应是在“车裂计”的基础上衍化而来的。苏秦于一日晚上,独自在后花园里赏月,突然从花丛中窜出一名刺客,刺中了他的要害。

  宫内出现刺客,齐王便下令捉拿凶手,但一连几天都没有结果。苏秦的伤势也越来越严重,他在临死前,请求齐王在他死后将尸体车裂。车裂就是“五马分尸”,是古代的一种酷刑。齐王听苏秦说后,坚决不答应。苏秦说:“大王将臣五马分尸,还要说我是燕国派来的奸细,宣布我的‘罪状’,只有这样,才会引刺客出面,前来邀功请赏,不就为我报仇了?大王如果怕影响了我的声誉,可以在事后将真相公布于众。”

  苏秦一死,齐王果真当众宣布了苏秦的“罪状”,在闹市里将苏秦的尸体实施车裂之刑以示众。那位刺客知道消息后,也混在人群中观看车裂尸体。当他听到齐王宣布苏秦“罪状”时,认为自己为齐国立了功劳,还能得到奖赏,便连忙挤到齐王面前,得意忘形地说:“小人早就看透苏秦是个坏蛋,所以要刺死他。”齐王却故意说:“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前来冒功请赏?”刺客急了,便将那晚行刺的经过说了一遍。齐王听后,与苏秦所言一样,便喝令兵士拿下刺客,马上将其头颅砍下祭奠苏秦,并向大家说明了所用车裂之刑的原因。

  “二百五”一词流传开来以后,民间又衍化出不少新的内容。在上面故事的基础上,陕北民间有“二百五砍脑鬼”的说法。还有“二百五成神”一说,说的是刺客不知齐王与苏秦之计,得意忘形,结果招来杀身之祸。还有“二百五扛棒棒,圪兴兴,打晃晃”之,就是说人不稳重。

  由于“二百五”是一个贬义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尽量地避开用它。如在做生意时不做二百五的买卖,不是二百四,就是二百六。人们也忌讳说人是“二百五”。

  黄米馍馍祭祖,老嫂顶母

  “黄米馍馍祭祖,老嫂顶母,扁豆顶米”,这一俗语在陕北民间流传很广,对民俗民风的影响也很大。但这一俗语并不是同一时期、同一个人说的,是后来人们将其组合在一起,成为陕北民谚。

  “老嫂顶母”源于包拯的传说。包拯之母老年得子,生了包拯。包拯生而怪异,浑身上下漆黑一团,额头上还有一块怪异疤痕。后来被人们美化为“月牙印”,在民间传说中,它是包拯的第三只眼睛。也因它状似月牙,传说用此眼能看到阴间地府的事情,所以就给包拯附会了“日断阳,夜断阴”的功能。在戏剧中又将其称做马蹄痕。这些都是传说,但包拯有些怪异倒是真的。也正因为如此,包父不愿养育此儿,便弃于山中。包拯之兄知道母亲与妻子将要临盆,从外赶回家来,只见己子已出,不见兄弟,询问母亲后才知被父亲抛弃山林,便从山中抱回包拯,夫妻二人将包拯与己子包勉一块喂养起来。为了不让父亲知道此事,包拯在三岁前与包勉一样叫嫂子为母亲。包拯三岁后,兄嫂向父亲说了真情,父亲再未反对。后来,包拯与包勉一块读书,一起去求取功名,同科中举,又都做了皇家官员。

  在传说中,包勉是一个大贪官,犯了王法,包拯在赤桑镇要开铡问斩。包勉之母闻讯赶来要救儿子。包拯以国家礼法晓理于嫂子,嫂子闻听,觉得包拯言之有理,但想到包勉伏了王法,身后无有依靠之时,不觉纷纷泪下,伤感万分。包拯以嫂子的养育之恩和日常的教诲之情的大德,跪于嫂子面前说:包拯受嫂娘之恩情如同父母,嫂娘百年之后,包拯就是那披麻戴孝的儿男。自此,包拯改口称嫂子为“嫂娘”。嫂娘百年之后,包拯做了披麻戴孝的儿男。自包拯始,就有了“老嫂顶母”的说法。

  “扁豆顶米”也是源于包拯的传说。大宋年间,包拯“去使契丹”,路过绥德时,忽闻一户人家有两个妇女在号啕大哭,便进得家院来询问民情。其中一位妇女说,我们二人是妯娌,我是嫂子,她是弟媳。这几年天遇大旱,田禾歉收,夫君们外出挣钱去了,家中上无父母,下无儿女,眼看弟媳就要临盆了,家中没有一颗米粒,连一碗“定心米汤”也熬不来,这可怎么办呀?包拯问,家中难道什么颗粮都没有吗?妇人说,只有扁豆一种,怎么能代米使用?包拯听后说,你这老嫂就顶母亲,要对她多加安慰,帮她顺利生产,没有米可用扁豆来顶,总比没有强。两个女人慌乱之中,也就信了这位素不相识之人的话。定了情绪,安了心神,婴儿果然顺利产出,用扁豆熬了米汤,产妇喝下后,顿觉血液流畅,周流全身。原来,扁豆有活血功能。自那以后,陕北民间在“老嫂顶母”之后又加了“扁豆顶米”的说法。

