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临潼区零口镇

  李俊民

  零口镇,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北22公里处零水西岸,东距渭南市12公里,西南距西安市49公里,北界渭河距阎良区3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2′,北纬34°39′,平均海拔386米。南依骊山,北俯渭水,零水环其东,戏水绕其西。境内有零塬分为东西两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镇面积45.07平方公里,人口35112人。

  一、历史沿革

  零口,因地处零水出谷而得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三秦东西要道重镇之一。

  零口文化,是人类发展原始序列的重要标志之一,《零口村》遗存,即是活档案。

  零口,传为三皇旧居,零谷俗名老娲沟,沟中有老娲泉、老娲洞,为女蜗抟土造人处。

  零口在西周时为戏邑,据《路史·国名记》载:“戏,炎帝后,姜姓国。”其县治在境内之戏下村。公元前771年,周幽王骊山戏诸侯被犬戎所杀于此。1976年3月,在镇西北2公里的西段,南罗两村发现西周青铜器文化遗址,出土了150多件珍贵文物,证明这里在西周早期已是文化发达地区。戏邑是临潼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县名。

  东周时期,零口为东都洛阳和西京往来必经之要道。秦汉时期,零口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亦为控制京师安全的要塞。秦朝末年,秦少府章邯监修秦陵,陈胜农民起义军将领周文,率10万大军西取咸阳,与章邯大战于戏印此;公元前206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项羽率40万胜利之师,进军关中,驻军于此,同年,项羽封十八王诸侯,罢兵戏下。

  晋代(265年),设阴盘县于零口西南十里之司马村附近建城,长达251年之久。

  北魏(386年),新丰县迁至今零口镇附近,至北周(557年)迁回戏西,历时171年之久。

  唐武则天天授二年(691),置鸿州兼设鸿门县于零口,辖庆山、渭南、鸿门、高陵、栎阳五县,大足元年(701)撤销。唐末,黄巢起义军与李克用大战于此。

  自唐代撤州并县后,始设零口镇,成为卫护京都之要塞。金元时期已成为西安以东重镇。明清时期,零口镇境内设三里(戏河,田王,官庄)及零口驿,戏河驿。1862年,关中回民起义,零口的大寨村为回民据点之一。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两宫两逃,不顾当时三年荒旱百姓流离失所之苦,在零口修建“零口行台”(行宫)。

  民国时期,零口镇内设“互助”、“合作”两个联保处,1940年撤销联保处,设零口镇公所于今处,辖12个保。抗日战争期间,此地成为胡宗南部队后勤装备基地,境内驻有炮兵装甲兵兵工厂等军工单位。1939年,中国共产党地下临潼县委机关,曾设于零口街道段尉民家,此后县委旧址作为中共陕西省委直属交通站,直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设牢门区辖12个小乡。1956-1957年为零口大乡;1958年大跃进时期为零口管区;1962年设零口公社至1983年;1984年复设零口乡;1995年改设零口镇,下辖16个村委会,122个村民小组。2000年设零口街道办事处至今。

  二、人文荟萃

  零口历代人文荟萃,蜚声中外。清代鸿儒理学家王零川先生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及直奉大夫等职,百姓呼为王青天,任山西五寨知县,教民植棉纺织,称之王圣人;在京都教书兴学,嘉庆太子从学门下,后列天子之师,树碑立祠。民国时期,于零川祠办“零川书院”,国内外学者慕名而来者不少。民国时期,有民国十五年刘镇华祸陕,时任国民二军参谋长的史江埔冒死出城前去五原,请求冯玉祥出兵以解西安人民于水火之中;有书法名家段泽青,曾任国民二军胡景翼秘书,国民党中央委员刘守中秘书,1929年中原大战中,汪精卫趁机召开“北平扩大会议”,段泽青以代表身份参加,会上他力排众议,驳斥了汪精卫卖国主义企图分裂祖国的阴谋,使会议开不下去而破产,震撼全国;有弃官从教的关中文化名人史一三先生;有秦腔第一大花脸人称活包公的张健民;还有抗日民族英雄高慎之等中华优秀儿女不胜枚举。

  三、名胜古迹

  零口镇历史悠久,文物名胜古迹遍布。以原始零口村落遗址丰富的文物遗存为代表的新的考古学文化——零口文化,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完善了西部文化传统的发展序列即:白家文化——零口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古戏下村位于镇西3公里戏水东滨,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商末至西周,在此设立了临潼历史上第一个县治——“戏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杀于戏;秦末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军之大将与秦章邯“戏之战”即此;项羽灭秦,西屠咸阳,在此封十八王诸侯罢兵戏下。镇西北2公里有西周青铜器南罗村,西段村遗址,出土了150余件珍贵文物,尤以稀世国宝“利簋”闻名于世,它的32字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被史家誉为中国文物宝库中一颗明珠;从王侯、王妃、将军贵族的文物遗存中可以看出这里早在西周时期已是文化发达之地。镇西南5公里有阴盘县遗址。唐鸿州府并鸿门县是大唐盛世武则天天授二年设立的,其城址就是今天的零口镇;唐末,黄巢在此屯兵与李克用“零口之战”即此。镇东南一里有隋唐关中名刹宝云寺遗址(宝云寺毁于1862年关中回民起义兵火中)。零口镇街东,有1901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攻陷北京,腐败无能的慈禧、光绪避难西京时,修建的行宫——“零口行台”,记载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和清王朝丧权辱国的历史事件,成为千古遗训。街西有1939-1949年中共陕西省委直属交通站及1939年中共临潼县委办公旧址段尉民家,虽在文化大革命遭到严重破坏,但是人民群众永远不会忘记为共和国奠基的段家红色大院。

