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十八、民族英雄郑成功

个人档案

姓名:郑成功

原名:郑森

字:大木

赐名:朱成功

生卒:1624―1662

享年:39岁

名言:坚贞自持,不特利害不动吾心,即斧刃相加亦不能移吾志。郑成功像

郑成功,明末清初抗清将领,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南明隆武帝亲赐其“朱”姓,改其名为“成功”,人们因此尊称他为“国姓爷”。后来,永历帝又封郑成功为延平公。他背父起兵,试图扶明朝于已倾;他光复台湾,救百姓于水火。他矢志不渝的忠诚气节以及收复台湾的伟大功绩,令后世来者无不敬仰歌颂。

归明因才得厚遇家国有恨不降清

郑成功的祖先本为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后因战乱,举家迁至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今晋江南安东)石井乡。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年轻时到广州投奔娘舅,结识了当时有名的大商人李习,常随李习到日本贸易经商。在李习的介绍安排下,郑芝龙娶了日本平户(今日本长崎县松浦郡)千里滨田川氏的女儿为妻。明天启四年(1624)七月十四日,郑夫人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为郑森,他就是后来的郑成功。

郑芝龙做过几年海盗,势力很大,颇有家财。后被明朝招安,做了朝廷命官。

清顺治二年(1645),南明政权覆灭,郑芝龙遇到了逃难出来的皇裔朱聿键,认为奇货可居,于是在福建拥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不久,郑芝龙将儿子引见给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赏郑森的才华,赐他与自己同姓,改名朱成功,并加封为忠孝伯。从此之后,人们都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蒙隆武帝知遇之恩,郑成功内心十分感激,决心竭力抗清,助隆武帝复国。但是其父郑芝龙却认为清军的进攻难以抵挡,阴谋献出隆武帝,投靠清朝。

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清兵渡过钱塘江,先打败鲁王政权,又于七月进逼仙霞关,准备进攻隆武政权。而郑芝龙为了向清军示好,竟然下令将仙霞关守军全部撤出。郑成功知道父亲图谋不轨,但苦于自己没有兵权,只能向隆武帝示警。君臣二人抱头痛哭。

不久,清军顺利通过仙霞关。隆武帝被清兵抓获,绝食而死。在清兵统帅博洛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苦劝,投降了清朝。郑成功无奈,在叔父郑鸿逵的帮助下逃到了金门岛。

郑芝龙随清军北上,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却惨遭清军侮辱,自尽而亡。听说母亲被害,郑成功悲痛欲绝。他庄严祭告,誓与清虏不共戴天,将抗清斗争进行到底。在孔庙中,郑成功脱下儒服,当众焚毁,他拜祭孔子,仰天长叹:“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衣,祈先师照鉴……”

在烈屿岛(在小金门吴山),郑成功举行了定盟大典。他在祭坛上供奉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并以“忠孝伯征讨大将军”的印檄号召天下,共举义兵,抗清复明。

郑成功手迹郑成功以鼓浪屿为大本营,开设演武厅,同时管理闽粤交界处的南澳岛。他大力发展水军,整编船队,使军威大振。当时,闽军的主力还掌握在郑成功的叔辈手中,但自郑成功在烈屿岛定盟抗清后,闽军将士纷纷主动归附郑成功。福建、广东沿海的百姓,以及流散在东南沿海的明朝文武官员,也纷纷归至郑成功麾下。此时,军政虽然尚未统一,但郑成功俨然已成为东南抗清军民的实际领袖。

次年,郑成功叔父郑芝莞在一次战斗中脱逃。按军法,郑芝莞被斩首。自此,20多岁的郑成功完全控制和掌握了郑氏家族的兵权,闽军得到了统一。

军事力量一统后,抗清复明的事业随之出现了新局面。此后几年,郑成功先后率兵攻克漳浦、诏安、海澄等县,其中,海澄为联络厦门、进出漳州的军事要地。清顺治九年(1652)正月初二,郑成功亲率水军,乘涨潮的有利时机,一举攻占海澄,收降了清军守将郝文兴。

