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6章 打春(3)

  据传说,戴手镯是从水族的民间传说演变而来的。从前有两个小姐妹在树林中采菌子,遇到了一个由老变婆变成的外婆,将姐姐害死了。妹妹为了给姐姐报仇,就到处学习武艺。有一次,遇到了一位讨饭的老人,就把自己的饭全给老人吃了。老人吃过饭后,便把自己用来讨饭的两截竹筒送给妹妹,并告诉她,遇到老变婆时将它戴在手上,当老变婆抓住你笑死过去,还没有醒来之际,就用针刺她胸前长毛的地方,她就没命了。妹妹照此方法为姐姐报了仇。但戴着竹筒很不方便,又怕再遇到老变婆,于是就请银匠照着竹筒圆圈制了一对银圈戴在手腕上。别的老变婆见了这样的圈圈也不敢去抓她的手了。村寨的小姑娘们也纷纷效仿起来,并且传到了各地,戴手镯习俗也就一直流传到至今。有了这样的传说,戴手镯既是妇女的一种装饰,又可以避邪。妇女又何乐而不为呢,陕北妇女不仅保留着这一习俗,而且常将别针插在盘着的头发上,随时准备刺向那些前来伤害的邪魔。

  农历月份的别称与民俗节

  农历每月的月份可以其顺序来称,从一月到十二月。但一月不能叫“一”,而要称“正”,音为长征的征,十二月不能叫十二,而叫“腊月”。民间又依各月所处的季节和物候不同,对每月又作出了别称,显得雅致而贴切。

  一月:正月,陬月,孟月,端月,孟春,春王,青阳。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中和。

  三月:桃月,季月。

  四月:余月,清和月,槐月,孟夏。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端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天贶。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桐月,孟秋。

  八月:壮月,桂月,获月,仲秋。

  九月:玄月,菊月,季秋。

  十月:阳月,小阳春,孟冬,梅月,良月。

  十一月:辜月,葭月,冬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腊月,嘉平月,季冬。

  我国民俗历史中确定以下农历日子为民俗节日: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二月二为龙抬头节,

  二月十二日为百花节,五月五日为端午节,

  五月十九日为入梅节,六月六为天贶节,

  六月十七日为出梅节,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十月十六为盘古节。

  贶是赏赐、赠送的意思,如贶赐、赐赠。赏赐或赠送的东西亦可称做嘉贶、厚贶。所以,天贶节也就是天赐节。

  正月初七在民俗中称做“人胜节”或曰“人庆”日、“人日”、“人七”。陕北民间将此称“人庆”或“人七”。正月初八是民俗中的“谷日”,有在这天奉祀本命元辰的习俗。此俗始于辽金时期。据《方朔占书》所载:岁后八日为谷日,最早的奉祀本命就是从谷日开始的。陕北民间将正月初八的谷日视为好的日子,没有任何禁忌,能遂人愿,即便有所禁忌,也会被元辰将军打发得干干净净,没有妨碍,所以,在这一天行婚娶之仪是再好不过了。

  蜂糖

  陕北人称蜂蜜为“蜂糖”。蜂糖是扬州人的叫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我国其他地区大都叫蜂蜜,为什么与扬州远隔数千里之遥的陕北人亦称之为蜂糖?两地之间的人有何联系,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唐代末年,有一个姓杨名行密的淮南节度使驻扎在扬州,掌管着扬州的军政大权。杨行密为了耍威风,下令要扬州人避他的名讳,不准言密,也不准说蜜,因为“蜜”与“密”同音,犯了他的名讳。扬州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将蜂蜜改作“蜂糖”来称,蜂糖一词出现了。后来,虽然杨行密死了,但人们已经习惯了蜂糖的叫法,所以,一直被沿用下来。

