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41章 寺(4)

  冬至日这天,大都有炒豆习俗,即将玉米豆子放在土锅中炒制。此俗是从“炒百虫足”的俗信而来,意即将百虫炒死,来年可免遭虫害。另外,炒豆子也可作为乡民的零食,闲暇之时,咀嚼豆子,既可充饥,又可补充体内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

  陕北民间于冬至日有熬冬习俗。冬至一过,牲畜开始掉膘,人们一般于冬至前将猪、羊宰杀后存起来。大都将骨头剔除后的羊肉卷成肉卷保存,备以过年时食用。羊骨头于冬至日这天晚上熬煮,全家共同餐食,以此方式来庆贺“长至节”。在漫长的冬夜里,人们一边啃着羊骨头,一边打发着长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熬冬”之俗,长至节却被人逐渐淡忘。陕北民间有俗语说:“冬至炒一炒,来年好上好,冬至熬一熬,明年高又高。”

  腊月习俗。腊月习俗的形成是在上古时期,是在对与农事有关的八位大神进行祭祀的活动中形成的。

  腊月初一,陕北民间将黑豆煮熟后与干草节、大红枣一块串起来,称做“腊牌牌”,挂在小孩肩膀上用以避邪。另有说法是以“枣”来祝愿小孩“早早”长大成人。以干草节来祝孩子在长大以后要有气节,以豆来祝福小孩将来有食禄,并不忘祖先,因旧时在祭祀中经常用豆,所以,一些祭祀礼器的外形也像“豆”。

  腊月腊八,据《延绥镇志》载:十二月初八日,谓之“王侯腊”,用黄黍作糜,下油盐于中,谓之餴(蒸饭)饭。(原注云:餴,俗音同孟。糜,少用水煮,使糜烂而稠,以兆来岁禾稠齐也。昔,陈元方,季方,炊忘箸,筚,饭糜,类是。)又用米豆八种为粥,亦名“腊八粥”。《延长县志》载:十二月八日,吃粥,富者间蒸糕。庵庙建醮诵经,为佛会。同时,市亦建平安清醮,无黄冠,尽缁衣神为之。其建醮之用,是因邑近边,地高风动,暑少寒多,受寒即生病,不惯服药,药品亦不备,病或沉,觅巫师,俗名“马脚”,驱鬼多验。即祈雨亦筑坛,用巫作法事,代神语。又有神官,亦习媚神驱邪事,多信用之。凡祈福禳灾,或先期许愿后还,或随许随还。品物用猪、羊者少,率以刀俎烹面、馍、酒、饭为敬。巫师在三代已有,而沿袭既久,多成邪术。杜之,则为过当,仍之,又干禁典,要以存其教,不敞其俗,为不失风导之意云。《宜川县志》载:十二月初八日,做糯米或黍米粥,杂以猪肉、豆腐,谓之“腊八饭”。

  腊月腊八吃餴饭是陕北民间的普通习俗。餴饭所用之料为软米、豆类等各种,有的凑够八种,除了粮食外,有的还加入枣,称为“枣餴饭”,有的还加入肉,称为“肉丁子饭”。吃餴饭时还要打一些酱汤蘸着吃。有肉或枣的餴饭,有无酱汤均可。餴饭一般做的很多,全家人除了腊八日饱餐一顿外,剩余的要在每天早上在甄筚上腾一碗,大家共同分食,一直吃到大年三十为止。这一习俗是因腊月要祭祀的大神共有八位,而且每位神灵的祭祀日又不同。要对八位大神分而祀之,既麻烦,又不便人们记住,所以,陕北民间从腊八开始,每日有餴饭,就是对八位大神的祭祀。这是一种防止漏祭的风俗习惯。

  腊月廿三,是陕北民间送灶君的日子。《延绥镇志》载:祀灶神,用糖饼,以糖泥神口,并祝曰:“毋以恶事诉上帝也。”《延长县志》载:廿三日、廿四日,家家香楮、鸡饼祭灶,以黄糜米面作黄尖,食之。《宜川县志》载:廿三日夜,以雄鸡、糖瓜祭灶神。

