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1章 有钱能使鬼推磨(4)

  有人认为“钟馗嫁妹”是来自“钟馗嫁魅”,是一种误传。据清人俞曲园的《荣香宝三钞》卷二十中“钟馗嫁魅”条所云:“明文震亨《长物志》云:‘悬画月令,十二月悬钟馗迊福,驱魅嫁魅。’按此,知世传钟馗嫁妹乃嫁魅之讹。”可见,“钟馗嫁妹”,原来是钟馗驱傩将灾祸转嫁到别处去的意思,由于音讹,使“钟馗嫁魅”变成了“钟馗嫁妹”。

  这种音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有所交代,认为:“知世传‘钟馗嫁妹’,当自明代已然。明朝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二‘钟馗’条中云:‘画家钟馗嫁妹图亦有因可考’。”钟馗嫁妹之俗发展到后期时越来越被广泛认可,出现很多文本,尤其是清代传奇《天下乐》(昆曲)中有一出戏叫做《钟馗嫁妹》,其中说:终南山文士钟馗进京赶考,向善人杜平借资费,杜平借与百金,并在钟馗离家后派丫环照顾钟馗之妹。钟馗考取了状元,但因貌丑被黜出金殿,钟馗愤而碰死在殿阶前,杜平为他收了尸。钟馗死后阴魂不散,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封他为“驱邪斩祟将军”。钟馗为了报答杜平之大恩,率五鬼显形回家,将其妹嫁给了杜平。

  经戏剧这么宣扬,“钟馗嫁妹”便深入人心,成为人间佳话。

  乌羊川的传说

  由延安市区东行二十六公里左右,来到姚店镇辖区的郑崖村,向北进入一条“川”,就是“乌羊川”了。元龙寺乡辖了乌羊川全境。“元龙寺”是因乾隆年间在此建了一座“元隆寺”而得名。1958年实行汉字简化时,笔者家父王生金向延安县民政局提出建议,改“元隆寺”为“元龙寺’,同音不同字,便于群众书写,又不失原有之叫法,民政局遂采纳而用之。

  乌羊川的叫法与《西游记》故事有关。《西游记》中云,泾河龙王被魏徵斩首后,每日夜里来到皇宫中寻唐王李世民闹事,皇宫内因此鬼哭神号,惊动了住在都土地庙里的观音菩萨。观音驾祥云,在云端里用杨柳梢一点,将正欲前往皇宫寻事的都龙王——泾河老龙拦住,命他往西北寻找生路。泾河老龙便提着一颗血淋淋的龙头向西北而来,一路驾云来到乌羊川时,正逢西北大旱,乌羊川的民众设坛打醮,向都龙王祈求甘霖。泾河老龙站立在云头看见民众虔诚地向他求雨,心想,他们还不知自己犯了天条,被玉帝革去神职,斩了龙头,祈求自己还有何用呢?不觉,落下了伤感的泪水,顿时地有润色湿气,天有阴云骤起。这一天象惊动了灵霄宝殿上的玉皇大帝,他正与群臣商议都龙王的人选,忽觉干旱西北有凉风湿气袭上天宫来,便问太白金星因何而有此天象。太白金星派张天师出南天门以观究竟。天师观后上殿禀报说,有泾河龙王提着龙头在云端中观看民间祈雨,不觉落下泪来,以致有此天象。太白金星听后,向玉帝奏曰:“泾河龙王之所以犯天条,实因袁守诚之神机妙算,泾河龙王一时气愤而违反了天条,也是为天宫着想。今天看来,泾河龙王有仁慈之心,不若都龙王之位还让其做了,陛下以为如何?”玉帝闻奏后说,这样一来,何以震天威?何能管众神?又何况龙头已斩,不可复位。太白金星奏曰:“龙头既斩,万不可复,用别的牲灵之头以换之,以戒天地众神如何?”玉帝准奏,命太白金星办理此事。