  唐宋以来,陕北是汉政权的重要边防地带,封建中央为了边塞安宁,大量从南方各地派遣军队到北方戍边。淮扬先民随着戍边队伍来到陕北,并将自己的文化知识、生活习惯带到陕北,发扬光大,陕北形成了南北文化交融的氛围。蜂糖,以及许多本应属于淮扬范畴的文化思想,融入陕北文化中,成为陕北本地与外来戍边人员的共同文化,有很多佐证可以说明这一文化现象。有如,子洲县的淮宁湾,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地名。陕北在为地方取名时一般以居住人的姓为名,如李家渠、冯家坪等,还以吉利之词命名,如永坪、蟠龙等。而“淮”字在陕北很少使用。淮即淮北扬州,宁就是江宁即南京一带,淮宁即指淮扬和南京,从这一地名来看,它是以当年淮扬南京一带前来戍边的将士所在地命名的。又如,陕北与扬州一带的人都称脚为脚,扬州人将“爷爷”称做“弇(yǎn)弇”,与陕北称谓的发音基本相同。弇是承袭的意思。《荀子·赋》中云:“法舜禹而能弇迹者邪。”这一称谓正是绥德一带的方言,加之有“淮宁”二字佐证,完全可以说淮宁湾,以至子洲绥德一带均有淮扬人的后裔。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人口学者对佳县、吴堡等地的人口祖源进行过考证,认为他们的先民应是江苏太湖一带的人群。首先,佳县、吴堡两县在语言元音的使用上与太湖一带人的发音基本相同。另外,他们对日用品的称谓上与太湖一带的称谓也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将大的物件称为“海”,如称大碗为“海碗”,称坛子为“海海”。两县民众有从未见过海者,他们为何将大的物件称海,这是文化遗迹。太湖人将太湖称做海,也将大物件称“海”,佳县、吴堡的先民们从太湖迁徙上来后,将他们的习惯也带来并且传承下来。陕北作为军事要地的例证就更多了,古代军事建制中的“镇”、“堡”、“屯”、“营”等在陕北是到处可见的。另如“定边”、“靖边”、“安边”、“安定”、“安塞”、“延安”等,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们在军事中的重要位置。有军镇就有军队,军队是来自各地的民众。佳县、吴堡、淮宁湾的先民就是从“海”那里来的,是从“蜂糖”的家乡来的。

  窗花避鬼

  窗花为什么能避鬼?相传很久以前的一个大旱之年,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对城隍庙里所供的阎王上的香也少了,阎王感到有些冷清,将旱情禀报给玉皇大帝后,上天普降甘霖,救了旱情。阎王同时也怨恨人对他有所不恭,便决定从凡间捉拿人到地狱来受罚,以警戒人们对他的不恭行为。于是,就派了招魂鬼和索命鬼来到人间执行此事。阎王又怕把世上的人捉光以后没人给他供奉香火,所以对这两个鬼交代,只许在人间捉一夜的鬼魂。

  这两个鬼吏为了完成好阎王的差命,来到一个村子后,分别去踩点,以便晚上行动。这个村子有一个叫王大的单身汉,为人正直、心地善良。这日午后,他出工路过一棵大树,因天气炎热,就在树下乘起凉来。就在此时,他看见一个手里拿着白幡,身上穿着白衣的人和一个穿黑衣,拿铁链的人,一边走着,一边说话,朝着大树走来。王大认出他们是招魂鬼使和索命鬼使,便在树上躲起来。王大听见打白幡的鬼使说:“老弟,我去看了一遍,见村里的每户人家都没有在大门上贴门神,晚上我们就能顺顺当当地去捉人了。”又听拿铁链的鬼使说:“我见他们的窗格子上没有贴窗花,这样我们就可以很便当从窗子进去抓人。”说完以后,二位鬼吏就匆匆走了。

  躲在大树上的王大听了鬼吏的对话后,很是惊讶,原来他们是来捉人魂魄的,便赶快下得树来,跑回村子,让人们赶紧贴上门神和窗花,防止鬼使来勾魂。

  到了晚上,那两个鬼吏来了,先来到王大家,刚要进门时,却被满脸凶狠的门神拦住了,只好退了回来。他们又绕到窗下,准备从窗子进去勾人魂魄,却被那鲜红的窗花拦住了,不能进屋。他们只好到另外一家去勾魂,可是,家家如此,哪家的门窗都进不去。这时,公鸡啼鸣,两个鬼吏只好回阴曹交差去了。

  相传,鬼不仅怕门神,而且还怕人血,人们用鲜红的纸剪成窗花,鬼见了误以为人血,所以不敢进去。从此,人们就用门神、红窗花来驱鬼邪,形成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女人为何半夜不梳头

  相传,有一个财主娶了一个小老婆,叫做“赛西施”。这个赛西施有一把玉梳子,很是心爱,时常用它来梳头,而且不许他人使用。有一天晚上,她忽然看见丫环小翠用她的梳子梳头,将头发梳理得像炭一样乌黑,很讨人喜欢。她上前就打小翠。小翠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了一跳,一不留神,将梳子掉在地上摔碎了。赛西施气愤异常,揪住小翠的头发更是凶狠地毒打,将小翠活活打死了。

