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古镇武屯

  李飞

  武屯镇地处渭河平原,位于西安市阎良城区东南7公里处,东临石川河,南依清河,全镇东西最长8.1公里,南北最长9.6公里,总面积53.3平方公里,人口约3.56万人。武屯原名广阳,北周时古镇为广阳县县治所在地,元明之际,官军在此屯田,遂称该地为广阳屯。1595年设广阳镇,后因当地武氏成为一支望族,1701年又改称武家屯。民国时期始称武屯至今。武屯镇是渭北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因商鞅在此变法而闻名。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汉栎阳城遗址。这里是明代关中鸿儒武之望和民国时期曾任陕西督办的李虎臣将军的故乡,又是现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同志工作过的地方。古镇有107省道和阎渭公路过境,交通十分便利,经济比较发达,是阎良区的农业大镇。

  建置沿革

  武屯镇历史悠久,唐代以前镇域内一直有县级建置。早在春秋时期,晋国在今武屯镇官庄村一带设栎邑(即后来的栎阳)。公元前562年,秦派庶长鲍攻占了栎邑。公元前383年,秦献公筑栎阳城,自雍徙都于此。公元前374年,置栎阳县,县治在栎阳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自栎阳迁都咸阳。秦亡后,项羽封司马欣为塞王,亦都栎阳。公元前206年秋,刘邦平定三秦,以栎阳为都,直到前200年才迁都长安。公元前197年,汉太上皇病逝栎阳宫,葬于栎阳北原(今荆山),陵曰万年,于栎阳城中置万年县以奉陵寝。新莽元年(9)分别改栎阳和万年为师亭、异赤,东汉光武帝元年(25)撤销,复设万年,城址仍在古栎阳。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和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先后各分万年县一部置鄣县(今临潼区交口镇)和广阳县(今临潼区栎阳镇)。北周明帝二年(558),将万年县并入广阳、高陵,县治移至旧万年(即古栎阳)。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因避太子杨广讳,改广阳为万年。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万年为栎阳,将县治迁至今临潼区栎阳镇。此后镇域内再未有过县级建置。

  唐时镇域内乡里已不可考。宋时镇域为栎阳县永丰乡所辖,金、元袭之。元代至元四年(1267),栎阳县并入临潼,武屯一带一直属临潼县永丰乡所辖。明代镇域内有阜广里、任村里、安业里,另有一部分为张北里、相桥里所辖。自栎阳县治从境域迁走后,镇域内久无集市贸易,群众为一丝一麻之买卖,常到河外它镇。两河阻隔,来往不便,或被强人抢劫,或被河水冲淹。万历二十三年(1595),临潼县令马民牧应当地人民之请,于广阳屯(今武屯镇广镇堡)置广阳镇,此问题才得彻底解决。邑人武之望撰《广阳镇新市碑记》对此详有记载。康熙四十年(1701),因当地武姓渐成望族,遂改广阳镇为武家屯。民国时称武屯。1940年实行新县制后,武屯镇下辖四保38村,今镇域东北石川河边的古城屯、任张村一带属康桥镇第二保管辖,镇域东南的老寨、杨新庄一带属相桥第三保管辖,镇域西南的东孙、胡李一带属交口镇第六保管辖。

  1949年5月,武屯镇解放后,设临潼县武屯区,下辖四乡38村。1951年,对区乡进行调整时,撤销武屯区,设武屯乡,为临潼县第九区所辖,驻地武屯街。1956-1957年为阎良区武屯乡。1958-1961年为阎良公社武屯管区(相当于乡)。1962-1984年为临潼县武屯公社,下辖15个大队113个生产队。1984-1987年为临潼县武屯乡,下辖14个村,85个自然村,128个村民小组。1987年8月武屯乡划归西安市阎良区。1997年3月17日,武屯乡撤乡建镇。

  历史风云

  两千多年来,在武屯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的还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562年,秦景公派庶长鲍攻占了晋国设在本镇境内的栎邑(在武屯镇官庄村一带),这是武屯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兵事记载。

  战国初期,魏国乘机夺取了秦国的河西(黄河与洛河之间地)之地。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后,立志收复河西之地。因为栎阳“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便于对魏作战,献公于前383年迁都栎阳(栎邑)。他在栎阳励精图治,实行改革:建立商市,发展经济;颁布了“以户籍相伍的法令”,以伍家为单位把秦民组织起来;推广县制,集权于国君。同时还对魏国进行了军事反击,初步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秦献公死后,秦孝公即位。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先后两次在栎阳颁布变法令,鼓励耕织,奖励耕战,推广县制,统一度量衡。经过变法,秦国“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一举成为列国中最先进的强国,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栎阳也因商鞅变法闻名遐迩。

