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8章 传说(3)

  鬼吏回到地府,将姜子牙书信呈于阎王,阎王看过后心想,我这一王位是姜子牙所封,他的敕谕何敢不遵,便晓谕地府所有鬼吏,凡去阳间行事,遇有姜太公名讳,一律“回避”,不得侵扰,违者立斩不饶。众鬼吏得令,谨记心中,不敢有忘。

  阎王宣旨,把“姜太公”与“回避”一概宣布成为避让法号,所以,鬼吏们一见“姜太公”和“回避”字样便立即遁去避让。直到现在,人们每逢操办喜事时,都要将书有“回避”或“姜太公”字样的条幅张贴于堂屋之中。一则是为了纪念姜太公这位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另则也为办喜事图个大吉大利,以求无灾无难。

  杜康造酒

  陕北流传着“杜康造酒醉刘林”的俗语,说明杜康是造酒的祖师爷,刘林是品酒专家,这是怎么回事?

  相传,黄帝与歧伯进行过有关人如何能长寿的交谈,这些交谈被后人收集整理后,编成了一本叫做《黄帝内经》的书。谈话中,黄帝向医术高明的歧伯询问有关长寿的秘诀,歧伯说,人只要气血畅通,不受阻滞,就能长寿。黄帝问,那怎样才能做到气血畅通,不受阻滞呢?歧伯说,可以造一种喝的东西,让人喝了这种东西以后,增强血液流通,就不会有阻了。只可惜这种东西是很难造的,所以,人要长寿还是一件难事。黄帝听了以后,牢牢将它记在心里。

  有一天,黄帝与杜康交谈时忽然想起了歧伯说的话。杜康是一位很有才智的人,制造这种让人长寿的饮品非杜康莫属,黄帝就将这一任务交给杜康,让他负责研制。杜康听了黄帝的交代后很是苦恼,心中暗暗抱怨歧伯无故想出这么一个鬼主意,不是让他为难吗?但是也没办法,黄帝交给的任务,他是非完成不可的。

  杜康为了这一东西确实绞尽了脑汁,苦思冥想,不得其法。有一天,他转悠着来到一棵桑树旁,忽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香味,他顺着香味寻找过去,发现空树腔中有一汪“水”,用手蘸着尝了尝,顿觉沁人心脾,清爽绵回。过了一会儿,又感到浑身上下有一股热流在涌动,令人兴奋不已。杜康便将这种“水”舀了一些,送给黄帝品尝。黄帝喝后大加赞赏,令杜康如法炮制。杜康不知这种水究竟来自何物,便又来到桑树前,用手在水中挖,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挖出一看,却是些发酵变质的米饭。杜康思索后,认为这些米饭是在雨水中经长时间的浸泡后腐变发酵,最终,饭渣沉在下面,水汁浮在上面。杜康根据这一联想,马上组织人蒸米饭发酵,经过二十一天的发酵后,终于在晚上的酉时时分,制作出了这种水,但味道却是酸的。杜康感到奇怪,为什么在桑树中的水是香的,而在器皿中发酵出来的水却是酸的?最后一想,树中米饭的发酵时间是否更长一些?于是,他延长了发酵时间,终于将醋酸味变成了芳香味。后人为了缩短发酵时间,便在饭中加入了一种叫做“曲”的催化剂,将发酵时间大大缩短。

  杜康造酒成功后,黄帝为了表彰杜康的功绩,便召集群臣前来品尝。大家品尝后赞不绝口,都说很好,问杜康此物何名,杜康说还没有名称了。左史官仓颉在旁询问了杜康的造酒经过后,向黄帝禀报说,就叫它为“酒”吧。黄帝问说为何叫酒。仓颉说,杜康造酒经过二十一日的发酵后,于酉时出醋,所以,醋应该是酉与二十一日的组合。酒比醋的发酵时间更长一些,人们喝它的目的是为了气血通畅,祈求长久寿命,而酒这种水是杜康于造醋之前已发现,所以在酉前加水,合其酿制所需时间与人们祈盼久长寿命,应发音为“酒”。黄帝听后,认为仓颉所言有理,就将杜康所造之水命名为酒,并让人们从此饮用酒水,以祈长寿。但刘林对酒提出了不满意的看法。他说,饮酒虽然可以使人长寿,长寿以后没有智慧也是不行的,应该在长寿的基础上再让人增加智慧不是更好吗?黄帝一听,觉得刘林说的有道理,便问刘林如何可为人增加智慧。刘林说,在酒中加入“三仁脑”就可以使人聪明起来。刘林说的“三仁脑”是一句笼统话,没有说明具体是什么,黄帝不知“三仁脑”究竟是何物,没有深问,便下令给杜康,以后做酒要加上“三仁脑”,群臣们正在兴头上,谁也再没有说及此事,至欢而散。