海澄之战,给清廷以巨大的震动。清廷改以诱降议和为主的策略,并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顺治十一年(1654)二月,清廷甚至遣使手持海澄公印求见郑成功。诱降政策瓦解了郑军的部分力量,但郑成功却丝毫不为其所动,继续向漳、泉诸州进军。十一月,郑成功占领漳州,然后又分兵攻取漳州所属十县。

在不断扩大抗清基地的同时,郑成功按照“通洋裕国”的方针,通过开展海外贸易来筹措军资粮饷。他利用自己是田川家外孙的身份,用船队将日货运至南洋诸国,从中获取丰厚的利润和大量的铅、铁等矿物,用来铸造钱币和盔甲。他还任命官吏,专门负责自炼钢铁,配制火药,建造舰船,装备水军。

郑成功还在各沿海港口及内陆各大都邑,设立了秘密商团组织,组建山路、海路各五商,统称“五大商”或“五商”。每组有总机构,下设分号分行,遍布各地。五大商除了经商生财以外,还侦察传递情报,交结收买官府衙门的官员,史书记载:“成功遍布腹心于内地,凡督、抚、提、镇衙门,事无巨细,莫不闻报,皆得早为之备。”

顺治十一年(1654)八九月间,顺治皇帝以郑芝龙的性命为要挟,多次试图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仍不为所动,在给父亲的信中称:

儿以抗清而闻名四海,若苟且投降,将贻笑于天下;吾父已入彀中,得以保全至今,万一有何不测,儿唯有缟素以报仇,以结忠孝之局。

次年,清朝由平远大将军济度亲自挂帅,率军再次对郑成功发动进攻。郑成功听取众将的建议,诱敌深入,将战场摆到海上,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军优势,大败清兵。随后,清廷将郑芝龙流放至宁古塔,并以灭三族威胁。郑芝龙急忙派遣贴身家人,星夜入闽劝降。家人对郑成功哭陈利害,但郑成功仍不为所动。

此时,经过近十年的经营准备,郑成功因手下大将施琅和黄梧先后降清而推迟了两年的北伐计划,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郑成功反复斟酌,综合将官们的意见,制定了全面北伐的方针。

顺治十五年(1658)五月,郑军全师北上,浩浩荡荡的船队,首尾长达80里。五月底,郑军冒风雨连克福建诸郡。六月初,郑军即由闽入浙,连下浙江平阳、瑞安,进逼通州。

次年五月,郑成功联合张煌言部队,合兵17万,分作83营,再次大举北伐。大军自舟山出发,通过羊山海面,进逼长江口的崇明岛。但清总兵梁化凤死守不降,郑成功遂决定绕过崇明,继续北上。

郑军迅速溯江而上,至五月底,即到达镇江焦山。为了激励士气和扩大政治影响,郑成功在焦山举行了盛大的祭告天地和祭祀明朝皇帝的活动。全军披素举哀,郑成功宣读祭文,气氛极为悲壮。

六月,郑成功亲率水师,歼敌1万余人,攻克了军事重镇瓜州,随即,又一鼓作气攻下了镇江。

攻克瓜州、镇江后,郑成功率兵包围南京。然而由于他急于求成,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郑军被南京城内的清军联合援兵杀得大败,损失了大半兵力,多员猛将此次也战死沙场。郑成功又悔又恨,无奈之下,遂班师撤回闽南。

觅根基决心南渡展雄风收复台湾

北伐失败后,郑成功的军事力量严重受挫,清军趁机对厦门和金门发起新的进攻。

顺治十七年(1660)三月,清朝大将达素抵达泉州,会同总督李率泰等分三路大军进攻厦门。此次用兵,清朝明显加强了水师力量,造大船100多艘,并重用从郑军叛逃过来的水军将领黄梧、施琅。郑成功亲率水师御敌,于金门外海大破清兵。清军死伤大半,清将达素又怒又愧,自刎而死。

