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2章 海底肉弹(4)

  1907年,沙克尔顿自己组织了探险队,再次前往南极。这次的探险船叫“猎人号”。沙克尔顿的目的,是亲自把英国的国旗插在南极点上。船员们在南极海岸建起了营地。沙克尔顿把营地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家。他们于1908年11月3日出发向南极挺进,到了11,月26号,他们已经打破了上一次“发现号”探险的纪录了。但是沙克尔顿使用了一种中国东北种的小马来运输,结果证明是不成功的。在挺进南极的过程中,最后4匹小马掉进了一个冰窟窿里,还差点把一个伙伴也拽进去。这个事件几乎排除了他们到达南极的可能性。他们又艰难的走了一个月,100年前的今天,1909年1月9日,他们向南极作最后的冲刺,最后把英国国旗插在了南纬88度23分(88.23S),此地距南极只有大约180公里。大家已经筋疲力尽,他们4人不得不日夜兼程往回赶,以便在饿死前赶回船上。4个人都染上了严重的痢疾。为防止船等不及他们而开走,沙克尔顿和另一个较强壮的伙伴先出发,把另两个人留在一个储备丰富的补给站。出发的伙伴在3月1日获救。刚上船的沙克尔顿坚持亲自带队去接人,两天后他们带着两个掉队者回到船上。

  第二次南极探险再次以失败告终,但是沙克尔顿到达了前人从未到达的深度,并且以他对伙伴儿的关爱获得了尊敬。英国皇室授予他爵士的称号,他开始享誉全世界。许多国家邀请他去演讲,沙克尔顿非常尊重邀请国家,他经常请人把他的演讲词翻译成当地语言,然后亲自把他念出来。尽管口音不标准,但是非常受欢迎。据说他还可以用中文进行演讲。对于自己的失败,他也非常理性。他自己评论说,活着的驴要好于死去的狮子。

  两年后,1911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终于抵达南极点,沙克尔顿失去了成为到达南极第一人的机会。他曾经的领导者,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和阿蒙森的竞争中,仅仅晚了几个星期,并且和他的同伴,一同死在回往海边的路上。沙克尔顿给阿蒙森发了一封电报,上面写着:最衷心的祝贺,最伟大的成就。他对自己说,我还等什么呢?他随即开始筹备横贯南极大陆的探险。

  1914年8月1日,沙克尔顿爵士率领“持久号” (En.durance)从伦敦出发。这次探险的目标是徒步横穿南极大陆。事实上,这次他们甚至根本没有登上南极的海岸。浮冰将“持久号”团团围住,使它寸步难行。沙克尔顿和船员不得不弃船搬到浮冰上。“持久号”在10个月后沉人海底。此时,沙克尔顿只有一个愿望:把全体船员一个不少的活着带回去。在随后的5个月里,他们28人登上了一块巨大的浮冰,这块浮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碎裂,慢慢的变小。1916年4月9日,浮冰彻底碎裂了,3艘从“持久号”留下来的救生船再次被扔到海上。在经历了7昼夜的冰海漂流之后,他们登上了荒无人烟的象岛。沙克尔顿随后和另外5个人乘上最大的救生艇,横渡大约1300公里,漂向南佐治亚岛。这一史诗般的航行在气候极端恶劣的海上持续了16天。上岸后,沙克尔顿继续徒步翻越南佐治亚山脉,去寻找捕鲸站以获得帮助。

  1916年5月20日下午3点,沙克尔顿和他的两个伙伴挣扎着走到最近的一个捕鲸站。来自挪威的捕鲸人向他们表示了极大的钦佩和敬意。3天后,他们登上了一艘捕鲸船,开始了解救围困在大象岛上的同伴的行动。在8月30号,经过4次失败的尝试,他终于找到了一条从浮冰上穿过的路,发现他的所有的22个同伴都安然无恙的留在岛上。每个人都获救了。此时,他们已经在南极度过了两个黑暗的、充满了暴风雪的冬天,他们所在的区域,最低温度要超过零下50度。这是一次成功的逃脱,但却仍然是一次失败的探险。

