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六、政治经济学概论

萨伊

【作品内容】

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分篇法

萨伊认为,国家的繁荣取决于财富的增长,而政治经济学,正是阐述财富的科学,它告诉我们财富的本质,它根据关于财富本质的知识,推断创造财富的方法,阐明分配财富的制度与随着财富消灭而出现的现象。按照这个说明,关键之点是要明确财富的概念。在说明财富的本质时,萨伊批评了重商主义把财富等同于货币、重农主义把财富归结为农业中所创造的物质的错误,认为斯密的巨大功绩在于,证明了财富是物品的交换价值,并由此作出关于阻碍劳工生产力发展因而不利财富增长的因素的许多重要结论,从而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按照萨伊所肯定的斯密的观点,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显然不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一般物质财富,而应是以商品为元素形式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财富。但是,在具体论述过程中,由于萨伊用效用来决定价值,实际上把使用价值和价值、把一般财富同资产阶级社会的财富相混同。由此出发,他在推断创造财富的方法,即说明财富的生产时,就用一般生产来代替和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并从一般生产中引出分配财富的制度,说明财富的消费。所以,表面上萨伊虽然肯定了斯密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的规定,但在实际论述中却往往背离了斯密的理论。

关于《概论》的基本结构和“三分法”,萨伊以斯密为出发点,但又提出不同于斯密的理论体系。萨伊批评斯密著作“缺乏条理”,并忽略了对财富自分配和消费的研究。他认为,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财富的生产,而且应分别研究财富的分配和财富的消费。他的《概论》一书就是依此分为三篇,而该书的副标题就是“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这个“三分法”形成萨伊理论的总体结构。

在生产的四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独立成篇的是“交换”。萨伊并非忽视交换,他引以为自豪的“销售论”,他关于加速商品流转的理论,都是直接论述交换的。但是,萨伊却把这些问题放在生产篇中加以考察。这是因为,按照他的生产自行创造需求的销售论,一部分商品过剩,是由于另一部分商品过少造成的。这样,商品交换的矛盾,商品实现的困难,在萨伊那里,就被简单地归结为生产问题。既然商品不存在出售问题,那么,需要考察的就只是出售的快慢及其利益的问题了,而这个问题,在萨伊看来,同样应列入生产篇中。

按照萨伊对自己著作基本结构的说明,第一篇是讨论进行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第二篇是确定价值是根据什么规律在各个成员中间分配,成为个人收入;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消费到生产的成果。在这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作为两者的媒介,表现为中间环节。于是,生产、分配、消费形成一个似乎严整的逻辑联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此赞赏备至,说萨伊是政治经济学领域内最早的一位分类学家,他使斯密的理论具有一种经典的形式,把整个经济科学领域改造成一个严整的、容易观察的体系。后来的经济学家也大多采用了萨伊的分类法,只不过有的加上“交换”,使“三分法”演变为“四分法”。

二、生产论和分配论

(一)生产三要素论

《概论》的第一篇标题是财富的生产。萨伊认为财富的生产也就是价值的创造。在萨伊看来,价值的基础是效用即使用价值,创造效用也就是创造价值。他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生产改变已经存在的物质的状态,使之提供原来所不具有的效用,或扩大原有的效用。

萨伊所说的生产,并不限于物质产品的生产。他认为,诸如医生、音乐家等等的劳动,同样生产效用,这些效用能用来交换别的产品,因而具有实在价值。与物质产品的生产不同的是,他们所生产的是“无形产品”。这种产品的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它不能储积起来形成国民财富。不过萨伊所着重考察的是物质产品的生产。

既然财富的生产,或者说价值的创造,就是使物质具有效用,那么,很明显,生产的要素绝不只是劳动,劳动者从事生产时,需要生产工具,需要原料,需要养活自己的生活资料。萨伊认为,这三者的价值构成生产资本。此外,劳动者在从事生产时,还必须借助自然力,首先是土地。所以,萨伊宣称,商品的效用,也即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土地这三个要素协同创造的,由这三个要素在创造效用中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决定。

(二)分配论

在生产三要素论的基础上,萨伊创立了他的分配理论。在他看来,生产三要素既然都是创造效用,则各个要素的所有者就应分别依据这些要素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取得各自应得的收入:劳动的所有者得到工资,资本的所有者得到利息,土地的所有者得到地租。