  四、资源丰富

  零口镇人民勤劳,物产资源丰富。被誉为果乡的零口长收原(即今东西两原)、零谷,盛产桃、杏、梨、柿、苹果、枣。以孙家沟之梨,个大、核小,甜脆、无渣、色黄,耐贮藏为上佳贡品,清末,两宫西行,慈禧最爱吃的果品,称之为仙果。东原的苹果,因其黄土层特厚(300米深见水)、土壤肥沃、温差大、光照好,果子色、味、形俱美,特别耐存放,存放一年不变质,远销全国,声誉好。西原的蜜桃,其香甜如蜜,在西安、渭南果品市场品居前茅。零原自古广产柿子,品类繁多,但无论何种,均以色鲜、皮薄、个大、肉油、甘甜、耐存放而号称“一包糖”。零谷内出莲菜,以色白、形胖大、脆香,成为省内各大菜场宾馆的抢手佳蔬。零河鲤鱼,自古即为贡品,上迄唐、宋、元、明、清,至今已有千年之久。近年来新植花椒两千亩,称之为:“果林封原,花椒环谷,鲤跃灵湖,天府之国。”

  五、文化遗产

  1.零口文化遗址

  1995年,我国考古学史上一个里程碑的巨大发现,即以原始零口村落遗址丰富的文物遗存为代表的新的考古学文化——零口文化。它的考古发现,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完善了西部文化传统的发展序列:“白家文化——零口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它为探讨东西两大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证据,其意义深远。

  零口文化遗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镇东北一华里的陇海铁路复线上,西潼高速公路穿址而过。东距渭南市12公里,西距西安市49公里处,于渭河中游地带,北与白家遗址8公里隔河相望,沿108国道向西南19公里与姜寨遗遥觑。从1994年到199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的报告看,遗址内文化堆积较厚,文化内涵丰富,除了发现有战国秦墓和汉代墓葬外,保存较好,发现较多的还是史前时期的文化遗存,包括白家村文化、零口村文化、仰韶文化(含半坡型、西王村型)遗存,其中零口村文化遗存获得重要收获。

  发掘历史时期墓葬14座,史前时期房址11座,窖穴60座,墓葬14座,陶窑一座。获得了大量文物,有石、骨、陶器等。石器有石斧、铲、错和带有沟槽的磨石等;骨器有骨铲、锥、叉、镞等;尤以陶器更为丰,富,陶器中泥质陶略多于夹砂陶,红陶最多,褐陶次之,灰陶及黑陶是少量的。陶器的纹饰较简单,形式多样,有绳纹、剔刺纹、指甲纹、刻划纹等。器型有环状口双耳小平底瓶、敞口直口假圈足钵、盆、碗,有竖刮划纹夹砂罐、大口小平底瓮、缸、盂、鼎及器皿盖等类,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典型,是目前国内外墓葬资料罕见的,很有研究价值。这些文化遗存,正是以三足器为代表的白家文化和以鱼纹彩绘为代表的半坡、姜寨文化所空白的,从而解决了中国考古史上一直未能解决的“如何由白家文化发展为仰韶文化的大难题”。

  从大量的遗存,可以清晰地看出先民的房屋均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屋周之穴壁附有泥墙,墙内有柱洞100多个。室内有隔墙,分为大小两室。先民的墓葬,亦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埋的方法是仰身直肢一次葬。从住室和墓葬的形式看,不仅在国内同时代遗址中所未有,而且在国外也未发现。

  零口文化遗址的发现,为中国考古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中外历史、考古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评。——(据陕西考古研究所编《临潼零口村》书择编)

  2.古戏下村

  戏下村,位于戏水下游东岸,渭河南二级台地上,东距零口镇3公里,西距新丰镇4公里。戏下村亦名戏河李村,分上下两个自然村,东名戏上,西名戏下,因地形处于渭河阶地东西走廊,南依高原,北濒河水,戏水天堑阻隔东西两京大道,地势十分险要,历代乃兵家必争之地。

  据《路史·国名记》载:“戏炎帝(神农氏)后,姜姓国。”西周时称为戏邑,西周末,周幽王因在骊山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杀于戏即此。今戏下村西南1公里的宋家村南有周幽王陵。宋家村东崖下戏河沟内有周幽王妃褒姒碰死之地,名曰“碰头沟”,旁有褒姒墓。

  秦末,公元前209年,安徽大泽乡农民结竿起义,义军首领陈胜之大将周文率10万大军伐秦于戏,与秦大将章邯激战于此。秦汉时,于戏下置“戏亭”(县以下行政机构);隋唐时期,在此设“戏驿”;宋代设立戏水店(官办邮店);明清时期,设“戏河里”,辖零口镇以西、新丰镇以东乡村,为临潼四十里之一;清末,称为戏上、戏下,在此设立“戏河铺”,有十几家商贸店铺,还有旅店、大车店、饭馆等;民国时期,这里常驻军队,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曾在此修筑工事,作为保卫西安的防线之一。

  戏下唯一的历史遗存有两个,一是戏河石桥一座,尚完好无损;二是戏上村东头(今去何寨公路口)原有周烽火台一座,解放后仍保护完整,可惜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当作土肥拆毁了(笔者1953年在戏下村教书时,经常上烽火台,其时台上建筑物已无,仅有古砖瓦砾作为历史的见证)。

  3.西周青铜器南罗、西段遗址

  ——稀世国宝周利簋

  南罗、西段遗址,在零口镇西北1.5公里处。

  商朝末年,以商纣王为代表的奴隶主统治阶级贪婪酒色,荒淫无度,大肆屠杀宗室良臣,伤残百姓,不断激起各诸侯国的强烈反抗,此时,居住在陕西关中西部周原一带的西伯侯姬昌,顺乎民意,以“正义之师伐无道之君”,率先领西岐义军反朝。由于他能积善积德,臣服了西北、西南各路诸侯小国,使“三分天下有其二”,为灭商奠定了基础,约在公元前11世纪,姬昌立为文王,庙号周,以沣邑为都(今西安市西南),在位50年。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为周武王,以姜尚为军师。公元前1051年,武王亲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士卒4500众,会合西南蜀、羌、彭、濮等诸侯,大举兴师伐商,与商王决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商军大乱,军中将士多有倒戈反击,招致了全军覆灭,纣王逃回朝歌(安阳京都),自焚身亡,武王定都镐京(今西安城西南)。

