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的黄金十年
文章来源: 心远地自偏2006-11-07 07:39:02

 

 最近和我们单位的不少高官很打了些交道,其中有做技术的,也有采编方面的,职务都很高。只在有限的几个director之下,也就是说基本上是六人之下万人之上。

发现一个很奇怪的规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很年轻,至少是在我这个接近中年的熟女眼中。不由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说其实一个人在职场真正蓬勃发展期只有十年,即35-45岁。35岁以前做中层干部,人家觉得你嘴上没毛,没有历练。45岁后人家又觉得你太老了,没有冲劲和热情。所以如果在45岁的时候你还没有在单位达到一定的层次,那基本上退休的职位也就可以预见了。从我们单位的这批高管来看,这条定论似乎是对的。

想想挺悲哀的,我们从六岁开始就被人赶着读书,一直读到二十多才跑到社会上找饭吃。那么长的准备,压抑的童年,考试与苦读只是给那黄金十年用的,好像投入和产出很不成比例。而这十年中的升迁之路中有多少是运气成份,又有多少才是和你少年读书时打下的基础有关呢?可能很小。不要忘记,每当我们在背后议论某个高层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酸溜溜地说‘他/她只不过是 right person at right time!'不服气之情溢于言表,就是例证。

前一段时间,一个朋友的朋友来英国读MBA,因此和我有了一点联系。此人是国内的名校毕业,研究生毕业后去美国的又一名校读博士,七年,然后是三年的博士后。他涉猎群书,有自己的想法也肯定非常聪明。可是,35岁的他还没有一点真正的社会工作经验,即便是MBA读完了又能怎样?我因为和他不熟,电话中实在不好意问他读完书的打算。心里却有很多悲哀 -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可是我们没有被告知并不是在书中待得越久,我们将来的黄金屋就越大!可是等我们可以自己做出正确判断的时候,也许已经错过了进那扇门的时机了。

我并不认为可以用一个人的职场成就来判断其人生的幸福感。上天给了我们一个或长或短的人生,很多的我们用了这人生多于50%的时间在工作和学习上。想想因此失去了多少看花听鸟,晨睡夜奔的快乐,回首沧桑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觉得很冤枉?

所以,出名要趁早,读书只要不太少!

ps,一直很喜欢陈弈迅的那首歌‘十年’。淡淡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