  腊月廿三日送灶君习俗由来已久。陕北民间习俗是在廿三日就将灶君神宫装扮好,神宫中有的贴有灶公灶母像,有的仅贴“灶君之神位”。两边贴对联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为“一家之主”。周边用黄纸剪为穗状,贴悬在周围。装扮好神宫后,在灶君神前摆放上糖瓜瓜、油炸炸和枣山山。枣山是在一个大馍上插上一簇枣刺,刺上扎着红枣,故名“枣山”。用糖瓜和枣,是为了祈求灶君能在玉皇大帝面前为本家甜言蜜语。油炸炸则是让灶君吃了以后能美言之。有的还在灶神前献上一只鸡,因民间传说,灶君爱吃。

  除夕夜。《延绥镇志》载:老幼设席饮酒,夜半不眠,谓之“守岁”。《延长县志》载:除夕多静听,卜来年吉凶。《宜川县志》载:除夕,亲党选门辞年,夜守岁。

  陕北民间还有贴对联、吊灯笼等习俗,春节还要敬祭天地诸神。

  立春日。立春日在农历中有在腊月的年份,腊月立春时陕北民间亦有庆贺。《延长县志》载:立春时,击鼓放炮,名曰“迎春”。署中鞭春牛毕,争抢春牛。得撮土,即调水泥灶,或剥得牛身席片,用纸糊为器,盛粮,俗谓之“岁收必丰,年运必达”。正月立春时,习俗与之相同。

  舞狮的来历

  狮子威武强悍,矫健灵动,作为一种瑞兽,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人民心目中安泰吉祥的象征。每逢喜庆佳节都有狮子舞表演。如陕西的狮子上老杆就是全国众多狮子舞中的一种。后来舞狮出现了两大流派,即“北方狮”与“南方狮”。北方狮舞又被称为“北魏瑞狮”。由两个人钻入“狮身”扮演的,称为“太狮”,另有一个人扮作一头小狮,身形矫健,玲珑可爱,称为“少狮”。舞狮时,先由一名紧身打扮的武士,手持绣球引导。并先开拳踢打,随着京鼓、京钹、京锣等响器的抑扬伴奏声,舞狮动作合拍,步步紧随着绣球,蹒跚起舞。

  南方狮子也叫“广东狮子”,又名“岭南醒狮”。狮身披盖饰有流苏的五彩布,表演侧重在狮子头上,表演时,还有一两个人头戴大头佛面具,做着引狮、戏狮的动作。

  无论“南狮”还是“北狮”,人们都把它们认做是“瑞兽”。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当时南朝的宋文帝派檀和之去讨伐林邑,林邑王范阳用一群大象与檀和之的军队交战,结果把南朝宋军打得一败涂地。正在危急关头,檀和之手下先锋官宋悫急中生智,想出用假狮子来反击敌方大象军的战术。便连夜用布、麻等物品,做了许多青面獠牙的假狮子,由两名士兵披架一只假狮子,趁着黑夜,隐伏在草丛里。第二天,大象军又来进攻了,假狮子就群起而迎战,一个个张着血盆大口,张牙舞爪,直扑大象。大象果然被吓退了,纷纷掉入预先挖好的陷阱中,宋军大获全胜。为了庆贺胜利,士兵们便身披假狮子“皮”,狂跳乱舞。从此,军队每次打了胜仗,都爱用舞狮来表示欢庆。后来,随着一些士兵的退役归乡,舞狮活动便被流传到了民间,并且发展成为具有多种风格和系统套路的民间游艺活动,而狮子也就成了人们心目中能够祈求到福气、消灾解难的吉祥瑞兽了。

  门

  我国古代对门的称谓,单扇称之为“户”,双扇才称为“门”。门又有房门、院门、宅门等区别。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以,门的修建也就形成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如:汉族有垂花门、牌楼门,均以垂蓬柱,彩画装饰,美观秀丽。白族的门楼饰以飞檐,显得富丽堂皇。江南住宅多用清水砖墙门,以精细砖雕和磨砖对缝见长。