  三仁脑本指桃仁、杏仁、核桃仁。桃仁、杏仁确有活血化淤之功效,核桃仁有补脑功能,适量食用也真能起到活血补脑的作用。因核桃仁有些像人脑,故而刘林言说“三仁脑”,杜康却以为就是三个人的脑子。杜康是一位贤人,不忍心杀人取脑造酒,但是黄帝之命他又不敢违抗。又想到,既然此酒可以让人聪明起来,长寿一些,将那些呆傻之人杀了也不为过,用他们的死换来更多人的聪明,既为人做了好事,也省得他们在世上瞎混,便从人群中捉来了一个憨憨、一个疯子和一个哑巴,杀了后将脑子取出作为酒引子,试着酿制起来。不料想杜康的这一做法惹恼了天帝,天帝认为不能因为能让一些人长寿和聪明就可以去杀另外一些人,如果这样下去,不知要杀死多少人,一定要制止这一做法。于是,天帝广施法力,在杜康造酒的作坊里把酒中那些可以使人长寿和聪明的东西都摄取走了,只剩下憨憨、疯子和哑巴的魂魄在酒里,他们随时都在等着那些喝酒的人予以报复。正因为酒中有他们三人的魂魄,喝酒人因喝的多少依次将他们三人的神态表现出来。人只要喝上几口酒以后,疯言疯语就出来,这是疯子的魂魄在作怪;再喝多一点,就憨得什么也不晓得了,甚至连羞丑都不顾了,这是憨憨的魂魄在作怪;再喝下去,就喝成哑巴了,一句话也不说了,躺下一动不动。

  杜康经过辛勤的酿造后,终于将“三人脑子酒”造出来了,他不知此酒是否就是刘林所说的那种酒,便送了一些酒给刘林,让他品尝鉴定。刘林也没喝过这种酒,当时只是向杜康做的建议,并不知其真正的质量应是如何。因为酒香刘林是亲自体验过的,再加上他也想长寿、聪明,便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三人魂魄已在酒中,暗想道,就是刘林给杜康出的馊主意,才使他们三人丧了性命,这正是报仇的好机会,一心想让刘林多喝一些,以便把他醉死,好报杀身之仇。三人魂魄一齐抖起精神来,把酒搅得异香扑鼻、诱惑万般。刘林哪里经得起如此诱惑,一阵痛饮后,顿时觉得天旋地转,头昏脑涨,站立不稳,便疯言疯语地诉说着、叫骂着。过了一会,竟然连羞丑都不顾了,憨笑憨说的没有一个停点,一阵哭笑后突然躺在地上,一声不吭,成了一个哑巴。传说嗜酒成性的人一见酒就没命了似的,就是那三个魂魄在作怪。还好,多亏那三个魂魄智力低下,没有将刘林灌死。第二天,他醒了,只是有点醉意。所以,喝酒过量后,也只醉不死。

  第二天,杜康问刘林,三人脑子酒怎么样,刘林说,我从歧伯那里知道,桃仁、杏仁可以活血,核桃可以补脑,加在酒里可增强它们活血补脑的功效,可你这酒怎么叫人越喝越糊涂,最后却像个疯子、傻子、呆子一样?杜康听了大吃一惊说,原来你是让我给酒加此三种物品,我错以为你要我加入三个人的脑子,我不忍心杀好人,就用一个疯子、一个傻子、一个哑巴的脑子配在酒里了。刘林听后也是大吃一惊,原来你加的是这三种脑子,难怪我喝后有如此感觉,原来是这三个人的魂魄在捉弄我,以后不要加了。

  杜康从刘林处得知所加应是桃仁、杏仁、核桃仁后,赶紧开始试制,但因天帝将这些功效作用都收了去,杜康造出的酒虽然越来越香,就是不能让人长寿和聪明起来。经过很长时间的酿制,总是达不到满意的效果,只得向黄帝禀报了实情。黄帝劝人们少饮一些,还可以起到活血作用。

