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毛泽东与刘志丹

  center窦红莉 牛兴华

  center(宁夏医学院 延安大学)

  2003年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刘志丹诞辰100周年。这两位领袖人物,他们生前只见过一面,按说他们的交往并不多,一个生活在南方,一个生长在北方,他们的友情不会很深。但是,他们相似的出身,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勇于探索的革命精神,将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后来,一位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新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全国人民敬爱的伟大领袖;一位成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和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成了著名的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毛泽东一直怀念刘志丹,刘志丹生前十分敬重毛泽东。他们的深厚友谊,建立在伟大理想之上,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得到陕北乃至全中国人民的一致赞扬。

  现在,中国的形势与6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时过境迁。但是,中国人民奔小康的战斗里程,不允许我们有丝毫的松懈,必须继承和学习两位伟人留下的精神遗产,学习他们崇高的理想追求,弘扬两位领袖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一、学习他们为实现远大理想,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

  1.家庭出身影响性格的形成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上场屋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毛贻昌读过几年私塾,精明能干,性格倔强。他当过兵,善于勤俭持家,经营农贸生意,生活走向富裕。其母农村妇女,清秀端庄,勤俭持家,温和善良,受到邻里的赞扬。父母的品格,对毛泽东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过去人们往往认为毛泽东性格中多受母亲的影响。就终其毛泽东一生而言,我认为在毛泽东的性格中,他父亲的影子似乎更为显明。毛泽东就是一个说一不二,性格倔强的伟人。

  刘志丹1903年10月4日出生于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楼子沟村,一个陕北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其父刘培基是当地的文化人,当过农村教师,在地方民团任过职,经营农业和商业。他伸张正义,反对贪官污吏。其母是典型的陕北农村妇女,勤劳朴实,乐于助人。父母的品德对刘志丹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他上的启蒙小学,正是他父亲任教的学校。

  从毛泽东和刘志丹的家庭出身,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同属于中国农村劳动致富阶层,父母省吃俭用供儿子上学,渴望自己的子女求学上进,学好本领,将来为家庭和社会干一番大事业,这是做父母的共同心愿。而毛泽东和刘志丹在求学期间的突出表现,却冲破了父母的愿望。

  2.发奋学习,树立崇高理想

  毛泽东比刘志丹虽然年长10岁,但发奋攻读,树立雄心壮志有类似之处。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都确立了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的远大理想。

  毛泽东一生善于学习,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恒心大。毛泽东的父母爱护孩子,却要求其严。6岁就让他到田里做农活。10岁在本村上学,教师管理也非常严厉。当他能认识一些字的时候,父亲就要求他学记账、打算盘。在学好文化课之余,还阅读了不少古典文学著作。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要走出韶山,到县城求学。他抄一首诗留给父母:“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此,毛泽东到县城、省城、北京、上海等地,走到那里学到那里,书读到那里。

  博览群书。毛泽东在私塾从读《三字经》、《幼学琼林》、《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起步。后来阅读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一批古典小说。还有,《史记》、《汉书》、《纲鉴类纂》等,还到学校藏书楼借阅中外历史,地理等书籍。19岁那年,考入省立第一中学,开始涉猎18、19世纪欧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其中有《原富》、《法意》、《民约论》、《天演论》等等。

  认真笔记,增强记忆。据萧三撰写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记载,毛泽东在长沙学习期间,仅课堂录,读书录的笔记本就有几大网篮。

  密切联系实际。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杨昌济讲授的《伦理学原理》,毛泽东就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注,写出自己的见解。这本经他批注的《伦理学原理》,由他的一位同学收藏。直到1962年,周世钊将其转交给毛泽东。他高兴地说:“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新的启发和帮助”。毛泽东读了《史记》就能灵活引用。在延安时,中央警卫团举行张思德烈士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自到场发表讲话。他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联系,就把纪念张恩德牺牲的意义提高了。

