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4.遣将仪

4.1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大家都熟知的一个故事。故事的梗概是:楚汉战争初期,韩信因为不受西楚霸王项羽重用,投奔到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汉王刘邦军中。刘邦让他负责管理粮草。韩信认为在这个职位上根本不可能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便在一天夜晚时乘着月色逃离刘邦的军营。军师萧何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乘马去追赶韩信。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报告刘邦说:萧何与韩信都逃跑了。刘邦听说后,又气又急,正在他气急败坏之时,萧何求见。刘邦一听萧何回来了,马上转怒为喜地责备萧何,你不是逃跑了吗?怎么又回来了!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只是去追赶逃跑的人罢了。刘邦又说:是谁值得你如此匆忙地去追赶?萧何说:是韩信。刘邦一听萧何追韩信,就有些不以为然地说:小小一个韩信不值得你去追赶!萧何却对刘邦说:韩信是一个难得的将才,应该让他做大将,统兵打仗。刘邦说:既然你这么看重韩信,我就让他当大将好了!萧何却穷追不舍地说:你任命大将应该遵从古礼,设坛拜将,只有这样大将才能统领全军。刘邦于是就拜韩信为大将。

在这个故事中,萧何所说的“古礼”,就是遣将仪。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仪式,就是遣将仪。具体而言,遣将仪是中国古代皇帝命令大将领兵出征的礼仪。每当朝廷进行对内对外征战时,朝中君臣都要对领兵出征的人选进行反复讨论。人选一旦确定,最高统治者就要举行庄严而隆重的出师遣将礼仪,以便确立征战大将的统帅权威,使全军上下军令统一、团结一致、调遣便利、夺取胜利。因为这一礼仪事关军事行动的胜败,乃至国家的荣辱存亡,所以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这一活动。我们从诸葛亮《心书》对春秋时期的出师遣将礼仪的详细描述,可以大致了解这一礼仪的轮廓是:

遣将之前,君王要清斋三天,沐浴更衣。接着在太庙举行祭祖仪式,祈求上天和祖宗保佑出兵能大获全胜。随后来到即将出征的将士队伍前,面南背北地站立在高坛之上,面对将士高举起象征有统帅权和生杀大权的钺,把钺柄交到将要统帅全军的大将手中,大声宣布诏令:从即刻起,将军可以独自裁决军中的一切军务。并对大将嘱咐临别赠言,希望他能在出兵途中,征战之时集思广益、体恤士卒、身体力行等等。接着,大将向君王表示自己非常荣幸地接受任命,一定要牢记君王的嘱托,不负重托,争取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并且用君王赐给的钺凿开象征能逢凶化吉的军门,率领军队出发。君王则要率领文武百官为出征将士送行,并通过跪在路上推劝战车轮毂的动作,再次当众宣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军中之事不由君命,全凭大将做主。礼毕,大军迅速向战场开拔。

4.2 此后历代遣将仪略有变化,如有些王朝先在朝堂之上由皇帝将象征权力的符节、钺交给符节郎或尚书,然后由符节郎或尚书代表皇帝向受命出征的大将传授节、钺,宣读诏书。但更多的王朝还是由最高统治者亲自参加这一仪式,并且将“授权”仪式进行大肆渲染,以示郑重其事。北齐、明、清时即如此。