在斯密的著作中,三种基本收入是工资、利润和地租,利息被看做是利润的分支。萨伊则把利息作为资本的基本收入,而把利润说成是与资本无关的概念。他认为,企业主和工人一样,都是依靠自己的劳动而取得收入,利润不过是他们的工资的别名而已。这样,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的剩余价值形式――利润,就被排除在经济学的分析之外了。

萨伊认为,工资是劳动的生产性服务的报酬。他把劳动分为三类,并论述了与此相应的三种劳动工资的决定问题。他说,要获得产品,第一,必须研究与这种产品相联系的自然规律,这是科学家的劳动;第二,必须把这种知识运用于有用的用途,这是企业主的劳动;第三,必须完成上述两方面所要求的体力劳动,这是雇佣工人的劳动。以上三种劳动的生产性服务的报酬,形成他们各自的工资。萨伊把这种工资又称为“利润”。他认为,科学对生产提供巨大利益,“科学家的利润”总是低于他的贡献,因此应给以荣誉奖赏。“企业主的利润”则较高,因为企业主要靠自己的信用获得资金,要具有判断力、坚毅和专业知识,他们这种“高级劳动”的供给总是小于需求,其价格也就总是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至于“劳工的利润”,由于社会能保证这种简单劳动的充分供给,由于他们在和雇主的谈判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他们的收入只能维持自己和子女的生存。他断言,工资低会降低产品价格,由此得到利益的乃是消费阶级或换句话说整个社会。

利息是企业主交给资本家的资本的租金,它由资本的生产性服务的等值报酬、即资本的利润所构成。此外,它还包括资本家所冒失去资本的风险的保险费。利息率的高低则依存于借贷资本的需求与供给的比例。

地租是由农民(指农业资本家)交给地主的土地的租金,它由土地的生产性服务的报酬、即地产的利润所构成。不过,这种利润是在农产品供不应求以致其价值超过资本的通常利息并由此形成超过额时出现的。地租量一般按这个利润的最高比率决定。

萨伊关于生产是创造效用以及生产三要素、劳动三种类别等等观点,论述的仅仅是生产的一般条件,或者说是抽掉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的生产一般。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就这个限度来说,萨伊关于生产一般的某些论述,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不能因此忘记不同生产方式的本质差别。

萨伊的以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的分配论,即其“三位一体的公式”,宣布了统治阶级的收入源泉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深受后来一些经济学家的赞赏,并被发展为“分配归算论”。

三、价值理论

生产三要素论的基石是效用价值论,所以,萨伊曾设想在分析生产之前先讨论价值。但是,由于他的价值论同时又是生产费用论乃至供求论,这在一开始又是无法予以说明的。因此,《概论》一书并没有集中分析价值,有关价值的论述主要是在第l篇和第2篇的开头部分。

萨伊并不研究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本质。他说:“政治经济学,只把人们所评定的价值不折不扣地接受下来,作为推论的依据”,所要考察的只是“价值的由来和它的存在的后果”。就是说,只是说明一物为什么有价值以及由此可以推论出什么经济上的考虑。对于价值量,萨伊注意的只是它的外在尺度,在他看来相对价值才是唯一的准绳。

萨伊首先提出的是效用决定价值。在萨伊看来,效用即使用价值,不是价值的前提,而是价值的来源。既然效用是价值的基础,价值量取决于效用的程度,那么,如何测定一个物品的效用程度呢?萨伊看到,对一个物品效用程度的估价,要取决于估价者的判断力、知识、习惯和成见。如果由各个人来估定,它就会变得很不确定。所以,他认为效用的程度是以比较的尺度来衡量,即以具有效用的物品所能交换到的某种物品的数量来决定,交换到的物品数量多表明效用大,反之效用小。这就是说,物品的效用是由物品的交换价值来衡量,在萨伊看来,就是由价值来衡量。所以,他作出结论说:“物品的价值又是测量物品的效用的尺度。”由于物品通常是与货币相交换的,所交换到的货币额就是该物的价格。所以,萨伊又进一步认为价格是测量物品的价值的尺度。

