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对法国小城敦刻尔克(Dunkerque)的熟悉,都来自于二战期间的敦刻尔克战役和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德军绕过德法边境的马其诺防线,偷袭了法军防御薄弱,被认为很难穿越的的阿登高地。法国没想到,它花了巨资修建的,自以为固若金汤的“九阴白股掌”防线,被德军“小手一勾”,就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当英法联军意识到他们被德军从后方包了“饺子”时,他们面临着40万军队被赶进英吉利海峡的命运。为了避免全军覆没,英法联军要尽快把军队从英吉利海峡撤回英国本土,但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法国港口只有三个,其中两个被德军占领,于是第三个港口敦克尔克成了他们绝处逢生的最后希望。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
这场被命名为“发电机行动”大撤退太有名了,以至于敦刻尔克不仅成了败退的代名词,也成了奇迹的代名词,英法美和荷兰还专门给这次大撤退拍了一个电影,名字就叫《敦刻尔克》。在大撤退中,英国动用了驳船、货轮、汽艇,甚至渔船和游艇等一切能在水中漂浮的工具,从5月26号英国海军正式下令撤退命令后,到6月4日敦刻尔克被德军攻陷,英法联军在短短9天内,共撤出了33.8万多人,其中包括9.5万法国人。
但是,为何英法联军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在德国空军和陆军眼皮底下撤走这么多的人呢?从横渡的路线来看,从敦刻尔克到英国共有三条航线:最短的40海里航线已被德军炮火封锁;第二条55海里的航线上布满了英军的水雷;最长的90海里,需要6个小时,但这条航线全部暴露在德国空军的轰炸范围内。而在敦刻尔克的40万英法联军完全被压缩在狭长的沙滩地带,三面是德军,前面是大海,德军可以在任何时刻碾压英法联军。可诡异的是,希特勒在24号突然对精锐的装甲部队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这让英法联军赢得了宝贵的撤退时间。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
中国人常说:“事出反常必有妖,人若反常必有刀,言不由衷定有鬼”。我不相信完美制定了敦刻尔克战役进攻计划的希特勒会脑子发热发出这种命令,后面有没有英美跟希特勒的媾和,只有把希特勒从坟墓里揪出来才知道。不过,众所周知的是,巴黎6月14日被德军占领,随后法国跟德国签订了投降协议。协议规定:法国北部大片领土,包括全部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的港口全部归德国,法国成了敦刻尔克战役的大输家。
我因为这场轰动全世界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和奇怪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所以在圣诞节期间的荷比卢之旅中,直接把车从比利时的布鲁日开进了离比利时边境10公里的敦刻尔克。一路上都是测速摄像头,但比利时境内的摄像头闪烁着红灯,而敦刻尔克的闪烁着绿灯,我心惊胆战地看着仪表盘,生怕超速被拍下来。可喜可贺的是,我在此行中一个罚单也没拿到,不像夏日里的法国行,罚单一拿就是一双,开创了我在国外自驾的新记录。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
无良租车公司的罚单
如果我超速拿罚单“罪有应得”,那在我收笔法国夏日之旅时收到的罚单就比窦娥还冤了。罚单上写的超速日期是8月5号,而我7月上旬就还车了,8月5号这一天我正在飞往加拿大班芙的路上。这个缺德的Alamo租车公司用我的名字把车租给了别人,可是“好孩子”的我根本没想过租车公司会如此不讲信用,收到罚单的我第一时间便把45欧元的罚金付掉了,付完之后我才看到罚单的日期、时间和地点。租这辆车的人是在子夜从巴黎开往沙特尔(Chartres)的路上被罚的,那里有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教堂。
