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十七、秦汉陇西郡郡名考

  翟春玲

  陇西郡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郡之一,据《秦始皇传》记载:“狄道古城,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又据《临洮县志》记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始置陇西郡,郡治狄道(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县西南),辖境西至洮河,东至陇山、陇南大部分地区,先后以圭、冀、�狄诸戎之地,建置上�(故城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冀(故城在今甘肃甘谷县南)、�道(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北)、狄道等九县。”由此而知,陇西郡始置于战国时期,郡治狄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仍为三十六郡之一,汉晋仍沿之,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郡为州。

  秦朝,据《陇西县志》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陇西郡治狄道,辖狄道、上�、冀县、西县(故城在今甘肃西和县一带)、�道、首阳(故城在今甘肃渭源县东北)、�罕(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区)、临洮(今甘肃岷县)、下辨(故城在今甘肃成县西)等九县。

  西汉,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陇西郡,秦置。户五万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二十四。县十一:狄道、上�、安故(今甘肃临洮县南)、氐道(故城在今甘肃礼县西北)、首阳、予道(今址不详)、大夏(今甘肃广河县)、羌道(今甘肃舟曲县)、襄武(今甘肃陇西县东)、临洮、西县。”又据《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上记载:“汉武帝降匈奴……分陇西置天水郡。昭帝六年,分陇西、张掖以为金城郡”来看,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将上�从陇西郡划分出来,又分置了天水郡,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分置金城郡。新莽(公元9~23年)时,改狄道县为操虏县,陇西郡治操虏。

  东汉初恢复陇西郡,郡治仍在狄道,将上�、西县划归汉阳郡(明帝永平十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羌道划归武都郡,撤予道。《后汉书・郡国志》记载:“陇西郡,秦置。十一城,户五千六百二十八,口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七。狄道、安故、氐道、首阳、大夏、襄武、临洮、�罕、白石(故址在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区之南)、鄣(故址在今甘肃鄣县西南五里处)、河关(故址在今青海同仁县)。”

  三国时期,陇西郡领八县,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陇西郡置襄武。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由陇西郡分置狄道郡。东晋至隋时(公元317~618年),陇西郡治襄武,领九县。

  陇西郡自战国时建置,到唐初改为州,历时近九百年。其间,陇西郡治在狄道有500年历史,在襄武有400年历史。

  陇西郡的命名,与山水有关,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中记载:“洮水又北经狄道故城西,阚�曰:今日武始也,洮水在城西北流,又北,陇水注之,即山海经所谓滥水也。水出鸟鼠山西北高城岭,西经陇坻,其山崖崩落者,声闻数百里,故扬雄称响若坻颓是也。又西北历白石山下……滥水又西北经武街城南。又西北经狄道故城东。百官表曰:县有蛮夷谓之道,公主所食曰邑。应劭曰:反舌左衽不与华同,须有译言乃通也。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应劭曰: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西也……滥水又西北注于洮水……”。其地理位置与今临洮县的地理位置基本相吻合。

  陇水,“即山海经所谓滥水也”,滥水与今临洮县之东峪沟(河)的位置、走向基本相一致。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临洮府》记载:“东峪河,府东二里,源出渭源县西四十五里之分水岭,流入境,至城东,又西南流入洮河(即洮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滥,泛也。泛,泛滥也”,滥水者,即指容易泛滥之意,东峪河(沟)水至20世纪70年代时,遇连阴雨或暴雨仍泛滥成灾,农田被淹,道路泥泞难行,老百姓曾用“临洮到渭源(因解放前公路不发达,临洮到渭源步行最捷径的道便是顺东峪沟向东南走),七十二道脚不干”来形容临洮东峪沟(河)水的曲折。滥者,又可谓滥觞。滥觞者,本意谓江河发源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孔子家语・三恕》有“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在这里,滥觞是形容临洮东峪沟(河)水发源处水极浅小,事实上,除遇连阴雨或暴雨之外,至今东峪沟水仍不大,遇到天旱时甚至会断流,所以,临洮的老百姓称其为东峪沟(两山之间的沟壑、山沟),而不称其为东峪河。“水出鸟鼠山西北高城岭”,鸟鼠山即鸟鼠洞穴山,在今甘肃省渭源县西。鸟鼠山西北高城岭,即今渭源县西北庆坪乡文昌宫山到关山一带的战国秦长城,即今之长城岭。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渭源县》记载:“东峪河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分水岭,西流入狄道县界,又西南入于洮河。”由此可知,高城岭即今之长城岭,也称分水岭。“西经陇坻”,陇水(或谓滥水,即今之东峪沟水)向西流经陇坻,许慎《说文解字》曰:坻,“水渚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坻者,水中可居之最小者也。”可见,坻是水中最小的陆地。因陇水西流经过北岸之山下,或因陇水遇大暴雨而泛滥,冲刷北岸山体崩塌于水中而形成坻,故陇坻应为陇水北岸之山坡,即今东峪沟水北岸的山坡。坻因陇水而名为陇坻,也就是说东峪沟水源于渭源县西45里之分水岭(即今渭源县西北庆坪乡文昌宫山到关山一带),向西北流入今临洮县境,然后折向西南流经陇坻入洮水。“滥水又西北经武街城南”,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陕西》九记载:“武街,在(渭源)县西,水经注:武阶城在汉狄道县东,白石山西北,或曰即武街也。晋惠帝置武街县。属狄道郡”。“又西北历白石山下”,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狄道县,白石山在东”。

