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5章 老君爷留世事与女娲留世(2)

  陕北民间传说,秦朝时期,有孟姜女万里寻夫来到此地后,因路途艰辛,悲伤至极,痛哭而泪出,滴成苦泉而得名。虽是民间传说,但也有历史遗迹。陕西一家媒体以《宜君出土明代孟姜女诗刻碑》为题,报道了这一“史实”。报道说:宜君县哭泉林场在距今哭泉眼五十多米处修建办公楼挖地基时,发现了一块明代题咏孟姜女诗刻碑。碑长一百四十五厘米,宽七十五厘米,厚十八厘米。碑文文题是:《题孟姜女哭泉祠诗》。有诗两首,并有引文,长达三百余字。两首诗均为七律,其中一首为:“以哭名泉更有祠,孟姜此事古今奇。客程历尽风霜苦,妇道无亏天地知。香骨久随尘共化,芳名留与日月驰。偶从父老寻遗迹,驻马挥毫为赋诗。”诗的作者不详,碑文为明弘治十年(1497)延安知府李延寿书,立碑者为嘉靖十三年(1534)宜君知县阎泰,至今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了。

  另据出土该碑的有关现场人员称:该碑出土时尚有约二寸左右的黑色灰烬,证明了孟姜女祠是毁于战火。根据发现现场的痕迹,证实了孟姜女庙占地约十余亩。因为出土碑刻地点距离哭泉眼足有五十多米,依此算来,占地十余亩应是没有争议的事实。该碑的出土,为研究孟姜女的传说和哭泉孟姜女祠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孟姜女万里寻夫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她对爱情的忠贞受到了我国人民的尊重,因此,人们盖庙立祠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中国妇女。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山海关的姜女庙了,该庙从古到今,香火不断,引来文人骚客,题诗撰联,以标榜这位被人们传颂的妇女。其中,姜女庙门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此联以一字两音的读法,概括了海潮的潮起潮落和浮云的长消,真可谓千古绝唱。宜君哭泉的七律也不失其丰润色彩。

  孟姜女究竟有无此人?据有关专家研究考证,证实了这一传说是在一件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衍化而来的。据《左传》、《礼记》中所说:公元前550年,在齐国攻打莒国(今山东莒县)的战争中,齐人杞梁(在孟姜女传说故事中被谐音为“喜良”)战死,杞梁的妻子“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后人在杞梁妻“善哭其夫”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把故事从春秋下移至秦朝,并让她哭倒长城。由此可以说明,人民是反对战争的,尤其是秦朝所发动的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还让人民去修长城,人民就将春秋时期战争中的故事借用过来,以反对秦朝所推行的战争。同时也说明,关于孟姜女的传说故事最早是在秦朝时期产生的。

  在传说中,人们习惯称“孟姜女”或“孟姜”。后来,人们便误以为孟姜女姓孟,其实,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

  上古时期,我国的先民们既有姓,又有氏,姓和氏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姓是一族的称号,如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周人的祖先是姬姓,秦人的祖先姓嬴。从“姓”这一字形来看,它是由“女”和“生”组成的,说明上古时期的姓大都有“女”字旁,如:姬、姜等。姓的产生与婚姻形态有关,它是母系氏族社会中族外婚的产物。由原先同姓族内的子孙在不断繁衍后,又逐渐分为若干分支,并且散居在各地,每一支又各自有了自己的特殊称号,这种称号就是“氏”。例如:秦人的祖先嬴,他的后代就有十四个分支,秦始皇就是嬴姓的赵氏,也就是说,秦始皇是嬴姓中赵氏分支的后裔。先秦时期,姓与氏有着不同的用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因此,我国古代一般是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是为了使她有一个明显的标志而不至于与自己同姓(同族)的男子通婚。因为男女同姓必出于同一血缘,这样的婚姻是“其生不蕃”的。男子称氏是为了“明贵贱”的,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他是宋国始祖微子的后代,微子是商纣王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因此,微子与孔子都应该是子姓。孔子是出自宋人公孙嘉一系,公孙嘉字孔父,所以,他的后人便以字为氏,这一分支就以孔为氏了。所以,孔子应是子姓,孔是他的氏,人们一看他的氏,就知道他是公孙嘉的后裔了。秦汉以后,以氏为姓成为一种趋势,姓氏逐渐合一,不再像先秦时期那样姓氏分用了。

  上古时期,姓作为“别婚姻”的标志对妇女来说,比名更重要。但在同姓女子中,也要有所区别才能称呼。最常见的区分就是在女子的姓上冠以排行字眼。如伯、仲、叔、季等,其所表示的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等。伯姬、仲子、叔姜等即属此例。未出嫁的女子一般都用这种方法称呼。出嫁的女子一般采用在姓上加父母所在国的名称,例如晋姬,表明她是来自晋国的姬姓女子。或者是在姓前冠以配偶受封国的名称,例如芮姜,表示她是嫁给芮国国君的姜姓女子。还有一些其他称呼方式,如周朝女子的姓一般不放在前面,有时为了区分性别,在姓后加上“女”或“母”字。

  我国古代,在兄弟姊妹的排行中,有时也将“孟”作“长”用,意与“伯”相同。

  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齐国祖先是姜子牙,所以宋国宗族大夫们的儿女们都是出自姜姓。民间传说中哭倒长城的齐国女子孟姜,表明她是姜家排行中的大女儿,女是用来区别性别的,所以,姜家的大女儿就被人们称做孟姜女了。依此而论,孟姜女就是姓姜了,而不是姓孟。

