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1章 刘秀封树王(2)

  绍兴十一年(1141),韩世忠因反对宋朝朝廷的对金屈服议和的主张,被召回临安(今浙江杭州)解除了兵权,授命为枢密使。又因岳飞的冤案,面诘秦桧,遭到秦桧的嫉妒谗毁。他的抗金主张也不被朝廷采纳,自请解职,愤而退居于西湖之滨,杜门谢客,数年之后,六十三岁时病逝。

  韩世忠治军有方,所部号为“韩家军”,在金军中谁人不怕!“韩家军”与“岳家军”是抗金史上的两支强劲之旅,威镇北方金邦。韩世忠所造克敌弓、连锁甲等兵器以及他训练骑射的方法,为宋军所沿用。

  《宋史·韩世忠》云:“世忠连疏乞解枢密柄,继上表乞骸。十月,罢为醴泉观使,奉朝请,进封福国公,节钺如故。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平时将佐罕得见其面。”又载:“十二年,改谭国公。显仁皇后自金返,世忠诣临平朝谒,后在北方闻其名,慰问者良久。十三年,封咸安郡王。十七年改镇南、武安、宁国节度使,二十一年八月薨,进拜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孝宗朝,追封蕲王,谥忠武,配飨高宗庙庭。”

  《宋史》中又载:“礼部尚书尤袤修国史,白于朝,下取是书以进,光宗览之,称善。进龙图阁学士,提举万寿观,转光禄大夫致仕。卒,特赠开封仪同三司,赐银绢九百,爵至蕲春郡公。”

  《宋史·韩世忠》论曰:“古人有言:‘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宋靖康、建炎之际,天下安危之机也,勇略忠义如韩世忠而为将,是天以资宋之兴复也。方兀术渡江,唯世忠与之对阵,以闲暇示之。及刘豫废,中原人心动摇,世忠请乘时进兵,此机何可失也?高宗唯奸桧之言是听,使世忠不得尽展其才,和议成而宋事去矣。暮年退居行都,口不言兵,部曲旧将,不与相见,盖惩岳飞之事也。昔汉文帝思颇、牧于前代,宋有世忠而不善用,惜哉!”

  “盖惩岳飞之事”是说韩世忠因为对秦桧等奸佞害岳飞而不满,才受到牵连的。《宋史·岳飞》中云:“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岳飞这样一位忠臣,竟然受到“莫须有”罪名的迫害,真是可惜!岳飞之忠义,宋代朝廷是很明白的,《宋史·岳飞》中云:“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正因为岳飞有这样的忠君忠国思想,“故敌为之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宋史》论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亮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瞋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孝宗皇帝即位后,“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建庙于鄂,号忠烈。淳熙六年,谥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以《宋史》这段史录,可以看出岳飞死后,孝宗皇帝为他在鄂州建立了祀庙;嘉定四年又追封他为鄂王。韩世忠被封为蕲王,应当亦是如此,即在蕲州为他建立了祀庙。孝宗即位后,感念韩世忠的卓著功绩,追封他为蕲王。

  蕲是指蕲春,依其历史建置来看,在现在湖北蕲春县的北面。北周时期以罗州改置为蕲州,治所在齐昌县,隋代改为蕲春。南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移治今蕲春县西南蕲州镇。

  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女将。她出身贫寒,曾经流落京口(即今江苏镇江)为妓。遇到伤病中的韩世忠后,精心为其调理伤病,互相倾慕,结为夫妻。