据最近被郑成功后人发现的《延平郡王手札》中的几段记录显示,这次抵御清军郑成功不仅大获全胜,而且清顺治帝也死在了郑军炮火下。

根据这段记载,专家们推测:清军久攻郑成功不下,顺治帝于是御驾亲临,到军前督战,由于意外,中了郑军的炮击而亡。达素不敢对外宣布,并畏罪自杀。清廷也不愿公布真相以长郑军士气,于是对外宣称顺治帝因病而亡。关于顺治帝的死因,本来就众说纷纭,《延平郡王手札》的记载无疑又给后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说法。

这次战斗后,郑成功决定开拓新的根据地,与金门、厦门连成一片。于是,郑成功开始考虑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孙吴曾遣卫温、诸葛直渡海至台湾(当时称夷洲),是为正史记载中台湾与大陆最早的接触。自五代至宋元,大陆居民为避战乱而移居台湾者渐渐增多。到了明代,随着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开展,台湾的地位日益重要,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都曾染指台湾。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人强行占领了澎湖列岛;20年后,即天启四年(1624),荷兰又入侵和占领了整个台湾。

说来凑巧,郑氏家族对台湾的经营也是自天启四年(1624)开始的。那一年的八月,郑芝龙跟随其结义兄弟颜思齐等驾驶13艘大船,由日本入台。第二年,颜思齐病故,郑芝龙接管了颜思齐的部下,在台湾扎下了根基。后来,郑芝龙为明朝招降,离开了台湾,但其旧部留在台湾的却很多。郑芝龙虽然做了明朝的总兵,但仍利用手下的这支半官半匪的队伍,控制着台湾海峡,垄断闽海贸易,以致荷兰人对之也不敢轻视。所以,台湾当时虽然为荷兰人所占领,但郑氏家族在台湾的影响却一直很大。顺治九年(1652),郑芝龙的旧部郭怀一曾聚众在台湾起义,就以郑氏家族的名义相号召。此次起义被镇压后,荷兰当局明显地加强了对郑成功的戒防,并严禁台湾居民与大陆通信往来。

郑成功塑像对此,郑成功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他封锁海面,严禁中外商船前往台湾贸易。结果,台湾日用品价格飞涨,药物奇缺,不少荷兰人都因缺医少药而病死。清顺治十三年(1656),荷兰当局撤换了台湾的最高行政长官,改派揆一任总督。为了摆脱困境,揆一主动遣使与郑成功谈判,表示愿意每年送给郑成功5000两饷银、10万枝箭的原料和1000石硫磺(制造火药的原料),请求郑成功解除海禁,恢复通商。当时,郑成功正准备全力北伐,就答应了荷兰方面的要求。此次谈判中,翻译何廷斌(一作何斌),因久慕郑成功的为人,乘机与郑成功建立了联系。此后,通过他,郑成功详细掌握了台湾方面的动向。

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北伐失败,退回厦门。何廷斌携带着台湾地图和荷方布防情报投奔郑成功。他说:“公何不取台湾?台湾非但为公家故地,且沃野千里,使人耕种,军食有余。又横绝大海,四通外国,兴商可足国用。台湾华人受红夷(指荷兰人)凌辱,常怀反抗之心,然苦于群龙无首。公若率军入台,驱逐红夷将如虎逐群羊。夺得台湾,公则进退有据,十年生聚,十年教养,大业何愁不成!”一席话,坚定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

顺治十八年(1661)春,郑成功安排儿子郑经留守金、厦,准备亲自带兵攻打台湾。

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率大军从金门料罗湾出发,400艘战船载着100多员战将和25000多名士兵,开始横渡台湾海峡。航行了一天一夜之后,大军顺利到达澎湖。大军在澎湖候风之时,郑成功委派两艘船只到台湾进行侦察并发动群众。不久,这两艘船回到澎湖,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当地居民热烈欢迎国姓爷入台!

