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册命分封礼仪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获罪,诛灭九族”。是对中国古代宗法社会制度下,血缘姻亲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的确切描述。中国古代的最高统治者一旦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后,总要拉起“君权神授”、“代天行令”的大旗,假昊天上帝之名,根据与自己血缘姻亲关系的亲疏远近,对皇族姻亲大加封赏,使他们不但可以获得高官厚禄,过上荒淫侈靡的生活,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享受种种礼遇,从而名正言顺地使皇帝的亲戚变成了国家的贵戚、人民的老爷。为了使这一变化合理、合法,历代最高统治者都要举行一系列册命分封礼仪,对包括自己的子女、配偶在内的所有姻亲进行分封。受封者一旦获得了尊号,不但可以享有众多的特殊生活待遇,而且能得到种种礼遇。本章通过对这一些典型礼仪的描述、分析,择要对这一礼仪进行概述。

1.1 在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朕即国家”、家国不分。皇帝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是皇帝的私有财产。皇帝口含天宪、手握王爵,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把土地、人民分封赏赐给自己的亲属、臣下、奴仆。为保证皇权牢牢地掌握在一家一姓手中,也为了使自己的亲属能与自己共同享受、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国家,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册命分封太子、诸王、公主、皇后、皇太后及妃嫔们。因此,在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册命分封制度。为使这一制度能够合理、合法化,中国古代社会也就随之形成了一整套册命分封礼仪。

所谓册命分封,就是古代帝王用册书颁发命令,分封册立皇太子、皇后、诸王、诸妃嫔等的制度。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唐以前对册命分封的范围没有严格限制。唐代册命已经成为专门化的诏令。据《唐六典》卷九《中书省》记载,册命主要用于立后、建嫡、封树、藩屏、宠命、尊贤等。宋代以后,册命专门用于加封皇室成员,称册立、册封,如册立皇太子、皇后,册封妃嫔、公主、诸王等。在此,我们所说的册命分封礼仪,就是专指颁发册命时,所举行的册命典礼。因为册命内容不同,有关仪式也就不尽一致。其中较为典型而重要的,是册立皇太子和皇后,因此我们在此以这两个典礼为主,对中国古代册命分封皇室成员的礼仪作一概述。

皇帝是专制主义制度的核心,作为皇室至亲的皇太子,便是国家的储君,皇位的继承人。因而中国古代历朝都把册立皇太子视为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秦始皇一心只想自己“长生不死”,忽视了立太子问题,结果让秦二世与赵高之流钻了空子。秦二世上台后,总感到自己当了皇帝是“名不正,言不顺”,时刻都认为扶苏与其他皇子要夺走自己的皇位,于是不但下假诏书,借秦始皇之口诛杀了长公子扶苏,而且将秦始皇的其余近四十名公子、公主也全都诛杀,结果造成了“胡亥诈立,自使灭祀”的悲惨结局。有鉴于此,汉高祖二年(前205),还在戎马倥偬之际,就预立太子,并确定立太子应遵循“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的制度。但事实上,皇帝妻妾成群,儿孙满堂,在皇帝众多的儿子中,选择“立长”,还是“立贵”、“立贤”的斗争一直持续不断,甚至连汉高祖刘邦晚年时都想废太子,立宠姬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造成了刘邦驾崩,吕后斩断戚夫人手、脚,剜去眼睛,烫穿耳朵,灌上哑药,抛到厕所,让她成为“人彘”,并毒死赵王如意,吓坏亲生儿子汉惠帝的悲剧。三国时,曹操诸子因皇位之争,演出了“煮豆燃豆萁”的闹剧。晋武帝的二十八个儿子,为争皇位爆发了“八王之乱”。唐高祖李渊的二十三个儿子,为争皇位,兄弟相残,爆发了“玄武门之变”。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为争皇位,酿成了“靖难之役”。鉴于此,清康熙帝下诏废太子制,改由皇帝生前秘密确定皇储,写下遗诏,秘而不宣,驾崩后由大臣当众宣诏,被立为皇储者即刻登基,避免了为争太子地位而发生的皇室内部父子兄弟自相残杀的悲剧。由此可见,册立太子堪称是给历经腥风血雨的皇室斗争后,替胜利者举行的庆功典礼,因此仪式较为繁多。历朝历代册立太子的仪式也不尽相同,一般地说,有以下内容:

第一,由皇室成员或皇帝特派官员先期主持祭告天地、社稷、宗庙,以此来诏告天地、社稷、祖宗,获得他们的同意与许可,使被册立的太子成为敬天应命的合法君位继承人。

第二,册立之日,有关部门在指定的专门宫殿设立皇帝、太子与文武百官的位次,布置好仪仗、宫卫。日出前二刻,皇太子头戴远游冠(形制似通天冠,冠前加金博山,冠上附有珠翠和九只蝉,黑色帽带,翠,犀角簪),身穿绛纱袍,在三师、三傅等太子属官的护从下,乘辂先期到达册立宫殿。日出时,皇帝身穿衮冕服,在仪仗、侍卫、鼓乐的导从下,乘御舆到达册立太子的宫殿,面南坐到御座上。皇太子及百官拜见皇帝。

第三,皇帝传旨,宣布册立某王为太子,宰相代为宣读诏书,太子行礼谢恩,进前接受册命诏书,返回原位交给太子庶子保管。接着宰相又向太子授玺印、绶带,太子行礼谢恩,进前接受玺绶后,又退回原位。

第四,皇太子先独自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再率领太子官属与文武百官向皇帝行礼。皇帝训勉太子后,即起驾还宫。

第五,文武百官向太子行拜见礼,并上表致贺。

第六,太子谒太庙,朝拜皇后,百官向皇后致贺。

1.2 历代皇帝在册立太子的同时,都要册命分封自己的其他儿女为王或公主。

王,在中国政治史上的含义曾发生过重大变化。秦汉以前它是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如周之君主称周文王、周武王等,周衰,诸侯割踞一方,也称秦王、赵王、楚王。秦始皇自称皇帝后,王逐渐成为皇权之下象征性的最高封爵,至民国前,“裂土封王”,甚至分封异姓王的情况也偶有出现,如汉代的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清代的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等,都是手握重兵,雄踞一方的地方势力,但总的来说,在中央集权制时代,王更多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室成员,或主要是除太子外的其他皇子的政治爵位。封王礼仪大致是先期备好仪卫、册书、玺宝等,届时皇帝选派使者(一般是正、副二人)携带册宝赴受封者府第,受封者率僚属跪迎门外,正、副使者将册宝分别放置在几案上,行礼。受封者到案前跪听使者宣读册命。使者授给王册书、宝印,行礼。使者告退,王率领僚属跪送。在册封过程中一般都要击鼓、奏乐,烘托氛围。

公主,是帝王女儿的称号。汉代以后只有皇帝的女儿专称公主。皇帝不但要册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也要册封自己的女儿为公主。册封公主的仪式比较简单,大致是:皇帝选派册封使者到达公主所居宫殿、府第,公主率领侍女在仪门迎接使者,使者将制册陈于黄案上,行礼,公主跪听使者宣读制册。读毕,公主受册,送使者到仪门外。此后,公主到皇帝、皇后等处谢恩。回到府中,举行庆贺仪式。

1.3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后、皇太后可以“母以子贵”、“妻以夫荣”、“母仪天下”,成为宫中的至尊。而中国古代的皇帝少则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多则“后宫佳丽三千人”,她们中除极少数人能成为帝王的后妃,颐使他人外,多数要终身锁闭深宫,以泪洗面。因此,她们把是否能争当皇后,甚至嫔妃的事看得生死攸关。为此,她们或施展自身手段,或勾结宦官、外戚,绞尽脑汁、算尽机关地去争宠夺爱。故此册立皇后可称为替胜利者举行的加冕仪式,因此,历代册立皇后的仪式也较为隆重。

一般是先指定太尉、司徒等朝廷高官做正、副册立使者,先期置办、布置有关事宜。册立前一天,皇帝要沐浴、斋戒,然后亲自祭告天地、社稷、宗庙。届时,在册立使者的指挥下,有关部门在专门宫殿,为皇帝设立御座,为文武百官设立相应的位次,置办鼓乐仪仗。鼓乐、仪仗准备停当,各办事人员各就各位后,皇帝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在侍从、仪仗簇拥下,乘御辇来到殿门,在通事舍人导引下,伴着鼓乐声登上御座。正、副册立使者行两拜礼拜见皇帝。文武百官都行两拜礼拜见皇帝。然后皇帝宣布,特命某某官某某人与某某官某某人为正、副册立使者,持节奉宝、册,册立某妃某某为皇后。正、副使者再向皇帝行礼后,随专门人员捧着册、宝来到册封殿,摆设好册床、宝床、皇后御座及内命妇位次。皇帝与百官还宫、就府。皇后身穿常服(各代略有不同。宋代皇后常服是: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明代皇后常服为龙凤珠翠冠,真红大袖衣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清朝后妃常服有龙凤呈祥袍、彩凤双飞袍等),在仪仗、侍从簇拥下,乘凤辇向册封殿进发。正、副册封使者在仪门迎接皇后,至殿门。使者入内,持节,捧册、宝诸官分别站立于册床、宝床左右,读册官站立在使者身后。待皇后进入大殿后,使者等官把册、宝等依次进献到皇后面前,太乐令指挥乐队奏乐,册封使者向皇后行拜见礼,宣布奉旨授册、宝。读册官读册、读宝。各官行礼拜见皇后。命妇进殿,拜见皇后,乐队奏乐。皇后登上御座发旨,“祗奉圣恩,授以册宝,荣幸之至,竟励增深”等,以示谢恩、自勉。待命妇退出,皇后还宫。接着文武百官向皇帝、皇后上表致贺,皇后会见群臣、妃嫔、公主、宗室、宫官等,接受他们的拜见。并赐酒、设食、簪花,让教坊奏乐庆贺,拜见太后。

