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十、丰镐遗址重要遗存现状调查报告及保护措施丰镐遗址调查组

  一、概述

  丰镐二京是西安地区第一次出现的全国性都城。自公元前11世纪中期武王灭商,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的近三百年间,它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丰镐遗址位于今天陕西省长安县沣河两岸,对于研究西周社会历史和中国城市的发生、发展都具有珍贵的历史、科学价值。1961年国务院公布丰镐遗址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丰邑建于周文王,镐京建于周武王。故诗云:“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蒸哉……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蒸哉。”周文王攻灭崇侯后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又命其子发(周武王)在沣河东岸营建镐京。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伐纣灭商,建立了周王朝。丰京距镐京甚近,且周王居镐以后,丰京仍然保留着周王宗庙,故西周诸王常客于丰或在丰料理国事。所以史家向来将丰、镐并称,或说二者是周都双城。

  周都丰镐的湮没过程,未见古史有详细记载。据推断,丰、镐的大部分建筑可能毁于幽王被杀的战火中,平王东迁后,因失去都城地位而衰落。镐京的废弃似较早些,因古史中未见镐京在西周以后的记载,且在今镐京应在位置的遗址内,也未发现东周的文化遗存。丰邑的湮没年代较晚,据《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在秦伐晋之役中,生俘晋侯,曾将晋侯舍诸“灵台”,杜注“在京兆�县,周之故台”。可见丰邑在东周时仍保留着部分建筑,或者仍被继续使用着。到秦始皇时,丰镐故址便已经完全废弃荒芜了。

  汉唐以来,史书记载丰镐位置时,多以附近的水道,如沣水、�水、�池和昆明池为依据。另外还用当时的城邑,如汉长安城、�县城、唐长安城的相互方位关系加以引证。但随着�水和�池的湮没,昆明池变为农田,古沣水的位置就模糊不辨。北宋以后,人们对周都丰镐更不能确指其地。明清以来,人们作了不少努力,试图弄清丰镐旧址的位置,但都限于条件而不能实现。

  对于丰镐遗址的考古调查和研究始于1933年。解放以后,自1951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归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沣河两岸进行了多次调查,在沣河西岸的客省庄、张家坡等地进行了重点发掘。自1983年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沣东的花园村、普渡村一带的高地进行了勘探和发掘。陕西省文管会、西安市文管会、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丰镐遗址保管所也陆续在这里做了一些工作。通过这些工作,使我们对周都丰、镐及当时的社会历史有了直观的认识。

  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现基本查明丰镐遗址的范围。丰京遗址在今沣河中游西岸,东到沣河,西至灵沼河,北到客省庄、张家坡以北,南至新旺、冯村以南。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海家坡、大原村、冯村、曹家寨、新旺村一带的高地,是丰京遗址地下文物遗存分布较密集的地区。镐京遗址在今沣河中游东岸,西临沣河,北临�河故道南岸,东南被汉代砌筑的昆明池破坏。洛水村、上泉村、普渡村、花园村和斗门镇一带的高冈地带是镐京遗址地下文物遗存分布较密集地区。

  二、现状调查

  (一)重要遗存

  1.客省庄遗址

  位于沣河西岸的客省庄村。1955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该遗址以新石器时代陕西龙山文化和西周时代遗存为主。最下层有很少的仰韶文化堆积。陕西龙山文化(有人称为客省庄二期文化)内涵丰富,发掘了10座半地穴房址和3座窑址,出土了一批特征鲜明的陶器,首次集中揭示了这类文化遗存的面貌和性质。西周时代遗存主要有51座墓葬。还发现了东周墓葬以及战国时代的水井。

  2.客省庄西周夯土基址

  1959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在马王村村北的发掘中,首次发现两处残缺的西周夯土基址,为探索丰京中心所在地提供了重要线索。

  1977年至1978年,丰镐队在客省庄和马王村之间的地带,发现并发掘了3座西周时期的大型夯土基址。一号夯土基址在四号夯土基址的西南约60米处,基址为长方形,东西残长22,南北宽7.3米。二号夯土基址在四号夯土基址的西南约30米处,破坏严重,形状不清,残存部分东西9.3,南北1.65米。在二号夯土基址之北约25米的断崖上,暴露两段管道,由一端粗一端细的陶水管套接而成。三号夯土基址在四号夯土基址正南约15米处,与一号夯土基址在东西一条直线上,两者相距约65米。三号夯土基址破坏也较严重,基址东部略作方形,东西残长20米,南北宽18米,西部呈长方形,东西残长12.5,宽1.7~2.1米,似是一条廊道。