  陕北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杜康是造酒的祖师,刘林是品酒专家。杜康造出酒后先请刘林品尝,刘林品尝后说,你这酒好是好,就是少了三仁脑子,说完走了。杜康是聪明人,有很高的才能,听刘林说了,也没好意思问三仁脑子究竟是什么,误以为就是三个人的脑子。他又舍不得杀好人,就捉了三个疯、傻、呆的无用之人,将他们的脑子加入酒糟中酿制。果然酿出了好酒,又送给刘林品尝。刘林闻到酒香扑鼻,按捺不住激情,一阵狂饮后,酩酊大醉了,一连醉了三天。杜康给刘林送去酒后两三天都没有见到刘林,第三天下午找到刘林家,上门讨要酒钱,正好碰见刘林的妻子出门,问刘林在家不在,怎么喝了酒不给酒钱。刘林妻子说,你还要酒钱?刘林自喝了你的酒后,已经死去三天了,我正准备找人为他料理后事呢。杜康一听,心里有些犯难,心想,不管怎样自己与刘林总算朋友一场,既然来到家门,应该进去看看才是,就与刘林妻子走进院门来。刚刚走到院子中央,就听刘林在屋中喊道:“好酒!”进入房门后,见刘林正坐在床上舒展身背。妻子一看丈夫竟然没死,便说,你已死去三天了,怎么又活过来了?刘林一听有些不相信。杜康说,你喝了三人脑子酒已经三天了。刘林问杜康,这酒怎么这么厉害?杜康说了三人脑子酒的制作经过。刘林说,我让你放的三仁不是人脑,是桃仁、杏仁、核桃仁。杜康听后觉得自己理解错了,在以后的制酒中加入了三仁。酒是香了,但达不到刘林所说的目的,因为疯子、傻子、呆子的魂魄赖在酒中不肯离去,要报复那些喝酒的人。刘林自喝了三人脑子酒以后死了三天的时间,所以,人喝醉后就是一种假死,“卒”就是死去的意思,喝酒而醉就是一种假死的表现,“醉”所反映的就是这一层意思。

  后人因黄帝和杜康都是圣人,不忍心用以上这样的传说来说他们的故事,又编出了一个新的传说。黄帝命杜康造酒,以为人延年益寿。杜康制作了很多次,总是造不出满意的酒来,因此,杜康有些茶不思,饭不想了。有一天夜里,杜康入梦以后,一位仙人来到他的梦中,对他说:天公地母,日精月华孕育出天地万物;父精母血,秉承灵性而始有人,血乃灵物,用三点人血可酿出好酒来。说完,倏然不见。杜康醒后,原来却是一梦,但梦中仙人和所言之事却犹在眼前耳边。

  杜康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按照仙人所示,来到村口等人取血。一位私塾先生起得很早向他走来了,杜康上前施礼说,先生,我为了长寿,正在造一种酒,需要你的一滴血可以吗?先生一听是为世人做好事,自己又是为人类文明施教的,便很客气地让杜康取了一点血。杜康还在等人,可是没有人过来。到了中午时分,一位将军骑着战马飞驰而来。杜康上前拦住马头,施了一礼,说明来意。将军一则秉性勇武,另则刚刚打了胜仗归来,听杜康一说,便豪爽地挽起袖子让杜康取了一滴血。杜康还在那里等人,眼看着天已黑下来了,没有人走过。到了酉时时分,再不能等下去了,情急之中,一看墙根下睡着本村的一个傻子,杜康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前乘傻子熟睡之际赶忙取了一滴血,回到酒坊中配制。果然造出了好酒,异香扑鼻,很是诱人,但不能多喝,喝多了就会控制不了自己,而且丑态百出。后人根据这一传说,说“酒”字就是根据这三个人的三滴血而来的,因为取最后一滴血在酉时,酉旁加三滴就是“酒”字。又根据这三个人的特性,总结出了喝酒人的三种特征。说,人喝酒时,往往先表现出来的是彬彬有礼,互相谦让,因为这是那位先生的血所具有的灵性。一阵礼仪之后,便是慷慨激昂,豪言壮语,这是那位将军的血的灵性在发挥作用。喝到最后,一个个都傻乎乎的了,这是傻子的血使人痴呆无忌。所以,劝人喝酒到将军“血”时千万别再喝下去,否则会伤风败俗的。

