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讲 中东近现代和当代历史的演变

  一、近代中东:伊斯兰世界的衰落和对西方挑战的应战(1566-1905)

  中东帝国的逐渐衰落,以及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欧洲对中东国家形成强大的挑战,中东国家起而应战,此即中东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它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崛起中的欧洲向走向衰落的中东发起挑战的时期(1566-1798)。

  1566年塞利姆二世即位后,奥斯曼帝国逐步走向衰落,这主要表现在社会政治方面。首先,作为帝国军队基础的近卫军和封建骑兵西帕希日趋腐败、解体。素丹对近卫军的偏爱和炮兵、工兵等新兵种的出现降低了骑兵的重要性,终身而止的采邑制使采邑的数量不断减少。由此,帝国政府把收回的采邑等国有土地以包税制的形式出让,从而形成了新的包税人地主阶层,他们甚至控制了地方政府的部分权力。近卫军士兵此时获准娶妻生子,其后代于16世纪末已成为近卫军主体。由此,各类人均可进入近卫军,享受其特权,而近卫军的战斗力因此不断下降,其官兵经常与宫廷贵族相呼应,发动叛乱,干预素丹的废立。其次,素丹的统治日趋无能,由于新任素丹多半在后宫长大,缺乏治国经验,也很少过问政治,导致后宫和宦官专权。再次,地方贵族的势力不断发展,经常犯上作乱,一些地方总督建立了事实上的独立政权(如埃及、伊拉克等)。第四,包税制度等措施加重了农民负担,大批民众破产,乡间匪盗横行,城市也经常发生平民暴动,国际贸易线路的转移和给予欧洲商人的优惠权妨碍了本国商业的发展。此外还存在诸如通货膨胀、瘟疫、食品短缺、城市人口膨胀、失业等问题。

  尽管奥斯曼帝国已经走向衰落,但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有一个过程。在一个时期内,帝国仍然维持着强大的军力,并且通过暂时的改革加强自身,但衰落的迹象已经出现了。1569年,土军进攻阿斯特拉罕,为俄罗斯军队所败。在1571年的勒颁多海战中,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击败了奥斯曼海军,尽管后者很快就得以恢复实力。在1602-1618年对波斯的战争中,奥斯曼被迫放弃了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1606年,帝国与奥地利签订西特瓦托洛克条约,第一次承认双方的平等,停止了奥地利的年贡。

  第二阶段是欧洲向中东大举扩张和中东进行早期现代化改革的时期(1798-1905)。

  从本阶段开始,不论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西欧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发展迟缓、但对外扩张有力的俄罗斯,都对中东展开了积极的扩张渗透。由此形成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挑战:

  (1)夺取或控制中东国家的领土,这方面尤以与中东毗邻的沙俄最为积极,后者通过一系列战争打击奥斯曼和波斯,蚕食其领土,吞并其周边的弱小汗国,以便打开黑海的出海口,控制中亚地区,威胁大英帝国王冠上的珍宝——英属印度。

  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则在北非竞相夺取奥斯曼的省份:阿尔及利亚(1870)、突尼斯(1881)、摩洛哥(1904,它不属于奥斯曼帝国)。英国还积极在邻近印度的海湾地区控制当地的酋长国(科威特和特鲁西尔国家)。

  (2)围绕全面肢解奥斯曼帝国还是保存帝国在西亚本土的斗争,与奥斯曼接壤的沙俄不但觊觎前者的领土,而且企图全面肢解帝国,进而完全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使黑海的出海口畅通无阻,此即所谓的“东方问题”。但英法对此坚决反对,他们在蚕食帝国领土的同时,努力保存后者在西亚的主要领土,以遏制咄咄逼人的沙俄的南下。1853年,沙俄发起克里米亚战争,在英法援助奥斯曼的情况下遭受失败。在中亚,英俄围绕着伊朗和阿富汗展开争夺,此即所谓的“大博弈”,英国先后发动了两次侵阿战争。

  (3)通过不平等贸易、买办、国债、筑路等方式掠夺中东的资源,控制中东国家的财政、内外贸易和交通。14世纪以来,意大利的城市国家及英法等国先后与奥斯曼签订了双边商务条约,其商人因此在奥斯曼境内享有特权,这种因政治需要而赋予西欧商人的特权使其在与帝国商人的竞争中长期占有优势,损害了奥斯曼的利益。同时,协助外商经营的本国买办(多为犹太人、基督徒)也获得了某种特权,因而主导了帝国境内的贸易活动,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穆斯林商人的地位微不足道。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奥斯曼对印度洋和地中海东部贸易的控制也告结束。