按照效用论,测量价值的尺度是效用,而这里,萨伊又反过来宣称,测量效用的尺度是价值,或者说是价格。这显然是一种循环推论,它并没有解决价值的决定问题。所以,在进入第2篇讨论分配的对象时,萨伊又提出价值的根据问题,并转入对作为价值尺度的价格的考察。

萨伊提出,价格即市场价格,由供求决定。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变动,但不能说明供求一致时价格如何确定,即不能说明价格变动的基础。于是,萨伊又提出生产费用论。他提出:如果任何一种物品的法定价格低于它的生产费用,这种物品的生产就将停止,因为谁都不愿意亏本生产。显然,他把生产费用看做是价格的最低限度,看做是价格的基础。

所谓生产费用,萨伊解释说,就是斯密所谓的产品自然价格,它由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不过,萨伊以他的生产三要素论补充和发挥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劳动、资本、土地在生产中各自提供了“生产性服务”而分别创造并获得相应的收入――工资、利息、地租,作为自身耗费的补偿。因此,生产费用也就是工资、利息和地租的总和,它决定商品的价值。

用生产费用来决定价值,实际上就是用价值来决定价值。因为,构成生产费用的工资、利息和地租本身就是一定的价值额。为了摆脱这个自相矛盾的循环推论,如分配论已介绍过的,萨伊又求助于供求论,用劳动、借贷资本、农产品的供求状况来决定工资、利息和地租。

在萨伊理论中,萨伊的三种价值论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可以认为,效用价值论是萨伊价值理论乃至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萨伊的以生产三要素论及其相应的分配论为核心来宣扬经济和谐的整个理论体系正是建立在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但是,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也给萨伊提供了很大的“效用”,这不仅表现在萨伊要用这些理论来弥补效用论的漏洞,而且表现在萨伊要用这些理论来反对国家对价格的干预。他认为,国家限定价格是极其错误的政策。如果限定的价格低于生产费用,生产将会停止;如果限定的价格与正常价格相等,限定没有必要,反而引起消费者的恐慌;如果强制提高价格,那就是对消费者收入的掠夺,就是对所有权的侵犯。因此,他主张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来调节,认为这样才能建立起生产与需要之间的自然比例。这就是萨伊直接从价值理论中引出的最主要的结论。可见,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乃是萨伊自由主义经济观点的理论依据。

对于生产三要素,萨伊特别强调作为资本的机器以及科学对财富增长的作用。他说,正是这两者才能强使许多种自然力为人类服务,从而增加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降低产品的生产费用,使一切消费者受益,社会日益富足。萨伊认为,由于斯密把财富即价值归结为劳动,他只看到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萨伊写道:分工的作用虽然并不是微不足道,但生产的奇迹,与其说是由于人的劳力的特殊性,倒不如说是由于我们对自然力量所作的利用。由于斯密不知道这个原则,所以他不能建立机器与财富生产的关系的正确学说。由于萨伊生活在产业革命时期,他对机械等自然科学又有较多研究,因此,萨伊比起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斯密来说,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的考察,无疑要广阔得多。萨伊依此而提出的政策,如强调积累资本,主张支持科学、教育的发展等等,对于发展生产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销售论和消费论

(一)销售论

《概论》的第一篇在讨论了发展生产的源泉即生产三要素的作用之后,萨伊用专门一章(第15章“产品的出卖和需求”)来论述商品购买力的源泉和开拓商品的销路问题,并依此提出一系列政策主张,形成了整套销售理论。

萨伊认为,一种商品总是用另一种商品来购买的,一商品的出售就是对另一商品的购买。他认为一种产物一经产出,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由此,他提出了一个根本命题: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也就是说,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

萨伊并不否认现实经济生活中,商品是和货币相交换,而不是直接和商品相交换。但他认为,钱毕竟只是移转价值的手段,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在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这样,萨伊就把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归结为物物交换,而在物物交换中,毫无疑义,买和卖是同一过程,出售同时就是购买,供给也就同时为自己创造需求。

既然产品是和产品相交换,供给同时就是需求,当然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萨伊承认,市场上有时会出现某些货物充斥、无法脱售的情况。他认为,这是因为某些货物的供给超过需求,其原因是它生产得过多,或因为别的产品生产过少。由于某些货物生产过少,别的货物才形成过剩。

