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45章 碎瓦(1)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老是不着家。

  父亲除了种地,还做些小生意。贩卖粮食、麻花、木器和一切能赚钱的东西。自然是小本经营。推一辆独轮小土车,或者挑两只筐子,在苏鲁豫皖交界的几十个县之间往往来来,一趟就是十天半月。

  家里很穷。两间草屋做居室兼厨房,半间草棚子放些农具杂物,一个土墙小院,院里一棵弯枣树,树底下卧一条狗。全部家当就是这些了。家里老是断炊,老是半饥不饱的。晚上没有吃的,肚子饿了就喝点水。我那时还小,饿了就哭闹,母亲放下纺车,把我揽到怀里哄一阵,解开怀塞我嘴里一个奶头。其实母亲的奶早就没水了。我吃奶吃到八岁,到入学才断奶,还是母亲在奶头上抹上锅灰,又让姐姐们羞了一通才从此不吃奶的。

  父亲又是好多天不在家了。全家人都盼他快点回来。因为父亲一回来,就意味着有了吃的。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隆冬之夜。

  傍晚时积雪就已很厚。村里到处静悄悄的,屋后路边的杂货店里透出一小片灯光。几乎没什么生意。几个老人倚着柜台聊天。庄稼人都瑟缩在自己的草屋里。这么冷的天,很少有人外出。关上院门,男人转动着拧车拧绳子,女人纺线,而且多是摸黑做事,油灯也舍不得点的。孩子们不怕冷,不时跑到院子里玩一阵雪。我小时体质很弱,曾有两次差点病死。天冷加上肚饿,我没有心思玩。父亲不在家,家里就格外冷清。母亲和大姐都在纺线,我和二姐早早就睡了。纺车声嗡嗡的像催眠曲。母亲又在低声哼唱着什么,调子非常凄婉。母亲纺线时常这么唱,唱给自己听,像是倾诉,又像是叹息。天还在下雪,鹅毛似的,越发紧了。有树枝折裂的声音。北方雪大,压塌草屋的事也是有的。不知什么时候,我带着泪痕睡着了。母亲说,睡着了就不觉饿了,睡吧。

  母亲和大姐还在纺线。她们同样空着肚子。

  已过半夜了吧。除了簌簌的落雪声,外头世界已在漫天大雪中沉入深夜的静寂中。突然一阵敲门声,然后是大黑狗兴奋的咆哮,父亲回来了!

  父亲整个成了雪人,挑两只筐踉踉跄跄栽进屋,眉毛都是白的,嘴里哈着寒气,一副极疲倦的样子。赶到这时回家,肯定是走了很远的路。一家人都惊醒了,那份欢悦是可以想见的。大黑狗吱吱叫着跑里跑外,不时往父亲身上乱扑。大姐忙着为父亲身上打雪,母亲则忙着烧水去了。我迷迷糊糊刚坐起,父亲已转身从筐里端出两个大壮馍。这是四省交界地特有的一种面食,每个壮馍要四斤干面做成。像一块豆饼那么圆那么大,放在特制的平底锅上烤熟,结实耐嚼,刚出锅的更好吃。父亲带回的壮馍当然早就冷硬了,放在案板上“嘣”一声响。父亲用刀砍开,一块也有一斤的样子,拿起来塞到我手里,我赶忙接过,用手背擦擦眼就啃起来。一家人都在吃,真香啊!

  其时大雪仍在下,门缝里挤进的雪积成小雪堤,冷风不时灌进屋子,但全家人都感到暖烘烘的。外间屋灶膛里火光一闪一闪的,母亲要为父亲烧大半锅热水,盛出来半盆让他洗脸洗脚,剩下的再烧点面汤。那时父亲坐在一旁,抽着烟看我们吃东西,一脸疲惫中透着满足和安详。偶尔说几句话,大约就是外出的见闻和经历之类。父亲口拙,不太爱说话,他一生对儿女的爱都是体现在行动中。即便这种全家团聚的时刻,他也不太说话。他默默地抽着烟,一屋子都是咔嚓咔嚓的咀嚼声。看我们姐弟狼吞虎咽的样子,父亲忽然有些心酸,他掩饰地撸一把脸,说:“甭慌,够你们吃的。”

  后来的几十年中,我经历过困窘,也经历过辉煌,住过豪华宾馆,吃过珍奇佳肴,其中许多东西父亲连见也没有见过。但我永远忘不了那个隆冬之夜,那是迄今为止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没有什么东西比得上父亲给我的壮馍更好吃。

  歇息几天,父亲又上路了。挑两只筐,风风火火的,像是要去捡拾什么。他总是这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母亲和大姐依然在家纺线。摸着黑纺线,一纺就是大半夜。那时大姐不过十来岁。