  1983年秋至1984年夏发掘的客省庄四号夯土基址位于客省庄西南,马王村之北,西临客省庄砖瓦窑厂(现为一钢厂),南距马王村小学北墙约45米。基址的平面略呈“T”字形,西部较宽,东部略向南突,但大多被断崖破坏。基址东西长61.5米,西部南北最宽35.5米,东部残宽27.3米,总面积达1827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西周建筑基址。

  1982年至1984年,丰镐队在客省庄和马王村之间进行了普探,又发现十多处西周夯土基址,其中较大的有九座,编号为五至十四号夯土基址。

  五号夯土基址在四号夯土基址的正东约100米处,位于沣西棉花站的后院内。现存夯土面距地表2.6米,基址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8~10米,夯土厚度至0.5~2.5米之间。

  六号夯土基址在五号夯土基址正南约30米处,位于沣河管理处的后院内。夯土面距现地表2.4米,这处夯土基址形状不甚规整,东西最长约13米,南北最宽约10米,夯土厚度至2.5米左右。

  七号夯土基址在一号夯土基址南约50米处,位于马王村小学后操场北墙处。夯土面距现地表0.9米,基址东西长约12米,南北宽约8米,夯土厚度在2米左右。

  八号夯土基址在七号夯土基址西南约35米处,位于马王村小学后操场西墙内。夯土面距现地表1.5~1.8米,基址的西部已被破坏,现东西残长5米,南北宽8米,夯土厚度在2米左右。

  九号夯土基址在八号夯土基址正东约50米处,位于马王村小学后操场内,夯土面距现地表1.5米,基址东西残长7米,南北宽约8米,夯土厚度在2米左右。

  十号夯土基址在九号夯土基址的东北约20米处,北距三号夯土基址55米,位于马王村小学北排教室南侧。夯土面距现地表0.5米左右,基址东西残长7米,南北宽约8米,夯土厚度在2~3米左右。

  十一号夯土基址在西户公路南侧,北距四号夯土基址约160米。夯土面距现地表0.7米,基址南北长12米,东西宽5米,夯土厚度约1.5米左右。

  十二号夯土基址在十一号夯土基址的东南约10米处。夯土面距现地表约1米,基址东西残长14米,夯土厚约1.2至1.7米。基址南临断崖,在断崖上可以看到夯土基址的断面。

  十四号夯土基址在十一号夯土基址东北约50米、六号夯土基址正南约105米处。基址东西长约7米,南北宽5米,夯土面距现地表0.7米,夯土厚约2.5米左右。基址下面压着西周早期的灰坑。

  3.张家坡墓葬区

  主要分布在张家坡、海家坡、大原村一带的高地上。这是丰京最大的一处贵族族葬公共墓地,经钻探已发现的墓葬达3000余座,其中已发掘了1000多座,估计整个墓地墓葬总数约有10000座左右,是目前已知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处西周墓地。同时还发现有大量附葬的车马坑、马坑、牛坑等。

  井叔家族墓地位于张家坡村西,1983年至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进行发掘。包括一座双墓道大墓(M157)、三座单墓道大墓(M152、M168、M170)和若干较大的竖穴墓(如M163、M165等)和马坑、车马坑等。这些墓葬中大都出有井叔自作的青铜礼器,因此可以确认大墓的墓主乃是几个不同时期的井叔。井叔其人是见诸于西周铜器铭文的,其中的一位井叔,根据传世的�鼎等铜器铭文,可以判定是西周懿王时期的朝廷重臣。这几座带墓道的井叔墓是张家坡墓地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墓葬。

  西周车马坑已有不少发现,在今丰镐遗址保管所内集中分布着7座。1956年共发掘了4座,分别是一号(原编墓号167)、二号(原编墓号168)、三号(原编墓号185)和四号(原编墓号192)。其中对保存比较完整的二号车马坑修建了保护厅,对外进行陈列。此外,还探到另外三座车马坑,但都没有发掘。未发掘的车马坑之一在第四号车马坑东约五六米,也是南北的长方坑,大小略同于第四号车马坑。未发掘的车马坑之二在第一号车马坑之西约八九米,坑形及大小不明。未发掘的车马坑之三在第二号车马坑的东南约四五米,是东西的窄长方坑,宽约三米。