  太白金星领旨后来到龙王身边说:“泾河龙王,玉帝恩准,还让你做都龙王,不过,你的龙头已长不上了,要换上别的牲灵之头,你愿意吗?”龙王听了,谢了玉帝天恩,说但凭金星处置。此时,乌羊川的民众祭祀已毕,将一只黑绵羊的头割下往龙王庙去进献。太白金星于云端中看见此情,趁着羊头还热,还有血性,便将袍袖一扬,羊头飘摇直上,接在手中后往龙王项上一按,龙王便成了一位长着黑羊头的神人,龙头却飘飘扬扬,飞入天河之中。

  民众们忽然不见了羊头,朝天上一看,一位白发银须老翁身边站着一个羊头仙人,眼角处流出了泪花,顿时,天无雷声闪电,地无风声鹤唳,便下起了一场润物细雨。三日甘霖,解了旱情。自此,乌羊川的民众们重建龙王庙,重塑龙王神像,将这位长着黑羊头的仙人奉为龙王,供奉在庙的中央,四海龙王,雷公电母,风师雨伯都在两厢的墙壁上配祀。也是自那以后,乌羊川的民众决不用黑羊,尤其是长着黑头的绵羊做牲品,因为它是龙王的头。

  乌羊川还有另一种说法,因“乌”与“五”音近,人们又称为“五羊川”。关于“五羊川”的传说是:郑崖村后有一峭壁,峭壁上有“五羊”石洞,无论什么时从其下走过,都能听到洞内有“呼呼”之声发出,人们说此洞很深、很远,一直通向内蒙古草原。传说此洞中有五只绵羊,一早一晚都要从洞中出来到下面的水潭里喝水,喝完后又回到洞中。人们很少见到它们,但也有人见过。

  蒙元统治中国北方时期,由于连年战争,需要大量的粮食和肉类补充前方,蒙古草原的牛羊被屠杀殆尽,战火又烧到了陕北,五只羊从五羊洞内一直去了蒙古草原,在茂盛的草原上繁殖后代。传说,现在蒙古草原上的羊群就是由这五只羊繁衍出的。也自那以后,再没有人见过这五只羊。

  实际上,被称做“五羊”的原因大概与我国古代的“三羊”或“三阳”信仰有关。“三羊”或“三阳”即青羊、红羊、白羊,它们象征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此即“三阳开泰”的由来。五羊则是在三羊基础上的延伸,即在三羊基础上补充了黄羊、黑羊,以这五种颜色来代表天地五方,如同广州被称“五羊城”一样,寓意五方都呈吉祥。

  五羊洞在传说中很神秘,实际并非如此。近年来,由于人们修筑公路的需要,在峭壁上采石,被炸毁的五羊洞并不很深。它已沉没在建设的尘埃中,给人们留下的仅有传说,没有了遗址。

  娘娘庙

  从五羊川口顺路走二十五公里左右,便是被五羊川人称做“娘娘庙山”的贺家庄村。娘娘庙山因山上有一座久负盛名的“娘娘庙”而得名,山势雄壮挺拔,峻极苍浑,四面群山如群星拱斗,呈仰望围宿之势,有乌羊川、牡丹川、蟠龙川、青平川、永坪川从山下分野而出,犹如五条奔走的龙蛇蜿蜒伸展出去。山上有二十余亩的平坦之地,建有娘娘庙、菩萨庙、关帝庙、大圣庙等,组成了一个构建严谨的庙宇群,是陕北民间除了佳县白云山、榆林青云寺、延安清凉山这类大型庙宇群外的中型庙宇之一。它的始建年代无法考证,现在的规模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原有基础上扩建的。从民间传说来看,其初建不应晚于明代。