  传说更容易让人接受,杜康确有其人,但不像传说中那样。据有关史料所载,杜康是黄帝时期的人,也有说他是夏朝人或周朝人的。在传说中,他是最早发明造酒术的人。《说文解字》中云:“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从这段文字来看,杜康就是少康。杜康当时发明的酒是一种秫酒。秫,是一种黏粟。黏,指具有黏性;粟,是谷子。黏粟就是一种黏性的谷子。所以,秫酒也就是用黏性谷子制成的酒。孔颖达疏引汉应劭《世本》云:“杜康造酒。”古人对此说法不一。晋江统《酒诰》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这段文字说明了对酒的发明者有不同的说法。《北山酒经》中云:“酒之作尚矣。仪狄作酒醪,杜康作酥酒,岂以善酿得名,盖抑始于如此耶!”由此可以看出,酒醪是仪狄所作,酥酒是杜康所造。所谓酒醪,就是渣汁混合的米酒。所谓酥酒,就是酢,同醋。酥酒一名出自魏源的《杜居杂兴》一诗,其诗云:“更酿百瓮酥。”酢是客用酒回敬主人的意思。《诗经·大雅·行苇》云:“或献或酢。”酢也用做酬和报答。依照这两种酒的特性来看,酒醪应是陕北至今仍在流行的“稠酒”或云“米酒”,有些地方还称做“黄酒”,这是不对的。黄酒应是杜康所酿的酥酒,吴起、志丹、甘泉等县至今仍酿造此酒。不过,后来的叫法又有所不同,有名黄酒的,有名青酒的,在酿造方法上稍有不同,主要依酒所呈现的颜色来命名。另外,还有一种饧酒,是后来发明的,它是以含糖量高而命名。

  无论酒醪还是酥酒,久饮少饮确能起到活血作用。我国中医对有些药物就要求用黄酒作引,就是为了促进活血化淤的功效。

  杜康为人类发明了酒,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饮酒既是情趣,又可起到健身的作用。但有些人却嗜酒,其作用就适得其反。后来的酒类越发展越多。综观众多酒品中,能够让人健康者,胜出酒醪、酥酒者还没有。饮用黄酒,延年益寿,增加智慧,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孔夫子传教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已经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间,而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孔子士儒思想被后世尊为“儒教”,它以“礼”为基础,对人世、社会以及政治、经济进行阐述,成为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准则,被华人乃至世界,尊为“文圣人”。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对他所主张的思想不遗余力地进行宣教和传播。常说孔子有三千门徒,周游列国,就是对他为世人传播思想的总结。孔子周游列国,却没有来过陕北,陕北民间也就有了孔子没有来陕北传播他的思想的传说。

  相传,孔子将他的思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传播,唯有处在朔方的陕北,孔子的足迹还没有来过。在他晚年之际,决心来陕北传播他的思想,于是,带了子路一干门徒,不远千里,从山东赶来陕北。他们刚刚走入金锁关,来到宜君梁上时,遇到一个放羊的娃娃。娃娃见他们衣着打扮不像是陕北人,便问他们,到哪里去,干什么。子路代孔子回答说,要到陕北去传教。娃娃一听是来传教的,便问道,既然是传教的,你们是谁,有何能耐来陕北传教。子路说,这位是孔夫子,儒教是他所创,为何不能传教。娃娃一听是孔夫子,知道字是由他所造(民间传说孔夫子造字),便说,既然是孔夫子来了,我考你一个字,看你认得不认得。子路让其写来,娃娃用一根柴棍在地上写着,口里还念着笔顺云:一点一划长,八条腿腿都朝下。写完后,让孔子认。孔子看后,从未见过此字,便说不认得,还虚心地问娃娃这是什么字。娃娃说,你连毛蚱蚱的“蚱”字都不认得,还传什么教,赶快回去吧!孔夫子面有难色,子路却说,不要理他,咱们走吧!孔子一干人马离开了宜君,几日后来到桥山黄帝陵前。孔夫子很敬仰黄帝,要为黄帝行祭拜礼。子路等弟子为孔夫子准备了香烛,一应停当,刚要行拜礼时,从草丛中跑出一只兔鼠子来,后腿蹲在地上,身子直立着,两只前蹄一抱,俨然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行“抱拳礼”一样,面对着孔夫子站立着。这下可把孔夫子吓坏了,心想,自己本来是到这里传播礼的,没想到,小小动物尚且用如此礼节待我,何况人乎?不由得自思了一会,向弟子们说,这里的文化礼仪很高,不是我们传教的地方,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带领着一干弟子回山东去了。