清代册立皇后礼仪比较特殊,在册立前几日或十余日,须补行纳彩、大征礼,一如大婚礼。册立时,设节案于太和殿,皇帝御殿阅册宝,王公百官序立,正、副使者立丹陛上,北向,宣制官宣制曰:“某年月日,册立妃某氏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礼”,于是正、副使持节前行,至景运门以册、宝、节授内监,奉至宫门,皇后迎受。行礼毕,内监出,还节使者,使者复命,皇帝率群臣赴皇太后宫行礼。第二天,皇后赴太后宫及皇帝座前行礼谢恩。

皇帝不但要册立皇后,也需要在众多的御妻中册封妃嫔。妃,本意为配偶,《仪礼》:“以某妃配某氏”,郑玄注:“某妃,某妻也。”后世专指帝王之妾,地位次于皇后。嫔是宫中女官。因为妃嫔地位低于皇后,所以册封礼仪也比较简单。一般由皇帝事先指定册封使,届时持节册封,尔后妃嫔到皇帝、皇后处谢恩,到高等级妃嫔处行拜见礼。

1.4 此外,新天子即位时,其生母即原来的皇后就成为皇太后,一般情况下,这种身份或地位的转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根本不需要为此举行专门的隆重典礼。但历史上,类似的典礼却并不少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册封皇太后。这一典礼一般是选择吉日在专门宫殿举行。届时,文武百官迎接皇太后赴专门的受册殿,将册、宝放置到专门的匣盒内,上面用帕覆盖。待皇太后入御座后,文武百官按品次高低,依次面向西站立,向太后行拜见礼。押册官、奉册官、读册官、押宝官、奉宝官、读宝官等依次进入大殿,将册放到太后座前,读册官读册,然后进宝,读宝官读宝。皇帝进殿先拜见太后,再致贺辞向太后致贺,太后降旨宣答。此后,文武百官重新立定行拜礼,进贺辞,再拜。皇太后降旨答礼,各官山呼万岁,再拜,舞蹈。太后属官把册、宝放置到床上,送还太后宫。太后降座还宫,文武百官上贺表。皇太后还宫后,内外命妇称贺,行拜礼,并进贺辞,太后降旨宣答。然后,内外命妇向皇帝致贺。

在册封皇太后的同时,有些王朝的新皇帝还要尊封太妃太嫔,即给先朝皇帝妃嫔授封号。尊封太妃仪式同向皇太后进册宝大致相同。一般由内监将册宝案陈于太妃座前,皇帝行礼,太妃起立,回避于座位旁。第二天,皇帝御殿受贺,太妃也接受内外命妇庆贺。向太嫔献册宝仪式,一般由皇帝派遣官员进行。礼部尚书身穿朝服到内阁,和大学士一起奉册宝出宫。到宫门外后,太监将册宝入献太嫔,行礼,诸官返回皇宫,向皇帝复命,此后太嫔受贺。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之所以把册命分封与受册命分封看得重大无比,是因为凡受册命者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享有许多特权。如皇帝的某个儿子一旦被册立为太子后,不但在皇帝驾崩后可以名正言顺地登基坐殿,位至九五。即使在未登基前也享有许多其他诸王无法享受的特权。这些特权除了在衣、食、住、行及设立官属方面明显优越于诸王外,还表现在他在政治上也享有很多特权,如皇帝因事出宫,太子就可留守都城代管国事,称“东宫监国”。而凡遇元旦、冬至、皇太子生日时,百官和有关部门都要向他表示祝贺。甚至百官与皇太子见面时所行的礼也明显地要比其他王子更为尊崇。虽然历史上也曾有过安禄山只拜皇帝不拜太子,只知有皇帝唐玄宗不知有太子之类的事情,但这也只是特例罢了。也正因此,中国古代虽然所有的皇亲都是国戚,都享有许多特权,但皇室内部自相残杀的宫廷斗争还是时有发生,甚至直到民国时,袁大总统家中也还因争权夺势,而演出了一系列自相残杀的悲剧。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