  关于“娘娘”成神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娘娘庙山下的民间说法。说娘娘的娘家是现在青化砭镇的张马河,婆家是离张马河不远的新山沟。娘娘出生后到了三岁时才开口说话。但说话不多,而后又不说了。到了十三四岁时开始纺线,但不织布。整天只是纺,纺了很多线,缠成一个很大的线团。十六七岁时有人给娘娘提亲,娘娘既不应允,也不反对。到了迎娶日,花轿进门,鼓乐喧天,娘娘还坐在炕上纺线。吉时将到,应该给娘娘妆扮了,父母前来催促,娘娘言称要上茅厕方便一下,亲朋如此之多,竟然没有人看见娘娘抱着线团走了,过了很长时间,父母不见娘娘回来,便来到茅厕寻找,却空无一人。父母急了,向人打听娘娘去向,一个厨师说他看见娘娘抱了一个线团,先在门躜上拴住了,然后扯线铺在地上出大门走了。大家听了,从门躜上找到线头,顺着线一路跟去,没多久,便见娘娘正在前面走着,娘娘虽是三寸金莲的未出阁女子,男子们却追不上,大家追快了,她也走快了,大家慢下来,她也慢下来了。到了娘娘庙山的山根下,娘娘加快步伐,如同有轻云托身,轻盈从容地上到山顶。当众人来到山上时,娘娘已羽化升天,仅有肉身端坐在那里,安详慈善,似死非死,眼睛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大家。

  娘家人与婆家人见娘娘已经羽化,不能复生,便用嫁妆装扮了娘娘,盖了一座庙宇为其护身。每到娘娘的出嫁日,即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娘娘的娘家人、婆家人都要到山上祭祀娘娘。因娘娘是一位未出阁的女子,故而人们称其为“娘娘”,即不同于幼小女子的女儿之身的女人。因陕北民间常将未出嫁的女人称做“女子”,出嫁后的女人称做“婆姨”,娘娘虽为女子,但又不同于一般女子,故名“娘娘”。后来,娘娘显灵,为人治病医疾,祛除邪魔,有求必应,所以名声远播乡邻,周围的人们也都纷纷上山礼祀,渐渐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庙会日。因娘娘神的名气大,人们便将此山称做“娘娘庙山”,原有的山名已无人知晓了。

  另一种说法与此大同小异。传说娘娘的父母从山西将娘娘担来陕北,住在张马河。不过,这一说法不太流行。这种说法的依据可能是从大移民的历史事件中派生出来的,即明代时期从山西向陕北大量移民,以填充陕北的人口不足。编出这一传说的目的大概是思乡之情所致。

  从娘娘的出嫁日七月十五日来看,它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民间宗教认为,七月十五日是三官之中地官的诞日,地官是冥幽世界的主宰,所以被民间视为不祥日。民间又有“七月半,鬼乱窜”的说法。人间红喜事应当避开此日。也正因为这样,娘娘庙山周围的人们不在七月十五日操办红事。

  甘罗十二封上卿

  甘罗十二封上卿的故事在陕北民间传说中被说成是“甘罗十二为宰相”。

  秦昭王有一位丞相叫甘茂,很有才能,在别国的挑拨下,秦昭王对他产生了怀疑之心。甘茂得知这一情况后觉得自己再留在秦国是很危险的,所以逃到别国避难去了。后来秦国澄清了事实原委,仍然封甘茂为上卿,并以相印迎他回国。但甘茂仍未释其虑,至死也没敢回到秦国。

  秦王嬴政继承王位以后,甘茂的孙子甘罗已经十二岁了。甘罗寄居在吕不韦家中,被称为“庶子”。

  秦王嬴政继位时,吕不韦的权力很大。当时的秦国已经有了统一六国的“连横”思想,也就是“远交近攻”的战略。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在三年中发展了两国关系,燕国也派出太子丹来到秦国当人质,以表示两国之间的信任与友好关系。后来,秦国又要派张唐去燕国当丞相,以促使燕国与秦国形成合作关系后夹攻赵国。但张唐不愿去燕国当丞相,他对吕不韦说:昭王时我曾奉命攻打赵国,因此赵国很仇恨于我。我若到燕国去,又必须经过赵国,所以,我觉得我去燕国是不合适的。