  (4)向奥斯曼境内的基督教各派提供保护,干预帝国的内政。1615年,奥地利在一项和约中获得对奥斯曼境内举行天主教仪式关心的权力。1774年,俄国与奥斯曼签订条约,获得在伊斯坦布尔建造和保护教堂的权利,后来被解释为保护所有东正教徒的权力。法国则获得了对黎巴嫩天主教的马龙派的保护权。西方对奥斯曼基督徒的保护及后者地位的提高(由于现代化改革等原因),引发了穆斯林的不满,19世纪发生了多起针对基督徒的骚乱。

  (5)鼓动巴尔干地区的基督教民族争取独立。1804和1815年,塞尔维亚人先后两次起义;1821-1830年,希腊人成功地通过起义争得独立,其间俄国曾对土宣战相助。

  (6)进行传教及相应的教育、医疗和出版活动。西方国家尤其是法国和美国的教会积极地在中东从事传教活动。为此,他们也配合展开了文化和慈善活动。1866年,美国传教士在贝鲁特创办第一所现代学校,其后法、英、俄、德、意等国也陆续办学。到1900年,在叙利亚和黎巴嫩6座城市中共有外国开办的300余所中小学校,学生达1.5万人,培养目标为科学家、医生、作家和神父。欧洲国家和教会也开办出版社与印刷厂,发行刊物。

  因此,西方向中东的扩张是全方位的,总体上服务于其殖民利益,但在客观上,它也产生了某种积极的影响,如促进了中东国家基础设施、商品贸易关系和现代教育文化的发展(例如,拿破仑带到埃及的学者促进了埃及考古、历史研究、卫生及科学知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民族主义和民主自由思想,推动了中东的思想政治变革。

  中东对殖民主义的应战实际上包括几个方面的目标:抗击殖民主义的扩张,反抗本国统治者的暴政和压迫,推动国家的现代化改革。

  首先是反抗殖民主义和本国统治者的战争和起义,除了前述奥斯曼和波斯与外国的战争外,主要有阿富汗的第一次抗英战争和第二次抗英战争、波斯的巴布教起义和反烟草专卖斗争及埃及的阿拉比起义。从时间上看,它们包括了19世纪中期和后期两次高潮,反映了殖民主义加紧瓜分亚洲,外国工业品流入造成的手工业者、小商贩破产,出口农业和大地产发展推动的农民大批进城,统治者的无能和西方资本及文化输入引发的反抗,其本质是中东国家的危机(民族危机、思想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政治危机)及转型问题,反抗运动的基础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平民,其领导层则是贵族、宗教人士,后期包括了军官(阿拉比起义)。

  其次是各国君主的现代化改革。他们在18世纪以后开始于中东各国和半独立的奥斯曼省份:奥斯曼帝国,埃及(扩大到其占领的叙利亚和黎巴嫩),伊朗,阿富汗,突尼斯,摩洛哥。改革的特点如下:自上而下进行,目标首先在于确保王朝统治;改革是世俗性的;改革早期以军事、行政为主,后期则涉及文教、社会、经济等领域;改革在后期常常蜕变为为帝国主义经济政治渗透服务;改革以失败告终,但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变动,其中最重要的是传统部落的逐渐解体,以及现代知识阶层、军官阶层和新月地带大地主阶级的形成。

  在上述背景下,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在土耳其和阿拉伯世界形成,即现代主义、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改革主义和世俗的民族主义(奥斯曼主义、泛突厥主义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这些早期的民族主义强调通过振兴宗教复兴国家、同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并积极投身于反殖民地和反专制斗争,主张民族自治(阿拉伯人)。其中既有主张维护奥斯曼帝国和伊斯兰世界统一的泛民族主义思想,也有主张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国家民族主义(如埃及)。

  二、现代中东:帝国主义的统治和民族国家的兴起(1905-1945)

  现代中东是西方在中东建立殖民体系、中东各国展开民族民主运动和初步建立民族国家的时期。1905年波斯的革命揭开了20世纪“中东觉醒”的序幕。本阶段帝国主义的扩张仍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进一步鼓动奥斯曼的巴尔干地区独立。吞并帝国的领土,1902-1903年,马其顿人发动反抗帝国的起义,欧洲列强要求奥斯曼允许其享有一定的自治。1907年以后,奥匈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也宣布独立。1910年,阿尔巴尼亚发动起义,同年意大利占领利比亚。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土耳其战败。

