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4章 节日(3)

  又传说年代表“收成”,人们始终将农业收成的好坏称做“年成”,收成好,就说“年成好”;收成不好则说“遭了年成”。因此,人们把正月初一视为“年日”。将其定为“年日”就是盼望年景好,能够五谷丰登。

  又传说在远古时期,黄帝与蚩尤进行旷日持久的大战,终于在正月初一那一天打败了蚩尤,人们把这一天定为节日,以纪念黄帝的功绩。

  这些传说中所形成的习俗在陕北民间至今仍然保留着。如过年时,小孩用苎条做火把玩耍,将擀面杖、刀放在门口,夜晚在院子里燃大火,小孩穿红衣裳等,都是为了对付年所形成的习俗遗风。

  挂桃符,贴门神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恶避邪,便用桃木削制成两块木板,写上能避凶纳福的偶像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门旁,这种桃木板也就叫做“桃符”或“门贴”。它的来历是古代神话中的一个故事。说东海中有一座大山,叫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枝向周围伸展,有三千里方圆。树顶上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根拱形的树干,树梢一直歪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个天然的大门。度朔山上住着各种妖魔鬼怪,它们要下山就得经过这道门,因而,此门也被称做“鬼门”。天帝怕鬼怪到人间作祟,就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这两个神将,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既能捉鬼,又能吃鬼。如果有恶鬼敢出来,就把它们捉住,不是吃了,就是用索绑了去喂老虎。

  有一次,一个鬼母领着一大群小鬼于半夜里偷偷来营救被关在桃树洞里的众鬼。神荼、郁垒听见了,连忙去拿自己的兵器,可是,兵器已被小鬼先锋促狭鬼偷走了。两神将大怒,出门各折了一根桃枝,向众鬼头上扫去。说来也怪,软软的桃枝一扫到众鬼身上,它们便立即瘫软在地上,连那凶狠的鬼母也乖乖躺在地上不动了,瞪着眼睛看着自己的手下被一个个抓进树洞,最后连自己也被扔进去了。这桃树洞竟然像铜墙铁壁一样,牢不可破,里面有数不清的鬼怪,一个也逃不出去。在这一神话故事的影响下,人们相信桃木有驱制鬼怪的作用,神荼、郁垒是众鬼的克星。因此,古人就用桃木雕刻神荼、郁垒神像,他们是一个手里拿着索,一个身边牵着虎,安放在大门上,以镇压鬼邪。

  贴对联

  对联又叫“对子”、“门对”、“春贴”、“春联”,是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张贴的。后来,在一些喜庆场合,如婚礼、开张等仪式上也要张贴,在礼仪场合,如丧葬礼仪上也要张贴。对联在我国民间运用十分广泛。

  对联起源于“桃符”和“门贴”,因而又有“桃符”、“门贴”之称。“桃符”是用一寸来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成的,上面写着除祸降福之类的吉祥语,有符咒的成分,故而称做“桃符”。桃符在新年里既起着避邪驱鬼的作用,又有装饰门楣的作用。相传是黄帝所创。《山海经》中云:“……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所谓“大桃人”就是最早的桃符形态。到了晋代桃符驱鬼已经有了文字记载,《荆楚岁时记》中云:“正月初一……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后来,桃木逐渐被纸所代替,符咒也变成了祝词,于是,桃符就演变成了春联。清人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春联》中云:“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由此又可以看出,春联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以后开始张挂的。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桃符”或“门贴”是需要年年更换,岁岁变新的。到了五代时期,后蜀的孟昶特别喜欢“桃符”,所以在桃木板上题写联语,以表示对桃符的钟情。有一次,他命翰林学士辛寅逊题写桃木板时,觉得辛所题词欠佳,便亲自写了一副联语,即:“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考证,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合格对联。但这时的对联,仍然写在木板上,被称做“桃符联句”。在宋以前,桃符上一般只画神像,很少有联语,但也有题者,如五代的孟昶。宋以后人们普遍开始在桃符板上题写联句。此后,在春节期间贴春联逐渐成为民间的一种习惯,不仅春节贴,而且每逢吉日喜事时,都要在门上、建筑物的楹柱上贴。因此,又将对联称做“楹联”。将对联正式命名为“春联”是在使用红纸书写对联的时候才有的,始于明太祖。据说,明太祖朱元璋也十分喜欢春联,他不但传旨下去,让人们于除夕之际在门上加贴春联,还经常向大臣们赏赐春联,并微服出巡,到民间去观赏春联。陈云瞻在《簪云楼杂话》中云:“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明太祖)微行出观。”由于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以后,贴春联便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对联是由上、下联和横披组成的,每联三字以上,多则可达五百余字,甚至上千字。上下联的字数均等,讲究对仗,意义相类。联语内容应根据主人的身份而各异。一般人家常用的有如“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门楣上多贴“春”字或“福”字。联纸为红色。但庙宇用黄色,守孝人家则是男蓝女黄,清代宫廷用白宣,四周镶边,外蓝内红。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是来自一则传说。相传,远古时期,度朔山上有桃林,林中有棵大桃树,树下青石屋内住着神荼、郁垒两兄弟。此山附近有个野王子,经常危害百姓,他听说度朔山的仙桃吃后能成仙,便派人传令两兄弟献出仙桃被拒绝后,野王子亲率三百余人前来刁难,又被打败。于是他让部下扮成恶鬼恐吓两兄弟,均被两兄弟捆住喂了老虎。两兄弟去世后上了天庭,天帝命他俩专门惩治鬼魅,连他们种过的桃树也能驱鬼避邪。此后,人们便在节日期间削制两片桃木,画神荼、郁垒与虎,挂于门的两侧。这便是桃符的由来。