  吕不韦听了以后很不高兴。张唐走后,甘罗看见吕不韦一脸不高兴的样子,问他为什么面有不悦之色。吕不韦说,我派张唐去燕国当丞相,他不肯去,所以不高兴。

  甘罗说:让我去给张唐说一下。

  吕不韦没把甘罗放在眼里,对他说:你一个毛孩子家,怎么能干成这样的事情。

  甘罗说:“项橐七岁就能给孔子当老师,我都十二岁了,怎么不行,你不让我去试一试,就斥退于我。”吕不韦只好答应了。

  甘罗见了张唐后说:你和武安君比起来,谁的功劳大?张唐说:当然是武安君的功劳大。甘罗又说:你觉得应侯和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更专权。张唐说:当然是文信侯。

  文信侯就是吕不韦。武安君就是秦国大将白起,他曾经为秦国攻下七十多座外国城池。应侯是范雎,曾经担任过秦国丞相。范雎与白起不合。有一次,应侯范雎与昭王商议,让白起率兵去攻打赵国。白起却称病不出。应侯便上疏秦昭王,先免了白起的官职,不久又在杜邮(今陕西咸阳市)害死了白起。

  甘罗对张唐说:“将军明知自己的功劳没有白起大,而当今的文信侯又比当年的应侯更专权。当年应侯要白起伐赵,他不合作,就杀了他。现在,文信侯要你相燕,你又不去,我担心你还不知要死在什么地方。”

  张唐沉思良久后说,我是非去不可了。

  张唐启程之前,甘罗又向吕不韦借了五辆车,亲自去拜见赵王。他对赵王说:你听说燕国太子丹到了秦国的事吗?赵王说,听说了。甘罗又说:你听说张唐要去燕国当丞相的事吗?赵王说,听说了。甘罗便给赵王作分析:从燕国太子丹入秦和张唐相燕这两件事来看,说明燕国和秦国之间是没有分歧的,这样一来,他们两国就要联合起来攻打你赵国。大王,你有危险啊。赵王问甘罗,这可怎么办。甘罗说:我看你不如先给秦国割一些地,这样可以取得秦国的信任,把燕太子退回燕国,使他们两国之间不和,然后你与秦国联合起来攻打燕国,赵国就安全了。

  赵王果然听了甘罗的话,先割五座城池给秦国,又去攻打燕国,从燕国夺取了三十六个县,并将其中的十分之一又送给了秦国。

  甘罗就是这样一位聪明绝顶的孩子,将国家大事运用得得心应手。这一史实,陕北民间却另有说法。

  相传,甘罗的爷爷甘茂很有才学,凡国家大事依甘茂所言必定成功,相悖则受挫。因此甘茂在秦国朝野上下呼声很高,这样也就引来一些心术不正之人的诽谤、诬陷,在秦昭王面前进谗言说甘茂有野心于社稷江山。秦昭王起初有些不相信,后来别的国家为了除掉甘茂,以防秦国强大起来后对自己不利。也制造谣言说甘茂给某国提供了国家情况,与某国关系密切,这些都是秦昭王用人不当才迫使甘茂这样做的,他这是为自己留条后路。这些话通过秦国的谗臣们吹到了秦昭王的耳边。秦昭王心想,甘茂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才能比谁都高,他要真心谋起王位来是唾手可得的事情。秦昭王有了疑虑,但如何除掉他,自己又没有任何理由,便召来一帮谗臣给主意想办法。主意果然有了。

  第二天上朝以后,秦昭王对甘茂说,朕近日心情不好,有些急火攻心,夜来梦一仙人对朕云,本王之疾要食用七个公鸡蛋方可痊愈,你聪明盖世,才华出众,一定能为朕找到公鸡蛋,医治疾病。