  善于提出创造性的见解。1915年,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侵华二十一条。毛泽东极为愤慨,提笔在《明耻篇》(一师学生编印有关日本侵华的文章和资料)封面上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复仇,在我学子!”他站得高,看得远,号召中国有识之士,站到第一线,报仇雪恨。当时,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毛泽成了热心的读者和撰稿人。后来,他发起组织新民学会,意图在团结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接着又组织了湖南各界联合会,形成湖南省第一次大联合,他开始走上政治大舞台,成了组织者和领导者。1917年7月14日,毛泽东在长沙以湖南学联的名义创办了《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推动学生运动的大发展。他在创刊宣言中指出:“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7月21日《湘江评论》第2号出版,毛泽东发表《民众大联合》一文,提出民众大联合是改造国家、改造社会的根本方法。文中热情地赞扬俄国革命和五四运动,认为人民大众开心之日,就是反动分子难受之时。在文中,对大联合的问题,作了进一步论述,其中指出:“历史上的运动不论那一种,无不是出于一些人的联合。”可见,毛泽东建立联合战线的思想由来已久。后来,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建国以后,毛泽东不断与时俱进地调整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毛泽东为了寻找革命的出路,在这个期间曾两次上北京。第一次是1918年,组织新民学会成员到法国勤工俭学。经他的老师杨昌济推荐给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任助理馆员。接触了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胡适等社会名流。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大量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得到很大提高。1949年3月,中央机关要从西柏坡迁往北京,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感慨地说,30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是我的真正的好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里呢?毛泽东是一个不忘恩德的人,1936年在保安与斯诺谈到陈独秀时,毛泽东说,我在上海再次见到了陈独秀,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我与陈独秀讨论过我读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对我很有帮助,陈独秀说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1921年7月,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发动和领导工农运动,帮助国民党改组,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并且亲自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进军井冈山,开辟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块工农武装割据的红色阵地,点燃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因此,他成为我党我军和红色政权创始人是当之无愧的。

  刘志丹也是由家乡的农村小学读到县高等小学,学习勤奋,立志改变陕北农村的落后面貌,初步形成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志向。1922年考入省立榆林中学(陕北23县重点中学),该校由爱国人士杜斌丞出任校长。聘用了一批学有专长,思想进步的教师,如魏野畴、李子洲、呼延震东、王森然等。《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和不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己传到学校。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使刘志丹的理想得到升华,由一个山沟里的孩子成长为爱国青年。1923年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带领学生开展革命活动。1924年成为该校第一批团员,1925年转为共产党员。以诗言志,他写出《爱国歌》一首,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目标。

  “黄河两岸,长城内外,

  炎黄子孙再不能等待。

  挽弓持戈,驰骋疆场,

  快,内惩国贼,外抗强权,

  救我中华万万年!”

  1925年7月,被推选为出席在三原召开的全省学生代表大会和共进社代表会议。1925年秋,被党组织派往黄埔军官学校学习军事。1926年秋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成为职业革命家。虽然刘志丹与毛泽东相比,年龄小,资历浅。但他身上有一种北方男子汉强悍的顽强性格。这一点,在后来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得到证明。

  @@二、学习他们英勇顽强的革命拼搏精神

  毛泽东和刘志丹所处的时代,正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把中国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时期。中国有识之士为改变国家的历史命运,已经进行了长期的反抗和斗争,但都没有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革命面貌才焕然一新。毛泽东积极参加了党的创建活动,刘志丹也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认准了革命的方向,成为早期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

  我们学习毛泽东和刘志丹,必须用与时俱进的观点,也就是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毛泽东和刘志丹的成长过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了正确的方向,提出许多独创性的主张,他在学习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形成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集体领导智慧的结晶。主要应学习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他们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

