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源远流长的帝王敬老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尊老的美德,这一原则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中最基本的信条之一,在中国历代各阶层人士的社会生活中都可以发掘出许多幕曲折动人的活报剧。而这些剧的导演或剧中的主角人物,又往往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帝王。如西汉初年著名的“商山四皓”的故事即是一例。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初有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位隐居商山的名士,“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也称“商山四皓”。刘邦登基后,曾多次派使者用高车驷马请他们到汉朝做官,但都被“四皓”婉言谢绝。后来刘邦宠爱戚夫人,想废吕后所生太子刘盈,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向留侯张良问计,张良请吕后设法让“商山四皓”亲近太子刘盈,并辅佐太子。吕后用张良计,使“四皓”接受了太子刘盈的聘请,辅佐他。一天高祖刘邦设酒宴,令太子刘盈侍宴,太子带领这四位老先生去赴宴,刘邦大惊,过后对戚夫人说,我想废刘盈,立如意为太子,但现在刘盈有“商山四皓”辅佐,可以说已经羽翼丰满,地位难以动摇了。戚夫人大放悲声。刘邦又为戚夫人高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于是刘邦从此再不提废太子立赵王如意之事。由此可见,软弱的太子刘盈一旦赢得有威望的长者的支持,就可以渡过危难,“一举千里”,“横绝四海”。与此相反,位居皇帝,意志刚强,决心已定的刘邦,一旦与“商山四皓”对垒,就自叹“无能为力”。其原因何在?

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农业古国,而农业文化特别注意世代承继式的知识传递方式。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以及几乎一切社会文化知识,一般都经由祖—父—子—孙这样的直线型系统代代相传。前代似乎总是在文化上优越于后代,后代必须仰祝前人,对其权威的身份自然会尊崇不疑。另一方面,农业文明决定了家庭与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作用,而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家族中,必然要求确立长、幼、尊、卑的伦常关系,而这一切的不断衍生,必然会形成一种孝亲尊老的强大的社会机制。统治者如能顺应、利用这种机制,就可以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反之则会给自己的统治带来不尽的麻烦。故此,中国历代执政者对于敬老、养老这一民政内容都特别重视,甚至还要不厌其烦地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礼仪制度。

1.1 谈到中国古代帝王敬老的问题,可以一直追溯到大舜时代,那时就有按期宴飨老年贤人的礼制,称为养老。《礼记·王制》说: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饮宴用燕礼,穿白衣,祭祀戴皇冠(一种画有羽毛的冠,与后世帝王所戴的冠不同。根据儒家学者的解释,燕礼是指每年春夏秋冬帝王视察学校时所举行的敬老庆典礼仪);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饮宴用飨礼,祭祀戴收冠;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饮宴用食礼,穿白衣,祭礼戴?(xū须)冠;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饮宴兼用诸礼,穿黑衣素裳,祭礼戴冕。国老也称三老,庶老也称五更,上庠、下庠、东序、西序、东胶、虞庠等都是学校的名称,其中的“上庠”指国立学校,“下庠”指地方学校。参加上庠酒宴的老人,称为国老,他们是有爵位和有德行的老年现任官吏或退休官吏。参加“下庠”酒宴的老人称为庶老,主要是庶民中的年老者。以“燕礼”敬老,分设“上庠”、“下庠”的宴会内容,虽然《礼记》及后人均缺乏详细记载,但酒宴的丰俭、肴馔的精粗肯定是各不相同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国老”与“庶老”的称谓和待遇的不同,这也是中国古代帝王敬老礼仪的一大特点。以学校养老不仅显示用情庄重,还说明尊老作为礼仪的基本原则,是当时统治者进行教化的主要内容。因为儒家认为,养老礼仪与伦理道德的培养和国家的稳定治理密切相关:“王者之养老,所以教天下之孝也。而必于学者,学,所以明人伦也。人伦莫先于孝悌。人君致孝悌于其亲长,下之人无由以见也,故于学校之中行养老之礼,使(庶民)得于听闻观感。一礼之行,所费者饮食之微,而所致者治效之大也。”