  “老嫂顶母”与“长兄如父”是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兄如父”的礼法早于“老嫂顶母”,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父兄之仇,不共戴天”的说法。此说是指视兄如父。陕北民间又有“有父不先子”,“有父从父,无父从兄”之说,说明兄嫂在兄弟姊妹眼中的家庭地位如同父母。

  “黄米馍馍祭祖”源于康熙巡视陕北的传说。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六年三月驻跸榆林期间,正遇清明寒食这一民间祭祖日,康熙皇帝闲来无事,于榆林城内巡视民情。看到人们纷纷出城上坟祭祖,康熙心想,榆林人民风淳朴,不忘先祖,这也是国泰民安的兆示,心中好不欢喜。正在巡视时,来到一户人家,听见房内一个女人正哭着,诉说着,不由得进了家门,见一个男子蹲在地上,双手抱着头,也在低声哭着,一妇人坐在炕沿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抹着,说着。康熙皇帝问所为何事。男子没有说什么,妇人开口说,我嫁了这么一个无用的男子,没本事,挣不来钱,自己受苦受累倒没什么,只是今日寒食,连个上坟祭祖的馍馍也拿不出来,人家都去上坟,我们却没有脸面去见祖宗。原来,自从介子推被烧死在绵山以后,人们用白面蒸成“子推燕”,用来祭奠介子推,后来人们把这一习俗移至祭祖。千百年来,人们都是用白面馍馍祭祖,始终未改其俗。康熙一听所为此事,便问妇人,家中有什么食品。妇人说,只有黄米馍馍。康熙说,黄米馍馍为何物,拿出看看。妇人拿给康熙观看,康熙一看,黄米馍馍金灿灿,黄澄澄,犹如一座金山,顺便咬了一口,顿觉得甜丝丝中有一股微酸,沁人心脾,不觉大加赞赏说,此物酸甜适口,澄黄如金,不失其祭祖品格,你们就用此上坟祭祖去吧!妇人言说不可,用此祭祖,恐惹世人耻骂?康熙说,我是堂堂皇帝都大加赞赏,还有谁敢耻骂。夫妻二人一听是皇帝驾临,趴在地上磕头揖拜,谢主隆恩后高高兴兴拿着黄米馍馍祭祖去了。自此,有了用黄米馍馍祭祖的习俗。

  后人在黄米馍馍祭祖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衍化,祭品的品种也多起来了。有的是家庭富有,使用的祭品也多;有的是家境贫寒,没有好的祭品,将家中比较好的食品拿来祭祖,这其中就有一种叫摊馍馍的,也称做“摊潢”的食品。就是这个“摊潢”在祭祖中引出一段笑话来。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李玉凤在白云山上建起了道观,香火很旺,上山求神的人也越来越多,一时佳县白云山名声大振。有一年从蒙地来了一个信徒在白云山上出家修行。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又还俗了,在佳县娶妻生子,定居下来。到了清朝咸丰年时,已经有几代人了。

  有一年寒食节,他们上坟祭祖,因家境贫寒,没有什么好一点的祭品,就用摊潢作祭品。刚刚把摊潢供祭在供桌上,空中突然飞来一只老鹰,俯冲下来,把推潢叼走了。这人很气愤,但也无可奈何。愤恨之余对着老鹰大骂说:“献个摊潢,献个驴屌你也吃呀!”说完,开始了祭献礼仪,仪毕,放炮鸣响,以示祖先来享用供品。没想到,一声炮响后,把躲在草丛中的一只兔子吓得跑出来了。此人正没好气,见了兔子后,气愤而又感慨地说:“地方不大,甚的孙子也有了。”

  祭祖本是一件庄严肃穆的事情,不允许有嬉戏之作与污言秽语出现。正如《礼记》中所云:仪繁而心不诚,不若仪简而心诚。这位从蒙地而来的人将平时所言使用在祭祖场合,实在有伤大雅。此事被传出后,成为陕北民间的一块笑料,说佳县人是“气老人货”。其实,这不是佳县人所为,也是一个老鼠害了一锅汤。

  佳县人喝面汤——官喝

  佳县人喝面汤是“官喝”,也是王法。若有饭馆不给人喝面汤而倒掉,那就是犯了王法。佳县人也自豪地说他们喝面汤是老先人打官司挣来的。这是怎么回事?