  4.新旺、冯村遗址区

  主要分布在新旺、冯村一带的高地上。经过考古钻探和发掘,发现有居住遗址、铜器窖藏和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有土窑式和半地穴式两种。这一区域内已多次发现青铜器窖藏。1967年出土盂、各一件,盂上有铭文49字。1973年出土鼎、盂各一件;1982年出土大小鼎各一件。1993年春,新旺村北修建宅基时出土鼎等5件。此外还发现有制骨作坊、陶窑等手工作坊遗址。

  5.97SCMT1地层剖面

  位于马王镇沣河毛纺厂东的预制厂北部。1997年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进行发掘。97SCMT1以西壁剖面为例,可分为四层:第一层是表土层,厚约0.2米;第二层是晚期扰土层,厚约0.2米;第三层是灰土层,时代为西周晚期;第四层是黄土层,厚约1米,时代约为商周之际。本探方发现灰坑5个,它们与地层堆积的关系是:H8、H 3均开口在第三层之下,H3打破H11,H11又叠压在H16之上,H11打破第四层,H16打破H18,第四层叠压在H18之上。T1地层剖面被学术界视为确定商周分界年代的界标和先周西周考古学文化分期断代的标准考古文化层,现临时予以就地保护。

  6.镐京西周夯土基址

  196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在洛水村村西发掘5×5米探方四个,发现西周初期夯土残基址一处,为探索镐京中心所在地提供了线索。此基址于1964年后全遭破坏。

  1983年5月至1984年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镐京考古队对镐京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部分钻探,在官庄村、斗门镇、下泉村砖厂及花楼子发现了西周建筑基址10余处以及大量建筑材料。

  一号建筑基址在官庄窑场老式罐罐窑东。大部分已被破坏。根据钻探和其周围的遗址、遗物的分布,可以推测为一座南北向的高台建筑物,东西长约45米,南北宽25米。

  二号建筑遗址位于一号建筑北约10米处。1982年官庄村修造轮窑时,已将整个基址2/3毁坏。原基址南北12米,东西20米。

  三号建筑基址北距二号建筑基址约6米,位于官庄窑场内。经抢救清理,发现夯土南北长15米,东西宽2.3~3.35米。

  四号建筑基址在官庄窑场西南约300米的花楼子台地中部偏北处,平整土地时已被填平。

  五号建筑基址在花楼子台地东北,距四号建筑基址约50米。原本是一座高大的土丘,高达7米有余。由于自然风蚀和人为取土的破坏,到解放初期,土丘的高度只剩下3~4米左右。1974年,当时的斗门人民公社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将花楼子土丘几乎夷为平地。同时,又在土丘东侧修筑了一条斗门通往咸阳的土公路,将夯土台基宽8~10米,深1.2~1.5米挖去。这样花楼子高台就所剩无几了。

  1984年8月至1985年4月和1985年8月至1986年6月,对五号夯土建筑基址进行了发掘。五号宫室建筑坐北朝南,整体布局平面呈“工”字形,分主体建筑和左右两翼附属建筑。总体长59米,宽23米,面积1357平方米。

  六号建筑基址在官庄窑场东北约100米处,基址2/3被下泉村通往斗门镇的生产路破坏,东西长约24米,南北宽约17.5米。

  七号建筑基址位于六号建筑基址北约30米处,几乎破坏殆尽。东西长约9米,南北宽约6米。

  八号夯土台建筑基址在六号基址西北约3米处。夯土台基西南部分被斗门窑场取土破坏,仅残存南北约10米,东西约8米。

  九号建筑基址在六号建筑基址西北约40米处。南北10.8,东西9.6米。

  十号建筑基址在六号建筑基址东约18米处。东西长36米,南北宽6~20米。

  十一号夯土台基在五号建筑基址北约47米处的地方取土时发现,破坏特甚。1990年11月进行了钻探,南北残宽26米,东西残长46米。

  此外,1991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在沣东普渡村周围探明数座夯土基址,最大的一处长约40,宽约15米。

  7.客省庄汉代夯土基址

  包括几处夯土基址。一处位于客省庄村东、沣河西岸,北临西余铁路,面积较大,断面可见夯土层高2~3米。汉代砖瓦多见。其上多为民宅所覆压。在客省庄东堡子南边和西堡子还分别发现西汉建筑基址遗留。客省庄东堡子南边的一处西汉建筑基址破坏严重。客省庄西堡子西汉建筑遗址位于村内偏西,从1955~1959年,社员在建筑房屋时不断挖出西汉遗物,如陶质管道、瓦片和石柱础等。据专家推测,这处重要的西汉建筑群可能是汉代昆明池西岸的宣曲宫遗址。