澎湖与台湾隔海相望,若顺风时,半天即可到达对岸。二十七日起航时,郑军却遇上了强大的逆风,他们只好返回澎湖。直到三月三十日,天气仍旧阴霾,风雨仍未停息。郑军当时所带军粮很少,而澎湖诸岛多不产粮。郑成功认为,与其饥困孤岛,不如顶风冒雨前进。于是,在当晚一更后,郑成功传令竖起帅旗,整肃队伍,发炮三声,起锚东进。三更天后,有如神助般,云收雨散,风势减弱,一会儿竟转成了顺风,将士们禁不住欢呼起来。于是,船队扯满风帆,飞速前进。次日黎明,郑军抵达台南鹿耳门。

鹿耳门平时海水很浅,涨潮时水深也不过一丈四五尺,无法航行较大的船只。所以荷兰人并没有在这里布防,而是把军队和火炮都集中在台湾城和赤嵌城一带。郑成功避开了他们的防线,来到了鹿耳门。

原来,何廷斌曾派人在鹿耳门探测过,发现了一条平日很少为人注意的港路,若遇上涨潮,船只即能顺利通过。根据这一线索,郑成功决定利用初一日或十六日涨大潮的机会,出其不意地由鹿耳门进攻台湾。

船队到达鹿耳门时,郑成功设香案祷告明太祖和妈祖娘娘保佑“助我潮水”。祷告完毕,潮水果然汹涌而至,比平日涨高丈余。将士呼声震海,金鼓之声齐鸣。他们扬帆直抵港内,顺利登上了台湾岛。郑军在禾寮港登陆时,有几千汉族民众出来迎接,并用货车等交通工具帮助他们登陆。

在当地民众的协助下,不到半个时辰,郑成功大军就有几千将士顺利登陆,占领了要冲地点,包围了荷兰人在岛上最重要的据点普罗民遮城堡(今台南市的赤嵌楼),控制了赤嵌与热兰遮(今台南市安平)之间的海面,把荷兰守军围困在两个相互隔绝的据点之中。热兰遮城的荷兰人曾派阿尔多普上尉率领200多士兵企图阻止郑军登陆,但遭到郑军优势兵力的攻击,只好退回。

郑成功向荷兰殖民者长官揆一和普罗文查城的司令送信劝降。但是骄横的荷兰人自以为依靠他们高大的船舰、精良的武器和战斗经验丰富的殖民军,完全有把握战胜只有弓箭和大刀的中国军队。当天上午,在重新部署后,荷军开始从水陆两路向郑军反扑。

水路荷舰以赫克托号和格拉弗兰号为主力,另外还有白鹭号小帆船、马利亚号快艇。郑军由大将陈广和陈冲率领60艘大型帆船迎击。荷舰长30丈、宽6丈,船板厚2尺多,甲板上有8个桅,帆樯八面受风,行驶迅速;每艘舰上装备有20―30门大炮,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船。而郑军舰船的规模仅为其三分之一大小,只装有两门大炮。如果是在大洋中遭遇,郑军的舰船是难与其匹敌的。

但郑军将士对此毫不畏惧,他们利用敌舰在港内转撤不便和易于搁浅的弱点,当最大最重的赫克托号冲过来时,立即有几十艘郑军帆船蜂拥而上,采用梅花阵法,以五艘船围住一艘荷兰夹板船,从不同方向展开围攻。尽管郑氏水师每只战舰的火力不如一只荷兰夹板船,但五艘战船从不同方向的围攻却令荷兰船难以应付。这时,又有五六艘装有燃烧物品的火船,冒着敌舰猛烈的炮火冲到荷舰旁,士兵把船钉死在荷舰的船舷上,点燃火种之后,跳水泅回。只听“轰隆”一声巨响,赫克托号的火药舱爆炸了。这艘荷军的王牌舰连同舰上100多水兵一起沉入了大海。其他三艘荷舰见势不妙,连忙逃往港外。郑军舰船紧追猛打,一艘荷舰中弹起火,另两艘险些被俘获,狼狈逃往了菲律宾和日本。这场海战中,郑成功运用“火船”战术,打败了占有优势的荷兰海军。

在陆路,荷军由贝德尔上尉率领250名士兵在北线尾登陆。这些荷兰殖民军以为,十五个中国人加在一起也抵不过一个荷兰兵,他们10个人为一排,连放两排枪,神气十足地前进。郑军由宣毅前镇陈泽率部奋勇迎击荷军。万箭齐发,许多将士勇敢冲入敌阵奋力厮杀。另一路郑军则从后路包抄敌军。荷军腹背受攻,心中惶恐,各自逃命去了。一仗下来,贝德尔上尉以及118人当场丧命,还有些人被淹死。最后,荷军只有80多人逃得性命,退回热兰遮城。