  高宗建炎三年(1129)春,有苗傅、刘正彦在临安(即今浙江杭州)作乱,欲逼高宗逊位,遣使赴金国求和,韩世忠从张浚那里发兵勤王。当时住在平江(江苏苏州)的梁红玉和儿子韩亮被苗傅押做人质。宰相朱胜非使用计谋,让傅等封梁红玉为“安国夫人”,以抚慰韩世忠以及平江诸将士为由,放梁红玉出京城,才得以脱险。在浙江秀州(即今之嘉兴)见到韩世忠后,为世忠具述临安详情,并催促世忠迅速进军平乱。建炎四年韩世忠与金兀术大战于黄天荡时,梁红玉冒着石矢,亲自执桴击鼓助战。金兵在汉奸献计,突破江防,北遁逃去后,梁红玉又上疏朝廷,请治韩世忠之罪,说明夫妻二人抗金的忠贞不渝。绍兴六年(1136),韩世忠镇守楚州(今江苏淮安)时,当地的情形是满目荆棘,属蛮荒之地,梁红玉跟随丈夫韩世忠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并亲自织帘为屋,驻在垦荒之地以鼓舞士气,将士们深受感动。梁红玉后来被朝廷封为“扬国夫人”。

  韩世忠由于南宋朝廷腐败,屈膝求和而忧郁死去。宋孝宗即位后追封韩世忠为蕲王,并建筑陵墓、享堂,还亲自书写了“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的碑额。有碑文长达一万三千九百多字。碑文由赵雄撰文,周必大书写。碑高三丈,石碑旁现存石龟一只,高过一人,长达丈余。镌刻极为精细。

  韩世忠墓在江苏省吴县木渎镇的灵岩山西南麓,占地约二亩,封土高出地面三米,是韩世忠和他的四位夫人的合葬墓,并有宋代所建蕲王庙。明清两代均有修缮。庙址在今藏书乡小学院内。

  韩世忠不仅是一位抗金英雄,他在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辗转传抄的“满江红”一词,与岳飞之“满江红”相比,也毫无逊色之处。他们两人有共同的抗金志向,肝胆相照,所以,他们两人的“满江红”词都是宋代抗金的壮丽诗篇。现将其录抄如下,供人们称赏他的高尚品格和爱国爱民的情怀。

  万里长江、淘不尽。壮怀秋色,漫说道,秦宫汉帐,瑶台银阙。长剑倚天分雾外,宝弓挂日烟尘侧。向星辰,拍袖整乾坤,难消歇。

  龙虎啸,风云泣,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笛管,鸾与步老辽阳月。把唾壶敲碎,问蟾蜍,圆何缺。

  词调气势恢宏,且又满腹惆怅。破碎的万里山河何时才能得以收复?不是爱国将领,没有民族仇恨,没有直言不讳、刚直不阿、忠正无私的坦荡胸怀,是不能写出这一千古绝唱的。

  杨业

  杨业,本名重贵,又名杨继业。杨业之父是北汉麟州刺史杨信。杨信是并州太原人,杨业亦应是太原人,《宋史·杨业传》中亦如是说。但另有说法是杨业是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从这一说法可以看出,杨业是其父杨信在麟州做刺史时所生之子,所以才有了杨业是麟州人的说法。

  杨业出身将门,善骑射,骁勇而有智谋,并能与士卒共甘苦,因而将士们都愿意为其效力。杨业原为北汉部将,并在军中屡建战功,官至建雄军节度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宋朝灭掉北汉后杨业归顺宋朝。归宋后,任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宋太宗认为他长于边防之事,便调迁其到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太宗五年时,辽军以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杨业率数千骑人马迂回到关北,从背后发起攻击,大败辽兵于雁门,并杀其驸马侍中萧多罗,擒拿了都指挥使李重海。

  雍熙三年(986),在辽宋歧沟关大战中,杨业是西路行营副都部署,与都部署潘美、监军王侁等率兵出雁门关,连克寰、朔、云、应等州(均在今山西雁北地区)。但后来由于东路军和西路军战败,辽军主力西移,西路军奉命掩护四州民众撤退。这时,杨业提出了分兵应州,诱敌东向,以遏其势的建议,王侁、潘美拒不采纳,反而逼杨业孤军出击。杨业虽知此行必败,但仍慷慨从命,临行前,约潘美等在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陈家沟)接应。杨业孤军与辽军展开大战,陷入重围之中,经终日苦战后,终于退到了陈家谷口。此时,潘美等已背约南撤。杨业得不到救兵的援助,只好又率领人马返回战场再战。经过浴血奋战,将士们全部阵亡。杨业也因受伤多处,坠落马下而被俘。被俘后,杨业绝食三日而死,表现了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操。

