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古往今来话阎良

  葛慧

  闻名中外的西安飞机城阎良,是新兴的观代工业城市。于1966年设为西安市辖区。然而人们赞美她的现代文明时,却不要忽略了她如诗如歌的地方历史。

  首先从阎良二字说起。早在清雍正《陕西通志·阎良》已记为渭北要镇。经100年后的道光二十四年(1844),阎良镇老街《重修什方寺碑》碑额题为“闾阎良善”四字,这是对阎良语源的解释。闾阎良善一句成语出自《晋书·姚苌载记》,是将“闾阎之士有豪介之善者皆显异之”,缩写而成的典故,其含义是:在民间选拔德才兼备者出任官员。这里“闾阎”指街巷平民,“良善”则分别指才能和德性。

  《北史·道武皇帝》记载:晋太元八年(383)“姚苌自称大单于、万年秦王。”《资治通鉴》也载太元九年(384)“苌惧,奔渭北马牧。自称大单于、万年秦王。”《西安通览·大事纪》:“公元334年,晋太元九年四月,羌姚苌在渭北牧地起兵,羌胡降者10余万,称万年秦王,改元白雀,是为后秦。”——从以上历史文献可知:阎良之名是十六国时姚苌在创建后秦王朝的过程中形成的。所提到的牧地、马枚、万年,都在今阎良区内。

  羌族领袖姚苌,原率众降于秦王苻坚,成为秦军中骑兵的主力团队,苻坚在进军东晋时曾赞美他的骑兵说:“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以断流。”当时漆沮流域(今阎良区石川河)是羌族骑兵驻扎地,史称这一带为渭北牧地或渭北马牧。淝水之战,秦军60万人全军覆没,战后内部意见不和而分裂,姚苌派遣部下龙骧长吏赵都等向苻坚说明情况而被杀,于是姚苌脱离秦王苻坚逃奔渭北牧地,即阎良一带,独立称王,国号万年秦王,年号白雀,建都万年,与秦王苻竖对峙,史称后秦。其所以称为万年秦王,是因为其所在地称万年。阎良镇北部的铁锨沟脑有西汉高祖刘邦为其父所立的万年陵,高祖十年(前197)设立万年县,因奉陵设县,西汉万年县治在栎阳城(今阎良城区东至石川河西岸有栎阳城遗址)。因此,阎良这一带古代泛称万年。西汉以后,万年县治曾在阎良附近迁移数次,直至北周时始撤销,并于长安城内另设万年县(即咸宁县前身)。

  正如老镇《重修什方寺碑》所说:“阎良古镇,渭北名区,兴于汉唐,乃至龄,山东临淄人,幼随族人耕读于渭北房村,十八举进士。”《唐书》记载:唐开国时,“太宗徇渭北,仗策谒军门,一见如旧。”当时李世民率军由太原南下取长安,路经渭北,房玄龄仗策谒于军门,与李世民一见如故。这是历史上山东人来这一带垦田的最早记录。

  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军与清政府军队大战,阎良地区是重灾区,据载:当时村村化为废墟,人烟尽绝。同治后,山东人大量涌入在此垦田,于是出现了许多山东村,现阎良城区有东合村、万合村、仁合村、兴合村、众合村、义合村、三合村、聚合村、宝合村、民合村等“合”字村名;有东来村、东兴村、东新村、敬东村、东顺村等“东”字村名;有义和村(四个)、永和村、和平村等“和”字村名;有新义村(三个)、永义村、仁义村(三个)、兴义村、东义村等“义”字村名;有以山东县名为名的莱芜村、昌平村、东鲁村、莱阳村等;还有同心村、新建村、振新村、兴新村等当时新建的村庄。这些村名反映出当时一村之内有来自山东各地的人,需要“义、和、合”团结一致,共建家园。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这些村庄的村民仍然保留山东口语和原来生活习惯。这也成为阎良地区的一大特点。

  阎良区有两大历史名镇,一是关山镇,一是武屯镇。

  关山镇位于蒲、富、临、渭四县交界处,因形势十分重要而得名。世传,唐初太宗李世民由太原南下,在渭北取得此地作为根据。宋代八王赵德芳在此筑关山城。现老城丰字形街犹存。明代在此设立抚民厅(县级)。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据此与明军对抗。清代这里驻临潼县丞署(俗称分县衙门)。民国时设立县佐署(县级)。1925年于右任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在此作为根据地,民军将领杨虎城领军激战三日,击退军阀军的进攻。1927年这里是渭北农民运动中心,群众聚会罢农,焚烧农具,当场打死前来镇压的分县长徐联科。解放后历为乡,1994年设为镇。