  (2)加强对尚保持独立的中东国家的控制,将其拉入自己的联盟集团。1907年,英俄签订协约,确定了两国在波斯的势力范围,规定阿富汗事务由英国负责。同时,德国加强了对奥斯曼的渗透,最终将后者拉进了同盟国集团,参加一次大战。

  1905-1911年的波斯革命和1908-1909年的青年土耳其革命导致了波斯第一次颁布宪法,及奥斯曼帝国恢复1876年宪法。但青年土耳其党人最终将帝国拖入大战,大战导致奥斯曼帝国的全面崩溃。

  一次大战开始了中东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进程。奥斯曼帝国的解体和英法殖民统治在西亚的普遍确立,使阿拉伯民族主义者统一新月地带的梦想宣告破产。此后,各委任统治地普遍发生了反对殖民当局的起义,其结果是伊拉克和埃及获得形式上的独立,英国并从巴勒斯坦划出外约旦;法国将其托管地划为叙利亚和黎巴嫩两个委任统治地。同时,沙特家族与伊斯兰改革主义的瓦哈比派相结合,以武力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北也门也宣布独立。在北层,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战胜了希腊侵略军,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伊朗和阿富汗正式独立。

  在西亚各阿拉伯委任统治地,民族主义分裂为两派,即温和派和激进派。温和派包括各国王室、贵族、地主及其政党。他们主张把新月地带的统一作为长远目标,而当前目标是争取当局的让步以实现渐进的独立,进行温和的社会经济改革,在委任统治地的范围内巩固形成中的民族国家。但是,他们都一致支持巴勒斯坦人反对犹太人的斗争。激进派包括中下级军官、知识分子和个别宗教人士等。他们主张对英国采取强硬政策,积极支持巴勒斯坦事业,尽快实现叙、黎、巴三地的统一。双方发生了武装冲突。英法殖民当局为笼络温和派,在委任统治地建立了议会,但议会往往为保守的军人和地主及宗教界所控制。加上欧洲法西斯主义的崛起,所有这一切都使西方的民主制度在中东声誉扫地,从而促进了激进的民族主义力量的兴起,后者把德国、意大利视为可以借助的力量。

  巴勒斯坦的情况较为特殊,英国在大战中发表《贝尔福宣言》,正式承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战后,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民加快,并不断购买土地,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激烈冲突。巴勒斯坦问题成为阿拉伯民族主义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在独立的北层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三国,展开了以世俗主义为特点的现代化改革。其具体举措包括促进民族文化、民族经济和中央集权的发展,推进族群融合和世俗化改革等。其中,土耳其废除了素丹和哈里发,在中东第一次创建了共和制。在委任统治地,地主阶级的势力不断壮大,同时迅速兴起了本土穆斯林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势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东成为交战国竞相争夺的对象。英国全面阻止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民,竭力争取阿拉伯人的支持。德国和意大利极力笼络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和伊朗、土耳其政府,积极颠覆委任统治当局,在伊拉克策动了一次叛乱,同时从北非向埃及发动进攻。英国则在埃及设立了“中东供应中心”,在著名的阿拉曼战役中粉碎了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并在伊朗与苏联合作推翻了礼萨汗政权,巩固了作为盟国大后方的中东。

  三、当代中东:民族国家体系的完成与现代化的进行(1945年至今)

  当代中东是中东各国实现民族独立、形成民族国家体系和进行现代化的时期。中东当代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东民族国家体系初步形成和民族主义高涨的时期(1945-1967)。

  战后,一系列国家宣告独立:叙利亚、黎巴嫩于二战结束前宣告独立。塞浦路斯、科威特和南也门于20世纪60年代宣告独立。这样,尚未独立的国家主要在海湾地区。1944年,以阿拉伯主权国家为成员的阿拉伯国家联盟建立。但是,巴勒斯坦因阿、犹对立而实行分治,成立了以色列国,随后爆发了针对以色列的第一次中东战争。因此,中东的泛民族主义不得不让位于务实的国家民族主义,即从事现有边界内的民族国家建构。