  1976年3月,在零口镇西北1公里远的南罗村和西段村之间,发现了西周文化遗址,出土了青铜器窖藏大量的珍贵文物:鼎、簋、尊、盂、盘钟等文物达160余件(而大部分来交的文物,因群众怕因破四旧受株连,遂毁坏后卖了铜),其中有铭文者六件,而最珍贵的是名闻天下的国宝“利簋”了,它是古代人们盛放食物的器具,盛行于商代。利簋,深腹、方座、双耳下垂珥(大耳下的小耳),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腹与方座四周均饰以云雷纹填底的饕餮纹和夔纹图案。方座四面四角有蝉纹,内底有铭文四行32字:

  “斌征商,佳甲子朝,岁鼎克昏,夙又商,辛未才阑师,易又事利金,用乍坛公宝彝。”

  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在牧野大决战中,甲子日这天早晨,夺鼎获胜,翦灭了商朝,战后第八天辛未日,武王在阑师给参战立卓著功劳的右史利赐金(铜)制成宝器,名之利簋,以作纪念。利簋,不仅是我国发现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文物,而且是迄今发现有确切年代记载历史事件最早的一件珍贵文物。它既为研究我国西周历史、文化、军事、科技等提供了最真实的资料,与古文献《商书·牧誓》的记载相符;又是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重要依据。利簋被誉为中国文物宝库中的一颗名珠。荣获国家一级文物——国宝,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此外,南罗遗址还出土陈侯簋,浅腹、方座、双耳下垂珥,高25厘米,口径22厘米,内底有铭文三行13字为:“陈侯乍王妫媵簋其万年永宝用”,是陈侯为女儿所作的陪嫁品;方壶两件,高51.5厘米,两壶均为兽头耳衔环,兽皮上卷,角螺形,腹饰窃曲纹。器与盖对铭,铭文九字:车攵父乍宝壶永用享;玉:高36厘米,身扁圆,饰重环带纹,盖作嘴弯如钩欲飞鸟。金扳和四腿作夔龙形,流斜直,盖内有铭文三行14字:“王乍丰妊单宝盘,其万年永宝用”,是周某王为其妃妊单所作。

  青铜扁钟13件:

  青铜工具:斧10件;凿一件;铲四件,角刀一件;

  青铜器:戈六件;翼形镞一件;

  青铜车马器:车、辖、帐、管、扣饰、节约、车官11件;

  青铜爵两件;

  青铜甬钟一件,高25厘米,长9厘米;舞广9厘米,舞修12厘米,鼓伺久6厘米,铣间12.5厘米,钲部两面各有枚六组,枚间篆带饰云雷纹;

  西段遗址出土有青铜礼器:鼎四件;簋二件;盂一件;鬲一件;南瓦一件,高38.5厘米,内壁有“中作旅献”四字;盘一件,内有铭文14字:“贞作宝般其万年子孙孙永宝用”,提梁卣一件;尊一件;

  青铜车马器:车石车二件;车辖二件;马冠四件;马面饰二件;马饰三件,马腹饰六件;马镳二件;节约五件;銮铃四件,铜管一件;

  玉器三件;蚌饰五枚;

  贝币八枚。

  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文物遗存,可以看出,西周时期这里无疑已是达官贵族居住的地方,有陈侯、王妃妊单、右史利等贵族的遗物为证;同时此地与周骊戎都城西南相望仅6公里,有无连带关系,还有待专家考证。

  六、当代精英

  安启元

  安启元,1933年7月15日出生,陕西省临潼零口孟塬东坡村人,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8月至1956年5月,在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天然气勘探专业学习。1956年6月西北大学毕业后,任石油部西安地质调查处助理技术员;1958年4月至1959年12月,任石油部松辽石油勘探局技术员、地质队队长;1960年1月至1962年3月,任大庆石油会战总指挥部地质工程师;1962年4月至1964年2月,任大庆石油会战总指挥部第一采油部副科长、科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64年3月至同年9月,任大庆石油会战总指挥部第四油矿矿长,10月至1966年12月,任大庆石油会战总指挥部井下技术作业处处长、党委书记职务。在大庆石油会战中,被评为红旗手、先进生产者。

  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至1968年5月,受到冲击,下放劳动;1968年6月至1970年2月,任大庆石油会战总指挥部井下作业指挥部革委会副主任。1970年3月至1973年5月,被国家派往阿尔巴尼亚,任援阿石油天然气勘探大队大队长,胜利完成任务,受到国家领导人表扬。1973年6月至1977年6月,任石油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局长、常委、第一副书记。

  1977年7月至1988年5月,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代局长、局长、党组书记。在地震局期间,凡到之处,所负之责,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1990年5月至1990年11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兼西安市委书记;1900年12月至1992年10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1922年11月至1994年10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1994年11月至1997年8月,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1997年9月至同年12月,任中共陕西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任陕西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2003年1月,任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十五次、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四大当选为中央纪委委员、常委;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陕西省八届、九届人大代表,陕西省八届政协委员、常委、主席。