  甘茂听后心想,这哪里是要为他治病,分明是要我的命。世上哪有公鸡蛋呢?甘茂也深知秦昭王的为人,他杀人从不需要理由,表面上还显得很平和。虽然万般无奈,却不敢当面抗旨,便应承了,退朝回家。

  甘茂回到家中后忧郁万分,在府中不停地踱步。甘罗见爷爷面带愁容,心神不安,心中也不好受,便问爷爷有什么为难之事,自己能为爷爷解除烦恼。甘茂心想,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尚未涉世,说与他也是白说,没有理会。甘罗再三催问,甘茂无奈地说,说给你听,你也办不了,不要说你办不了,世上也没人能办得到。甘罗说,爷爷不说出来,怎知孙儿办不到。甘茂很疼爱自己的孙子,心想,自己即便为此事掉了脑袋,也让孙儿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死的,便将上朝之事说了一遍。

  甘罗听后说,这分明是昭王要置爷爷于死地的伎俩,此事不可等闲视之,要想个万全之策。甘茂说,又何尝不是呢?甘罗分析了事情的严重性后对爷爷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甘茂问,往哪走。

  甘罗说,哪国都可去得,只是不能留在秦国。

  甘茂问,为什么?

  甘罗说,昭王之所以要害你,一则因他妒才而不容你,另则因别国的挑拨,使他有了疑心。别国的挑拨是害怕你留在秦国,帮助秦国强大起来而对他们不利,这是他们挑拨的目的,也是他们想得到你的目的,所以,你到哪去都很安全,他们也欢迎你去。

  甘茂说,要到别国去需要好几天的路程,我如何能逃脱了昭王之手。

  甘罗说,你今夜动身,明日由我上朝与昭王周旋,可以为你赢得时间。

  甘茂于心不忍,但又无奈,心想,我走后谅昭王对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也不会下毒手,何况昭王所妒的是自己而不是孙儿。便收拾行李连夜逃离了秦国。

  第二天上朝后,文武百官应卯听点。当点到甘茂名下时,甘罗出班应卯。秦昭王一看是一小孩站立在殿下,便问,你是谁,甘茂呢?甘罗漫不经心地说,我是甘茂之孙甘罗,因爷爷昨日下朝后产下一子,正在产期,不能临朝,又恐误了朝廷大事,所以遣我前来候听圣旨。说完,朝廷内哄然大笑起来。

  一阵笑声后,秦昭王问甘罗,生儿育女自古就是女人之事,岂有男人所为之理!

  甘罗反问,养鸡下蛋自古就是母鸡天职,焉有公鸡下蛋之理。

  秦昭王一听此言大惊,原来小甘罗是为昨日朝事替爷爷而来。一时无语对答,殿内哑无声息。一些人为小甘罗的聪明才智感到惊奇,一些人为小甘罗的性命担忧。殿内静得出奇,令人窒息。

  一阵寂静后,秦昭王发话说,昨日早朝我命你爷爷为朕寻找公鸡蛋,其实是想试他一下才思,但他却应允了,没想到竟然引出你这样一位天下奇才,真乃国家之幸也。免你爷爷无罪,官位俸禄不变,每日来朝议事。

  甘罗一听秦昭王免去爷爷一切罪行后,立即跪在丹墀谢罪说:爷爷恐难寻来公鸡蛋而获罪于身,已于昨夜离开秦国到他国暂避去了,甘罗替爷爷谢龙恩。

  秦昭王一听,甚是惊讶,甘罗小小年纪尚且将事情安排得完美无缺,实在令人佩服,就说,朕任你为丞相,代你爷爷行事,等他日后回来,你爷孙二人同朝为相,辅佐朕统一天下。果然,秦昭王命人携相印迎甘茂回国,但甘茂恐有不测,客死他乡。

  甘茂没有回来秦国,使秦昭王有些放心不下,又对甘罗的聪明才智感到担忧,便起了害甘罗之心。

  一日朝事已毕,众臣退去,秦昭王独留甘罗于殿上,闲谈起天下珍品之事来。昭王问甘罗,天下什么最好。甘罗说:“珍馐百味离不了盐,花言巧语离不了钱。”

  昭王说:“此话怎讲?”