初战失败后,荷兰殖民者同意进行谈判。他们拟定的谈判条件是:愿意付一笔赔款给郑成功,但要求郑军退出台湾,底线是荷兰人可以让出本岛,但必须继续有大员居住。荷方派遣两名使者前来郑军大营,面见郑成功,讲述了他们的条件。郑成功重申,他坚定不移的目标是要荷兰人离开台湾全岛。由于双方都不愿意妥协,谈判不欢而散。不久,郑成功迅速攻下普罗民遮城,又打退了敌人几支援军,用重兵包围了热兰遮城。

面对孤立无援的热兰遮守军,郑成功决定重新部署兵力,在外围增修炮台。顺治十八年(1661)十二月七日,郑军从东、南、北三个方向猛烈炮击热兰遮及其外围工事,30门大炮发射了共大约2500发炮弹,迫使热兰遮城外围的乌特利支堡的守军弃城退入热兰遮。而热兰遮城堡的四周附城也多处被炸毁。经过一天的战斗,荷兰人的抵抗意志终于被打垮了。

十二月十三日,郑成功的代表和荷兰的代表完成了协议的换文。在最后一任长官揆一的带领下,五六百名荷兰人分乘八艘舰船退出台湾。在海滩上,揆一将城堡的钥匙交给了郑成功派来的代表。至此,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完全结束,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以仁以慈兴台策亦悲亦恨复国魂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改“普罗民遮”(赤嵌城)为承天府,辖天兴、万年两县,又改“热兰遮”(台湾城)为安平镇。在澎湖设立安抚司,为澎湖列岛的行政机构和连接台湾与金、厦二岛的枢纽。这样,台湾与金、厦二岛与大陆事实上就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整个台湾岛被改称为“东都”。

在发布的文告中,郑成功明确宣布:“东都明京,开国立家,可为万世不拔之基业。”这表明台湾之所以称“东都”,因其与原明朝的北京、南京一样,是大明江山的一部分,是大明帝国的一个新首都,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海外王国。

郑成功随之开始了对台湾的整顿和建设。郑成功通晓中国历史,深知农业生产、粮食收成对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他说:“大凡治家治国,以食为先;苟家无食,虽亲如父子夫妇,亦难以和其家,苟国无食,虽有忠君爱国之士,亦难以治国。”

刚刚收复台湾的时候,在军粮紧缺的情况下,郑成功果断地采纳部下的建议,在军队中实施“屯田”制,让一部分将士先期进行垦殖作业。接着,他又再制定出全面“寓兵于农”的屯垦政策:留下军中的勇卫、侍卫二旅镇守安平镇与承天府,其余文武官兵均身兼二任,“农隙则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以耕”。郑成功还不辞劳顿,亲历南北各处,颁布开垦条例,鼓励那些亦兵亦农的将士去开垦土地。

在推行垦荒屯田的同时,郑成功还把荷兰占领时代的“王田”改为“官田”,建立了“官田”、“私田”、“营盘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改后的官田,由官府供给生产资料,租给农民耕种,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快的发展。此外,他还颁布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条例,教育屯垦官兵须自照管爱惜,规定不可“斧斤不时、涸泽而渔”,以图长治。

在广大屯田将士的努力下,台湾被开垦的土地日益增多,农田面积迅速扩大,栽种农作物不断增多,谷物的产量也逐年递增。军队很快做到了军粮自给,兵食两足,造就了进可战、退可守的稳定发展局面。为了使屯垦的将士能安心生产,无后顾之忧,郑成功还特将官兵们的眷属都搬到台湾定居。

