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雨中回顾
文章来源: 水沫2018-06-01 12:43:29

昨天傍晚,走出门外,发觉天还在下雨。雨不大,滴滴答答的小雨,不似江南那般缠绵悱恻如丝淅沥的毛毛雨,是清朗透亮疏落有致的北方的小雨。

一眼望过去,感觉不到在下雨,但是看地上积水的地方,有雨点激起一个个漩涡,慢慢地一圈圈不断地向外荡漾着。鸟叫声此起彼伏,像是在开音乐会,有欢快啾啾的,有婉转圆润的,有悠扬高亢的,在树丛中穿越,伴随着檐间滴答的水管声,地上淙淙的流水声。

满目都是绿色,社区已经建成十年了,门前的树开始长大,连成了一片葱茏的绿荫。小溪周围是自然原始树木,有几棵参天大树,向着天空开枝散叶。天空是青灰色的,有许多层层叠叠的云,浓处如墨,正前方一片云晶莹透亮闪着光芒,可以想象云那边的阳光正极力要穿破云层。

雨中的一切有一种柔润的韵致,树木绿得水灵生动,偶尔有水滴从树上落下来,门前的草蓬上有滚圆的雨滴,亮晶晶的珍珠一般,地上的草坪青翠欲滴,空气清新而芬芳。

这两天,在看一个电影《Midnight in Paris》,还没有看完,但开篇的的巴黎风光,美得如梦如幻,如诗如画,尤其是雨中的巴黎,五颜六色的的伞,湿漉漉的鹅卵石路,水濛濛晕黄的灯光,是一首流动的诗,一场流动的盛宴。

开篇男主和他的未婚妻有这样一场对话。男的是一个文艺浪漫的作家,他迷恋雨中的巴黎,他说: Can you picture how drop dead gorgeous this city is in the rain?

他的未婚妻是一个现实的人,她说: Why does every city have to be in the rain? What's wonderful about getting wet?

这就是文艺的人和现实的人对于雨完全不同的感觉。

我年轻的时候也会在春天的细雨中漫步,让雨丝打湿自己的发辫,在雨中的绿色中沉醉,现在很多时候是麻木了。昨天傍晚我本想出去散步,结果发觉下雨了,便只是站在门口的屋檐下,赏了一番雨中的景物。

《Midnight in Paris》是一部向巴黎的旧时光敬礼的影片。每到巴黎午夜,就会有一辆马车将男主送到黄金年代的巴黎,在那里他遇见了海明威、毕加索、艾略特等才气纵横的大师,跟他们推杯换盏,把酒言欢,跟他们漫步巴黎,谈笑风生,那是一个名流荟萃的年代,一个流光溢彩的年代。这部电影满足了一个文艺青年对于巴黎的所有梦想。

记得小时候看《居里夫人》的电视剧,也是很激动地看见一个又一个闪光的名字在剧中呈现,居里夫妇、朗之万、玻尔、爱因斯坦等人类最强大的头脑在剧中是有血有肉的人物,让人心生亲切。那时居里夫人也在巴黎,那个年代除了文艺界,科技界也是天才纵横,星光最为璀璨之时。

我大概从来都不曾是文艺青年,倒曾经是科技青年。看《居里夫人》时,我也梦想过自己能够到那个年代,在巴黎,跟居里夫人一起学习工作,探索世界。

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的人,比如《Midnight in Paris》中男主的未婚妻,一类是有梦想的人,比如男主。当然有梦想的人并非一定是文艺的人。

我年轻的时候有过两个梦想,一个是做作家,一个是做科学家。这两个梦想一个也没实现,全都输给了现实。

考大学的时候,学文科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即被大家否定。那个时候是理工科至上的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为我文理均衡,倒也没有觉得什么。现在有时写文章,感觉自己底蕴不够,便会憧憬一番:倘若我学了文科,那么应该会。。。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许学理工是我正确的选择。因为我很容易在工作中因为技术出众而放出光彩,在文字上面却时常自觉才气不够。

至于另一个做科学家的梦,当初出国时我的导师谆谆教诲,殷切期待,到了美国也是有去做PHD的机会。记得那时我同时拿到两个OFFER,一个是CS系的硕士,一个是EE系的博士,都有资助。那个EE系的导师,非常年轻,土耳其来的,我跟他一次面谈后,他就决定给我OFFER。可是我后来考虑再三,CS的硕士只需一、两年,很容易找工作,当时在美国生存的第一个目标是找到工作。当我告诉那个年轻的土耳其教授我的决定时,感觉他好受伤的样子,年轻的教授第一次招收博士生,不料被拒绝了。而我从此之后也跟做研究绝缘,一直都在做应用。

人到中年,其实是可以重拾梦想的时候。读博士做科学家是不可能了,好在家里已经有两个人有PHD和MD,作家的梦倒是小有尝试,虽然天赋不够,但是作为爱好还是带来不少乐趣。

在下着小雨的傍晚,我站在门前,将自己人生所有的梦想细细想了一遍。有的梦想已经实现,有的梦想此生已无可能,有的梦想,也许可以在文字中带着自己的想象飞扬,这或许就是写博客的意义。

侨报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