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榕:我所认识的沈从文
文章来源: 逍遥白鹤2018-07-17 18:44:10

      50年代初我曾投入五反运动,为避免国宝流失,去瓷器收藏大户赵家清查。朱漆大门、庭院深深,与老人同住的仅一跛女、一老仆、一巨犬。老人祖父曾任崇文门提督,珍藏瓷器皆出自宫内,据言八国联军进宫抢劫,瓷器大多流失。赵父奏请向民间收购,获准在东四一饭庄楼上张榜回收,后因宫内无银,赵父自己收购不少。老人瘦小,两目炯炯有神,一口京腔,语多诙谐,令人捧腹。浦仪出宫时,他随父进宫清点瓷器。问他可曾见到溥仪,他说:我?我在院里冲墙角跪着呐!出示所藏瓷器,令人目眩神移:一绿瓶裂纹中闪耀金星,古月轩薄透如纸,变色瓷恍如魔幻……政府很快派专家鉴定。解放初期这方面专家不多,派来了沈从文先生。我在上中学时就听说过沈先生的名字,知道他是位名作家。先生身材不高,戴近视镜,讲话很快,像是和思想赛跑。一进赵家,面对琳琅满室,立即全神贯注,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了!当他来到四五件宋代钧窑瓷器面前时,面色凝重起来,轻轻托起一件,反复审视,喃喃自语道:……不会是真的吧?身边的赵老听到,立即跳了起来,大声吼叫:什么?你说我这瓷器不是真的?好像要扑上去和沈先生拼命……“五反时,一般人多是掩盖家藏珍品;赵老人相反,他是嗜瓷成癖的人:每日饭可不吃,觉可不睡,但必拿出家藏瓷器,一一摩挲赏玩。当时在场的人都笑了。我想沈先生可能是刚刚从事文物研究,一下见到这么多钧窑,惊喜之下才情不自禁的。

      1958年人艺排《蔡文姬》,请沈先生当顾问。他把全组人领进历史博物馆,捧出大量资料,引经据典,给大家讲解了几个小时,每份资料里都插有他事先做好的标签,看来他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了介绍宋画《文姬归汉图》,他捧出两函台湾影印的《故宫博物院藏画集》,按照线装书式样装帧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2年排《武则天》,再度聘先生为顾问。先生认真读完全剧,然后列出关于《武则天》一戏的参考材料。稿纸10页共64条,用毛笔楷书写成,详细介绍了与剧中人物形象有关的资料。如四、敦煌二二窟贞观十六年壁画维摩说法图下部帝王与侍从执宰大臣(执宰大臣特别重要,历传有线勾复本稿,必需从这个画上装扮朝臣);五、又一九四窟同画(时代较晚,武后高宗出行仪仗仍可参考)。上注:裴炎等装束相貌必需参考此二幅。其余举凡唐代初期服装、坐具、会茶场面、书斋布置、刑具、审案、绸缎染织、莲子羹盛器……无不具备,再次展现先生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文革后听说香港出版了沈先生的历代服饰图册,先生的小说著作也开始出版了。十年浩劫乍过,我被小说中那些宽宏、关怀、善良、爱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不禁掩卷深思:在当时那样苦难的环境里,先生是如何挖掘出那许多充满乐观希望和真挚爱情的善良之心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不正是像沈先生那样众多的中华知识分子的写照么。

 

——摘自《我与北京人艺》 郑榕著 东方出版社出版

《生活时报》20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