  据《狄道州志》卷一记载:“崆峒山,在州北一百里,踞马衔山之顶,崆峒山,今马衔山。”《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临洮府》记载:“马寒山,在府北九十里,其山绵垣数百里,势极高�,虽炎夏,冰雪不消,亦名马衔山。”陇坻为马衔山(即古崆峒山)的余脉,马衔山在今临洮县与榆中县交界处。我认为,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所记载的“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之戎”和颜师古所说的“陇坻谓陇阪,即今之陇山也。此郡在陇之西,故曰陇西”指的是自陇山以西,陇西郡命名的大范围而言,而应劭所说的“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西”则指的是陇西郡命名的小范围而言。应该指出的是,应劭所说的陇坻,是指马衔山的余脉,即今东峪沟的北坡。而颜师古所说的陇坻是陇山,即六盘山的南脉,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南,延伸于陕、甘边境,为渭河平原与陇西高原的分界,这两者之间相距千里之遥。综上所述,自战国秦昭王置陇西郡至两汉,历时近500年,虽然所辖之县历代屡有增减变更,但陇西郡的郡治自始至终都设在狄道县。而陇西郡的命名,无论从小范围的陇水、陇坻之西称陇西也好,还是从大范围的陇山之西称陇西也好,都是因山水而得名的。

  陇西郡是秦代最西边的一个郡,也是西部边陲的军事重镇,特别是陇西郡的郡治狄道县,即今之临洮县,《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陕西》九记载:“临洮府,禹贡雍州地,春秋、战国时,为西羌所居……府襟带河湟,控御边裔,为西陲之襟要,蜀汉末,姜维数出狄道,以挠关陇,魏人建为重镇,维不能以得志。晋之衰也,河西扰乱,大约据狄道,则足以侵陇西,狄道失,而河西有唇齿之虑矣。拓跋魏兼有秦凉,以狄道为咽喉之地,列置郡县,恃为藩蔽。唐拒吐蕃,临州其控扼之道也,临州不守,而陇外遂成荒外矣。”由此可见,陇西郡的郡治狄道县在军事上的重要地理位置。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宣太后诈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在战国时,西部的匈奴等少数民族,经常与邻近的秦国时战时和,先后对峙二百余年,至秦昭王时方为秦所灭。为了防御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秦沿陇西、北地、上郡修筑长城,即战国秦长城。陇西郡在今甘肃省中部,北地郡在今甘肃省东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东南部,上郡在今陕西省北部。经过文物工作者多年的努力,对这段长城进行了实地调查,查明它西起今甘肃省临洮县城北新添铺镇三十墩南坪望儿嘴(亦称小坡头,地处洮河东岸之高地,东临深渊,北为大碧河,地势高峻险要),沿东峪沟北面的山梁――长城梁向东延伸,行经渭源、陇西、通渭、平凉地区的静宁县,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到达固原县,经彭阳,再入甘肃省镇原、环县、华池三县,然后进入陕西北部的吴旗、靖边、榆林与神木县北窟野河侧旁,达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的二连城,隔黄河与托克县遥遥相对。墙体均系黄土夯筑而成,沿途多有遗物暴露。全长1250公里。可见,秦昭襄王置陇西郡,郡治狄道,西有洮河天险,北有长城护围,可谓防守有恃,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始皇并天下,遣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今甘肃岷县)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由此可知,陇西郡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和秦昭襄王、秦始皇筑长城的伟大历史意义。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