  退休后,他还兼任西北扶贫基金会会长,仍兢兢业业为人民奉献。

  魏效荣

  魏效荣,1945年12月生,陕西临潼零口孟塬魏家嘴村人。出身于祖传医家,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学系。获美国生物力学博士学位,现任陕西省人民医院椎体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力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效荣自幼聪敏好学,有过目不忘、过耳不忘之超人智力,小学至中学,文理各科全面发展,成绩优异,1965年高中毕业于华清中学,以高分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领到一周后,却因家庭被补订为富农而取消。逆境中的效荣并未灰心,从此开始步入他从小就爱研习中医的道路,在他的舅父陕西名医孟昭士指导下行医,为乡亲义务治病声誉斐然。同年,他以超人的才华被社教工作组长推荐担任民办小学教师。1970年,他参加了陕西师范大学在临潼举办的物理教师训练班,学习一年后调任中学教师,先后任油槐中学、马额中学、新丰中学高中物理教师,并正式任为校医。期间,在西安红会医院中医科实习坐诊一年。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效荣考入西安医科大学医学系学习五年。1982年毕业后分配至西医附属二院,后调入陕西省人民医院,任疼痛科主任。1983年,他以国际首创“生物力学疗法”轰动了整个中国卫生界,附属二院为他设立新的专科门诊“生物力学治疗颈肩疼痛科”。他曾为李鹏、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泰国、挪威等十多位外国元首以及数十万名中外患者治愈了颈椎腰椎疾病,闻名四海,被国家卫生部列入《全国知名中医》、《中国神医百名》。1991年,被中共陕西省委以“陕西科技精英”拍摄专题片宣传。《人民中国》杂志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均以《莫非他是外星人》为题向国际报道;之后日本国非常重视,立即以专集出版了他的科研成果和先进事迹,进行研究;被世界著名大学英国最高学府剑桥大学收入《世界文化名人录》。2005年,他又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2000年世界千名名医勋章和证书,名震宇寰。

  魏效荣严谨认真为医,他用四句话总结了他的经验,即“学习须扬弃,继承贵创新,知在是知处,法于无法寻”。多年以来,他自主创新的成果有:

  1.创立生物力学疗法,被省级科研单位鉴定为“国内外首创”。

  2.创立《魏氏生物力学疗法的自然医学哲理》理论。

  3.创制自聚焦内窥镜,获中国科学院奖。

  4.创制生物力学椅,获国家专利,捐赠亚运会。

  5.创制微波手术刀,获省级科技奖。

  6.创立《魏氏疼痛五因说》机理。

  7.创立脊柱侧弯生物力学疗法。

  8.创立脊柱运动协和数学模型理论。

  9.创立催经止孕法。

  10.创立髌骨半脱位病理机制、诊断和生物力学疗法。

  11.创立骶髂关节错移病理机制、诊断和生物力学疗法。

  12.创立脊柱相关疾病生物力学疗法。

  魏效荣,不仅医术精湛,学识渊博,精通数、理、化,而且在文、史、哲研究方面,亦有独特的建树。他的诗、词、对联,发表于国内各大报刊者不下百篇,并有五首诗获奖选入《中华新世纪诗文选萃》;书法自成一体;戏剧、音乐是其爱好;其板胡技艺超群,曾获陕西电视表演一等奖。他对《易经》有很深的研究,其著述有《道家养生功法集成》、《白话插图版易经》、《现代世界易经》(合著)等均已刊行于世。

  韦连城

  韦连城,1929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生,陕西临潼零口镇南韦村人。曾用笔名:秦人、辟玉,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艺术一级职称,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韦连城,出身书香门第。他小时候在村里小学读书,1938年至1941年,就读零口镇第一小学,1942年至1944年在临潼县第一中学,即今华清中学读书。毕业后插班于耀县中山中学上学。1947年7月考入西北大学,因患高烧病三月,未能入学而失去就学机会。后经朋友介绍,到西安东关竟化小学教书。1949年7月,他考入延安大学即后来设在西安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同年9月毕业,参加革命。

  韦连城被分配至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工作(军政委员会后改为行政委员会)。1954年前,他曾任西北行政委员会计划研究组组长,兼任西北文化教育系统抗美援朝委员会秘书;1951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任陕西省蓝田县普化乡土改工作队队长。1954年12月,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历任秘书科长、厂长秘书、共青团厂团委书记、共青团吉林省委委员、长春电影制片党委委员、厂长办公室主任、厂艺委会主任、文学副厂长等职。在长影期间,曾两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此间他还兼任电影文学刊授学院院长、吉林省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吉林省文联委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高等学校电影教育学会副会长;曾在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电影学院、哈尔滨大学等院校,对学生举办电影创作讲座。

  1985年8月,韦连城调浙江电视台任台长、浙江广播电视厅任副总编。1990年浙江广播电视厅文艺小组负责人,兼任浙江省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浙江广播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曾担任全国电视剧飞天奖评委、全国戏曲电视剧评委、浙江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授。

  韦连城在长影曾策划组织、审定的电影文学剧本有《车轮滚滚》、《保密局的枪声》、《人到中年》、《方志敏》、《刑场上的婚礼》、《济南战役》、《两个小八路》、《十六号病房》、《神医扁鹊》等200余部,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他导拍的秦腔古典戏曲片电影《火焰驹》、《三滴血》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久演不衰;《人到中年》等20多部电影,获金鸡奖、百花奖等荣誉。在浙江电视台,他策划、监制、艺术审导、顾问的电视剧《满江红》、《春蚕、秋收、残冬》、《茅盾农村三部曲》、《柔石与鲁迅》、《两代风流》、《讨饭国舅》等100多部集,其中,《谭嗣同》、《花蕾》、《柔石与鲁迅》等片获奖,并在海外震动很大,受到欢迎。

  韦连城著作有长篇小说《爱的葬礼》(合作),其发行百万册,居全国图书发行量之首;电影文学剧本《泪美人》(合作),名震剧坛,曾被全国近百家剧团、剧种移植演出;《花蕾》(合作)获奖;电视剧本《七色童年》(合作)、《梦断中秋夜》(合作)。他单独创作的有长篇通讯《毛主席和红孩子》;通讯《周总理视察长影》、《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视察长影》、《邓小平同志视察长影》等。还在报刊上发表一些短篇小说、评论、杂文、论文等近200篇;他从事电影工作近50年,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经他手写过的文字竟达一亿多字,实属罕闻。他被《当代中国电视人》、《中华文艺家大辞典》、《东方之子》等12部辞书录刊入书,名垂史志。

  安培勤

  安培勤,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镇西窑村人,高级经济师。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属的北京饭店、北京市第一服务局工作。曾任北京和平宾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北京市烹饪协会会员、北京工商联合会会员、北京饭店业协会理事、北京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方高级管理人员联谊会理事、北京市涉外企业法律顾问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静安宾馆高级顾问(为部级干部)。

