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孝”对现代社会的不适应
文章来源: 冰河之隙2018-12-30 07:25:02

“孝”是儒家思想的两大理念之一(另一个是“仁”)。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孝”。儒家“孝”的核心是什么?《论语》里提到:子游问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成白话文就是: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奉养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要饲养。父母和狗马都能养活,如果不能尊敬父母的话,那么奉养父母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

 

也就是说,儒家提倡的“孝”的核心是尊敬。可问题是:尊敬这个情绪不是说有就有的,只有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有发自内心的佩服的时候,尊敬之心才会油然而生。如果对方生不出尊敬之心,还非要强迫对方尊敬,换来的可能只是内心更加的轻视。

 

我们再了解一下孔子在那个年代提出“孝”的核心是尊敬的原因:人类的生物特性就决定了人必须把更多的精力资源给下一代而不是上一代才会繁衍下去,那时候还没有现代的养老制度,所以老人最大的恐惧就是孩子不抚养自己,为了让孩子能抚养,就创造性的提出了“孝”,希望孩子从内心尊敬自己,而愿意抚养自己。后来,估计儒家学者们也注意到尊敬这个情绪不是说有就有的,便更富创造性的把“孝”和“忠”划了等号,有了“举孝廉”做官,仿佛有了孝顺就具备了一切工作能力,孝顺父母不再是强制的思想改造,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可以当官发财,这样老人就可以更放心孩子们一定会孝顺自己了。

 

现代社会早已不同于古代,随着社会经济/福利/养老制度的提高,人们对于老无所养的恐惧在减少,社会的人才选拔和家庭的私事也基本分开。就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而言,其实孩子长大后对老去的父母感情可以有很多种,比如理解,包容,爱护,甚至是慈悲,而强调“尊敬”不仅无助于良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的建立,还是很多父母与孩子矛盾的根源。由于中国近代社会时常的巨变,每代人之间常常都有巨大知识,财富,价值观的变化与鸿沟,父母想要让获得孩子发自心底的尊重,更加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家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并不好的原因。

 

我认为现代社会应该强调父母要努力赢得孩子的尊敬,而不是应该假定孩子no matter what必须尊敬父母。一些父母觉得自己生了养了孩子,那孩子对自己的尊敬是必须的,感恩是必须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这个逻辑其实不通,为什么?做个类比,一个国家的政府觉得自己养了人民,那无论这些人民生活怎样,都必须对这个政府无条件的效忠。这个逻辑现代人看来合理吗?如果合理,那北朝鲜那些为了能更好的活下去脱北的人们就一个个都是大逆不道的,应该饿死才对。我想现代人应该更认同一个政府应该努力让人民生活富足,言论自由,免于恐惧,从而来赢得人民的支持。

 

同样的道理,父母不应该认定孩子是必须要尊重自己的。客观上说,生孩子是父母的选择,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所以孩子长大前,对孩子抚养教育是父母对自己选择所应付出的责任,没必要强调孩子对自己的亏欠。赢得孩子尊重,并不是溺爱或者棒打,也不是让父母一味的付出,而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人格上的魅力,比如说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性格/能力上的优点并传承给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活出了人生的意义;能感受到父母也会分享软弱,承认错误;能感受到父母对不断长大的孩子的尊重与信任。强调父母要努力学习赢得孩子的尊敬,对父母是个好事情,因为父母会因此而不断反思与进步,孩子也会从中受益,这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大有裨益。传统的“孝”文化会让父母停留在自己不需要改变,是孩子的思想有问题的态度,这样无助于父母的进步,以及对孩子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