  杨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三人为殿直。

  陕北民间传说杨业是神木人,这大概是因为他的父亲杨信在神木做过刺史的缘故。杨信既是并州太原人,杨业也就应该是太原人。当然,说杨业是神木人也有一定理由。一则,杨业有可能在小的时候就被父亲带来刺史任上,在神木从小长大。另则,也有可能是杨信在神木做刺史时娶了家眷,在任上生了杨业,所以,杨业也因出生地在神木而被视做神木人。杨业在神木的军旅中长大,并在神木娶了妻子佘赛花,又同父亲一样,成为北汉部将,留在神木,因此说他是神木人就更有理由了。也正因为杨业与佘赛花的婚姻是在神木成就的,又因为他是北宋名将,所以,陕北民间就流传着他们非常浪漫的爱情故事。

  传说,杨业还是北汉部将时,为了国家的安危,出兵征讨经常前来麟州骚扰的五原县山大王佘赛花。佘赛花不但武艺高强,而且才貌出众,虽是未出阁的女子,却久经沙场,与官府作对。她也闻知麟州刺史杨信有一子名杨业,武艺高强,才华出众,早想会会此人,看是否名副其实。杨业正好领兵前来,天公成就了这段美好姻缘。二人在交战中,杨业武艺稍逊于佘赛花,有些招架不住了,只好掉转马头往回跑。佘赛花乃女中豪杰,又年轻气盛,哪里肯放走杨业?一定要追赶上去,活捉过来。杨业在前面跑着,眼看佘赛花追了上来。前面来到七星庙,杨业心想,自古有妇人不上庙台的禁忌,我躲入庙中后,她一定不会进来。佘赛花追到庙前忽然不见了杨业,心想他一定躲到庙里去了。北地人却不信妇人不上庙台的说法,也随后进了庙堂。佘赛花四处寻找不见,来到神像后面一看,杨业却躲在神像后面一声不吭。便大喊一声,令杨业下来交战。杨业一看,躲是躲不过去了,纵身一跳,从神像后面跳了下来。佘赛花为防不测,将大刀一指,架在了杨业的脖子上。杨业本是败军之将,哪里敢去还手,便双手一拱道,小姐且绕过杨某性命,从此两家和好。佘赛花也没有杀害杨业之意,见杨业求饶,这才细细将杨业一看,一表人才北地少有,一派虎将之威,英貌异常,便有些心软了。但刀却架在杨业的脖子上,欲杀不能,欲罢不可,愣在那里不动了。杨业一看,已明白了佘赛花的心思,放开胆子说,你要杀便杀,要剐便剐,何必将刀架在脖子上不动了。佘赛花这时才感到羞怯怯、意慌慌,不知怎么却冒出了一句:“你挨我一刀还是挨我一招?”杨业已知佘赛花所言之意,还假意问道:“挨一刀怎么讲,挨一招怎么言?”想让佘赛花亲口说出来。佘赛花此时也顾不上什么了,说:“挨一刀就是我将你一刀斩了首级,挨一招就是招你到我家山寨,共同劫富济贫,为民除害,流一世英名于后人。”杨业也早知佘赛花在五原是一个巾帼英雄,劫富济贫,深受民众拥戴,只是与官府作对,才被官家憎恨。今日一见,佘赛花果然貌若天仙,赛过花中牡丹,有北地刚烈之气概,但也不失女子俊丽的风采。如果与她结为夫妻也不枉来世一场,并可与她共同为国效力,为民立功!想到这儿,他一口答应,愿挨一招。佘赛花一听,将刀放下,站在那里没了言语。杨业却趁此机会扑上去将其抱住不放,并解衣宽带,强与佘赛花在庙中做爱。佘赛花虽执意不肯,但又因杨业所迫甚急,恳求不已;看他那性急的样子,又才貌袭人,如何能拗得过去?只好从了。事毕,二人起身束带之际,佘赛花猛然抬头处,见神像微微发笑。佘赛花受不了神像的耻笑,便说道:笑什么笑,你们要到老娘肚里转一圈了。就是这一句话,七星庙里的七位神灵依次投胎到杨家,并且都很短命地在世上转了一圈。