  七、零口新貌

  新中国成立后,零口镇经济、文化飞速发展,改革开放,日新月异。

  境内公路铁路四通八达,310国道、西潼高速公路与陇海线铁路、西南线铁路、西郑专线悬浮铁路东西并行穿境而过,西包线铁路开工再即。区路纵横,村村水泥路贯通,长100余公里。村村通自来水,居全区第一。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现有程控电话3000余门,手机5000余部。小城镇建设,位居全区前茅。农田水利,实现井渠双灌,境内节水工程,被评为市级样板工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显格局:东、西两塬,以苹果、仙桃为主的果林面积已达万亩;2000亩的花椒树,环原绕沟;1500亩连片的莲塘,正在扩大,2200亩面积、容水4195万立方米的灵湖水域,养鱼80万尾,成为西安市水产市场最大的源泉;现有千头猪场一个,500头以上猪场两个,生猪存栏4万余头;百头奶牛场一个;肉牛存栏200头;饲养鸡鸭46万只。农业总产值5200万元,粮食面积7万亩,总产达96万公斤,人均纯收入3145元。

  全镇企业1100个,镇属有第一综合厂、第二综合厂、皮件厂、东农场、西农场、加油站;2005年新增凌达胶合板厂、昱博工艺公司、下水管厂、西安津可瑞食品公司、玻璃厂等企业,为零口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还有西北最大的塑料集散地等骨干企业。全镇企业总产值44070万元,营业收入43130万元。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零口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全镇中学一所学生1891人,小学16所,在校学生3329人,实现了教学楼或平房化。卫生院一所,新盖医疗楼一座;村级医疗站17所,基本实现了村级合作医疗保险化。零口文化中心站,三次被评为全国农村文化先进单位,荣获金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十面锣鼓”被中央艺术研究院录像,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公元1909年成立的孙老五皮影社,已有近百年历史,常年活动演出。文化中心建立了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科技培训室、摄影部以及篮球场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零口镇在“树名城,建强镇,构和谐,奔小康”的宏伟目标下绘出新的蓝图:

  1.零河工业发展区,将零河东大寨、王庙、北潘两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面积9平方公里,总人口4200人耕地9000亩,划为工业园区,以渭南开发区为依托发展企业,其前途是可观的。

  2.灵湖生态旅游区,南依骊山,北距镇1000米,东距渭南开发区8公里,西距秦兵马俑博物馆5公里,湖容4195立方米,水面2200亩,湖尾有3000荷塘相映,两岸山坡果木葱郁,是游人泛舟、垂钓,畅游领略黄土风情最佳宜人之地,是有识之士最欣赏的开发宝地。

  3.南韦旧塑料加工基地:目前是西北乃至全国最大的旧塑料集散地,年销售塑料达5万吨,100多个品种,收售点遍及全国,是解决我国旧塑料加工、利用、环保、节能、节约资源的基地之一,可望在短期内以高科技手段取得突破性发展获得理想效益。

  4.西安津可瑞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现有百名高素质的工人技术队伍,厂房1000平方米,引进马来西亚先进科学技术和操作工艺,生产的“津可酥”系列产品,已占领西北片区市场,受到欢迎,诚望有远见者前来合作开发,共创大业。

  八、零口历史名胜歌

  原始遗址零口村,零口文化七千年。

  中华图腾龙传人,三皇圣地女娲泉。

  西周文化遗瑰宝,青铜之乡在西段。

  商周即置古戏邑,褒姒一笑失江山。

  项羽封王于戏下,周文伐秦戏之战。

  东西两京长安道,晋设阴盘在西原。

  北魏新丰迁零口,武皇后置鸿门县,

  悠悠福地鸿州府,太宗遗爱在民间。

  隋唐名刹宝云寺,药王神洞二层天。

  唐末黄巢起义军,零口大战扎营盘。

  大清名臣王零川,天子之师立祠院。

  同治元年回民起,大寨一带是据点。

  八国联军陷北京,两官逃难来西安,

  零口行台刚建成,大清王朝已推翻。

  八年抗战英雄城,零口英烈有万千。

  零口地下游击队,中共省委交通站,

  解放战争威名显,十年春秋青史鉴。

  古城古桥古战场,零口故事代代传。

  站在骊山望零口,如今盛世换新天,

  百里长桥高速道,万亩果林新桃源,

  灵湖迎来中外宾,零口人民笑开颜。

  1.名优特产

  零谷自古桃杏艳,孟塬苹果品位冠,

  娲沟白莲走州县,零湖鲤鱼上国宴,

  北赵钉薯干义面,金李甜果蜂蜜罐,

  千亩花椒大红袍,孙沟贡梨进金殿。

  2.风味小吃

  千层油馍合包蛋,牛肉合合香又爨,

  豆沙粽子是传统,李家甑糕百年店,

  码子煮馍狗舌头,小蒜合子面大面大面,

  荞面饸饹麦面鱼,煎饼瓤皮人人赞,

  名特产品津可酥,爽口可乐更保健。

  3.零口四景

  东门外官馆坡零桥早发,

  西门外十八王罢兵戏下,

  南门外圣泉水三皇女娲,

  北门外黄巢营一座宝塔。

  4.零口新景

  桃源问津

  百里长桥

  集市新貌

  零湖垂钓

  零桥早发

  古镇零口,为零水出谷之处。镇东零水上有古桥,位于长安大道。这儿是盛唐鸿州府所在地,为两京往来,八省通行必由之大道。晓星初起,残月在天,车马交驰,是时地方风味小吃,野味佳肴摊点,自排成行,叫卖之声数里相闻,呈现一番繁荣热闹景象。近年国家在古桥北侧新架西潼公路桥、西潼高速公路桥、陇海铁路和西安——南京铁路共四座现代化桥梁,昼夜机车飞奔,笛声不绝,来往行人似长龙腾舞,呈现出一幅五桥并峙,车水马龙的新图景,为古镇增添了新的光彩。