  沙克尔顿在世界探险史上没有写下过一个“第一次”,但却在所有探险家的心中树立了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他对队友的无限尊重、信任和关爱,始终闪耀着光芒。他总是能使队员们在极端逆境的情况下充满希望,并总是能够创造出生命的奇迹。正像“持久号”的名字所寓示的一样,他浑身都闪耀着难以磨灭的领袖光芒。

  一位英国探险家说过一段有名的话来评价南极的探险者:“若想要科学探险的领导,请斯科特来;若想要组织一次冬季长途旅行,请威尔逊来;若想组织一次快速而有效率的探险,请阿蒙森来;但是如果你处在毫无希望的情景下,似乎没有任何解决办法,那就跪下来祈求沙克尔顿吧!”

  沙克尔顿在绝境中曾经把自己节省下来的一块饼干让给了他的队友弗兰克一际尔德,怀尔德没有舍得吃这块饼干,把它保存了下来。他在日记中深情的写到:除他之外,世界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了解这块饼干代表怎样的慷慨和关怀。60多年后,怀尔德的孙子把这块仅仅几个便士的饼干交给著名的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卖,最终以4935英镑(约合8202美元)的高价成交。

  沙克尔顿的最后一次南极探险同样是以失败告终。探险船“探索号”于1921年9月18日离开英国,并1922年1月4日到达他曾经获救的南乔治亚岛。1月5日凌晨,沙克尔顿爵士因心脏病发作去世。应他妻子的要求,他被安葬在南佐治亚岛上的G~tviken地区。

  火地岛

  打开世界地图,一眼就可以明了阿根廷最南端的火地岛是除南极洲外,最靠南的一块陆地,对中国和欧洲国家而言,这该是世界上最遥远的领土了。它是阿根廷最靠南的一个行政区,这个国家最长的3号公路的终点就在岛上,距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3218公里。因此,称它为“天涯海角”丝毫也不夸张。历史渊源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作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时,在美洲南端发现了一条海峡,海峡南面的一个大岛上,土著人燃起的堆堆篝火引起船员的注意。后来才知道,那是土著居民看到从未见过的船队而点燃的报警火堆。为纪念这位勇敢的海上冒险家,这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峡被命名为麦哲伦海峡,那个有火光的岛屿就被称作火地岛。现在,火地岛的西半部为智利所有,东半部2.1万平方千米为阿根廷领土。岛上曾经居住过渔猎为生的土著人,白人登岛后给土著居民带来灭顶之灾,大肆的杀戮,外来的传染病使土著居民大批死亡。达尔文登岛考察时据说还有大约三千土著人,最后一个土著人死于本世纪初,兵团来为他立了一尊青铜塑像,这大约是殖民者的后人替先人谢罪的意思吧。这尊铜像身披兽皮,腰间挎着弓箭,忧郁地低头沉思。

  自然风光人们也许认为与南极大陆隔海相望的火地岛一定寒冷无比,实际上,火地岛年平均温度摄氏5度,冬季最冷零下20度,夏季平均气温14度,经中国东北还要暖和些。

  由于人类活动少,特别是现代文明进人得较晚,不到二百年,火地岛上和周围海域丰富的动植物物种仍然保存较好。为了保护岛上的自然环境,阿根廷政府于1960年建立了火地岛国家公园,为后来的游客保住了一方净土。火地岛国家公园从海边起,包括了山峦湖泊,原始森林。进入国家公园,看着那海滩上不避人的海豹群,林间空地上活蹦乱跳的野兔,山岭高处茂盛的山毛榉树林,岩石上各式各样的地衣苔藓,草丛间叫不出名字的花儿朵朵。人与自然之间从未像现在这样贴合得如此紧密。