  二人出得庙来,佘赛花牵过马匹,让杨业上马和她一起去五原佘太村。杨业坚决不愿随去,这又惹恼了佘赛花,抽出刀来欲杀杨业。杨业面无惧色,并引颈上来,让佘赛花动手。佘赛花这时如何下得了手?杨业便向佘赛花明以大义说,你杀富济贫虽是正义之事,但不能为国效力,保家卫国才是你这样英雄的志向,在那山寨为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我之所以要在庙堂里急于成就此事,就是怕你硬拉我去你寨中,我若不去,又怕你不依。成就此事后,都是一家人了,你如何还能再回山寨去?赛花听后很是感动,决心归顺在杨业麾下。二人说好后,佘赛花回到五原,将人马拉到麟州,扶助杨业的事业,并生儿育女,孝敬公婆,为国效力。后来,一起与杨业归顺大宋。

  佘赛花是杨业的妻子,在《宋史》中没有记载。佘赛花确有其人,她是五原县大佘太村人。佘太村所居人家均为佘姓。佘太村因家业太大,又分出宗祠,佘太村东北处有小佘太村。故此,佘太村也被称做大佘太村。

  佘太村在今内蒙古包头市的五原县,其境距神木不远。后人将佘赛花称为“佘太君”实是“佘太村”的讹传。如果说佘太君是宋朝皇帝的封号,遍查古籍,未见记载。言佘太君尊说佘赛花为“佘太村”人,也就是说,佘赛花是佘太村中受人尊敬的一位女性。

  杨延昭

  杨延昭,北宋名将杨业之子,原名延朗,出生在陕西麟州(今神木)。延昭性厚重且寡言,自儿时起,就常做军阵游戏。杨业也很喜欢延昭这种“类己”的性格,所以,每次出征都让延昭跟随着自己。雍熙三年(986),在伐辽之役中,杨延昭在杨业所部担任先锋,奋勇作战,相继攻拔了应州和朔州。在朔州城下作战时,有流矢贯臂,但仍坚持力战。后驻防朔州,才得以逃过陈家谷口之灾。咸平二年(999)深冬季节,杨延昭驻守遂城(今河北省徐水县)时,有辽军大举进犯,将城重重围困,攻城甚急。杨延昭身为统帅,临危不惧,守御有方,发动全城兵民登上城头,凭借着城堞,用火器和箭矢防御非常成功。同时,又汲水灌注于城墙外侧,顿时结冰,滑不可攀。辽军攻城不克,遂引兵南下,杨延昭率三千守城兵士乘势追击,辽军死伤甚众,大量辎重等物被杨延昭所得。三年冬,辽军又派遣数千骑人马攻取遂城,杨延昭设伏兵于城西之羊山,诱敌至羊山脚下,伏兵突起,辽军大败,遂城也因辽军屡次攻而不克,被誉为“铁遂城”,杨延昭也因此而升任为莫州刺史。宋真宗皇帝曾召杨延昭回京询问边防战事,延昭陈述备细,真宗当众表彰延昭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南下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境内,杨延昭上书真宗赵恒,建议乘辽军孤军深入宋之腹地,却又人马疲惫,乘机而歼之。此议真宗未予答复。杨延昭便率部进抵辽境,破古城,俘斩辽军甚多,立下了战功。二年,澶渊之盟后,在选拔北边守将时,真宗皇帝特意指定杨延昭知保州(今河北保定)兼缘边都巡检使。随后累立战功,相继迁升为保州防御使和高阳关副都部署。