由此可见,统治者选择学校举行敬老的仪式,目的确实是为了推广封建统治者的伦理道德观念,实施政治教化,从而扩大影响,对天下提倡“孝道”,以稳固尊卑贵贱的社会秩序,加强其统治。这也就是《礼记·大学》上所说的“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安定天下的关键在于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尊重老人,民众就会孝敬父母,统治者尊重长辈,民众就会顺从兄长,统治者抚恤孤独,民众就不会背弃。一句话,中国古代帝王敬老是为了在民间提倡“孝道”,而提倡“孝道”是为了让人民“忠”、“顺”他们的统治,只有如此,他们的统治才能稳定,因此“敬老”也是中国统治者统治天下的一项重要措施。故此,从东汉明帝时开始,中国历代统治者都要举行国家的敬老仪典。

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十月,汉明帝率领群臣,在汉代的皇家学校即“太学”,举行了一次隆重的敬老典礼。

首先,在举行典礼前的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由司徒向明帝提交曾在朝廷中任过三公以上官职,现已退休的官员名单。明帝从中挑选德高望重,年龄较大的李躬为三老,他的老师博士桓荣为五更。所谓三老,据儒家解释指“老人知天地人事者”。五更,是指“老人知五行更代事者”。也有人说,三老五更是取法三辰五星可以照明天下的意义。由史书的有关记载可知,选拔三老五更,首先考虑的是德高望重年尊的官吏。其次,他们必须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达人和的知识渊博的人。再次,他们必须是夫妻白头到老,子女俱全的人。

敬老仪式在洛阳太学的辟雍举行。辟雍是太学的中心建筑,中间是雄伟庄严的殿堂,四周有圆形水池环绕,像古代的玉璧一样,象征天子德化周流全国。这一天,皇帝先乘车来到辟雍礼殿,在东厢入座,然后派遣使者驾安车到太学的讲堂,迎接事先已在这里斋戒的三老李躬和五更桓荣。三老五更身穿丝织的大袍单衣,以从衣领和袖口镶着黑边的中衣作礼服,头戴进贤冠,手拄玉杖。明帝在辟雍的门屏亲自迎接,三老五更下车,向明帝行答拜礼。然后由礼官把三老五更引导到宾位台阶站立,明帝向他们按照礼节作揖。三老李躬进入殿中的西面,面向东坐的皇帝。五更桓荣则坐在太极的北面,面向南方。参加典礼的三公、九卿分别为三老五更摆好几案,整理好衣服,鞋子。宴会开始,明帝亲自挽起袖子割下祭肉,恭敬而虔诚地进献给三老五更,并且为他们频频祝酒进肉,还祝愿他们在饮酒食肉的时候,不要被噎着和被骨刺哽着。宫廷乐队高唱《诗经·小雅》中的《鹿鸣》诗谱成的歌曲:“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舞队则在殿中跳起《八佾之舞》和《万舞》。殿堂内外,轻歌宛转,舞姿蹁跹,气象肃穆,礼仪庄严。由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亲自导演的这场敬老典礼,在中国历史上被代代传颂。宴会结束的第二天,李躬和桓荣为感谢汉明帝对他们的礼遇,特到宫阙下谢恩,明帝对他们又大加赏赐,诚可谓荣宠备至。

1.2 此后,历代王朝的君主都纷纷把这种仪式作为文治的重要象征与实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而据《北周书·于谨传》记载,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举行的一次敬老典礼很值得一提。这次所敬的“老人”是权臣于谨。于谨当时被封为燕国公,食邑万户,迁太傅,参与朝廷核心决策,深受周武帝信任。保定二年(562),于谨因年老上书请求退休。武帝下诏书说,古代时姜太公年过九十,召公近百岁,仍然勤勉于国事,自强不息。现在九州还没有统一,国家需要您这样的重臣,就好像过大海需要舟船一样,您怎么能请求退休呢?我为此感到不安和惭愧。为此,周武帝决定举行一次敬老典礼,借以显示他对年老的大臣的尊重与荣宠。周武帝先下诏封于谨为三老。于谨按礼节上表辞让,武帝不许,又赐给他延年杖。举行仪式那一天,长安城中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周武帝一大早就驾临太学,与文武百官一起等候着三老的到来。于谨身穿礼服,在仪仗簇拥下乘车来到太学门口。皇帝上前迎拜,于谨答拜。于谨的座位设在礼殿正中,面向南方,太师宇文护在皇帝伴随于谨走进礼殿之际,首先走上台阶,亲自为于谨在座席前安排好了几案。于谨在鼓乐声中步上座席,以皇帝老师的身份入席,凭几而坐。随后,武帝也在乐声中走上台阶,面朝西站在屏风与仪仗之前。