  武屯镇位于土地肥沃的阎良区中部,原名广阳村,北魏景明元年(500)在此置广阳县,县随村名。现分东西两部,西部仍名西广阳,东部即武屯街(村委会仍名广阳)。唐代广阳县并入栎阳县,降县为广阳镇。后历为镇。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迁奉元城东北隅(今东大街以北)的居民786户于此处屯田,成立阜盈屯和广盈屯,因而改名阜广屯镇。元末阜广屯人武宗厚在渭北率众起义,并迎接徐达所领明军攻打元军重地鹿台戍(在今高陵泾渭镇东营村)。武宗厚的后裔武之望曾任陕西都督总制,现阎良城南清河石桥(人称栎阳桥)即武之望所建。因武姓人名望甚高,人们将阜广屯镇称为武家屯镇,但万历年间仍设置为广阳镇。直至清代、民国始正式成立武家屯镇。解放后始简化为武屯镇,设乡,1994年设为建制镇至今。

  阎良有过辉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她将以高科技为动力,以飞机制造业为龙头,进一步发挥她的优势,创造更加光辉的业绩。宋明,物华丰茂,人杰地灵。阎良老镇北门石匾为“汉万年”三字,南门石匾为“古永丰”三字。说到“永丰”,宋《长安志》和栎阳县(县治在今临潼栎阳镇)条下记:“永丰乡在县东北管芬芳里。”可见宋代此镇是栎阳县四乡之一永丰乡驻地。

  阎良老镇四门石匾,除北门“汉万年”、南门“古永丰”外,西门为“西望嵯峨”,那里有唐德宗李适崇陵。德宗生前书法极佳,他写的瘦欧体字,笔笔如刀刻。当时日本留学僧空海法师回国带回德宗书帖献给皇家,《表上请来目录》中有“德宗皇帝真迹”一卷十六帧。当时酷爱书法的神野太子看后,对德宗书法十分敬佩,临摹其书帖时必先沐浴焚香。后来他成为日本历史上三大书法家之一,他登基后立号嵯峨天皇,纪历也改为“嵯峨朝”,并仿德宗将位于京都北侧自己的陵墓地定名嵯峨山,直至现在京都北山仍名嵯峨山。中日两国都有嵯峨山,是历史上友好交往的见证。我们应该妥善保护这块珍贵石门匾。

  阎良古镇东门石匾为“东临秦都”,这是因阎良城区至武屯镇石川河西岸,古城村以南,相村以北南2232米、东西1801米范围内为秦都栎阳城遗址。春秋时,栎阳邑为晋国河西八大名城之一,公元前650年,秦国帮助逃亡在少梁的夷吾返回晋国夺取了君位,即晋惠公,晋国因此答应割河西八城给秦。夷吾即位后毁约,四年后秦晋梁原(在今韩城南)之战晋战败后,始割八城归秦。后经多次争夺,秦巩固河西之地。秦献公二年(前383)筑栎阳城,由雍(今凤翔)迁都于栎阳。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迁都咸阳,栎阳作为国都历时33年。秦亡,司马欣于此为王,《史记》曰:“项羽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西汉初,高帝刘邦在此建都,《汉书·高帝纪》:“二年(作者注:前205)冬十一月都栎阳。”《高帝纪》又记:“八年(前199)二月自栎阳徙都长安。”期间历时五年余。阎良区因境内曾有秦、汉、塞、后秦四朝建都,引以为荣。

  说起阎良区的地名有两大特点:其一,古老的村庄大都是羌村,反映出古代羌族领袖姚苌在这里起家的历史根源。其二,近代的村庄大都有山东移民,导致这一带群众的语音尚带山东口语。

  著名的民族史专家西大马长寿教授在《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关中部族》一书中,列举阎良四周蒲、临、渭一带古羌村的特点,都以羌族姓氏为村名。他以前秦、后秦时留下的两通著名石碑《邓太尉祠碑》、《广武将军孙某产碑》所记羌族官员姓氏为例,多为雷、薛、屈、井、康、党、钳铒等姓。仅阎良城区东的新兴街道办事处辖区,古老的村庄有屈家村、雷家村、北党村、井家村、南康桥村,羌村如此密集,是渭北羌村区少见的。周围其他各乡羌村也较多。康桥镇和该镇东侧康村,约两千余户现均无康姓人,这是当时羌人迁徙所致。

  阎良区还有一大部分村庄是由山东迁来的移民建立的。历史上有山东人在春天来此耕耘,秋收后回山东老家的习俗。在阎良城区东的房村(民国时反围城战役李虎臣将军故里,李常称他的老家是山东人)曾出土唐相房玄龄家庙碑(存咸阳博物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8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