  第二天,赛西施发现玉梳子好好地放在梳妆盒上,她心里很是狐疑,很长时间不敢去动它。有一天夜里,她终于憋不住了,不由自主地来到梳妆台前,拿起梳子轻轻地梳理起头发来。奇怪的是,她的头发经这把梳子梳理后更加乌黑发亮,而且还散发着一股香味。她很兴奋,不停地梳理。结果,乌黑的头发梳成了白发,再梳时,连白发也没有了,脱落了,赛西施成了光头。以后再也没有长出头发。

  从此以后,就留下了女人不敢在夜晚照着镜子梳头的习惯,怕掉头发,怕把头发掉光。

  半夜不能吹奏乐器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种瓜的老汉,叫王丘,他胆子很大,人们都叫他“王大胆”。王大胆的老伴没有给他留下一男半女便下世了,他孤身一人,以种瓜为生。

  王大胆在瓜棚中闲着没事,便以笛声打发着一个又一个夜晚。在一个月色明朗的夜晚,王大胆不知不觉地吹到半夜,忽然间,一个怪物从西南方向朝着瓜棚迅速奔来,刹那间就到了他跟前。王大胆定睛一看,原来这个怪物,身如小山,腿似树干,脸青眼亮,血口如盆,啮露着的牙齿犹如铁锥一般,鼻孔大如喇叭,身体宽得把瓜棚堵得严严实实。这么大的鬼怪是王大胆从未见过的。他倒吸了一口冷气,在一阵慌乱之后,定下神来与鬼对峙着。这时,那鬼开口说:“让我也吹吹。”王大胆心想,可以借鬼吹笛子的机会给他一枪,不死也够他受。拿起放在身旁的火铳枪,把枪筒伸过去,说:“你吹吧,把这筒子插到嘴里吹。”鬼噙住枪筒,刚想吹,王大胆一扣扳机,只听“啪”的一声,鬼被打得一溜烟跑了。

  鬼虽然跑了,但王大胆心想,鬼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还会找他算账。到了晚上,王大胆不敢睡在瓜棚里,就在棚后的豆秸堆下睡觉。鬼果然来了,见棚内无人,气得一脚踢翻了瓜棚,看见棚后有一堆堆的豆秸堆,心想,他一定藏在豆秸堆里,便一排排、一堆堆往过踩。就在鬼踩过一排后,王大胆偷偷地溜到已经踩过的豆秸堆里。鬼踩完豆秸后,认为把王大胆已经踩死了,就呼叫一声走了。王大胆总算保住了性命。从那天晚上以后,再也不敢半夜吹笛了。后来,人们将王大胆的遭遇引以为鉴,也不敢在半夜里吹乐奏曲,生怕将鬼引来惹出麻烦。流传时间久了,就成为一种习俗被沿袭下来。

  不怕虎发威,单怕猫洗脸

  龙州地方闹虎患,州官就从邻县请来几个武艺高强的猎人来帮忙。有一个猎人,只身一人,背起铁钩就上山了。他找到老虎洞后,对着洞口大声叫喊起来。老虎正在睡觉,忽然听见外面有人叫喊,便扑了出来。猎人低头弯腰,虎肚皮贴着他的后背扑过去了,他背上的铁钩正好划在老虎肚子上,划出一条长长的口子,老虎倒地死去了。后面上山来的人一见老虎死了,就将老虎抬回城里,州官设宴犒劳猎人,大家正喝得高兴时,突然闯进一只野猫,叼起一条鱼就跑。猎人双目圆睁,举拳便打,野猫轻轻一闪,跳到另一张桌子上,猎人紧追不舍,一连打翻了好几张桌子也没有碰到野猫一下。最后,野猫跳上房梁,把叼来的鱼吃得一干二净,猎人站在下面,无计可施。野猫吃完鱼后,用爪子洗了洗脸,顺着房梁走了,走得无影无踪。猎人此时却羞得无地自容,悻悻地离开了龙州。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本事再大的人,也有失手的时候,而且往往是在小事上遭到失败的。

  陕北民间则认为:家中有猫洗脸是兆示着将有亲人或客人来临。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这句话在民间流传很广,但其出处却知者不多。清末庚子年间闹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又被称为“义和拳”。河北沧州是义和团兴起的地方,这里的坛主叫做“潘二爷”,虽然年逾花甲,但却精神矍铄,并且见多识广。新入坛的一个拳师名叫李勇,武艺虽然高强,只是经验不足。在一次打天津英租界的时候,潘坛主对李勇说:“洋人有洋枪,不能硬攻,要智取。”但李勇却说,凭咱们的武艺,还怕他洋枪。战斗开始后,洋人用洋枪攻打义和团,尽管义和团的勇士们个个十分勇敢,但终究敌不过洋人的洋枪,战斗失败了,李勇也负了伤。失败后的李勇感慨地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后来,这句话就成为一个经验之谈。