典礼正式开始,礼官们小心地捧着精致的食品、美酒走进大殿放到于谨面前的几案上,皇帝跪在于谨的几案前,亲自为他摆好装满调味酱的容器,又为他操刀割开整块的熟肉。在文武百官、司仪、护从等的注视下,于谨庄严地接过涂好酱的熟肉进餐。接着,皇帝跪着为于谨捧上斟满酒的金杯,于谨庄重地一饮而尽。诚可谓荣耀至极。君主要向三老屈膝,皇权要借敬老的礼仪才能得到巩固,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中国古代敬老的顶峰。

进完餐之后,仪式进入又一个高潮——访道。于谨起身站在坐席的后面,面向南。周武帝也站起来与于谨隔席相对。武帝谦恭地说,我虽然担当起了治理天下的重任,但我自知德薄才低,力不从心,不知如何才能治理好天下,请您能给我教诲。于谨严肃地回答说,木材必须用墨线才能校直,君主从谏如流就可以成为明君了。自古以来的圣明君主,都必须虚心纳谏,以此来了解施政的得失成败,使国家安定,人民幸福,请陛下不要忘记这一点。又说,为国之本,在于忠信,治国之道,必须有法。如果国家的一切都有法可依,国民对国君忠贞不贰,国民之间互相都能讲究信义,皇帝自己办事又能三思而后再说,多方考虑后再付诸实施,尽量减少错误和失误,那么国家就不愁治理不好。周武帝频频点头,感谢并接受于谨的教诲。参加典礼的皇室成员和大小官员也都认真地倾听三老的教诲,于谨最后在庄严的乐声中对周武帝答拜,结束了仪式。周武帝能这样在公开的场合向三老求教治国安邦的策略,表明敬老礼仪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已具有特殊的政治功效。它不但是封建帝王借敬老提倡忠孝、仁义,颂扬帝王的文治武功的一种形式,也是统治者借此提倡“老人”经验有助社会发展的一种仪式,这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推行老人政治,维护以农立国的治国方略是一种推动和维护。

1.3 此后历代封建皇帝的敬老仪式,曾一再被搬演上政治舞台,这些礼仪与过去相比,在程序上和具体做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礼仪更加烦琐,对三老五更的资格限制更加严格罢了。如唐代规定,担任三老五更的人,必须是曾任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之类皇帝的老师)、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类高官)而退休的高级官员。列席仪式的国老(周代参加上庠酒宴的老人称国老,他们一般是有爵位、有德行的老年官吏),由五品以上的退休官员担任;庶老(周代参加下庠酒宴的老人称庶老,他们主要是庶民中年老有德望的人),由六品以下的退休官员担任。由此可见,唐代以后,官吏日益成为封建王朝君主敬老的主要对象,而庶民老人的那点象征性地位,也被退休官吏所取代。皇帝举行养老礼之前,有关部门要先把三老五更及参加仪式的国老、庶老的名单上奏皇帝,经皇帝批准后,尚食官要在礼仪举行前三天准备好各种必须的美味佳肴,为三老五更、国老、庶老及参加典礼的文武百官和具体的办事人员在太学门前安排好位次。典礼举行的前一天,要为皇帝在礼堂的东边面向西摆好御座、几案;在礼堂西面的窗户下靠近东北的地方面向南为三老摆好座位和几案;为五更在礼堂西边的台阶上面向东摆好座位和几案。并为国老、庶老、文武官员、外邦使者及太学学生安排好位置。太乐令要将国家举行重大朝仪时使用的乐器悬挂、摆放好,其他各部门也要像举行元日朝会一样把各种仪仗摆放妥当。举行典礼这一天一大早,太学学生身穿青衣与文武百官都在太学门外按位次站立恭候皇帝与群老的到来。皇帝的銮驾到达太学门前停下后,侍中跪请皇帝下车,皇帝下车后乘舆辇在仪仗簇拥下进入礼堂就座。随从的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都站到太学门外的位次上。太乐令带领乐工二人舞蹈着走到各自的位置后,导引官引领文武官员及外邦使者入堂就位。在皇帝銮驾出宫之时,礼部就要划定时间派使者去迎接三老五更。三老五更各在自己的府第头戴进贤冠,身穿礼服,在仪仗导引护从下,乘坐安车到达太学门口。其他众国老、庶老则按照有关部门通知的时间,届时在太学门口与三老五更汇集。太常府少卿高声唱赞引导三老五更面朝东站在太学南门的西边,奉礼郎高声唱赞引导国老、庶老站在三老五更之后。