  宅门是住宅的第一个门,也被俗称为“大门”。一般为双扇门。传统庭院式宅门多装有门钹,有的在门扇下角贴有云形金属护板。宫殿及高级住宅大门则装有门钉、铺首,以示显贵。我国汉族传统的四合院宅门的位置一般是根据阴阳八卦中的“巽”、“乾”方位而设立或者是安置在住宅的东南角(正房坐北朝南的住宅),或者安置在住宅的西北角(正房坐南朝北)。另有一些座向则应根据八卦具体决定。

  影壁

  影壁是我国传统庭院式宫殿以及民宅大门内、外正对大门,起屏护作用的墙壁,也称为“照壁”、“照墙”。

  古人迷信,出入大门时忌讳见到邻家的烟囱、房脊、坟地等物,故而在大门前建一影壁,以屏护遮挡。在此信仰的基础上,逐渐被发展成为庭院建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旧时,民宅在宅门外的影壁用材多与宅门、宅墙用材相配,或砖瓦,或木板,或夯土,以取得统一协调的视觉效果。但民宅影壁不得用琉璃砖瓦。影壁结构一般是下有以条石砌成的基座,上有筒瓦滚脊式壁顶。有的造飞檐,壁体或造一个壁心,上加雕饰,或做成三个壁心,两侧壁心稍加雕饰或不加雕饰,中间壁心要雕刻精美。院内影壁多为砖砌,较宅门前影壁较小,有加顶的,有不加顶的。多为一个壁心,或雕以花纹,或以砖砌成各式透心花格,富于装饰性。

  院心影壁是我国传统四合院住宅内两进院落之间所建之影壁,有的以影壁代院门,被称为“院心影壁”,主要是屏护内院家人生活、活动,同时起分割宅院内间的作用,多为砖砌。因位处院心,很显眼,故而常被作为内宅主要装饰物而加以精雕细刻,因此,也起到了美化居住环境的作用。

  跨山影壁,是一种不单独占地,而是直接以房屋一侧山墙作为壁体,在墙上接出一单坡壁檐,抹出壁心。壁心于四角雕刻花纹,使山墙同时成为一座秀美的一字影壁。跨山影壁多建在厢房一侧的山墙上,有的住宅二门正对着内院厢房的山墙,将墙做成跨山影壁,可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和避邪作用。

  一字影壁是平面平直,顶线呈“一”字形的影壁。宅门影壁及院心影壁均常建成一字形影壁,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面为卧矩形的影壁,通体只一个壁心;一种是正面顶线是“凸”字形的影壁,有三个壁心。大户住宅的影壁多砌筑豪华,壁形雕成菱形、圆形或椭圆形,内刻精美的花鸟或戏剧人物,或刻上硕大的“福”、“禄”、“鸿禧”等吉祥字样,壁心四角对称,刻有花纹。“凸”字形影壁两侧壁心一般不做雕饰,只在壁心四角刻以简单花纹,用以衬托主壁。

  房

  正房是我国传统庭院式住宅中位于主要纵轴线中心稍后的房屋,为全宅的主要房屋。是一宅之主居住的地方,一般坐北朝南,面阔有三间、五间、七间不等。较其他房屋架间高大,构造宏伟,以悬山或歇山式屋顶居多。体现了旧时代占支配地位的宗法等级观念。

  东屋是我国传统庭院式住宅中正房东侧的尽间,又称“里屋”,多为儿女居住的房间。

  上房是传统庭院住宅中正房的两端尽间,满族人认为西屋是最主要的房间,故称其为“上房”。

  台阶

  台阶是我国古代皇家宫殿及民宅中出入房屋、廊厦或宅门的梯形通道,也称“踏步”。

  皇家宫殿及宫门均建在离地面一定高度的高台上,目的是为了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帝的“真龙天子”身份。也有利于防水防潮。宫殿、门廊与庭院通过台阶上下相连。台阶一律为石质,由御道与边道组成。御道为一斜坡,无梯,上雕龙、凤、鹤、日、云等图纹,专供皇帝御轿通过。两边道为石台阶,大臣、轿夫及宫娥等走此道。庭院式民宅中也有房屋、宅门,廊前后设有台阶。旧时,台阶的级数及长短因宅主的官位、财势的不同而不同。平阑式民宅及一些楼式民宅的底层与庭院间也通过台阶相连,平阑式住宅的台阶以木竹料为主,其台阶的设置主要由房屋的构造所决定。