  8.大原村汉代夯土基址

  位于大原村西。为一大型夯土遗址,传说为汉代的“运渡台”。原面积较大,因村民平整土地挖去大部分,现仅存一小部分。东西38米,南北38米,高6米,每个夯层10公分。地面多见汉代砖瓦残片。

  (二)保护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丰镐遗址地面建筑今已荡然无存,西周时期的各种文物遗存已全部湮没于地下。经过几十年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发掘,已初步掌握了遗址地下的文物分布概况。198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并公布丰镐遗址的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面积为10平方公里,一般保护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

  丰镐遗址历次发掘的建筑基址、墓葬、车马坑等遗迹现象绝大部分已回填保护。仅有两处已经进行或准备进行陈列保护。一处是1959年发掘的张家坡二号车马坑,于20世纪60年代初修建了保护厅,对外陈列展示。另一处是1997年在沣河毛纺厂东发掘的T1的西壁地层剖面,现已用塑料薄膜和彩条布加以覆盖,为今后进一步实施保护和展示打下了基础。

  丰京遗址重点保护范围6平方公里,一般保护范围16平方公里。该遗址地跨长安县马王镇和灵沼乡两个乡镇,包括15个村庄,人口约5万人。遗址区现有国营企业两家,另有造纸厂等乡镇企业40余家。

  镐京遗址重点保护范围4平方公里,一般保护范围9平方公里。该遗址涉及长安县斗门镇和镐京乡两个乡镇。包括18个村庄。遗址区人口约6万人。现有国营企业两家,乡镇企业50余家。

  丰镐遗址面临的威胁和破坏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盗掘田野古墓的文物犯罪活动屡禁不止,时有发生,使不少重要墓葬遭到破坏。

  2.砖瓦窑厂的生产对遗址的危害严重。经过多次取缔,丰京遗址重点保护区内的砖瓦窑厂都已停产改产,但一般保护区仍存在个别砖瓦窑厂。镐京遗址在重点和一般保护区内都有几座砖瓦窑厂,造成遗址的破坏和文物的流失。

  3.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宅基用地对遗址的侵蚀速度很快。丰镐遗址每年新辟庄基500余户,需占用土地200余亩。这些新辟庄基的定点大多事先未征得文物部门的许可,没有避开遗址密集区并进行必要的勘探和发掘。如客省庄四号夯土基址上近几年陆续建起了一排民房,张家坡墓葬区的重点保护区也不断被新建宅基占压。

  4.当地群众日常生活取土蚕食遗址的重点部位。农村生活用土对遗址造成很大危害。例如,张家坡墓葬区除了几个较大的土壕以外,村民还常在自家的责任田内取土,埋藏较浅的遗迹很容易遭到破坏。去年,镐京五号宫室的夯土基址曾遭到人为取土的破坏。

  5.乡镇企业大量占用遗址土地,大多不履行文物报批手续,对遗址不断侵蚀占用。

  丰镐遗址的保护面积大,任务重,难度高,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还需要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丰镐遗址的保护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当地政府和群众缺乏遗址保护的积极性,并没有切实承担起有关遗址保护的重任。

  丰镐遗址的保护亟需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对古遗址保护的经费投人很少,且渠道单一,基本上是政府拨款。当地保管所在经费缺乏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开展保护遗址的活动。

  三、保护措施

  (一)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根据丰镐遗址的保护现状,我们建议采取如下的保护原则: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有效制止对遗址的人为破坏;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狠抓保护、利用和管理三个关键环节;坚持各级政府部门保护为主,动员当地单位和群众共同参与,建立全社会参与的遗址保护新体制;坚持遗址的保护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展示遗址的重要历史价值;坚持遗址的保护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发展扶植适合遗址保护的产业;坚持遗址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对遗址进行绿化美化。

  丰镐遗址保护的总体目标是:在全面完整保护好整个遗址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开辟一组文物旅游景点,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绿化美化工程,逐步将遗址区建成一个以展示西周历史文化面貌为主题,以重点遗址和专题博物馆为主要内容,以田园风光为衬托的大型历史文化旅游区。

  (二)基本保护措施

  1.加强领导,认真落实遗址所在乡镇、村委会与县政府和市政府签订的《文物保护管理目标责任书》。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遗址的保护和展示作为大事,认真纳入领导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协调各个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肩负起遗址保护的责任。

  2.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以及《陕西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西安市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不断加强当地政府部门和普通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成立专门的遗址保护监察机构,严格执法,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使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

  3.根据丰镐遗址的特点,制定总体保护与利用规划,并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加以实施。