  杨延昭在督军作战上,号令严明,治军有方,战必身先,并能与士卒同甘苦,所以士卒们均乐为之用,人们也谓之有乃父之风。

  据《宋史》载:杨延朗“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曰为杨六郎”。这大概就是民间将杨延昭这位杨业之长子传为“杨六郎”的由来。杨延昭于大中祥符七年卒。生有一子,名文广,字仲容。

  所谓“澶渊之盟”就是宋朝与辽国在澶州订立的和议之盟约,因澶州亦名“澶渊”,故而史称“澶渊之盟”。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国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到宋境腹地。在这种情况下,真宗赵恒与多数朝臣均主张迁都南逃,唯宰相寇准极力反对南迁,真宗皇帝这才勉强在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射死了辽国大将萧挞凛(凛一作览)。辽军孤军深入,粮草不济,又恐腹背受敌,向宋朝提出了和议。真宗向来主和,辽国提出此议后,遂于十二月与辽国在澶州订立了和约,由宋朝每年向辽国输送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澶渊之盟”是宋朝在军事与政治上的耻辱。但在边防用人上真宗却是明智的,真宗皇帝将杨延昭派到北方镇守,无疑对大宋政权的稳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就是杨延昭镇守北方的七八年中,人们企盼着安定,对杨延昭寄以很大的希望,所以在民间流传着关于他防边的故事。

  陕北民间传说“澶渊之盟”后,杨延昭奉命守边。他来到边防后,因疆界问题经常发生摩擦。在杨延昭的几次重创下,辽国愿意就疆土问题与杨延昭进行妥善解法,于是,杨辽在雁门关处开谈。谈判中因究竟应将界线划在什么地方而争执不下,杨延昭就向辽国提出,让他跑一马或放一箭,作为两国边界。这种办法,任辽国选择其中一种。辽人想,跑一马那有多远?如果马不停蹄地跑下去,会把辽国全部国土跑完的。放一箭时,人的力气有限,又能射多远?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一箭”定疆土的办法。辽人还夸赞杨延昭臂力过人,愿为杨延昭准备弓箭,供其发射。辽人为了不让杨延昭射远,特意准备了一支一个人才能合围的羽箭拿来见杨延昭,杨延昭见了以后,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到了射箭定疆土的日期后,杨延昭率领将士们登上雁门关城楼,辽人也站在他的身边观看。辽人都心想,你杨延昭聪颖过人,这次却要在辽国人手下失算了,且看你能射多远!宋朝将士们也都认为这一做法实在欠妥,不要说如此粗大的一支箭,就是平常一支箭也射不了多远。可杨延昭却镇静自若,手挽巨弓,搭上粗壮的羽箭,气沉丹田,用足气力向后拉弓。弓满箭直,运气一阵后,杨延昭突然发箭,只听得声如巨雷,直震得雁门关城楼上下颤动,众人立即趴伏在地上,惊呆不已。箭身犹如一条苍龙横空,咆哮着朝北飞去,所过之处的辽人被这惊天动地的响声吓坏了,他们蹲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吓得尿了一裤子。一阵巨声后,人们从惊恐中醒过来,这才意识到要去找箭,看它落在什么地方。经过无数天的寻找后,在大青山处找到了那支箭,射在大青山的石峡中。如果不是被大青山挡住,箭还不知要飞多远。依双方之约,大青山以北属辽人的政权范围,以南则属大宋疆土。

  关于这一传说,还有另外的一个传说,说是大凡国家社稷都由天定,杨延昭哪能将如此粗壮的箭射得那么远?这都是有神灵相助之故,当杨延昭脱手发箭后,东方苍龙将箭衔了一直向大青山飞去,将箭钳在石峡中。这是天意,如果稍一偏处,避过大青山,还真不知要落在哪里。又传说,杨延昭射箭惊吓了辽人,辽人蹲在地上尿了一裤子,自那以后,所有辽人无论男女,都是蹲下尿尿,这是因了被杨六郎射箭惊吓所致之故。但辽人性刚,不愿说是被吓出的毛病,而将其说成是恐怕站着尿尿把六郎爷冲起来,所以才蹲着尿。久而久之,这种毛病成为他们的一种习俗。