  没良心

  传说,鲁班有两个徒弟,一出师就看不起师傅了,甚至连师傅也不认了。这两个徒弟正在为一户人家干活时,恰好鲁班路过那里,看见了他们并走上前去,两人假装没看见。鲁班没有说什么就回家了,并用木头做了两个小人,放在门口。

  有一天,这两个徒弟路过鲁班门前时,看见两个小木人正在哧啦哧啦地拉锯开料,感到非常奇怪。他们见四周无人,便偷偷地上前量了木人的尺寸,回去以后,照着尺寸仿造了两个小木人。谁知,小木人是做出来了,但却不听他们的使唤,整天在那里一动不动。两人没办法,只好去找师傅鲁班请教。鲁班问:“你们量过尺寸没有?”两人说:“各个部位都量了,尺寸一点都不差,小木人的模样也和你的一样。”鲁班又问:“你们量过心没有?”他俩说:“没有。”鲁班叹了口气并语重心长地说:“没有量(良)心,是不能成事的呀!”两人听了后,很惭愧,请求师傅原谅他们。

  老头子

  相传,在一个盛夏时日,酷暑难当的纪昀正打着赤膊编纂《四库全书》,不想乾隆皇帝突然驾到。衣冠不整见皇帝,就犯欺君之罪,更何况如此赤身裸体呢,于是,纪昀慌忙到桌子底下躲了起来。谁知他的这一举动早被乾隆看见了,示意左右不要做声,并在纪昀藏身的桌前坐了下来。过了许久,纪昀实在憋不住了,又听见外面全无动静,桌子有围布遮着,他什么也看不见,搞不清皇上究竟走了没有,便偷偷伸出一个中指,低声问他的同事说:“老头子走了没有?”乾隆听见纪昀称他是“老头子”,心想,这回非要他纪昀说清不可,看他怎么办。便大声喝道:“谁在这里放肆,快滚出来。”

  纪昀听见乾隆叫他出来,也就不得不出来了。乾隆说:“你为什么叫我老头子,如果不说出个道理来,嗯……”纪昀随口答道:“陛下是万岁,该称‘老’,又是一国之首,当然是‘头’,三是天子者,‘天之骄子也’,这是对皇上的至尊称呼呀。”乾隆又问:“你伸出中指是什么意思。”“纪昀遂伸出一手,动了动中指说:“这个代表‘君’,天地君亲师的君,不管从左边数起,还是从右边数起,天地君亲师,中指仍是君。”乾隆明白纪昀是在诡辩,但难得他有这样的急辩之法,便恕他无罪。

  喜鹊叫吉

  喜鹊叫吉的由来是因其名有一“喜”字,加之其音清脆悦耳,故而被人们视为吉祥喜庆之鸟。民间广为流传的“喜鹊枝头叫,定有贵客到”、“喜鹊叫,亲人到”等民谚,就说明了喜鹊叫吉征兆的说法。民间俗信认为,如果在正月初一这天,尤其是清晨,有喜鹊于房屋周围鸣叫,这家人在一年之内就会很吉利,将有喜事来临。民间还将喜鹊编入到爱情传说之中。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被王母拆散后,只限他们于每年的七月七日在天河边相会一次,但天河遥隔,二人难以相会,喜鹊同情他们的遭遇,就承担了搭桥任务,使他们如愿以偿。因此,民间有庆贺结婚喜日时,常以喜鹊登枝的画来点缀新房,以图幸福吉祥。