  4.有效制止对遗址直接的人为破坏,坚决制止砖瓦窑场和其他生产活动对遗址的破坏;对群众生产、生活用土划定区域,经过考古勘探和发掘之后再投入使用;结合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的犯罪活动。

  5.遗址区内所有的建设项目以及宅基地的划拨必须向文物部门履行报批手续,并经考古勘探和发掘,若无重大发现,方可动工。

  6.建议当地政府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扶植、引导农民从事一些既不损坏遗址,又可以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种植、养殖业。

  7.调整和充实得力人员,加强丰镐遗址的保管所的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由专人负责的定期巡查制度,认真落实文物保护责任。

  8.丰镐遗址面积广大,全面保护非常困难。在此情况下,必须抓住重点,以点带面,目前应将几处重点遗址的土地全部征用。

  9.对考古发掘的重要遗址采取保护与展示相结合的措施,同时广开渠道,筹措资金,启动专题博物馆的建设,尽快形成集保护与旅游为一体的文物参观点,培养群众对遗址重要历史价值的认识。

  10.加强对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防止重要遗址的破坏和出土文物的流失,为今后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

  11.健全群众文物保护网络机制并积极发挥其作用,及时反映和沟通遗址保护信息,做好保护工作。

  (三)具体保护意见

  1.丰京遗址绝对保护区

  对丰京遗址的客省庄、张家坡、新旺三个绝对保护区的保护界桩重新进行复查,并对缺漏之处加以补栽。

  对绝对保护区重要遗址的保护标志碑进行复查,并在缺漏之处重新树立。

  2.客省庄四号西周夯土基址

  近期要制止在夯土基址及其附近宅基地的继续划拨和建设。

  从长期来看,应当争取资金,对这块土地加以征用,拆除上面已建的民宅,对原夯土基址加以保护复原,对外陈列展示。

  3.张家坡墓葬区

  立即停止在张家坡墓葬绝对保护区的村宅划拨和建设,与马王镇政府和当地村委会协商,在村北的绝对保护区之外,根据考古遗存的情况,规划一片宅基地。

  严格对墓葬区村民生活取土的限制。村民不得随意在自己的责任田中取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由文物部门和村委会联合划出一处土壕,在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后开始使用。严禁商业卖土;村民取土须经村长签字,并报丰镐保管所同意后进行。

  丰镐保管所派专人对此区域定期巡查,及时制止盗墓和随意取土等破坏文物的活动,并对正常的生活用土进行监督,防止遗址的破坏和文物的流失。

  选择部分形制特殊、出土文物丰富的典型墓葬,如井叔家族墓等,就地复原保护。

  对现有车马坑保护厅周围已发掘后回填或钻探的其余6座车马坑,选择保存较好的几个加以发掘,就地建立保护厅。使之与现有的车马坑保护厅连成一片,并对外开放,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西周车马坑旅游参观点。

  我们还可以考虑征用或长期租用墓葬绝对保护区的全部土地,把这里建设成我市的一处花卉苗木基地。

  4.镐京五号西周宫室遗址

  近期责成当地村委会加强保护,严禁村民在夯土基址上取土。

  建议对此宫室遗址的土地全部征用。在上面树立保护标志碑。四周围栏,与周围农田和道路隔离。对宫殿基址进行保护复原,使之成为西周遗存的重要参观地点。

  5.97SCMT1地层剖面

  对T1剖面修建保护厅加以保护展示。

  建议对T1剖面所在的预制厂土地(约7600平方米)全部征用。此地南临西户公路,交通便利,可在此建丰镐遗址专题博物馆。

  6.大原村汉代夯土基址

  近期要坚决制止对基址取土造成的破坏,对现存夯土台基进行围栏保护,夯土台基的四周栽植保护界桩或标志林带。

  在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对现存夯土台基进行围栏保护,夯土台基的四周栽植保护界桩或保护林带。

  后记:2001年7至8月,为加强丰镐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进行文物保护方案的编制,西安市文物园林管理局抽调局机关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专业人员,成立了丰镐遗址调查组。这一项目由向德副局长总负责,具体参加调研的人员有文物处调研员张达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孙福喜、馆员张全民。这一报告就是在当时调研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已上报国家文物局。调研工作还得到了丰镐保管所领导和同志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次发表文字上基本保持原貌,仅略作删改,附图从原来的10幅中选择了数幅。最近几年,遗址的情况又发生了许多变化,文中所述的情况又与实际产生了新的出入。错漏舛误之处,敬祈方家指正。让我们共同为遗址保护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