  由传说可知民间对杨家很敬重,尤其是对杨六郎更为敬重。人们到处为杨家建庙立祠,供奉他们。传说延安市的杨家岭就是安葬杨家的陵墓。延安市市场沟到西沟有一个山洞,相传为杨六郎驻防延安时为了迷惑辽人所挖的“转兵洞”。甚至宝塔区甘谷驿的“雁门关”被附会成了山西雁门关。如此种种,都表明人们对杨家的深厚情感,这也是关于杨家是陕北人的说法得以在民间传说存在的基础。

  穆桂英

  穆桂英究竟是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这是值得商榷的。说她是历史人物,《宋史》和其他典籍中均无记载。说她是传说人物,地方志中还有一些记载。《子洲县志》中云:穆桂英是本县砖庙乡美谷界村人。该村穆姓人家很多,相传都是穆家后世子孙。《子洲县志》中还将民间流传穆桂英是“山东”人予以了纠正,所谓“山东”实为“东山”之“山东”的讹传。《子洲县志》云:“美谷界有塬地数百亩,坦荡辽阔。有一座山曰‘东山’,山东有一破烂土窑,传说是穆桂英出生地。所谓生在山东即指山之东侧。”又云:“一块塬地名叫跑马场,有石柱叫拴马桩。山下有一清泉名曰‘饮马泉’,相传穆桂英在此地占山为王,操兵练将,抵御西夏侵扰,后投于杨家将帐下。”

  从《宋史》所载,结合《子洲县志》以及民间传说来看,穆桂英应该是一个真实人物,并且就是子洲(宋代属绥德县)人。只是因为她没有杨业、杨延朗等杨家将那样显赫而没有被《宋史》收录,但在民间传说中她又比杨家将名气大得多。在民间传说中,她披上了一层亦真亦假的外衣,给后人留下了谜团。但从史料与传说中依然可以得到比较清晰的脉络,那就是,穆桂英是真实地存在于宋代的一个人物。

  《宋史·杨延朗传》中云:杨延朗生有一子,名杨文广。民间传说和戏剧、小说中言杨延朗即杨六郎,生有一子,名杨宗保。杨宗保娶妻穆桂英,生有一子,名杨文广。这就出现了杨延朗与杨文广究竟是父子关系还是爷孙关系的问题和杨宗保究竟有无此人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搞清楚后,穆桂英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如果历史上确有杨宗保其人,那么《宋史》中又为何仅收延朗子杨文广,而未收延朗子杨宗保呢?说明杨延朗仅有一子杨文广而无有宗保子。民间传说、戏剧、小说均言杨延朗之妻是柴郡主,如果真是柴郡主的话,这位皇室成员的地位就比杨延朗的地位高,《宋史》中就应有她的传,可《宋史》中既不见柴郡主这位所谓的皇室成员的名号,《杨延朗传》中也未见其人其事,说明柴郡主是根本不存在的一位人物。《宋史》中仅言杨延朗有一子名杨文广,未详文广其母是谁。民间传说、小说、戏剧中均言,杨宗保与穆桂英生子杨文广。这就说明,在排除了柴郡主和杨宗保这两个根本不存在的人物后,杨文广就应该是杨延朗与穆桂英的儿子。

  民间传说、戏剧、小说为何阴差阳错地将杨延朗、穆桂英本属夫妻关系的人物安排为翁媳关系,又要节外生枝地冒出一个柴郡主和一个杨宗保来呢?笔者认为,大概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大概是因杨延朗的功劳太大,有功盖其主的勋绩,这样一个于国于民都很有功的人物娶一个民间女子为妻,人们于心不忍,让他有一个皇室女子为妻才显得相称一些。但皇室女子又各有其主,不可能配给杨延朗,于是便将后周柴世宗之家族成员配予杨延朗,这样就显得既不失礼,又很得体。实际上,柴郡主并无此人。