  鼓乐行话

  各行有各行的行业专用语,陕北民间鼓乐手们有他们自己的内部行话。

  他们将唢呐称为“铰闸铃”。

  镲为“扇”,号为“神筒”。

  如果礼让同行吹一阵子时称“吹一筒”。

  称总管为“架梁的”。

  烟是“火腰”,酒是“火山”,炮手是“雷子”。

  他们之间说挣了多少钱时,以刘、园、王、泽、忠、申、军、张、爱、君来代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屠苏酒

  屠苏酒,亦作屠酥、酴酥。古俗,元日饮此酒以辟瘟气。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诗云:“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喝屠苏酒是我国年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晋代就有了这一习俗的文字记载。《荆楚岁时记》里有“于是长幼翻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曜牙钖,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宋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卷五中载有屠苏酒之药方,以及饮用仪式和作用。

  屠苏酒为八品合而为剂,故而亦名八神散。即大黄、蜀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分,乌头半分。咬咀以绛囊贮之,除夕日薄暮悬井中,令至泥,正旦出之,和囊浸酒中,顷时捧杯呪(zhù)之曰:一人饮之,一家无疾,一家饮之,一里无疾,先少后长,东向进饮。取其滓悬于中门,以辟瘟气,三日外弃于井中,此轩辕黄帝神方。《岁时广记》还引孙真人屠苏论云:“屠苏言其屠绝鬼气,苏者言其苏醒人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苏,螝鬼名,此药屠割鬼爽,故名。”清代萧智汉在《新增月日纪古》卷一中云:正月初一,“古人正旦饮酒,以少者得岁故先饮,老者失时故后饮,是日酒皆然,亦无屠苏先饮之说。或曰屠绝鬼气,苏醒人魂,妄说也。”此说虽然,但民间相信屠苏酒能驱邪辟鬼的观念仍然十分坚定,至今,有些农村仍然有在春节期间饮用屠苏酒的习俗。

  三秦

  人们习惯将陕西称为“三秦”,那么,三秦是因何而来?是项羽攻入关中以后将陕西分别交给三个人来管理,这三个人是秦国降将。章邯被封为雍王,咸阳以西是他的管辖之地。司马欣被封为塞王,咸阳以东,直至黄河,是他的属地。董翳被封为翟王,他的属地在上郡。这三个人被封为王后,他们的属地也就被称做“国”。雍国就是现在陕西中部之西境地,塞国就是陕西中部之东境地,翟国是陕西北部,即现在陕北。到了晋代,所谓“三秦”的称谓又有了变化,即前秦、后秦、西秦。现在所说“三秦”一般指陕南、关中、陕北。

  陕北在历史上的“属管”

  陕西在夏朝时为禹贡雍州,周代为京畿,东周以后属秦。但东部分属于晋。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建都咸阳,陕西东北部属魏,南境属楚。陕北在这一时期应属魏国。秦始皇为了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以京史为内史,兼治上郡,汉中等郡。上郡即陕北的绥德,它由内史来兼治。汉元年,项羽又以汉中为汉国,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翟国即陕北,治所在绥德。汉朝,又复为内史,后改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是为三辅,置司隶校尉以统之。又以上郡、朔方、西河等郡属并州。

  左冯翊是三辅之一,是关中道东部之地。它的意思是什么?据《汉书·百官表注》云:冯,辅也、佐也。右扶风在今关中道西部之地。《汉书·百官表注》云:扶、助也。风,化也。与左冯翊皆治长安城中。

  左冯翊、右扶风之意即辅佐助风。

  西河,就是现在的榆林河,一名清水河,古帝原水。此水源自边外,经榆林市,注入无定河中。

  西河设郡是汉朝建置,治所在富昌,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东汉移至离石,曹魏始于汉兹氏县置西河郡,即今山西汾阳。晋朝曰西河国,后魏复为郡,金废。