  沿着林间小道行进,一些高大树木的枝头挂满黄色的葫芦,它们不是果实,而是一种寄生菌,据说土著人采摘食用。树林中常常会出现一片被毁坏的林木,残存的半截树桩尖端如同削过的铅笔,这便是岛上一种狸鼠类动物的杰作了。这种原产北美加拿大的小动物是个伐木筑巢的天才,它们用锋利的牙齿咬断树干,把它们拖到小溪中间,构建起一座不透水的巢穴,就像一座四周有护城河的城堡。只不过它们的才能苦了岛上的树木。

  火地岛带有安等斯山区的地理特征,雪山重峦叠嶂,湖泊星罗棋布,风景十分美丽。岛上最大的湖泊——法格纳诺湖,方圆上百千米。湖泊地处深山,人迹罕至,湖水极清极静,周围群山环抱。站在湖边远眺群山密林,耳边几乎听不到一丝声息,尘世完全被挡在了外边,到了此处才知道什么是静谧二字的真正涵义。湖边有朴素无华的木结构旅舍,在那里住上几天,一定能体验到什么是世外桃源。

  著名的比格尔水道不仅风光迷人,而且物产丰富。乘船缓缓行驶在水上,水道两岸山青草绿,虽然时值盛夏,山顶有白雪皑皑,船行不久就可以看到一个小岛,岛上密密麻麻,全是各种飞鸟,有的在地上觅食,有的在高空长啸。这里盛产鱼、蟹、贝类,最有名的是蜘蛛蟹,味道鲜美,远销海外。最吸引人的还是看海豹,水道中常有海豹聚居的小岛,它们或横卧岩石,或昂首挺首,憨态十足。

  人文概观1884年,阿根廷政府在火地岛建立了行政机构。直到本世纪40年代之前,那里都是关押罪犯的地方,1947年建立了海军基地,犯人迁移回大陆。火地岛经济过去主要靠畜牧业,在岛的中部和北部地势较平坦,牧草丰美,适合牧羊。但是岛上几乎没有工业,经济比较落后。

  1972年,阿根廷政府颁布了一项法律,在火地岛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免除所有国家税(地方税除外),进口原材料、零配件及消费品免征关税。从此,火地岛成了一个特区,与内地之间设有海关。内地厂家被免税政策吸引,大举向岛上迁移。由于工资高于内地,就业机会较多,吸引许多年轻人来岛上工作,几年间工业入口就增加了十几倍。火地岛成了阿根廷一个新兴的工业基地,其中电子工业占80%,纺织业占15%,其余为化工塑料工业。阿根廷市场上销售的电视机几乎全部产于火地岛。岛上工业主要集中在里奥格朗德市。近年来,火地岛附近发现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已经开始开采,给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现在火地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每年夏季,都有来自世界各地豪华游船驶进乌斯怀亚港。乌斯怀亚有很好的机场,从首都乘飞机来此也很方便。岛上的旅馆规模不大,但是服务有相当水准。

  第二次中国北极探险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组织开展了北极地区海洋、空间、大气与气候、生物等领域的研究。1999年我国实施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2003年,我国又成功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直到2004年7月28日,中国的北极考察站——黄河站才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落成。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在北极建立自己的科学考察站。黄河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考察站为一栋两层楼房,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等,可供20人至25人同时工作和居住,并且建有用于高空大气物理等观测项目的屋顶观测平台。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历时74天,航行13985海里,沿途克服了北极气候、环境恶劣和海冰变化明显加快等困难,圆满完成了“了解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和“了解北极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的影响”两个主要科学考察任务,初步建立了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综合观测体系,开展了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地质、气象和大气化学等多学科的立体综合观测。

  此次北极考察中,科考队员还创造了多项国内极地科考记录:首次在极地运用自行研制的水下机器人进行海洋观测,首次利用红外航空遥感技术测量水面、冰面温度,首次布放卫星跟踪潜标和海洋潜标,首次布放中国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跟踪浮标,实现了中国在极区卫星跟踪浮标零的突破。