  甘罗说:“天下美味如果没有盐来调味,再好吃的东西也是淡无味道。人们花言巧语的目的是为了一个‘钱’字,正如古人所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盐和钱在世上被视为上好的东西。”

  昭王一听,小小年纪竟懂得如此深奥的道理,此孩不除,乃秦国之祸。便下令,将盐这一美味予甘罗尽情享用。

  昭王哪里是让甘罗享用,分明是想将他处死。命人不停地往甘罗嘴里塞盐颗,塞不下去了就用筷子往下捅。甘罗先觉得苦涩难耐,渐渐便失去了知觉。突然,哄的一声倒在地上。只听晴天一声炸雷响过后地上火花四溅,西面一殿角被劈了下来,顿时,大雨倾盆而降,顷刻,地有浮水三尺,漂着甘罗的尸骸在殿外打转。

  秦国朝野被这突如其来的天水吓呆了,齐齐跪在地上向上苍祈祷。天帝怜悯百姓,收了云雨后又广施法力将盐精吸取后朝甘罗身上一撒,甘罗的尸骸停在殿外。

  秦昭王气冲牛斗,心想,他杀一个小小的甘罗却惹恼了天帝,降下如此一场灾祸,心里很是不服气,命人将甘罗的尸首挂在宫门示众。

  秦昭王杀了甘罗后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命御厨上饭菜用膳。一桌丰盛的饭菜摆在昭王面前,他怎么也闻不出香味来。夹饭菜吃时,竟然连一点味道都没有,认为御厨故意不放调料和他作对,叫人将御厨杀了,另换一个。一连换了几个都是如此,昭王因饿得慌将就着吃了些,下令在国内广招厨子。

  宫内招来不少厨子,但谁也做不出香喷喷的饭菜来。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厨子被杀了。有一个厨子心想,自己如果做不出香饭菜来必死无疑,与其这样,还不如先将昭王害死,免得他继续杀人。便提着菜刀来到宫门,趁人不备时从甘罗身上割了一块肉回来,将肉放在砧上剁碎,见菜就放,见饭就撒,一会儿,一桌饭菜做好了,端在昭王面前。

  饭菜刚一端上,一股久违了的香味直往昭王鼻孔里钻,昭王拿起筷子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一桌饭菜竟被他吃了个精光。吃完后说:好香啊,眼睛里折射出还不满足的光神来。问厨子,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厨子想隐瞒事实,又怕事情败露后被杀头。心想,反正总是一个死,不如实话实说了,好让昭王明白甘罗是无辜的。便说,他割了甘罗身上的肉,放在饭菜里,才有了香味。

  昭王听后说,这是为什么?我怎么不明这其中的道理呢?

  厨子心想,他想听其中的道理,我便可给甘罗鸣冤。因说道,甘罗肚子里被塞进很多盐,他已成了盐精,把世上的盐味都收在他身上了,世上虽然还有盐,但已淡如水味,用得再多也不管用。

  昭王说,那怎么办?如果盐无盐味,日后人们怎么吃饭?

  厨子说,那也好办,只怕秦王不愿去做,这就难办了。

  秦王说,只要盐里能有盐味,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厨子说,只要你筑台拜相,拜甘罗为丞相,他就不是盐精了,就可以将盐味还给盐。

  秦昭王实在被无盐的饭菜折磨透了,听了厨子的话,筑台拜相。拜相台筑好后,于夏至日将甘罗的尸骸安放在拜相台上,将秦国相印放在甘罗身边,行大礼参拜。甘罗尸骸上的眼中流出了几点辛酸苦泪,打在相印上,慢慢倒在太师椅上。秦昭王又以丞相之礼厚葬了甘罗。天下的盐有了盐味,不过,它已不是从前那种香味了,而是苦涩咸辛之味,这是甘罗的人生之味。