  孔夫子回到老家后寻思,早知陕北的文化礼仪有这么高,何不早点到哪里去学习,将自己的思想再提高些,那样就不需要周游列国地费那么大的劲去宣传了。越思想,越后悔,不久,便谢世离开了人间。陕北也就成为孔子思想没有传播到的地方。自那以后,陕北民间就有了“兔鼠子怕死个人”的俗语,而且还是一位圣人。传说归传说,但孔子思想对陕北文化的影响不大,尤其是“礼”文化方面,陕北沿袭的仅仅是一些零乱无章的礼仪规矩和地方习俗,所以陕北民间又有“十里乡俗不一般”的说法,这是由于人们对“礼”的认识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乡俗”,各有所依,又各有所长。《周礼》、《仪礼》和《礼记》对陕北民间礼仪的约束也不大。

  在传说中认为,孔子毕竟来过宜君、黄陵,这些地方也就沾上了孔夫子这位被后人奉为文曲星的灵气,所以,这里的文化水平要稍高于陕北北部。因此,陕北文化就有了南北两大文化的区别。

  我国民间将孔夫子奉为“文圣人”,将关羽奉为“武圣人”。陕北民间只祀奉关帝,而不祀奉孔子,一应文化之事,人们只向文昌帝君祈求而不求孔子,这一习俗大概与此传说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它的音、义、形是紧密相连的。正如上面传说中放羊娃娃考孔夫子一样,“一点一划长,八条腿腿都朝下”,正是一个毛蚱蚱的形体。人们根据这一说法又编出了一个孔夫子的传说故事。

  据有关资料所载,我国的文字是仓颉造出来的,民间传说却是孔夫子造的。相传,孔夫子是天上的文曲星,释迦牟尼是天上的金禅子,他们各执一教,又互相不服气。有一天,他们二人斗了起来,互相理论,决定谁输了就挨一头绷。释迦佛问孔子,谁先考?孔子很滑,说我先考。释迦佛老实,就让孔子先考。孔子问释迦佛“南无阿弥陀佛”是何意思。释迦说,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南无也称“南谟”、“那谟”,是“致敬”、“归敬”、“归命”之意,也就是一心归顺于佛的意思,它的意思就是一心归顺于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孔子说,你的说法不对,“南无”就是南面没有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南边没有阿弥陀佛这位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那你何言普度四方众生呢?这样,孔子把释迦佛问住了,释迦无言以答,甘愿受罚。孔子用拇指扣住中指,憋足气,朝释迦佛眉宇正中猛力一弹,竟将释迦佛弹出一个红包来。释迦佛心想,孔丘,你也未免有些太狠了,竟如此用力弹我,我也决不轻饶于你。该释迦出题了,他对孔子说,你造字有误,孔子说,何以见得?释迦说:千里应为“远”,而你却让人读作“重”,这不是造错了吗?孔子说,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念重有错吗?释迦说:一座山就够重了,再压上一座山,不就更重了吗?你为何将山上山读作“出”?孔子无以应答,也只得认输了。释迦心想,我这一指非让你孔丘吃不消。将腿盘起,闭上眼睛,拇指扣在中指上,做着运气的架势。孔子一看,释迦这半天还在运气,如果让他运足气后再弹出来,非把我的脑袋弹碎不可,于是,趁着释迦运气的时候,偷偷溜了。释迦运足气,睁开眼睛,准备弹孔子时,孔子不见了,气得释迦到处寻找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定处,释迦没能找到孔子。释迦成佛以后,他的弟子们为其塑像,也没有忘记孔子的这一指之仇,所以,释迦的塑像总是眉宇间有一红点,右手的拇指总扣在中指上,随时想报此仇。孔子逃跑以后,也觉得对不起释迦,所以他四处宣扬“礼”,让人们以礼相待。后人为他画像时也总是将他画成双手相拱,弓身作揖,显得彬彬有礼。