  二、杨延朗有了柴郡主做妻子,穆桂英就不能再以杨延朗的妻子出现了。而柴郡主也要生儿子,这就出现了杨宗保这个人物,并将穆桂英配给他做妻子,生有一子杨文广,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三、正史是不收山大王的,要收,他们都在“贼寇”部分中出现。民间传说、小说都有佘太君、穆桂英为山大王的说法,她们又都归降朝廷,成为朝廷名将的妻室。她们有山大王的经历,虽功勋卓著,正史也未加收录,这样做的目的是既不将她们列入贼寇之中,又不以朝廷将军作传。可民间是不买朝廷账的,只要谁对国家有功,对人民有利,他们就歌颂谁。民间歌颂英雄的基本手法是以人物为中心,对事件进行改造,以达到完美效果。比如,将杨家将的男子们个个安排成为战死沙场、被俘辽邦、迫不得已而出家等悲惨遭遇的英雄,既表现了他们忠勇报国的气节,又为女人们的忠烈埋下伏笔。这样就更能体现杨家一门忠烈的情节,让人感到悲壮,对他们产生敬仰之情。又传说杨家仅是杨延朗一线单传,其他弟兄并无子息,这些都不是史实,但在民间却广为流传。

  应该说,杨文广是杨延朗与穆桂英所生。《宋史》中云:杨延朗生一子杨文广。民间传说穆桂英与杨宗保之子是杨文广,依此推定是不难作出正确判断的。

  杨信任麟州刺史以来,杨业或随父杨信来到麟州,或出生在麟州,杨延朗一定是在麟州出生,又经常随父出征。穆桂英在美谷界占山为王,抵御西夏政治势力,虽为草莽,却也是为国效力,杨延朗对其施以收降并结为夫妻也是可能的。至于民间虚构出杨宗保与穆桂英的爱情故事,大概是人们不愿让杨延朗这位三关元帅的形象受到损害吧!说其与一位草莽女子结为夫妻虽是杜撰的,但作为宣扬英雄、敬仰英雄的手法却也未尝不可。总之,可以确定的是杨文广是杨延朗与穆桂英所生。穆桂英就是美谷界人,大范围可以被确定在陕北。所谓“山东”,即“东山”之山东。

  张三丰

  张三丰是道教大家,同时也是武术大家和气功大师。张三丰身上充满了扑朔迷离的色彩。他是道教史上少有的一位“隐士”,关于他的名、号、籍贯和历史时代竟有多种说法。但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张三丰又叫张通、张全一,字君实(或君宝),号玄玄子,是辽宁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元末明初的道士。传说张三丰长相魁伟,大耳圆目,须发如戟。无论寒暑,只衲一蓑,有时一餐能吃数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因其不修边幅,破衣烂衫,人们又称其为“张邋遢”。

  在道教传说中,说张三丰曾经做过华州太守的属员。有一次随太守去华山拜谒陈抟,陈抟请他们坐下后,又在上位处摆了一把椅子,好像在等什么人似的与他们谈论起来。一会儿,果然来了一个道士,蓝袍葛巾、气宇轩昂,陈抟对其十分恭敬。道士进来就坐在了上座,与陈抟二人山南海北地谈论开了,给人的印象是旁若无人,高谈阔论,十分热闹。太守觉得自己受到冷遇,心中十分不快。就在此时,他二人笑谈已毕,道士从袖中摸出三个枣来,一红,一白,一青,并说来时仓促,没带什么礼物,只有三枣,我们分着吃吧。遂即,自己捡了红枣,吃了下去。白枣给了陈抟,青枣给了太守。太守正没好心情,又见给自己的是青枣,认为是轻慢自己,接过枣来顺便给了张三丰,以泄自己心中之不满。张三丰接过枣来,一口吃下,顿觉精神焕发,身轻体捷。道人此时大笑起来,笑后作礼而别,倏然不见。太守这才惊问其故,陈抟说,这位仙人乃吕洞宾也,此三枣是仙枣,分上、中、下三种,量质而食,大人身为凡体俗骨,只能食青。修身之道,不可一步登天,只可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太守听后,后悔不已。