我赶紧给信用卡公司打电话说明原委,信用卡公司说他们会帮我解决。这就是我喜欢美国的原因之一,你的自由和权利永远可以得到保证。不过,为了我良好的信用,我不准备麻烦信用卡公司了,我打算自己解决。明年夏天,我正好从巴黎飞印度,那个时候我会拿着付款凭据去租车公司,看看他们会不会耍无赖。如果他们不还我,我也会原谅他们,毕竟租车时他们免费把我租的电子车换成了混合动力车,解决了我的大麻烦。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
圣诞期间的敦刻尔克,真冷清啊,大街上一个人也没有。我不懂法文,连路边停车付费也不会,只好一溜烟开到了英吉利海峡边的免费停车场,然后从停车场走进了敦刻尔克市中心,一边走,一边回味敦刻尔克的历史。
历史上的它,跟荷比卢是一家的,都属于大名鼎鼎的尼德兰。在尼德兰以前隶属佛兰德伯国,这个伯国的伯爵与诺曼底、香槟、图卢兹、勃艮第和阿基坦的伯爵同属法兰西的六大贵族,这些贵族建立的伯国或公国在法兰西的历史上像沉甸甸的麦穗一样不可或缺。佛兰德伯国在基督诞生后的第一个千禧年来临之际,开始改头换面,曾经被诺曼人蹂躏的土地终于平静了。随着水磨和风磨等的革新和普及,佛兰德伯国靠着英国的羊毛而成了毛纺织手工业中心,进而成为了欧洲的工商业中心,富可敌国。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
这个伯国的伯爵鲍德温九世因参加了攻破君士坦丁堡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而在1204年被推选为了东罗马帝国,即拉丁帝国的皇帝。可惜他于次年即在抵抗保加利亚帝国入侵的战斗中被俘,并被杀害,此时,法兰西正处于第一个自称“法兰西国王”的腓力二世统治时期。法王一看机会来了,趁机把伯爵的两个女儿带到巴黎抚养,同时让佛兰德伯国宣誓效忠法兰西。最后,腓力二世于1214年在法兰西史诗级胜利的布汶战役后,不但把跟英国穿一条腿裤子的佛兰德伯爵沿巴黎街道游行,而且侵占了他的领土,敦刻尔克自然在内。
但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又富得流油的佛兰德伯国不可能在法王的“枕”边安睡,一旦法王王权衰落,这里便会起纷争。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它并入勃艮第公国,这个公国奠定了日后神圣罗马帝国期间最富裕地区的尼德兰的根基。当神圣罗马帝国的无敌舰队在1588年被英国击溃后,神圣罗马帝国的好日子到头了。没过多少年,敦刻尔克所在地划给了英国,英国等这一天等得头发都白了。可敦刻尔克还没在英国手中捂热多久,法兰西的路易十四就横空出世了,这位“太阳王”迫使英国国王于1662年以40万镑的价格把敦刻尔克卖给了他。但敦刻尔克并未迎来盛世,它成了海盗和劫掠者的天堂,大仲马著名小说《铁面人》中常年带着面具的神秘主角也在敦刻尔克被捕。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
今天,名字来源于荷兰语,意为“沙丘上教堂”的敦刻尔克是法国勒阿弗尔和马赛之外的第三大港口。整个城市纤尘不染,一片和谐,只是圣诞期间的它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和霏霏的细雨中显得有些萧索,像没睡醒似的。我冻得哆哆嗦嗦地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心想冬天来这些低地地区真是花钱买罪受。
如果夏天来敦刻尔克,应该是很享受的。它跟大西洋岸边的埃特勒塔有点儿像,港湾里都停着游艇,只是港湾旁没有埃特勒塔的诺曼建筑。我沿着港湾,穿过由老仓库改造而成,介绍了敦刻尔克历史的港口博物馆(Musée Portuaire de Dunkerque),来到了市中心广场。广场上同样人迹罕至,只有红色的敦刻尔克几个大字和绿色的草坪,还有不远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两座钟楼在无声地欢迎着远道而来的我。
敦刻尔克港口博物馆
敦刻尔克市政厅
敦刻尔克市政厅
敦刻尔克市政厅
敦刻尔克市政厅
