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引子 岁月沧桑天安门!天运人事尽其中(22)

  长安左、右门和东、西千步廊各有不同功用。东千步廊和长安东门是举行“金榜题名”之所。明清之时,科举制度盛行。科举有乡试、会试、殿试三种。殿试得中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考试后两天,在殿上传呼考中进士的姓名,叫“传胪”。传胪唱名后,随礼部官员,捧黄榜从御道出午门,把黄榜放在龙亭里,用鼓乐御仗引导,到长安左门外,在一个用芦席搭成的“龙棚”里,张挂黄榜,状元带领新进士随着看榜。看榜后,顺天府尹给状元等插金花,披上大红彩绸,用仪仗接到城北顺天府衙门里饮宴,这就是“金殿传胪”的故事。传胪前,这些考生是没有多大功名的,传胪后出长安左门,在黄榜上名字高中,则喜笑颜开,犹鱼跃龙门,所以人们管长安左门称之为“龙门”。

  但长安右门和西千步廊,在明清之际,则是审判犯人的阴森森的场所。一年一度的“秋审”和“朝审”都是在这里举行。清朝时,刑部在每年五月,把各省判处死刑囚犯的名册、口供和判决汇集,分案列册,七月初送给皇帝看,八月中旬,皇帝诏令三法司会同王侯、大学士、九卿等官员,在西千步廊旁,举行“秋审”。“秋审”之时,由东到西,横列几十张大八仙桌,上铺红毯,判官面北端坐,互审各犯判文,然后再呈交皇帝,皇帝只要用红笔一勾,该犯的死刑就是最后定了。明代大体相同。昆曲“十五贯”中善良冤枉的苏戍娟和熊友兰,就是在西千步廊判决的。

  “朝审”是在每年霜降前,把北京刑部监狱里的判处死刑的犯人,按照秋审的办法,在天安门西千步廊会审。所有犯人从长安右门下车,排列整齐,由长安右门的南门洞走入,一字形地跪在“朝审”公案桌前,听候审问。因这些犯人已经受过多次严刑拷打,吃够了苦头,明明有冤在身,但在此时多不再申诉了,到这儿来只不过是走个形式而已,至于真有喊冤的,也是遭至更残酷的严刑,打到犯人不能再说话方罢休。而真正由判官查出可疑和缓决的,押回监狱,在出长安右门时,家中亲人则在其脖子上挂一串山里红,祝贺犯人又可多活一年,而那些被朱笔勾决的犯人一般到该年的冬至清早,被押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行刑。犯人由长安右门提解进广场,悲伤哭泣,犹身进虎口。所以人们管长安右门称之为“虎门”。

  天安门广场上的五府六部

  明代,在“T”字形宫墙外,今天安门广场两旁,即今中国革命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及附近一带的位置上,林立着统治全国的衙门。

  在东面,于宣德五年,首建礼部。礼部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下设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四司职官略同于吏部。礼部始置于北周之时,历代相传,直至清代末期废除。

  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下设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四司职官略同于吏部四司。清代光绪末年,添设民政部,户部废除,改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事。

  吏部,在隋、唐两代时,列为六部之首,主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下设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历代相沿。清朝末年吏部的职权归内阁。

  兵部,主管中央及地方武官的选用、考查,以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物,长官为兵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工部,主管全国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长官为工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清末改为农工商部。

  此外在东边还有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等机关。

  宗人府位居百衙之首,班列内阁、六部之前,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宗人府的长官是宗令,由亲王、郡王内选充;副佐为左右宗正各一人,由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内选充。下设经历司、左右二司、银库、黄档房、空房、左右翼宗学等机构,其职官有219人。

  宗人府的首要职责是掌管皇族属籍,纂修“玉牒”。负责缮造皇族功勋官员的名册,凡是王公、将军以及一般宗室、觉罗的议处、议叙都由宗人府办理,有兼职的文官会同吏部办理,武官会同兵部办理。对皇族子弟进行教育也是宗人府的职责,左右翼宗学有学生200多人。

  由于宗人府包办皇族的一切事务,所以京师的地方行政、司法、监狱机关――顺天府衙门、五城巡城御史衙门、五城兵马司指挥衙门都无权办理涉及宗室的民事、刑事案件。遇到宗室触犯刑律只能将其移送宗人府,由宗人府会同刑部办理。在清代,“大清律”对宗室觉罗有减罪的条款,甚至杀人者都没有死罪,一些不法皇族有恃无恐,横行霸道欺压平民百姓。由于宗室腰系黄带子,觉罗腰系红带子,所以黄带子、红带子成了宗室觉罗的别称,也成了他们在市井大施淫威的护身符。