  零湖垂钓

  骊山之美在于山水,而山水之最佳者,独零湖也。

  零水源出蓝田县境硼山北坡,蜿蜒而下。1958年,临潼县人民政府于零口镇南2公里两原之峡谷筑坝成湖。东西宽760米,南北长6000余米,水域面积3000多亩,容水4195万立方。湖北距108国道及陇海铁路线之零口火车站2公里,四面文物胜迹环布,东邻唐宝云寺名刹,西介古戏邑之周幽王陵,西南7公里是秦兵马俑博物馆,东南2.5公里有原始零口文化遗址,西北3公里有周青铜器文化的南罗、西段遗址,正北乃零口古镇,曾是大唐盛世的鸿州府,清末,慈禧太后于此修建“零口行台”。

  零湖,大道畅通,公路穿镇直通其上,约行半里河之右岸有甘泉名曰:“老蜗泉”(即女娲泉),清澈见底,凉气逼人,仙泉古洞,洞中供奉一女神——女娲老母像,历代香火颇盛。道旁之零惠渠曲折北向,增添了山原之美。再前行,湖坝巍然屹立如山,坝下鱼塘菜圃,两旁花木修竹,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构成一幅天然田园图画。沿台拾阶登坝观湖,西面是一座百米长的天桥通向长堤,每日来往行人川流不息。坝之两侧建有五座抽水站,管道纵横,电线交错,机器昼夜轰鸣,为湖锦上添花。环视湖周,东西两原层层梯田,皆果林缠腰。

  春来,风和日丽,满山鲜花竞放,迎来踏青游客;夏日,人们来此登舟避暑,成千上万游泳健儿荡漾于碧波之中,点点白鹭,与之试比高低;秋天,天高气爽,蓝天白云下,湖边垂钓,成为西安城中爱好者最佳去处,别有一番风韵;冬季到来,滑冰场上,老将新兵,各显千秋,笑语欢言,歌声朗朗,简直是一处天然的乐园,水国天色,独占一绝。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零湖设施不断完善,为游客吃、住、玩、乐一条龙服务亦收到良好效果,节假日,每天都有数千城里旅游者来此观光垂钓,或购买几条零湖鲜鲤,乐赏零湖风光,一享古城名产风味。

  娲泉清赏

  零水之谷,古名娲谷,其水出谷之处,东岸依原有清水泉,名曰“老娲泉”,又名“女娲泉”。

  老蜗泉水,涓涓长流,经水文专家测定,每小时出水量3.5吨,注入零河。泉旁有古洞,名老娲洞,传为女娲圣母旧居,洞中原有女娲神像,历代香火极盛。其地,山势逶迤,河水曲回,两岸多黄胶泥土,古传三皇女娲氏在此抟土造人,繁衍人类之处。

  老娲泉,周环数里,悬崖壁立,古木本天,泉水清澈,水质甘甜,乃优质矿泉水,几千年来,成为附近村民饮水之源。而今,泉南半里建成灵湖大坝,两旁层层梯田桃林夹岸,果树万亩,湖尾千亩荷塘,鱼游浅底,景色宜人,真可谓北国江南,远近游人莫不前来赏此风光,享受女娲赐予人类甘泉之美也!

  九、民俗

  1.零口地区方言土语

  小叫碎,大叫惰,壮叫粗,好叫燎,笨叫拙,坏叫瞎,直叫端,羞叫害,也叫哨,美叫皙。活泼叫欢,不招嘴叫恼,聪明叫灵,厉害叫绍,批评叫噘,估猜叫枚,时髦叫洋,性坦叫蔫,软弱叫弄气,灵巧叫尖,细发叫吝,受人欺而受之叫鳖,生了气叫牛了,办事不成叫黄了,有病叫难过或叫不美气,拿架子叫品麻,不好之物叫烂脏,关系不好叫不对路……

  祖父叫爷,祖母叫婆,父叫达,母叫妈,继父叫叔,继母叫姨,伯父叫伯,伯母叫娘,叔父叫大大,叔母叫婶,曾祖父叫巴或老爷,曾祖母叫巴婆或老太,外祖父叫外爷,外祖母叫外婆,舅父叫舅,舅母叫妗子,姑丈夫叫姑父,姑母叫姑,姨丈夫叫姨父,姨母叫姨,义父叫干大,义母叫干妈,公公叫阿公,婆婆叫阿家,岳父叫丈母娘,干部叫官人,领导叫头儿或脑系……