  毛泽东和刘志丹都是从农村中走出来的知识青年,参加革命了,经过磨炼才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事实证明,毛泽东和刘志丹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他们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奋斗不止。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还没有进入党的高层领导核心,但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勇于对党内产生的“左”右错误进行抵制和提出批评意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创造性地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主张,对扭转党内“左”倾错误造成的损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抗战时期,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地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取得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艺术走到成熟的阶段,打倒蒋介石,解放了全中国。新中国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使中华民族走上独立、自由、富强、繁荣的康庄大道。

  刘志丹领导渭华起义,组织和发动兵变70多次,前赴后继,不屈不挠,他深入农村建立党的组织,组织农民武装,学习井冈山,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创造了陕北、陕甘革命根据地,使中央长征有了落脚点。

  2.学习他们永远站在大多数人民一边,为大多人谋利益

  中国是一个工业落后,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无产阶级人数少,共产党要消灭最反动的敌人,必须联合大多数人,以此来壮大革命的力量。因此,毛泽东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先锋队领导的农民革命,没有农民参加,革命就要失败。所谓领导,主要是领导农民。同时还要争取中小资产阶级。周恩来在延安时期说:由于“左”倾路线的执行者,“眼光狭小得很,认为中小资产阶级都不可靠,他们不听毛主席的话,致使革命又受到一次挫折,走了一个两万五千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打垮,批驳了关门主义的孤家寡人策略。就连发动十年内战的蒋介石也要团结到抗战队伍中来,方针是又团结又斗争,防止右倾与妥协。在解放战争中,农村搞土地改革,犯了“左”倾错误,不给地主生活出路,把富农和富裕中农划为地主,甚至多杀了人,搞乱了农村阶级阵线。毛泽东及时纠正了土改中的错误,团结了大多数人,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中国革命胜利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刘志丹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革命不能搞孤家寡人的政策,必须团结大多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他提出对白、灰、红三种力量,我们都要争取,变为革命力量。应当敢于到白色的敌人营垒中做工作,变敌之势力为红色武装,组织兵变。对灰色的地方民团和土匪势力,经过工作变为红色武装。红色武装,是革命的中坚力量,要不断发展壮大。

  3.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毛泽东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起,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吃红米饭,喝南瓜汤,生活俭朴,平易近人;长征路上爬雪山,过草地;到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饭,穿补丁衣,同群众同甘共苦,在麻油灯下写作,露天野外作报告。刘志丹从参加革命起,一直处在战争环境,风餐露宿,穿破棉袄,手持旱烟袋,冬天老羊皮大衣,一直穿到壮烈牺牲。他一生朴实无华,一无所有。然而,为人民利益他鞠躬尽瘁,勇于献身。

  4.学习他们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

  我们党内长期发生“左”倾错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脱离群众,缺乏调查研究,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产生的。针对教条主义的弊病,毛泽东长期以来提倡说真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则是,非则非,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教育干部;在工作方法上,提倡调查研究,掌握一手资料,广泛听取正反两方面的意见,经过去粗取精的过程,做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和工作方法。因为,一项政策和策略的形成,关系到党和人民利益之所在,是革命事业成败的关键。

  刘志丹在创造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1933年,时任陕西省委书记兼红26军政委的杜衡(后叛变),反对刘志丹等同志的正确主张,将部队开往渭华地区,企图建立新的根据地,结果遭受严重失败。因为刘志丹十分清楚,渭华起义失败,使这里的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摧残,敌人统治很严密,我军远离照金根据地,在关中平原难以立脚。后来南下失败,杜衡被捕叛变,教训极其深刻。

  @@三、学习他们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与错误倾向作斗争的精神

  党中央长征到陕北,毛泽东很快就得知陕北根据的创始人刘志丹等被捕关押,并且掌握了基本情况。所以立即组织有力的专案组前往瓦窑堡,调查和释放刘志丹等被关押的原陕甘地区和红26军的领导干部。在纠正错误“肃反”问题上,我认为值得学习和探讨的问题是:首先应当肯定,中央到陕北落脚的决策表明,毛泽东对陕北的形势早已有了充分的了解。