  村里人说,这家人疯了。

  父亲母亲黑夜白天没命地干,就是为了买地。

  土地于庄稼人像命一样重要。而父亲母亲都曾是庄园的主人,失落的庄园是他们永远的梦想,他们要捡回那个梦。

  曾祖父曾有一千多亩肥沃的土地和一片青砖瓦屋,人称大瓦屋家。那是他的父辈三门合一传给他的。日子相当富裕。可惜曾祖父三十九岁病逝,撒手西去了。从此曾祖母以寡妇之身带着三个儿子和一大片庄园,开始了艰难的人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大瓦屋家已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曾祖母子孙满堂,却无力保护他们。几十年间,这个家族曾十二次被土匪绑票。曾祖母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次次割地赔款,用大把大把的票子把儿孙们从虎狼窝里赎回。其间的屈辱是无法尽述的。

  三个祖父渐渐长成汉子,胸中涌动着无数仇恨。他们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这个家了。

  那一年,一个土匪头儿又去家要粮,带着几个人,一人一条枪。曾祖母不敢得罪他们,亲自灌了两口袋麦一口袋秫秫,让人搬到他们车子上。事情就出在那一口袋秫秫上。土匪嫌给了杂粮,气哼哼走了。爷爷赔着小心送到门外。土匪头儿却突然转身,对着爷爷打了一枪。爷爷一闪身,幸亏缩得快,躲回门后,一枪打在墙角上:“噗!”一股尘土,溅了爷爷满脸。土匪扬长而去。这正是日头正南的时候。爷爷看看日头,一口血喷出来。他反身回到院里,冲二祖父三祖父说:“卖地,买枪!”

  爷爷是长子,爷爷说一不二,一辈子都是火爆脾气。

  半个月后,枪买来了,三条。三个祖父一人一条枪。

  又两个月,炮楼修起来了。两座。在院子里对角矗立。院墙也加固加高了。炮楼上三条快枪,加上几门土炮,一家人胆气壮了。果然,三五零星土匪再不敢大白天骚扰。夜晚捣乱,一阵枪打出去。大瓦屋家不再逆来顺受。

  但好景不长。三兄弟也就三条枪。对付小股土匪还行,有大队土匪前来,就只好开门迎盗,不然一座庄园都会玉石俱焚。

  绑票的事仍在继续发生,曾祖母又在卖地了。

  父亲就曾两次被土匪从被窝里拉走。第一次才七个月,回来时已经会喊奶奶了。父亲被土匪抱走后,寄养在皖北一个孤老太太家。每日喂三次面疙瘩,吃罢就扣在粮囤底下。那是一种条编的大粮囤,扣在底下,别说七个月的婴儿,就是七八岁的孩子也爬不出来的。父亲在粮囤底下生活了一年多。这期间,曾祖母费尽千辛万苦,到处托人打听,是哪路杆子抱走的,要价多少。方圆几百里内都寻找了,却一直没有下落。父亲是长门长孙,曾祖母为找回父亲是不惜倾家荡产的。后来曾祖母的娘家人也出面寻找。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在皖北的砀山县找到了父亲。原来,一年前的那个夜晚,土匪把他寄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后,自己也找不到了。他们早就知道我们家的人在找父亲,也知道曾祖母开了个很大的价钱,却只好装聋作哑。父亲第二次被绑票是三岁。这一次很快就赎回了,曾祖母卖了十亩地,把两千斤麦子交给土匪,保住一条命。

  曾祖母的土地在一年年缩小,是被人一刀一刀割走的。

  三祖父说:“我去当兵!”

  曾祖母舍不得。三祖父才十七岁。肩膀还嫩得很。

  爷爷说:“娘,让他去吧。”

  曾祖母说:“你说得轻巧,那是要在枪林弹雨里钻啊!”

  爷爷说:“娘,不该死老天爷会保佑他。该死在家呆着也会遭祸。”

  曾祖母抹抹泪不吱声了。曾祖母直发呆。

  多少年来,她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护着她的儿孙,还是挡不住一次次被狼叼走,留在身边,的确也不保险呢。

  曾祖母终于同意了。

  夜晚,爷爷把三祖父喊出来,兄弟俩在院子里站着。

  爷爷好一阵没说话。

  三祖父有点怕爷爷。长兄如父,爷爷规矩很大。

  夜很黑,星星显得特别亮,只是被风摇得厉害,像是要从上头掉下来。

  三祖父抱住膀子有点冷。

  爷爷说:“三,当兵要打仗的,你不怕死?”

  三祖父说:“知道。我就是想去打仗!”

  爷爷说:“打仗好玩?”

  三祖父说:“打仗不好玩。我就是想死个痛快!”

  “啪——!”

  爷爷甩了三祖父一个嘴巴子。

  “哥,窝囊气我受够了!”

  爷爷转身找到一条绳子,指指旁边的树,“想死容易,上吊!我看着你上吊!”

  三祖父哭了。三祖父还是个孩子。

  爷爷扔掉绳子,叹一口气。

  爷爷一阵子没吱声。他在想让不让他去当兵。

  爷爷知道这条路很险,几乎是一条绝路,但他终于别无选择。

  “三,去当兵吧。好好当兵,能混个连排长回来,就没人敢欺负咱家了。”

  三祖父点点头。三祖父曾三次被土匪绑票。

  爷爷说:“三,别光想到死,要活着回来!”