  张三丰吃下仙枣后,已是得道的仙人了,遂浪迹江湖,行踪不定。他时而在闹市中嬉戏,为人祈福禳灾,时而来到农家做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好事。以故,他被人们视为真仙。后来,他进入武当修炼,结庵于玉虚宫前,在古木林丘之下,冶炼九转金丹。

  张三丰修炼成仙,并炼成了可以让人益寿延年的九转金丹的故事,被后世人传说着。到了明代,成祖朱棣闻听之后,曾在武当寻访张三丰而不遇。张三丰此时正与蜀王朱椿的侍讲学士胡广交上了朋友,大造修复武当道场的舆论,并通过胡广向成祖吹风。成祖遂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和张信督民夫三十余万人,费以百万计,大力营造武当宫观。既成,赐名“太岳太和山”。成祖皇帝还在武当山修建了极其宏伟的“遇真宫”。遇真宫被奉为张三丰的祖庙,供张三丰像。像高一米四,身着道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面庞丰润,风姿飘逸。成祖之所以取名遇真宫,是为了说明他遇到了真仙张三丰。民间又传说,洪武皇帝朱元璋曾经极其虔诚地招揽张三丰而未能实现。明成祖虽未遇见张三丰,但在诏书中尊其为“老师”、“真仙”。明英宗皇帝朱祈镇则封这位真仙为“通微显化真人”。明世宗朱厚熜又加封其为“清虚元妙真君”。由此可见,张三丰是被明代皇帝们封起来的一位神仙,张三丰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武当山自古以来就被推崇为“太岳”,为天下名山。春秋时期的尹喜、汉代的阴长生、晋代谢允、唐代吕洞宾、宋代陈抟、元代张宗清等著名高道都曾在此山修炼过。武当山成为张三丰的传道修炼场所后,他并未公开自治门派,而是以云游高道的身份收徒授道。他的弟子们原本各有师承,所承派别也有所不同,但都以张三丰为“祖师”。将张三丰奉为祖师是明朝永乐以后的事。张三丰所创武当道派在后世广为流传,其派别多达十七个之多,其中邋遢派、三丰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清微派、三丰祖师自然派、三丰祖师日新派、三丰祖师蓬莱派较为有名。

  张三丰所创武当道有自己的风格,在崇拜上,突出祀奉真武大帝,他以真武大帝为“祖师”。在修炼方面重视修炼内丹,主张先人道而后仙道。所创拳法为内家拳技,是为了防御野兽和强盗的袭击创出的技法。基本拳法是来源于猫蛇之斗,也就是所谓的“龙虎斗”拳法。历代武当道家秉承了这一拳法,并将张三丰奉为这一拳法的祖师。有不少典籍将武当内家拳认为是张三丰所创立的,其实不然。内家拳是北宋徽宗时期的一个叫做张三峰或者就叫做张三丰的人创立的,他们二人不是同一人。相传,张三峰在一天夜里梦见真武大帝给他传授拳法,他将这一拳法记在心中,醒来后练习衍化,最终形成了武当内家拳法。其法仍是以防御为主,非困不发,纯用内功,故而称做“内家拳”。明末时期的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说:“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名。‘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张三丰。”由此可以说,元末明初之张三丰是将宋代张三峰或张三丰的内家拳技继承下来并予以发扬,而不是创立。明代张三丰特别强调,在练内家拳的时候,一定要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要修身养性,就必须抛弃功名杂念。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