  战后的东西方冷战很快将中东卷入其中。事实上,中东是欧亚大陆唯一有非共产主义的第三世界国家与苏联接壤的地区,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美国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均涉及中东。但是,美国组建中东军事集团的计划宣告破产,因为南层的阿拉伯国家视以色列为主要敌人,否认苏联构成威胁。然而,毗邻苏联的土耳其和伊朗历史上与俄国和苏联均发生过领土争端,加上其政权的保守性,这促使他们(和伊拉克)加入到西方倡导的军事联盟中,即北约、1955年建立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只有阿富汗维持中立。相反,阿拉伯国家立即将巴格达条约组织视为对手,包括保守的沙特阿拉伯在内。

  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展开了反对西方和保守的本国政权的斗争,一些国家先后通过革命建立了共和国:埃及,1952年;伊拉克,1958年;也门,1962年。1954年,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也控制了叙利亚的政权。其中,伊拉克革命终结了巴格达条约组织,后者被迫更名为中央条约组织。但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中心在埃及,纳赛尔是其无可争议的领袖,正是在他的领导下,阿拉伯民族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阿拉伯社会主义。1956年7月,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这引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其结果是英法势力全面撤出埃及。1958年,埃、叙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但1961年两国再度分离)。

  独立后的中东国家开始了积极发展民族经济的努力。在伊朗,20世纪50年代初曾爆发摩萨台领导的石油国有化运动。奉行阿拉伯社会主义的埃及、叙利亚开展了对工业、金融和商业中的外资和私人大资本的国有化及土地改革运动,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型工业,外贸和援助上与苏联关系密切。产油国则致力于经济多样化,发展石油加工业和基础设施、农业,发展与西方的经济联系。同时,阿拉伯国家以阿盟为中心开展地区经济文化合作,中央条约组织国家则于1964年成立了地区发展合作组织开展合作。

  第二阶段,中东民族主义衰退和经济发展加速的时期(1967-1979)。

  本阶段的民族独立斗争主要在海湾地区。1967年,南也门宣告独立。1971年,英国撤出海湾,其控制下的特鲁西亚诸国独立,分别成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和卡塔尔,除巴勒斯坦外中东国家的独立大业全部完成。在国内政治方面,1963和1968年,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分别在叙利亚和伊拉克通过政变上台,开始推行激进的内政外交政策。

  然而,本阶段阿拉伯民族主义遭受重大挫折。1967年,“六五”战争即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在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遭受重大损失,而以色列则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战争给阿拉伯国家带来了心理上的深深创伤,阿拉伯民族主义从此衰落,而伊斯兰主义开始兴起。同步崛起的还有更为激进的巴勒斯坦民族主义,在阿拉法特领导下成立了法塔赫,开展了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少数激进的巴勒斯坦人则以恐怖行动反对保守的阿拉伯政权和以色列。

  埃及由此缓和了与君主制的沙特的关系,后者依靠石油美元在中东发挥了日益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作用。1972年,埃及驱逐了苏联军事顾问。在沙特的主导下,1970年成立了伊斯兰会议组织,它致力于促进伊斯兰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的广泛合作。

  1973年10月6日,十月战争爆发。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出其不意地向以色列发起进攻,收复了大片失地。联合国安理会随即通过了338号决议,要求冲突各方立即停火、执行1967年224号决议有关以色列军队撤离所占领土的内容。十月战争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和中东不战不和的局面,迫使超级大国正视阿拉伯各国的要求。1973年12月,日内瓦国际和平会议召开,会后在美国斡旋下埃以和叙以之间开始外交谈判,于1974年签署了埃以和叙以军事脱离接触协议。这标志着中东和平进程的开始,阿以冲突从军事解决进入政治解决的轨道。1978年9月,萨达特和贝京签署了戴维营协议。根据协议,埃以双方承认242号决议是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基础,中东各国有权在安全和公认的边界内和平地生活;以军分阶段撤出西奈半岛;两国最终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1979年3月,萨达特和贝京在白宫签署埃以和约。

  十月战争的另一个特点是石油战争。战争开始后,叙利亚与黎巴嫩关闭了境内的输油管,其后阿拉伯各产油国统一实行减产、提价、禁运和国有化,引发了西方的第一次能源危机。此后,产油国通过不同形式完成了石油国有化,为发展民族经济奠定了基础,产油国迅速走上了经济现代化的道路,其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中东产油国和非产油国在劳动力和金融财政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在伊朗,巴列维开始了以白色革命为名的大规模社会经济改革,但改革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埃及等非产油国开始摸索经济和政治改革,向市场经济和多党制的方向发展,在事实上放弃了阿拉伯社会主义的政策。