  后来,释迦的弟子们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一直寻找过来,到了南北朝时期,终于来到中原。但他们一看,孔子所宣教的礼仪之风远比佛家的“性”要高明得多。在长期的共存中,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儒、道两教逐渐有了一些融合,三教成为我国人民同时信仰的宗教。尽管如此,佛教寺院中的释迦佛仍然还是那样。不知是传说所起的作用,还是佛教另有说法。

  仓颉造字

  仓颉是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左史官,也叫苍颉,是我国汉字的创始者。《荀子·解蔽》云:“好书者众,而仓颉者独传者壹也。”汉朝时期的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说:“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仓颉据此创造了象形文字,成为我们今天所用汉字最早的起源。

  相传,在黄帝以前的时期,人们是不穿衣服的,大家都光着身子。那时还是群婚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黄帝统一华夏以后,决心要改变这些习惯,用娶妻生子的办法来规范社会行为。黄帝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文,女儿叫明。文与明长大以后,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情,一心想结为夫妻,但遭到了父亲黄帝的反对。黄帝不仅不允许他们兄妹成婚,还要他们在社会中广泛宣传兄妹不能通婚的道理。文与明最后接受了父亲的教诲,开始宣传父亲的主张,让人们穿上衣服,用来抵御寒冷,遮住羞丑,兄妹不要成婚,以确立礼仪规范。黄帝还命左史官仓颉造字,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文与明二人用野麻皮串上树叶,将自己的身体遮护起来,这是人类第一次穿上“衣服”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革命性成果。“文明”一词也由此而来,标明人类已告别了“兽”的里程,进入了真正意义的“人类”阶段。当树叶干枯后被揉掉,他们再用麻续上新的树叶。到了秋冬季节,树叶没有了,他们就用麻编织在一起,成为一大块“布”,由此,产生了编织工艺。文与明所推广的“穿衣”和禁止兄妹通婚,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是划时代的进步,所以,庙宇中伏羲和神农像是不着衣衫、用树叶蔽体的人神,而黄帝则是穿着衣服的人神。尽管黄帝的这些主张得到人们普遍拥护,有些地方却反对这样做,认为不穿衣服是自古就有的习俗,兄妹成婚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要改呢?这些顽固的人群们仍然我行我素。

  仓颉造字业已完成,一个“人”字的形状还不太满意,仓颉决心要到各地走走,广泛征求一下人们的意见。有一天,他来到黄陵与洛川交界的地方,忽然听见人们大声喊叫,“打妖精、打妖精”,并朝着一个方向跑去。仓颉感到很奇怪,大白天怎么会有妖精呢?便跟着人们一块跑去,想看个究竟。人们跑到一个地方后都停了下来,用弓箭朝着一个洞口射。仓颉朝洞口一看,见两条人腿分成八字向外撇着。心想,这个妖精也够大的,仅两根须就有人腿这么粗,身体就不知有多大了。一阵乱箭之后,两条腿不动了,死了。仓颉问大家,那是什么妖精。这时,有人向仓颉说了实情。原来,被射死的是一个人,不是妖精。因为这个人响应黄帝的号召,不仅自己穿衣服,兄妹不通婚,还向乡亲们宣传黄帝的这一思想,鼓励人们按照黄帝的号召办。他的这些宣传和鼓励不仅没有得到乡亲们的支持,反而惹恼了乡亲们,看见他穿上衣服后活像一个妖精,所以人们不愿理他,也有极力反对的。这个人在此种环境中仍然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和说服工作。他同时也想,一定要做出一些好事来,证明自己的做法是对的。这一带有一只猛虎经常出来伤人,人们很害怕。这个人决心要杀死猛虎,为民除害,以自己为民做好事的实际行动来向乡亲们说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乡亲们。这一天,老虎从山中出来,进到村子里找人吃,人们躲在家中不敢出来。这个人在村子里与老虎展开搏斗,一阵打斗后,老虎有些不支了,朝山里跑去,钻进洞中躲避。这个人一心想将老虎杀死,一路追赶上来,老虎刚刚钻进洞中,尾巴还在外面。这个人怕老虎钻入洞中后无法将虎打死,便拽住老虎尾巴,想将老虎拉出洞来。人越往外拽,虎越往里钻。人为了不被老虎将自己拉入洞中,就将两腿分开,靠着洞口的支撑用力往外拽虎。就在这时,村人们赶来,用弓箭将人与虎都射死了。仓颉听后感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人,只可惜他的真正面目让我无法看清,我看见的只是他的两条腿。仓颉为了弄清这个人的情况,就留在这里,想作进一步的调查。入夜后,仓颉仍思索着这件事情。