  三祖父去当兵了,在距家一百多里路的山东省鱼台。

  三祖父打仗很勇敢,又爱结交朋友,在兵营里有一帮拜把子兄弟。打起仗来互相照应,受过几次伤,却无大碍。一年多时间里,三祖父摔打成一条黑大汉。不久被提升为排长。

  这一年多里,家里安稳了许多。大瓦屋家有个在外头耍枪杆子的,土匪们有所顾忌了。

  曾祖母天天烧香磕头。

  忽然有一天,三祖父跑回家来了。

  三祖父前脚刚到家,一顿饭还没吃完,抓逃兵的就追来了。三祖父是逃兵。

  队伍要往山西开拔,那里距家太远。三祖父当兵是为了保家护院,当兵去那么远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跑了。

  那时候,逃兵被抓回去是要枪毙的。何况是一个排长。

  三祖父被夺下饭碗,当即捆起来就要带走。

  曾祖母给人磕头求情。磕得披头散发,额上冒血。

  乡邻们也帮着说好话:“你们行行好,就当没抓住他不中吗?”

  “不中。我们抓到了。”

  “行行好吧。抓回去就是个死。”

  “军有军法!”

  爷爷请来了寨主。寨主是赵家的头人,有点身份的。但他无法阻挡抓人。就向带头的说:“长官,请你们路上走慢点,我去求个人情来。”然后示意爷爷,爷爷明白,赶紧送上一袋钢洋:“路上喝茶用,请诸位慢点走。”

  那带头的还拿捏着不接,被一个也是小头目样的人伸手拿过去,笑嘻嘻说:“我们也是听差,你们求人情要快!”后来才听三祖父说,小头目样的人是他把兄弟。

  抓逃兵的把三祖父带上路的同时,一顶小轿抬着寨主也飞似的往县城奔去。寨主和县长是把兄弟。赵家寨主在当时是体面人,一个寨子二千多口人,加上分布在全县的赵家,有数万人之多,大寨小寨常联手和外姓人打斗,人多势众,不免有些霸气。但为官的却爱和这类人物结交,不然这官就做不稳当。寨主就是去县长那里求人情的。自是爷爷一路同行。

  一路上爷爷捏一把汗,因为他不知能不能求到县长的人情。即便求到,又不知县长和那军队的长官有多大交情。那时天已落黑,到处一片苍苍茫茫的,一行人走得好急好快。

  没想到顺利得很。小轿把寨主抬到县衙后门,通报过后,便立刻被请进去了。爷爷在外头候着。两盏茶的工夫,信拿出来了。爷爷拿到信揣进怀里,立刻打马出城,往鲁西南一路飞奔。这一夜,几乎是马不停蹄。一百多里路,全是生路,不时跑迷了,只好叩开人家的门打听,几经辗转,赶到时天已微明。军营外一里多的一处荒岗上,三祖父和抓逃兵的一干人马正在等候。原来他们早就到了,却没有进兵营去。幸亏三祖父的那位把兄弟从中打点说情,如果进了兵营,而人情又求不来,便只有死路一条了。

  爷爷看到他们,纵马跃上荒岗,扬扬手中的信说:“我已经求了人情来!还烦诸位稍候,我去去就来!”拱拱手调转马头,直奔兵营去了。这一夜跑得人困马乏,爷爷已是心力交瘁。但没人能代替他。

  果然县长的面子大。这位军队长官曾带兵在丰县驻扎过,和县长交谊颇深,当即允情,派了一个军官随爷爷来到那座荒岗上,命令松绑放了。

  爷爷带上三祖父千恩万谢,一同辞归。走出很远了,突然听到一声枪响。

  后来父亲曾经对我说过,如果小时候好好读书,或许会有点别的出息。他说这话的时候很平静,并没有多少懊悔的意思。只是淡淡的有点伤感。那时他已差不多走完了一生的路。

  父亲小的时候,家里还很富。只是没权没势,老是被兵匪衙门敲诈。于是曾祖母和爷爷就老是被这个问题困扰,老是想着家里出个有本事的人,好能保护这个家。父亲是长门长子,希望便寄托在他身上了。

  学而优则仕。这是古今多少平民家庭的幻想,多少有抱负的少年苦苦追寻的一条路。然则云泥殊路。又谈何容易!

  父亲上了三年私塾。

  父亲悟性很高,是那种漫不经心的聪明。他少年时并没有什么大志,只是随心所欲地生活。家庭的屈辱磨难,于他并无多大关系,爷爷的用心他还不能理解。那都是大人的事。两次被人绑票,他都觉得很好玩。父亲最早学会的话是“奶奶”。奶奶就是第一次被绑票时寄养的那个老人。那位老人没有家庭儿女,孤身一人度日。她很喜欢父亲,每天拌疙瘩汤给他喝,白面或者杂面疙瘩。父亲一生爱喝疙瘩汤,就是从那时开始的饮食习惯。家里找到父亲时,老人家大哭一场,她舍不得让他走。后来还来看过父亲。父亲长大一点后,又由家里人带着去看望过老人家。他对“奶奶”很有感情。

  父亲上私塾后,不知怎么迷恋上了戏曲。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