太常博士引导太常正卿面向北站在太学礼堂的北门内。这时侍中向皇帝启奏,外面一切准备停当,皇帝走出礼堂大门,殿中监向皇帝进献大珪(半圆玉璧)。皇帝手拿大珪降级在门内的东边面向西迎接三老,侍从大臣站在皇帝身后,太常卿与博士从门口退下,站在左边。三老五更各执手杖,左右各有一人扶持。三老五更进入礼堂面向北站在礼堂东边。奉礼郎引导其他老人随后进入礼堂,站在三老五更后面。太常卿上前请皇帝对三老五更行两拜礼,皇帝向三老五更行两拜礼,三老五更放下手杖,对皇帝稽首辞谢,表示不敢当。皇帝打揖请三老五更向台阶前走,三老在前,五更在后,各执手杖,在左右二人的扶持下向前走。到台阶前后,皇帝作揖,请三老五更上台阶,皇帝与三老五更都走上台阶,各自站在自己的座位前。皇帝面向西向三老行两拜礼,三老面向南答拜。皇帝然后再次面向西肃穆地向五更行一拜礼,五更也肃穆地向皇帝行回拜礼。皇帝与三老五更都坐好后,三公要为三老五更摆好几案,九卿要为他们整好衣服。然后,殿中监和尚食官捧着皇帝特赐的珍馐、黍稷等摆放到三老面前的几案上,皇帝走到三老面前,手拿调味酱递给三老,并到放酒樽的地方取酒爵,侍中高声唱赞酌酒,皇帝手执酒爵盛满酒送给三老。尚食官等依次再给五更在座位前的几案上摆好御赐珍馐、酒食,并为其他的国老、庶老也送上珍馐、酒食,这些人都自取自食。在此过程中,从皇帝降级迎三老五更开始,直到皇帝为三老献食为止,太乐令都要带领乐工演奏《太和》之乐。待皇帝入座之后,太乐令要多次带领乐工演奏《韶和》之乐。待音乐停止后,三老就开始讲解“五孝”、“六顺”的典训及格言,皇帝要虚心地表示接受,史官要把三老所讲的善言、善行都一一记录下来。待三老讲完后,两位跳舞的人要舞蹈,舞蹈结束后,三老五更及其他老人都要从宴席上走下,然后由太常卿等官员导引着走下台阶,皇帝降级礼送,乐工再次奏起《太和》之乐,皇帝在台阶前目送三老五更走出礼堂。三老五更走出礼堂后,乐工停止演奏,太常卿引导皇帝重新登上台阶。三老五更走出太学大门后,侍中启奏皇帝礼毕,皇帝回到御座。三老五更乘坐安车在仪仗导引护从下回家。文武百官及太学学生按次序走出礼堂。皇帝在仪仗导引护从,随侍大臣陪送下,坐銮车回宫。第二天,三老要到朝廷的门阙上表致谢。明清时期,随着皇权的强化,皇帝对三老五更下拜和跪进酒食的礼节都取消了。如在明世宗嘉靖年间举行的敬老典礼中,皇帝只是作出对三老五更下拜的姿态,而三老五更却都放下手杖,对皇帝稽首辞谢,表示不敢当,皇帝对他们也仅仅只作了一揖而告终结。举行酒宴时,本应由皇帝给三老五更跪着进献佳肴、美酒的礼仪,也被侍臣代皇帝而行了。由此可见,封建君主对老人举办的敬老礼仪,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强化,皇权神授思想的灌输,而越来越徒有其名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