  洛川境内的鬼知道仓颉造字,造了九九八十一天,把天下的字造的差不多了,只有一个“人”字还没造出来,才来到这个地方寻找造人字的方法。如果把人字造出来,向黄帝交了差,造字就结束了。他们想,天下万物都有字,现在除了人还没有字外,就剩咱们鬼了。这些鬼不甘忍受自己没有字的现状,便召开了一次鬼的大会,认为鬼也应有自己的字,不能成为万物之外的另类而没有字。会上,鬼决定派一个代表,去找仓颉老先生,求他为鬼造一个字。但又觉得,仓颉老先生既然不为他们造字,肯定也有一定的理由,除非送一份礼物。于是,他们准备了一份礼品,鬼代表带着礼包来到仓颉住所。

  由于长期的劳累,仓颉有些疲惫了,在一阵寻思后,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到了半夜时分,仓颉翻身的时候,听到房中有响动,睁开眼睛一看,发现有个影子在房中晃动,便开口问道:“你是谁?”那个影子听仓颉这么一问,急忙跪倒在地上,并用手将一头长发弄乱,把半个脸面遮了起来,然后对仓颉说:“我是鬼,就是人死了以后的精灵。”

  仓颉说:“我怎么没听说过你,也从来没有见到过你?”鬼说:“因为我从来没找过你,当然你也就没见过我。”仓颉问鬼:“你找我干什么?为什么白天不来找,偏要在晚上来找?”鬼说:“我们鬼是幽暗世界的精灵,见不得阳光,所以只能在晚上出来。听说你给世间万物造字,造了那么多的字,我们一打听,竟然在众多的字中却没有我们的鬼字,我们鬼感到很恐惧,要是你造的字在以后使用开来,没有我们的名号,岂不是灭了我们鬼门一族,那么,人死了以后要到哪里去?于是,我们大家商量以后,决定派我来拜见先生,恳求先生高抬贵手,就给我们造一个鬼字吧。”

  仓颉听鬼说到这里,不由得产生了怜悯之心,微微地将鬼上下打量着。忽然,他发现鬼的腿上放着一个包裹,便问鬼说:“你身后的腿上放的是什么?”鬼听仓颉这么一问才醒悟过来,连忙叩头说:“先生不要误会,刚才只顾得回先生的话,竟然将此事忘了。我们鬼族生怕先生不肯为我们造字,准备了一点礼物,想送给先生。”说着,从腿上取下包裹,站起来,双手捧到仓颉面前,并说:“小小礼物,不成敬意,求求你了。”仓颉一听,怒斥道:“好你一个野鬼,难道我仓颉造字就是为了收礼的吗?快滚,滚出去。”鬼很害怕,赶紧将礼包收回,但又不愿离去。心想,我是受众鬼之托来求仓颉造字的,如果求不得字来,回去之后怎么向大家交代?所以站在地上一动不动地发愣,很是可怜。仓颉看见鬼的这副可怜相后,也有些于心不忍。回想起鬼跪在地上的情节后,仓颉心中萌发出了鬼字来,便对鬼说:“你头顶一撇乱发将面目遮去,所以你五官不清,两条长腿跪地,一腿向前蹬着,一腿蜷曲,腿弯处放一个包裹,这就是我为你们这一族类造的字,记住了没有?”鬼连连说道:“记住了,记住了,谢谢先生的大恩大德,我们没齿不忘。”又是一阵叩拜后,仓颉将手一摆说:“去吧,天快亮了,我还要睡一会。”鬼遵命起身,提着包裹走出房门,远处传来了鸡鸣声。

  从此,我国文字中有了鬼字。鬼字上面的一撇,就是鬼的一绺头发,田字是鬼的脸面,由于被乱发所遮,模糊不清,自然就没有五官可言。左边一撇,是鬼的一条直腿,右边的弯是鬼跪在地上的那条腿,“厶”就是鬼的礼包。后来,人们传说仓颉见过鬼,鬼字就是他为鬼画出的一幅像。当时的鬼并不可怕,因为它是人死去后的精灵。人们根据鬼的字形进行了长期杜撰,渐渐将鬼衍化成了青面獠牙、浑身长毛、肮脏无比的异类,最终将鬼从人的精灵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竟然否认了鬼是人的精灵。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