  这一时期一些中东国家出现动荡。塞浦路斯在建国后,土、希两大民族冲突频繁,1974年有关国家签署协议,确认塞岛实行分治。1973年,阿富汗发生反君主制的政变,建立共和国;1978年再度发生政变,建立人民民主党政权。1975年,黎巴嫩发生内战,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从冷战角度看,本阶段美国取得明显优势,苏联影响下降。因此,从许多方面看,本阶段中东都进入了一个大分化、大改组的时期。

  第三阶段,中东政治转型和经济调整的时期(1979-1990)。

  本阶段中东发生了一系列影响地区和国际形势的重大事件。

  (1)伊朗伊斯兰革命于1979年爆发,导致巴列维王朝的垮台。这一革命标志着伊斯兰复兴运动取得突破性成就,开始了通过伊斯兰模式改造国家的尝试。霍梅尼提出“既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口号,使美国在海湾的“两根支柱”(伊朗和沙特)宣告崩溃,而输出伊斯兰革命的政策更使西方感到不安。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和其后的两伊战争意味着海湾成为与巴勒斯坦并行的阿拉伯世界两大热点。

  (2)1980年两伊战争的爆发。战争由伊拉克入侵伊朗开始,但双方势均力敌,战争陷入胶着状态。伊拉克在战争中得到了阿拉伯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1988年8月,两伊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战争给伊拉克带来严重影响。

  (3)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扶持建立卡尔迈勒政权。苏联入侵引起了阿富汗全民抵抗,促成了伊斯兰主义组织的崛起,后者得到了伊斯兰世界和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1989年,苏军全部撤离阿富汗,阿富汗开始了全面内战。

  (4)阿以开始寻求政治解决的途径。戴维营协议遭到阿拉伯世界的抵制,埃及因此被开除出阿盟,阿拉伯世界出现分裂,叙利亚和其他激进阿拉伯国家组成反对埃及的拒绝阵线。1981年10月,埃及总统萨达特被伊斯兰极端分子刺杀身亡。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迫使巴解总部撤出贝鲁特。黎巴嫩战争促使世界各国提出解决阿以冲突的各种方案,阿拉伯国家提出了非斯计划,暗示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

  (5)中东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在土耳其,1980年的军人政变后,逐步还政于民,恢复了大选和多党政治。在伊朗,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颁布了新宪法,总统由民选产生。在埃及,穆巴拉克政府释放了萨达特时期被捕的反对派人士,恢复了新华夫脱党等反对党的合法地位,开放言论自由,允许无党派人士参加选举。

  (6)产油国开始经济调整。其原因是1981年以后石油大幅度跌价,产油国因此采取了调整预算规模、实现经济多样化、鼓励私人投资、积极引进外资、推动经济开放和国际化经营、改革福利体系和金融体系、积极培养本国职工等措施,取得一定成效。非产油国也加强了经济改革的步伐。

  (7)中东的地区合作加强。成立了海湾合作委员会(1981年,简称海合会)和阿拉伯合作委员会(1989)。其中,海合会包括除两伊以外的海湾六国,均为产油国,主要以经济合作为主,政治合作为方向。1990年5月,南北也门实现统一,成立也门共和国。

  显然,20世纪80年代中东的大分化、大改组仍在继续。最突出的特点是冷战的对立减弱,意识形态淡化,阿拉伯世界对阿以冲突的立场更加实际;产油国的经济调整开始启动;同时,伊斯兰复兴运动进入高潮,而中东的战乱加剧,地区热点增加。

  第四阶段,中东进入全球化和深入经济改革的时期(1990年至今)。

  本阶段冷战宣告结束,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中东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地区霸权国家成为不安定的根源。1990年8月,为了挽回两伊战争的损失,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在美国统率下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2月先后进行了对伊空袭战和地面进攻,解放了科威特。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拉克蒙受了重大损失,并遭受了联合国的制裁和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核查。美国因此在海湾地区驻留了地面部队和装备。