  相传,大约在康熙三十年左右,一位佳县人来到蒙地做买卖,没有经营好,折了本,连饭钱也没了。他实在饿得不行了,便来到一家面馆,看有没有别人吃剩的饮食,好用作充饥。没想到人们都很惜钱,自己买来的饮食都吃光了,他只好继续等着。等着等着,饭馆老板因煮面汤有些糊了,准备换汤,佳县人一看面汤很稠,用作充饥是可以的。便拿了一只碗要舀面汤。饭馆老板可不干了,因这个人进馆来很长时间坐在桌上,既不吃饭还占着位子,心里对他早就憋着一肚子的火,想发作,但又想到“和气生财”么,一旦发火将他赶出去,又怕坏了日后的生意。现如今见他拿着碗来舀面汤,就再也按捺不住无名之火了。先是不让他舀,继而,将面汤倒了。佳县人因实在饿得慌,既没有钱买饭吃,也没有等得别人的剩饭菜,好不容易能喝一碗稠面汤还被老板倒掉了,心中愤怒之火油然而生,便与老板争斗起来。老板说,面汤是我的,愿给你喝,你才能喝,不愿给你喝,把它倒了,是我的权利。佳县人说面汤既是废弃之物,将之倒掉不若予人充饥,是物尽其用之道,你不守道义,枉在人世。二人闹得不可开交,各说各有理,互不相让。后在人们的劝解下,来到归化厅,恳请统领蒙汉民事纠纷的康亲王评判是非曲直。

  康亲王是一位清明的王爷,自康熙二十九年率兵出张家口、屯归化城(今之包头)以来,将归化厅所辖(内蒙古、陕北、晋北)治理得盗息民安。他还常常深入民间私访,对民间的情况了如指掌。二人来到归化衙门,向康亲王诉说原委。康亲王听后,对饭馆老板大加斥责: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是圣人训言,接济贫弱是做人的本分,和气生财是经商之道,物尽其用是天地恒律。你既背圣人训言,又失做人本分,经商无道,不守恒律,是为大逆。老板一听,吓得屁滚尿流,磕头如捣蒜,向王爷求饶。王爷还待发作,佳县人上前向王爷说情曰,臣民到王爷衙中只是为了讨个是非曲直,并不为争输赢,现老板认错也就算了。康亲王听后对老板说,佳县人宽厚仁爱,为你说情,且饶过你这一次。不过,以后凡有人来你馆中讨喝面汤,一定要给喝,倒面汤时一定要大喊三声“有人喝面汤没有”后才可倒掉。老板连连称是,向亲王叩头后,偕佳县人一齐回到饭馆,以酒食招待,自后竟成为朋友。

  由于康亲王在民众心目中地位很高,他在署衙所判面汤一案,虽是小小一案,却影响很大。人们尊重康亲王,不仅在蒙地,就连晋北、陕北的一些饭馆,在倒面汤时也要喊上三声,这在清代已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行规。

  喝汤是一种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陕北民间有谚云,“吃饭先喝汤,强出问药方”,“原汤化原食”。陕北,乃至陕西、山西的很多地区,都有这种喝汤习俗。如在西安吃饺子,往下一坐,不管你喝不喝,首先端上的就是一碗饺子汤。吃面时,旁边总给你放一碗面汤,人们习以为常。所以佳县人称,他们喝面汤是老先人打官司挣来的。陕北民间也有谚云:“三碗面汤顶碗拌汤。”