  并州在汉时为今山西省及陕西之旧延安、榆林等府地。东汉时,并州刺史治晋阳,即今山西省太原县治。

  上郡是秦时建置,东汉废置。上郡所辖为今陕西北部,即陕北以及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左翼之地,治肤施,在今绥德县东南五十里处。上郡属国城,汉代的上郡属国都尉,治龟兹,故城在榆林县。汉置龟兹于上郡,因处龟兹降胡而名。

  传统称谓

  在日常生活中,礼节在很多方面都要用到,称谓就是礼节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旧时,如果有人不会称呼人,就会被人们讥笑,说他“没大没小”、“冒大冒细”、“没有教养”。所以,在传统习俗中,称谓是很重要的礼节表现。比如,在婚丧嫁娶中,就要使用很多的称谓。在一般交往中使用的也不少。

  称谓从其使用场合来说,有一般称谓和礼仪称谓,现列表于后,供参照使用。

  一、家庭称呼

  二、祖父祖母族称呼

  三、父母族称呼

  姑母

  侄父亲之姐

  妹夫

  姑父

  内侄父亲之表兄

  弟

  表伯

  叔

  表侄父亲之表嫂

  弟媳

  表伯

  叔母

  表侄父亲之表兄

  弟之子

  表兄

  弟

  表兄

  弟母之祖父母

  外曾祖父

  母

  外曾孙母之父母

  外祖父

  母

  外孙母之堂兄堂弟

  从舅(堂舅)

  堂外甥母之叔

  伯父

  外叔

  伯祖父

  外侄孙母之伯

  叔母

  外伯

  叔祖母

  外侄孙母之兄

  弟

  舅父

  外甥母之兄

  弟之妻

  舅母

  外甥母之姐

  妹

  姨母

  姨侄母之姐

  妹夫

  姨丈(姨父)

  姨侄

  四、契(寄)父母族称呼

  五、姑丈族称呼

  六、妻族称呼

  继岳

  继子婿妻之堂

  内堂(从)

  夫

  外甥孙婿妻之舅父母

  内舅

  外甥婿

  妻之表

  内表

  内表夫妻之表姐

  妹

  内表姐

  妹

  内表妹

  姐夫妻之表姐

  妹夫

  内表姐

  妹夫

  内表妹

  姐夫妻兄

  弟之子女

  内侄儿女

  姑丈(父)妻兄

  弟之婿

  内侄婿

  内姑父(丈)妻之契

  内契

  契女婿妻相认之

  内如岳

  如婿妻相认之姐

  妹

  内如姐

  妹

  如妹

  姐夫妻姐

  妹之女

  姨侄女

  姨丈(父)妻姐

  妹之婿

  姨侄婿

  内姨丈(父)妻之姨父

  内姨父(姨丈)

  姨甥婿妻之姨母

  内姨母

  姨甥婿妻之契兄

  弟

  内契兄

  弟

  契妹

  姐夫

  七、姐妹族称呼

  姻祖

  姻再晚生姐妹夫之祖父

  姻祖父

  姻眷再晚生姐妹夫之祖母

  姻祖母

  姻眷再晚生姐妹夫之父母

  姻翁母

  姻侄姐妹夫之父母

  姻父母

  姻眷侄姐妹表之

  姻眷(姻)

  姻眷(姻家)

  八、女婿族称呼

  姻

  姻侄女婿之祖父

  姻翁

  姻眷侄女婿之祖母

  姻母

  姻眷侄女婿

  女婿

  岳父、母女婿之父

  姻兄(亲家翁)

  姻弟女婿之母

  姻嫂(亲家母)

  姻弟女婿之父

  姻眷兄弟

  姻眷弟兄

  母

  姻眷嫂

  (姻眷室)

  姻眷弟兄女婿之兄弟

  姻侄

  姻待教生女婿兄弟之妻

  姻侄室

  姻待教生女婿之子女

  外孙

  外公外婆女婿之女婿

  外孙婿

  再外祖父(母)女婿之孙

  外曾孙

  外曾祖父(母)九、姻戚族称呼

  十、世谊族称呼

  礼仪称谓

  一、父亲亲属

  二、母系亲属

  三、兄弟姐妹亲属

  四、夫系亲属

  五、妻系亲属

  六、晚辈亲属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