台湾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五谷一年可两至三熟。但是当时台湾的高山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原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他们大多数人只会从事落后的渔猎、游牧及简单的农业生产劳动,不懂得使用铁制农具,也不会应用畜力进行耕作。在户都事杨英反映了这一情况之后,郑成功采纳其相关建议,派官员与渡台的农民到各地归顺的番社去,发给高山族人铁犁、铁耙、锄头、镰刀、耕牛等农具,还发给种子,教他们播种、耕耘及收获的技能与方法,使他们迅速改变了原来落后原始的耕作方式。很快,作物产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郑成功复台后,清政府为了隔断大陆人民与郑的联系,制定了蛮横的“迁界政策”,强令沿海居民均须全部迁往内地,并设界防守。郑成功于是便命令部下招集并运载闽南沿海的居民中不愿内徙者移居台湾。这些移民抵台后,被分配到台湾各地去从事种植业及其他各行业的生产。大陆居民大规模移居台湾,不仅充实了台湾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农耕工具与生产技术,同时还带去其他行业的工具与技能,给台湾的农业及其他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陆移民们在台湾斩茅为屋,勤奋耕耘,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他们与高山族同胞友好相处,教当地的农民烧瓦盖房,种植甘蔗,煮糖出口,引海水晒盐,进行手工业生产等等,为台湾的经济振兴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台湾的水利资源丰富,他们便广筑堤坝,兴修水利,修建了十多处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郑成功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在收复台湾后,他常和随从赴台的文士墨客交流感受,做诗吟咏。明朝遗老等大约800人也先后至台,这些文士与台湾原有的文化界人士一起在台湾著书立说,从事文化活动。郑成功采纳了参军陈永华的意见,建立了发扬中华文化的教育机构,并请文士遗臣及在大陆担任过乡间私塾先生的人从事台湾的文教工作。这些文士传授儒学,宣传爱国主义思想,使中华文化在台湾得到播扬。

郑成功还关心高山族同胞,规定高山族子弟读书可免除徭役,他还让高山族酋长的子弟都去上学读书,使台湾的文化事业逐步得到发展。另外,随着大批大陆移民入台,大陆文化也大量地移植于台湾,并在台湾迅速传播发扬。植根台湾的大陆文化与台湾地域文化互相融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台湾文化。

在郑成功兵发台湾的同一年,被关押在牢狱之中的郑芝龙及郑家14口被清朝统治者通通处死,郑芝龙更遭凌迟残杀。降清的黄梧又向清廷献上“掘郑氏祖坟以泄天下之愤”的恶毒计策。清廷遂派人毁郑氏祖坟,将掘得的骸骨肆意侮辱。消息传至台湾,郑成功悲痛欲绝。

不久,又一噩耗传来:顺治十八年(1661)四月,南明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杀害。

在忠孝之间已付出巨大牺牲的郑成功,再也经受不住这样的双重打击,一病不起。

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误信了周全斌的谗言,派他带兵去杀驻扎在南澳的部将陈豹,陈豹闻讯举兵到广州降清。这时,郑成功的儿子郑锦与乳母私通生子的事又被郑成功知晓。郑成功大怒之下,派其子郑泰去杀郑锦和董氏。当时,有谣言说郑成功要把将领中留在厦门的人斩尽杀绝。周全斌此时从南澳无功而返,便趁人人自危之机囚禁了郑泰,拥立郑锦,沿用郑芝龙的封号称郑锦为平国公,举兵公然抗拒郑成功的命令。

重病中的郑成功听说逆子拥兵造反,狂怒不已,病情遂加重。五月初,这位叱咤一时的民族英雄在愤怒与悲痛中死去,年仅39岁。

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开发台湾。康熙二十年(1681)郑经去世,其子郑克?在兄弟之间的争权斗争中获胜。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攻打台湾,郑克?投降清朝。郑成功复明的梦想就此破灭。

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他为人忠贞,为报答隆武帝的知遇之恩,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用在了谋求复明的大业上。他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将台湾从侵略者手中夺了过来,将台湾同胞从侵略者的野蛮统治中解救了出来。他为将台湾重新纳入中国版图、为将台湾人民重新带回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被台湾人民尊称为“开台始祖”,他的事迹,至今仍鼓舞着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为重新统一而努力奋斗。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5西安事变实录
6汉武大帝
7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8大唐空华记
9红墙档案(二)
10红墙档案(三)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