  贴“福”字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又云:“士庶不论大小人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祖宗。”其中所说的“贴春牌”就是今天在纸上写的“福”字。福在古书里有很多解释,如“祐也、休也、祥也”。它们的含义都是“长命富贵”、“吉祥如意”。不过,一般的老百姓则认为“平安”就是“福”。《韩非子》中说:“全寿富贵之谓‘福’。”福就是富贵加长寿,所以,在过去的春联中,福字总与长寿联系在一起。在这一思想理念的影响下,后人对贴福字习俗上有了很多改进,有的在福字上加了各式图案,或是寿星,或是寿桃,或是鲤鱼跳龙门,也有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的福字。另外,民间还有将福字倒贴的习俗,目的是为了让人家说“福倒(到)了”的吉祥语,而不是错贴。不过,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正贴着好,因为正贴可以寓意为正在享福,也就是顺着,福顺则人的运气就顺,运气顺则能享福。称“贴福”是因“贴”与“甜”谐音,所以,贴福也就寓意着甜福,就是甜甜蜜蜜地正在享福。

  福字倒贴的来历

  过年贴“福”字的习俗,大约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流行开来了。倒贴“福”字据说始于明代。

  相传,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脱下龙袍,打扮成富翁的模样,带着几个贴身卫士上街查访,见京城里家家贴红挂绿,张灯结彩,一派歌舞升平、普天同乐的景象,心里好不快活。可是,他转了几条街,竟然没有看到一副门联是歌颂皇帝的,不禁勃然大怒,一甩手就回到宫中,坐在龙椅上生起闷气来。他想下令叫每家每户都贴上一副歌颂自己的对联,可是他又识字不多,怕文人学士在春联中拐弯抹角变着法子笑骂自己。正在左思右想,仍然想不出一个好主意的时候,有个太监揣摩到了朱元璋的心思,提议让天下百姓都裁一块方形红纸,写上一个福字贴在大门上。朱元璋一愣,问是什么意思。太监解释说,红就是朱,红纸书福字贴在门上,就是祝愿陛下年年幸福临门。朱元璋一听,非常高兴,立即下了一道圣旨,命令京城人家,每家每户贴上“福”字。

  大年初一正午,朱元璋带了一批大臣和禁军上街查看,不看也罢,一看,朱元璋怒从心起。原来贴福字的人家寥寥无几。朱元璋脸一沉,手一挥,下令凡是未遵旨贴“福”字的人家,无论男女长幼,一律斩首。一时间,京城里哭声震天,血流成河。有一户人家赶紧找了一方红纸写上福字贴了起来,哪知忙中出错,把个福字给贴倒了。正想揭下重贴,禁军赶到了,一看门上的“福”字,愣住了,不贴福字的杀头,这倒贴福字的是杀还是不杀,谁也拿不准主意,便绑了这家老小去见皇帝。朱元璋听罢禁军的报告后,眉头紧锁,心想,这分明是诅咒我得不到福,正要发作,在一边的大臣刘伯温却哈哈大笑,连连叫好。朱元璋迷惑不解地问刘伯温好在哪里,刘伯温微微一笑说:“倒”、“到”同音,“福倒”便是“福到”,这是小民在祝愿皇上五福临门,朱元璋一听,转怒为喜地说,没想到福字倒贴还有这层意思,心里一高兴,就下令奖赏了户主。

  这事一下子传开了。第二年,京城里的人家贴福字时全都倒贴了。从那以后,福字倒贴便成了一种习俗。

  压岁钱

  压岁钱是在除夕之夜由长辈们把用红纸包着的钱送给晚辈的馈赠习俗。有的是在吃过年夜饭后给,有的则等小儿睡着以后塞在枕头下面。此俗与除夕夜驱邪求祥的信仰有关。此俗源于唐代宫廷习俗。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说,唐玄宗时“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至五人掷钱为戏”,谓之“春日撒钱”。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喜儿钱”的描写。洗儿钱除了志喜外,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驱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立春日为“春节”而代之,故原立春日风俗移到正月初一的春节上,洗儿钱和春日散钱混合在一起,演变为今天所见的压岁钱风俗。早期的压岁钱是用一种不能流通的特种币制,叫“压胜钱”,至清代压岁钱成为人们祛邪和祈福之物。《燕京岁时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纸币出现以后,红纸包代替了彩绳穿钱法。民间传说,若有恶鬼妖魔,可以此钱贿赂它们,化凶为吉。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