  汉王元年(公元前207)十月,曾盛极一时的秦王朝被强大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次年正月,项羽在鸿门(今临潼东北)大封诸侯,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同年八月,刘邦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击败雍王章邯。司马欣迫于威势投降刘邦。十一月刘邦正式建都栎阳,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刘邦令萧何辅佐太子,坐镇栎阳,征集粮草兵卒,及时运往前线,以供军需。栎阳成了刘邦争夺天下的大本营。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最终消灭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前202年刘邦在定陶(今山东定陶)汜水南岸即皇帝位,从谋臣娄敬的建议,入都关中,以栎阳为临时都城,直到前200年迁都长安。

  两汉时期,栎阳仍是全国的重要城市。公元前197年七月,汉太上皇病逝栎阳官,葬栎阳北塬(今荆山)。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修东渭桥以方便长安与栎阳之间的交通。尔后栎阳又成为西汉政府北上出击匈奴道路上的重要驿站。公元前95年,汉武帝采纳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开凿了白渠。从泾阳谷口引泾水,于栎阳故城北注入石川河,今武屯镇的绝大部分土地得以灌溉,加上赵过“代田法”和“三脚楼”的推广普及,这里成了关中的产粮要地。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公元190年董卓兵挟汉献帝西迁,经蒲坂津、栎阳、高陵至长安。

  西晋时爆发了“八王之乱”。晋惠帝光熙元年(306),东海王司马越遣将伐司马颐。司马集团发生内讧,长史杨腾斩其将牵秀于万年(栎阳)。

  后秦姚兴统治时期,万年(栎阳)曾发生过刘厥起义。据《晋书》载:“冯翊人刘厥聚众数千,据万年以叛。(姚)泓遣镇军彭白狼率东宫禁兵讨之,斩厥,赦其余党。”

  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率领大军西渡黄河,经大荔、下、栎阳,直取长安。在栎阳颁布了著名的《罢栎阳离宫妇女教》。

  清同治元年(1862)五月,陕西东部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在陕西的统治。在战争中临潼渭北遭受战争蹂躏甚深,人民大量死伤逃亡。战后,十室九空,土地荒芜,经济一派萧条。光绪三年(1877)关中大旱,许多人被饿死或逃亡他乡。后来在陕西为官的山东长山县人焦云龙招徕山东之民入陕垦荒。从1884年起直到抗战时期,许多山东移民迁居于此,开荒垦田,使这片土地重现生机。今镇域内的三合村、两镇堡、太平庄、义和等村庄均为山东移民所建。后来任中共临潼县委副书记的林泰瑞、陕西省副省长刘春茂就是从这里走出的山东移民的后裔。

  1941年8月11日,敌伪临潼县相桥镇长秦颂丞带领80余人包围武屯镇赵家庄,企图杀害进步人士李文海和梁信子。栎阳、交口、阎良的地下党组织闻讯后,动员集结周边各镇武装力量,以打击土匪为名对秦颂丞实施反包围,救出梁信子(李文海牺牲)。

  1949年2月,临潼渭北第一次解放时,西北野战军16支队侦察排长吴水带领小分队到武家屯执行任务,在武屯街西头的枣园南与从栎阳方向而来的国民党90军的侦察兵交火,因为寡不敌众,加之未占据有利地形,激战中吴水同志壮烈牺牲。武屯第一次解放时,临潼县临时政府在武屯镇北的房村成立,县委书记张仲涛兼任县长。3月初,国民党军队反扑,西北野战军战略转移。1949年5月,武屯镇第二次解放,古镇从此获得了新生。

  先贤英烈

  武屯人杰地灵,曾孕育了不少杰出人物,明代以来的历史名人就达20多位。

  在武屯镇的古代人物中,最为著名的当数被誉为关中鸿儒的武之望。武之望,字叔卿,号阳纡,明代临潼阜广里(今阎良区武屯镇广阳村)人。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解元,次年中进士。先后在安徽霍邱、江苏江都任县令。后因政绩卓著,入吏部,任文选司主事。他生平正直,立朝不为朋党,处事果断,从不模棱两可。1601年因触犯权贵被降职,遂愤然归里,闭门讲学,远近民众争相师之。后来又被朝廷再度起用,先后在北京、山东、南京任职。1628年以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出任陕西三边(榆林、宁夏、甘肃)总督。1629年初在宁夏固原总督府病逝,归葬故里。之望一生博学多才,尤能研究医学,先后著有《济阴纲目》、《济阳纲目》、《疹科类编》、《慈幼纲目》、《医帜》等共300余万字医学著作,对中医临床文献的整理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他还编有《临潼县志》、《举业厄言》、《鸡肋编》、《海防疏》等。今《临潼县志》里还收有其部分诗文。之望热爱家乡,曾在清河上建栎阳桥(又名东阳桥,在阎良区北屯街道办南的清河上),利济至今。