  2.地方成语

  急头半脑:慌慌张张的样子。

  丢人丧德:做了坏事,丧失了道德之意。

  二五不猜:想理不理,不自然的表情。

  知人知己:既有自知之明,也有知人之明。

  搭伙成群:指结成团伙的意思。

  粘麻缠分:办事情很马虎,没有头绪的样子。

  吴越之仇:矛盾很深,像古代吴国跟越国之间的国仇一样难以解决。

  五般三样:花样繁多,使人眼花缭乱。

  诚心悦意:心甘情愿,心服口服之意。

  唇头半脑:不光彩、很自卑的形象。

  卡里马查:形容办事迅速利落。

  狐朋狗友:指不正当的人在一起勾搭。

  3.民间比喻

  黑馍出了白霉:一鸣惊人的意思。

  背的儿媳朝华山:出力不讨好之意。

  热闹处卖母猪:凑热闹不选好场合。

  揭开被子凉宝哩:真象大白,露了原形。

  背过河不叫爷:忘恩负义之意。

  烂驴护的脊梁杆:有毛病的人常护自己缺点。

  黑红两当:事好事坏难以料定。

  把气冒了:事情坏了,难以挽救。

  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未料到反常的现象,变化好了。

  打开窗子说亮话:话说明白的意思。

  4.民间生活谚语

  三勤四加一懒,想懒不得懒。

  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若要好,问三老。

  家有千斤师,邻有百杆秤。

  指亲戚,靠邻人,不胜自己学勤勤。

  要想公道,打个颠倒。

  在家不敬人,出门人不敬。

  要知父母恩,怀中抱儿孙。

  前檐水不向后檐流。

  人闲生邪事,驴闲哨槽边。

  5.民间崇尚吉祥之物

  龙:以龙为神圣,为中华民族的先祖而崇敬。

  虎:以虎为英雄,为镇妖辟邪之物而崇拜。

  风:以风为神仙,仙鸟而崇拜,尤其妇女更崇其祥。

  龟:常言“龟寿万年”而敬之。

  鹊:常言“鹊报佳音”,妇女剪窗花、刺绣多以此为标本。

  鱼:常言“鲤跃龙门”,行礼作面鱼,小儿绣鱼裹肚等。

  松、竹、梅、菊、兰:以为吉祥,多有种植,字画以此为吉祥。

  门前栽椿树,屋后栽槐树:有“千年长椿万槐”之说;又有“椿为树中之王”的讲究。

  6.零口药王洞庙会

  大唐盛世时期,鸿州城南原头上修建了一座长达一里深的山洞,叫药王洞,也叫孙真人祠,是我国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住过的地方,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孙思邈医术高明,能起死回生,曾用简单和刺激语言治好了唐王李世民的心病,被封为药王,还为大唐开国大将尉迟敬德治好了20年后才发作的病,名扬天下。他不要高官、不要厚禄,就住在鸿州城外药王洞里,长年累月为来自山南海北的百姓治病,救死扶伤。

  这一年,二月二日,东海龙王得了个顽症,经太白金星指点,扮作了一位白胡子老汉来到药王洞前,请求药王治病,药王一把脉就说:“汝非凡人,请现真身方可治疗。”龙王非常敬他的眼力,当即现出龙形,药王只用金针刺了几个穴位,病就好了。龙王大喜,赠给他许多稀世珍宝,药王一一收下,把它变卖后购买药物,再为天下穷人治病。龙王回宫后,为了报恩,奏请玉帝在三伏天给鸿州地区连下两场好雨,使农业丰收喜讯传开,于是人们都说:“悠悠福地在鸿州。”这件事传到京城长安,女皇武则天知道了,凤颜大悦,当即为鸿州城门上用左手写了“福庇鸿州”四个大字金匾,一直流传一千多年。不久,老龙王就给乡下一位德高望重的白发老人托梦说:明年二月二日是药王爷的生日,药王要在住地给有病的人舍药哩。经白发老人的传播,四方八地的人都家喻户晓。果然第二年的二月二日这天,天气晴朗,日出前东方祥云中呈现一条巨龙,面向骊山,好像向药王祝贺,一会儿就消失了,这时各州府县的病人,有的赶到药王的家乡耀县药王山,有的来到雨金的药王庙,更多的人云集到鸿州药王洞前,可是巧妙极了,各处凡来求药的病人,病还没治就都好了,大家都说这是药王神灵所施。从此二月二药王洞庙会成了规矩,全国各地的药王庙也在这天过会哩!灵验得很。

  7.民间传说——龙传人的故事

  上古时候,洪水滔天,世上的遭了灭绝生灵的大难,人类死得只剩下骊山上的一男一女两个英雄,男的叫伏羲,女的叫女娲,是兄妹俩,相依为命。为了繁衍人类,他们对天宣誓结成夫妻,传宗接代,可是他们嫌生儿育女太慢了,发起了大愁。

  一天,女娲来到山下泠水之滨,看到河边的黄胶泥又细又黏,心里有了主意,就坐在地上用黄泥捏起泥娃娃来,有男有女,形象不一,活灵活现。一会儿,这些泥娃娃连蹦带跳钻到女娲怀里,不住地叫妈——妈——要吃哩。女娲心里乐得开了花,连忙给泥娃娃找吃的,可一时什么也找不着,急得双脚脚一弹,忽然脚下流出一股清泉,清香扑鼻,只见泥娃娃都到泉边饮起水来,一喝泉水就不叫了,泥娃娃喝了泉水很快就长大了。

  女娲高兴极了,一边给大了的泥娃娃一对一对配成夫妻,让他们各奔前程去生活,一方面又继续捏泥娃娃。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成千上万的泥娃娃,又繁衍起人类来了。从此,人们把泠水改名灵水,以为它有灵气,还叫“龙河”,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源头,这个名字一直叫到今天,被列入国家地名志。养育泥娃娃的水泉,千年涓涓长流,人们把它叫女娲泉,也叫老娲泉,泉旁有一洞名女娲洞,洞里原有女娲人头蛇身画像,历代香火旺盛,四方百姓前来求神治病,说喝了泉水治百病;有祈子求神者更多,旱年,各地农民敲锣打鼓前来祈雨,说是很灵验的。灵水谷,当地叫女娲沟,也叫老娲沟,人们说这是女娲用黄土造人的圣地,所以中国人是黄种人。离女娲泉不远的有个村子叫“母住里”村,传为女娲老母住过,从谷去村有十里长道叫“妈道”。老人们说这里是人类母亲走过的路。离“母住里”村不远有座庙叫“昊羲庙”,即是女娲的哥哥伏羲氏的庙。灵水谷是女娲这位中华民族母亲发祥之地,她在这里抟土造人,又用圣洁的泉水哺育了人类,龙的传人,从这里开始,人民千秋万代不忘这片圣地纪念着她。

  十、临潼三宝的传说

  石榴

  石榴,是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从安息国(今伊朗)带回来的,但在民间还有不少美妙的传说呢!零口地区就有一个。