萨伊断定,局部的生产过剩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一种产品供给不足、另一种产品过剩的现象,决不会永久持续存在。因为过剩的产品由于价格下降导致利润减少,利润减少会使生产下降,供给减少;而过少的产品由于价格上升导致利润增加,利润增加会使生产扩大,供给增加。因此,各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就会趋于平衡,也就是说,由于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生产总是按照社会的需要成比例地进行。萨伊断定,如果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那也是由于政府当局愚昧无知或贪得无厌而横加干涉的结果,如果对生产不加干涉,一种生产很少会超过其他生产。

萨伊依据供给创造需求的基本命题,演绎出以下四个“重要结论”:

第一,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众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所得的利润也越大。这是萨伊的基本结论。这个结论反对政府对生产的干预,反对政府强迫产品的流转,反对政府从私人手中夺去他的消费,号召资产阶级扩大生产。

第二,每一个人都和全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就可以帮助别的企业也达到成功。一个民族如果在农业方面获得成功,就可促进它的工商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它的工商业的隆盛,也会给它的农业带来好处。他号召所有资本家努力使自己的经济部门的生产达到最大限度的增长。

第三,购买和输入外国货物决不至损害国内或本国产业和生产。理由是,外国产品是用本国产品或它所换来的现金购买的,所以,扩展对外贸易,是给本国产品开辟销路,促进本国生产的发展。这个结论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关税政策。

第四,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只有生产能供给这些手段。萨伊在注解中还着重指出,他所指责的是政府的那种不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无益消费。这个结论批评了为贵族阶级的奢侈作辩护的理论,反对过度的国家开支,特别是维持官僚机构的开支。

萨伊的理论及其各个结论,旨在论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因而国家应放弃对经济的干预,应鼓励自由地发展生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和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因而,它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甚至像李嘉图那样的古典经济学家所推崇。萨伊关于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或生产会自行创造销路的命题,曾经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普遍信奉的教条,被奉为“萨伊定律”。在凯恩斯主义产生以后,它虽然不再是资产阶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但仍不乏信奉者。

萨伊定律,就其所包含的生产和消费的一般关系来看,有其合理因素。萨伊在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即生产出消费对象这个限度内,把握了生产决定消费。而在这个意义上,生产本身的确会创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会自行扩展市场;在萨伊所设想的由于价值规律的调节,生产会按比例地均衡进行的条件下,生产的增长本来也没有什么障碍。问题是在于,萨伊从这种一般关系中推导出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经济危机的结论有欠妥当,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已经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不存在危机。

(二)消费论

萨伊关于消费的基本观点,在生产篇中已经提出。他是从如何有利于财富增长的观点来考察消费问题的。他认为如何处置产品价值中扣除已耗费物质的价值之后的“剩余价值”非常重要,只有把这个“剩余价值”用于生产性消费,而不是用于非生产性消费,才能带来利润,生产资本才能积累,社会财富才能增长。他强调“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对财富增长的决定意义,说资本虽然可以通过节约获得,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扩大生产来获得。把“剩余价值”节约下来以扩大资本并不会减少消费。因为生产会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而扩大,而在生产扩大的情况下,增加消费的同时,社会财富仍然可以增加。所以消费和节约并不是不相容。

在生产论中讨论生产性消费后,《概论》的第三篇重点讨论了非生产性消费。非生产性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政府为公共目的而作的消费,两者构成国民消费的总和。它来自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收入,这是对非生产性消费最早的表述。

萨伊提出非生产性消费的一般原则,认为最适宜的消费应是有助于满足实际需要的消费;最耐久、好质量产品的消费;集体消费以及和道德标准相符合的消费。萨伊认为贫富的大不均,有碍那些必须看做最适宜消费的选择。萨伊所反对的是占有大量财富的贵族阶级,他指责他们纵情行乐,迅速花费,进行不符合道德标准的消费,造成虚假需要,使真实需要得不到供给。萨伊认为,好的消费风气,要靠政府提倡,政府对全国消费的性质都起极大决定作用。