  古镇人津津乐道的是清朝末年出了一位著名的红拳拳师邢福科。邢福科,人称“黑虎邢三”,今阎良武屯镇广阳村街南组人,约生活在嘉庆至光绪年间。邢福科身材魁梧,力大无比,精于红拳。1841年,在蒲城的比武大会上,邢福科与陕西三原著名的红拳拳师高三(高占魁)、潼关“饿虎”苏三义结金兰,世称陕西红拳“三三”。他与高三、苏三、“通臂”李四被誉为“关中四杰”。

  令古镇人引以为荣的是“二虎守长安”中的李虎丞将军。李虎臣是武屯镇房村人,出身贫苦,为人仗义。他早年在胡景翼麾下任军职,靖国军时期在西安和关山参加过反击陈树藩之役。1925年,李虎臣出任陕西督办。1926年春,北洋军阀的走狗刘镇华率领8万之众围攻西安,西安军民公推李虎臣为守城总司令。他与副司令杨虎城团结一致,在极其困苦的条件下,坚守西安长达八个月之久。1926年11月28日,冯玉祥将军率军解西安之围,西安反围城斗争取得了最终胜利。西安围城之役牵制了北洋军阀的兵力,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李虎臣将军于此功不可没。将军隐退后,曾在家乡兴办云兴小学和房村小学,造福桑梓。解放后,李虎臣移居西安,为西安市政协委员。1954年在西安病逝。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武屯地区许多有志青年先后参加了革命,有的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著名的革命烈士有郭子明和许景先。郭子明是武屯镇官道郭村人,1927年入党。1929年,参与领导了著名的大冶兵暴,兵暴成功后任红五军第五纵队政治部主任。后历任红七团政委、红三师政委、红十六军参谋长、湘鄂赣军区副参谋长等职。郭子明参加过五次反围剿,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他仍留在原地坚持游击战争。1936年6月在平扛地区一次突围中光荣牺牲。许景先是武屯镇耿许东堡人,生于1920年。1938年在蒲城尧山中学入党,积极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后奉命回到家乡,以教书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41年许景先被调到关中分区警一旅政治部工作,参加了整风学习和大生产运动。1946年党组织派他到眉县工作,任中共眉县县委副书记。1947年3月与县委书记马德赴旬邑马栏向省委汇报工作,反眉途中在耀县移寨北坡被捕,3月23日晚被秘密杀害,时年27岁。1951年,中共陕西省委派人将烈士的忠骨迎回,葬于武屯镇宏丰小学北侧。1997年阎良区人民政府、眉县人民政府为烈士树立了纪念碑。

  文物古迹

  武屯镇在历史上曾为都城、县治所在地,历史文物遗存极其丰富,以秦汉栎阳故城遗址最为著名。该遗址已于2001年被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汉栎阳故城,又名万年城,筑于秦献公二年,废于东汉末年,曾作过都城和县治。故址位于武屯镇官庄村、御宝屯一带。地表以上已无迹可寻,遗址区的农田里时有秦砖汉瓦出土,文化遗迹、遗物一般在地表下1.5-2米处。1964年,陕西省文管会对栎阳城遗址进行了15天的调查和试掘。1980-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又对该遗址进行了一年的勘探和试掘。从勘探和发掘情况来看,栎阳城筑于战国中期,废于东汉末年。城址在今武屯镇东,石川河以西的区域内。城址呈长方形,东西约2500米,南北约1600米。现已探明南城墙和西城墙,城中有道路13条,南北七条,东西六条。三条东西向干路横贯全城。东西城墙应各辟三个城门,三条南北大街有两条通至北城墙,一条通至南门。从其位置来看,南城墙还应有一门,与北城墙辟有二门的情况相同。在整个城区遗址内发现了15个重要建筑遗址,大型遗址位于中部,一般遗址比较分散,有的与手工业作坊杂处。栎阳城的西南角在107省道与振关路交汇处以北:东南角在御宝屯东南的斗渠以西;东北角在任张村南的任御路以西;西北角在义和村东水渠附近。南门遗址在西相小学东北的小水渠北侧。出上文物以质料分,有陶、石、金、铜、铁等,以陶器数量和种类最多。出土的金饼、石磨、陶瓮、鬲、方砖、水管、瓦当等物现存临潼区博物馆。2006年10月,阎良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在遗址区树立了保护标志。