  在北纬78度24分的浮冰上,科考队还建起了中国最北的临时冰站,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综合观测,并横跨10个经度250公里,深入北极最厚的永久海冰区进行作业。“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也胜利进入北纬80度,实现了中国北极科考新的突破。

  最大的地震海啸

  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波浪运动,其波高最大时可达数十米,起伏陡峻,俨如峭壁,而且来势汹涌,奔腾迅速。当这种能量极大的“水墙”冲上陆地时,会对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海啸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与海底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海啸通常称为地震海啸。迄今为止,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危害最严重的一次,是1960年5月发生在南美洲智利中南部的海底地震所造成的巨大海啸。

  大地震是5月21日开始的,一直持续到6月23日。先后共发生225次不同震级的地震,其中有10次震级大于里氏7级3次超过8级,最强烈的一次达8.9级,震中海底最大上升量达3-4米,最大下沉量有2米,受地震影响的范围广及南北700多公里。在世界地震记载史中,像这样震级高、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的大地震是不多见的。震后不久,海水忽然迅速退落,露出了最低潮线以下的海底。过了10-20分钟,海水骤涨,平均波高10米、最大波高达25米的巨浪迅猛地直冲海岸。海水如此一涨一落,持续半天之久,本已被震垮成废墟的沿岸一带,又频遭海浪冲刷,便使一切荡然无存。据称,在这次地震加海啸中,智利有上万人死亡和失踪,有200万人无家可归。

  遭受海啸灾害的不仅是智利,海啸波又以平均每小时700公里的速度,横扫太平洋。海啸波到达夏威夷群岛只用了15小时,在这里最大的波高为9米,海水冲毁了岛上的防波堤,破坏了沿岸的建筑物,淹没了大片土地。海啸波走完17000公里的路程,到达太平洋彼岸的日本时,最大波高仍有8.1米,使日本本州和北海道沿岸同样遭到极大的破坏,甚至把沿海的大渔轮抛向高出海平面几米、深入陆地40多米的码头,最后跌落在房屋的断垣残壁之间。

  海啸移动了上万公里,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而在大洋行进途中却是感觉不出来的,即使船舶相遇,也可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海啸波在深海远洋传播时,尽管速度很快,但波高是很小的,一般不足1米。但是一旦传到近岸浅海以后,由于底部摩擦增大,使波速减慢,而后面的海水运动比前面要快,这就会形成海水的大量堆积,波高骤然变大,波形变陡,能量集中,以致带来巨大的破坏力。

  第一架地震仪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大厅里,一批批参观的人群止步不前。原来,是我国东汉时代张衡发明创造的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的复原模型,留住了参观者的脚步。

  关于这架仪器的构造,《后汉书》中有所记载。整个仪器用精铜铸成,外型像个大酒坛,中间的圆径8尺。里面装有精巧的结构(类似惯性运动的摆和8组杠杆机械)。外面有8条龙,分别盘踞在8个固定的方位上,与里面相应的“机关”相连。龙的口里都含有]个小铜球,其对应的下方均有1个向上张着嘴巴的蛤蟆。如果什么地方发生了比较强的地震,相应方位的龙口便张开,钢球准确地落到蛤蟆的嘴里。这样,观察人员就可以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发生了地震。地震仪制成后,安置在洛阳。在公元138年的一天,京都和往常一样.周围并没有什么动静,但是小钢球却异乎寻常地从龙口里吐了出来,落到蛤蟆嘴里。激扬的响声,惊动了四周,人们纷纷议论,大地并没有震动,地震仪为什么会报震呢?大概是地震仪不灵吧?谁知过了没有几天,陇西(今甘肃省西部)发生地震的消息便传来了,事实生动地证明了地震仪是何等的灵敏、何等的准确!