北齐遣将出征时,先命太仆官到太庙传授战鼓、战旗,然后皇帝乘坐法驾(皇帝祭太庙、社稷、历代帝王庙时乘坐的车驾。其车用黄金装饰,刻画有龙图虎纹,佩有日月升龙旗,鸾雀翟尾,用六匹马驾车。另有五时副车,都用四匹马驾车,侍中参乘,属车三十六乘),穿戴礼服礼帽到太庙,祭拜太祖,祈求上天和祖宗保佑出师大捷。祭拜完毕,站立太庙中阶,请帅兵出征的上将来到台阶上,举起钺,将钺柄交给大将,说:从这把钺向上,直到天上,请将军你管辖。而后又举起战斧,将斧柄交给大将,说:从这把斧向下,直到黄泉,由将军裁决。将军接受斧、钺后,说:治理国家,不能听由统兵在外的战将随意插手;统领军队,不能听任处于朝堂之内的君臣任意瞎指挥。我现在既然受命统领大军出征,拥有了战鼓、战旗、战斧、战钺所具备的生杀予夺、统领全军进退的权威,却还想请您亲口告诉我:我有权处理军中的一切事务。皇帝于是宣誓说: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一切听凭将军裁决。随后将军登上战车,载上斧、钺、旗、鼓奔向军营大门。皇帝在军营门口推着车毂越过门槛,说:“从这里以外,一切听凭将军处置。”大将于是率兵奔赴战场。唐、宋两代遣将仪与北齐基本相同。

4.3 明、清时遣将出征礼仪更趋完备。明代行遣将礼时,皇帝要服戎冠(用乌纱制成,上尖形,前后各十二缝,每缝缀五彩玉十二颗做佩饰,上有玉簪,红组缨),到奉天殿,大将奉旨行跪拜礼入殿面君,承制官代表皇帝宣读命将诏书,并授予大将符节和斧、钺。礼毕,大将军离开奉天殿,带领载有斧钺的战车来到午门外,检阅所统帅的将士,竖起军旗,鸣金击鼓,整齐队列,让仪仗兵高举符节、斧、钺,奏乐前导,百官依班次高低送行。清代命将出征,首先举行除灾祈福仪式。主要是祭堂子和旗神,即祭天神和旗神,目的也就是祈求上天诸神和祖宗保佑出兵能大获全胜。如一六三六年清太宗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等出兵攻打明王朝时,就在大军启程前,亲自祭天神、旗神,并送行。其次要行赐敕印礼,一般在大将出征前举行。如顺治元年(1644),命英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征讨流寇,曾在午门外举行赐敕印仪式。仪式开始前,先设立御座,东边书案上陈列敕印,王公百官会集于案后。仪式开始,顺治帝升坐御座后,大将军阿济格率领即将出征的部将行跪拜礼,内院大臣奉命宣读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的敕书,然后授大将军敕印,大将军登上台阶,跪着接受敕印,然后走下台阶,将敕印转交随军出征的文官保管,行三跪九叩头礼,鸣赞官高喊“退!”大将军退归原位。再次是行前谕诫、授略、整旅。谕诫,即皇帝在军队出征前,传诏统兵大将,告诫他在行军时要注意的事项;授略,即在大军临行前一天,皇帝召统兵大将面授机宜;整旅,即皇帝在出征将士队列前御赐军械、令箭及标旗,以勉励出征将士团结一致、奋勇杀敌、夺取胜利。又次是举行守土官相见礼,即当出征将士路经各地时,当地的将军、督、抚要穿戴蟒服出城迎候。见面时,经略正坐,将军、督、抚侧坐,文司道、武提督以下,行庭参礼。最后是赐酒宴饯行,如康熙皇帝命大将统兵出征时,令大将军跪伏行近御座旁,由皇帝亲自赐酒一卮,大将军跪伏受酒,一饮而尽,再行跪拜礼谢主隆恩。此后都统、副都统一类高级武官依次进见,由殿前侍卫授酒,众将跪饮而尽,叩谢而退。再下的参领一类低级武官,以十人为一列,跪伏到台阶之上跪饮而尽,叩谢而退。还有的皇帝要赐出征将士宴席,让他们酒足饭饱,心满意足地奔赴疆场,舍身忘死地去拼杀。总之,中国古代历朝遣将出征礼仪都很庄重,礼仪大致包括祭祀神祇、祖宗,授符书、斧、钺,赐印,面授谋略,谕诫将士,亲临送行或设宴饯行。这种礼仪的举行,能起到树立统帅权威、鼓舞征战将士士气、安定军心的作用。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