  1984年3月,武屯镇邢家村出土过一批唐代的鎏金铜佛,堪称佛教瑰宝。出土时无盛器,共297尊。像高3.2-32.5厘米,题材有立佛、坐佛、菩萨立像、菩萨坐像、罗汉、力士、菩提树形七化佛、老子像等。以观世音菩萨像最多,释迦佛像次之。其中两尊分别有武德三年(620)和天宝九载(750)铭刻。从造像风格判断,大部分为初唐至盛唐所造,个别为北朝遗物。以上文物现藏临潼博物馆。

  古镇的明清建筑中以武氏宗祠(武之望祠)最为宏大。武氏宗祠故址在今武屯街中段路北的广阳商店,由武氏名人武之望创建。武之望死后,被祀为乡贤。清初,武氏族人将武之望奉祀其中,内塑武之望泥像一尊,祠内藏有武氏医著的版牍。1862年,回民起义时临街门面房及西厢房被烧毁,仅存大殿一座。1914年,武之望的裔孙武钧组织族人捐资修复宗祠,较旧祠更为壮观。门前一对石狮高达3米多,工艺精巧,威风凛凛。“文革”中武氏宗祠被毁,大殿于上世纪80年代被拆除。唯有1914年武钧所立的重修武氏宗祠碑保存完好,现存陕西中医历史博物馆(咸阳中医学院内)。

  武屯镇南原有武氏墓群,俗称“石马坟”,为武之望长子武献哲及族人武寅等人的坟墓。封上已平,地表尚存石龟碑座、碑首等石刻。武之望墓在武屯镇东南的中合村(当地人称石马坟庄子),墓前原有石马、石人、石羊各一对,原墓地上现已建成民宅。

  武屯镇东南的川上堡北原有杨氏墓群。当地杨氏相传为东汉太尉杨震之后,明代出了不少名人。墓地占地约6万平方米,曾出土明奉政大夫、四川左布政使杨淳等人的墓志。

  旧貌新颜

  明清时期的武屯镇规模较小,仅是广阳屯南郭的一条小街道,无城门,在临潼诸镇中属于小镇。20世纪30年代,在武屯民团团长李耀先(武屯镇房村人)主持下才修建了东西两个城门楼,门洞上镶石匾,镌刻古镇旧名——广阳镇。西门在今武屯中心卫生院门前什字处。东门在今武屯邮电所西侧。街道全长约200米,街面狭窄,沿街门面紧依街道,均为砖木结构。武屯街道的门面房约有一半是李虎臣的产业,其部下李定五、李枫初、丁增华等人在镇上也有房产。民国时,古镇约有店铺20余家,分别从事粟花、杂货、餐饮、国药等行业。街道以北由西往东依次为杨富新羊肉馆、积寿裕、积寿公、积寿成、镇公所、武屯会馆、全寿福药铺、武氏宗祠、老王家车马店等。街道南侧由西往东有福寿永、聚成永、德茂公(油坊)、张冬娃羊肉馆、牛家油坊、顺兴饭馆及其他商铺。旧时农历一、六古镇虽有集日,但当时战乱不断,国力维艰,经济一直不振,各店铺也是惨淡经营。

  解放初,武屯镇的镇容变化不大。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0年以后,古镇商业日趋繁荣,古镇的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镇政府不断推进小城镇建设,镇容镇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现在的武屯镇街道的面积较民国时扩大了三倍。街道西起武屯供电站,东至武屯镇人民政府,全长近1000米。街道整洁宽畅,两侧商铺林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每逢一、六集日,更是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十分热闹。由于古镇街道处在振关路上,为了缓解交通,2001年镇政府又在古镇南侧修建环镇公路,奠定了古镇今后的发展基础。

  武屯镇现有镇办企业2l家、村办私营和股份企业1400余家,有机电、化工、包装、食品、服装、运输、建筑等行业。镇西头的百跃乳业有限公司最为有名,扶持当地奶牛养殖专业户1200余家,是阎良区的明星企业。

  镇域内地势平坦,水利发达,在历史上一直是关中的粮棉之乡,今天仍是阎良的农业大镇。目前,各种经营发展迅速,已建成蔬菜、西甜瓜、棉花、酥梨、奶、肉、蛋、禽等八大农副产品基地。

  古镇武屯有着辉煌的过去,而今她又焕发了青春,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她将会走的更快、更好!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8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