  张衡发明的地震仪开创了人类使用科学仪器测报地震的历史。对此,长期以来中外科学家一直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利用惯性原理设计制成的,能探测地震波的主冲方向。在科学技术还很落后的2世纪初能做到这一点,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它和国外类似的地震仪相比,早了一千多年。

  最先到达北极的人

  人们一谈论到北极,首先想到的是冰天雪地,到处浮现着海冰和巨大的冰山,其实那里是片被大陆环抱的北冰洋。现在,在北极区已经建立了许多科学考察站。

  据考证人,人类在2千多年前就已到北极地区去探险。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希腊人比典亚斯。他曾勇敢地航行到今天冰岛和挪威北部的海面。

  以后,斯堪的纳维亚人奧塔尔,他在公元870年,由诺尔辰角往东,进入北伦支海,沿着科拉半岛航行,发现了白海。这是有文字记录进入北冰洋的最早航行。

  最早深入北极的探险家是挪威的南森,他于1893年率领探险队到达北纬86度1’,这是19世纪进入北极地区最深的一次。

  美国探险家柯克(1865-1940年)声称于1908年3月21日在2位爱斯基摩人的陪同下,带着2架雪橇,26只狗,从加拿大的斯.瓦提渥格向北出发,在4月21日抵达北极。

  而美国海军少将皮尔瑞(1856—1920年)声称于1909年4月2日清晨5点在他的助手汉森及4名爱斯基摩人的陪同下,自北纬87’44’向北出发,走了280多公里扎营于冰海,于4月7日下午返回。

  然而,举世公认最早从冰海到达北极的人是美国的普莱斯德及其3位同事。他们于1968年4月19日下午3点完成了这一壮举,并由一架美军气象飞机于18小时后证实。

  记录最详的火山爆发

  1979年4月13日清晨5时,位于加勒比海中的圣文森特岛上的拉苏弗里埃尔火山喷发了!喷发前5小时,当地官方获悉;14日,由当地的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一支工作队,开始对火山进行密切监视;17日,火山发生猛烈爆发,从卫星、飞机、船舶和地面上对爆发现场进行了摄影、记录和分析,从而获得齐全的地震资料、地面目测的和空中观测的资料。如此详尽、完整的火山喷发记录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据报道,从1971年开始,有关部门根据一系列迹象,就预测到这个火山将有新动向。1979年4月12日20时,科学家就看到了这次喷发的前兆。

  这次喷发的全过程,为空中的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SMSI的红外装置所记录,所摄火山喷发的图片胶卷也随即印出。4月17日的大爆发由一架带有测云激光雷达的飞机作了最具体而生动的观测。科学家说,17日的大爆发看来“像一次原子弹爆炸”。

  经过4月22日和25日两次较小的爆发以后,拉苏弗里埃尔火山开始平静下来。科学家们便开始对所收集的岩石和灰烬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他有关资料的研究,可以对拉苏弗里埃尔这一类火山活动作出科学的解释。



  
更多

编辑推荐

1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2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
3影响孩子一生的44个...
4影响孩子一生的58个...
5影响孩子一生的56个...
6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
7教出最棒的儿子
8学前儿童游戏
9教子从此不累
10不要让孩子输在心态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平凡的家庭 杰出的孩子

    作者:石岩编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教育孩子是件苦恼的事,许多中国家长为此费尽心力,本书结集古今中外各种名人的故事启发家长换种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 教子圣经

    作者:西西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从生活习惯、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乐天性,父母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本书分为“宝贝的生活习惯”、“宝贝的沟通能力”、“宝贝的学习能力”、“宝贝的协调能...

  • 原谅这世上没童话

    作者:安小漠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女孩在艰辛的家庭中独立自强的青春伤感小说。无法忍受赌徒父亲的欺侮,林向南逃离南方小镇,投靠多年前离家的母亲,并多了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景昔。因为景昔对林向南的关心和照顾引起了他的...

  • 家教:与孩子同行

    作者:章创生主编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本书向家长和我们的孩子讲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错误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给我们小孩以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