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博文
(2007-02-14 17:25:43)
传说:古时战乱年代,不少百姓家破人亡,沦为乞丐(杭州俗称叫化子)。一天,有一叫化子弄到一只鸡,可又缺锅少灶。饥饿难忍之际,他便仿效烤红薯的方法,用烂泥将鸡涂包起来,放在石块垒成的“灶”上拾点干柴煨烤,过了一会儿,泥干鸡熟,他随手拿起放在地上,鸡毛脱落,顿时香气四溢。叫化子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后来,这种泥烤技法传入菜馆、酒楼,厨师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7-02-14 17:25:43)


作者:梁实秋
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他旅游西南某地的时候,偶于餐馆进食,忽闻壁板砰砰作响,其声清脆,密集如联珠炮,向人打听才知道是邻座食客正在大啖其糖醋排骨。这一道菜是这餐馆的拿手菜,顾客欣赏这个美味之余,顺嘴把骨头往旁边喷吐,你也吐,我也吐,所以把壁板打得叮叮噹噹响。不但顾客为之快意,店主人听了也觉得脸上光彩,认为这是大家为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07-02-14 17:25:43)
一家店每天只卖10只鸡,有这么夸张口伐?听这消息,我有点纳闷。
  那店开在梅龙镇广场3楼———赫赫有名的“天府传说”,有非常招人喜欢的石烹菜,什么石锅腰花、石烤草虾、石烹牛蛙……我有一次晚上8点去,居然被门口的领位客气地“挡”住,说:“稍等,翻台面太多,桌布用完了。”什么!吃饭难道还要自己带桌布。牛!
  呦,牛的事情好像又发生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由上海市餐饮行业协会、饭馆114网等联合举办的首届新上海菜评选活动,昨天在圆苑酒家举行终极决赛,和平饭店糟香浓汁四宝等20道菜肴最后分获金筷子奖和银筷子奖,另有20多道菜肴获新上海菜优秀菜品奖。
  上海菜源远流长,却一直难以打响品牌,成为上海餐饮业的隐痛。此次新上海菜评选旨在振兴上海菜,以体现和发扬海纳百川、勇于创新的海派文化。评选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7-02-14 17:25:43)
又名“松鼠鳜鱼”,松鼠桂鱼是苏州地区的传统名菜,江南一带将此菜列为宴席上的上品佳肴。在其他地区,用桂鱼制作的菜肴一般以清蒸为主,而制作成松鼠状的菜是苏州首创。
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扬州,广游扬州的名胜美景,心情十分高兴。他微服走进了松鹤楼,见神台上放有鲜活的元宝鱼(鲤鱼),他执意让随同拿下做好供他食用。但在旧时,神台上的鱼是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7-02-14 17:25:43)
西湖醋鱼是用鲜活的草鱼为主料制作
相传古代有宋氏兄弟二人,他们聪明过人,才华出众,虽有满腹文章,却始终怀才不遇,二人长年隐居西湖湖畔,以打渔为生。哥哥的妻子是一位能干而又漂亮的江南女子,当地一个恶棍大官人早盯上了她,对她怀有不良之心。为了霸占这位良家妇女,那官人凭借自己的权势,将她的丈夫害死。宋家叔嫂悲愤万分,上诉官府,以求申冤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7-02-14 17:25:43)


经典的菜,总是令人念念不忘,苏式红烧肉便是此中一例。夹一块,往往还沾着浓浓粘粘、香喷喷的红汁,像拔丝香蕉一样能拔出油丝来;咬一口,酥烂适宜,肥肉滑而不腻,瘦肉嫩而绵软;红亮亮的肉皮则是一咬即烂、入口即化。今天这位厨星给我们带来的便是经典的苏式红烧肉,这道透着浓油赤酱的美味,也是她的最爱。
  厨星六号
  孙景晶
  在网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7-02-14 17:25:43)
最近,街头的土家烧饼卖得红火,多吃了也觉兴趣索然。倒是那老上海记忆中弄堂口的葱油饼,香飘数里,价廉味美,让人念念不忘。
  在上海街头,还有一些做饼的店家,不讲吆喝,不讲装潢,照样招来拥趸无数。
  好吃的葱油饼———外脆里酥
  一个炉子,一罐液化气,一张放着面粉糊、香葱盆碟的桌子———可就是这么个盘踞在新村弄堂口的路边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7-02-14 17:25:43)
餐饮界有这样的说法,说是在中餐里头,冷盆做得最好的要数上海。
  这个赞誉,作为上海人来讲,多少是有点意外,受宠若惊的。四大菜系,上海算老几呀!
  以前请北方来的朋友到饭店吃饭,照例先上冷盆,人家动筷子真文雅,夹一块在嘴里要嚼半天。后来朋友来上海多了,对上海有所了解了,才说了实话。说是早知道上海人小气,请吃饭的时候才知道是真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7-02-14 17:25:43)
鹿鼎记里的韦小宝有七个老婆,这个饭店的老板也叫韦小宝,他有几个老婆就不得而知了。记得以前他的名字不叫韦小宝,不知道什么原因,给的名片赫然印着这三个字。人没有韦小宝那么活络,但头脑可是一流,想法蛮特别的。
  很早就认识他了,生意越做越大,人也越来越“丰满”,和我在一起反差很明显。普通话中带着强烈的四川口音,讲快了很难听懂。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