  其一,毛泽东在1926年担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时,对陕西籍的学员和陕西的农民运动的发展已经掌握。如1926年9月16日,他对派往陕西的特派员就十分重视,向当时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长(代部长)陈克文写信,建议陕西办事处特别委员会应由亢维恪、李维屏、李秀实、王述绩、杜松寿组成,并提出以亢维恪为书记。事实上,陕西农民运动的大发展与农讲所学员积极工作分不开,也为毛泽东了解陕西奠定了基础。

  其二,1934年,陕西省委派出贾拓夫,出席中央苏区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后随中央机关长征,被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白区工作部部长。毛泽东亲自找他了解陕北根据地的形势,并派他带领先遣队去找陕北红军。

  其三,1935年9月27日,中央在甘肃通渭县榜罗镇政治局会议上决定,改变俄界会议决定,由陕甘边界靠苏联边界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改变为将新的落脚点放在陕北。这是中央第8次,也是最后关于落脚点的决定。因为,陕甘支队到岩昌县哈达铺搞到国民党7-8月份的一批报纸,充分证明了陕北根据地的形势。

  据聂荣臻回忆,他派骑兵通讯员给毛泽东送去一些《山西日报》,其中载有阎锡山的晋军进攻陕北红军的消息。毛泽东特别高兴。因此,为中央决定到陕北建立根据地和解决错误“肃反”提供了条件。

  其四,党中央到达吴起镇受到当地革命群众的热烈欢迎,使长征到陕北的广大指战员深受感动,中央领导人对陕北人民的深情厚谊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很感激刘志丹等领导的陕北人民,使中央很快掌握了陕北革命队伍内部的实际情况。

  其五,在长征之前,毛泽东本人就受到“左”倾错误领导者的排斥和打击,撤销党内、军内领导职务,扣上右倾主义的帽子,一直到遵义会议之后才有了发言权,参与领导班子。因此,毛泽东对刘志丹的处境十分理解和同情,一听到群众的反映,他深感问题的严重性,立即组织强有力的力量去审查陕北“肃反”的问题,提出果断的措施,作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的决定,确定中央机关主要领导人张闻天挂帅指导,这就为正确处理错误“肃反”创造了条件。可见,毛泽东在奠基陕北,纠正路线是非问题上坚定的原则性和责任心。

  刘志丹被“左”倾错误打击和排挤由来已久,在叛徒杜衡掌权时期,曾被撤销领导职务,剥夺对红26军的领导权。但他始终对革命忠心耿耿,坚持正确的革命原则,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实践证明刘志丹是真正的领袖,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错误路线执行者,诱捕和关押刘志丹的过程中,他显得十分平静,相信党和革命群众一定会坚持正义。所以,他出狱之后,对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真诚地表示感谢。他指出陕北“肃反”是犯了严重的错误,同志们应当从中吸取这个沉痛的教训。而且对他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切都表明,他处处从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可见其高风亮节,正气凛然,谦虚谨慎的崇高品质。

  @@四、刘志丹英勇牺牲后,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为全党树立了学习典范

  刘志丹出狱以后,很快得到党中央的任用,担任了党内、军内的重要职务。他拥护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出兵东征晋西,争取直接与日本侵略者作战,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结合起来。他肩负东征军北路总指挥和红28军军长要职,挥师沿黄河东岸北进,受到陕北父老乡亲的热烈支持和欢迎,这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一次,他受党中央的委托,去迎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实现民族解放的神圣使命,更为英勇善战,一路捷报频传。保卫了陕北根据地,确保黄河两岸的交通畅通。得到人民的拥护,上级的表彰,就连双目失明的老太婆也提出非要见“老刘”这总指挥不可。刘志丹对她的请求给了满足,在场的群众无不为之动容。