  虎头鞋

  虎头鞋是由我国汉民族的民间故事演化而来的。据《中国民俗传说故事》中所云:从前,在楚州金河岸边有一位善良的摆渡者,名叫杨大。在一个风雨天里,杨大帮助了一个讨饭的老奶奶。老奶奶送给杨大一张小画,画上是一个正在绣虎头鞋的姑娘。杨大把画贴在船舱里,没想到晚上回来时,姑娘竟然变活了,跑上岸来,与杨大结为夫妻。可是,一到白天,姑娘又回到画上去了。一年以后,他们有了一个宝贝儿子叫小宝。消息传出以后,王知府起了坏心,将那张画抢去挂在衙里的墙上。到了晚上,画上的美人只是流着眼睛,就是不下来。小宝七岁那年哭着向杨大要妈妈。杨大说,画是老奶奶送的,兴许她能帮你找回妈妈。小宝听了,穿上虎头鞋朝着老奶奶走去的南方跑去。四十九天后,小宝在一片森林的湖岸边看到七位仙女在洗澡,最小的仙女就是小宝的妈妈,妈妈告诉小宝,自从知府抢了画,她就离开了凡间,要想让妈回家,就得找知府评理。说罢,用湖水抹了抹小宝的虎头鞋,飞走了。小宝到了知府衙门,知府想用小宝来骗下画中的姑娘。就让小宝来到画前,妈妈见到儿子就从画中走了下来,知府则想去抓姑娘,小宝虎头鞋上的虎活了,变成了真虎,一口叼起王知府往深山中跑去了。杨大一家人团圆了。人们喜欢给小孩穿虎头鞋就是用这一传说故事来祈求吉利平安。

  金鸡的传说

  金鸡亦名“锦鸡”、“天鸡”。据《神异经·东荒经》云:“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潮水应之也。”《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神异经》又云:“北海有大鸟,其高千里……左足在北海涯,右足在南海涯,其毛苍,其喙赤,其脚黑,名曰天鸡,一名勒。头河东,止海(中)央,唯捕鲸鱼(鲸鱼)死则北海水流利……或时举翼飞,共两羽切,如雷如风,惊动天地。”受这些神话的影响,古时候在大赦时,要竖长杆,顶立金鸡,然后集罪犯,宣读赦令。《新唐书·百官志》云:“赦日,树金鸡于仗南,竿长七尺,有鸡高四尺,黄金饰首,衔绛幡,长七尺,承以彩盘,维以绛绳。”今说“金鸡”即“公鸡”,非此传说之金鸡。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一成语是源于我国古代神话。据《神仙传》所载:汉代淮南王刘安好道,修炼成仙后,在升天之时把吃剩的丹药撒在庭院里,鸡、犬吃了丹药后便一同升入天界。后来,人们用此传说比喻一人做官得势后,和他有关系的人也一起跟着沾光。也有将这一说法说作“一人得道,鸡犬皆仙”的。但陕北民间所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源于八仙的传说。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在修道时不近女色,其妻不忍守空房,想阻止韩湘子成仙,百般撩逗,都没有动摇过韩湘子成仙意志。在夏日里,其妻故意赤身卧床,想坏湘子功力。挑灯夜读的韩湘子见状有些不雅,以笔管挑被为妻盖身,自此,坏了韩湘子的右手,所以在成仙升天时,右手推不开南天门,仅左手可以推启。韩湘子成仙后回来接家人升天,到了半空中,韩父因贪恋着自己的家院动了私念,便落入尘埃,做了家宅神。韩母在将到南天门时因留恋新孵出的一窝鸡娃,被韩湘子一袍袖打在半空中,成为一只老鹰,整天盘旋在空中寻觅小鸡。韩妻仅有半仙之体,未能升飞,长寿而终。

  天狗

  天狗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兽名。据《山海经·西山经》云:“阴山……有兽焉,其状如貍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太平御览》卷九〇五《秦(辛)氏三秦记》中云:“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此原。原有狗枷堡。秦襄公时,有天狗来其下。凡有贼,天狗吠而护之,一堡无患。”又一说“天狗”,乃月中凶神名。《协纪辨方》卷四引《枢要历》云:“天狗者,月中凶神也。其日忌祷祀鬼神,祈求福愿。”又引《历例》云:“天狗者,常居月建前二辰。”民间传说中的“天狗食月”应当指的是“月中凶神”这一说法。《周礼·地官·鼓人》有:“救日月,则诏王鼓”之说。河北保定地区的民间传说,每年中秋节的深夜,天狗神张口吞月。天狗神口虽大,但无喉,故而能含月而不能咽下腹中。含而吐、吐而含,不肯罢休,月神不堪其扰,乃命下界百姓,以种种喧闹之声而惊之,使其速去。以故,每逢是夜,民间则以爆竹声、锣鼓声、敲盆击釜之声大作,以惊骇天狗,使之速逃耳。在我国“蟾蜍食月”的传说要比“天狗食月”的传说早得多。《淮南子·说林训》中云:“月照天下,蚀于詹渚。”唐李白《古风》云:“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唐卢全有诗云“尝闻古老说,食月虾蟆精”。