其中一个钟楼是市政厅的。到了市政厅,我终于感受到了节日气氛。市政厅前张灯结彩,还播放着关于圣诞的歌曲,这让我略感温暖。此市政厅不是敦刻尔克的第一个市政厅,建于13世纪上半叶的第一个市政厅在欧洲30年宗教战争中被法国陆军元帅夷为了平地。当时,敦刻尔克在神圣罗马帝国手中,法国陆军元帅率兵洗劫了敦刻尔克。随后市政厅被修建,然后不久被大火烧毁,又重建,19世纪末再度被摧毁。重建后的它在二战期间遭受了轰炸,只剩下几个墙壁,今天的市政厅建于1955年。
多灾多难的它看起来很漂亮,红砖砌成的钟楼屹立在中央,端庄秀美。两边对称性的立面上有标志着这个城市历史的六名男子雕像,其中三个是佛兰德伯爵,一个是曾经的敦刻尔克市长,另一个是曾经的海盗,后进入了皇家海军的海军少将,最后一个是该市的第一位私掠船船长。除了佛兰德伯爵外,其余的三位都出生在敦刻尔克。今天的这里,不仅是婚礼和民事登记处,也是敦刻尔克狂欢节期间的必要场所。
圣埃洛伊教堂
圣埃洛伊教堂
圣埃洛伊教堂
敦刻尔克钟楼
在离市政厅约100米处,是敦刻尔克的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圣埃洛伊教堂(Saint-Éloi Catholic Church )对面的钟楼。建于15世纪中叶的原始教堂呈拉丁十字形,它跟第一个市政厅的命运一样,在1558年的宗教战争中被毁于一旦,只有15世纪建的钟楼幸存了下来。教堂的重建工作于16世纪中叶展开,一直到19世纪末才建成,可建成不久,就在一战中遭到了严重破坏。修复好的它在二战中被燃烧弹击中,只有墙壁幸免于难,钟楼也躲过一劫。
虽然哥特式的圣埃洛伊教堂外表和内部都很平庸,但我却在教堂门口看见讨饭的,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更出乎我意料的是,当我把车开到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必经的加莱海峡(Pas de Calais)旁时,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眼前呈现的景象完全颠覆了我对法国是一个第一世界国家的认知。
敦刻尔克工业区
敦刻尔克工业区
敦刻尔克工业区
敦刻尔克工业区
加莱海峡是欧洲大陆与英伦三岛之间距离最短的地方,它占据着西北欧的命脉,因此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古罗马时代,一直到二战,这里很少平静过,数千年的鲜血不知把海峡中的海水染红过多少次。今天,这里到处都是冒着滚滚浓烟的工厂,我摇下车窗,一股刺鼻的味道迎面扑来,可我在敦刻尔克市内并没有闻见异味。我以为,这种场景,我只能发展中工业国家看见;我以为,早已进入了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的法国只会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没想到,这么低端的钢铁、炼油和化工产业它也保存。夏日里我在卢瓦尔河入口的栋日见过冒烟的工厂,但跟敦刻尔克的相比,栋日冒烟的工厂根本不值一提。这么一大片污染产业聚集在一起,我前所未见。
圣波尔之火灯塔
圣波尔之火灯塔
敦刻尔克
在“污染源”对面的长堤边,有一个名为圣波尔之火(Fire of Saint-Pol)的灯塔。此灯塔建于20世纪前半叶,小巧玲珑,目前已停止使用。我沿着沙地走向灯塔,刺鼻的味道减少了好多。站在灯塔旁,我眺望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加莱海峡,看着波涛汹涌的海水一波接一波地冲向堤岸,遥想着当年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惨象,不由得想起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写给查理五世的名言:“太阳照耀你也照耀他人”,也想起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一句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当二战后世界进入由美国主导的和平年代时,我们都身心放松地沐浴在同样的灿烂阳光下,可是,我们记住了什么?又忘记了什么?我们能改变什么?又能接受什么?作为一名普罗大众,我只想跨越群山万壑后,眼中依然亮若星辰。
路线
路线
|