  王岔涵水井

  清康熙二十九年,陕北因遭遇干旱,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强民因之揭竿而起,四出掳掠,搅得百姓无以安宁。

  时有绥德苗家坪(今属子洲县)一股强人猖獗甚极。康熙二十九年六月强人进攻归化(今内蒙古包头市),统领蒙汉民事的康亲王闻知此讯后,率蒙汉大军南下,征剿强人。行至王家坪(今子洲县苗家坪乡王家岔)后屯兵暂住,以打听强人之虚实。

  康亲王住进一家王姓人家的中间土窑中,将此处作为军营指挥所。王姓人家兄弟二人,哥哥金庭,弟弟银庭,家境虽不富有,但在这一带颇有威望。只是兄弟二人只有一根独苗还年少早亡,仅存一个孙子,时年七八岁,因天年不好,吃了上顿没下顿,以致身体虚弱,患病在床,已经奄奄一息了。半夜时分,突然昏死过去,一家人大放悲声,哭得忧伤万分。这一来,惊动了康亲王,他差一鞑兵过来询问情况。家人如实相告后,鞑兵回复王命,言说房东小儿因饥饿成疾,昏死过去。康亲王听后来到小儿身边察看。见小儿骨瘦如柴,虽昏了过去,也不致毙命,叫来随军蒙医为小儿诊疗了一番,渐渐醒了过来。又命鞑兵取来炒米炒面,给小儿喂饭。王家兄弟说,天年干旱,河水枯竭,没有水无法喂饮下去,王爷又命士兵取来水袋,倒给王家。王家浸泡了些炒米给小儿吃,小儿吃后便有了些精神。

  第二日,康亲王与王家兄弟攀谈起灾荒情况,得知这一带因连年干旱,野草难生,田禾不长,因而民不聊生。不要说吃饭,河水干涸,就连饮水都很困难,为了生计,强人四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康亲王听后,亦很忧伤,既为民众们的处境感到担忧,也为强人扰民感到气愤。又寻思着,自己所带大军虽有干粮,但无水也不能久住,遂问王家兄弟说:“这里能找到水源吗?”王家兄弟无以应对。康亲王带人下到沟里细细察看后说,这里一定有水。便命士兵开挖。士兵们仅一日便挖出一口井来,汩汩涓流,甘甜爽口,王家坪的百姓们从来没有喝过这样的好水,王家兄弟向康亲王千恩万谢。康亲王说,有了水,你们可以弄些野菜充饥,暂度苦日,过些日子有场好雨还可补种些田苗。只是强人未灭,扰民无期。王家兄弟说:“如果这些强人能归顺王爷,王爷能饶他们性命吗?”康亲王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人祸因天灾而起,天灾一过,人祸亦自消。人命事大,得饶处且饶过。他们若能归降,我可马上北归,将多余粮草留于百姓,以解燃眉之急。”王家兄弟听后,很是感动,便说,此事包在我兄弟二人身上,强人与我们有些私交,我们将王爷的大恩大德说与他们,他们不会铁石心肠,无动于衷。康亲王说:“天下太平是朝廷和百姓所期盼的,你们能为朝廷和百姓着想,前往说服强人,就以本王差使的名义前去。”

  王家兄弟辞了康亲王,一路来到苗家坪,与强人头目相见。因双方有些私交,也不必多礼,王家兄弟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让强人归降朝廷。强人头目也早已闻知康亲王亲率大军南下征剿他们,心里有些慌乱。让他们归降朝廷,又怕治罪于他们,心中疑惑不定。王家兄弟看出了他们的心思,说康亲王乃仁德之王,既能体察民情,也能体谅你们的处境。以民为本,不想杀戮,你们若能归降朝廷,王爷即日撤兵北归,留粮草以救百姓,王爷如此仁慈,你们何不立地成佛?强人头目为王家兄弟的慷慨陈词所动,也为王爷的仁慈所折服,愿随王家兄弟来见王爷。