关于个人消费,萨伊的基本观点是:既反对奢侈,也反对吝啬,而主张节约。萨伊认为,只有把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积累,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财富的增加。奢侈会浪费并毁灭应当成为劳动的支柱的资本,而吝啬不是为着消费或再生产而积累,只是为着积蓄而积蓄,同样不利于生产的发展。针对法国当时的情况,萨伊着重反对奢侈,批驳了各种宣扬奢侈的论调。他指责消费促进生产,因此节俭不利于国家繁荣的理论,是“倒果为因”。因为,收入只能通过生产性消费增加,绝不能通过奢侈性消费增加,而除非消费者收入增加,否则这种消费对生产的鼓励不能增加。萨伊还批驳了鼓励人花费或消费,就是鼓励人生产,因为人无所得就无从花费的说法,认为花费的愿望并不一定能促使人产生工作的兴趣,而且这种只讲消费不进行积累的人,不能增加资本,也不可能进行扩大生产。非生产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的不同之处在于,随着被消费的产品效用的消灭,它不再具有价值,不再是财富的一个项目。萨伊主张消费应当参照消费者的财产、身份与需要来决定,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这种以自己的收入为基础,合理地使用收入的消费,就是“节约”。萨伊的这一主张包含着适度消费的思想。

关于公共消费,萨伊强调政府应研究每一次满足社会需要所产生的利益,是否超过为此而牺牲的价值。针对法国当时的情况,萨伊极力反对华丽增进国家的繁荣,浩大的政府费用对国家有利的说法,提出国家应“厉行节约,不竭泽而渔”的主张。在讨论国家消费的用途时,萨伊认为,民政与司法费用、陆海军费用以及公共慈善机关费用是需要的,但应限定在最必需的限度内。萨伊认为,公共教育费用有助于财富的增长,他指出:随着科学的每一个进展而来的,是社会幸福的增进。因此,国家应维持学术机关和最高学府,同时应提高劳工阶级的知识。关于公共建筑费用,萨伊主张用于修建道路、桥梁、运河等土木建筑工程,反对修建宫殿、“凯旋门”之类的没有效用的公共建筑物。

萨伊还讨论了收集国家费用的途径――税收和国债。萨伊提出:政治经济学者的任务,在于阐明所征收产品的性质,分配负担方法所产生的后果,以及租税实际上归什么人负担。他认为,税收以及国债都是从个人收入转归政府,使资本退出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消费。因此,最好的财政计划是尽量少花费,最好的租税是最轻的租税。关于征税原则,他要求税率适度,征税费用小,课税公平,为此应采取累进税率。萨伊认为,对一个物品所课的税,决不能使这个物品的价格按全部税额增高,除非对该物的总需求保持不变。所以,税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的,而各自负担的比重则是变动的。

萨伊的消费理论反映了反封建时期的工业资产阶级的愿望。它要求建立廉价政府,既保障资产阶级的所有权,又不加重这一阶级的负担;它反对封建贵族的奢侈,主张节约消费,保证积累,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和国民财富的增加。就这些基本点来看,萨伊的理论是和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消费观相一致的,但是却与他本国的传统思想相背离。在小农占优势的法国,萨伊以前的经济学家,如重农学派及其先驱人物,都强调消费,并认为消费创造收入。这是因为简单再生产实质上是以消费为目的的。在萨伊的时代,这种观点显然已落后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而被抛弃了。

【简要评述】

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将斯密的经济理论条理化和系统化,以简单概括的方式,把它介绍到法国和其他欧洲各国,被译成各种文字,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广泛流传。萨伊也因此受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的称赞,被誉为“科学王子”、亚当?斯密的“伟大继承者”和欧洲大陆的政治经济学权威。他适应当时资产阶级的需要,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部分成分分离出来加以发挥,创立了法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萨伊的销售理论曾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做是对政治经济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把它称之为“萨伊定律”,并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供应学派的理论先导。萨伊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三分法、效用价值论、生产三要素、三位一体分配论和销售论等,对以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为后来一些经济学家所继承。

萨伊的经济理论特别是经济政策部分还存在着明显的反对封建主义的倾向。他反对重商主义学说和政策,反对奢侈浪费的风气,提倡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机制,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等,成为法国资产阶级荡涤封建残污,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武器,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

(潘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4、25、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萨伊,经济学精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