  由此可见,在封建统治的年代,宗人府只是为皇族服务,至于涉法之事,更是王子犯法绝对与平民不同罪。

  在“T”形广场的西边则设有指挥军事的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于明洪武十三年始建。最初叫大都督府,后改为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分领京师和外地的卫所,但调动军队的权力属于兵部。在广场的西边还有太常寺、通政司、锦衣卫等。这正如明人所说:“列六卿于左省,建五军于右隅。”

  清代时,这些机构没有多大变化。广场东边仍为各部,当时叫户部街,设立礼部、户部、吏部、宗人府。在稍东的兵部街,设立了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并大多沿用了明代旧址。

  广场西边,清代由于建立八旗兵制,不再建立五军都督府,所以这里成为一般街道,街名为右府胡同、左府胡同、中府胡同等。

  惟其不同的是,清代在明代锦衣卫旧址上建立了刑部,刑部主管法律、刑狱等事务。为此这条街便称之为刑部街。在这条街上又增设了都察院、大理寺等审理、司法机关,这样管理刑名的三法司就集中在天安门广场西边了。

  所以,明、清两朝,广场两边官置林立,府部对列,朱衣纱帽、补褂朝珠,肩摩毂击,且在当时,广场两边的官置,又泾渭分明,东边的衙门府第,都属管钱、管王公贵族事务的,有钱有势,故有“富贵街”之称;而在西边的衙门府第则是主管全国军事法律,属司法审判机关,又有“生死街”之说。所以那时人说:“东边掌生,西边掌死。”

  今天,我们漫步在广阔的天安门广场上,很难想象,封建时代广场两旁,却尽是操着人民生死大权的所在!

  庚子之劫,天安门广场满目疮痍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打坏了天安门前的华表,天安门广场成了侵略军牧马屯兵、耀武扬威之所。千步廊被毁之一炬,昔日府部对列、朱衣肩摩的国门盛况不见了。

  在中国近代史上,天安门广场这片土地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堪回首的屈辱年代。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疯狂掠夺,烧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还野蛮地捣毁了天安门城楼上的菱花窗门,使天安门这颗明珠失去了光彩。

  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侵占北京,他们炮轰正阳门箭楼,沿着“国门”大清门,一路残暴地烧杀炮击,更集中射击天安门。他们打掉了太庙正殿脊上的螭吻,打伤天安门西边的华表,掠去端门楼上腰刀、撒袋、翎箭等兵器20多万件,掠走乾清宫、中正殿等处书画、玉器、瓷器、玛瑙、珊瑚等1000多件。他们还由大清门出发,举行穿越天安门、端门、午门和紫禁城的游行阅兵,玩那种战争贩子“观兵于周疆”的鬼把戏,野蛮践踏中国主权和人类文明。参加阅兵的有俄国兵、日本兵各800名,美国兵、英属印度兵各400名,法国兵、德国兵各200名,意大利兵和奥地利兵各60名,共2920名强盗。他们先集合于大清门前,接受俄国中将利涅维奇代表各国司令官的检阅。阅兵结束后,便到紫禁城中游行。一路上锣鼓喧天,狂呼乱叫,庆贺联军占领北京,向中国人民示威。

  森严辉煌的紫禁城,是大清帝国的象征,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但在八国联军铁蹄的践踏和蹂躏下,失去了它昔日的尊严和光辉。这无尽的耻辱和空前的劫难,将永远为紫禁城内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柱所铭记。而隶属皇城的天安门广场此时也成了侵略者牧马屯兵之所。石狮子有知,也该含悲饮泣。

  侵略者这次入侵,烧毁了千步廊以及广场东边的兵部、工部、鸿胪寺等衙门。昔日府部对列,朱衣肩摩的国门盛况,看不见了。更令人愤慨的是,侵略者常因分赃不公,而致使大清衙门再次遭劫。

  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各国常因抢劫财物的多寡而发生争执,争执无结果,则是更残暴的洗劫。俄军火烧户部衙门就是一例。

  日军进入广场后,从户部的银库里掠走了300万两银子和无数的绫罗锦缎并运往日本使馆,俄军见此,便与日军交涉,说户部是在俄军占领区之内,日军将户部存银全部归己占有是不公平的,如不全部交还俄军,至少也应给俄军一半。日军听后,强硬地说,搬运户部银两是在划分占领区之前,当时户部尚不属俄军占领区,为此这些银两是日军用生命换来的战利品,与俄国无关系,拒绝与俄军平分。