  陕北民间每月月食或日食时,常以敲击碗盆以驱赶天狗。

  钟馗嫁妹

  清人俞樾在《茶香室三钞》卷二云:“明文震享《长物志》云:‘悬画月令。十二月悬钟馗迎福,驱鬼魅嫁魅。’按此知世传钟馗嫁妹乃嫁魅之讹。”明胡应麟《少石山记笔丛》卷二二“钟馗”条云:“画家钟馗嫁妹图亦有因。”可见,明代“钟馗嫁妹”的传说已比较广泛地流传开来。后世民间据此说法又演绎出多种戏曲本来,在舞台演出,使钟馗嫁魅成了广为流传的钟馗嫁妹,而原本为钟馗嫁魅的说法已不太被人所知。钟馗在民间传说中是一位貌丑心善的人,相传是唐代人,因貌丑,应武举而不第,愤而撞死,并托梦给唐明皇,誓灭天下鬼魅。明皇醒后,命画工吴道子为其画像,祀为神,专门驱除邪祟,被民间视为正面人物。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已有了记载。清人刘璋的长篇神魔小说《斩鬼传》中有评写钟馗的故事。也有一些剧本中说钟馗死后被封为驱邪斩祟将军。旧时,民间习俗于除夕、端午、多悬钟馗像以祛邪消灾,此俗起源于五代。老百姓信仰钟馗并不是单纯地相信他是一位除鬼之神,而是将其视为一切邪恶的克星。陕北民间对钟馗信仰不太深,因其貌丑,仅以钟馗神位祀之,不贴其像。

  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又叫“老鼠娶亲”,是我国汉民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老鼠嫁女曾以年画形式出现在民俗中。画面是一群老鼠穿红披绿,扛旗打伞,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在迎娶新娘。鼠新娘坐在花轿里,鼠新郎骑着蛤蟆,头戴官帽,手摇折扇,两眼贪婪地盯着一只金箱子,最后,则是大黄猫将这伙害人精收拾了。又一传说,老鼠的女儿长大以后,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商量将女儿嫁给谁。有的说,太阳很了不起,就嫁给太阳吧。有的说云能遮住太阳,还是嫁给云吧。还有说风能将云吹跑,嫁给风更好,最后一只老鼠说,墙能挡住风,嫁给墙最好。但大家又一致认为,我们老鼠能在墙上打洞,比墙更厉害,还是嫁给长着锋利牙齿能在墙上打洞的老鼠再好不过了。就这样,嫁来嫁去,还是没能嫁出去。

  人们讨厌老鼠并希望把老鼠嫁出去,从此绝了鼠患,于是就编撰出老鼠嫁女的民俗日子。老鼠嫁女日各地有所不同,但一般都是在春节期间。老鼠嫁女的俗仪也有所不同,比如,湖南民间将这一故事改编为化装表演的仪式,由一个小男孩扮演成猫新郎,孩子们一齐唱着儿歌云:“老鼠嫁女,嫁到哪里,嫁到猫公肚里。”这是反映人们为了灭绝鼠患,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陕北民间将正月初十视为老鼠嫁女日,这天晚上,人们要早早睡觉,以免打搅了老鼠的好事而惹恼老鼠反成了鼠患。也有于这日夜间,先是大敲大闹一番,使老鼠不敢出得洞来,谓之给老鼠催妆,接着,又用灯火照亮房间过道后再安静下来,意为给老鼠照亮送亲,让它上路离家,第二天早上再将鼠洞封堵,不准老鼠回来。

  老鼠嫁女之俗仪已没有了,根本不为人知,老鼠嫁女的民俗日子也大都不知,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民间消亡。

  夜游神

  夜游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十六个小神之一。《山海经·海外南经》:“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郭璞注:“昼隐夜见。”杨慎补注:“南中夷方有之,夜行逢之,士人谓之夜游神,亦不怪也。”可见,其乃民间所传之神。《封神榜》第九十九回所列神名不仅有夜游神乔(讳)坤,还有日游神温(讳)良。《古今小说》第三十一卷云:“原来重湘写了《急词》,焚于灯下,被夜游神体察,奏知玉帝。”明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云:“夜亦不置洗濯余水,为(恐)夜游神饮驰,曰不当价(不当价为吴语,意即罪过)。”由此可见,明代有关夜游神的说法已经很普遍了,并影响到世俗习惯。后来,民间多以夜游神一词来指那些喜欢夜间在外游荡的人,其意近于“夜猫子”。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