  从前,骊山脚下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穷汉娃,父母双亡,靠着采药苦度日月。他日出上山,日入归来,卖药的钱仅以糊口。有一天,他采药回家,又饥又累,可是当他走到洞门口时,一股香气从洞里扑鼻而来,他开门一看,啊!案上摆满了热腾腾的饭菜,又惊又喜,就美餐了一顿。接连几天,都是这样的奇遇,而且饭菜花样不重,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他感到莫名其妙。这天,他假装上山,半路里就悄悄折回来,躲在门外一块大石背后。不一会儿,只听屋内案上噔、噔、噔的切菜声,又听见吧嗒、吧嗒烧锅风箱声。他从门缝向内一看,咦呀!原是一位身穿红衫绿裙貌似天仙的姑娘。他轻轻地开门进去,姑娘忙抬头含羞带笑地向他说,她姓石,家住骊山离此不远,父母都已过世,姐妹八个,无兄无弟,自己排行六,人们叫她石六娘。她看到刘生,为人诚实又孤苦伶仃,每日辛苦采药,济世活人,深感钦仰,愿为他做饭缝衣。两人谈得很和谐,当即就结成美满夫妻了,一年后又生了孩子,过着幸福的生活。

  一天,刘生采药回家,看到桌上放着一盘鲜艳夺目的果子,从未见过,石六娘叫他品尝,说这是一种神果,名叫“石榴”,它的花、果、子皮、根都可入药治病,吃了它可以明目乌发,延年益寿。刘生好奇地剥开一看,珍珠满仓,琳琅满目,一尝,果然味香爽口,甜入肺腑,高兴极了。于是他们就在庄前屋后种植了石榴树,刘生用石榴为乡下人治病。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他们的儿子传孙子,孙子又传子孙,全家都有上百口人了,可是刘生和石六娘还是像刚结婚时那样年轻漂亮,人们都说他们是神仙,说石六娘是石榴仙子,长生不老。

  火景柿子

  从前,骊山下有个山仁村,村里有个仁老汉,老婆年轻时生了两个儿子都半路夭折了,等生下三儿时,老婆得了个产后风死了,留下个婴儿。仁老汉含辛茹苦把婴儿管活了,取名叫“天赐”,爱称赐子,意思是“老天怜念,赐予良子”。

  天赐从小听话,跟着父亲养成诚实、勤劳、勇敢的性格,常常助人为乐,村周围的人都喜欢他。天赐长到十七八岁时,身材魁伟,很有力气。一天他上山打柴,曾勇敢地打死一条毒蛇,救活了一只被毒蛇咬伤的小山雀,从此那只身披红色羽毛美丽的小山雀,每日陪他上山打柴,给他唱歌、飞舞,他渐渐地爱上了小山雀。一天夜里,天赐见一位红衣仙女手提一串鲜红的果子给他吃,这种果子美味香甜,简直好吃极了,他吃得高兴地笑了醒来。第二天,他上山却没见到小山雀,心里闷得慌,天不黑就回家了,刚走到家门口就望见自家屋里炊烟袅袅,香气袭人。一进门,就呆住了,眼前一位红衣姑娘正在给父亲做饭哩,她长得和梦中红衣仙女一模一样,美丽得很,还没等他开口,父亲急忙告诉他:“赐子,这姑娘叫何景,是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她有手栽花务果的好本事,今天路过家门,要口水喝,看到我年老无人照料,愿意服侍找到老,我已把她收为干女儿了。”天赐听了,高兴得眉喜眼笑。

  以后,何景姑娘和天赐相亲相爱,形影不离,俩人又结了婚。赐子在外打柴种地,何景除做家务活外,就帮邻村百舍的人嫁接果树,凡是经她接的果树不光果实丰硕,味道甘甜,而且形体秀美,鲜艳夺人,尤其是骊山遍野挂满枝头火红火红好像玛瑙一样的柿子,更是远近闻名。人们为感念这两位年轻人乐善好施的恩德,就把骊山一带特产柿子叫“火景柿子”,一直流传到今天。

  相枣

  中国人崇枣的风俗已久,城乡人宴客送礼、祭祖、逢年过节都离不开枣,以枣为吉祥物。相枣是枣中的珍品,关于它的来历,民间却有一段传说。

  古时候,临潼渭北的河畔住着一户农民叫张志诚,种了二亩河滩地。他家生活本来就很贫穷,还常常周济困难的人。冬天,他在石川河上搭个木板便桥,方便来往行人,人们都叫他“张善人”。

  有一年遭年馑,“百里无人烟,路有饿死骨”,张善人家也三天没动烟火了,老婆娃娃有气无力地哭叫,他躺倒在床上眼巴巴地望着炎炎赤日,连连叹息。忽然看到窗外黑压压一大群喜鹊飞来,口里各衔着一颗小果子,将果子放到院子地上,喳喳喳地叫了几声又飞走了。他感到奇怪,又认不得是什么果子,一想:“莫非这是神果,是老天爷念我行善,命喜鹊送来神果,让我拯救穷人的命吗?”于是叫老婆取一颗红果放在锅里用水煮。一会儿煮好了,等锅盖一揭,香气喷喷,全家人都喝了果子汤,说来奇妙,都不饥不渴又不乏了,浑身有了力气。自那以后,张善人家每天煮一锅果子汤,不光自家喝,还让过路逃难的穷人喝,救活了很多穷人。他们把果核种在河畔上,第二年春天长出了茁壮的树苗,当年就开花结果。七月里,树树鲜红的果子压弯了树头,像一串串红珠玛瑙似的实在喜人。张善人请来乡亲品尝仙果,让大家吃了果子带果核去种果树。这样年复一年,石川河两岸果树越来越多,乡亲们都因种树富了,大家都说这是神果、吉祥果。由于它挂果早,人们都叫它“早子”,又因为树上长满了刺,又取其“棘”字的形意和“早”字的音,就变成了今天的“枣”字了。

  渭北地方,在宋时期出了宰相叫寇准,是个大清官,晚年他告老还乡,寇丞相在家乡走乡串户,了解民情,听到百姓讲张善人的故事很受启发,就亲自募捐筹款给石川河上修了一座桥。人们为了纪念寇丞相修桥济世便民之功,把这座石桥叫“相桥”;把相桥附近石川河两岸万亩枣林特产的枣命名“相枣”。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8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