  俄军虽然气恼,但又毫无他法。而恰在此时,风闻户部还有大量的窖藏金子,便迅速调兵开赴户部,毁墙拆屋,翻砖揭瓦,结果在窖库中只找到了一块日军遗落下来的银砖。怀着贪婪之心而来的俄军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将户部焚烧。后来,俄军又查知义和团曾在户部设坛,便再次调兵,二烧户部,结果整个户部除陕西、贵州、江南三司外,其他皆夷为平地。原来的五府六部几乎全成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外国使馆和兵营。仲芳氏在《庚子记事》中有“东交民巷一带,东至崇文门,西至棋盘街,南至城墙,北至东单头巷,遵照条约,俱划归洋人地界,不许华人在附近居住。各国大兴木土,修盖兵房、使馆、洋楼高接云霄。四面修筑炮台以防匪乱,以前时未毁之先雄壮百倍,而我国若许祠堂、衙署、仓库、民房俱被占去拆毁矣。”从附图中可以看到,国门东边已完全是侵略者的天下!使馆界内,由帝国主义驻兵防守。有记载:“使馆界有炮垒的建筑,对阵的设备,而且深其壕,厚其壁……和古雅的皇城对峙,是世界的奇观。”

  天安门广场在庚子之年遭劫之后,满目疮痍,日渐衰败。

  伤心何可言与欠!

  天安门广场种植白丁香

  封建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天安门前杂草丛生,蒿莱遍地。虽也曾种植过白丁香、黄刺玫,但这是一个幌子。植树种花,是为了缩小广场面积,阻止群众的示威游行。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打破了北京城千百年来以帝王为中心的建设格局,破坏了封建等级制度。过去专供皇帝、官员、贵族行走的禁区,变成了市民大众自由通过的大道;过去只能由皇帝、贵族享用的园林盛景,变成了市民大众憩息的公园……这是民国时期北京城市建设史上的显著变化和重大进步。

  天安门面貌改变始于民国初年。由于清代皇城严重阻碍着内城交通,一般人穿行东西城,只准从地安门以北和大清门以南绕道而行。这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便,为此北洋政府于1913年,首先开辟了天安门前的东西大道,神武门与景山之间也允许市民通过,从而打通了紫禁城南北的东西两条交通干线。其后,又拆除了中华门内的东西千步廊及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两侧的宫墙,代之以砖墙,初步形成了一个小广场。之后又先后开辟南池子、南河沿、南长街、灰厂、翠花胡同、宽街、厂桥、五龙亭等处的皇城便门。1923年决定陆续拆除皇城城墙。应该说,在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为北京城建设的发展,为市民大众的出行憩息做了一些有益之事。但由于军阀混乱,内部不和,始终没有一个稳定的统一指挥者,致使总统数次更换,而每次总统更换,都给北京城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损失,他们或扒城墙,或在城墙上开豁口,或新开城门,并赐新的门匾,致使城墙变成了断壁残垣,市政建设开始停滞。

  连年的军阀混战,给北京留下了满目疮痍,而日寇的铁蹄的踏进,使北京再次遭受摧残。仅就天安门地区而言,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以后,更是暗无天日了。凄凉颓败,窗格有一块没一块。红墙凋残,半脱落了皮,门楼正面还贴有“建设东亚新秩序”的狗皮膏药。

  颓废的天安门从此以后杂草丛生,蒿莱遍地。金水河淤泥堵塞,水腐发臭,谁也不愿走近它。

  但天安门和人民是息息相关的,在天安门广场上无数次燃烧起革命的火焰。1917年6月,张勋复辟失败,人民在这里庆祝共和胜利。1919年,作为我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运动”的大旗,在天安门广场上高高举起!1926年2月,因军阀吴佩孚专权称霸,人民在天安门开会声讨吴佩孚。1931年,东北沦亡于日本帝国主义之后,天安门前又表露出人民抗日之情……1947年5月,在天安门广场上,人民群众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此时的天安门广场早已成为北京人民举行爱国运动的地方。

  封建军阀和国民党统治者,野蛮地镇压学生和人民的爱国运动。他们还施以诡计,在天安门前种植白丁香、黄刺玫,这种植树美化广场的假象,的确是一个幌子,他们栽花种树的目的,就是为了缩小广场的面积,阻止群众的示威游行活动。

  但历史的车轮并不会因此而停滞,人民群众的爱国激情也并没有因此而冷却,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与军阀、与日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1949年2月3日,解放军举行盛大庄严的入城式。北平市民、学生、工人倾城而出,夹道欢迎,欢庆古都北平的新生。同年秋,北平改名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步入历史的新阶段。

  (摘自《天安门历史档案》)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