  此后,美国于1991年10月召开了马德里中东和会。与会的有苏联、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和联合国、欧共体等国际组织。会议启动了阿以的双边谈判和多边谈判。1993年8月,巴以取得重大突破,双方经过秘密谈判,在奥斯陆草签了《加沙和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9月正式签署了《奥斯陆协议》。1994年7月,巴自治领导机构开始在加沙和杰里科行使权力。1996年1月,巴勒斯坦举行首次大选,阿拉法特当选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然而,1995年拉宾遇刺和利库德集团上台后,和平进程基本停滞。2000年,美国主持了有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工党领袖巴拉克总理参加的戴维营谈判,但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巴建国日期无限期推迟。2000年9月,巴勒斯坦发生第二次起义。

  在阿富汗,各抵抗组织之间为争夺地盘展开内战,阿富汗遭到空前的破坏。1996年,以极端的伊斯兰主义为特点的塔利班占领喀布尔,北方联盟退居北方。由于塔利班收容了从事反美活动的基地组织,美国于1998年用导弹袭击了基地组织在阿营地。2001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随即发动阿富汗战争,一举推翻了塔利班政权,此后阿富汗建立了卡尔扎伊政权。不过,直到今天,美国及其北约盟国仍然无法完全消灭塔利班的残余力量。

  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国于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顺利地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出乎意料的是,伊拉克出现了广泛的反美武装斗争,其中不但有残余的复兴党人和基地组织,还有本地的伊拉克居民,美国陷入了越南式的陷阱。同时,战后伊朗的实力迅速上升,其核工业受到美国的关注,伊朗核问题成为中东的新热点。

  海湾战争后美国在沙特的驻军引起了许多阿拉伯穆斯林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是对伊斯兰圣地的亵渎。因此,以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激进伊斯兰组织加强了反美活动,美国指责其策划了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事件和2000年10月也门美军科尔号军舰爆炸事件。这似乎印证了1993年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即冷战后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教文明有可能对西方文明构成威胁。然而,极端的伊斯兰主义对西方的敌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西方自己造成的。同时,伊斯兰也在对自身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伊朗在霍梅尼去世后拉夫桑贾尼担任总统期间所执行的务实的社会经济政策足以证明这一点。同样,土耳其奉行伊斯兰主义的繁荣党于1996年成为中东第一个通过选举上台执政的伊斯兰政党,其所实施的内外政策也是务实的。

  海湾战争也从外部促进了中东国家民主的发展。埃及、黎巴嫩和约旦允许一些政党和个人参加市政和议会选举;1992年,沙特颁布基本法,并和巴林均成立协商会议,科威特恢复了解散多年的国民会议。2000年,巴林宣布废除《国家安全法》,2001年授予妇女以选举权,并经全民公决通过《巴林国民宪章草案》,规定在2004年建立君主立宪制,恢复1975年被解散的国民议会。卡塔尔于2003年通过宪法,授予妇女以选举权。科威特则于2005年授予妇女以选举权。2005年,埃及第一次通过直选选举总统,并允许多位候选人参选。

  在经济上,中东国家面临着全球化的严峻挑战,他们在提高经济增长率、发展工业和教育、实现经济的多样化、改善贫富差距和就业状况等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近年来一些国家通过深入的改革和得力措施,已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土耳其和埃及。海湾六国则由于油价的上涨而获得新的动力,中东的地区合作也获得新的势头。海合会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入,六国已实现了签证互免,自2003年1月1日起成员国实行统一关税,2001年12月起也门获准加入海合会卫生、教育、劳工和社会事务部长理事会等机构。1997年12月,阿盟成员国决定开始在相互贸易中减少关税,10年内免除关税。1998年1月,阿盟宣布成立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

  同时,一些中东国家参与了周边的地区组织。如塞浦路斯于2004年加入欧盟,土耳其加入欧盟的谈判于2005年启动。土耳其还于1992年倡议成立黑海合作组织,参加的有俄罗斯、保加利亚等11个黑海沿岸国家。伊朗则发起了有里海沿岸国参加的里海经济区。1992年,由伊朗、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三国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接纳乌、塔、吉、土等中亚四国及阿塞拜疆和阿富汗为会员国。此外,1995年欧盟正式提出新地中海战略并付诸实施,其内容是支持南地中海国家的经济转轨,到2010年建立欧洲——地中海经济区。美国也于1993年提出中东大市场计划,2003年演变为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计划,以便与欧洲竞争。

  中东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它曾经有难以企及的辉煌,但也曾经历长期的战乱和痛苦。人们衷心希望,永久的和平和繁荣将最终降临这片古老的土地。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