  根据《左传》和《礼记》的记载,杞梁是齐国人,其妻从齐国动身,到万里之外的边墙寻夫,应往山海关方向去才对,为什么在陕西宜君会有此传说呢?其中另有原因。由齐国故事下移到秦代,又在宜君有“哭泉”这一与孟姜女传说有关的遗迹,不排除秦人杜撰的可能。因为当年秦始皇筑边墙征集了全国许多民夫,秦人自然也在其列。为什么将齐国故事中的杞梁改为“范喜良”,杞梁没有姓名的妻子称为孟姜女?可能当时关中一带确实有这样一对夫妻,丈夫就叫范喜良,被秦始皇征调到榆林一带修筑边墙,妻子就是姜家的大女儿,从关中出发,万里寻夫才,路过宜君北上,直到榆林边墙处为丈夫送寒衣。周朝始祖弃的母亲是姜嫄,她是有邰氏女,帝喾之妃。有邰氏久居陕西武功西面,姜姓在陕西很多,不能说姜子牙被封到齐国后所有姜姓都去了那里。

  在陕北民间流传的孟姜女哭倒长城是在榆林长城段,这里的长城是土与沙的混合结构,本来就经不起风雨剥蚀,将孟姜女哭倒长城附会给这里的话,更能让人相信一些。传说孟姜女来到边墙后,修筑边墙的人马均已撤走,面对荒凉的大漠,思念着恩爱的丈夫,不觉忧伤陡起,放声悲哭。屈死在阴间的范喜良忽然听到妻子的哭喊声,从阴间冲出,推倒长城,显露出身躯。孟姜女见到丈夫的尸体准备运回家乡,一路艰辛,来到米脂后再也走不动了,就将丈夫安葬于米脂,并守候着丈夫的坟茔。数年后,范姜两家家人等不到姜女归来,也一路寻访到陕北,打听得孟姜女在米脂为丈夫守陵,就来到米脂,意欲接姜女回家,可姜女无论如何不肯回去。他们也只得陪着姜女定居下来,生活在陕北这块土地上。

  延安水鬼升城隍

  相传,旧时延安的延河边清凉山砭上住着一个老学儒,只身一人,每日以诗书打发着时光。

  一个冬天的夜晚,正在灯下习读诸子文章的老学儒忽然听见有人敲门,并以询问的口吻问:“我能进来吗?”老学儒心想,白天都很少有人来此,如今已是子夜时分了,为何还有人找上门来,甚感奇怪。没有吭声,起身将门开了,往外一看,什么也没有。心里有数了,将门虚掩上转身到灯下继续读书。过了一会,又听门外说:“能让我进来暖和暖和吗?”老学儒应声说:“门没关,你进来吧。”只听“吱”的一声门开了,然后又闭上了。一会,老学儒见火炉旁边有一摊湿淋沐的水,知道他很冷,便起身从厨中拿出一壶老酒,两个酒杯,放在书桌上,将酒斟满后说:“喝上几杯,去去寒气。”只见一只酒杯升在空中后一倾,又放在桌上。老学儒又斟,他又喝。一连数杯后,二人喝到高兴处,便攀谈起来。从交谈中,老学儒知道他是在延河中被水淹死的水鬼,正在这里等替身。老学儒问:你被淹死几年了,就没有等到一个替身?水鬼回答说,已经五六年了,替身倒是等到几个,我又把他们放了。老学儒问水鬼,这是为什么?水鬼说,那几个不是老人,就是孩子,当我把他们按到水里后,看见他们那副可怜相,心里又想,谁家没有老人、孩子呢?就又把他们放了。老学儒说,那你要等到什么时候?水鬼说,慢慢等着吧,万一等不到一个合适的替身,我也只好认了。只是夏天还好说,这冬天太难熬,在水里实在冻得不行,想到人家去暖和暖和,又怕惊了人家,所以熬了这几年。我见你是孤身一人,又有学问,就贸然来打搅你,实在有些欠妥。老学儒听后,水鬼亦有如此慈悲胸怀,我们人类自愧不如。便对水鬼说:你有如此大度胸襟,我愿与你交个朋友,无论寒暑,任你往来如何?水鬼听后很是感谢,二人又畅饮起来,不觉天已快亮,水鬼告辞走了。

  第二天天快黑时,老学儒又备了一壶酒,外加两碟菜,坐在书桌旁一边读书,一边等着水鬼的到来。不一时,响起了敲门声,老学儒说:“门没关,你进来吧。”水鬼进得门来,老学儒开口便说:“咱们既已是朋友了,以后再来无须敲门。”水鬼说:“大凡交往,总得有些礼节才好。”老学儒说:“以大礼为重,可以不拘小节。”说着,二人对饮起来,老学儒以诸子百家之学向水鬼宣教,水鬼以鬼类诸事相告,彼此畅谈无拘无束。自此以后,每日夜里,人鬼相谈,取长补短,推心置腹,真是亲密无间。

  三年过去了,一个夏天的夜晚,水鬼来得很早,高兴地对老学儒说:“咱们这是最后一次相见了。”老学儒问道:“这是为什么?”水鬼说:“我已找到替身了,明日正午时分,从上川里下来一个骑毛驴、穿着红衫的女人,就是我的替身。”老学儒听后心里很矛盾,既为失去这个水鬼朋友感到惋惜,也为那个女人的性命担忧。水鬼一看老学儒的心情很深重,便也高兴不起来,二人默默地坐了很长时间分手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