  康亲王见了强人头目后以礼相待,将国家安危与百姓平安的大事讲于他们听,并无责怪之意。强人头目很受感动,当即表示,愿将所掠财物奉上,献于朝廷,并跟随在王爷身边,为国效力。康亲王说:所掠财物乃民财,可分散给穷苦百姓,让他们度过灾荒之年。你们也不必跟随于我,留在地方,保一方平安。强人头目遵命,请于王爷封藩。康亲王说,本王此次南下征剿,兵不血刃,祸乱已平,此乃你们深明大义之举,又以朝廷百姓之安危为己所系,是一件祥和好事。你们可筑寨为营,保护黎民。自古就有“南风祥和”之说,就以“南风”为寨名,守卫一方。强人谢诸王恩。王家兄弟听后,连忙向王爷叩请说:“王爷既为我们取了寨名,又为我们开了救命之泉,请为此泉也取一名来。”王爷沉思片刻后说:“水能涵养万物,以济苍生,就以‘涵水井’名之,以祈涵养之源绵绵流长。”王家兄弟听后,对王爷感激不尽,叩首再三而谢恩。

  王爷命人取来涵水井之水,烧了一大锅开水,用开水泡炒米,“宴请”乡里头面人物,并以家国之理晓谕众人。众人洗耳聆听。于交谈间,王爷面有难色。众人请问所为。王爷说:“本王意欲今晚撤兵北归,只是留下粮草无人代本王分发于百姓。若是留住几日,亲自分发,又要耗去一些,百姓们也就少了一些,故而为难。”王家兄弟与强人头目听后很是感动,便说:“王爷如此仁德,又这样看重百姓,我等愿意代王爷效力。只是感激王爷之恩,想留王爷多住几日。”康亲王听后说,既然你们愿替本王代劳,本王就放心了。遂命王家兄弟为差使,强人头目为协力,共同将粮草分发给百姓。众人虽诚恳挽留王爷,王爷执意不允,率领人马于当晚撤兵北归。临行时,正值星空无垠,北斗闪烁,紫微垣中一股祥云掠过。康亲王仰首向北斗星辰作祈祷,祈求苍天早降甘霖,以救百姓于倒悬。果然,在康亲王走后不几日,天降好雨,滋润了干硬的土地,百姓们抢种了晚秋作物,喜获丰收。

  王家兄弟与强人头目一起将康亲王留下的粮草分发给百姓们,百姓们感激不尽。

  王家兄弟因受康亲王的差遣,说服强人,归降朝廷,为百姓带来安宁,又因受康亲王之命为百姓分发财物,百姓们尊称王家兄弟为“王差”,即王爷的差使。王家兄弟也因感激康亲王的恩遇,为孙子取名“王遇”。因孙子是蒙医救活的,又给他取了“鞑娃”的小名,以此来铭记康亲王对王家的恩德。苗家坪强人也革面自新,筑起南风寨,成为清王朝的地方武装,保护黎民百姓。后来,人们逐渐将“王差”这一对金庭、银庭的尊称用做王家坪的村名。又因“王差”之“差”可读作“差”(cà),“差”又与“岔”音近,人们便将“王家差”称做“王家岔”了。因康亲王名之“涵水井”的“涵”字与陕北方言中的咸(hán)音近,人们便讹为“咸水井”了。

  王恩浩荡,惠泽王家。王遇(鞑娃)生有六子,四子王光哲为雍正帝翰林。涵水井之水因含有多种矿物质,是酿酒的好水材。王遇之玄孙王宏锦以此水酿造的烧酒名扬陕北,声播内蒙古。

  继涵水井之后,乡人们在本村山神庙至老爷庙、盐淋圪堵一带挖出了近百口盐井,解决了人们的食盐问题。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