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nov2016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到一个月,七月底北平沦陷,日军开进北平城。 其时,身为一家顶梁柱的父亲还不足30岁,从大学毕业、工作才两年,把母亲等从湘西老家接出团聚也才两年。其时,我刚1周岁,姐姐9岁,母亲怀有身孕,上有祖父,还有一位原在北大读书、因病休学的堂叔也住我家,皆为老弱妇孺。 之后,我们一家人在日寇占领的北平城生活了整整八年。堂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看了最近陕西老兵从印度归来的新闻,想起了两件事,都是当事者当年的亲自讲述。 一。滞留印度的一个陕西籍和尚的故事 那年,我大学毕业,第一次分配不顺利,名额划归市里,等待市政府再分配。因无收入,允许暂住市人委招待所,那是1961年的冬天。遇到同住招待所的一位穿和尚衣服的宗教人士,看起来四、五十岁的样子。慢慢相熟以后,在大家围着火盆烤火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日本人占领北平后,老百姓日子都难过。大人孩子还都得特别谨慎,就怕不小心惹出什么麻烦。那时,街道上的小孩子没什么玩的,记得就是玩些纸烟盒,弹球,斗蟋蟀,放个风筝什么的,却不料有时孩童嬉戏也会惹祸。 一件是自己家的事,把我吓坏了。 40年代的北平,人口不是很多(看到有文章说是80万,我自己全无概念),但卫生状况极差。宣武门外居民区,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7周岁才上小学一年级,不知是当时规定,还是我上学晚了。之前,上了一年幼稚园(那时父亲可能还在职),就在永光寺中街上,永靖会馆斜对门,特近。幼稚园里挺好玩的,学了很多儿歌童谣,至今还记得好几首。 幼稚园'毕业'生,无须考试,直接升入和平门外、虎坊桥附近的北平市立梁家园小学就读。学校地处和平门外,南新华街以西、骡马市大街以北。梁家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平南城宣武门附近的杂院里长大,从小就和城墙、城楼、铁路、护城河,有很多亲密接触,留下深刻记忆,有着一份特别的情感。 最早的记忆是,小时候,我和弟弟坐在竹制的双坐位孩童车(有四个轮子)里,爷爷推着车,带我们来到城墙外边、护城河沿的柳树荫下纳凉玩耍。听知了喧噪,看环城火车,看四周热闹,看过往行人和车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1948年11月29日,共产党所属东北野战军会同华北军区主力共100万人,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联合发起平津战役,与国民党军傅作义部60万人展开决战。 12月12日,北平城被解放军包围,南苑机场失守,国民党军气脉已竭,力不能支,平津即将陷落。蒋介石急派飞机空投手谕致平津守军各军长,以鼓舞士气。手谕末尾以悲壮无奈的口气道:“固守待援,不成功,便成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从这一篇开始,以后所写大多是我自己记忆中亲历或亲见的情景和事件,应该是五、六岁以后,也就是北平沦陷期间1941年、1942年以后的事情。 宣武门外的永靖会馆,是一个普通的标准四合院,青瓦屋顶、青砖墙壁和地面。位于南北走向的永光寺中街上,坐西朝东。大门开在院墙的东南方位。进大门,左手边是整个院子的东南角,有一个储物间,放些杂物。院子的西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7-01-20 14:21:37)

一直觉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家在北平居住的宣武门外“永靖会馆”,可能和湘西酉水河畔两个相邻的县:永顺和保靖相关。查了一下,果然是属于湖南省的会馆。看到一本《北京湖南会馆志略》,当年仅湖南一省在京会馆就有21处之多。 早就听说,京城“会馆”,起先是因明清两朝在京城举办科举考试而兴起的,是各地学子赴京赶考,京官及候选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北平,一直到11周岁后,离开北平回湘西,那里是父母亲的老家。记事前的一些事情多是听母亲讲述,父亲不爱讲话,更少和子女交谈,好在母亲喜欢讲话。 父亲是一众堂兄弟中年龄最长的。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姐姐在湘西老家出生,也是“长(chang)”字辈的第一个孩子。之后,父亲只身一人去北平读书,母亲则带着姐姐,和祖父祖母一起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曾祖父生意基本平顺,儿子们没出息,就那样了,孙儿一辈在成长。长孙中学毕业,刚成年,娶了所里(也叫乾城,现吉首,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张姓读书人家的女儿,也知书识礼。 谁也不曾料到,在某年突遭大祸,应了那句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母亲说,曾祖父晚年遭遇了一生中最大劫难。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6]
[7]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