  后来,根据战略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命令红28军渡河到晋西北征战。在接受攻打敌人重兵把持的三交镇时,刘志丹亲自到前线指挥攻坚战,不幸牺牲。战争中死人的事是常有的。不过刘志丹的牺牲却比泰山还重,他和他最亲密的战友谢子长同是陕甘、陕北革命的创始人,谢子长先他而去。他又是刚刚被党中央从狱中救出来的革命领袖。所以,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从中央领导到广大指战员,以及陕北的父老乡亲无不万分悲痛。一个英雄倒下去,千万个勇士站起来。东征取得了重大胜利,打击了敌人,壮大了力量,撒下了革命种子。回师陕西,挥师西进,扩大根据地,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为实现全民抗战中央作出新的战略部署。

  刘志丹牺牲,党中央给予高度评价和隆重纪念。以安定人心,鼓舞士气,振奋民族精神,教育全党全军,树立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典范。这个学习当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毛泽东得知刘志丹牺牲的噩耗,深表哀悼。后来他沉痛地说:“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将永远留在党和人民中间,而不会磨灭的。”1936年5月,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为志丹县。以此永远纪念这位伟人。1943年,为刘志丹烈士修的陵园落成,毛泽东不仅题写碑志“刘志丹将军墓”,而且挥毫写下“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题词。周恩来亲笔写了“上下五千年,英雄千千万,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的题词。朱德题词是“红军模范”。这是党的历史上,对众多革命先烈最高的评价。这不仅是中央对刘志丹的定论,而同时也是对陕北革命人民的肯定。后来延安成为革命圣地,志丹县成为革命的红都。而且毛泽东在转战陕北,将要过黄河时,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这些无疑是对陕北人民的鼓励,同时也是号召全国人民向英雄的刘志丹学习。

  第二,应当学习和发扬毛泽东和刘志丹纯洁的革命情谊。毛泽东和刘志丹两位领袖都是十分重友谊的人。他们生前只见过一面,而细心的刘志丹发现在严寒的冬天,毛泽东还穿着单鞋。回到住处,立即告诉妻子同桂荣。她很快给毛泽东做了一双棉鞋,托周恩来送去,毛泽东穿上合脚的棉鞋十分高兴。毛泽东夫人贺子珍比同桂荣小5岁,如同姐妹,刘志丹阵亡后,贺子珍常去安慰同桂荣,有什么困难互相帮助。直到1956年,毛泽东仍然惦记着刘志丹夫人。一次请同桂荣到中南海怀仁堂看戏,毛泽东还对身边的周恩来、朱德说:“刘嫂子在瓦窑堡做的棉鞋,又绵软又暖和,穿到脚上舒服极了。”刘志丹牺牲时,他的女儿刘力贞只有6岁。中央对烈士遗属特别关怀。1937年1月,同桂荣和女儿刘力贞随中央机关进驻延安。1938年刘力贞上了鲁迅小学,她立志做一名医生,长大了要做一个救死扶伤医生,为党和人民做贡献,完成父亲未尽的事业。后来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养下成了一名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不久,她便随同医疗队,赴陕北老区农村为群众看病,她医德高尚,技术过硬,服务热情,得到群众的称赞。当人们知道她是刘志丹的女儿时,乡亲们奔走相告:“刘志丹的女儿回来了!”遗憾的是英雄刘志丹没有等到这一天。

  60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展望历史的变迁,会产生无限的感慨。当年毛泽东和刘志丹为之奋斗的历史任务和愿望,已经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第一步,而他们所理想的人民生活自由、幸福、国家统一、强盛的任务,已成为今天党和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党中央发出号召,坚持“三个代表”思想,为实现奔小康的宏伟目标而奋斗,这正是伟大领袖和英雄生前的愿望。实践证明,创业难,守业难,提高和革新更难。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因此,全党同志必须坚定不移地学习毛泽东和刘志丹的高尚品德,奋斗精神,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把他们所开创的事业进行到底,这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