  过秤

  在陕北婚俗中,凡新人用的被褥衣物都要过秤,以求吉利,这是为什么?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屠夫为人家宰杀完猪后天已黑下来了,他收拾好工具就上路了。路过一个村庄时,看见村里有很多人往东边的一处矮房走去,他感到很奇怪,凑上去问村人究竟发生什么事情了,村人告诉他,这家的主妇正在生孩子,也不知为什么,就是生不下来,命在旦夕。屠夫听后,也跟着人群来到房前。此时,房里已挤满了人,大家谁也没有办法,在干着急。屠夫是个好心人,还会两手,于是,他放下挑工具的担子,让人请来族长,向族长说,你给我找几个身强力壮的男人来,让他们听我的吩咐。族长很快找来七八个壮小伙,屠夫命他们将院子团团围定,不许任何人随便出入。接着,他又大声说:“今天主妇有难,我知道,是恶鬼在作祟,现在请大家排好队,依次上我这杆秤,称称你们的重量,不许任何人溜走,违者,我就用这把杀猪刀将他送上去往阴间的路。”于是,过秤开始了,众人都一个个依次过了秤,最后剩下一个娇艳美女,走上前来对屠夫娇滴滴地说:“我是五十里以外来的客人,是主妇的表妹魏徵,有这样的亲戚关系,你总不至让我也过秤吧!”说完后,又是嫣然一笑。这一笑,只笑得那几个年轻汉子的心也软了下来,大有免其过秤之意。屠夫可不然,冲着姑娘大喊一声说:“请你上秤!”族长这时也把眼睛一瞪,冲着那几个年轻人大吼道:“遵守法令,将法场围好!”几个年轻人顿时抖擞了精神,硬把姑娘拽上了秤。姑娘刚一上秤,便见地上流了一摊污血。原来这个姑娘是“产妇鬼”变化的。民间传说,产妇鬼专门在妇女生孩子时来吸产妇血。产妇鬼一看露出了马脚,拔腿就跑。屠夫眼疾手快,大喊一声“哪里去”,已赶在产妇鬼之前来到门口,赶紧将秤挂在门上,屠猪之刀放在窗子上。产妇鬼想夺门而出,刚刚来到门下,有秤将其拦住,屠刀闪出一道寒光,将其斩了。大家低头看时,只见门后有一张血皮,产妇鬼就这样死了,孩子顺利出生了,孕妇也转危为安了。人们不解地问屠夫,你是怎么将产妇鬼伏法的。屠夫高兴地说:“鬼虽然以其变化多端的手段来危害人,但它们是不能过秤的,因为它们没有良心,良心很重。人有良心,所以压秤,鬼没有良心,所以不压秤。做了坏事就会丧失良心,鬼就是因为没有良心,做了坏事,所以它们不敢过秤。”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屠夫,同时也为这位孕妇的转危为安庆贺,就在妇女临产时于门上放一杆秤,窗上放一把刀,以求吉利。久而久之,成为习俗。

  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一位屠夫为邻村的一户人家杀猪,这家主人的孙子正是满月日,请了很多亲朋来家庆贺,所以屠夫杀完猪后被留下来吃了一天酒席,并给他开了双份工钱。屠夫酒足饭饱后,天色已不早了,收拾工具,启程回家。刚到大门口,忽见有一盏灯笼朝门里走来,只见灯,不见人。原来是一个鬼打着灯笼正朝大门之内走来,一见屠夫后,将灯挂在大门外的墙角上。屠夫出得大门后问鬼,你来这里干什么?鬼说,来捉这家人的媳妇做替身,无奈他家红烛烧了一天,红联贴了不少,人来人往,门老开着,有一面镜子照得我有些发抖,使我无法下手,只好等到下半夜动手了。屠夫因感激主人的盛情,便劝鬼不要把人家媳妇捉去,要不把自己捉去好了。鬼说:“你身上有刀,杀气太重,我不敢捉你。”屠夫听鬼说了它所怕的东西后,便拔刀把墙上挂的鬼灯打翻,反身回到主人家,对主人说,今晚有鬼要害你家媳妇,但鬼怕刀,怕红光,怕镜子,你们赶快把红纸贴上,镜子、剪刀挂在你家媳妇房门上,鬼就不敢来了,就可保得安然无恙。主人家照屠夫说的做了,果然无事。自那以后,就有了“红光照门”、“明镜驱妖”、“宝刀在上,鬼怪远去”的驱鬼说法。人们为讨吉利,也于产房门上贴红对,挂镜子、剪刀等吉祥物。

  死刑犯临刑大吃一顿

  我国古代,凡死刑犯人在临杀头前可以大吃一顿,这一规矩据说是赵匡胤所定。

  相传,赵匡胤还在落难的时候看见十字路口围了很多人观看官府处决犯人。一个骨瘦如柴的犯人正在昂头吃一根线上穿着的七颗米粒,赵匡胤见状心中一阵酸痛,大为不悦,便脱口而出说:“有朝一日我赵匡胤面南而王,一定要让死刑犯在行刑前大吃一顿。”赵匡胤说此话是无意的,但却被断头鬼们听去了,他们到了阴间后大力宣扬如果赵匡胤坐了天下,一定会恩泽于鬼魂的,就冲着赵匡胤的这一做法,我们做鬼的也一定要帮他坐天下。

  果然,赵匡胤在发起陈桥兵变时,有无数鬼魂为他摇旗呐喊,顿时,阴云四起,魂魄显现。众将士们也以为赵匡胤的起兵已得到天助,没有一个不对赵匡胤的这一“天时”感到惧怕的,所以都投诚在他的麾下。兵变成功,皇袍加身,赵匡胤做了大宋皇帝。

  赵匡胤当了大宋皇帝不久,便颁诏天下,死刑犯在临刑前可以大吃一顿。

  钟馗嫁妹的衍化

  在钟馗驱鬼的风俗中,习俗和内容是在不断衍化的,其中一个就是钟馗嫁妹的故事。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